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龙亭小区的规划建设与居住环境的塑造_第1页
见龙亭小区的规划建设与居住环境的塑造_第2页
见龙亭小区的规划建设与居住环境的塑造_第3页
见龙亭小区的规划建设与居住环境的塑造_第4页
见龙亭小区的规划建设与居住环境的塑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见龙亭小区的规划建设与居住环境的塑造

几天前,作者会见了“泉州看望龙亭区社区建设指挥”的刘申荣总司令。刘申荣总司令用自己的心情,就社区建设的人文生态问题发表了一次品性对话。乌龙茶的优雅氛围和晚餐后的宁静,使我们对已完成的社区建设成果有更深入的思考和准备,并能获得必要的生活条件。“见龙亭小区”位于泉州旧城区西北,是福建省和泉州市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示范项目,占地370亩,总建筑面积48.2万平方米,其中经济适用房及廉租住房12.58万㎡(1316套),安置房21.4万㎡(1676套),并规划建设有中心广场、绿化公园、公交站、小学、幼儿园、污水站等配套工程(见图1)。小区2007年开始规划建设,至2011年底竣工,总投资逾10亿元。在刘总指挥扼要地介绍了小区建设概况后,二人便切入了相互都关注的人文、生态话题的对话,并试图考量之。一、人文思考(一)基本初衷和小区规划笔者:该小区冠名“见龙亭”,是否就已承载了小区规划建设的某种蕴涵或寄意?刘总:小区建设工程名称取之于原址的一座名为“见龙亭”的古亭阁,该亭亦称“文明阁”或“魁星阁”,初建于明嘉靖年,是泉州府属南安县文庙的构成建筑之一。据存世的《见龙亭记》记载:明嘉靖年,南安知县“唐公娄江,改庠前驰道。筑石桥于田中,以通行旅。望之,蜿蜒若龙。”且所望之龙,民间有“黄龙四见”的神奇传说。隆庆元年,泉州府同知摄南安县事丁一中,以“在田见龙象也,而首下伏,其蛰未伸”之故,而“捐俸筑亭,以象龙首,故命之曰‘见龙亭’。”现小区择址其地,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不仅有“筑桥通旅”的改善市民住房困难的基本初衷,也希望能如《见龙亭记》所载云的“乃今而后,有应龙祥者,乘滃云,翼疾风,耸九闵,而耀八弦也”,而使小区乃至整个城市的城居自然祥和、风调雨顺。故引“见龙亭”为拟建小区之称,并将小区作如“四见”之“龙”的四大区的规划,而分别名之为:瑞龙苑、祥龙苑、祺云苑、云龙苑。这就是小区规划的基本初衷,也是小区的建设主题。笔者:现丰州地的古南安县城,曾是中唐以前泉州郡治所在地,中唐州治移入现泉州古城区内后,该地易为泉州府属的南安县城,城东便置有此县文庙。现该文庙仅存遗址(见图2左)成为“见龙亭”小区规划的地块范围,在这一问题上,小区的规划建设作了如何的考虑?刘总:据史料记载和现遗址等看来,南安县文庙应是曾有一组建筑群的构成,包括功能为魁星之阁的“见龙亭”、庙学殿堂等。在做本小区的规划时,就预先在文庙建筑群原址上留出地块,并在而后作专题的复建规划;而且,在居住建筑工程完成的后期,即投入了“见龙亭”阁与郑成功焚青衣处、应奎坊等历史建筑的复建工程,且以此为核心内容,再配以绿地、泉水、密林、亭榭等,规划建设成为一个休闲式的文化公园(见图2右)。(二)居住空间单元的“保障”笔者:在这一历史文化气息特别浓厚的空间里,我们给定的主要规划功能是“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而规划建设的对象是建筑空间。那么,给予什么样的建筑空间,才是“保障性住房”?在小区的规划建设上又是怎么用建筑空间来诠释其“保障性”?