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导论(高职)全套教学课件_第1页
护理学导论(高职)全套教学课件_第2页
护理学导论(高职)全套教学课件_第3页
护理学导论(高职)全套教学课件_第4页
护理学导论(高职)全套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护理学导论全套可编辑PPT课件00绪论01护理学的基本概念02护士与患者03护理学的相关理论目录06护理程序07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目录04护理学理论与模式05评判性思维、临床护理决策与循证护理00绪论学习目标1.了解西方护理学发展的过程。2.熟悉中国近现代护理学发展的特点。3.掌握护理学的概念,了解护理学的范畴。4.熟悉护理学的任务及工作方式。护理情境患者,37岁,因急性阑尾炎入院治疗。经手术治疗后,患者入住医院普通外科病房,并由该病区的护士为其提供护理服务。护士吴某负责处理医嘱;护士张某负责为患者注射药物和给予其口服药物;护士马某负责患者的日常起居护理,进行晨晚、间护理。思考:1.上述情境体现了哪种护理工作方式?2.上述情境体现了哪些护理学的主要任务?

护理学是以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为理论基础,研究有关预防保健、治疗疾病、恢复健康过程中的护理理论、知识、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随着医学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及人们健康观念的变革,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显著提高,护理的服务对象已由患者扩大到健康人乃至所有人,护理的服务范畴及内容扩大到生物、心理、社会、精神及文化等各个方面,护理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体系。00第一节护理学发展史护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与人类的生存繁衍、文明的进步及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密切相关,而人类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也深刻地影响着护理实践,并推动护理学的发展。护士要了解护理学的发展历史,即了解护理学的过去及现在,预测护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做好社会护理服务工作,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与完善。一、西方护理学发展史

人类为了生存,在与自然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经验,逐渐形成了自我保护式的医疗照顾。例如,用水清洗伤口以防止伤口恶化,用火烧烤食物以减少胃肠道疾病,腹部不适时用手按揉以减轻疼痛等,这些行为都蕴涵着护理元素。护理学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同时又是一门年轻的科学。护理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其在每个时期的发展都具有特定的时代及历史背景。1.早期西方护理

为抵御恶劣的生活环境,早期人类按血缘关系形成了以家族为中心的母系氏族社会,妇女在其中担负起照顾家中伤病者的责任,形成了原始社会家庭式的医护合一的照顾方式。原始社会的人们对疾病缺乏科学的认识,常把疾病看成灾难,认为是神灵主宰或魔鬼作祟,于是用祷告、念咒、捶打、用冷水或热水浇浸等方法祈求神灵的帮助,以减轻病痛,使医护照顾长期与宗教和迷信活动联系在一起,形成了早期的“宗教护理”。1.早期西方护理

公元初年,西方基督教兴起,开始了教会对医护工作长达1000多年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护理带有很强的宗教色彩,但并没有真正的科学意义。在这一时期,主要由没有接受过正规护理培训的修女从事护理工作,出于对宗教的信仰,她们工作认真,有献身精神,此阶段可以看成早期护理的雏形。基督教会在传播宗教信仰的同时修建了医院、救济院、孤儿院,开展济贫、医病等慈善工作。公元400年,基督教会的菲碧(Phoebe)组织修女组建了护理团体来从事护理工作。此后,又有一些护理团队相继成立,使护理逐渐组织化和社会化。2.中世纪西方护理

中世纪(约公元476—公元1453年),即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到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的这段时期,欧洲(主要是西欧)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了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痛苦中,因此中世纪或者中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被称为“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中世纪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中世纪的护理主要受到宗教和战争的影响。教会式的医疗机构遵循一定的护理原则,按照病情的轻重将患者安排在不同的病房。当时护理的重点是改变医疗环境,如改变采光、通风等。3.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护理

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使文学、艺术、科学包括医学领域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一批医学科学家相继涌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比利时医生维萨留斯(Vesalius),他于1543年编写了第一部人体解剖学专著《人体的构造》。1628年,英国医生威廉·哈威(WilliamHarvey)发现了血液循环的原理,从此近代医学开始向科学的方向发展,并逐渐演变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学科。3.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护理

但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护理工作却停滞不前,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社会重男轻女,妇女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宗教改革使很多修道院、医院被摧毁,修女不能继续留在医院或其他医疗场所照顾患者。(2)工业革命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但也使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转变,无偿奉献爱心及自我牺牲的精神被削弱。(3)因为教会腐败和战争频发,诸多教会和修道院被毁,医院停办,护理工作不再由具有爱心的神职人员来担任,而是由被生活所迫的妇女来担任。这些妇女基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护理培训,缺乏爱心及奉献精神,她们爱慕钱财,服务态度恶劣,使护理工作几乎陷入了瘫痪状态。4.近代西方护理

1836年,德国牧师西奥多·弗里德尔(Friedel)开始在斯瓦茨招收身体健康、品德优良的妇女并对他们进行护理训练,这被视为世界上第一个较为正规的护士训练班。19世纪后期,随着科学的进步与医学的发展,以及天花的大流行和英国殖民地内的战争,社会对护理的需求不断增加,欧洲相继出现了许多护士训练班。19世纪中叶,弗洛伦斯·南丁格尔(FlorenceNightingale)创立了科学的护理专业,使护理学逐步走上了科学发展的道路。这是护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现代护理学的发展开端,国际上称这个时期为南丁格尔时期(Nightingaleperiod)。5.现代西方护理从19世纪后半叶开始,护理专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主要表现:1)护理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护理教育的不断完善、对护理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护理科研的重视及投入的不断增加、各种护理专业团队的逐步形成,使得护理向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2)护理管理体制的建立世界各国相继应用南丁格尔的护理管理模式,并将管理学的原理与技巧应用到护理管理中,强调了护理管理中的人性化体现,并指出护理管理的核心是质量管理。5.现代西方护理3)护理教育体制逐渐完善自1860年后,欧美许多国家建立了护士学校。在美国,1901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开设了专门的护理课程;1924年,耶鲁大学首先成立了护理学院,学生毕业后可获得学士学位,并于1929年开设了硕士学位课程。4)临床护理分科逐渐细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西方护理专科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要求也越来越高。例如,除传统的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科护理。5)护理专业团体的形成1899年,国际护士会在英国伦敦正式成立,现总部设于瑞士日内瓦。二、中国护理学发展概况中国护理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早期医、药、护不分,到如今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1.中国古代护理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的医药学为世界医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传统医学的特点是将人看成一个整体,医、药、护不分。中国古代医学家提出了许多护理观点和相关知识、技能。例如,《黄帝内经》中提到疾病与饮食调节,并谈到了要“扶正祛邪”,同时也提出了“圣人不治已病而治未病”的预防观点。2.中国近代护理中国近代护理的形成不是一帆风顺的,从西方护理学的传入到中国人自己开办护理学校、传授护理知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1)西方护理的传入1835年,英国传教士巴克尔(P-Parker)在广东建立了我国第一所西医医院。两年后,这所医院以短期训练班的方式开始培养护士。1887年,美国护士麦克奇尼(E-Mckechnie)在“上海西门妇孺医院”开办了护士训练班。1888年,美国人约翰逊(E-H-Johnson)在福州成立了中国第一所护士学校。1900年,汉口普爱医院成立了一所护士学校,以该院的医护人员合编的《护理技术》为教材,对学员进行为期3年的训练。1907年,中国第一名女医生金雅梅在天津开设了医科学校。2)中国近代护理的发展

