关于合同纠纷案件判决的审判疑难问题研究_第1页
关于合同纠纷案件判决的审判疑难问题研究_第2页
关于合同纠纷案件判决的审判疑难问题研究_第3页
关于合同纠纷案件判决的审判疑难问题研究_第4页
关于合同纠纷案件判决的审判疑难问题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合同纠纷案件判决的审判疑难问题研究

关于多元行为检督,法院应申请执行申请人(被告一、被告二):余春平。被申诉人(一审原告、二审被上诉人):吉林市商业银行汇通支行(以下简称汇通支行)。1999年,原告汇通支行诉被告于春平及案外人吉林市船营区五金交电站(以下简称五金交电站)借款合同纠纷一案,经吉林市昌邑区人民法院调解结案。调解书内容为:被告于春平分期于2000年8月末前付清原告借款本息535118元(于2000年1月末还5万元,2000年3月末还15万元,剩余款335118元于2000年8月末前付清)。五金交电站承担连带责任。调解书生效后,原告汇通支行于2000年5月10日依法申请执行已经到期的20万元债务,但是对于尚未到期的335118元则一直没有向法院申请执行。在执行过程中,2003年3月19日,五金交电站偿还汇通支行本金3万元。2005年3月8日,原被告达成新的执行和解协议,约定被告及五金交电站于2005年10月1日前分期偿还原告借款65万元,案件中止执行。和解协议达成后,被告于春平及五金交电站逾期未履行还款义务,故原告向昌邑区人民法院申请恢复执行。昌邑区人民法院执行局认为,原告在申请执行时只对当时到期的20万元向法院申请执行,而对剩余的债权则一直没有向法院申请执行。如果恢复执行,只能恢复执行程序内的部分,而不能全额恢复执行。对于未申请执行的债权,申请人只能通过另外提起诉讼进行解决。此后,原告针对执行和解协议确定的债务中执行额度以外的借款本金423259元及利息合计448146元提起诉讼,请求判令于春平返还借款本金423259元,承担利息损失24887元。判决结果及理由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起诉属一事两立。原告已于1999年以借款纠纷为由向法院起诉,请求被告于春平与五金交电站返还借款65万元及利息。法院作出调解书后,原告在申请执行期限内申请执行20万元,对未申请部分没有形成新的自然债,现原告就同一事实再次向法院提起诉讼,属一事两立,故驳回原告起诉。宣判后,汇通支行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吉林省吉林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汇通支行起诉时所依据的和解协议是指吉林市昌邑区人民法院在执行(1999)昌经初字第301号民事调解书过程中所形成的执行笔录,该执行笔录中有和解协议的内容。根据最高法院《关于当事人对人民法院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给付事项超过执行期限后又重新就其中的部分给付内容达成新的协议应否立案的批复》[(2001)民立他字第34号]、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二)项之规定,裁定:撤销昌邑区人民法院(2006)昌民二初字第304号民事裁定,指令昌邑区人民法院对本案进行审理。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法院经重审认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2001)民立他字第34号批复的规定,该案符合受理条件,对被告于春平的主张不予支持。双方当事人达成的和解协议合法有效,符合最高人民法院批复规定,被告逾期未按照协议约定履行,构成违约,应当承担违约责任。故判决:一、被告于春平给付原告汇通支行欠款423259元,于判决生效后10日内付清。二、被告于春平支付原告汇通支行上述款项利息(从2005年10月2日起至2006年7月10日起诉之日,共计280天,按人民银行同期贷款利息日万分之二点一计算,即24887元,其余部分按人民银行同期贷款利率计算至上述欠款本金付清之日止。)宣判后,于春平不服重审判决,提起上诉。吉林省吉林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和解协议是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对双方当事人产生法律约束力。根据最高人民法院(2001)民立他字第34号批复的规定,该案符合受理条件。于春平逾期未按约定履行,构成违约,应当承担违约责任。故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宣判后,于春平不服二审判决,向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经审查,裁定驳回于春平的再审申请。再审后,于春平仍不服再审判决,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申诉。