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贡献_第1页
浅谈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贡献_第2页
浅谈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贡献_第3页
浅谈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贡献_第4页
浅谈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贡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II浅谈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贡献摘要:刘天华是我国的国乐大师,由于他在创作和演奏上的努力,使二胡艺术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开拓和发展我国民族音乐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针对刘天华的演奏技法改革、作品创作以及历史贡献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关键词:刘天华;二胡艺术;创作背景;贡献Abstract:LiuTianhuaismasterofChina'sMasterHu.BecauseofhiseffortsinwritingandplayingerhuarthassteppedupanewstepandmadegreatcontributionstodevelopinganddevelopingnationalmusicinChina.ThisthesisanalyzesandresearchesLiuTianhua'sperformancetechniquesreformworkscreationandhistoricalcontributions.Keywords:LiuTianhua;Erhuart;creationbackground;contribution

目录前言 1一、刘天华与二胡曲目 1(一)刘天华及其代表作简介 1(二)刘天华创作二胡曲目的背景 1(三)刘天华在二胡作品上的探索 2二、刘天华二胡作品的艺术特征 4(一)情感内涵 41.对现实不满而产生的苦闷、彷徨及对理想的追求 42.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53.对前途充满希望和信心 6(二)风格上的创新 7三、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历史贡献 8(一)改变了二胡的民间状态,将之提高到专业化水平 8(二)创出一条中西调和与合作的新路 8结束语 9参考文献 10致谢 11PAGE2前言二胡是我国历史悠久、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拉弦类乐器之一,它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北方奚族部落的“奚琴”。二胡从用竹片擦奏过渡到用马尾拉奏从民间艺人的流浪工具过渡到中华民族音乐代表性的乐器从配奏乐器过渡到独立演奏乐器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我国历代二胡艺术家对二胡孜孜不倦的追求,使二胡艺术得以不断发展让二胡的演奏方法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在刘天华的改革基础上,二胡艺术又提升了一个高度使它在艺术领域中自由彰显它的艺术魅力。一、刘天华与二胡曲目(一)刘天华及其代表作简介刘天华(1895-1932),字寿椿,出生在江苏江阴县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他受父亲的影响接受了新式教育后成为我国杰出的二胡演奏家、民族音乐作曲家、教育家。1915年春,刘天华完成了处女作《病中吟》的初稿。1918年前后创作完成了《病中吟》定稿与《月夜》、《空山鸟语》等曲目。同年他还为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唱腔谱曲并译成五线谱。1921年暑假回到江阴,和音乐爱好者共同组织了国乐研究会切磋江南的丝竹和吹打乐并传授了《病中吟》、《月夜》、《空山鸟语》等乐曲。