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曾国藩的奏疏看现代秘书职场的交往艺术_第1页
从曾国藩的奏疏看现代秘书职场的交往艺术_第2页
从曾国藩的奏疏看现代秘书职场的交往艺术_第3页
从曾国藩的奏疏看现代秘书职场的交往艺术_第4页
从曾国藩的奏疏看现代秘书职场的交往艺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曾国藩的奏疏看现代秘书职场的交往艺术摘要《清史稿》评价曾国藩:“天性好文,治之终身不厌,有家法而不囿于一师。……至功成名立,汲汲以荐举人才为己任……以人事君,皆能不负所知。呜呼!中兴以来,一人而已。”对其一生的事功和文学作出了高度评价。因此,研究曾国藩的文学思想是很有意义的。曾国藩作为在清王朝19世纪中后期举足轻重的重要人物,对清王朝学术、文化等各方面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他对奏疏文的认识、探索、建构和评价,形成了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系。本文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曾国潘奏疏文进行了研究,以期可以对其奏疏文风格进行总结,并提炼出其对现代秘书职场的交往艺术的价值。关键词:曾国潘;奏疏文;秘书;交往艺术

目录11222一、绪论 311835(一)时代背景分析 310562(二)曾国藩背景介绍 315560二、曾国藩奏疏中体现的交往艺术 42318(一)心思细腻,左右逢源 44518(二)换位思考,善解人意 527093(三)另辟蹊径,以柔克刚 67382三、曾国奏疏藩特色分析以《议汰兵疏》为例 723765(一)《议汰兵疏》介绍 711968(二)《议汰兵疏》中的语言特色 7277671.一针见血,点到为止 875182.换位思考,切合实际 8325633.中肯平时,详略得当 99224四、曾国藩奏疏对现代秘书工作的借鉴意义 97868(一)一视同仁,反对拉帮结派 923159(二)善于思考,把握领导意图 1011633(三)高瞻远瞩,看清事物本质 1017647(四)点到为止,为他人留有余地 119314五、结论 1120148参考文献 11一、绪论(一)时代背景分析在晚清末落的乱世之中,曾国藩自5岁入塾就读,后又到湖南两书院深造,博览群书,荟萃百家,从古代官德思想、湖湘文化、祖训家教以及良师益友等方面吸取大量的营养,并结合自身的官场经验教训,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奏疏体系。可见,曾国藩奏疏的产生并非偶然,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并受私塾、书院的传统文化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以及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曾国藩身处内忧外患的晚清时代,中国正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列强蛮横侵夺,官场黑暗凶险,官员极端腐败,官德沦丧殆尽,清王朝日趋衰败、摇摇欲坠。“中国封建制度古老的船体,在历史潮水二千多年来的浸润与冲击下,已经从里到外彻底的腐朽了。”