1909年,中华护士会(现为中华护理学会)正式成立。1920年,中国第一所具有本科水平的护士学校——协和高等护士专科学校成立,同年,《中国护士四季报》创刊,这是我国第一份专业护理报刊。1932年,中央护士学校在南京成立。1936年,国民政府卫生部开始管理护士注册事宜,要求护理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参加护士会考,会考及格者发给证书,经过注册后才能获得护士证书。与此同时,护理工作也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高度重视。1931年,毛泽东、朱德授意在江西开办了中央红色护士学校。1941年,中华护士学会延安分会在延安成立。3.中国现代护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护理学在护理管理、护理教育、临床护理、护理研究及学术交流等各方面均得到了持续发展。1)护理管理1950年,我国各医院取消了护理部,开始实行科主任负责制,使护理质量下降。1960年,各医院又恢复了护理部对医院护理工作的管理。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护理部再次被取消,同时被取消的还有医护分工,转而提倡“医护一条龙”,这些错误做法使护理质量下降,护理管理水平下降。3.中国现代护理1979年之后,我国开始大力整顿护理工作的管理。(1)建立健全护理管理系统:1982年,国家原卫生部医政司设立了护理处,负责全国的护理管理工作,制定了有关政策、法规。(2)建立晋升考核制度:1979年,原卫生部在《卫生技术人员职称及晋升条例(试行)》中规定了护士的主要专业技术职称为护士、护师、主管护师、副主任护师、主任护师5级。(3)护理立法维护护士的合法权益:2008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护士条例》是我国护理法制化建设所取得的重要成就。(4)建立护士执业考试与注册制度:1993年,原卫生部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其实施使我国有了完善的护士注册及考试制度。2)护理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护理教育在中国大地蓬勃发展,很快就形成了一批专业院校。“文化大革命”期间,护理教育备受摧残,几乎所有的护士学校均被停办或被迁往边远地区,校舍及各种教学仪器设备遭到破坏。直到1979年,被迫中断教学的护士学校才陆续恢复招生。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了新修订的学科目录,护理学获准为一级学科。这是我国护理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意味着我国护理学教育已具备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和学科地位。(1)中等护理教育:1950年,全国第一届卫生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对护理专业教育进行了统一规划,将护理专业教育列为中等专业教育之一。2)护理教育

(2)高等护理教育:1952年,为更快、更好地培养护理人才,我国取消了高等护理教育,导致护校师资、管理人员、科研人员青黄不接,以致后继无人,严重阻碍了我国护理专业的发展。1983年,教育部和原卫生部联合召开会议,决定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增设护理专业及专修科,恢复了高等护理教育。同年,天津医学院(现天津医科大学)率先在国内开设了5年制护理本科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获得学士学位。(3)硕士、博士教育:1992年,北京医科大学开始招收护理学硕士研究生。(4)继续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护理学继续教育,如自学考试、函授、业余大学等。3)临床护理

1950年以来,我国临床护理工作一直受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实行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护理人员主要在医院从事护理工作,并作为医生的助手,处于从属地位。临床护理规范是以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为中心而制定的。1979年以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加强,加上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人员积极探索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方式,使护理范围不断扩大,护理人员逐渐开始在社区及其他卫生机构开展预防保健等护理服务。4)护理研究

改革开放使得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学术交流日益增多,院校间加强了学术互访,去国外高校进修及攻读学位的教师逐渐增多。这种交流缩短了我国在教育、科研等方面与国外的差距,特别是在开展护理研究生教育之后,我国护理科研水平显著提高。护理科研水平的提高使护士撰写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显著提升,进而加快了护理期刊的发展,护理期刊的种类增加、栏目多样、内容丰富、质量提高。1993年,中华护理学会第21届理事会设立了“护理科技进步奖”,每两年评选一次。2009年,该奖项被科技部批准的“中华护理学会科技奖”所替代,成为中国护理学科最高奖项。5)学术交流

1980年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华护理学会逐步参与开展国际护理学术交流,并与许多国家建立了良好护理学术联系,采取互访交流、互派讲学、培训师资、联合培训等方式与国际护理界进行频繁的沟通,通过国际学术交流开阔视野,活跃学术氛围。我国的护理水平与西方国家相比,在教育、科研、管理、临床护理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我国的护理工作者正在积极地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护理发展之路,以促进护理学的不断进步。00第二节护理学的概念与范畴一、护理学的概念

对护理学究竟是科学、艺术,还是两者的结合;是应用学科还是基础学科尚有诸多的讨论。随着护理学的不断发展及完善,护理学的概念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及扩展,并最终形成适合学科发展的标准定义。国际护士会(ICN)认为:“护理学是帮助健康的人或患者保持或恢复健康、预防疾病或平静地死亡的科学。”美国护士协会(ANA)将护理学定义为:“判断和处理人类对已经存在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并为个人、家庭、社区或人群代言的方式,达到保护、促进及最大限度地提高人的健康水平及能力,预防疾病及损伤,减轻痛苦的目的的科学。”1981年,我国学者周培源对护理学的定义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与医疗有密切的关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二、护理学的范畴

