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与发展_第1页
《楚辞》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与发展_第2页
《楚辞》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与发展_第3页
《楚辞》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与发展_第4页
《楚辞》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与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楚辞》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与发展《楚辞》的比兴手法源于《诗经》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比兴手法最早出现于《诗经》。《关雎》首章就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句子,以河洲上和鸣的鸟兴起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而二者之间多少有一些意义、气氛上的关联处,又接近于比;又如《氓》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的开头,写“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第四章紧承上节,开头就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自然降临到了她的头上。三、四章用起兴的诗句,以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借此抒发女主人公对丈夫喜新厌旧行为的怨愤。最后一章中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比喻自己的不幸无边无涯。“隰”是随处可见的低湿之地,“淇”则是女主人公与氓婚前幽会和结婚时及被弃后所必经的河流,用来作比,非常恰切而更见深意。这样既激发读者的联想,又增强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比兴》曰:“楚衰信谗,而三闾忠烈”,依《诗》制《骚》,讽兼“比”、“兴”指出屈原创作《离骚》的背景及依据,楚王听信谗言贬他为三闾大夫,但屈原一心想辅佐君王振兴楚国,所以借《离骚》来抒发自己的苦闷思绪和追求美好理想的高尚品格。《楚辞》中最大的特色就是利用比兴象征对自身高洁品质的抒写,以及对朝廷奸佞危害楚国行为的痛恨和无奈,其中所运用的讽喻艺术是兼容《诗经》中比喻和起兴的成果。屈原在《楚辞》的创作实践中吸取《诗经》的艺术成就,将自己的放逐遭遇,忠贞爱国、独立不屈的情怀以及楚地风物、楚国方言融入作品当中,创造了更为完整丰富的比兴意象体系,为比兴艺术手法开拓了崭新的审美境界,也开启了比兴象征作为一种诗歌创作传统的先河。文化的交流发展是一种抽象的意识互动过程,与地理位置、贸易往来有密切关系,总是在不经意的接触中发生潜移默化的融合、转化。中国古代的文化发展分为北方民族文化系统和南方民族文化系统两大系统,“这两大系统并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相互纠结在一起的。汉代楚辞,就是这两大传统之间的一次大融合”。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文学作品代表是《楚辞》,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文学典型是《诗经》,它们虽是不同时代不同文明发展的产物,却有着相互交融的一面。《诗经》的十五国“国风”所收大都是北方的民歌,北方的边缘与汉水和长江接触,而汉江属于楚国的范围,因此《诗经》与《楚辞》之间思想内容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也是说得通的。