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课程讲解_第1页
法理学课程讲解_第2页
法理学课程讲解_第3页
法理学课程讲解_第4页
法理学课程讲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导论〔法学和法理学〕第一节法学第二节法理学第一节法学一、法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功能法学,我国先秦时期有“刑名法术之学〞或“刑名之学〞。汉代始,“律学〞、“法学〞或“法律科学〞一词于19世纪由西方传入中国。英语中用LegalScience或ScienceofLaw和Jurisprudence。第一节法学一、法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功能1.研究对象: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的总称。第一节法学2.法学研究的目的:即法学家研究工作的主观目标。〔1〕伦理目的〔2〕科学目的〔3〕政治目的第一节法学3.法学的功能〔1〕指导立法司法实践〔2〕填补实在法的空白,纠正实在法的讹误。〔3〕创造和传播法观念,使法思想不断合理化与系统化。〔4〕培养法律人才。第一节法学二、法学的分科第一节法学三、法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1.与哲学的关系2.与政治学的关系3.与社会学的关系4.与历史学的关系5.与经济学的关系第一节法学四、法学研究的方法主要分为根本思想原那么和技术性方法。1.根本思想原那么是对法学研究具有根本性、导向性的思维方法,是技术方法得以正确运用的前提。第一节法学2.技术性方法〔1〕实证分析法〔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通用的方法〕形态:A.标准实证分析方法B.社会调查方法C.历史考查方法D.经济分析方法〔是用经济学的理论和经验方法来阐述法律领域中的各种争议和问题的方法〕第一节法学〔2〕价值分析方法〔3〕比较的方法第一节法学五、法学的历史1.中国法学的沿革2.西方法学的沿革第二节法理学一、法理学释义法理学指法的道理或法的理论我国法理学界通常认为法理学是研究一切法律现象的共性问题或一般问题的法学分支学科。二、法理学的对象与功能法理学是研究法的一般理论的科学,即它的研究目标的一般性与普遍性。

法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了古今中外的法律及其与法律相关的事物,法理学研究对象相当宽泛。法理学的重要社会功能有:(1)法学学科体系内的指导功能(2)促进法律实践理性化的功能(3)解决疑难案件的功能(4)提供法律适用的方法与标准三、中国法理学中国法理学的历史中国法理学体系中国法理学的未来四、学习法理学的意义和方法学习法理学的意义学习法理学的方法思考题1.什么是法学?法学的功能有哪些?2.法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哪些内容?3.什么是法理学?第二章法的概念第一节法的概念一、法、法律的词源和词义

在古代汉语中,“法〞、“律〞二字最初分开使用,含义也不同,以后开展为同义,更合称为“法律〞。

独角兽獬豸第二章法的概念广义的法律和狭义的法律

广义的法律〔有时称为“法〞〕——指法律的整体。我国《宪法》第33条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广义用法〕面前一律平等。〞

狭义的法律——《宪法》第62、67条分别规定全国人大和常委会有权制定法律〔狭义用法〕。

第二章法的概念二、西文中的“法〞、“法律〞及相关概念法指的是永恒的、普遍有效的正义原那么和道德公理,法律指由国家机关制定和公布的具体行为规那么法律是法的真实或虚假的表现形式

第二章法的概念第二节法的特征一、法是调整社会关系行为标准二、法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行为标准三、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标准四、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标准

第三节法的本质

一、法的现象与本质本质与现象是一对范畴。任何事物都有本质和现象两个方面,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二、法的本质的两个层次〔一〕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达1.法是“意志〞的表达或反映。2.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3.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4.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二〕法的内容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培植了人们的法律需要,同时又决定着法的本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指与人类生存相关的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决定性的内容。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是从最终决定意义上说的。第二章法的概念三、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定义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开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标准体系。第二章法的概念第四节法的分类一、概述二、法的一般分类

1.本钱法与不成文法

2.实体法和程序法

3.根本法和普通法

4.一般法与特别法

5.国内法和国际法

第二章法的概念三、法的特殊分类

1.公法和私法

2.普通法和衡平法

3.联邦法和联邦成员法

第二章法的概念第五节法的作用

一、法的作用释义法的作用表现为法对人们的行为和社会关系所产生的影响。二、法的标准作用告示作用、指引作用、评价作用、预测作用、教育作用、强制作用

第二章法的概念三、法的社会作用法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作用。四、法的局限性〔一〕法只是许多社会调整方法的一种。〔二〕法律并不能有效地干预或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三〕法律具有保守性、僵化性和限制性。〔四〕法的运作本钱巨大。〔五〕法律作用的充分发挥依赖一系列社会条件。思考题1.什么是法?法的特征有哪些?2.法的标准作用有哪些?3.法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三章法的渊源和效力第一节法的渊源一、法的渊源的含义