称:本案系一案两立,存在对汇通支行利益的双重保护。最高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本案中执行和解协议是双方当事人就原合同的债权债务关系达成的和解约定,相当于在原合同基础上订立了新的合同。尽管执行和解协议与原合同具有密切联系,但在主体、性质、内容等方面有明显区别。双方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应视为形成了新的法律关系,执行和解协议之诉与原合同之诉的诉讼标的并不相同,两案不属于重复诉讼。前一案件中汇通支行未在法定期限内申请执行的部分,法院已认定因超过申请执行时效而不再恢复执行。后一案件的判决结果并没有造成对债权人汇通支行利益的双重保护,也没有加重于春平的还款责任。因此,原审法院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应维持原审判决。遂裁定驳回于春平的再审申请。执行和解制度的执行民事执行和解,简称执行和解,是指在民事执行程序中,执行当事人经自愿、平等协商,就申请执行人行使权利和被执行人履行义务的主体、期限、方式、内容等达成协议,一致同意中止执行程序,当事人自觉履行协议后,原执行程序即告终结的法律程序和法律制度。(1)执行难问题催生执行和解制度的出现和适用,一般情况下执行和解是为化解执行难问题,由申请执行人作出妥协,在履行期限、方式、内容等方面给予被执行人一定的宽限和让步,以换取被执行人自觉、主动履行执行债务或恢复执行能力。但近年来,由于被执行人拒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或利用和解协议约定的宽限期来转移、隐匿财产从而达到抗拒执行目的而引起的争议频繁发生,执行和解甚至成为一些被执行人拖延抗拒执行的一种策略。法律对执行和解协议的效力未作明确规定,各地法院在处理此类纠纷时缺乏统一适用的标准。执行和解本来是为化解执行难问题而创设的制度,但在某些具体案件中却加剧了执行难度。一、执行和解协议的私法法律性质决定。对于第执行和解协议的效力可以分为两个层级,一个层级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契约效力。执行和解协议是私法领域内平等主体之间经协商一致,形成、变更其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合意,即双方当事人签订的民事合同,应受到民事法律的保护。认为执行和解属于诉讼外和解的学者多持此种观点,这些学者一般认为审判程序和执行程序相互独立,执行不是确认双方当事人因民事纠纷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归属,因此不属于诉讼的范畴。执行和解只是双方当事人在没有国家公权力介入的情况下,自行协商一致,处分权利义务的一种私法行为,此种情况下双方签订的和解协议仅具有民法上契约的基本效力。第二个层级是强制执行力,经过法定程序由司法机关审查确认的执行和解协议可以取得执行名义的效力,当事人可以就执行和解协议的内容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认为执行和解属于诉讼和解的学者多持此种观点,这些学者一般认为审判和执行同属于诉讼的范畴,审判程序只是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作出确认性判断,但权利的落实和兑现需要由执行程序来完成,否则纠纷难以真正解决,还会出现理论界所谓“二次冲突”现象。执行和解同时具有私法行为和诉讼行为两种属性,既是当事人之间意思表示一致形成的契约,又必须由法院依法进行审查,以确认契约是双方当事人基于自由、真实的意思表示作出,不违反法律强制性和禁止性规定,不会损害第三人利益、国家集体利益,不违反公序良俗。法律应赋予经法院审查确认后的执行和解协议具有强制执行力,用公权力保证执行和解协议能够得到履行。执行和解协议两个效力层级的划分,显然是两种不同观点的分歧,但两种观点存在共性,即执行和解协议至少应具有最低层次的民事契约效力,根据民事法律规范应将和解协议视为当事人缔结的契约加以保护。民事诉讼法不仅不认可执行和解协议具有强制执行力,甚至也未赋予和解协议私法契约这种最低层次的效力。从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七条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的规定可见,当和解协议履行完毕时,能够起到终结执行程序的作用。对于未履行完毕的执行和解协议的效力,法律却未从正面予以明示,未规定基于执行和解协议本身的救济方式。如果不给予和解协议以制度上的救济,和解协议的一方当事人可以任意拒绝履行和解协议而不用承担任何违约责任,那么无疑在事实上否定了和解协议所应当具有的法律效力。(1)二、适用三种缓解协议争议的救济方法1.