东汉王逸评论屈骚时也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他明确指出,《离骚》是对《诗经》比兴的继承,虽然学者对他的观点各持己见”,李山在谈《离骚》等作品在“比兴”上的发展和贡献时就说“不必太相信前人依《诗》取兴”的说法,好像屈原写诗时,心里横着一个《诗》三百的比兴模板,“模仿之,超越之”。李山更赞成《楚辞》自身内在的一些东西,相对比兴艺术来说,他更肯定楚辞艺术中神话传说的引入。但不可否认,诗歌的表现手法总是对前代有所继承而又有所发展的,《楚辞》中用比之多对读者的感染作用自然不用多言,如果说没有《诗经》对比兴手法的首创,将《楚辞》这样丰富多彩、体系完整的艺术手法突然展现出来,便显得难以理解了。由此看来,《诗经》的比兴艺术手法对《楚辞》的创作的确有过较为明显的影响。《楚辞》之比兴发源于《诗经》,但在屈原对这一成果继承并发扬光大后,显出了《楚辞》比兴的独有的特色,它是在华丽的辞藻下展现丰富的意蕴。总之,《楚辞》之比兴相较于《诗经》是更加复杂精彩的,体现出中国文学创作艺术由《诗经》到《楚辞》的跨越。二、《楚辞》对《诗经》比兴手法的发展《楚辞》比兴艺术上承《诗经》并在其基础上得到拓展,《楚辞》对中国文学创作手法的贡献并没有因屈原的离开销声匿迹,反而更加熠熠生辉,其经久不息的生命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的文学创作。《诗经》与《楚辞》不仅仅是单一的继承与被继承的关系,为历代文人所吟咏赞赏的更是被《楚辞》扩大了的比兴体系和具有象征意味的比兴。李敬一的文学史从广度和深度两个视角概括了它们的关系,广度上《诗经》的比兴多是片段的而《离骚》则是全篇大开大合构成庞大的比兴体系,深度上《诗经》的比兴作用一般比较单纯,甚至有的只是谐音而《离骚》用作比喻的事物与全篇所表达的内容统一,富有象征性。以下我将结合文本,具体分析《楚辞》较于《诗经》的比兴艺术是如何体现它的系统性和象征性,也就是说,《楚辞》在《诗经》比兴手法的基础上做了哪些开拓贡献。(一)从片断运用到形成体系《诗经》语言通俗自然,内容包罗万象,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周代五百多年社会生活的历史长卷,诗歌描写爱情婚姻、战争徭役、歌舞祭祀、天象地理等方方面面,然而分布零散,没有形成一定体系,因而《诗经》中的比兴显得单一没有系统,在作品中呈现的是简单的形象。而《楚辞》比兴灵活运用《诗经》的比兴材料,大量使用渲染构成庞大的比兴体系。《楚辞》中的比兴形象,每篇少则几种,多则二三十种,如此之多的比兴形象,自然而然构成一系列形象系统,是对《诗经》散漫的比兴艺术的整合与升华。《诗经》中不乏艺术形象,其选取的比兴事物往往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每首诗所体现淳朴的民风民俗也是亲民的。比兴的运用使这些普通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与《诗经》四言为主的句式更加协调。比如《魏风·硕鼠》中表达的是诗人对统治贵族恶行的批判暴露。整篇文章都以"硕鼠"为喻,硕鼠即肥大的老鼠,比喻的是那些贪婪统治贵族。诗歌每章开头皆用“硕鼠硕鼠”重叠起兴,反复吟诵,对统治剥削者的痛恨和厌恶之情便油然而生。与之相应,百姓向往“乐土、乐国、乐郊”的美好理想也体现的淋漓尽致。《小雅·常棣》这是一首写兄弟宴饮的诗。“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说的常棣之花的繁盛貌就好像手足兄弟同气连枝相帮相助,以常棣起兴兼比喻,让人一开始便沉浸在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中。《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诗人以桑树润泽时的样子比喻女子新婚时的光彩照人,而后以桑树的“黄而陨”比喻女子年老色衰,丈夫因此“二三其德”的不幸遭遇。总的来说,《诗经》运用比兴的作用只是为了描写一种宴饮祭祀的场景或者是为了叙述一个简短的故事情节,其中的比兴事物并没有更深层次的内涵意味,再加上《诗经》主要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的篇幅结构,比兴运用的整体效果便呈现出简单片段、通俗质朴的特点。《诗经》中比之形象具体,兴之节奏优美,其效果是准确细腻的,但是《诗经》篇幅短小的特征使它的比兴较为狭隘,每首诗中所反映的生活现实也是日常生活的真实描摹。