法的渊源简称“法源〞,主要有如下几种含义:法的理论渊源法的历史渊源法的文献渊源法的文化渊源法的本质渊源法的效力渊源二、法的渊源的科学内涵法的渊源包括两个不可分割的要素:1.法的渊源必须与法的效力相联系,即只有产生法的效力的法律文本或条款,才有可能成为法的渊源。2.要求任何具有法律效力的标准性文件或非标准性文件,都须有一定的法律表现形式。三、法的渊源的重大意义1.法的渊源说明法律的外部结构是否合理,有利于该国法律体系的完善。2.法的渊源反映国家权力配置的状况和立法的特点,对促进该国立法体制的完善和弄清其立法特色有重大作用。3.有利于维护法制的统一。四、法的渊源的类别〔一〕成文法〔制定法〕1.标准性法律文件,专指一定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力范围,依据法定程序制定出来的、以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的、有约束力的、要求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规那么的总称。特征:标准性、强制性、公开性、一般性2.非标准性法律文件针对特殊主体、特殊事件并在特定时间制定的法律文件。多数没有标准性,一般不重复适用。3.国际法〔二〕不成文法〔非制定法〕1.习惯法指那些被国家机关认可的并具有法律效力的习惯标准的总称。2.判例法泛指可作为先例据以裁决的法律判决。3.惯例五、当代中国法的渊源〔一〕当代中国法的正式渊源1.宪法—综合性地规定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的根本问题,具有最高法的效力的一种法。2.法律—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标准性法律文件。根本法律根本法律以外的法律3.行政法规是由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依法制定和修改的,有关行政管理和管理行政两方面事项的标准性法律文件的总称。4.地方性法规按宪法规定的权限,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5.自治法规是民族自治地方的权力机关所制定的特殊地方标准性法律文件即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总称。自治条例是民族自治地方根据自治权制定的综合的标准性法律文件。单行条例是根据自治权制定的调整某一方面事项的标准性法律文件。6.行政规章是有关行政机关依法制定的事关行政管理的标准性法律文件的总称。包括部门规章和政府规章。部门规章是国务院所属部委根据法律和国务院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内,所发布的各种行政性的标准性法律文件,也称部委规章。政府规章是有权制定地方法规的地方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制定的标准性法律文件,也称地方政府规章。7.特别行政区的法律、法规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制定。8.国际条约与协定〔二〕当代中国法的非正式渊源1.习惯2.政策3.判例一、法的效力的概念通常指在适用对象、适用时间和适用空间三方面所构成的法的约束力。

具体的法的效力,专指每一具体法律文件所规定的具体事项所具有的约束力。

第二节法的效力二、法的对象效力1.概念:指法适用对象有哪些,对什么样的人和组织有效。2.实行原那么属人原那么属地原那么保护原那么综合或折衷原那么

三、法的空间效力1.概念:指法在什么样的空间范围或地域范围有效,即为法的空间效力。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在一定区域内有效域外效力声明保存四、法的时间效力1.概念:指法律何时生效、何时终止效力以及法律对其实施以前的事件和行为有无溯及力。2.法律生效的时间:

自法律公布之日起生效

由该法律规定具体生效时间

规定法律公布后符合一定条件的生效

法律终止生效的时间:明示废止、默示废止

3.法律溯及力:法律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指法律对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

法律是否具有溯及力,不同法律标准之间的情况是不同的,

①对有关侵权、违约的法律和刑事法律而言,一般以法律不溯及既往为原那么,即“从旧兼从轻〞原那么;

