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阅读题中不同点研究与猜题训练_第1页
2022届高考阅读题中不同点研究与猜题训练_第2页
2022届高考阅读题中不同点研究与猜题训练_第3页
2022届高考阅读题中不同点研究与猜题训练_第4页
2022届高考阅读题中不同点研究与猜题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届高考阅读题中不同点研究与猜题训练

考点:

1.(宋)侯蒙《临江仙》(宋词)一一同样的物象,不同的象征义

2.孙犁《芦花荡——白洋淀纪事之一》(小说)---致性与微区别

3.孟浩然《早发渔浦潭》

4.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节选)》与皎然《观王右丞维沧洲图歌(节选)》

5.(2022杭州二模)薛小林《皇恩浩荡:汉代乡里宴饮的政治维度》

6.韦庄《含山店梦觉作》与郭震《宿渔家》

7.(唐)窦巩《早秋江行》与(宋)晏殊《诉衷情》

8.《随园诗话卷三》与《随园诗话卷七》

【考点研究】

1.人物描写的不同点

(1)异——静态描写(神态描写),动态描写(动作描写);

(2)异——描写、议论结合,纯用描写。

2.景物描写的不同点

(1)异——风格不同

(2)异——手法不同:直接(正面)描写;想象和联想(虚写)。

(3)异——时空角度的意象

3.抒情方式的不同点

(1)异——唱叹抒情,以理写情。

(2)异——哲理,情感

4.说理方法的不同点

5.同一意象的不同点

(1)异——个人,时代

(2)异——意象的修饰与不加修饰

①意象的修饰:修辞(比喻,拟人,象征),多感官描写;②不加修饰:白描。

(3)异——意象色彩:冷色调意象,暖色调意象

【考点示例】

一、(宋)侯蒙《临江仙》(宋词)一一同样的物象,不同的象征义

1.“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

2.“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

示例(宋)侯蒙《临江仙》

文本临江仙

(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

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问题《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

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

请作简要的比较。

答案①侯词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②《三国演义》开篇词的“夕阳红”象征

历史的沧桑变化。

译文一直没有遇上圣明的君主,没做上官,过着隐居的生活,谁肯信服呢?而今才显现了名声和踪

迹:画工将我画在风筝上,那么我正好借着风力,乘风直上。

在半空中,风慢慢吹来,我觉得身体渐渐平稳了,只觉得要飘到月宫去了。此时正是雨后,

夕阳西下之时,又有多少人身在平地,羡慕我登上了碧霄之中啊!

二、孙犁《芦花荡——白洋淀纪事之一》(小说)-----致性与微区别

1.一致性与微区别——写人方法(孙犁《芦花荡——白洋淀纪事之一》)

2.写人描写一一①静态描写(神态描写),动态描写(动作描写);②描写、议论结合,纯用描写。

3.圆形人物——英雄人物(缺点:自信吃亏。如“老头子”),艺术效果(真实性)。

4.标题——“纪事”暗示现实主义

示例孙犁《芦花荡一一白洋淀纪事之一》(小说)-----致性与微区别

文本芦花荡

——白洋淀纪事之一

孙犁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

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

窝里躲避地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可

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

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漂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

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甲】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

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

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晴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

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

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

一天夜里,老头子从东边很远的地方回来。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老头子载

了两个女孩子回来。她们是冀中区的,大的叫大菱,小的叫二菱,在炮火里滚了一个多月,都发

者疟子,昨天跑到这里来找队伍,想在苇塘里休息休息,打打针。

鬼子小火轮上的探照灯突然照向她们,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紧接着就扫射过一梭机枪。

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

大女孩子还是负了伤。他们已经离苇塘很近。老头子爬到船上去,他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

可是他到底用篙拔开外面一层芦苇,找到了那窄窄的入口。

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

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

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

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

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了轻视。他说:“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

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小女孩子说:“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

老头子狠狠地说:“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

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热闹哩!”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的离苇塘

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从荷花

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乙]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

一蒿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

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

过来。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

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

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

是镜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着就扒上了船。老

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

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

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

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

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

风飘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

行为。

1945年8月于延安(有删改)