护理学属于生命科学领域中的一门应用性科学,其重要特征是随着现代科学的高度分化和广泛综合,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护理学的范畴包括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1.护理学的理论范畴1)护理学的研究对象护理学从研究单纯的生物人向研究整体的人、社会的人转化。2)护理理论体系理论体系是实践能力发展的基础。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护理学者开始致力于发展护理理论,并将这些理论应用于指导临床护理实践。3)护理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护理学与社会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例如,社会老龄化的到来。4)护理学的交叉学科与分支学科护理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2.护理学的实践范畴1)临床护理临床护理的服务对象是患者,工作场所包括各种医院、诊所和老人院,其内容包括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1)基础护理:以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结合患者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治疗、康复的需求,满足患者的基本需要,如膳食护理、排泄护理、临终关怀、病情观察,以及各项基本护理技能操作。(2)专科护理:以护理学及相关学科理论为基础,结合各专科患者的特点及诊疗要求,为患者进行身心整体护理,如急救护理、康复护理及专科护理。2)社区护理社区护理以社区人群为服务对象,将公共卫生学和护理学的知识与技能相结合,为个人、家庭和社会提供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早期诊断。3)护理教育护理教育以护理学和教育学理论为基础,有目的地培养护理人才。4)护理管理护理管理是指运用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护理工作要素——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进行科学地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5)护理研究护理研究以人为对象,用科学的方法回答和解决护理领域的问题。00第三节护理学的任务与护理工作方式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护理对象的群体构成发生了转变,护理工作的范围也超越了疾病的护理而扩展到生命全过程的护理,这些都促使护理学的任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不同的护理工作方式也得以发展。一、护理学的任务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WordHealthOrganization,WHO)指出:“护士作为护理的专业工作者,其唯一的任务就是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帮助健康人促进健康。”护理学的目标是在尊重人的需要和权利的基础上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因此,护理学的任务主要包括减轻痛苦、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和促进健康。1.减轻痛苦减轻痛苦是护理人员最基本的工作职责。减轻痛苦是护士掌握并运用护理知识和技能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帮助处于疾病状态的个体解除身心痛苦、战胜疾病的过程。这方面的护理实践活动包括帮助患者尽可能舒适地带病生活;提供必要的支持,帮助人们应对功能减退或丧失。2.预防疾病预防疾病是人们采取行动,积极地控制不良行为和健康危险因素,以预防和对抗疾病的过程。预防疾病的护理实践活动包括开展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宣传增强免疫力和预防各种传染病的相关知识、教给人们疾病自我监测的技术。3.恢复健康恢复健康是帮助患者在患病或发生影响健康的问题后,改善其健康状况,提高健康水平的过程。这类护理实践活动包括为患者提供直接护理,如执行药物治疗、提供生活护理;进行护理评估,如测量生命体征等;与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共同协助残障者参与他们力所能及的活动。4.促进健康促进健康是帮助个体、家庭和社区获取在维持或增进健康时所需要的知识及资源的过程。这类护理实践活动包括教育人们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人们提供有关营养和膳食变化的咨询,向人们解释加强锻炼的意义,告知人们吸烟对人体的危害,指导人们安全、有效地用药。二、护理工作方式护理工作方式主要包括个案护理、功能制护理、小组制护理、责任制护理和系统化整体护理5种。不同的护理工作方式都存在着各自的优点和缺点。1.个案护理20世纪80年代末,西方一些国家为控制患者的医疗护理费用,采取了缩短住院时间,让患者在社区等健康服务机构接受康复的措施,因而个案护理(casenursing)应运而生。个案护理强调为患者提供从患病到恢复健康全过程的照顾,护理人员作为个案管理者参与患者每一阶段的护理活动,最终增强患者和家庭独立地应对生活的能力。此外,临床上由一名护理人员护理一位患者也称为个案护理。个案护理适用于抢救患者或某些特殊患者。1)个案护理的优点(1)护理人员能全面掌握患者的情况,满足患者的所有需要。(2)护理人员负责完成对患者的全部护理活动,责任明确。(3)护理人员的个人才能可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成就感的获得。2)个案护理的缺点(1)对护理人员的要求较高,需要护理人员接受特殊培训。(2)不适用于所有患者的护理。(3)护理人员只能做到在班护理,无法保障护理的连续性。(4)耗费人力。2.功能制护理功能制护理(functionalnursing)是指20世纪30年代初在以“疾病护理”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的一种护理工作方式,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执行医嘱和完成各项护理技术操作。1)功能制护理的优点(1)护理人员分工明确,易于组织管理,节省人力。(2)在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下能有效、经济地达到各种既定目标。2)功能制护理的缺点(1)护理人员工作机械,缺少与患者的交流;患者的心理社会需求得不到满足,得不到连续的护理。(2)护理人员需要长时间重复劳动,容易导致疲劳、厌烦。3.小组制护理护理人员被分为小组来进行护理活动,每个小组有7~8名护理人员,分管10~15位患者。在功能制护理方式下,小组组长负责制订护理计划和确定护理措施,安排小组成员去完成护理任务并实现护理目标。1)小组制护理的优点(1)小组成员彼此合作,共同分享成就,可维持良好的工作关系。(2)小组制护理能充分发挥各级护理人员的作用,减轻新入职护理人员的焦虑情绪,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2)小组制护理的缺点(1)一组护理人员护理一组患者,患者没有固定的护理人员负责。(2)小组成员间需花费较多的时间相互交流。(3)护理人员个人责任感相对减弱。4.责任制护理

20世纪50年代初期,责任制护理(primarynursing)在美国首先被提出,并不断完善和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条件较好的医院多实行责任制护理。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一些大型医院也开始试行责任制护理,但由于条件所限而未能将其推广应用。责任制护理是由责任护士和辅助护士按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的全面、系统和连续的整体护理。责任制护理的结构是以患者为中心,要求从患者入院到出院均由责任护士对其实行8小时在岗、24小时负责的制度,由责任护士评估患者的情况、制订护理计划和实施护理措施。4.责任制护理1)责任制护理的优点(1)护理人员能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为其提供连续的整体性护理服务。(2)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和自主性增强,工作成就感提高。(3)责任制护理可以促进护理知识的积累,推动护理专业化进程。2)责任制护理的缺点(1)对责任护士的要求较高。(2)文字记录任务较多。(3)24小时护理给护理人员带来了较大的责任和压力。5.系统化整体护理

系统化整体护理(systematicapproachtoholisticnursingcare)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将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的各个环节系统化的工作方式。系统化整体护理的特点是在护理理论的指导下,制定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护士职责和行为评价标准,建立以护理程序为核心的护理质量控制系统,编制标准护理计划和健康教育计划,设计贯彻护理程序的各种表格。系统化整体护理可通过最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最恰当地选择并综合应用上述几种工作方式,为服务对象提供的高效率、高质量的护理服务。系统化整体护理的优、缺点如下:1)系统化整体护理的优点(1)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2)增强了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并为其个人发展提供了空间和机会。2)系统化整体护理的缺点(1)需要较多的护理人员。(2)各种规范表格及标准计划的制订具有一定的难度。Thankyou谢谢观看01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学习目标1.掌握自我概念的定义。2.熟悉自我概念的分类和组成。3.熟悉人的基本需要的内容。4.了解影响自我概念的因素。5.掌握健康的概念及影响健康的因素。6.熟悉健康与疾病的关系。7.掌握环境的概念。8.了解环境的分类。9.熟悉健康与环境的关系。10.掌握整体护理的概念。11.熟悉整体护理的内涵。护理情境患者,女,44岁。20多天前因淋雨受凉后出现发热症状,体温最高38.7℃,伴有畏寒、寒战等表现。患者自行服药后症状缓解,后未继续治疗。患者病情缓解至来院就诊期间频频加班。1周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发热症状,体温达39.1℃,伴咳嗽、咳少量黄痰,同时自觉胸闷、胸痛、乏力。患者自行服药后症状未缓解,遂来院治疗。门诊查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X线胸片示双下肺感染,右侧明显,右下肺小结节影,门诊以肺炎收入院。入院后患者情绪焦躁不安,因为她最近负责公司的一项重大项目,认为生病耽误了自己的工作,不愿意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希望能尽早出院。思考:1.根据上述情境,你认为影响该患者健康的因素有哪些?2.如果你是该患者的责任护士,你应如何处理?01第一节人

人作为护理学的研究和服务对象成为护理工作中最受关注的因素。对人的认识和理解是护理理论和护理实践的核心与基础,其不但会影响护理理论的发展,而且决定了护理工作的任务和性质。一、人的整体性与开放性从本质上来看,人具有整体性和开放性,是一个具有多方面属性并能够保持平衡与稳定的系统。1.人的整体性