②在某些有关民事权利的法律中,法律有溯及力。

五、法的效力冲突及其解决的原那么1.法的效力冲突在一国的法律体系中由于制定或认可法律的国家机关地位上下不同而形成的效力范围上的等级差异。2.解决原那么根本法优于普通法上位法优于下位法新法优于旧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思考题1.当代中国法的渊源有哪些?2.什么是法的效力?法的效力范围包括哪些?3.如何理解法的溯及力?4.解决法的效力冲突适用的原那么主要有哪些?第四章法的要素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法的要素释义第二节法律概念第三节法律规那么第四节法律原那么第一节法的要素释义一、法的要素的定义1.概念法的要素指法的根本成分,即构成法律的根本元素。2.特征(1)个别性和局部性;(2)多样性和差异性;(3)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3.法律要素的判断标准判断一个社会的法律要素质量上下的标准通常有三个:(1)法律要素含义的明确性与确定性;(2)法律要素间联系的紧密性及协调性程度;(3)法律要素的专门化、技术化程度。二、法律要素的分类1.“命令〞模式,即将法律归结为单一的“命令〞要素。2.新分析法学派的规那么模式。规那么模式论即将法律归结为单一的规那么要素。3.规那么、政策、原那么模式4.律令、技术、理想模式第二节法律概念

一、法律概念释义法律概念是有法律意义的概念,即对各种有关法律的事物、状态、行为进行概括而形成的术语

二、法律概念的三大功能1.表达功能2.认识功能,概念使人们得以认识和理解法律,不借助法律概念,人们便无法认识法律的内容,并进行法律交流。3.改进法律、提高法律科学化程度的功能。

三、法律概念的分类依概念涉及的内容来分,法律概念有涉人概念、涉事概念和涉物概念三、法律概念的分类涉人概念是关于人〔自然人和团体人〕的概念,例如,“公民〞、“人〞、“法人〞、“法定代理人〞、“法官〞等等。涉事概念是关于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的概念,例如,“成心〞、“过失〞、“责任〞、“贪污〞、“受贿〞、“代理〞等等。涉物概念是有关物品及其质量、数量和时间、空间等无人格的概念,例如,“标的〞、“金额〞、“国家财产〞、“有体物〞、“无体物〞、“证券〞、“时效〞等等。按法律概念涵盖面大小可以将法律概念划分为一般法律概念和部门法律概念。一般法律概念指适用于整个法领域的法律概念,例如权利、义务、责任、规那么、原那么等等。一般法律概念是法律概念的最高等级,通常可称为法律范畴。部门法律概念是指仅适用于某一法律领域的法律概念,它的涵盖面远较一般法律概念为窄。例如,犯罪、刑罚、合同、债务、行政相对人、行政处分。开庭、质证等等。第三节法律规那么一、法律规那么释义1.概念法律规那么是规定法律上的权利、义务、责任的准那么、标准,或是赋予某种事实状态以法律意义的指示、规定。2.法律规那么的特点与法律原那么相比,法律规那么具有三大特点:(1)微观的指导性;(2)可操作性较强;(3)确定性程度较高。

3.法律规那么的结构法律规那么通常有严密的逻辑结构。对法律规那么的逻辑结构的分析,法学界主要有三要素说和二要素说。三要素说是占主导地位的学说。主要内容是:法律规那么有假定、处理、制裁三局部构成。三要素说:假定是法律规那么中指出适用这一规那么的前提、条件或情况的局部;处理是法律规那么中具体要求人们做什么或禁止人们做什么的那一局部;制裁是法律规那么中指出行为要承担的法律后果的局部。二要素说:二要素说将法律规那么的结构分为行为模式、法律后果两局部。行为模式是指法律规那么中规定人们可以行为、应该行为、不得行为的行为方式,它可以是苛以义务的,也可以是授权的。法律后果是指规那么中指示可能的法律结果或法律反响的局部。举例说明:以牟利为目的,倒卖国家禁止经营的文物,处以自由刑,并处分金。

