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唐户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初步研究_第1页
郑唐户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初步研究_第2页
郑唐户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初步研究_第3页
郑唐户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初步研究_第4页
郑唐户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初步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郑唐户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初步研究

新郑市唐菖蒲古文物位于新郑市观音寺市唐户村南侧,北距观音寺市约1.5公里。(图一)遗址北起唐户村南,东有沂水,西有九龙河,南临潩水与九龙河两河的交汇处,历代相传又称该地为“黄帝口”。遗址为河旁台地,北高南低,高出河床5米~7米,海拔128.4米。其南北长1568米,东西宽300米~500米,面积540,000余平方米。遗址的南端是潩水寨,原村庄坐落在九龙河南岸和潩水西岸,现已发展扩大到九龙河北岸。该遗址是多时代的聚落群,唐户村南偏西侧是裴李岗文化遗址,到仰韶文化时期将裴李岗遗址覆盖,聚落中心向南扩展,面积增加。龙山文化时期,聚落中心又再次南移,一直延伸拓展到遗址的南部。到龙山文化晚期以后的新砦期,则更向南,直抵九龙河与沂水的交汇处。此后的二里头文化及商、周文化三代遗存多经交叠,始终连绵不断,成为规模较大、年代久远、而且地位重要的大型聚落群址,该遗址曾称唐户南岗。1976年9月至1977年元月观音寺公社调集公社各大队群众对遗址平整土地时发现了这里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和夏、商、周三代遗存。原开封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郑州大学和新郑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唐户联合举办了一次文物培训班,为配合平整土地正式发掘了少数探方和一大批周代墓葬,还在平整工地现场采集了一批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夏、商、周文化遗物。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对唐户遗址进行过一次调查。1982年春,又进行调查与试掘。本次所用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物,除少量是新近调查采集的之外,绝大部分属于1976年11月至1977年元月,原观音寺公社(今改为观音寺镇)平整土地时的采集品。这些文物收藏于新郑市博物馆。为配合本次调查,我们对这些采集品进行了整理和修复,共挑选仰韶文化生产工具斧、凿等46件,鼎、罐、缸、壶、尖底瓶、钵、器盖等陶生活用具残片6997件(块);另外还有龙山文化生产工具47件,罐、鼎等陶生活用具150件(块)。本简报从这些遗物中选出较具代表性、时代特征明确的器物,作以介绍。