《诗经》的比兴材料遍及之广不可否认,那时的民谣就像现在通俗音乐一样,简单通俗却不乏意味,然而,比起《楚辞》的比兴明显感觉到《诗经》相较于《楚辞》还不够丰富。《楚辞》将《诗经》中的比兴材料重新整合,使一个个孤立的虫鱼鸟兽、花草树木的形象上升为比兴体系,这是《楚辞》对《诗经》比兴手法的升华。《楚辞》“以相从连类而喻的手法,构成三大意象群,一是社会性的,如尧、舜、汤、文王、武王、鲧、禹、昏王、党人。二是自然界,兰、芷、蕙、菊、芰荷、薜苈、菉施、艾、萧、摋等。三是神话界,義和、望舒、飞廉、帝阍、宓妃等”,这些意象各司其职,有表现自己高尚道德品质和对于美好理想的追求,也有表现国家的昏君恶政和奸臣谗佞的蝇营狗苟,不同的比兴典诗歌影响深远,乃至成为后世诗歌创作的一种传统。《离骚》开篇诗人说自己“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夕揽洲之宿莽”诗人真的会披着江离芷草,佩戴一撮秋兰吗?在这里诗人赋予这些花草树木以不同情感,一个接一个罗列香草。香草何来?来源于诗人自身的德之“香”,品之“美”,诗人幻想营造出一个花草繁荣,珠光宝气美好的意识世界,徜徉其中的正是诗人自己,寄托的是诗人美好的向往和崇高的追求。诗人将他喜爱的一切事物,尤其是正面的事物与香草联系起来,由此组成一个庞大复杂的比兴系统,与《诗经》中每篇鲜有的比兴明显不同。《楚辞》中其他作品的比兴体系虽没有《离骚》那样宏大,它的数量也是很可观的。《九章·惜诵》“梼木兰以矫蕙兮,糳申椒以为粮。播江离与滋菊兮,愿春日以为糗芳”。此八句用比喻之意,是在说自己还是保持自己美好的品德,远离这复杂肮脏的社会,傲然独处。《九歌·湘夫人》“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这是湘君幻想与湘夫人相见地点的华丽陈设,运用“木兰、蕙草、申椒、江离、菊花”一连串香草名来表现自己想留却难留的纠结愁苦,感情醇厚,真挚辞采绚丽优美,借这种思绪来表达诗人意志坚定的崇高情怀。比兴体系的形成为我国诗歌的创作艺术增添了绚烂的一笔,是比兴艺术走向成熟关键的一步。《楚辞》除了这种庞大繁复的比兴系统性,对个体意象的加工也是细致入微的。屈原赋予了每个比兴意象独特的象征性,具有开创意义。(二)从单纯的比兴到象征意味的兴发《诗经》的比和兴大都没有与诗歌的思想紧密结合,屈原对《楚辞》比兴象征意味的发展,推动中国古典诗歌比兴艺术走向成熟。《诗经》中用于起兴之物与诗歌的思想内容并没有直接关系,或者说,完全将诗歌的内容当做写实来看也是合情和理的。我们不能将诗歌中的各种各样的“香草美人”意象说成是诗人真实的见闻,难道当时楚国是别有洞天,神仙居所?如此情形显然是不合实际的,因而这些香花香草便有了象征的意味。这显然是对《诗经》比兴的开拓,同时也开拓了后世“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先河,对中国古典诗歌旺盛生命力的延续意义深远。《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歌用雎鸠的关关鸣叫起兴,以河中小舟上雌雄雎鸠嬉戏比喻男子对女子热烈的追求,引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感情。再如《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室宜家”。以正当盛开的桃花比喻和新娘出嫁时的美丽,以桃花起兴叙述了姑娘出嫁和对她衷心的祝愿,桃花和新娘都是鲜艳美好的,诗人借用这种外貌的相近特征,将新娘和桃花联系在一起。《鄘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人将老鼠与无恶不作的统治者作对比,揭露的是统治者没有礼仪,没有行止,骂它们连老鼠都不如。比兴手法的运用不仅使诗歌节奏明快,更表达出百姓对统治贵族丑恶行径的厌恶之情。《郑风·溱洧》:“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芍药”。“芍”与古代“媒妁之言”的那个“妁”读音接近”“药”字又与“约定”的“约”“音近”,这里诗歌不选用玫瑰、百合作为赠与之物,仅仅因谐音而运用芍药作比。由此看出,《诗经》中比兴还处于雏形阶段,其比兴意象的意韵比较单纯,使人一读就明白,同时也体现出诗歌内容浅显简单,比兴分明的一面。《楚辞》中的比兴是屈原将自己的个人遭遇,高洁人格,傲然独处的人生态度融入诗歌创作当中,给诗歌的比兴注入了生命,比兴中融入象征意蕴,增加诗歌现实价值和审美趣味。