三要素说:假定:“以牟利为目的〞处理:“倒卖国家禁止经营的文物〞制裁:“处以自由刑,并处分金〞

举例说明:以牟利为目的,倒卖国家禁止经营的文物,处以自由刑,并处分金。

两要素说:行为模式:“以牟利为目的,倒卖国家禁止经营的文物〞法律后果:“处以自由刑,并处分金〞法律规那么与个别性命令的区别:(1)法律规那么是普遍的行为模式,具有可重复适用性。(2)法律规那么可以适用于一定的角色群或适用于一定法域中所有的人,即法律规那么不是针对特定的个人的,而是对具有相同特性的个体普遍适用的,也就是具有适用的普遍性。二、法律标准的分类1.从法律规那么内容上看可以将它分为授权性规那么、义务性规那么和权义复合规那么授权性规那么是指示人们可以作为、不作为或要求别人作为、不作为的规那么。义务性规那么是直接要求人们作为或不作为的规那么。义务性规那么的三大特征:强制性、必要性、不利性。权义复合规那么指兼具授予权利、设定义务两种性质的法律规那么。权义复合规那么的特点是:一方面被指示的对象有权按照法律规那么的规定作出一定行为另一方面作出这些行为又是他们不可推卸的义务2.从法律规那么形式特征上看,可将它分为标准性规那么和标准性规那么标准性规那么指规那么的内容明确、肯定和具体,且可直接适用的规那么。标准性规那么指法律规那么的局部内容或全部内容〔事实状态、权利、义务、后果等〕具有一定伸缩性,须经解释方可适用且可适当裁量的法律规那么。3.从法律规那么的功能上看,可将法律规那么分为调整性规那么和构成性规那么调整性规那么是对已有行为方式进行调整的规那么,它的功能在于控制行为。构成性规那么是组织人们按规那么规定的行为去活动的规那么。4.从法律规那么的强制性程度上来看,可将它分为强行性规那么和指导性规那么强行性规那么指行为主体必须作为或不作为的规那么。指导性规那么指行为人可自己决定是否按规那么指定的行为行事,规那么只具有指导意义而不具强行性的规那么。第三节法律原那么一、法律原那么释义1.概念布莱克法律辞典对法律原那么的解释是:法律的根底性真理或原理,为其他规那么提供根底性或根源的综合性规那么或原理,是法律行为、法律程序、法律决定的决定性规那么。法律原那么可以是非常抽象的,也可以是很具体的。2.法律原那么的功能(1)为法律规那么和概念提供根底或出发点,对法律的制定和对理解法律规那么有指导意义。(2)法律原那么可以作为疑难案件的断案依据。(3)直接作为审判的依据。3.法律原那么与法律规那么的区别(1)在对事及对人的覆盖面上,法律原那么较宽,法律规那么较窄。(2)在变化的速率方面,法律原那么有较强的稳定性。法律原那么通常是社会重大价值的积淀,不会轻易改变,相比之下,法律规那么的改变要容易得多。(3)在是否适用确实定性方面,原那么较为模糊,而规那么较为明确;当原那么与原那么、规那么与规那么相互冲突时,选择的方法也不同。

二、法律原那么的分类1.按原那么产生的根底不同,可将法律原那么分为:政策性原那么是国家关于必须到达的目的或目标、或实现某一时期、某一方面的任务而作出的方略,通常是关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国防的开展目标、战略措施或社会发动等问题的。公理性原那么是从社会关系性质中产生并得到广泛认同的被奉为法律公理的法律原那么,这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原那么。2.按原那么的覆盖面不同可将原那么分为:根本法律原那么是指表达法的根本价值的法律原那么,它是整个法律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出发点,构成法律体系的神经中枢。具体法律原那么是根本法律原那么的具体化,构成某一法律领域的法律规那么的根底或出发点。3.按法律原那么的内容不同可将法律原那么分为:实体性原那么指规定实体法律问题的原那么。实体性法律原那么的功能是调整实体上的权利义务关系,例如罪刑法定原那么、老实信用原那么、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等。程序性法律原那么是规定程序性法问题的原那么。思考题1.试举例比较法律规那么的二要素说与三要素说。2.如何理解法律原那么与法律规那么的区别?3.法律概念的功能有哪些?第五章法律体系

主要内容第一节法律体系释义第二节法律部门

第一节法律体系释义

一、法律体系的概念和特点

1.概念:也称法的体系,是指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标准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形成的一个呈体系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2.特点:

第一,法律体系是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构成的整体。

第二,法律体系是一个由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呈体系化的有机整体。

第三,法律体系的理想化要求是门类齐全、结构严密、内在协调。

第四,法律体系是客观法那么和主观属性的有机统一。

二、法律体系与相关概念1.法律体系与法制体系

法制体系指整个法律制度运转有关的社会组织系统及其运转方式和标准体系,包括立法体系、执法体系、司法体系、守法体系、法律监督体系。2.法律体系与法学体系

法学体系是法学的不同学科组成的有关法律的学科体系,是认识成果的体系。

3.法律体系与立法体系立法体系是以标准性法律文件的不同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统一体系。4.法律体系与法系