刘总:“见龙亭小区”所理解的“保障性”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是基本居住空间单元的“保障性”,主要面对基层低收入群体,且更多的是考虑三口之家的户型,故经适房以建筑面积为七、八十平方米的“二房”户套型为主,约占经适房总量的70%左右,其余不足30%的,约3/5为九十平方米以上的三、四房套型,约2/5为六十平方米以下的一、二房套型,这大致就可满足二或三代同堂的绝大多数经适房需求者家庭的基本生活起居使用;而且,所有的单元套型,除了有明确的房、厅等基本功能空间外,还都有各自独立的厨房、卫生间、阳台等生活起居配套空间,这同样是其家庭生活基本保障的功能需求。另一方面是小区总体功能空间构成的“保障性”,尽可能在小区内创造中国传统的街坊邻里的生活功能空间,如由诸多传统商铺、食肆等构成的亲切小街市;也附置现代生活所必备的功能空间,如银行、邮政、公交、学校、幼儿园等(见图1),使小区既能承袭泉州古城的传统生活方式,又能兼容现代社会的文化科技教育信息,以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为居住于小区的人们提供日常生活所需的基本保障。(三)设计前的“宜居”房建设,对于一般宜居的建筑设计尚不完善,其笔者:仅从套型单元面积的数量搭配比例和小区总体内容的功能空间构成两方面来看,确实具有一定的保障性意义。但“保障性”住房建设需要考虑的问题,恐怕不只是这两方面?是否还有更具体、更人性化的做法而宜人之居?刘总:是的,尽可能的使小区建设得宜居,也是该项目研究规划时的理想目标。对此,在两个方面严格把关或掌控。一方面是规划指标上的把关,小区实际建设的容积率仅1.96,建筑密度为21.7%,远低于一般商品房小区的指标,使小区的绿化率达到41.6%,而远高于一般人居区的绿化率,并在小区里构成有面积近3公顷的“中心绿地”。另一方面是建筑技术上的掌控,从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到设备安装等各个环节,都聘请专家,作现场指导和检验,以保证工程质量,特别是节水、节能、节材、减排等新技术项目的引入,都甚具区域先进性,而使大多个项内容被列为福建省建设科技成果的推广项目。笔者:“宜居”是人们提出的主观概念,也需要人们在主观思想的指导下去努力创造所谓“宜居”的需求条件。然而,虽然宜居可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来给予创造,但是否能得到真正的宜居效果,却是需要有诸多客观要素或成因来给予满足的。若仅从人文的角度而言,宜居首先是一种感觉和情愫的舒畅、欢悦,其次是生活习性或生活方式的体现及满足,这都是规划师和建筑师以特有的建筑语言必须解答和给予完善的基本问题。否则,所谓的“宜居”,就只是一个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当然,也许有人会说,保障性住房是为低收入群体而作的,能有较宽裕的空间面积套型的提供就已经很好了。是的,这本身没有错。但随着社会条件的发展,需求和满足也应是同步的,简单的面积套型的“数”的供给,很快就会是落伍的,则不久的未来便会有新的“保障”需求出现,那么这样的“保障”有足够的意义?显然是没有的。因此,现今的保障房建设就应该有足够的远见,特别是在建设工程中起关键作用的规划师和建筑师,更应具备远见的基本素养。这是“宜居”房建设应有的“保障”前提,也应是基本的客观认识。刘总:以理性的科学观看来,保障房的“宜居”认识和设计,确是必要的。(四)“宜居”的内涵界定笔者:对低收入群体来说,最迫切、最实惠、最基本的“宜居”是套型本体,无论是经适房、还是廉租住房的需求者,都无不最关注于此。对此,小区建设是怎么认识和考虑的?