执行和解中出现逃避执行的现象民事诉讼法规定,一方当事人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恢复对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这种救济方式存在一定缺陷,表现在:第一,执行当事人达成执行和解所造成的恢复互信的表象易使执行权利人放松对执行权利的关注,怠于行使申请执行权利。在被执行人拒绝履行执行和解协议的情况下,执行权利人再向法院申请执行原判决,容易超过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申请执行期限,造成原生效判决的内容无法得到执行。第二,一些执行义务人假借执行和解名义,利用达成执行和解的谈判过程以及和解协议约定的宽限期限,拖延执行或转移财产,并拒绝履行执行和解协议,此时执行权利人再申请执行原判决时,往往已无财产可供执行,达到逃避执行的最终目的。第三,这种救济方式使执行和解协议处于“软约束”状态,在被执行人拒绝履行的情况下,和解协议形同一纸空文,执行和解制度虚位化,浪费了有限的司法资源,无形中延长了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结案周期,客观上造成了案件的执行情形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民事诉讼法虽然明文规定了在执行义务人拒绝履行和解协议的情况下,执行权利人可以采取申请执行原判决的救济方式,但并未排除其它符合法律规定的救济途径。在执行和解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导致超过申请执行时效的情况常有发生,如无其它补充救济方式,则一部分执行名义中确定的权益内容将无法实现。鉴此,在司法实践中此类案件出现一种新动向,即允许执行当事人以执行和解协议为诉因,向人民法院提起新的民事诉讼来保护自己的权益,最高人民法院也曾专门针对此类问题作出批复。2.应明确判决的既判力如前文所述,执行和解协议理应具备最低限度的私法契约的法律效力,法律应赋予和解协议以契约同等的保护,因履行执行和解协议产生的纠纷属于一般民事纠纷的范畴,一方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应属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当事人对人民法院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给付事项超过申请执行期限后又重新就其中的部分给付内容达成新的协议的应否立案的批复》(民立他字第34号)中规定:“当事人就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文书所确定的给付事项超过执行期限后又重新达成协议的,应当视为当事人之间形成了新的民事法律关系,当事人就该新协议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只要符合民事诉讼法立案受理的有关规定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但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对于认可当事人因执行和解协议而享有诉权持相当谨慎的态度,最高人民法院的批复中为新诉设定了相对单一的条件,即限于超过执行期限后又重新达成协议的,其中蕴含了对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申请执行原判决的救济方式进行补充的浓厚意味。原因在于有观点认为审理针对执行和解协议重新提起的诉讼并作出判决,会违反既判力理论和一事不再理原则。判决的既判力是指:确定判决所包含的、以诉讼标的为目标和界限的实质性判断对纠纷事项所产生的终局性效果,即对当事人及法院所产生的终局性约束力;从本体性理论的视角,可将既判力定义为:确定判决关于诉讼标的事项的判断所具有的通用力或确定力。(1)既判力的本质是一种禁止后诉法院作出与前诉法院判决相矛盾的判断的效力,因此,确定判决的既判力直接产生约束后诉法院的效果,称之为积极效果;同时又间接包含了禁止当事人就同一诉讼标的再行诉讼的效果,称之为消极效果,(2)进而衍生出民事诉讼法中一事不再理原则。有观点认为,当事人因执行和解协议而产生的纠纷与原判决中的争议事项属同一诉讼标的。人民法院对执行和解协议履行过程中的纠纷再行审理违反一事不再理原则,并且执行和解协议对原判决事项的履行数量、方式、期限、主体等内容进行了变更,人民法院若根据执行和解协议的内容作出判决,则其内容必定与原生效判决的内容相矛盾,这也违反了既判力理论。笔者对此则有不同的理解。确定判决的既判力不仅有其发生作用的客观范围、主观范围,同时也受一定时间范围的限制,既判力同样关注时间这一维度。确定判决针对某一争议的民事法律关系作出有拘束力的判断,但民事法律关系并非静止不动,其将在当事人的民事法律行为或法律事实的作用下发生变更,因此既判力只有针对某一特定时间点上的民事法律关系所作的判断才有意义,这一时间点也被称为民事判决的标准时。