曾国藩奏疏就是在其所处的时代大背景、历史大环境下应运而生的,并逐步形成体系,是当时中国复杂的阶级关系在思想道德观念上的反映,体现了曾国藩试图推行官德修养和道德教化,挽回清末颓势的良苦用心。(二)曾国藩背景介绍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曾国藩的一生可以咸丰八年(1858)再次出山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他力图在德、功、言等方面皆有建树,而尤重德业,其理想人格境界主要是儒家的兢慎和刚方;再出后他尤其重视事功,提出豪侠与圣贤相通的观点,同时又推崇道家庄子逍遥自适的人生态度。他的人生追求和学术思想与其个人性情及生存状态有密切关系。道光年间,曾国藩居京为官,与当时的理学和汉学名家多有过从,受京师学术思潮的影响以及众多师友的夹持之助,得闻学术主流所在,他为学一宗宋儒,并力求经世致用。在咸丰八年(1858)再次出山后,他的学术思想日趋丰富多元,一改原先无取于汉学的态度,更积极地调和汉宋之争。在整合儒家思想资源的基础上,他又吸纳道家、法家、墨家等诸子学一说为我所用,最后终于形成以礼为归的学术旨趣。二、曾国藩奏疏中体现的交往艺术(一)心思细腻,左右逢源无论是前期优容养望的翰林生活,还是鞍马劳瘁的军旅生涯,奏折总是曾国藩与朝廷之间使用最多的沟通渠道。曾国藩对奏折是日夕揣摩,用功之勤甚于诗文。不仅如此,曾国藩在浸淫日久、多有所得的基础上,还刻意编选了《鸣原堂论文》,以供曾国荃体味揣摩。曾国荃在《鸣原堂论文·序》中即指出:“公虑其昧所择也,选古今名臣奏疏若干首,细批详评,命之曰《鸣原堂论文》。……盖人臣立言之体,与公平生得力之所在,略备于此。、在《鸣原堂论文》中,遵循“义法”也是曾国藩一以贯之的编选准则。在曾国藩的心目中,陈义高远是入选《鸣原堂论文》的基础。如论《匡衡戒妃匹劝经学威仪之则疏》为“三代以下陈奏君上之文,当以此篇及诸葛公《出师表》为冠。直与《六经》同风”;其“情欲之感,无介于仪容,宴私之意,不形乎动静”诸句,朱熹以为立言有本,取以入《诗经集传》。曾国藩认为:“此等奏议,固非后世所能几及,然须观其陈义之高远,着语之不苟,乃能平躁心而去浮词。(《匡衡戒妃匹劝经学威仪之则疏),曾国藩认为西汉奏疏之文,冠绝古今。西汉前推贾谊、晃错,后推匡衡、刘向,贾、晃二人以才胜,匡、刘二人以学胜。曾国藩对刘向的忠爱之忱极为推崇:“若有所甚不得已于中者,足以贯三光而通神明。是故识精而不炫,气盛而不矜,料王氏之必篡,思有以早为之所,而又无诛灭王氏之意。宅心平实,指事确凿,皆本忠爱二字,弥纶周侠而出。”故曾国藩告诫其弟:“吾辈欲师其文章,先师其心术,根本固则枝叶自茂矣。”“于孝弟上用功,不于诗文上用功,则诗文不期进而自进矣。”(《致诸弟》)同时,曾国藩也指出刘向奏疏“结构整齐,词旨深厚,皆汉文中之最便揣摩者”,并教诲曾国荃:“欲求文气之厚,总须读汉人奏议二三十首,酝酿日久,则不期厚而自厚矣。”西汉之奏疏,气韵笃厚,音调铿锵,迥非后世所及。其原因不仅在于“其措词之高,胎息之古”,“文辞超然绝后”,更重要的是在于其义理正大,有不可磨灭之质干也。如此篇及路温舒《尚德缓刑书》,即说理亦与六经同风已。曾国藩强调,“古人绝大事业,恒以精心敬慎出之”,如诸葛亮“以区区蜀汉一隅,而欲出师关中,北伐曹魏,其志愿之宏大,事势之艰危,亦古今所罕见”,《出师表》之所以能成为不朽之文,其根源即在于诸葛亮的“襟度远大、思虑精微”。(二)换位思考,善解人意要奏疏写得明白显达其原因是,既要考虑到“远近易于传播”,又要使“君上亦易感动”。