刘总:在小区的规划设计阶段,就曾反复斟酌过这一问题,并拟将“经适房”的重心放在三口之家的基本套型上,即建筑面积七、八十平方米的二房户型,还配以客、餐二厅,以及独立的厨房、卫生间和阳台(见图3),使家居生活的基本功能需求大致都能满足。笔者:尽管建筑面积和功能内容是“经适房”很重要的两方面,但“宜居”与否恐怕不一定。就比如图3的这两个典型单元,粗略看来,基本功能空间都有,然而从人文的角度来审视其平面构成,似与中国“传统”观念多不相宜,两套型的空间功能系统构成都是:入户门—餐厅—客厅或卧室及厨卫等,餐厅成为入户的必经之地及户内系统枢纽。而严格地说,餐厅是属于“内”空间,客厅是“外”空间。在中国传统概念里,居宅的对内、对外空间是有别的,且其空间应是“有序”的,入户后应是先“外”后“内”,这也是现今中国大多数人们仍然承袭的“有序”传统居宅的空间概念。而且,即便在现代建筑学理论里,居宅内的动、静空间也应是分明的,其套型内最“动”之客厅与最“静”之卧室,是不宜毗邻或相向的。显然,户型的是否“宜居”,还应有人们生活方式与功能空间相宜设计的因素存在。当然,这主要是在于建筑师对人们大众意识概念及生活方式的读识和自身空间艺术手法的修养。刘总:那么,同理而言,是否四、五十平米的“廉租住房”套型(见图4)本身与“宜居”就相距更远?笔者:对建筑师来说,以一定生活需求为对象的功能空间的明确,并在特定空间环境中给定,这是建筑师培养的最基础性的必修课。大套型应满足,这毫无疑问;小套型同样须满足,这也是一种要求,而且是更能体现建筑师空间艺术修养水平的高标准、高要求。而“廉租住房”,只是面对低收入群体中的“特殊”群体而拟定的小居室空间套型,功能内容并没有减少,则尽可能的使之也“宜居”,同样是建筑师不应籍口小套型而推诿和回避的问题。二、生态评估(一)总体规划的提出—城区大环境的生态意义笔者:“见龙亭”小区的择址具有先天特具的人文环境条件,是否同时也作了生态环境因素的考虑,即在古泉州“唐城”与其属县南安城之间的大环境的生态性意义的定位问题。刘总:当2005年泉州市政府择址于泉州古城西北、原府属南安县城(今丰州镇)东隅的县文庙旧址筹建保障房小区(见图5)时,就已经有城际生态大环境的思虑,特别是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城区日益扩展的大趋势,该址早已是规划中的扩展了的泉州新城区,而且是定性的人居区。于是,在求教于各界专家的论证会中,我们逐渐形成了生态大环境中的定位概念,即承传了古城传统的北背“葵山—清源山”山脉、南面“晋江河”水系的山水系统,以及相应的人居生态观原理。而后,以此为基本主旨,来作本小区的建筑生态总体规划。笔者:在山水间择居固然是好的,是对传统人居观的承传,也确是宜于自居。而宜居是相互的,既要宜已、也要宜人,也只有宜人了,才能真正宜己。小区面晋江水而置,正好居古城区的入水口的北岸(见图5),也就是说,泉州古城所傍依的“母亲河”,是先从本小区南侧经过后,才自古城西北而入原城区,再绕过古城西侧、南侧,而后流入泉州湾的。那么,本小区与古城也就同此“母亲河”为生存环境,而本小区在古城上游,这无疑就给本小区增添了一个维护共有“母亲河”的生态责任,且这一责任将直接影响了古城保护的本真性的完整意义。刘总:这在小区筹建论证时,就曾得到了有关专家们的提示。于是,本小区的总体规划,原则上是尽可能地达到自我循环的,即确立一种“微循环”的环保概念,以免除本小区可能有的对下游古城的影响;甚至也因此特殊的地理条件,居古城区入水口之咽喉位置,所以试图营构成一个“吐纳系统”,而或许可为古城保护的有机汲纳、过滤体,而益利古城和滋养环境。(二)“循环”之“微”与“污水泵站”的规划建设笔者:在人居上提出“微循环”的概念是非常科学的,特别是在当今不甚理性的现代科技应用的社会现象上,在空气、水资源等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的现实中,“微循环”概念的提出尤具必要性。