同年他还邀请周少梅、黄致君、澈尘和尚等国乐名家数十人公开演奏盛况空前。为更好地融合中西乐理丰富演奏艺术,发扬我国民族音乐的特长他在1927年创办了国乐改进社主编《音乐杂志》,同年创作了《悲歌》。1928年创作了乐曲《良宵》、《闲居吟》并发表了《空山鸟语》定稿。1930年3月写出了《梅兰芳歌曲谱》开创了京剧艺术唱腔固定成谱的先河。同年12月,刘天华在北京饭店大少」举办音乐会,把我国民族音乐介绍给中外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他演奏了代表作《光明行》、《空山鸟语》等,每当演奏完一曲全场都掌声雷动。1932年创作《烛影摇红》同年6月1日去北京天桥听写锣鼓经不幸染上猩红热,治疗无效,于当年6月8日去世,享年37岁。(二)刘天华创作二胡曲目的背景二胡产生于北方少数民族,流传到中原后,用途仅局限于民问歌舞、戏曲及宗教音乐的伴奏,还被许多人视为“粗鄙淫荡”,不足以登大雅之堂。刘天华对二胡的演奏情况作了广泛的调查,认为它有着相当广泛的群众基础,他参考了西洋乐器的构造原理,经过长期的演奏实践,对二胡进行了科学的改造。首先,刘天华先生经过长期实践并参考小提琴的定弦原理,将定弦音高固定为内弦D,外弦A,第一次明确固定音高定弦法则,给二胡演奏的转调以及乐队中的二胡群体演奏规范化带来了方便。同时将琴筒由长期采用的圆形改为六角形,改革了二胡结构;规定了有效弦长,千金至琴马的距离基本固定在46-48厘米之问。我们今天演奏用的二胡,就是在刘天华先生改革的二胡基础上定型的。其次,刘天华增宽了二胡的应用音域,由原来的九度扩至三个八度,形成了四个音区,为推动二胡演奏技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吸收了西洋乐器小提琴的某些演奏技巧,丰富了二胡的弓法、指法,提高了二胡的表现力。同时刘天华结合教学经验,借鉴钢琴和小提琴的技巧和教学体系的经验,围绕着二胡最基本的演奏技法,为运弓、运指、换把、揉弦、滑音演奏等编创了47首二胡练习曲。这些练习曲融合在富有民族特点的调式、音阶、节奏上,使这些练习曲具有我国民族音乐的鲜明特征。再次,刘天华先生还为二胡创造了专用的演奏符号。改变了“口传心授”的民问教学模式。其中一些弓法符号和指法符号是仿照小提琴记谱法改革的,如以1,2,3,4表示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并可根据相关的指法规律判断是内弦还是外弦、要不要换把;以弧线表示连弓、无弧线者为每音一弓;以一表示保持弓;仿照小提琴的弓段划分法,以二胡的左半弓叫做“上半弓”;以西方乐理中的,符号表示顿音;此外还以汉字“内”、“外”标示以内、外弦演奏;这些二胡符号大部分至今还一直在沿用。(三)刘天华在二胡作品上的探索刘天华的一生非常短暂。但是,他在这三十七年里,对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历史贡献是非常重要的。他的一生,创作了三首琵琶曲和一首二胡曲。他这一首二胡曲都是有标题的,是在不同的时期来进行创作的。这些作品,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下产生的,应该说他这些作品比较真实的反映了“五四”时期一部分知识分子要求进步、要求变革的那种积极进取的生活和思想,特别是他的一首二胡作品。他的二胡作品是建立在深厚的民族音乐文化基础上的,其特点就是巧妙地吸收了西方音乐某些作曲技法与演奏技巧,成功地表现了他所处时代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的思想、情感、生活和要求。而在这个同时,也表现了刘天华他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和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的一首二胡作品,应该说旋律都是新颖生动的,手法很简朴,但是个性是非常鲜明、动人的。始终是和他自己的思想、生活遭遇以及对社会的认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刘天华的一首二胡作品,根据所表现的意境,可以把它分作三个大的类别:第一个类别的二胡作品,表现了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他生活的彷徨、苦闷和一定的斗争精神。如二胡曲《病中吟》、《悲歌》、《苦闷之讴》、《独弦操》。二胡独奏曲《病中吟》,又名《安适》,是刘天华与1918年创作的。