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生态价值转化的实现路径-以安徽省黄山市为例_第1页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生态价值转化的实现路径-以安徽省黄山市为例_第2页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生态价值转化的实现路径-以安徽省黄山市为例_第3页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生态价值转化的实现路径-以安徽省黄山市为例_第4页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生态价值转化的实现路径-以安徽省黄山市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对生态产品的质量要求也逐渐提高,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显,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1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现实意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造性地把生态与生产力紧密联系起来,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理论指导。2021年4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切实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事实上,当下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好的地方,如大别山区、皖南山区、浙西南等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绿水青山”必须转化为“金山银山”,才能实现永续利用。一体化显然是长三角地区实现绿色发展、形成效益共享的重要机制平台,推进长三角地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有助于经济、社会、生态高质量发展。2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现实瓶颈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现实瓶颈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度量难。一方面,生态产品具有空间立体属性,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的有机整体,不可分割,除物质产品外很难具体量化。另一方面,生态产品的生态价值实现容易,但要具体量化成经济价值,目前尚存难点。如清洁空气、干净水源、安全土壤、优美环境等生态产品,人类享用了,其价值就实现了,然而要将其量化为经济价值并不容易。二是抵押难。除人工种养的农林牧渔等物质产品外,一般生态产品即使被精准核算,也很难固化形成生态资产,从而作为抵押品产生价值。三是交易难。生态产品往往很难按照现行市场通行规则进行交易。生态产品的交易离不开供需精准对接,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生态资产产权制度、生态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生态产品市场交易机制等一系列制度[1]。四是变现难。生态产品价值过去并无标准,也无“算法”,尤其是对土壤保持、水源涵养、空气净化等功能尚无统一的价值核算机制,因而难以变现。3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实现路径地处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域的黄山市,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质生态资源,必须用好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等优质平台,特别是要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平台,努力探索生态价值转化的实现机制,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生态高质量发展。《意见》明确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工作原则之一。这就要求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制框架下,加快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3.1立足赋值“好山好水”,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价体系3.1.1构建生态产品“数据库”一是要开展生态产品基础信息调查,在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试点基础上,依托“智慧黄山”等数字平台,核实并录入生态产品数量、质量等“家底”,逐步编制完善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开展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经济价值估算,建立生态产品动态监测及发布制度,确保数据库及时更新。二是要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监管有效”的原则,规范有序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确权登记,厘清产权主体,明确所有权、使用权,进一步合理界定自然资源资产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权力和责任[2]。完善国有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领域的有偿使用制度,推动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确权登记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3.1.2规范生态产品“核算表”在各地试点的基础上,从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实际需要出发,长三角地区要协同构建规范统一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细化一整套高效可行的核算方法,确保生态产品价格既能合理反映生态产品保护和开发成本,又能充分体现市场供需关系,给绿水青山“明码标价”,让散落的生态资源真正成为可计价、可交易、可融资的生态产品。3.1.3设计生态产品“应用链”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作为政府决策参考以及绩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体现在规划、项目、交易、监测、考核的全过程。在规划编制和项目建设时,必须以生态产品保值增值为目标。在生态产品交易过程中,要做好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的应用。加强动态监测和考核,定期发布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适时调整生态保护和修复方案,促进生态产品保值增值。例如在新安江流域、太平湖上下游区域和各地饮用水源保护区,积极探索基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的生态产品政府采购机制,建立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结果定期发布制度,适时评估生态保护成效。3.1.4绘制生态产品“考核图”在长三角一体化机制下,各省、市党委和政府要协同推进,将生态产品总值作为重要考核内容。指标体系设置中,对于生态环境优、经济发展滞后或受限的地区,重点考核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质量,淡化或取消经济发展类指标考核;对于其他地区逐步实行“双考核”,即在考核经济发展指标的同时,加强生态产品价值等方面考核,引导政府部门两手抓、双推进。在此基础上,逐步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作为重要指标纳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3]。3.1.5突出生态产品“创新点”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经营权。及时总结各地盘活闲置农房试点经验,完善闲置农房使用权流转机制,并逐步推广。推进许可证或责任指标交易发展,探索生态产品增量责任指标交易等,协同建设区域统一的自然资源及生态产品交易平台,积极探索林权、排污权、水权、碳排放权、碳汇、农村产权等交易产品,确保生态产品保护者、提供者在交易中受益。