如果写得深奥古雅,不但难以传播,而且更难感动君上。所以奏疏文体的写作,必须得时时心中装着要传达的对象,考虑到读者的接受,以通俗易懂的文字表情达意,以达到写作的目的。曾国藩不但考虑到奏疏当时的接受者,还考虑到后来的接受者。奏议以明白显豁、雅,若仓卒不能解者。人人易晓为要。后世读此文者,疑其称名甚古,他说:其用字甚不知在汉时乃人人共称之名,人人惯用之字,即人人所能解也,即利也……即以称名而论其称淮南济北如今日称端毕肃顺也,其称匈奴如今日称英吉由此等以类推则当日通称之名,通用之字,断无不共谕者,然则居今日而讲求奏章亦用今日通用之字可矣。如果奏疏写得太古“甚雅”,那么就会造成恐怕后世之人“仓卒不能解”,所以要用通用之字,求其流传久远。曾国藩十分推崇汉人的奏疏,他说,“奏疏惟西汉之文,冠绝古今。西汉前推贾、晃,后推匡、刘。贾、晃以才胜,匡、刘以学胜,此人人共知者也。”又说:“奏疏以汉人为极轨,而气势最盛事理最显者,尤莫善于《治安策》。故千古奏议,推此篇为绝唱。”贾谊的《治安策》写于西汉初期中央与地方权利失衡、诸侯王几度叛乱之时。贾谊当时虽遭到贬滴,但忧国忧民的情怀使他写出了这篇“千古奏议”。文章语言明白通达,如其开篇第一段:臣窃帷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谈,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屠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本末片逆,首尾衡决,国制抢攘,非甚有纪,胡可谓治!陛下何不一令臣得熟数之于前,因陈治安之策,试详择焉!贾谊的这篇奏疏,只要识字之人都能读懂。如果拿此篇文字与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对读,其明白显豁便更显而易见了。总之,对于奏疏这种文体,曾国藩充分考虑到从接受者的角度来进行写作。(三)另辟蹊径,以柔克刚曾国藩指出:“在君侧者,虽欲极誉之而有所不得。其或不合,则不免毁之。毁之而听,甚者削黜,轻者督责,于贤臣无损也。其不听,君之明也,社稷之福也,于贤臣无益也。然而贤臣之因毁而罢者,常也。”(《烹阿封即墨论》,P143)即使冒犯天威,福祸无常,曾国藩也不愿降志辱身以媚事君之左右。曾国藩深受儒家“致君尧舜上”思想的影响,痛恨文臣取巧,武臣退缩。作为朝臣,他恪守善补君过的政治信念,前期忠谠闻天下的激切奏疏就是这种文化心态的体现,其奏疏虽然满是激切之情,却毫不掺杂一己之私见。自手握兵权之后,朝廷上尾大不掉、功高震主的疑忌也始终笼罩着曾国藩,其心态也由踔厉骏发一变而为忧谗畏讥,奏疏风格也相应地由前期戆直、激切向绵密老确的风格转变。如《加黄倬片》所言:“弟窃观古来臣道,凡臣工皆可匡扶主德,直言极谏,惟将帅不可直言极谏,以其近于鬻拳也;凡臣工皆可弹击权奸,除恶君侧,惟将帅不可除恶君侧,以其近于王敦也;凡臣工皆可一意孤行,不恤人言,惟将帅不可不恤人言,以其近于诸葛恪也。握兵权者犯此三忌,类皆害于尔国,凶于尔家。故弟自庚申忝绾兵符以来,夙夜祗惧,最畏人言,迥非昔年直情径行之故态。近有朱、卢、穆等交章弹劾,其未奉发阅者又复不知凡几,尤觉梦魂悚惕,惧罹不测之咎。盖公论之是非,朝廷之赏罚,例随人言为转移,虽方寸不尽为所挠,然亦未敢忽视也。”(P6104)曾国藩前期踔厉骏发,锐意进取,自然崇尚风骨遒劲、气格峭拔的雄奇文风。曾国藩后期历经宦海浮沉,面对朝廷的猜忌和同侪的攻讦,往往强调闲适恬淡、波澜不惊的心境和文趣。