在创作这首乐曲之前,曾经历了失业、丧父、贫困等厄运。自身生活的不幸,使他在思想上虽然想有所作为,但感到前途渺茫。他在《病中吟》的解释中写道:“《病中吟》不是生病中的呻吟,而是心中苦闷入病。”同《病中吟》相仿,《悲歌》、《苦闷之讴》、《独弦操》等作品,都是表现刘天华在事业和生活上受到挫折时的内心苦闷,同时也反映了“五四”时期知识分子一方面憧憬未来,一方面又无力回天的彷徨心境。刘天华二胡作品的第二类,表现了刘天华寄情于山林和对小康之家暂时安定生活的满足。这类二胡作品里头有《空山鸟语》、《月夜》、《良宵》、《闲居吟》。这几首二胡曲也是各有特色。刘天华的二胡曲《空山鸟语》,也是表现自然的一种美,但它不是完全仿效写实的作品,而是在艺术上进行概括升华的。初稿完成于1918年,一年后,1928年6月才定稿。乐曲运用了民间音乐的模拟手法,通过对鸟鸣的模拟,模拟出空山幽谷鸟语花香的意境,表现了人们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自由的喜悦心情。乐曲标题采用了唐代诗人王维的名句“空山不见人”之意。乐曲以拟声手法模仿百鸟的啾啾声。同时,刘天华在作品中有了很多艺术上的加工和提高。除了旋律上的创新以外,他借鉴了很多演奏技巧,比如说大滑音,来自于三弦、大雷等乐器。同音轮指,借鉴了钢琴中的轮指技巧。另外还应用了弹弦乐器经常用的那种衬音技巧。使这首不足一分钟的乐曲,非常精彩地展示在大家面前。还有一类二胡作品,是以《光明行》等乐曲为代表的。这一类作品,表现了刘天华对社会进步和事业发展的追求和展望。《光明行》是刘天华1913年创作的,这是中国作曲家,运用西洋音乐的创作手法,创作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中国民族器乐作品的典范。“光明行”,意谓“光明进行曲”,运用进行曲的体裁,在我国民族器乐领域的创作中,此乃首创。《光明行》全曲旋律明朗自信,节奏坚定有力,音调昂扬向上,整首乐曲充满了勇往直前、对光明未来向往的乐观情绪。这首作品较多的采用了西洋的作曲手法,但其音乐语言,仍然是中国的,很容易被我国的听众所接受。《光明行》在创作上的成功,其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乐曲本身,在国人全面接触西方音乐的二十年代,人们对西方音乐和中国的民间音乐能否相互融合产生怀疑的时候,《光明行》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刘天华的音乐创作,独具特点,他敢于标新立异,他创作的每首音乐作品,都有着鲜明独特的个性,从形式到内容,从旋律到节奏,每一首都有其独立的意境和音乐形象,表现手法也因作品不同而各不相同,这些作品,既不同于传统作品,又与中国传统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既吸收了外国音乐的创作手法,内容又是用中国的音乐语言来反映中国的当代社会现实。他把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表现这些内容的技巧紧密的联系起来,形成了独特而新颖的艺术风格。二、刘天华二胡作品的艺术特征(一)情感内涵1.对现实不满而产生的苦闷、彷徨及对理想的追求(1)《病中吟》又名《安适》,是刘天华的处女作。此曲的旋律初稿是在1915年完成的当时他父亲刚过世他自己又失去了工作终日郁郁寡欢,以拉二胡来抒发自己内心的忧愤来表达当时的不得志和内心的抱负最终定稿完成在1918年。全曲分5段,第1.3.5段与2.4两段形成对比,是复合型的二部曲式。第1乐段:慢板,提纲掣领,具有概括性,既为全曲定下了基本调性,又为以下几段的发展作了铺垫。第2乐段:速度比前段略快,10个符点八分音符构成这一乐段的骨架,带动连串音符的行进,表现了活跃的情绪。中间乐句调性有上移五度的倾向,接着又迅速回落,使人感到情绪中似有某种不稳定因素。两个长泛音恰到好处地起了连接和平衡的作用,使情绪得到适度控制。第3乐段:速度极慢,双符点(符点音符加符点)的运用,使人产生一种神思恍惚的感觉,似乎悠闲之中隐含着忧郁。眼前虽然暂时安乐,前景如何,自己的愿望能否顺利实现,一切都还未能预料。同一句型的反复出现,显示作者有难以排解的思绪。第4乐段:慢板,乐句以断奏和小连音居多,情绪活跃而轻快。泛音的运用得心应手,而且独具匠心。它的特点是:1.短,时值短;2.'决,速度快;3.连,连续使用;4.多,一个乐段中用了几十个。第5乐段,重现了第3乐段极慢板音调,最后加上3个泛音结束全曲,使这一段具有尾声性质。作为结尾的3个泛音幽远隽永,令人侧耳寻声,凝神深思。表达了刘天华当时的处境和心态:悠闲中缺少欢乐;安居中显得空虚。