问题1请从人物形象特点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角度,分析文中甲、乙两处画线句子的差异。(6分)

答案①甲处突出“老头子”很精神,乙处突出他的惬意和狡黠。

②甲处是静态描写,乙处是动态描写(或:神态描写一一动作描写)。

③甲处描写与议论结合,乙处纯用描写。

④甲处形与神构成反差(或:对比手法),乙处明与暗构成反差(或:明暗双层结构)。

问题2有论者以为,孙犁的小说在现实主义的基调中融入浪漫主义的笔调。试从环境描写、形象刻画、

叙事风格三个方面简要分析本文如何体现上述特征。(6分)

答案①环境描写:小说描写了白洋淀与芦花荡的自然环境,这是现实主义;写战争,描写景物却富有

美感,这是浪漫主义的笔调。②形象刻画:“老头子”是冀中平原百姓支持游击队抗战的典型,

是现实主义:他一个人没有硝烟的战斗充满传奇色彩,是浪漫主义的笔调。③叙事风格:行文简

洁明快,是“纪事”笔风;叙述带有强烈的抒情性,歌颂意味突出,语言诗化风格明显,有浪漫

主义的气质。

问题3分析本文结尾的妙处。(4分)

答案①语言简洁,篇幅简短,意蕴丰富。②照应前文诸多内容,结构谨严。③二菱观战,看似闲笔,

能有力衬托主人公“老头子”的英雄壮举,有力地深化主题。④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每点1分,两点3分,答出3点给4分)

问题4小说为什么要特别指出“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4分)

答案①"老头子”这一性格特征是小说构思的关键,统率下文。因为过于自信,所以有让大菱受伤的

失误。因为过于自尊,所以有第二天一个人没有硝烟的战斗。

②使英雄形象更显真实和丰满。

【考题对接】

一、孟浩然《早发渔浦潭》

早发渔浦潭①

孟浩然

东旭早光芒,渚禽已惊聒。卧闻渔浦口,税声暗相拨。

日出气象分,始知江路阔。美人常晏起,照影弄流沫。

饮水畏惊猿,祭鱼时见獭②。舟行自无闷,况值晴景豁。

【注释】①渔浦潭:今浙江富阳县东南。时诗人在此处漫游。②水獭捕鱼为食,常捕鱼陈列于水边,有如

陈物而祭,称为祭鱼,亦称獭祭。

1.同样写早行,《早发渔浦潭》与《早发》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早发

李郢

野店星河在,行人道路长。孤灯怜宿处,斜月厌新装。

草色多寒露,虫声似故乡。清秋无限恨,残菊过重阳。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碉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诗人与渔人早起的行动惊扰了水边宿禽。

B.五六句写光线变化使视野更开阔,细节真实生动。

C.诗人取景于日常,用语平实质朴,风格清淡自然。

D.本诗于叙事中写景,笔触生动,堪称“诗中有画”。

3.“猿”是古诗词中常见意象。下列诗句写“猿”与其他三项寄寓情感不同的一项是()

A.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B.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C.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韩愈《湘中》)

D.前路不知何地别,千山万壑暮猿吟。(徐祯卿《送萧若愚》)

一、孟浩然《早发渔浦潭》【答案】

1.《早发渔浦潭》:描绘了早晨渔浦潭及作者江上早行所见景象,明朗开阔,活泼有生机,表达了诗人旅

途之闲淡悠然及对美丽江景的喜爱与置身自然的喜悦。

《早发》:描绘了清秋早晨郊野客栈及周边的景象,凄清萧瑟,荒芜冷寂,表达了诗人羁旅的孤独寂寞及

对家乡的思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早发渔浦潭》这是一首舟行途中之作。作者以乐观的情绪,欣赏途中的壮丽景色,展现出一片高朗开阔