一、邵文化初唐户仰韶文化早期遗物采集量较多,按其用途分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三大类。1.b型灰陶质灰陶采集较少,有石器、陶器、骨器、角器等。(1)石器石斧3件。ZGT:41,辉绿岩,琢磨兼制。梯形,扁体。两侧直边,平顶微弧,单面弧形刃,刃部有使用痕迹。长9.5厘米,宽5.4厘米,厚2.8厘米。(图二:1)(2)陶器泥质陶陶纺轮完整4件,分2型。A型ZGT:177,泥质褐灰陶。圆饼形,中部较厚,四周边沿稍薄,直壁,中部有一穿孔。素面。直径5.4厘米,厚1.2厘米~1.8厘米。(图三:1)B型ZGT:43,泥质灰陶。圆饼形,器表一面平整,一面周边高,中间微内凹,中部有一穿孔,弧壁。素面。直径4.2厘米,厚1.3厘米~1.4厘米。(图三:2)陶弹丸2件。ZGT:46,泥质浅灰陶,圆形,素面。直径3.8厘米。(图二:2)(3)骨器骨镞1件。ZGT:200,磨制,圆锥形,横断面呈圆形,前端有锐尖,后有圆锥形长铤,铤部有明显的刮削痕迹。长4.8厘米,直径0.5厘米。(图三:4)(4)角器角靴形器1件。ZGT:49,完整。利用鹿角锯磨兼制而成,形状与高筒靴相似,外侧呈90°角,内侧呈抹角,横断面呈半圆形。上端为尖顶,近顶处削制沟槽一道,便于接柄捆绑,下部前端半圆形较尖。底部和前端有使用痕迹。长6.7厘米,拐长4.5厘米。(图三:3)2.盆形鼎、罐形鼎、封二图3主要是陶器,共采集陶片2599件,复原38件。从陶质上看,分泥质陶和夹砂陶两大类,其中有一少部分细泥陶,多数是钵,陶色主要有褐、红、灰三种,另还有少量姜红、姜黄陶。有一部分陶器经过磨光,器表光滑,器形规整。以夹砂褐红陶为主,约占采集总数的39.6%;红陶次之,约占采集总数的37.3%;灰陶再次之,约占采集总数的7.7%。器表纹饰以弦纹为主,次之为素面,另有少量的指甲纹、划纹、捺窝纹、红顶和彩陶等。彩陶饰黑、红、棕单彩。花纹有带状纹、弧边三角纹、平行直线纹、圆点纹,主要饰于钵、盆上腹部或口部,彩陶片有一定数量,但都十分碎小。(图四:1、2)陶器制法均为手制,有一部分经慢轮修整,器形有鼎、罐、盆、钵等。从陶系和器形等方面综合分析,这批陶片大致归属于大河村仰韶文化前一期和一期。现将主要器形简单介绍于后:(1)夹砂陶主要器形有鼎、罐、盆等。鼎主要是罐、盆、釜形鼎。盆形鼎ZGT:178,砂质掺蚌褐红陶。敞口,折沿,圆唇,略束颈,浅弧腹,圜底,下附柱状竖沟槽足,足在使用时已残,曾继续使用,有明显的磨损痕。素面。口径23.5厘米,高12厘米。(图五:1)罐形鼎ZGT:9,砂质掺蚌褐红陶。大口微侈,斜方唇,高领,束颈,鼓腹,圜底,下附扁足,外侧饰竖沟槽,足根部饰捺窝纹一周。颈部饰弦纹数周。口径26厘米,高20.8厘米。(图五:2;封二:1)釜形鼎ZGT:16,砂质褐红陶,掺有蚌料,小口,圆唇,高领,微侈,广肩斜直,折腹,圜底,下附半圆形竖沟槽足。厚胎。肩部饰数周凹弦纹。口径14.9厘米,高21厘米。(图五:3;封二:2)罐标本57件,完整和可复原12件,分3型。A型ZGT:18,砂质褐红陶,器表下部和内壁及胎呈灰色。敛口,圆唇,弧肩,上腹部球形,下腹部弧形内收,平底。素面。口径22.5厘米,底径10.6厘米,高29.6厘米。(图六:1)B型ZGT:20,砂质褐红陶。直口,折沿,圆唇,矮领,弧肩,鼓腹,平底微内凹。肩部饰数周弦纹,器表粗糙。口径24.9厘米,底径14厘米,高27.2厘米。(图六:2)C型ZGT:23,砂质掺蚌褐红陶,内壁和胎呈深灰色,口部有意磨制露出灰胎。口微侈,斜方唇,束颈,溜肩,鼓腹下垂,平底。肩部饰凹弦纹数周,纹饰不太明显。口径18厘米,底径11厘米,高25厘米。(图六:3)盆复原2件。