法系是具有相同法律传统的几个国家的法律组成的法律家族或法律族类。

第二节法律部门一、概念

也称部门法,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原那么,按照法律标准自身的不同性质、调整社会关系的不同领域和不同方法等所划分的同类法律标准的总和。二、法律部门划分标准

法律标准调整的社会关系

法律标准的调整方法

三、当代中国法律体系1.宪法及宪法相关法规定我国社会制度、国家制度、公民的根本权利和义务及国家机关的组织与活动原那么等方面的法律标准的总和。2.民商法

标准社会民商事活动的根底性法律3.行政法

调整有关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法律标准的总和。

4.经济法

调整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经济活动实行干预、管理或调整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标准的总和。5.社会法

调整有关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关系的法律标准的总和。

6.刑法

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事刑罚的法律标准的总和。7.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调整因诉讼活动和非诉讼活动而产生的社会关系户的法律标准的总和。

思考题1.试述法律体系的概念和特征。2.试述法律部门的概念。3.试述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构成。第六章法律关系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法律关系释义第二节法律关系主体第三节法律关系的内容第四节法律关系的客体第五节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第一节法律关系释义一、法律关系的概念德国法学家萨维尼对法律关系有独到的研究:“法律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放后我国接受了来自苏联的法律关系定义:法律关系是法律在调整人们行为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即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这一定义根本为法学界公认,这一定义有两个特色:强调法律的调整;强调权利义务关系。二、法律关系特征1.是以法律标准为根底形成的社会关系2.是法律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3.法律关系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三、法律关系的分类1.宪法法律关系与其他部门法律关系。2.纵向法律关系与横向法律关系。3.双边法律关系与多边法律关系。4.第一性法律关系与第二性法律关系。第二节法律关系主体一、概念与种类1.概念:法律主体或称法律主体,即法律关系的参加者或在法律关系中一定权利的享有者和一定义务的承担者。一、概念与种类2.种类:〔1〕公民〔自然人〕〔2〕机构和组织〔法人〕,主要包括三类:各种国家机关各种企事业组织各政党和社会团体〔3〕国家二、法律关系主体构成的资格1.权利能力,也称权义能力〔权利义务能力〕,是指能够参加一定的法律关系,依法享有一定权利和承担一定义务的法律资格。法人的权利能力与公民的权利能力不同。法人的权利能力自法人成立时产生,至法人解体时消灭。其范围是由法人成立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决定的。二、法律关系主体构成的资格2.行为能力,是指法律关系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实际取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确定公民有无行为能力的标准有两个:一是能否认识自己行为的性质、意义和后果;二是能否控制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法人也具有行为能力,但与公民的行为能力不同:一是公民的行为能力有完全与不完全之分,而法人的行为能力总是有限的,由其成立宗旨和业务范围所决定;二是公民的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并不是同时存在的,法人的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却是同时产生和同时消灭的。3.法律关系主体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关系

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都是得以自主从事法律行为的主体所必备的,两者存在着联系与差异:〔1〕权利能力是对权利行使范围的限制,而行为能力那么是对权利行使能力的限定,无权利能力说明主体无权利,无行为能力说明主体享有权利而无能力去实现。〔2〕权利能力是行为能力的根底,没有权利能力也无行为能力。〔3〕目的不同。权利能力制度是为限制性或赋予主体以权利,而行为能力的设置却是为了保障弱者的权利。第三节法律关系的内容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法律关系的要素之一,包括权利和义务一、权利1.关于权利的概念、法学界主要流行的说法有:自由说:权利是法律保障的自由。意志说:权利和义务是意志自由或个人意志支配的范围。利益说:权利为法律保护的利益。法律上之力说:权利为法律保障的行为的能力。

尺度说:权利是一个人得到法律保障的可能行为的尺度。法律原那么说:权利是来源于政治道德原那么的法律原那么。博采众家之长,将权利界定为:权利是为社会或法律所成认和支持的自主行为和控制他人行为的能力,表现为权利人可以为一定行为或要求他人作为、不作为,其目的是保障一定的物质利益或精神利益。

2.权利的结构〔1〕行为的可能性,某权利即意味着允许权利人行为,这里的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两方面的内容。〔2〕请求履行与权利相关的义务的能力。〔3〕权利受到侵犯时,请求追究法律责任的能力。