的诗境与心境。开篇“东旭早光芒”,已构定全篇基调。舟行早发,随着时间的推移,由熹微“早光”到

“日出气象”,再到“晴景豁”,构成一段完整的过程,渐次展现出由静而动的‘生态与由朦胧到开豁的

景象。结句点明“无闷”的心态,更以“晴景豁”照应开篇,在完整结构的同时,表现出诗人积极开朗的

精神风貌。

《早发》一诗,通过“星河”“孤灯”“斜月”“寒露”几个意象,描写了清秋早晨郊野客栈及周边凄清

萧瑟,荒芜冷寂的景象,衬托作者羁旅的孤独寂寞之情。“清秋无限恨,残菊过重阳”,点明作者在本应

家人团聚的重阳佳节却独自远行,从而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思念。整首诗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

的思乡之意。

2.A【解析】A.“诗人与渔人早起的行动惊扰了水边宿禽”错误,根据“卧闻渔浦口”来看,应是诗人尚

在睡中,却被船外水禽噪聒声惊起。

3.A【解析】A.“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借啼不住的猿声烘托行舟飞进,表达作者畅快和兴

奋的心情;其余选项都是表达作者寂寞悲凉的感情。

【译文1】

东方旭日早早露出光芒,沙洲上水鸟闹闹嚷嚷。

睡卧中听说已到渔浦潭边,桨儿隐隐地把水拨响。

太阳出来照耀得景象分明,才知道江面上如此宽广。

美女们贪睡常爱晚起,拨开水沫照着倩影梳妆。

舟行只怕惊扰饮水的猿猴,不时见到水獭爬到岸上。

乘船而行自然没有烦闷,更何况遇晴日景象开朗。

二、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节选)》与皎然《观王右丞维沧洲图歌(节选)》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节选)

杜甫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壮哉昆仑方壶①图,挂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②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观王右丞维沧洲图歌(节选)

皎然

沧洲误是真,萋萋忽盈视。

便有春渚情,褰裳掇芳芷。

飒然风至草不动,始悟丹青得如此。

沧洲说近三湘口,谁知卷得在君手。

披图拥褐临水时,脩然③不异沧洲叟。

[注]①方壶:神话中的东海神仙。这里泛指高山,并非实指。②赤岸:泛指江湖的岸。③偷(xiao)然:

自在超脱的样子。

1.这是两首题画诗,但不尽相同,请结合诗句,分别从画作的风格和诗人再现画作的手法简要分析其不同

之处。

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诗的前四句写王宰不愿受时间的催迫而仓促作画,十日五日才画一水一石,极力赞扬王宰一丝不苟的

创作态度。

B.“尤工”两句以对比高度评价王宰画作在构图布局等方面旷古未有的技巧,在尺幅画面上绘出了万里江

山的景象。

C.两首诗都摹写画作。在王维的《沧洲图》里,我们可见水中沙洲,萋萋春草,画中人敛起衣裳,采摘水

中香草。

D.皎然的诗作中首句是全诗的枢纽,下面的诗句着力用墨,反复渲染,全诗呈现出脉络清晰、结构完整严

密的特征。

二、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节选)》与皎然《观王右丞维沧洲图歌(节选)》【答案】

1.①画风不同:王宰的画作壮观(壮阔、雄浑),由“壮哉昆仑方壶图”可见;王维的画作有远离尘俗的

闲淡(恬淡、超然、淡远),由尾句“脩然不异沧洲叟”可见。②杜诗侧重于对画作的直接(正面)描写,

写山从昆仑到方壶,写水由洞庭、长江到日本东,夸张地表现出画作气象阔远。③皎然诗侧重于观画的感

受(想象、虚写),诗歌通篇都是从观者的主观感受侧面表现出画作的传神之处。

【解析】从画作的风格看,杜甫诗中“壮哉昆仑方壶图”,昆仑山高、壮美的,“与银河通”“云气随飞

龙”处处体现出壮阔,雄伟之境。皎然诗中“脩然不异沧洲叟",参看注释脩然是指自在超脱,远离尘嚣,

可得出超然闲适之境。

从表现画作的手法看,杜甫诗中“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是直接或正面描

写。皎然诗“便有春渚情,褰裳掇芳芷”,诗人欣赏王维画作时,仿佛自己真到了沧州,敛起衣裳,采摘

水草,这都是诗人想象的。诗人通过想象以及主观感受来表现画作的生动传神,精湛的技艺。

2.C【解析】C.“我们可见水中沙洲”错误。皎然诗中“沧州误是真,萋萋忽盈视",由“误”“忽”两

字,可见诗句后边的内容是想象,而不是眼前景。

【译文1】

十天画完一条河,五天画完一块石头。他作画不愿受时间的催促贸然从事,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后,才从容