如“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诗人讲述自己种植的香草的过程,意在说明培养人才的艰辛,把贤能之人与香草的生长联系在一起,香草的“萎绝”、“芜秽”就是人才变质的象征。诗人已经将栽种香草与培养人才二者完全合为一体。作为读者,如果不能知人论世,根本无法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离骚》的‘香草美人'观念自然潜含了人伦象征的内涵。”假如诗人不是屈原,谁能意会到明明是对追求美女的叙述为何能跨越到君臣关系的寄托。这正是《楚辞》这一比兴象征意味的魅力与特色所在。关于《楚辞》中的其他作品,虽然没有像《离骚》那样宏大的篇幅,但是其象征性的意象的体现也不比《离骚》少。《九章·橘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这首诗也是屈原历来为人咏赞的名篇,它的艺术特色自然离不开象征意味。诗歌表面上歌颂橘树,实则诗人对自己橘树一样的理想和人格的独白。诗人已经将橘我合二为一,难分彼此。《九章·思美人》:“宁隐闵而寿考兮,何变易之可为”。“知前辙之不遂兮,未改此度”。“令薜荔以为理兮,惮举趾而缘木”。此诗表达的是诗人对楚王热烈的期盼,他眼中的所要追求美人就是楚怀王,他盼望楚王能够醒悟振兴楚国,谋求大一统的霸业。《楚辞》每首诗体现的都是“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脩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楚国优越的气候条件为屈原诗歌创作提供了如此多奇花异草的比兴材料。当然,《楚辞》篇幅体制的扩大相应的也就扩充了它的比兴意象的含量,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能力,诗人正是利用这种篇幅优势,尽情铺叙衍展,层层刻画诗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展现诗人情感的内心波澜。这就是《楚辞》的比兴象征意味,屈原可以为任何一种事物赋予象征性情感,品格,通过对这些事物形象的歌咏赞美,从而公开坦露他的人格理想和追求。这种具有象征特色的比兴艺术,不仅仅对当时比如李杜的诗影响颇大,对现当代知识分子的文学创作也有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三、象征意识与当代文学创作每个时代都会出现代表其特定时代特征及社会风貌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的发展衍化是一个由量变的积累促成质变的漫长过程,也是一个吸取前人优秀作品成果革新的过程,任何文学作品都必须经过时间的检验,幸存者才可谓之经典。《楚辞》历经几千年仍被后代文人吟咏借鉴,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至今,其实在价值意义对现当代的文学创作必然产生影响,同时也说明《楚辞》的艺术成就得到高度的社会认同。其中,《楚辞》继承发展《诗经》的比兴最突出的贡献莫过于其比兴象征意识。自《楚辞》而后,比兴和象征往往成了一种不可分割的创作表现艺术手法,比兴中蕴含象征,象征中必然有比兴的存在,二者彼此渗透,相互磨合。简言之,比兴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目的就是为了借一种事物来抒发作者的某种情感品格、或者寄予作者的某种内在精神。就当代小说创作来看,这种在作品中塑造一类特殊人物形象群体,或者以某种事物来寄托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或者是揭示一种深刻的社会现象和生存状态,通过对这样一种具有象征性形象的设置增加作品的意蕴和审美趣味。作家如此创作构思作品形象与《楚辞》中的比兴象征有着密切的渊源。《楚辞》中的比兴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诗人在《楚辞》的创作实践中,将自身的遭遇经历等内在因素与他所处的楚国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相融合,再看我国当代小说颇有成就的作品,作家把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