3.权利的分类〔1〕民事权利、政治权利、社会权利民事权利——与财产和人身有关的权利。政治权利——社会成员参与政治的权利。社会权利——作为社会成员从社会获得帮助的权利。〔2〕对世权和对人权对世权——对物权、绝对权利。权利主体是一般权利人,没有特定义务人,目的是对抗一般人,内容是排除他人侵害,要求一般人不作为。对人权——特殊权利,权利主体是相对权利人,有特定义务人,目的是对抗特定人,内容主要是要求义务人积极作为〔3〕主权利和从权利主权利——独立存在的权利。从权利——附属于别种权利而存在的权利。〔4〕原权利和救济权利原权利——第一权利,是不待他人侵犯而存在的权利。救济权利——原权利受到侵犯而产生的权利,如对物的损害赔偿权就是物权的救济权。二、义务1.概念指法律关系主体承担的不利益,表现为必须依法作出某行为或抑制某行为。2.义务的分类〔1〕积极义务与消极义务积极义务:必须为一定行为的义务,也称作为义务,积极义务不履行常常导致赔偿或强制履行,严重者可受处分。消极义务:是抑制一定行为的义务,也称不作为义务。消极义务不履行常常会导致侵权责任或违约责任,严重者可受到刑罚处分。〔2〕一般义务与特殊义务一般义务:绝对义务主体是一般义务人,无特定相对权利人,目的是不阻碍一般权利主体,内容为不作为,是消极义务的一种。特殊义务:相对义务,义务主体是特定义务人,有相对应的特定权利,有特定的权利人,主要形式是作为,也并不排斥不作为形式,一般产生于契约。三、权利和义务的关系〔1〕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指权利和义务的相互依存性和对抗性。权利义务的统一表现为权利义务的实现是相互依存的即权利的实现有赖于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对立指权利主体及相应义务主体间的对立,权利实现意味着义务主体履行义务,权利人的利益即意味着相对义务人的不利益〔2〕权利和义务的相互转化关系由于某种条件,一项权利可能会对主体产生义务,一项义务也可能会产生一项权利。如权利如果滥用,那么可能会对主体产生义务,义务主体相反取得一项权利;义务之不履行使权利主体产生新的权利。第四节法律关系的客体一、概念和特征是法律关系要素之一,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也称权利客体和权义客体。特征:客观性、有用性、可控性、法律性二、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1.物2.人身、人格3.智力成果4.行为5.信息第五节法律关系的产生、