不迫地将真迹留于人间。挂在高堂白壁上的昆仑方壶图,山岭峰峦,巍峨高耸,蔚为壮观。图中的江水以

洞庭湖的西部为源头,一直绵延流向日本东部的海面,犹如一条银丝带,场面十分壮观,岸边的水势非常

浩渺,纵目望去,好似天水相接,连为一体,与银河相通。画面上云雾迷漫,飘忽不定,云团飞动。在狂

风激流中,渔人正奋力驾船向岸边驶去,山上的大树被狂风吹得倾斜了。王宰的画在构图、布局等方面堪

称天下第一。

三、(2022杭州二模)薛小林《皇恩浩荡:汉代乡里宴饮的政治维度》

基层民众的宴饮活动,可以分为政治性、宗教性和生活性三种类型。政治性宴饮是由国家政权出于特

定目的而举办的宴饮活动。皇帝赐醯是庶民最重要的政治性宴饮。

汉代的皇帝在即位、立皇后、立太子、封禅、出现祥瑞及军事胜利之时,往往大赦、赐爵并赐醺。所

谓“醯”,《说文》解为“王德布,大饮酒也”。赐醯的对象往往是“天下民”,以基层社区“里”为单

位进行赏赐,即“赐民百户牛酒”。“大醯”就是在皇帝的恩赐下,天下百姓在自己居住的里落中举行群

聚欢宴的活动。为什么汉代的皇帝会特别热衷于赐醛呢?皇帝的统治除依赖军队和官僚系统之外,还需要

通过各种软性的手段,塑造皇帝的形象,传播皇权主义意识,使百姓崇拜皇帝、认同统治,心悦诚服地接

受被统治的地位,如此才可长治久安。在王朝的重要政治时刻,皇帝通过赐醯建造出奇异的“政治景观”,

成千上万的基层社区都持续好几天畅饮皇帝赐予的“牛酒”,觥筹交错、狂欢喜悦,感受着浩荡皇恩。

皇帝的赐醺是对基层社会古老饮酒习俗的改造和利用,以此将国家权力的触角延伸到基层社会。乡饮酒

礼源于氏族时期的集体聚餐宴饮,贯穿其中的精神是对长老和宾客的尊敬。但是后来乡饮酒礼趋于繁复琐

细,成为社会上层维护宗法制度和贵族特权的手段。但是在庶民社会中,乡饮酒礼的古义得到维系,基层

聚落仍然通过宴饮中的各种规矩、礼节和仪式,来强化社区里的尊老慈幼的观念和以齿为尊的秩序。无论

是政治性的宴饮,还是其他宗教性、生活性的宴会,通过座次位置、菜肴数量、敬酒次序等规矩礼节以达

到确立和强化基层社会秩序的功能,是一以贯之的。

皇帝但凡“赐爵”必会伴随着赐醯,两者之所以相须而行,是由于皇帝意图以宴饮的形式,将爵位体

现的“以爵位尊”的观念灌输到百姓的意识之中,并及时地以群聚宴饮中的各种规矩、仪式来确认赐爵之

后的新秩序,表明爵位政治身份的高低就是社会身份的尊卑。在大多数情况下,皇帝普遍赐爵给天下男子,

年龄越高者遇到皇帝赐爵的次数越多,”由于民爵赐予而产生的有爵者的爵位的等差,结果与齿位并不矛

盾而趋于一致了“。但以齿为尊的民间秩序是原生态的,皇权并没有介入其中,所以不能体现皇权的存在

和影响。而在皇帝普遍赐爵大醯之后,以爵为尊成为基层社会秩序的构建原理,皇权的触须遍布到基层社

会之中了。

宴饮也是地方官吏与乡里百姓沟通的渠道和方式。基层官吏在休日应该回到自己居住的社区,“设酒

肴,请邻里”,这样才是“从众”的行为方式。与邻里宴饮共乐,对于协调官民关系,塑造政权的亲民形

象,自然有一定的帮助,所谓“酒礼之会,上下通焉,吏民相亲“。当然,这种“上下通焉”的酒宴,大