人具有生物与社会的双重属性,是由生理、心理和社会3个方面的要素组成的统一整体。各要素既有其独特的结构与功能,又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功能失调都会影响其他部分甚至整体的功能状态。例如,躯体疾病会影响人的情绪和心理,而长期的心理压力和精神抑郁等又会造成身体的不适,从而出现各种心身疾病,如高血压、应激性溃疡等。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充分考虑到人的整体性,在护理实践中从护理对象的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方面评估护理对象的健康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的需求,以获得最佳的护理效果。2.人的开放性

人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可积极调适人体内环境以适应外环境的变化。人生命活动的基本目标是保持机体的平衡,这种平衡包括机体内部各子系统间的平衡,以及机体与外环境间的平衡。护理的主要功能是帮助个体调整其内环境,以适应外环境的不断变化,获得并维持身心平衡,即健康状态。因此,在进行护理工作时,护理人员不能局限于对机体内各系统或各器官功能的协调与平衡,还要注意环境中的其他人、家庭、社区及其他群体对机体的影响,促进个体与环境的和谐与适应。二、人的基本需要

人的基本需要是指个体为了维持身心平衡,求得生存、成长与发展,在生理和心理上的最低限度的需要。当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机体就会出现失衡表现,进而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甚至威胁其生命。护理的功能是帮助服务对象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达到减轻痛苦、维持和促进健康的目的。人的基本需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理需要指维持人的正常生理功能的需要,包括对空气、水、食物。2.社会需要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角色期望并与其他人或集体互动的需要。3.情感需要指人有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和感受的需要。4.认知需要指个体在认知、思想方面的需要,如个体需要不断学习、探索新的事物。5.精神需要指个体对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如精神信仰、精神寄托等。三、人的自我概念1.自我概念的定义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指人们通过对自己内在和外在的特征,以及他人对其反应的感知与体验而形成的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是个体在与其所处的心理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动态的、评价性的“自我肖像”。清晰的自我概念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自我概念紊乱可极大地影响个体维持健康及康复的能力。自我概念并非与生俱来,它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又循序渐进的过程,个体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也是自我概念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2.自我概念的分类罗森伯格将自我划分为现有自我、期望自我和表现自我。1)现有自我自我概念的核心,是人们对其身体内在和外在特征及社会状况的真实感受和评价。2)期望自我又称理想自我,既包括个体期望得到的外表和生理方面的特征,又包括个体期望具备的个性特征、心理素质及人际交往与社会方面的属性。3)表现自我表现自我为个体对真实自我的展示与暴露,是自我概念最富于变化的部分。不同的人和社会团体对他人自我形象的认可标准不同。3.自我概念的组成1)身体心像身体心像(bodyimage)为自我概念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个体对自己身体的感觉和看法。个体通过认识自己的外表、身体结构和身体功能形成对身体心像的内在概念。2)角色表现角色是对一个人在特定的社会体系中所处的位置的行为要求和行为期待。如果因能力有限或对角色要求不明确等原因而不能很好地完成角色所规定的义务时,个体就会产生挫折感与不适感,最后导致负向的自我概念。3.自我概念的组成3)自我特征个体对自身的个体性与独特性的认识。通常来说,人们是以姓名、性别、年龄、种族、职业、婚姻状况及教育背景等来确定个体的身份和特征的。此外,自我特征还包括个体对自身的智力、能力、情绪、道德水平等的感受与评价。自我特征紊乱者无法区分自己与他人。4)自尊自尊(selfesteem)是个体尊重自己、维护个人尊严和人格,不容他人任意歧视与侮辱的一种心理意识和情感体验。任何对自我的负性认识和评价都会影响个体的自尊。同时,自尊还与期望自我密切相关,当自我评价与期望自我一致时,个体的自尊得以提高,反之则下降。4.影响自我概念的因素1)早期生活经历个体在早期生活经历中,如得到的社会反馈是令人身心愉快的、积极的,那么其建立的自我概念就会是积极的;反之,则是消极的。2)正常生理变化生长和发育过程中正常的生理变化,如青春期第二性征的出现、妊娠、衰老、脱发等,均可影响个体的自我感知。4.影响自我概念的因素3)健康状况几乎所有疾病均可影响个体的自我概念,如需要进行外科手术的疾病、慢性病、生理功能障碍等。4)人格特征个体的人格特征影响其对外界事物的感受,如发生疾病时,有着积极的自我概念的个体可以正确应对,而有着消极的自我概念的个体则会产生无助感。5)其他因素文化、环境、经济状况、人际关系、职业等方面的因素也会对个体的自我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四、人的主观能动性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护理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内容也在不断扩大。护理的服务对象不仅是患者,还包括健康的人;不仅是个人,还包括家庭、社区及整个社会。个体都具有追求和保持健康的主观能动性,并具有不同程度的自我护理能力。因此,个体并不只是被动地等待治疗和护理,而是主动寻求有关健康的信息,并积极地参与维护健康的相关活动。护理人员应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健康教育,鼓励患者参与到自身护理活动中来,提高其自我护理的能力,以实现护理的最终目标——维护和促进人类的健康。01第二节健康与疾病01第二节健康与疾病一、健康概述

健康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是护理学的4个基本概念之一。健康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是一个包含生理、心理、社会与精神等不同层面内容的多维概念。实施护理的目的是促进、维护和改善人类的健康,护士必须明确健康的概念和影响健康的因素,这样才能做好以健康为中心的各项护理工作。1.健康的概念

健康是一个复杂、多维、综合且不断变化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不断深化,健康的概念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健康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1)古代健康观在西方医学史上,以毕达哥拉斯及恩培多克勒为代表的四元素学派认为,生命是由水、火、气和土这4种元素组成的,这些元素的平衡即为健康。“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提出了体液学说,他认为健康是人体内4种液体协调的结果。中国古代哲学家用阴、阳概括了万事万物,认为健康是人体阴与阳的平衡。2)近代健康观