ZGT:31,砂质褐红衣陶,掺有蚌料,内壁和胎呈黑色。侈口,折沿,方圆唇,浅弧腹内收,小平底微圜。素面。口径34厘米,底径8厘米,高8.7厘米。(图七:1;封二:3)(2)泥质陶主要器形有罐、盆、钵、缸等。罐6件。ZGT:30,泥质红陶。敛口,圆唇,弧肩,深鼓腹,平底微内凹。肩部饰一周划纹,器表上有不规则划纹,并有明显工具痕。口径15.3厘米,底径12厘米,高35.6米。(封二:4)盆26件。ZGT:33,泥质褐红陶。敛口,叠沿,圆唇,弧腹内收,平底。素面磨光。口径36厘米,底径15.5厘米,高13.6厘米。(图七:2)钵完整1件,复原4件,分2型。A型ZGT:179,细泥陶,红顶彩陶钵,器表下部呈灰色,内壁呈黑色。敛口,圆唇,鼓腹,上腹部略鼓,下腹部弧形内收,平底。口部外侧饰一周红彩宽带纹,红彩大都脱落,片点不接。口径33.9厘米,底径6.3厘米,高17厘米。(图七:3;封二:5)B型复原4件。ZGT:35,细泥陶,红顶红彩钵。器表上部涂红彩,下部和内壁及胎呈灰色。敛口,圆唇,弧肩,深腹斜直内收,平底微圜。素面磨光。口径32.4厘米,底径13厘米,高24厘米。(图七:4)装饰品采集的装饰品均为陶环,形制多样,此不列举。唐户遗址仰韶文化中期采集遗物较为丰富,从数量看,较早期有了明显的增加。按其用途分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三大类,现分述如下:1.瓷器石、骨器以其质地可分石、陶、骨三类。主要器形为弹丸、砺石、纺轮、骨镞等。陶生产工具以质地可分夹砂和泥质两类,但以泥质陶为主,夹砂陶极少。(1)石器石弹丸2件。ZGT:143,为圆球形,砂石磨制。素面。直径3厘米。(图二:3)(2)陶器纺轮7件。ZGT:55,泥质灰陶。圆饼形,中部微鼓,有一穿孔,鼓腹。直径4.8厘米,厚1.3厘米~1.5厘米。(图三:7)(3)骨器骨镞1件。ZGT:66,磨制而成,前端锐尖,扁平体,两侧弧形刃锋利,后端短铤较宽。长4.7厘米,后宽2.1厘米,厚0.4厘米。(图三:5)2.下腹部饰纹标本主要是陶器,采集的陶器标本个别完整,多数较残破,经粘对修复,复原了一部分,还有大部分口沿、器底和器足等无法修复。器类较为丰富。以质地分为泥质陶和夹砂陶两大类,其中有一少部分细泥陶,多是钵、碗。陶色主要有褐、红、灰三种,另还有少量棕黄陶。有一部分陶器经过磨光,器表光滑,器形规整。以夹砂褐红陶为主,约占采集总数的58.1%;红陶次之,约占采集总数的29%;灰陶再次之,约占采集总数的6.12%。器表纹饰以弦纹为主,次之为素面,少量的指甲纹、划纹、捺窝纹、红顶和彩陶、附加堆纹等。(图四:3、4)彩陶饰黑、红、棕彩。花纹有带状纹、弧边三角纹、禾苗纹、圆点纹等,主要饰于钵、盆上腹部或口部,彩陶总数较早期增加,但都残碎过甚,有一部分为白衣彩陶。陶器制法均为手制,大部分经轮修,器形有鼎、罐、盆、钵、瓮、器盖、碗、豆、尖底瓶、环、灶等。共选标本136件。从陶系和器形等方面综合分析,这批陶片大致归属于大河村仰韶文化二期。(1)夹砂陶器型主要有鼎、罐、盆、器盖、瓮、钵、尖底瓶、豆、杯等。鼎标本11件。完整和可复原的16件。盆形鼎ZGT:5,砂质褐红陶。敞口,折沿下垂,高斜领,圆唇,束颈,折腹,圜底,下附半圆形足,外侧饰竖沟槽。领外侧和上腹部均饰弦纹数周,折腹处饰一周花边纹。口径32.2厘米,高19厘米。(图五:4;封二:6)罐形鼎ZGT:12,砂质褐红陶。侈口,折沿,圆唇,鼓腹,圜底,下附半圆形竖沟槽足。上腹部饰弦纹数周。口径18厘米,高16厘米。(图五:5)釜形鼎ZGT:173,砂质褐红陶,掺有蚌料。小口外侈,双唇,矮颈,弧肩,折腹,圜底,下附半圆形竖沟槽足。肩部饰数周弦纹。口径15厘米,高17厘米。