曾国藩奏疏风格的转变不仅是其前后期心态转变的外在体现,也是其审美趋向由“雄奇”到“自然”转变的见证,展现了绚烂至极归于老确的艺术追求。三、曾国奏疏藩特色分析以《议汰兵疏》为例(一)《议汰兵疏》介绍咸丰元年三月初九日(1851年4月10日),曾国藩呈上《议汰兵疏》一折,是为“咸元三折”之第一折。曾国藩曾认为:“天下有三大患,一曰人才,二曰财用,三曰兵力。”关于“人才之不振”,他已于上年的《应诏陈言疏》中“略陈大指”。此折即是就“财用、兵力二者”“具疏言之”。在这一奏疏中,曾国藩首先提出:“天下之大患,盖有二端,一曰国用不足,一曰兵伍不精。”关于兵伍不精的情状,他简要地指出,虽然“各省不一”,但多以械斗为常、以勾结盗贼为业,“吸食鸦片、聚开赌场,各省皆然”。“抵无事则游手悠唯,有事则雇无赖之人代充,见贼则望风奔溃,贼去则杀民以邀功。”关于国用之不足,曾国藩指出,从道光二十年到二十四年的五年时间,国家的财政,“一耗于夷务,再耗于库案,三耗于河决”;而道光二十五年以后,又因“秦、豫两年之旱,东南六省之水”,每年歉收千万以上,又发努数百万以贩灾,国家财政已捉襟见肘;加之近两年江、浙两省的风灾,广西之军费,更是日见其细,全国家已“无三年之蓄”。为此,曾国藩提出了裁兵节费的建议,主张裁兵五万,并提出了“缺出而不募补”的裁汰之法。曾国藩的这一奏疏,从“国用不足”的问题着手,而着眼于解决当时最为紧迫的军事问题。他认为此时绿营兵已全不可用,“广西军兴……该省额兵二万三千,士兵一万四千,闻竟无一人足用者。粤省如此,他省可知”。解决这一问题,就象“医者之治疮疤,甚者必宛J其腐肉而生其新肉……不循此二道,则武备之弛,殆不知所底止”。由此,他又提出“训练之道”,京营之兵,皇上举行大阅;外省营伍,则“物色将才,分布天下要害之地。但使七十余镇之中有十余镇可为腹心……则缓急之际,隐然可恃”。实际上,曾国藩在这里已经提出了对清朝的军事进行整顿的问题。一年多以后,曾国藩在湖南改弦更张、创建湘军,其指导思想即源出于此。(二)《议汰兵疏》中的语言特色1.一针见血,点到为止曾国藩的这一奏疏,从“国用不足”的问题着手,而着眼于解决当时最为紧迫的军事问题。他认为此时绿营兵已全不可用,“广西军兴……该省额兵二万三千,士兵一万四千,闻竞无一人足用者。粤省如此,他省可知”。解决这一问题,就象“医者之治疮疤,甚者必剜其腐肉而生其新肉……不循此二道,则武备之弛,殆不知所底止”。由此,他又提出“训练之道”,京营之兵,皇上举行大阅;外省营伍,则“物色将才,分布天下要害之地。但使七十余镇之中有十余镇可为腹心……则缓急之际,隐然可恃”。实际上,曾国藩在这里已经提出了对清朝的军事进行整顿的问题。一年多以后,曾国藩在湖南改弦更张、创建湘军,其指导思想即源出于此。然而,咸丰帝的下诏征言却不过是故作姿态,面对日益严重的局势,他仍然浑然不觉。当曾国藩奏折上呈之后,咸丰帝随即召见,虽“嘉其切中时弊”,却“谕以俟广西事定,再行办理,疏留中”。曾国藩此折原意是为镇压正在蓬勃发展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而建言献策,不料咸丰帝却表示“俟广西事定,再行办理”。这不得不令曾国藩有所灰心,并进而认识到大清命运衰竭的症结所在。是时,他复信好友湖北人胡大任说:自客春求言以来,在廷献纳不下百余章,其中岂乏嘉谟至计?或下所司核议,辄以‘毋庸议’三字了之;或通谕直省,则奉行一文之后,已复高阁束置,……通谕之外,其究亦归于簿书尘积堆中,而书生之血诚,徒以供胥吏唾弃之具。每念及兹,可为愤懑!忧愤之中,他甚至“屡欲上折”,奏请咸丰帝御驾亲征,但“终不敢率尔”。