概是邀请民众中德高望重的父老,范围有限,但目的是达到吏民相亲,以取得民众的支持。

此外,致仕(旧时指交还官职,即辞官)的官员,大多数都会回到自己的乡里养老,宴请乡里也是当时

的一般惯例。以一场宴饮互动作为乡里对自己仕宦生涯支持的感谢,也作为自己重回乡里的一个仪式,以

巩固自己在乡里的地位。汉代的致仕制度对保持乡里社会的活力,维护乡里的基层秩序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当然,这些宴饮并不是常规的,而且也不会发生在没有出官员的乡里,意义是有限的。

(薛小林《皇恩浩荡:汉代乡里宴饮的政治维度》有删改)

L皇帝赐醯和基层官员组织的宴饮有哪些不同?

2.下列关于文中“基层民众的政治性宴饮”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基层民众的政治性宴饮通常在皇帝即位、封禅或军事胜利等时候,由皇帝对百姓进行恩赐,使其在里落

中进行群聚性的宴饮活动,具有一定的政治意图。

B.赐醯作为基层民众的政治性宴饮之一,可以用柔性的方式塑造皇帝的形象,加深百姓对于政权的认同,

在维护统治方面是军队和官僚系统的重要补充。

C.基层官吏每逢休日邀请邻里中德高望重的父老参加宴饮活动,这种活动尽管人数有限,但有助于塑造政

权的亲民形象,同时协调平日里紧张的官民关系。

D.大多数汉代官员致仕后回到乡里,按照惯例举行宴饮活动,借以向乡里表示感谢,就能巩固自己在乡里

的地位,有效保持基层社会的活力。

3.下列说法不行金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天子在一些重要的政治时刻往往会赐醺,即要求天下百姓在自己居住的里落中举行群聚欢宴的活动。

赐醯是庶民最重要的政治性宴饮活动。

B.乡饮酒礼受皇权改造和利用的影响,宴饮过程中的规矩、礼节和仪式变得更加繁琐,成为了上层社会维

护宗法制度和贵族特权的重要手段。

C.皇帝大费周章建构以爵为尊的社会秩序,来取代原生的以齿为尊的社会秩序,很多时候改变了百姓间的

尊卑地位,体现出皇权的存在和影响。

D.无论是赐醺还是基层官员组织宴饮,百姓都能与邻里宴饮共乐,这不是吃吃喝喝那么简单,而是有助于

协调官民关系,塑造政权亲民形象的政治手段。

三、(2022杭州二模)薛小林《皇恩浩荡:汉代乡里宴饮的政治维度》【答案】

1.①对象不同:前者是天下百姓,后者是乡里德高望重的父老。

②时机不同:前者只在国家重大政治时刻举行,后者休日或致仕后举行。

③效果不同:前者有利于增强百姓对皇帝的认同,后者有利于增强百姓对官员的认同。

【解析】结合“赐醺的对象往往是‘天下民'”分析,皇帝赐醺的宴饮对象为天下百姓。

结合“这种‘上下通焉’的酒宴,大概是邀请民众中德高望重的父老”分析,基层官员组织的宴饮的对象

为民众中德高望重的父老。

结合“汉代的皇帝在即位、立皇后、立太子、封禅、出现祥瑞及军事胜利之时,往往大赦、赐爵并赐醺”