近代健康观念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而不断地完善与进步,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生物个体健康观:随着近代医学的形成与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有了改观。健康被认为是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发育良好、体质健壮、功能正常、精力充沛,并有良好的劳动效能的状态。(2)生态平衡健康观:关注人体的体液、代谢等各种平衡,注重生物病原体、宿主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认为健康是机体的各种平衡处于协调状态,平衡失调或被打破就会发生疾病。这种健康观忽视了平衡始终是相对的这一理论。3)现代健康观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但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而且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了“道德健康”的概念,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还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1)现代健康观的特点①现代健康观体现了将个体视为具有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完整人的思想,重视人的精神心理活动过程对生理功能和社会环境适应状态的影响,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健康概念中的体现。②现代健康观将健康置于人类、自然与社会的大环境中,充分认识到个体的健康状态受环境中一切与其相互作用的事物的影响。③现代健康观把健康视为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④现代健康观将健康与人类生产性和创造性的生活联系起来,揭示了健康不仅是医务工作者的工作目标,还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2)现代健康观的内涵①生理健康(physicalhealth):又称躯体健康,是指机体结构完整和躯体功能良好的状态,没有疾病和残疾,具有良好的健康行为和习惯。生理健康是健康人的基础和最重要的特征之一。②心理健康(mentalhealth):可分为情绪健康、理智健康和心灵健康。情绪健康(emotionalhealth)表现为情绪和情感稳定、心情愉快;理智健康(intellectualhealth)表现为沉着、冷静。③社会健康(socialhealth):指个体能有效适应不同的环境,愉快、有效地扮演自己承担的各种社会角色的状态。④道德健康(moralshealth):指个体能用社会规范的细则和要求支配自己的行为,能为人们的幸福做出贡献,表现为思想高尚、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道德健康强调通过提升社会公共道德来维护人类的健康。4)亚健康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在我国称为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的个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临床检查无明显疾病,但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活力均有所降低。亚健康状态的表现错综复杂,比较常见的是活力、反应能力、适应能力和免疫力降低,表现为躯体疲劳、易感冒、稍动即累、出虚汗、食欲下降、头痛、失眠、焦虑、人际关系不协调、家庭关系不和谐、性功能障碍等。人体亚健康状态具有动态性和两重性,其结果可能是通过治疗恢复健康(第一状态)或发展为疾病(第二状态)。2.影响健康的因素

人类的健康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有些因素是可控制的,有些因素是不可控制的。目前,影响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生物因素、环境因素、心理因素、行为与生活方式、社会因素等。1)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遗传因素:可导致人体发育畸形、内分泌失调、免疫功能异常等。(2)年龄:个体的成长和发育水平是其健康状态的主要影响因素。(3)种族:有些疾病在某些种族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不同疾病在不同种族人群中的发病率不同。(4)性别:可影响疾病的分布,如骨质疏松症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在女性常见,而胃溃疡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则多见于男性。(5)生物性致病因素: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寄生虫病和感染性疾病等。2)环境因素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人类的健康至关重要。人类的健康问题都或多或少与环境因素有关,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最根本的。3)心理因素心理因素主要是通过情绪和情感作用而影响健康的。消极的心理因素可引发多种疾病,而良好的心理情绪状态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健康的恢复。4)行为与生活方式指人们长期受一定文化、经济、风俗、规范及家庭的影响等,而形成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意识的统称。不良的饮食习惯、吸烟、酗酒、缺乏锻炼、经常熬夜等可导致机体内分泌失调而致病,而有规律且适当的锻炼、远离烟酒、生活有规律、家庭和睦等生活方式对健康可产生积极的影响。5)社会因素

影响人类健康的社会因素比较多,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医疗卫生服务系统、职业环境、意外伤害、文化教育背景等。有些社会因素是致病的危险因素,有些则是促进健康的因素。例如,稳定的婚姻和亲密的家庭关系有利于家庭成员的健康,而离婚或家庭暴力则会给家庭成员带来身心伤害。又如,战争会给人们带来伤残甚至死亡。二、疾病

在人的生命过程中,疾病和健康同样是自然、动态的过程,是不可避免的现象。人们需要通过提高健康水平和采取特殊措施来预防疾病或延缓疾病的发生。除正确诠释健康外,护士应了解疾病的概念及其对人类的影响,以帮助人们预防及治疗疾病,恢复健康。

1.疾病的概念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与对健康的认识一样,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不断发展的过程。1)古代疾病观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有限,认为疾病是鬼神附体,因而出现了巫与医的结合。希波克拉底认为,疾病是由于体内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这4种液体失衡所致。在中国,人们逐渐认识到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认为疾病是机体阴阳失衡的结果。2)近代疾病观随着医学的发展,人类对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入,在生物医学模式指导下,人们认为疾病是机体功能、结构、形态的异常。20世纪初,法国生理学家克劳德·伯纳德(ClaudeBernard)提出,所有生命都是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为目的的,疾病是机体内环境稳态的破坏。3)现代疾病观纵观各种现代疾病观,可归纳出以下4个基本特征:(1)疾病是发生在人体一定部位、一定层次的整体反应过程,是生命现象中与健康对立的一种特殊征象。(2)疾病是人体正常活动的偏离或被破坏,表现为功能、代谢、形态结构及其相互关系超出正常范围,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机体内部各系统之间和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协调障碍。(3)疾病不仅是人体内的病理过程,还是对内、外环境适应失败的表现,是内、外因素作用于人体并引起损伤的客观过程。(4)疾病不仅是躯体上的疾病,还包括精神和心理方面的异常,是身心因素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2.疾病的影响1)疾病对个体的影响(1)行为和情绪的改变:患者行为和情绪的改变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患者对疾病的态度等因素有关。(2)体像改变:体像是个体对躯体外观的自我感受。一些疾病可引起患者体像的改变,如截肢、瘫痪等,可引起患者一系列的心理反应。(3)自我概念的改变:由于疾病,患者可能无法实现家庭的期望、不能完成社会角色功能,其经济状况和自我价值感也会受到影响。(4)自治能力的丧失:自治能力是指不受外界控制,个体独立和自我指导的状态。患者的自治能力容易受损或丧失。(5)生活方式的改变:由于疾病,特别是慢性病,患者常需改变生活方式,如改变饮食、活动、锻炼、休息习惯和睡眠模式。2)疾病对家庭的影响患者去医院就诊或住院治疗都会增加家庭支出,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而家庭中的其他成员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患者,使家庭负担加重,同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3)疾病对社会的影响疾病会给社会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如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要消耗一定的社会资源;一些疾病导致的伤残和失能也会使社会失去部分劳动力;有些疾病如艾滋病、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SARS)、甲型H1N1流感等,则可能对整个社会的健康状况造成危害,甚至会引发社会恐慌。三、健康与疾病的关系

20世纪70年代,有人提出了“健康与疾病是连续统一体”的观点,认为健康与疾病是相对的,两者是一种连续的过程。每个人均处在健康与疾病所构成的线性谱的某个点上,而且这个点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健康与疾病是相对的状态,是动态变化的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现在大多数人认为,健康与疾病可以在个体身上并存,即一个人可能在生理、心理、社会中的某一方面处于低水平健康甚至疾病状态,但在其他方面却是健康的,如身残志坚。护士应帮助服务对象充分发挥各方面的功能,提高其健康水平,从而尽可能地使其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健康与疾病的关系01第三节环境

环境是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环境,人类的健康与环境质量的优劣息息相关。护士应掌握有关环境与健康的知识,创造良好的环境因素,消除和改善对健康不利的环境因素,从而促进健康,提高护理对象的健康水平。