(图五:6)罐共选标本69件,完整和可复原9件,分2型。A型ZGT:15,砂质红陶,灰胎,掺有蚌料。敛口,折沿,圆唇,弧肩,鼓腹,下部残。素面。口径24厘米,残高7厘米。(图六:4)B型ZGT:17,砂质褐灰陶,大口,折沿,圆唇,矮领,弧肩,曲腹,平底内凹。素面。器形不规整。口径37.4厘米,底径18厘米,高33厘米。(图六:5)盆标本10件,复原1件。ZGT:32,砂质褐红陶,掺有蚌料。大口,内敛,叠沿,斜方唇,弧腹,平底。口沿下饰有一周凹槽。口径48厘米,底径14厘米,高16厘米。(图七:5)钵1件。ZGT:67,砂质褐陶。直口微敛,斜方圆唇,浅弧腹,下部残。素面。口径24厘米,残高6.6厘米。(图七:9)器盖完整4件,标本19件。ZGT:138,砂质褐红陶。敞口,圆唇,弧腹,圜顶,顶端饰桥形钮。素面,制作较粗糙。口径29厘米,高11.6厘米。(图八:3)大口尖底瓶3件,分2型。A型ZGT:198,砂质褐红陶。直口微敛,折沿,圆唇,深腹微束腰,上腹部较直,中腹部微内收,下腹部弧形饰有两个对称圆孔,尖底。口沿下饰一周突饰纹,周身饰划纹。口径30.5厘米,高69.6厘米。(图九:1)B型ZGT:69,完整。砂质棕灰陶。大口,卷折沿,厚圆唇,深腹,上腹部较直,下腹部弧形内收,尖底。器表涂红衣。沿下饰数周凹弦纹。内壁上有一层碳酸钙结核。口径30厘米,高49.6厘米。(图九:2)(2)泥质陶主要器形有罐、钵、碗、瓮、盆、环、尖底瓶等。罐2件,复原1件,标本1件。ZGT:25,完整,泥质红陶。敛口,折沿,圆唇,弧形广肩,曲腹,平底微内凹。素面。口径20厘米,底径13厘米,高27.6厘米。(图六:6)盆复原1件,标本33件。ZGT:26,泥质红陶。口微敛,折沿,方圆唇,弧腹,平底微内凹。素面磨光。口径38厘米,底径10厘米,高18厘米。(图七:6;封三:1)钵复原10件,标本39件,分2型。A型ZGT:61,细泥陶,红顶彩陶钵。器表下部和内壁及胎成灰色。直口微敛,圆唇,弧腹,下部残。口部外侧饰红彩宽带纹一周。口径38厘米,残高8.6厘米。(图七:7)B型ZGT:34,细泥陶,红顶彩陶钵。器表下部和内壁及胎成灰色。直口微敛,小圆唇,唇下胎加厚,折棱明显,下腹斜直内收,平底。口部内外侧均饰红彩带状纹一周。口径26厘米,底径10厘米,高11厘米。(图七:8)碗采集较少,可复原1件,标本18件,均为泥质或细泥陶。ZGT:49,泥质褐红陶。侈口,圆唇,弧腹,平底内凹。素面磨光。口径16厘米,底径5厘米,高7厘米。(图八:2)豆采集较少,均为残片。标本8件。ZGT:85,泥质灰陶。敛口,圆唇,折腹,下部残,折腹处折棱凸出。素面。口径15厘米,残高5厘米。(图八:4)瓮标本8件,完整1件,复原2件。ZGT:40,泥质红陶。敛口,方唇,口部外饰似带状,弧肩,鼓腹,平底。素面。口径23.6厘米,底径14.4厘米,高34厘米。(图八:1;封三:2)尖底瓶采集较少,复原1件,标本7件。ZGT:103,泥质红陶,内壁呈褐灰色,胎为灰色。小包口,圆唇,器身瘦长,下部稍粗。器表上部饰弦纹数周,向下饰网纹,再向下饰斜划纹。口径6.6厘米,残高28厘米。(图九:3)采集的装饰品仍以陶环为主,不一一列举。三、晚上,永韶文化唐户仰韶文化晚期遗物的采集量,从整体比较要少于早、中期,这些遗物以用途仍然分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三类。1.周边主之间的磨损痕迹唐户遗址仰韶文化晚期的各种生产工具较前有明显增多,共选标本74件。其中石器39件,占生产工具总数的52.7%;陶器18件,占生产工具总数的24.3%;骨器10件,占生产工具总数的13.5%;角器7件,占生产工具总数的9.5%。