分析,皇帝赐醺的宴饮一般在国家重大政治时刻举行。

结合“基层官吏在休日应该回到自己居住的社区”“致仕(旧时指交还官职,即辞官)的官员,大多数都会

回到自己的乡里养老,宴请乡里也是当时的一般惯例”等分析,基层官员组织的宴饮一般在休日或致仕后

举行。

结合“需要通过各种软性的手段,塑造皇帝的形象,传播皇权主义意识,使百姓崇拜皇帝、认同统治,心

悦诚服地接受被统治的地位,如此才可长治久安”分析,皇帝赐醺的宴饮一般有利于塑造皇帝的形象,传

播皇权主义意识,使百姓崇拜皇帝、认同统治,心悦诚服地接受被统治的地位。

结合“但目的是达到吏民相亲,以取得民众的支持”“以巩固自己在乡里的地位”等分析,基层官员组织

的宴饮利于取得民众的支持,增强百姓对官员的认同。

2.B【解析】A.“基层民众的政治性宴饮……由皇帝对百姓进行恩赐”错误,文章倒数第二段说“宴饮也是

地方官吏与乡里百姓沟通的渠道和方式……对于协调官民关系,塑造政权的亲民形象”,不仅仅是皇帝,

还有地方官吏。

C.“每逢休日”错误,结合“基层官吏在休日应该回到自己居住的社区”分析,是在休息日回去邀请,不

是每逢休日就必须回去;”邀请邻里中……”错误,倒数第二段说的是“大概是邀请民众中……”,文中

只是猜测,且“民众”范围大于“邻里”。

D.“就能巩固自己在乡里的地位,有效保持基层社会的活力”错误,绝对化。结合“以一场宴饮互动作为

乡里对自己仕宦生涯支持的感谢……汉代的致仕制度对保持乡里社会的活力,维护乡里的基层秩序都具有

一定的意义”分析,原文意思是能达到“以巩固自己在乡里的地位,有效保持乡里社会的活力”的目的,

并不是说一定就能达到这个目的的。

3.C【解析】C.“取代”错误。结合“皇帝普遍赐爵给天下男子,年龄越高者遇到皇帝赐爵的次数越多,

'由于民爵赐予而产生的有爵者的爵位的等差,结果与齿位并不矛盾而趋于一致了分析,文中二者趋

于一致,并非“取代”。

四、韦庄《含山店梦觉作》与郭震《宿渔家》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②郭震:字

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1.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2.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四、韦庄《含山店梦觉作》与郭震《宿渔家》【答案】

1.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韦诗的“灯前”透

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郭诗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束、愉快交谈的生

活情象,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到,虽然题目只是问的两个“灯前”所表达的不同意思,答题时必须紧扣这个

基调。

2.韦庄在诗中用虚实相生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诗的首联先写“实”,写自己“等闲挥袂”“别家”

“客天涯”的豪迈和潇洒;诗的第二联写“虚”,虚写自己的“灯前一觉”所做的梦。这“梦”是“江南

梦”,即思家梦。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末句再

用“山月斜”映衬自己的“惆怅”和孤独,“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遗。

【解析】解答此题,要学会运用一些赏析诗词的术语来概括,比如,对抒情诗,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触景生情、融情于景等;对说理诗,有托物言志、寓理于物等。其他还有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等。

【译诗1】常常在外漂泊流离,习惯了离别家乡亲人;随意地挥一挥衣袖,就远走做客他乡。

孤灯之下,一觉醒来,仿佛刚才睡梦中回到了江南;心情惆怅,起身出屋,看见一轮明月,已经斜挂山顶。

【译诗2]世代在海边生活,几间小屋上面覆盖着雪白的芦花。

白天在海上捕鱼虽然辛苦,但晚上归来,有青天明月、大海涛声伴送到家,真是开心惬意。

五、(唐)窦巩《早秋江行》与(宋)晏殊《诉衷情》

早秋江行

(唐)窦巩

回望温城远,西风吹荻花。暮潮江势阔,秋雨雁行斜。

多醉浑无梦,频愁欲到家。渐惊云树转,数点是晨鸦。

诉衷情

(宋)晏殊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盲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1.结合诗句比较两首诗写景艺术的差异。

2.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无确的一项是()