一、环境的概念环境通常指人类和动、植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及外部条件。世界卫生组织对环境的定义是:“在特定时刻的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其影响可能是现实的或远期的。”二、环境的分类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环境中进行的,环境可分为内环境和外环境。内环境是影响生命和成长的机体内部因素,由生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组成;外环境是影响机体生命和生长的全部外界因素的总和,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组成。因此,对环境的调控、改善是护理活动的重要内容和护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三、环境与健康的关系人的健康与环境密切相关,相互依存、相互影响。1.自然环境对健康的影响自然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但大自然中随时存在自然或人为因素引起的生态平衡的破坏,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类的健康。例如,地震、洪水、沙尘暴等自然现象给人体的健康带来了威胁;在长时间的机器的轰鸣声、车辆的马达声、鸣笛声等噪声污染下,人们容易心烦气躁,可出现头痛、耳鸣、失眠等神经衰弱症状;大量工业废弃物(废水、废气、废渣)和生活废弃物(粪便、污水、垃圾)的肆意排放,水土大量流失,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的应用日趋增多导致的空气、水、土壤污染,这些都严重威胁了人类的健康。2.社会环境对健康的影响1)社会政治制度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反映了不同的社会所有制和阶级关系。2)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人群健康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卫生条件等得到提高和改善,还改善了就医条件,推动了卫生事业的发展。3)文化因素文化因素包括人们的文化素质、受教育程度、人际关系、民族习俗、宗教信仰等,这些因素都可以对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4)行为与生活方式行为与生活方式的内容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劳动工作等。01第四节护理一、护理的概念“护理”(nursing)一词来源于拉丁语“nutricius”,原意为哺育小儿,包括保护、养育、提供营养、照顾等。随着社会需求和环境的变化,护理学科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护理的概念也在不断演变。1859年,南丁格尔提出:“护理的独特功能在于协助患者置身于自然而良好的环境下,恢复身心健康。”1885年,她又指出:“护理的主要功能在于维护人们良好的状态,协助他们免于疾病,达到他们最高可能的健康水平。”1943年,美国学者奥利维亚(SisterOlivia)提出:“护理是一种艺术和科学的结合,它包括照顾患者的身体、精神及智力。”1957年,护理学家克瑞特(FrancisReiterKreuter)提出:“护理是对患者加以保护并指导患者满足自身的需要,使患者处于舒适的状态。”1966年,美国护理学家韩德森(VirginiaHenderson)提出:“护士的独特功能是帮助个体、患者或健康人进行保持或恢复健康(或安宁死去)的活动。”1973年,韩德森对护理的界定被国际护士理事会接受,他将护理定义为:“帮助健康的人或患病的人保持或恢复健康(或平静死去)。”1980年,美国护士协会公布了护理的定义:“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2003年,美国护士协会更新了护理的定义:“护理是通过诊断和处理人类的反应来保护、促进、优化健康和能力,预防疾病和损伤,减轻痛苦,并为受照护的个体、家庭、社区及特定人群代言。”该定义进一步明确并丰富了护理的内涵,强调了护理对全球、全人类卫生保健的重要作用。20世纪后叶,很多护理理论家都阐述了自己对护理概念的观点,综合这些有关的护理概念,护理的概念可概括为以下内容:(1)护理是照护。(2)护理是一种艺术。(3)护理是一门科学。(4)护理以患者为中心。(5)护理是整体的。(6)护理是适应。(7)护理关心的是健康促进、健康维持和健康恢复。(8)护理是一种帮助性专业。二、护理的内涵1.照顾照顾是护理永恒的主题,这种照顾是一种专业性的照顾,没有时间和文化的界限。照顾患者或服务对象永远是护理的核心。2.人道人道主义是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系,是提倡关怀人、爱护人、尊重人,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一种世界观。护士是人道主义忠实的执行者。护士需要有爱心、耐心、同情心,并能够换位思考,从服务对象的角度考虑问题,设身处地地为服务对象着想。1)尊重个体,注重人性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应视每一位服务对象为具有人性特征的个体、具有各种需求的人,从而尊重个体,注重人性。例如,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应尊重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经验,以及个体反应的差异。2)一视同仁护士对服务对象应一视同仁,不论贫富与种族,不分高低贵贱,要积极地救死扶伤,为人类的健康服务。3.帮助性关系

帮助性关系(helpingrelationship)是指护士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一种帮助与被帮助的关系。这种帮助性关系既是一种专业性的互动关系,又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双向关系。首先,护士可以利用自己特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与服务,满足其特定的需求;其次,护士在帮助服务对象的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获得了进步。人、健康、环境和护理这4个基本概念构成了现代护理学的理论框架,人们对这4个概念的认识可直接影响护理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及护理工作的范畴和内容。人、健康、环境与护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人是这4个基本概念的核心;健康是机体处于内外环境平衡、多层次需要得到满足的状态;环境是人类和动、植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及外部条件,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的健康。Thankyou谢谢观看02护士与患者学习目标1.掌握患者角色的特征。2.熟悉患者角色适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3.熟悉促进患者角色适应的护理措施。4.了解患者的权利与义务。5.了解现代护士角色、护士的权利与义务。6.掌握护患关系的基本模式。7.熟悉护患关系的性质及影响护患关系的因素。护理情境患者,女,54岁,某公司总经理,门诊以“发热、头痛”收入院。患者来到病房时,值班护士小何正在护士站处理医嘱,见到患者便随意道:“哦,新入院的吧?收到28床。”患者及其家属自行来到28床,10分钟后小何来为罗某测量生命体征,进行入院评估。小何语气生硬地说道:“你是罗某吗?我现在给你测量生命体征。”患者皱着眉头配合小何的要求,没说什么,但是第二天却在意见簿上留下了一段话:“护士是天使,应该使世人感到温暖和舒适,为什么我遇到的却是冰冷冷的呢?”思考:1.患者为什么会留下这样一段话?2.护士小何的行为有何不妥?正确的做法是什么?02第一节角色理论

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对个体的角色的要求的不断改变,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承担多种角色,为了更好地承担和发展新的角色,个体必须了解有关角色的理论。因此,护士必须了解有关角色理论的内容,并能够运用角色理论指导护理执业的全过程。一、角色的概念

角色又称社会角色,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专门术语,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或群体在实现与其地位相联系的权利与义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与态度的总模式。角色是对一个人在特定社会系统中的一个特定位置的行为期待和行为要求,因此,也可以说角色是一个人在某种特定场合下的义务、权利和行为准则。每个社会角色都代表了一套有关行为的社会标准。个体在社会中的一切行为都与各自特定的角色相联系,社会要求每个人必须履行自己的角色功能、承担相应的责任。例如,教师应该爱护学生、认真教学、以身作则,护士应救死扶伤、尊重患者等。二、角色的特征

角色作为一个人在某种特定场合下的义务、权利和行为准则,具有以下3个方面的主要特征:1.多重性任何一个人在社会中总是要承担多种社会角色。当多种角色集于某一个体时,该个体所处的位置称角色集或复式角色。例如,一位女性,在家庭中,对孩子来说她是母亲,对丈夫而言她是妻子;在工作岗位上,她是护士,可能同时又是临床带教老师;在社会上,她是顾客、乘客等。这名女性集多种角色于一身,成为一个复式角色。这种现象在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但在复式角色中,一个人主要承担的角色是与家庭、职业相关的,如妻子、母亲、护士等。2.互补性不同角色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总是与其他角色相互依存的,在完成某一角色时,必须要有一个互补的角色存在。例如,个体要执行学生的角色,就必须与其角色伙伴如教师角色、同学角色发生互动关系;要完成护士的角色,就必须与医生、患者、患者家属等角色发生互动关系。3.角色行为由个体完成社会对每个角色均有角色期待。角色期待是社会对个体所处的角色地位,应具有的态度、行为方式等寄予的期望和要求。这种角色期待形成的价值体系经社会化过程融入每一个人的认知系统中,由个体按照角色期待的内容执行和完成角色行为。三、角色转换