中国传统文化主导的自然观念,是“阴阳”平衡概念,包括人类自己及天、地万物均如此。也就是说,只有局部或个体得到了平衡,才可能有总体或整体的健康发展,人居环境亦同此理。刘总:是否可以这么认为,见龙亭小区于泉州城市总体来说,就可作为课题的“微循环”对象的个体或局部?笔者:当然,对象概念中的“循环”之“微”是任意可命定的,也只有任何个体之“微”的可“循环”,才可能真正的达到自然生态的平衡。这就包括小区之于城市、楼宇之于小区、套型之于楼宇、水电等设备之于套型等等,都可能是“微循环”的前提对象。那么,见龙亭小区的规划建设又做到了哪些方面?刘总:对一个规划面积约25公顷、总建筑面积近50万平方米的居住小区来说,在雨量充沛的泉州,雨季地面水和小区日常生活污水,都可能给南侧紧临的城市“母亲河”带来污染的威胁。于是,“污水泵站”的规划建设就成为小区的必备工程(见图6左),以最大程度地保证“母亲河”流经本小区时不受污染。同时,如前面所说的,小区的建筑密度仅21.7%,而绿化率达到41.6%,并配合小区水体湿地林木构成(见图6右),若后续的投入使用和维护工作能按设计要求做好的话,不仅可使小区自身有较好的光合生化作用后的空气环境,还可能成为区域空间的吐纳系统典范,而平衡临近环境以达特定“微循环”的效果。(三)“绿化”的“生态”意义及强化笔者:生态的本质就在于其自然,但人居本身却是非本能的,可称“建筑非本能”,这是一对当代人类文化及科学社会中必然存在的矛盾。那么,自然与人居、自然园与人工园等,还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刘总:那么,自然园与人工园是什么区别?是否小区的绿化、水体等构成只是摆设而没有真正的生态意义?笔者:是的,严格地说,人工绿化及人工园是不具有“生态”意义的。因为生态是和顺平衡的、是有规律的,而和顺平衡、有规律的生态是长期形成的,是生物系统在自然环境中长期和顺发展所形成的一种生生不息的循环往复规律。因此,我们所提倡的“生态”,理性而公正地说,是尊重大自然规律的自然生态,这也才是人类所应恒持的“科学生态”。那么,以此而论,对人类的任何有悖自然规律的行为来说,都显然是非“生态”的。任何“绿化”或“人工园”都不具有严格的“生态”意义。当然,建筑后的生态可以作必要的弥补,就比如人居“绿化”或“人工园”,高规格的“绿化率”还是能给人居区带来较好的宜居环境的。不过,这却有待于对“绿化”功能的强化,如果本小区41.6%的150多亩的“绿化”不只是单薄草皮的绿化,而是茂盛林木的绿化,在四季常温为摄氏5~35度的亚热带沿海城市的泉州,使其生化功能得到充分发挥,那将会是一个比较宜人的人居小区。刘总:这也是小区规划建设时所期望的,在不到2的建筑容积率的小区里,尽可能多地规划有超40%的绿化率,正是为宜居环境所做的。(四)高层楼建造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为前提的探讨笔者:本小区的建筑密度为21.7%,建筑占地仅是总规划面积的1/5左右,是典型的节省建筑用地的做法,具体是如何规划的?刘总:小区所规划的瑞龙、祥龙、祺云、云龙四苑,多数套房是由12~18的高层住宅楼提供的,少数是4~6层的多层住宅楼。若比较多层与高层这两类居楼,同样的占地面积,高层住宅楼所提供的功能空间是多层的约三倍满足量,显然是可以大大地提高了单位面积的建筑空间利用率的。于是,本小区在一定量的功能空间需求的前提下,加大高层的比重,就能取得较低的建筑密度指数,以提高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