变更和消灭一、法律关系形成、变更与消灭的条件1.法律标准,是法律关系形成、变更和消灭的法律依据,没有一定的法律标准就不会有相应的法律关系。2.法律事实,是法律标准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或现象。二、法律事实的种类法律事件,是法律标准规定的、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引起法律关系形成、变更或消灭的客观事实。法律行为,法律行为能够作为法律事实而存在,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形成、变更和消灭。三、肯定的法律事实和否认的法律事实肯定的法律事实是指只有当这种事实存在时,才能引起法律后果的事实。否认的法律事实是指只有当这种法律事实不存在时,才能引起法律后果的法律事实。思考题1.法律关系的三要素的具体内容包括哪些?2.简述法律关系主体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关系。3.试述权利义务的关系。4.如何对权利和义务进行分类?5.什么是法律关系的客体?其包括哪些种类?6.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和消灭应具备哪些条件?第七章法律行为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法律行为的概念第二节法律行为的结构第三节法律行为的根本分类第一节法律行为的概念一、行为与法律行为的界定行为是人们在一定目的、欲望、意识、意志支配下所做出的外部举动。法律行为指人们所实施的、能够发生法律上效力、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二、法律行为的根本特征1.社会性2.法律性3.意志性第二节法律行为的结构一、法律行为的内在方面〔一〕动机〔二〕目的〔三〕认知能力二、法律行为的外在方面〔一〕行为〔二〕手段〔三〕结果第三节法律行为的根本分类一、法律行为分类的标准二、法律行为的具体分类〔一〕根据行为主体性质和特点的分类根据行为主体的特性不同个人行为集体行为国家行为根据主体意思的表示形式单方行为多方行为根据主体实际参与行为的状态自主行为代理行为〔二〕根据行为的法律性质的分类根据行为是否符合法律的内容要求合法行为违法行为根据行为的公法性质或私法性质公法行为私法行为〔三〕根据行为的表现形式与相互关系的分类根据行为的表现形式不同积极行为消极行为根据行为之主从关系主行为从行为〔四〕根据行为构成要件的分类根据行为是否通过意思表示〔意思〕表示行为非表示行为根据行为是否需要特定形式或实质要件要式行为非要式行为根据行为之有效程度完全行为不完全行为思考题1.法律行为的概念和根本特征是什么?2.如何认识和理解法律行为的结构?3.法律行为的分类标准主要有哪些?第八章法律责任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法律责任的概念第二节法律责任的构成第三节法律责任的实现第一节法律责任的概念一、法律责任的定义1.责任一词有两种根本含义:〔1〕分内应做的事,即职责和义务。〔2〕指没有做好应做的事而应承担的过失。一、法律责任的定义2.是由于违反了法定义务及契约义务或不当行使法定权利、权力,法律迫使行为人或其关系人所处的受制裁、强制和给他人以补救〔赔偿、补偿〕的必为状态。3.责任与义务的主要区别〔1〕义务为义务人的作为、不作为,而责任那么除了责任人的作为、不作为外,责任主体有时成为被处置的对象。〔2〕义务可因权利人弃权而不必履行,而责任一般必须实现〔3〕在法律关系体系中,义务一般与权利相对,是社会义务的法律表现,处于根底层面,而责任一般相对的是公权力,是建立在根底性关系被打乱的根底上的,是对根底性关系的保护。二、法律责任的构成1.责任主体是指因违反法律、违约或者法律规定的事由而承担法律责任的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2.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3.损害结果。4.主观过错。三、法律责任的分类1.刑事法律责任2.民事法律责任,按产生的不同原因可分为侵权责任、违约责任和因合法行为而承担的补偿责任。3.行政法律责任,又分为:违法行政责任和行政违法责任。第二节法律责任的认定与归结一、法律责任的认定与归结的涵义是指对因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法律规定而引起的法律责任,进行判断、认定、追究、归结以及减缓和免除的活动。二、法律责任的认定与归结的原那么1.责任法定原那么2.因果联系原那么3.责任与处分相当原那么4.责任自负原那么第三节法律责任的实现一、法律责任的实际兑现1.主动兑现。2.被动兑现。二、法律责任承担的方式1.惩罚〔法律制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刑事制裁2.补偿民事补偿国家赔偿3.强制二、法律责任的减轻与免除1.时效届满。2.不诉免责。3.自首、立功免责。4.某些法律责任因法律责任的相对人放弃追究责任的权利〔只存在于民事责任领域〕。5.自助免责。6.责任主体死亡。思考题1.法律责任与法律义务的关系是什么?2.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有哪些?3.法律责任的减轻与免除包括哪些内容?第九章法的制定第一节立法的概念第二节立法体制第三节立法过程和立法程序第四节立法原那么第一节立法的概念一、立法释义立法:是由特定的主体,依据一定职权和程序,运用一定技术,制定、认可和变动法这种特定社会标准的活动。二、立法的特征〔一〕立法是由特定主体进行的活动〔二〕立法是依据一定职权进行的活动〔三〕立法是依据一定程序进行的活动〔四〕立法是运用一定技术进行的活动〔五〕立法是制定、认可和变动法的活动第二节立法体制一、立法体制释义立法体制是关于立法权限、立法权运行和立法权载体诸方面的体系和制度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其核心是有关立法权限的体系和制度。当今世界立法体制的类型:

1.单一立法体制:立法权由一个国家机关行使

2.复合立法体制:立法权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机关共同行使

3.制衡立法体制:立法、行政、司法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二、中国现行立法权限划分体制中央统一领导和一定程度分权,多级并存、多类结合的立法权限划分体制。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及常设机关统一领导,国务院行使相当大的权力,地方行使一定权力,是其突出特征。第三节立法过程和立法程序一、立法过程〔一〕立法准备〔二〕由法案到法〔三〕立法完善

二、立法程序〔一〕提出法案提案主体〔二〕审议法案〔三〕表决和通过法案〔四〕公布法第四节立法的原那么一、立法原那么界说〔一〕立法原那么的含义和功能〔二〕立法原那么的开展和种类二、中国立法的根本原那么〔一〕宪法原那么〔二〕法治原那么〔三〕民主原那么〔四〕科学原那么思考题我国的立法程序包括哪些局部?第十章法的实施第一节守法第二节执法第三节司法第一节守法一、守法的概念〔一〕守法的含义守法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的规定,行使权利〔权力〕和履行义务〔职责〕的活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