角色转换是指个体承担并发展一种新角色的过程。每个人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在不同时期、不同空间里可同时担任多种角色,不同角色担任不同的责任,表现出不同的功能。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必须了解社会对角色的期待,并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和改变自身的情感行为而使自己的行为逐步符合社会对个体新角色的期待,最终有效完成角色转换。02第二节护士角色

护士角色是指从事护理职业的个体所应具有的角色人格和职业行为模式,是社会对适合护士行为的期望。随着护理学专业的不断发展,护士角色已逐渐从传统的护士角色向现代化护士角色转换。现代社会对护士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护士必须受过专业教育,取得执业资格,并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修养。这样,护士才能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护理服务。一、现代护士角色1.照顾者提供照顾是护士的首要职责。护士应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满足患者在患病过程中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需要。2.决策者护士需要用护理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收集患者的有关资料,判断其健康问题及相关病因或诱因,做出护理诊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护理计划,执行护理计划并进行评价。3.计划者护理程序本身就是一系列经过计划的步骤与措施,其目的是有效地满足患者的需要,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4.沟通者为了能够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整体护理,护士必须与患者、患者家属、医生及其他医疗卫生工作者沟通,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情况。5.管理者及协调者护士要对日常护理工作进行合理的组织、协调与控制,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护理计划、组织诊疗活动和实施护理措施。6.促进康复者当患者因疾病或意外伤害而出现伤残或失去身体的某种功能时,护士应尽力为患者提供康复护理的专业技术及知识,以帮助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身体健康,并能做到最大限度的独立及自理。7.教育者及咨询者护士可运用沟通技巧,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为其提供有关的医疗护理信息,给予患者情感支持和健康指导等,使患者获得最佳、最适宜的护理,以满足其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需要。8.保护者及代言人患者在入院、住院到出院后的整个治疗、康复和预防过程中,会得到许多健康服务者的服务。护士有责任帮助患者从其他健康服务者那里获取相关信息,并补充患者需要的信息,维护患者的权益不受侵犯或损害。9.研究者和改革者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护士不断通过研究扩展护理理论和知识,发展新技术,以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护理专业的发展。二、护士的权利与义务1.护士的权利1)享有获得物质报酬的权利护士执业,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取工资报酬、享有福利待遇、参加社会保险的权利,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克扣护士工资。2)享有安全执业的权利护士执业,有获得与其所从事的护理工作相应的卫生防护、医疗保健服务的权利。从事直接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有感染传染病危险工作的护士,有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接受职业健康监护的权利。3)享有学习、培训的权利护士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与本人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权利;有参加专业培训、从事学术研究和交流的权利。4)享有获得履行职责相关的权利护士有获得疾病诊疗、护理相关信息的权利和其他与履行护理职责相关的权利,可以对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主管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5)享有获得表彰、奖励的权利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在护理工作中做出杰出贡献的护士,应当授予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或颁发白求恩奖章,受到表彰、奖励的护士享有省部级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待遇。6)享有人格尊严和人身安全不受侵犯的权利护士人格尊严、人身安全不受侵犯。护士依法履行职责,受法律保护。全社会应当尊重护士。2.护士的义务1)依法进行临床护理的义务护士执业,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技术规范的规定。这是护士执业的根本原则,即合法性原则,它涵盖了护士执业的基本要求。2)紧急救治患者的义务护士在执业活动中发现患者病情危急时,应当立即通知医师;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垂危患者生命,应当先行实施必要的紧急救护。3)正确查对、执行医嘱的义务护士发现医嘱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或诊疗技术规范规定时,应及时向开具医嘱的医师提出,必要时应向该医师所在科室负责人或医疗卫生机构负责医疗服务的管理者报告。4)保护患者隐私的义务护士应当尊重、关心、维护患者的隐私。由于治疗护理的需要,护士在工作中可能会接触患者的一些隐私,如个人的不幸与挫折,婚姻、恋爱及性生活方面的隐私等,护士应当严格遵守保护隐私的原则,这是对患者人格和权利的尊重,有利于建立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5)积极参加公共卫生应急事件救护的义务护士有义务参与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发生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严重威胁公众生命健康的突发事件时,护士应服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所在医疗卫生机构的安排,参加医疗救护。三、护士的基本素质1.思想道德素质1)热爱护理事业护士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必须以积极的人生态度追求真、善、美,正确认识护理工作的价值和意义,热爱护理事业。2)热爱、尊重服务对象健康保健及疾病康复不仅需要对身体进行治疗和护理,还需要精神“保健”,其中“爱”是重要的“精神营养素”。3)具有慎独精神慎独是一种情操、一种素养,是指在独自活动且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人们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的事。3.专业素质1)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护士应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即基本的医学专业知识及系统、完整的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基础,而掌握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关键。2)整体护理观念护理工作的服务对象是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人,而人的健康受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护士应该树立整体护理观念,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根据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和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提供适合个体的最佳护理服务。3)人际沟通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是护士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满足服务对象的健康需求的基本能力。4)协调管理能力护理工作服务性强,涉及面广,护士必须发扬协作精神,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护士之间、医护之间、护患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和支持、相互配合,以保证医护工作准确、及时地进行。此外,护士的专业素质还体现在具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机智灵活的应变能力等方面。护士还应有独立学习和创新等可持续发展能力。4.身体心理素质1)身体素质护士应当具有健康的体魄、充沛的精力、整洁大方的仪表、端庄稳重的举止,具有良好的耐受力、敏捷反应力和始终如一的工作热情。护士在平时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并注意锻炼身体。2)心理素质护士应具备豁达的胸怀,乐观、平和的心态,稳定的情绪,并以良好的心境影响患者;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自觉性、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有较强的进取心,发愤图强,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护士的基本素质的形成和提高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护士要不断加强自身素质的修养,并随着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02第三节患者角色一、患者角色的特征

患者角色是指社会对一个人患病时的权利、义务和行为所期望的行为模式,一般被认为是由某种原因引起的生理、心理的变化或阳性体征的出现而导致行为发生变化且得到社会承认的人。每个人得病后都会从不同的社会角色进入患者角色。当一个人患病时,无论是否从医生那里得到证实,这个人都获得了患者角色,其原有的社会角色部分或全部被患者角色所代替,并以符合患者角色的行为来表现自己。患者角色应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特征:1.免除或部分免除其他角色的义务患者可以免除或部分免除其平日的角色行为和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免除的程度取决于疾病的性质、严重程度、患者的责任心等。2.对疾病状态没有责任当一个人患病时,除发生许多生理改变外,尚有社会心理、精神感情等许多方面的问题,他不可能以自己的意愿去恢复健康。3.具有恢复健康的义务和主动性4.具有配合医疗和护理的协作性二、患者的权利与义务