(2)《悲歌》又名《处世难》,是刘天华1927年创作的。乐曲曲式类似于西洋音乐的前奏曲,又像广东音乐一气呵成的大乐段。这首乐曲的写作手法,标新立异在民族音乐中使用了半音及旋律带有调性不稳定,而且有两种弓法,旋律绵长,节奏有力,表达了一种激愤的情绪。乐曲分为引子、尾声和4个乐段,各乐段之间紧密相连基本上是同一主题的变奏,但又各具特色。引子像是戏曲中悲旦出场前的一声叫板:“苦一一啊!”悲从中来,动人心弦,这应该是此曲的点题之笔。第1乐段:弓法稳健,似在诉说着什么,一句一顿,句逗分明。顿弓(△)和强音(>)的运用,加强了语气。第2乐段:起句和第1乐段相似,但乐句更加短促。5处同音断奏,显出坚定的信念,4处同音连奏,则表现了急切向人倾叶的心情。第3乐段:附点音符形成的固定节奏音型,使旋律富有弹性。中间有4处短时值音符的穿插(三十二分音符和六十四分音符),作为乐句的转换和连接,不但避免了固定音型容易产生的音调呆板,而且巧妙地运用了传统音乐中移宫犯调的手法,有醒听的作用。第4乐段:三十二分音符连成的一弓八音,持续了6个小节,简直让人透不过气来,直到最后一小节的两个打音,才使情绪得以稍稍缓解。简短的尾声与引子相呼应,结束处两个#1,导入主音,不是表明得到了解脱,而是证实作者的心境一一尽管从局部看,也小有欢乐,但总体上仍摆脱不了苦闷的围困。2.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1)《月夜》是刘天华1918年创作的。全曲分为3个乐段,但不同于西洋音乐的三段体曲式。3段的速度是极慢板、极慢板和快板,这是由情绪的发展决定的第1段:'漫板,柔关、抒情,着重描绘了关丽、恬静的江南夏夜景色,带有浓郁的水乡韵味。乐曲进行中透露出一丝感伤,但随后平稳的旋律,又使作者沉醉于恬静的关景之中。第G段:慢板,较第一段更'漫、更深,作者在皎洁的夜色中,渴望能超脱于现实生活,使心灵得到慰藉。这一段音高起伏较大,作者心中的感伤再次显现。在情绪上从柔和到激动,最后归于平静。第3段:快板,是一个轻松愉快的快速乐段,轻松、柔关,没有感伤,只有愉快的嬉戏之情。最后乐曲在音型交替中平静地结束。纵观全曲,优雅、娴静、潇洒,使人听后深受感动。(2)《空山鸟语》是刘天华1918年完成的旋律初稿十年后完成定稿的[m。这首曲子的标题取自唐代王维的诗句:“空山不见人单闻鸟语响。”是一首极富形象性和技巧性很强的作品,也是刘天华借鉴西洋音乐创作和表演手法的成功实践。在这首乐曲中刘天华运用了三弦拉戏式的模进手法描绘了深山幽谷百鸟齐鸣的优关景象来展现一种时代青年的蓬勃气息。乐曲共分为5段,另外有引子和尾声。引子由慢速带装饰音的八度、五度、四度的大音程跳进来模仿山谷的回声刻画了一种幽渺、静穆的意境令人神往。(3)《闲居吟》是刘天华1928年创作的[8]。创作这首曲子的时侯正是刘天华的工作、生活都很顺利的时候,所以自然地流露出安闲自得的心态。这是刘天华二胡曲中两首较大乐曲的其中一首篇幅较长。这首曲子共分为5个乐段。第1乐段慢板具有概括性,为全曲定下了基本调也为以后几段的发展做了铺垫。这一乐段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悠闲自得的知识分子,踱步庭院,陶然自得的神态。第2乐段,速度比第一乐段略快,由10个符点八分音符构成了这一乐段的骨架,并带动连串的音符行进,表现了活跃的情绪。第3乐段速度极慢,运用了双符点音符,使人产生恍惚的感觉,似乎悠闲中隐含着一丝忧郁。这一乐段是全曲的中心,是精心之作。第4乐段,慢板,乐句以断奏和小连音居多,情绪活跃而轻快。还运用了泛音特点是:1.短,时值短;2.J决,速度快;3.连,连续使用;4.多,一个乐段中用了几十个。这是刘天华对二胡演奏技巧的贡献之一,为后人树立了创新的范例。第5乐段,重现了第3乐段极慢板的音调,最后加上三个泛音结束全曲,使这一段具有尾声性质令人侧耳寻声,凝神深思。3.对前途充满希望和信心《光明行》是刘天华1931年创作的。创作这首曲子时刘天华的作曲技巧更加娴熟,驾驭二胡的功夫也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这就具备了足够的条件,来实现其多年的愿望:用二胡来表现重大题材,改变二胡在人们心目中固有的纤细、柔弱形象,赋予二胡一个崭新的而貌。于是这首里程碑式的作品诞生了。这首乐曲开始是4个小节的前奏好似军鼓在敲使沉睡者惊醒,使悲观者奋起,让人们在黑暗中窥见晨曦,预示着光明即将来临。接着进入第一主题,人们仿佛看到,一支队伍过来了,步伐坚定,气势不凡,坚不可摧。