制法有磨制、打磨兼制、琢磨兼制等。器形有铲、斧、凿、刀、锛、杵、纺轮、弹丸、砺石等。(1)石器石铲12件,分2型。A型ZGT:51,较完整。深灰色石英岩,磨制而成。扁平体,近抹角长方形,板状,平顶,中间微内凹,两侧抹角,中部偏下有一单面钻圆孔,并有一道3.5厘米长的浅沟槽与圆孔相连,有可能是捆绑安柄使用的磨损痕,单面弧形刃,刃部有明显使用痕。器表通体磨光,略有光泽。长14.2厘米,刃宽9.2厘米,厚0.8厘米~1.5厘米。(图二:9)B型有肩石铲。ZGT:60,较完整。浅灰色泥质岩,磨制而成。扁平体,呈凸字形,双肩,单面弧形刃,周边大部分略有残缺,刃部有明显磨损痕。长14.4厘米,宽10.5厘米,厚1.6厘米。(图二:8)斧8件,分2型。A型ZGT:63,较完整。墨灰色,石英岩,琢磨兼制。长方形扁平体,顶近平,双面直刃略斜,一面磨制光滑有光泽,另一面上端略有残缺,凸凹不平,刃部磨光,一侧为磨制,一侧为琢制,器形较小。长6.2厘米,刃宽3.3厘米,厚1.3厘米。(图二:5)B型ZGT:66,完整。辉绿岩琢磨兼制。近长方形,上窄下略宽,斜顶琢制,两面弧形刃,刃部有使用磨损痕。横断面近椭圆形。器表大部磨制光滑,有光泽。有可能是在使用中已残断,二次使用。长8.8厘米,宽6厘米~7.3厘米,厚4.5厘米。(封三:3)凿2件。ZGT:65,完整。浅黄色石英岩,磨制而成。扁平体,上窄下宽,近梯形,平顶,两面弧形刃,刃部较锋利,器表通体磨光。器形较小。长3.9厘米,刃宽3厘米,厚1.1厘米。(图二:10)锛1件。ZGT:89,完整。青灰色石英岩,磨制而成。扁平体,近抹角长方形,器表一面较平,一面微凹弧,弧顶,两面弧形刃,刃部有明显使用痕。器表一面磨光,器形较小。长9.2厘米,刃宽3.2厘米,厚1.4厘米~1.8厘米。(图二:11)刀5件。ZGT:73,完整。褐色砂质岩,琢磨兼制。近似抹角长方形,扁平体,平直背,单面直刃微凹,刀中部偏上有一两面琢制圆孔。长12.3厘米,宽4.35厘米,厚1厘米。(图二:12)纺轮3件。ZGT:78,完整。青灰色石英岩磨制而成。圆饼形,直壁微弧,中部钻一圆孔。直径5.4厘米,厚1厘米。(图二:4)石网坠ZGT:119,褐灰色砂质岩制。抹角长方形,扁平体。中部有明显使用凹槽痕。长9.3厘米,宽6厘米,厚2.8厘米。(图二:7)(2)陶器A夹砂陶陶拍3件。ZGT:50,完整。砂质褐陶,掺有蚌料。呈菌状,拍面呈弧形,平顶。素面。拍面直径5.7厘米,高4.8厘米。(图三:10)B泥质陶标本15件,主要器形有纺轮、弹丸、网坠等。纺轮13件,完整,分2型。A型ZGT:199,泥质灰陶。圆饼形,两面平整,壁外鼓,中间钻一圆孔。素面。最大直径5厘米,厚2.5厘米。(图三:8)B型ZGT:42,泥质深灰陶。圆饼形,上面凸,下面平,剖面呈新月形,中部钻一圆孔。素面。最大直径5.2厘米,厚0.5厘米~1.4厘米。(图三:9)(3)骨角器骨蔟10件。制法是先锯成半成品后磨制。ZGT:92,呈三棱体,前端较锋利,铤为圆锥体,微显有刀削工具痕。铤尾残。残长7.7厘米。(图三:6)角靴形器1件。ZGT:91,基本完整。利用鹿角的分叉处锯磨而成,呈靴形,前端鸭嘴形,横断面呈半圆形,底部和前端有使用痕迹,上端外侧凸出,略有残缺,有一道浅槽,便于捆接把柄。高6.8厘米,拐长5.4厘米。(图三:11)2.横断面及其局部磨制石璧ZGT:117,白色大理岩磨制而成。环圆形,横断面呈半圆形。制作较精细。器表一面制作规整,另一面局部磨制较重,有器形不圆的现象。外径9.3厘米,内径6厘米,厚1.6厘米。(图二:6)3.鸭行使带锚点主要是陶器,采集的陶器标本残片较多,复原较少,有相当一部分为口部、器底与器足等。共采集陶片1256件,复原29件。