另一方面,曾国藩还有一些朋友认为,时下不少应诏之言,多为陈词滥调、泛泛之谈,没有触及到问题的要害。湖南人罗泽南即致书曾国藩,“盛称其言之切当,而尤冀其以正本清源为务”,并指出“如有所畏而不敢言者,人臣贪位之私心也;不务其本而徒言其末者,后世苟且之学也!”刘蓉亦致书曾国藩,认为“部务殷繁,大都不过儋故事、省文书”,而“世方多故,物望匪轻……当养性怡神、爱惜精力,轻重大小之间,不可不自审处也”,寄望曾国藩“以慰天下贤豪之望,尽大臣报国之志”。2.换位思考,切合实际在咸丰元年(1851)《致江忠源》信中也提到:“三月间陈《汰兵》一疏,以粤事方棘未报;四月又条陈一疏,以圣德盛美而预防其弊,大致似孙文定《三习一弊》疏。第孙托空言,而仆则指实,太伤激切,盖嫉时太甚,忘其语之戆直。圣量如天,曲赐苞容,不唯不罹罪谴,亦且不挂吏议。凡为臣子,同声颂盛朝不讳,感激思报,况仆之身受者乎?”曾国藩还曾把此事告知诸弟:“余又进一谏疏,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其言颇过激切,而圣量如海,尚能容纳,岂汉唐以下之英主所可及哉!……折子初上之时,余意恐犯不测之威,业将得失祸福置之度外矣。不意圣慈含容,曲赐矜全。自是以后,余益当尽忠报国,不得复顾身家之私矣。然此后折奏虽多,亦断无有似此折之激直者。此折尚蒙优容,则以后奏折,必不致或触圣怒可知矣。诸弟可将吾意细告堂上大人,毋以余奏折不慎,或以戆直干天威为虑也。”曾国藩私衷耿耿,不觉过于激切,好在咸丰恕其狂妄,曲赐优容,但此等戆直不讳、触犯圣怒之奏疏,曾氏也表示必不再作。奏疏是朝臣驰骋经国理念的重要载体,是沟通君臣间有关治国方略的媒介。作为中兴功臣的曾国藩,对奏疏进谏之学有着深造自得、如鱼饮水般的切身体会。曾国藩认为理想的君主须“耳目不可寄于人,予夺尤须操于上”,当“不废左右之言而昧兼听之聪,亦不尽信左右之言而失独照之明”。由于人君不出户牖,不可能尽知天下之事,不能尽知朝臣之贤,故左右近臣的毁誉之辞也成为左右奏疏走向的重要环节。3.中肯平时,详略得当在曾国藩的文体划分中,奏议类属于“宜喷薄”之列。基于曾国藩桀骜不驯的个性,注定偏好文章的阳刚之美,故其“论古文,总须有倔强不驯之气、愈拗愈深之意。故于太史公外,独取昌黎、半山两家。论诗亦取傲兀不群者,论字亦然”。针对桐城派“病在弱在窄”的弊病,曾国藩却“能以深博的学问、弘通的识见、雄直的气势使它起死回生。……他的眼光也比姚鼐远大的多。他的幕僚和弟子极众,真是登高一呼,群山四应。这样延长了桐城派的寿命几十年”。在奏疏上,曾国藩同样注重气势问题,认为“奏疏以汉人为极轨,而气势最盛、事理最显者。故千古奏议,推此篇为绝唱”。对朱熹的《戊申封事》疏,曾国藩一方面推许为南宋万言书之最,“其戆直殆过于汲黯、魏征,其气节之激昂,则方望溪氏以拟明季杨、左者,庶几近之”,然美中不足的是“过于冗长,似一笔书成,无修饰润色之功,故乏劲健之气,铿锵之节”。四、曾国藩奏疏对现代秘书工作的借鉴意义(一)一视同仁,反对拉帮结派曾国藩还指出奏疏写作应追求的较高之境是明于“利害、义理、人情”,即:一视同仁,反对拉帮结派。他说:“古今奏议推贾长沙、陆宣公、苏文忠三人为超前绝后。余谓长沙明于利害,宣公明于义理,文忠明于人情。吾辈陈言之道,纵不能兼明此三者,亦须有一二端明达深透,庶无格格不吐之态。”(诗文)这给我们的启示是,现代公文不应该只注重形式,而须从内容上切实做到表情达意。诚然,公文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用法也有规定。