A.窦诗首句照应标题,点明此诗为早秋时节沿江而行时对所见景物有感而发。

B.晏词中,上片的“天气欲重阳”和下片的“凭高”相照应,尾句点出主题。

C.两诗均借助“雁”这一意象,表达抒情主人公离别时的不舍和羁旅的愁苦。

D.两诗都注重炼字,通过“回望”“惊”和“目断”等动词传达主人公心境。

五、(唐)窦巩《早秋江行》与(宋)晏殊《诉衷情》【答案】

1.①意象选择上,窦诗选择“荻花”“暮潮”“晨鸦”等冷色调意象,氛围冷清;晏词选取“芙蓉”“金

菊”“红树”等暖色调意象,色彩鲜明。

②写景顺序上,窦诗由暮到晨,按时间顺序描摹秋景;晏词则重空间顺序,上片由近及远,下片近观、远

视、仰望相结合。

③表现手法上,窦词侧重白描手法;晏词则巧用拟人、比喻修辞手法,多感官描写。

【解析】由题干可知,这是针对“写景艺术”设题,主要从意象选择、写景顺序、写景技巧等方面分析。

从意象选择来看,窦巩《早秋江行》写“荻花”“潮”“雨”“雁”“鸦”,“荻花”是西风吹拂,“潮”

是暮时之潮,“雨”是秋天之雨,“鸦”是清晨之鸦,景象色调清冷;晏殊《诉衷情》写“芙蓉”“金菊”“红

树”“碧天”等景物,芙蓉黄菊斗艳,树木红黄相间,景象色调鲜明夺目。

从写景顺序来看,窦巩诗歌中,从“暮潮”到“晨鸦”,按照时间顺序写景;晏殊诗歌从“芙蓉金菊”到

“远村”“红树相间”,这是由近及远,下片中“流水”到“碧天”到“鸿雁”,有近观,有远望,有仰

视。

从写景手法来看,窦巩诗歌对“荻花”“暮潮”“秋雨”等景象的描写不加修饰,使用白描。晏殊诗歌中

写“芙蓉金菊”“斗”,这是拟人,写“远村秋色”“如画”,这是使用比喻;“馨香”是嗅觉,“红树

间疏黄”是视觉,使用多种感官。

2.C【解析】C.“两诗……表达抒情主人公离别时的不舍”错误,这两首诗歌都是抒写羁旅的愁苦,如第

一首的“频愁”,如第二首的“路茫茫”,并没有抒发离别时的不舍。

【译诗2】在节气接近重阳的时侯,芙蓉和金菊争芳斗妍。远处的乡村,秋色如画中一般美丽,树林间从浓

密的红叶中透出稀疏的黄色.真是鲜亮可爱。

中原地区,秋雨少,秋水无波,清澈明净;天高气爽,万里无云,平原仰视,上天宽阔没有边际,前

路茫茫,把握不住。登高远望,看到鸿雁飞来,引起头脑中无限的思念。

六、《随园诗话卷三》与《随园诗话卷七》

[甲]

夫用兵,危事也;而赵括易言之,此其所以败也。夫诗,难事也;而豁达李老易言之,此其所以陋也。

唐子西云:”诗初成时,未见可管处,姑置之。明日取读,则瑕疵百出,乃反复改正之。如此数四,方敢

示人。”此数言,可谓知其难而深遭之者也。然有天机一到,断不可改者。余《续诗品》有云:“知一重

非,进一重境;亦有生金,一铸而定。”

——摘自《随园诗话卷三》

[乙]

陆饿日:“凡人作诗,一题到手,必有一种供给应付之语,老生常谈,不召自来。若作家,必如谢绝

泛交,尽行麾去;然后心精独运,自出新裁。及其成后,又必浑成精当,无斧凿痕,方称合作。”余见史

称盂浩然苦吟,眉毫脱尽;王维构思,走入醋瓮;可谓难矣。今读其诗,从容和雅,如天衣无缝。深入浅

出,方臻此境。唐人有句云:“苦吟僧入定,得句将成功。”

一一摘自《随园诗话卷七》

1.[乙]文中引用陆^的话比较了“凡人作诗”和“作家作诗”的区别。请用自己的语言对比加以概括:

凡人作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家作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段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