在2.3.4段里刘天华运用了同样的旋律在内、外弦上演奏会产生不同色彩的特点,使乐曲情绪产生了鲜明的对比,与此同时,主、属关系调的转换,对乐曲情绪还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尾声部分,大段颤弓的运用,是刘天华又一大胆首创,使人感受到节奏紧而不断,步伐急而不乱,一气呵成,为乐曲的尾声造成了强大的气势。末了几个小节,主三和弦分解式向上进行,达到高潮,犹如号角声声,十分燎亮、高亢,具有很强的感召力,似乎在告诉人们:努力奋进吧,光明就在前头!最后一个收音,坚定有力,显示了战无不胜的坚强信念。(二)风格上的创新《烛影摇红》是刘天华1932年创作的。这首曲子原是一种词牌,是北宋词人周邦彦所创,原意是描绘帝王将相之家的歌舞场景,具有优雅、辉煌的气派,表现奢华、靡丽的风尚。刘天华虽用此曲名,但所描绘的风格和旧词牌迥然不同。在曲式上,刘天华采用了外来形式三拍子的华尔兹节奏,把中西文化相结合,进行融合,创造出一种二胡的新风格。乐曲由引子和4个乐段加尾声组成。引子分3个小部分:第1部分一个八度大跳如帷幕拉开,两个模进下行乐句宣告演出开始;第2部分是节奏自由的散板,表演者上场亮相了但不太适应,暗示有一种复杂的心态;第3部分节奏平整,表示舞者调整了情绪,已逐渐进入角色,两个重复句完成了“引子”的作用,导入主题。第1乐段旋律优关,线条柔和,如载歌载舞。4个乐句组成的主题,为后几段的发挥、展开提供了“样本”。第2乐段从第1段脱胎而来,是主题的加花变奏,可把两段比作同胞姐妹,如果说姐姐端庄、大方,那么妹妹则更显活泼、轻盈。两段的结尾如此雷同,足可看出其血缘关系。第3乐段也是主题的变奏,但已经不那么规整。旋转越来越快速,气氛越来越热烈,情绪越来越激动,终于突破原有的格局,在高音区上达到全曲的高峰。第四乐段节奏变得徐缓下来,看来高潮已经过去,但人们的余兴未尽,动作的幅度虽已减弱,却仍保持着优雅的风度。简短的尾声再次掀起一阵小小的旋风在圆满与尽兴中给全曲画上了句号。三、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历史贡献(一)改变了二胡的民间状态,将之提高到专业化水平在这方面,他是一个奠基者,也是一个开创者。对二胡这件乐器,刘天华一直为它打抱不平,他认为二胡这件乐器它的地位很重要,比如所有的戏曲伴奏,很多的民间合奏里都缺不了它。而且刘天华认为,一个乐器的高低,在于它的品味、他的作品和演奏,而不是在它乐器本身。因此,他为二胡这件乐器创作了一首二胡曲,而且把二胡由伴奏地位上升到了独奏地位,由一般的继承传统而达到一个新的时代风格。同时,他把不曾登大雅之堂的二胡,引入到高等院校音乐系的课堂,并作为一门专业课来讲授,培养了一大批学生,教师,如今各音乐艺术院校的专职二胡教师、文艺团体演员,几乎都是这个学派的推行者和继承者,创立崭新的二胡学派,是刘天华先生划时代的功绩。他又通过对演奏法上的一整套规范化制定,从而在高等学府设置了二胡教学的独立专业课程,使之跃上了专业化的台阶。(二)创出一条中西调和与合作的新路受“五四”新文化思潮,特别是“美育”、“平民文学”等先进思想的影响,刘天华毕生致力于民族音乐的探索与发展,对中、西音乐有着辩证的认识,既不自目推崇西洋音乐,同时也能正确对待我国民族音乐的优点和弊端,正是这种继承本民族音乐传统精华的同时借鉴西洋先进技法的音乐观念,把西方音乐的长处很好的融合到民族音乐中来,创出了一条中西调和与合作的新路来。在民族音乐领域,“复古”和“崇洋”都是极端的、片面的思想,但这两种思想都很容易产生,并成为民族音乐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刘天华开创了全新的创作形式,创作了极具说服力的作品,向世人证明了我国悠久的音乐文化是其他任何形式无法替代的,这既是对“全盘西化论”的有力回击,也给死守陈规的“国粹主义”者以深刻的教育。通过他的努力,开辟了民族音乐崭新的天地,为我们指出了民族音乐研究和发展的方向。在世界经济文化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弘扬刘天华先生的精神,开拓进取,积极创新。结束语刘天华冲破了传统的束缚,吸取了外来演奏技巧对民族器乐二胡的作品进行创作革新,成为我国音乐史上第一个把西洋演奏技法应用在民族器乐创作中的人,开创了民族器乐发展的新篇章。他一生共创作了10首二胡曲这些作品的内容不仅表现了刘天华丰富的内心世界,也反映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思想情绪,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心声。其创作技法运用了我国民间常见的核心音调的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