以质地分为夹砂陶和泥质陶两大类,泥质陶中细泥陶极少,夹砂陶中掺蚌料已较为少见。陶色以红陶为主,灰陶次之,还有较少的黑陶、褐陶等。其中纹饰以素面居多,另还有弦纹、附加堆纹、划纹、突棱纹和彩绘图案等。(图四:5、6)彩陶较前期更为丰富,不仅数量多,而且花纹图案繁多,色彩鲜艳,其中白衣彩陶有相当一部分,彩色多以红、棕、黑色为主。制法仍多为手制,并开始有了轮制,火候较高,陶色鲜艳纯正,经慢轮修整较为普遍,而杯、碗等一些薄胎器皿只有轮制才能完成。器形主要有鼎、罐、瓮、器盖、杯、碗、豆、缸、盆、尖底瓶等。共选标本231件,从陶系和器形等方面综合分析,这批陶片大致归属于大河村仰韶文化三、四期。现将主要器形简单介绍如下:(1)夹砂陶主要器形有鼎、罐、器盖、缸、盆、杯、尖底瓶等。鼎复原8件,标本10件。盆形鼎ZGT:174,砂质褐灰陶。敞口,折沿,圆唇,腹斜直,圜底。下附扁足,在使用中已残,曾继续使用,有明显的磨损痕。口径18.6厘米,残高12厘米。(图五:7)罐形鼎ZGT:3,砂质掺蚌褐灰陶。敞口,折沿,圆唇,束颈,鼓腹,最大腹径在中下部,圜底,下附鸭嘴形足较矮。素面。口径18厘米,高17.6厘米。(图五:8)瓮形鼎ZGT:8,砂质褐灰陶。侈口,折沿,圆唇,束颈,鼓腹,圜底,下附扁足。足根部饰捺窝纹2个,腹底相接处饰凸棱纹一周。口径25厘米,高23厘米。(图五:9)罐复原4件。ZGT:11,砂质灰陶。大口,折沿,沿面上有一周凸棱,圆唇,折腹,上腹部略呈弧形,下腹部斜直,平底。上腹部饰弦纹数周,折腹处和下腹部饰附加堆纹8周。口径30.3厘米,底径11厘米,高35.5厘米。(图六:7)缸2件,分2型。A型ZGT:113,夹砂红陶。敛口,圆唇,鼓弧腹,上部鼓腹,下部弧形内收。下部残。素面磨光。口径34.6厘米,残高12.3厘米。(图八:14)B型ZGT:115,砂质黑陶,褐胎。敞口,卷沿,方唇,上腹部弧形。下部残。器表有明显的轮旋纹数周。口径42厘米,残高7厘米。(图八:15)器盖复原2件,标本3件,分2型。A型ZGT:21,完整。砂质红陶,内壁呈褐灰色。敞口,折沿,圆唇,浅弧腹,圜顶,上端饰桥形耳,耳根部饰对称两个捺窝纹。器表素面。口径22厘米,高10.6厘米。(图八:8)B型ZGT:22,完整。砂质灰陶,褐胎。敞口,尖圆唇,浅腹斜直,平底,假圈足状把手,微显饰捺窝纹一周。器表近口部饰不太明显弦纹数周。口径20.3厘米,高6.3厘米。(图八:9)杯复原3件,分2型。A型ZGT:185,厚胎杯,砂质褐陶。敞口,折沿,圆唇,口沿内侧下凹,弧腹,圜底,下附假圈足较高。上腹部饰数周弦纹。口径11.5厘米,底径8.4厘米,高11.2厘米。(图八:13)B型ZGT:182,砂质深灰陶。敞口,折沿,圆唇,弧腹,平底。上腹部饰不明显划纹,近底部饰模糊绳纹,器表粗糙。口径9厘米,底径5厘米,高9.1厘米。(图八:12)大口尖底瓶1件。ZGT:88,砂质灰陶。褐胎,侈口,方唇,深腹。下部残。口沿下饰一周交错鹰嘴形钩钮数个。器表饰划纹。口径36厘米,残高10.6厘米。(图九:5)(2)泥质陶主要器形有鼎、罐、盆、钵、碗、豆、瓮、尖底瓶、杯等。罐完整1件,标本29件,分2型。A型ZGT:202,完整。泥质红陶。敛口,圆唇,弧肩,深鼓腹,平底微内凹。肩部饰弦纹数周。口径18.3厘米,底径15厘米,高32厘米。(图六:9)B型ZGT:183,泥质红陶,灰胎。敛口,尖圆唇。下部残。器表上部饰黑彩平行直线纹。口径34.5厘米,残高7.3厘米。(图六:8)盆标本18件,分2型。A型ZGT:47,泥质灰陶。口微侈,折沿,沿面弧形,圆唇,弧腹内收。下部残。素面。口径32厘米,残高3.6厘米。(图七:10)B型ZGT:53,泥质红陶,灰胎。直口,圆唇,折腹。