如章表奏议同属上行公文,但在具体用途上又有所不同,“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但不管何种体式、何种用途,总的使用目的只有一个:换位思考的叙述,切合实际情况、明白确切、表情达意。(二)善于思考,把握领导意图公文中不能使用比喻、虚构、夸张、抒情等艺术手法,一般不做形象的描写,不抒发浓烈的感情,不装腔作势的堆砌华丽的辞藻;但并不是说现代公文的写作就不要求文学性。只是公文的文学性不同于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公文的文学性是指语言的典雅平彻,即用得体、平实、庄重的语言直叙其事、说明情状、议论问题,深入浅出的叙述,符合逻辑顺序。这也就是曾国藩经常强调的奏疏写作中必须坚持的“奏议宜雅”、“奏平彻以闲雅”、“章表奏议,则准的乎典雅”等原则。这些原则对于今天的公文写作仍具有指导或借鉴意义。曾国藩还指出奏疏写作应追求的较高之境是明于。利害、义理、人情。他说:“古今奏议推贾长沙、陆宣公、苏文忠三人为超前绝后。余谓长沙明于利害,宣公明于义理,文忠明于人情。吾辈陈言之道,纵不能兼明此三者,亦须有一二端明达深透,庶无格格不吐之态。”这给我们的启示是,现代公文不应该只注重形式,而须从内容上切实做到表情达意和平实明达,这应是公文写作的基本要素。(三)高瞻远瞩,看清事物本质叶圣陶先生在《公文写的含糊草率的现象应当改变》一文中说“公文不一定要好文章,可是必须写的一清二楚,十分明确,旬稳词妥,通体通顺,让人家不折不扣地了解你所说的是什么。”正说明了公文语言要明白确切,不可含糊、晦涩、似是而非的这一特点。其次,风格的典雅庄重。公文中不能使用虚构、夸张、象征、渲染、抒情等艺术手法,一般不做形象的描写,不抒发浓烈的感情,不装腔作势的堆砌华丽的辞藻;但并不是说现代公文的写作就不要求文学性。只是公文的文学性不同于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公文的文学性是指语言的典雅平彻,即用得体、平实、庄重的语言直叙其事、说明情状、议论问题,于平淡之中见神奇。这也就是曾国藩所强调的“奏议宜雅”、“奏平彻以闲雅”、“章表奏议,则准的乎典雅”。庄重典雅,是公文语言自古至今保持下来的最主要、最基本的风格特点。它能自古保持至今,正好是它确系公文语言风格特点的明证。(四)点到为止,为他人留有余地一针见血的叙述,不拖泥带水,确保语言的明白确切。曾国藩认为奏疏语言“以明白显豁,人人易晓为要”,这与现代公文要求语言明确有一致之处。公文的语言,是公文写作中的首要问题。一篇公文,无论其主旨如何鲜明、正确;材料如何充分、具体;结构如何巧妙、得体,如果没有准确规范的语言作为载体,是不能取得满意效果的。因而,公文语言,直接关系到公文的质量和效用。所以,公文语言不能晦涩难懂、模棱两可、易生歧义,而是要选用准确无误、简练畅达、通俗易懂的语言,从而减少理解困难,让人清楚地理解公文所要传达的信息。五、结论古人对于奏疏十分重视,认为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非常重要。刘勰说:“章表奏议,经国之枢机。”旧粥而现代公文是党和国家各级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管理政务或联系工作、处理公务的一种重要工具,有着不可被其他任何文体替代的作用。作为清代的末世鸿儒,曾国藩关于奏疏的见解和观点对现代秘书职场的交往艺术无疑有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