如果不在时间层面上对作为诉讼和判决对象的诉讼标的进行固定,作为诉讼标的本体的民事法律关系将处于浮动状态,而既判力的客观范围也会因此而处于不确定状态。因此,欲明确既判力的客观范围,必须首先对作为诉讼标的本体的民事法律关系在特定时间点上予以切断。此时间点之前的民事法律关系状态成为民事诉讼和判决的对象,与之相关的主张将受判决既判力的约束;而此时间点之后,民事法律关系可因法律事实而变动,在其变动之后出现的新的主张将不受前诉判决既判力的约束,对之当事人可另行诉讼。(3)对于该时间点的选择,一般认为应在案件事实审结束之时,在我国体现为法庭调查阶段结束之时为确定既判力时间范围的标准时。因为在法庭调查结束之前,双方当事人有充分的机会就案件事实部分进行阐述,并针对新形成的法律事实向法庭提出自己的主张。当事人达成执行和解协议的行为符合民法中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能够产生变更民事法律关系的结果,而且达成执行和解协议系在生效判决作出之后,必定晚于标准时,因此达成执行和解协议这一法律行为能够产生对前诉确定判决既判力的遮断效果,当事人可另行起诉,并不违反既判力理论。换角度言之,根据前文中的分析及司法解释的规定,双方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应视为形成了新的民事法律关系,而诉讼标的是指当事人之间发生争议的,请求人民法院予以裁判的民事法律关系,是构成诉的本质要素,也是判断诉的同一性的标准。形成了新的民事法律关系,说明诉讼标的并不相同,进而说明前诉与后诉之间不具备同一性,因此,法院受理当事人因执行和解协议而提起的诉讼并不违反一事不再理原则和禁止重复审判原则。3.执行和解协议内容为执行当事人达成关于执行和解协议的效力问题,多数学者认为应不仅限于私法契约的效力层级,经过公权力审查确认的执行和解协议可以获得强制执行力,成为执行名义中的一种。但民事诉讼法及相关执行法律均未赋予和解协议以执行力,此观点认为:第一,如果人民法院以公权力形式确认执行和解协议,则会导致法院对同一纠纷作出内容相互矛盾的两份法律文书,违反既判力理论;第二,根据民事诉讼法及执行法律的规定,执行和解协议为执行当事人自行达成,执行人员只负责将执行和解协议的内容记录在案,并不进行实质审查,因而无法保证执行和解协议的真实性、自愿性和合法性。笔者认为关于第一点理由,达成执行和解协议是在确定既判力时间范围的标准时之后,能够产生对前诉判决既判力的遮断效果,法院确认执行和解协议的效力并不违反既判力理论。关于第二点理由,在我国各级法院中已经广泛建立了专门的执行业务部门,执行法官队伍得到充实,执行法官的权限不断强化,执行部门正在逐步探索并实践执行重大事项合议制度、执行工作“三三”制、执行听证制度等改革措施,执行机构有条件对执行和解协议是否是双方当事人真实的意思表示,是否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和社会公序良俗,是否损害第三人和国家、集团利益等问题进行实质性审查,并且由于执行法官对双方当事人的执行案件已经有相当程度的了解,由执行法官对这些问题进行审查也是最为便捷和高效的。随着我国执行法律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执行和解协议的法律效力问题应该得到进一步明确。三、根据《示范法》中三种情况,解决争议的救济方法如下1.法定期限执行执行义务人未在生效判决规定的自动履行期内履行义务,执行权利人在法定期限内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生效判决,在执行的过程中双方达成执行和解协议,法院一般会裁定中止执行,待和解协议履行完毕后再终结执行程序。执行中的和解协议如不能得到履行,执行权利人有权在法定期限内申请恢复执行程序。对于法定期限如何计算,司法解释规定不尽一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规定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引起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断,从中断时起,时效期间重新计算。而《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规定申请执行期限因达成执行中的和解协议而中止,其期限自和解协议所定履行期限的最后一日起连续计算。执行权利人在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后也应时刻关注自己债权的状态,使之不因超过时效而丧失强制执行力。本案中,根据原调解书,于春平应分三期承担535118元债务。对于其中前两期共计20万元债务,汇通支行在法定期限内申请执行,在执行过程中达成执行和解协议,执行中止。于春平不履行和解协议,汇通支行向法院申请恢复执行原调解书,法院恢复执行程序内的20万元,符合民事诉讼法和司法解释的规定。2.双方达成偿还协议最高人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