3.1.6完善生态产品“交易网”推动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建设,充分利用线上渠道及现有线下交易平台,实现生态产品云交易、云招商、云展示,谋划建设永久性会址,促进生态产品供需高效对接。加大“田园徽州”“生态美超市”等推介活动力度,建立常态化推广机制。加强长三角地区农产品批发市场、电商平台、生活商超等对接合作,做好销地与产地冷链衔接,共建“3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搭建农产品直供直销平台,建立田间到餐桌的智慧营销网络[4]。3.2立足引领“创意创新”,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多元实现路径3.2.1聚焦绿色低碳发展,以创意赋能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聚焦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主体培育和融合发展,在保障粮食安全基础上,大力发展茶叶、中药材、渔业等特色种养基地和竹笋、油茶、香榧、山核桃、枇杷等林特经济。探索建设绿色高标准农田,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治产品和技术。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采取放养、共生等原生态种养模式,提高生态产品价值。加快建设“生态化种养、清洁化加工、品牌化营销”的产供销体系,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3.2.2聚焦休闲康养胜地,以创意提质全域旅游以创意赋能推进创意下乡、创意景区建设,高标准开发传统村落,大力开展摄影写生、研学营地、旅游民宿、医疗康养等休闲业态,积极发展电子竞技、动漫游戏等新型体验,打造“乐享刷卡地”。以文旅融合思路提升各地特色街区建设水平,拓展业态融合发展深度,完善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开发推广全域旅游系列商品,扩大黄山市旅游品牌影响力,加快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推进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建设。常态化开展各级、各类体育赛事,吸引长三角、全国选手踊跃参赛。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推动黄山会展中心建设,吸引更多展会、赛会、论坛、首秀、创意节、音乐节等落户黄山。3.2.3聚焦社会资本,以创意培育市场主体一是做大做强村级“强村公司”。乡村作为生态产品供给、交易主体,可以参照浙江等省的做法,按照“产权清晰、收益归村”原则,建立村级公司运营制度、收益分配机制。二是做强做优林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租赁、入股、托管、赎买等形式集中收储,盘活闲置资源资产(林地、古旧村落、废弃矿山等)。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建设一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三是培育生态产品市场开发经营主体,探索建立生态保护修复产权激励机制,对于参与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社会主体,在保障生态效益和依法依规的前提下,允许利用一定比例土地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获取收益。四是围绕“文创+旅游”“文创+体育”等领域,吸引文化名家、创意大师创办工作室,推动文化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产业、行业、要素深度融合。3.2.4聚焦品牌提升,以创意夯实发展根基建设覆盖全区域、全品类、全产业链的绿色优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形成“区域公用品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企业品牌”的品牌矩阵[5]。构建以区域公用品牌为核心、各类精细化子品牌为支撑的“母子品牌”,不断强化品牌管理和营销推介,以品牌赋能促进生态产品增值溢价。出台公用品牌管理办法,实施品牌产品准入、退出和召回制度,探索建立协会会员利益共享机制。建设立足黄山、辐射长三角的区块链农产品溯源系统,运用物联网平台,实现对生态产品的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销售全过程监督,推动生态产品区域内互认。3.3立足体现“优质优价”,健全生态产品保护双向补偿机制3.3.1完善“一套机制”“一套机制”即纵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立健全森林、湿地、渔业资源、耕地、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争取上级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等转移支付力度。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探索建立公益林“纵向+横向”综合补偿机制,推动流域补助标准均等化。提高耕地保护补偿,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生态治理补贴制度。3.3.2健全“一道体系”“一道体系”即生态环境损害补偿体系。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建立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机制,明确评估办法和实施细则。建立生态环境损害公益诉讼制度和赔偿机制,推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3.4立足推动“协同协作”,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障措施3.4.1构筑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支撑严格执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确保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统筹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三水”保护,协同推进流域环境共保联治。进一步完善“七统一”的乡(镇)、村(社区)农资集中配送体系,深化生物农药集中配送,实施氮磷养分生态拦截工程、化肥农药替代工程。推深做实河(湖)长制、林长制、田长制。开展黄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管理计划,实行禁(休)渔制度。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和美丽乡村品质提升工程,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治理和污水治理“三大革命”,深入实施村庄清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村庄规划建设提升“三大行动”,推广“生态美超市”模式,提供全域垃圾分类管理“黄山经验”。3.4.2树立政策支持与基金激励导向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利益导向机制,积极推进低丘缓坡开发区利用,针对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建而未投、投而未达标的“五未”土地等各类低效用地,深入开展专项处置行动,落实重大项目分期限额供地和用地差别化政策,全面推广“标准地”模式,建立用地准入负面清单。用足、用好新安江绿色发展基金、专精特新基金、亚行贷款绿色发展基金等,加大对绿色产业和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3.4.3完善万物互联与时空互通综合枢纽高起点布局5G、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兴基础设施。融入长三角区域城际铁路网,打造杭黄国际黄金旅游线。依托高铁、高速等完善物流枢纽节点布局,规划建设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等,加快完善集疏运多式联运体系。3.4.4发挥绿色金融与生态信用保障作用完善绿色金融统计、考核制度,建立健全预警机制,落实绿色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开展水权、林权等使用权抵押,产品订单抵押,排污权质押,供水、污水垃圾处理等收益权质押贷款等绿色信贷业务。创新金融产品,以收储、托管等形式进行资本融资,用于周边生态环境系统整治、古屋拯救改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