下部残。素面。口径27厘米,残高4厘米。(图七:11)钵完整1件,标本19件,分2型。A型ZGT:70,泥质红衣灰胎陶,敛口,方圆唇,弧肩,深腹斜直内收,下部残。器表上部饰黑彩平行直线纹与竖短线纹。口径32.3厘米,残高6厘米。(图七:13)B型ZGT:175,细泥灰陶彩陶钵。口微敛,圆唇,弧腹内收。下部残。口部外侧饰红彩带状纹一周。口径24厘米,残高7.3厘米。(图七:12)碗小件2件,标本7件,分2型。A型ZGT:176,完整。泥质深灰陶。敞口,圆唇,浅弧腹,平底。素面。口径14厘米,底径6.8厘米,高5.5厘米。(图八:6)B型ZGT:114,完整。泥质灰陶。敞口,尖唇,浅弧腹,小平底,下附矮圈足。器表素面磨光。器形不太规整。口径17.5厘米,圈足径7厘米,高6厘米。(图八:7)豆复原1件,标本10件。ZGT:181,泥质灰陶。直口,圆唇,折腹,圜底,喇叭形圈足,折腹处有折棱。素面磨光。口径20.6厘米,底径7.3厘米,高6.6厘米。(图八:10)瓮标本10件。ZGT:93,泥质红陶。侈口,圆唇,唇沿内侧有一周凹槽,领较高,弧肩,鼓腹。下部残。磨光。肩部饰黑彩平行直线纹与弧线纹组成图案。口径10厘米,残高8.6厘米。(图八:5)盘复原1件,标本3件,分2型。A型ZGT:180,泥质褐红陶。直口,圆唇,浅腹,斜直,平底微内凹,唇下胎加厚。素面磨光。口径15.6厘米,底径16.6厘米,高5厘米。(图八:11)壶1件。ZGT:111,完整。泥质灰陶。喇叭口,尖圆唇,高领,束颈,鼓腹,平底微内凹。器表素面,略经磨光。口径8.3厘米,底径5.3厘米,高10.2厘米。(图九:8)背壶2件。ZGT:112,完整。泥质红陶。直口,小圆唇,细长颈,溜肩,鼓腹,一侧较平直,平底微内凹。器表素面。腹部饰对称半圆形器耳2个和1个鹰钩形钮。口径4.8厘米,底径6.5厘米,高17.8厘米。(图九:6;封三:4)尖底瓶复原3件,分2型。A型小口尖底瓶。ZGT:201,复原完整。泥质红陶。小口,内折沿,圆唇微上翘,饰子母口,束颈,上腹部略鼓,束腰,下腹部弧形瘦长。尖底,器身通体饰划纹。口径5.4厘米,高88厘米。(图九:4;封三:5)B型大口尖底瓶。ZGT:184,完整。泥质红陶。侈口,圆唇,高领,束颈,鼓腹,尖底。素面。口径23厘米,高32.3厘米。(图九:7)另外,在调查过程中还采集到一批彩陶片,彩绘纹饰花样繁多,有白衣彩绘,施红、黑、褐诸色,也有红陶施黑、红单彩。彩绘内容主要母题纹饰为平行直线纹、圆点纹、平行弧线纹、弧边三角纹、S纹、太阳纹、月亮纹、树叶纹、圆点圆圈纹、网纹和花卉图案等十余种。四、试验叶片及原片的采集唐户遗址龙山文化遗物采集的数量较少,多为口沿和器足等。共采集陶片150件,复原10件。另有石器、骨器、蚌器等56件。共选标本131件,按其用途可分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或其他几大类,现简述如下:1.型样品,20件在唐户遗址采集的龙山文化遗物,生产工具共计44件,其中石器41件,陶、骨、蚌器各1件。(1)石器自龙山文化以来,农业生产工具增加,特别是铲、斧数量增多。制法多为磨制、打磨兼制。钻孔技术也较仰韶文化普遍。器形主要有铲、斧、刀、凿、锛、杵、棒、球、砺石等。铲23件。ZGT:186,完整。浅灰色泥质岩,磨制而成。扁平体,抹角长方形,平顶,单面弧形刃,刃部有明显的磨损痕。长17.8厘米,刃宽9.8厘米,最厚2.3厘米。(图十:1)斧5件。ZGT:188,完整。辉绿岩,磨制而成。扁平体较厚,抹角长方形,平顶,抹角,双面直刃,通体磨光。长12厘米,刃宽5.8厘米,最厚3.1厘米。(图十:2)锛2件。ZGT:189,基本完整。辉绿岩,琢磨兼制。