任何角色都有其特定的权利和义务,为了使患者尽快实现角色转换,相关部门有必要将患者角色的行为要求具体化。护士应尊重患者的权利,维护其利益。患者具有与其角色相对应的权利与义务。1.患者的权利患者的权利是指患者在患病期间理应享有的权利和必须保障的利益。在护理活动中,护士要尊重患者的权利,努力为患者提供高品质的护理服务。尊重患者就是尊重自己,善待患者就是善待亲人。1)生命健康权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利。生命权是指公民享有的生命安全不被非法剥夺、危害的权利,健康权是指公民保护自己身体各器官、机能安全的权利。生命健康权是公民首要的权利,是公民享受其他权利的基础。任何医护人员和医疗机构都不得拒绝患者的就医要求。2)平等的医疗护理权平等的医疗护理权即任何患者都有权获得最基本的、必要的、合理的诊治护理,以保障自身的健康。人们的生存权利是平等的,享有的医疗权利也是平等的。当受到疾病折磨时,患者有解除病痛、要求医疗照顾的权利,而任何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都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3)知情同意的权利患者有权获得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最新信息。除意识不清或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外,患者对自身所患疾病的性质、严重程度、治疗情况及预后都享有获知的权利。4)隐私和尊严获得保护的权利在医疗护理过程中,患者有权维护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有权要求医务人员为之保密。医务人员应对患者的个人隐私,如生理缺陷、家族性遗传病、婚姻状况、性病等进行保密。5)医疗护理服务的选择与监督权利患者有比较、鉴别和选择医疗机构、就诊方式、检查项目、治疗方案甚至医师和护士的权利。医务人员应全面、细致地向患者介绍治疗方案。6)因病休息或免除一定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权利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任何疾病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从而使患者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能力有所减弱。因此,在获得医疗机构的证明后,患者有权依据病情暂时或长期地免除一定的社会义务。7)要求赔偿的权利在医疗过程中,因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的行为不当而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患者及其亲属有通过正当程序获得赔偿的权利,并可以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医疗差错和医疗事故的赔偿由卫生行政部门依据双方当事人的请求进行医疗事故赔偿调解,并遵循双方自愿原则。8)了解医疗费用支配情况的权利患者有权从医疗机构处了解医疗费用实际支出情况。2.患者的义务1)保持和恢复健康的义务尽管患者生病不是自主的,但事实证明,某些疾病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与长期忽视自我保健有关。2)积极配合医疗和护理的义务患者生病是没有责任的,但在求医行为发生后,其有责任和义务配合医务人员的诊治、护理,文明就医。3)自觉维护医院秩序,遵守医院规章制度的义务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公共场所,其需要保持一定的医疗就诊秩序。安静是最基本的要求,患者不能大声喧哗,更不能发出高调、刺耳的噪声。4)承担医疗费用的义务每位患者都有义务承担自己的医疗费用,做到按时缴纳、不拖欠医疗费用,以支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5)支持医疗科学研究的义务医疗诊治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医学科学的发展。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务人员对一些疑难杂症进行专项的研究、对新药和新技术的临床实验与应用、新疗法的使用与推广,都需要患者的配合;医学教育中医学生的临床实习也需要患者的信任和理解;对于尚未明确死亡原因的疑难病症,同样需要死者家属给予支持和理解。因此,为了医学科学的发展,患者有义务、有责任积极、主动地支持和参与医务人员的工作。三、患者角色适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患者接受疾病的3个阶段在现实生活中,实际角色与期待角色常有一定的差距,人们期望患者的言行完全符合患者角色的要求,但患者角色并非患病后就可进入。有实践表明,当人们从生病前的常态向患者角色转换或病后向常态转变时,都会有一个角色适应的过程。角色适应不良往往可导致个体的行为发生障碍,并进一步影响其健康与生活。患者角色适应不良可表现为以下5种类型:1.患者角色行为缺如患者角色行为缺如是指个体没有进入患者角色,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患者。这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的表现,虽然医生有明确诊断,但个体否认自己有病或未意识到自己是患者。2.患者角色行为冲突患者角色行为冲突是指患者在适应患者角色的过程中,与其原有的各种角色发生心理冲突而引起的行为矛盾。患者角色行为冲突主要发生于由常态下的社会角色转向患者角色时。病前角色所形成的心理过程、状态、个性特征及患者对某种需要的迫切要求等强烈干扰了患者对新角色的适应,表现为患者意识到自己患病,但不能接受患者角色。3.患者角色行为减退患者角色行为减退是指已进入角色的患者由于某种原因重新承担起本应免除的责任而放弃患者角色,不顾病情而从事力所不能及的活动。4.患者角色行为强化患者角色行为强化是指由于依赖性的增强和自信心的减弱,患者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对原来所承担的社会角色感到恐慌不安,安于已适应的患者角色的现状,或者自觉病情严重程度超过了实际情况,小病大养。5.患者角色行为异常患者角色行为异常是指患者因受病痛折磨而产生的悲观、失望等不良心境所导致的行为异常。例如,患者质问医务人员,甚至采取攻击性行为进行逼问;患者有悲观、抑郁、厌世甚至自杀等异常行为表现。四、影响患者角色适应的因素1.患者的社会特征年龄、性别、性格、文化程度、生活习惯、工作、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都可影响患者对患者角色的适应。此外,患者与家属、同事、病友、医护人员之间的关系也会影响患者对患者角色的适应。2.疾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疾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对患者来说极为重要,预后程度和预期病程是患者关注的附加因素。如患者察觉到自己的病情严重或影响个人的生活质量时,会立即寻求医护人员的帮助,并容易适应患者角色,使自己的行为与角色相吻合。3.症状的可见性症状的可见与否可影响患者的就医与角色适应。人们通常会因一些症状明显的疾病,如外伤、大出血而前往就医,并很快就会进入患者角色。但对不显著的症状,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人们则常表现为不关心和不重视,而且不易进入患者角色。4.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为了保证医疗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营造良好的医疗和护理环境,医院会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会使患者产生一定的约束感,如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不能广泛接触外界等,因而使患者不愿进入患者角色或使患者角色行为减退。五、促进患者角色适应的护理措施1.正确评估患者的角色适应水平护士应重视患者在角色适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良现象,注意评估患者的角色适应水平。护士既要避免自身的言行对患者角色转换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又要注意创造条件帮助患者尽快完成角色转换,适应患者角色或逐渐解除患者角色,使患者安心治疗疾病或重归社会和家庭角色。2.创建良好、舒适的医院环境良好的医院环境是保证患者生理、心理舒适的重要因素,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和促进患者角色适应。因此,护士要为患者创建适宜的休养环境,减轻其因住院而产生的社交隔离感;病区内应避免噪声,保持安静;病室内保持合适温度、湿度,并有适宜的通风和适量的光照。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与患者的接触中,护士应认真负责,尊重患者,耐心解释,取得患者的信任和理解,为患者提供有关信息与健康教育,鼓励患者自我照顾,协助患者熟悉医院规则,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