扁平体,梯形,上窄下宽,锛中部有一两面琢磨兼制的圆孔。平顶,略弧,两侧平直,双面直刃,刃部一角略有残缺,通体磨光,有光泽,体形较小,制作精细。长10.1厘米,最宽4.8厘米,厚1.9厘米。(图十:3)刀1件。ZGT:36,残。褐红色砂质岩,打磨兼制。器表一面磨制,一面打制。近似扁圆体,一面平整,一面弧形,直背,单面直刃,刃部较钝。器表纹理清晰。残长12.6厘米,最宽2.8厘米,背厚0.6厘米。(图十:4)凿1件。ZGT:29,残。青灰色石英岩,磨制而成。近长方形,方柱体,两侧基本平整,局部略有残缺,两面平,两面弧形刃。通体磨光,微显光泽。器表上有纵横交错的乳白色石线纹。残长7.6厘米,最宽4厘米,厚2.1厘米。(图十:5)杵4件。ZGT:193,完整。褐白色砂质岩,磨制而成。三角形体,上下两端均呈弧形,局部磨光。一端有明显的使用痕。长17.8厘米,直径4.4厘米。(图十:6)石纺轮1件。ZGT:187,完整。青灰石磨制而成。圆饼形,斜直壁,两面平,中部钻一圆孔,一面边沿略有残损。直径3.2厘米~3.4厘米,厚0.9厘米。(图十:7)(2)陶器泥质陶拍1件。ZGT:11,完整。泥质灰衣褐胎陶。呈菌状,把手为圆柱形,平顶,下部四周外凸,拍面为弧形。素面,拍面磨光。顶部直径4厘米,拍面直径8.6厘米,通高5.2厘米。(图十:8)(3)骨器骨簇1件。ZGT:48,扁圆体,前端四棱尖较钝,后有椭圆形铤稍残,平面呈柳叶形。残长11.3厘米,直径1.3厘米。(图十:9)(4)蚌器蚌刀1件。ZGT:197,已残。为磨制,扁平体,长条形,一端斜直,另一端残,背部使用有一定程度的磨损。两用器,单面刃。残长12.3厘米,残宽4厘米,厚0.6厘米。(图十:10)2.夹砂瓷器的形制主要是陶器,采集的陶器均为残片,少数已经复原,共有陶片150件(块)。以质地可分为泥质陶和夹砂陶两大类,陶色主要以灰陶为主,褐陶次之,黑陶较少,其中夹砂陶占采集总数的39.3%,泥质陶占采集总数的60.7%。器表纹饰以素面居多,绳纹次之,磨光陶也有一少部分,另还有方格纹、篮纹、附加堆纹、弦纹等。(图十一)制法以轮制为主,并有手轮合制或手制等。器形主要有鼎、罐、瓮、豆、碗、杯、盘、缸、觚等。共选标本50件,其中复原9件。从陶系和器形等方面综合分析,这批陶片大多归属于龙山文化中期,龙山文化早期和晚期的较少,现简述如下:(1)夹砂陶器形主要有鼎、罐、器盖等。鼎采集较少,均为鼎足。标本4件。ZGT:72,砂质褐灰陶。鸭嘴形足,正面饰有一字形指甲纹。足高10厘米,宽3.8厘米,厚2.4厘米。(图十二:1)罐复原2件,标本13件,分2型。A型复原1件,标本13件。ZGT:191,砂质灰陶。敛口,折沿,方唇,鼓腹,平底,腹饰菱形方格纹。口径11.6厘米,底径5.8厘米,高13厘米。(图十二:2;封三:6)B型1件。ZGT:196,完整。砂质黑衣褐胎陶。敛口,方唇,弧肩,鼓腹,平底。器表饰横篮纹,印痕较浅,肩部一周有4个突饰纹。口径14厘米,底径14.6厘米,高29.5厘米。(图十二:3)器盖2件。ZGT:2,覆碗式盖。砂质掺蚌褐灰陶,敞口,斜方唇,浅腹斜直,顶部残。素面。口径12厘米,残高2.2厘米。(图十二:8)碗5件。复原4件,标本1件。ZGT:44,完整。细砂质灰衣褐胎陶。敞口,双唇,唇沿上有两周凸弦纹,浅腹斜直,微弧内收,平底内凹。素面,器内外壁上均有明显轮旋纹。口径24厘米,底径3厘米,高7.3厘米。(图十二:4)(2)泥质陶。器形主要有碗、钵、豆、瓮、缸、器盖、觚、圈足盘等。豆标本10件。ZGT:194,器表泥质深灰陶,胎为灰色,外包一层褐色陶。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