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土地产权的替换看都铎王朝时期英国社会变革_第1页
从土地产权的替换看都铎王朝时期英国社会变革_第2页
从土地产权的替换看都铎王朝时期英国社会变革_第3页
从土地产权的替换看都铎王朝时期英国社会变革_第4页
从土地产权的替换看都铎王朝时期英国社会变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土地产权的替换看都铎王朝时期英国社会变革

都铎王朝(1485-1603)是英国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它经历了英国从正常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巨大变化。国内外史学界对这一时期的研究颇为重视,尤倾力于经济史的研究,成就斐然。但是上述研究多侧重于城市、工商、航海贸易等经济领域,而对当时英国经济的主体——农村经济的研究则较为薄弱。本文力图以地产运动作为探讨对象,从土地产权的更替和变化这一特定的角度入手,对当时英国农村经济的变革的深度和广度进行考察,以期能够丰富和加深对这一时期英国社会变革的整体认识。都铎王朝之前的百余年间,英国土地状况出现重大变化,一是领主自营地与农奴份地相结合的旧土地结构基本瓦解;代之而起的是地主直接经营的土地、自由农民持有地、公簿农持有地和契约租佃持有地等各种形式的土地结构;二是以庄园为表征外观上较统一的,以领主所有权为核心的旧土地制度演化为地主所有权、农民所有权、农民持有权和使用权同时并存的复杂的土地制度;三是长期不曾拥有土地农民中的一部分,主要是自由持有农获取了实际土地所有权。在地租折算过程中,他们以自由持有的方式占有一定数量的土地。虽还向领主交纳货币地租,但他们却拥有王室法庭认可的牢固的土地占有权;其地租数额很少且固定不变,故随着物价上涨,货币贬值,这种地租的意义愈发微不足道。因而这部分自由持有农对土地的占有权已经接近或达到了近代意义上的“绝对所有权”的程度。都铎王朝初期的土地所有者可大体分作为两大集团:一是由王室、教会、大贵族和乡绅组成的大地产所有者集团,一是以自由持有农为主的小地产所有者集团。16世纪20年代,在拉特兰郡地主大地产占80%强,农民小地产只有20%弱。在萨利郡,大地产分别占萨利自治市和萨利乡村地区总地产的78%和69%。在萨福克郡巴贝夫百户区教俗大地产的收入占总地产收入的52%;在康沃尔郡康斯坦丁教区地产年收入的1/3为自由持有农所有;莱斯特郡威斯特·马格纳村共有2944英亩地产,自由持有农拥有1100英亩,为30%强。诺福克郡在1535年时,虽然庄园都为大地产主所拥有,但每座庄园中都包含着一定数量的自由农持有地,其比例均不下25%。,因此,都铎王朝初期大、小地产分别占全部地产的70%和30%左右。让我们再分析一下大地产主集团各个阶层的地产状况。A.王室地产。都铎王朝建朝之初,作为维系专制王权统治所必需的全国统一的财政管理体制尚不完善,正处在构建过程之中,故亨利七世(1485—1509年在位)仍视王室直领地产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其统治末年,王室地产年收入在4万英镑左右。可以说都铎王室是当时英国最大的个体地产主。B.世俗贵族地产。1500年前后,英国大贵族大约为40人左右。其中不乏拥地万倾的大地产主,如白金汉公爵在1521年前每年地产收益为6045英镑;北方显贵帕西家族1620年的地产收入是3600英镑;西南豪门考特尼斯家族地产收入每年亦达3000英镑。米勒曾根据1523年财税调查的资料对贵族地产及收入状况进行过统计,其结果是大约1/3的贵族年收入为1000英镑以上,全部大贵族的年平均收入为800英镑。他认为这个数字不大精确,有些偏低。其他一些学者认为贵族年均收入当在1000英镑左右。依此而论,英国大贵族的地产年收入在4—5万英镑之间。C.教会地产。由教士、修士所组成的天主教会是英国封建统治阶级中一个势力极为庞大的集团,拥有着巨大的财富和广袤的地产。诺勒斯认为16世纪初修道院一类的修士团体的年收入为20万英镑;瑟斯克也认为仅修士集团的地产就占全国地产的1/5—1/4;霍斯金斯指出包括修士、教士在内的全国教会组织的年收入近40万英镑,其中绝大部分是来自地产的收益,如修士集团每年20万英镑收入中有3/4是地产收入。另外大量地方史的研究成果也都证明,16世纪初教会拥有英国地产的1/4或更多。D.乡绅地产。这是由骑士、从骑士和平民绅士组成的中小地主集团。在拉特兰、白金汉两郡地产总收入中,乡绅分别占37.7%和35.7%,即1/3强一些。这个数字很有典型意义。因为前已讲过,修士阶层年收入为20万英镑,其中3/4即15万英镑出自地产;而教士阶层则拥有教会组织全部收入的另一半,其宗教性收入估计要略高于修士阶层,其地产收入大体为全部收入的1/2即10万英镑。教会两大阶层的地产收入总和为25万英镑,占全国地产总收入的1/4左右。这就是说当时英国地产总收益大约在100万英镑左右。若以此为率,减去扣除王室、贵族、教会和农民所占份额,便可得知乡绅拥有的地产数量大致为全国地产总额的35%左右。上述这种土地状况和所有结构虽是14、15世纪英国社会变革的产物,但并不就意味着它与当时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和整个社会对农业的需求相吻合、相适应。因为在商品货币关系不断侵蚀冲击下,英国农村社会各个阶层的经济状况出现深刻变化,有的下沉,有的上升。教俗大贵族既迫于农民的反抗,也因自身不求进取的保守意识所致,将地产分成小块,以不同的方式租佃给小农,自己甘于作收取地租的地主。故无法适应社会和市场的发展形势,生产、经营始终处于不景气乃至危机的境况之中。大部分农民在劳役折算、人身赎买和市场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压力下,处于一种困窘状态之中。自由持有农虽有土地的实际所有权,但大部分人所拥有的土地数量很少。1522年财税调查表明,拉特兰郡的302个自由持有农中至少有1/2地产收入仅1英镑。萨福克郡巴贝夫百户区被列入土地所有者的902人中有不少于620人的地产收入为1英镑。托尼认为16世纪自山持有农中20英亩以下者占总数的83%,20—120英亩者仅为17%。马丁也指出:“16世纪大约7/8的自由持有农的土地要少于生存所必需的20英亩这个数额。”这反映出当时大部分自由持有农虽有土地所有者之名,但实际却无法以此维生。公簿持有农、契约租佃农虽有一定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但其中大部分人仍在传统的敞地制、共耕制下艰难地维持着一家之温饱,不想也无力去从事任何具有改造性的尝试。而以乡绅为主体的并有自由持有农、公簿持有农中一小部分富裕农民(yeoman约曼)参加的农村中等阶层则与大、小地产主不同。他们在经济上保持着不断发展和上升的势头。主动地适应商品货币经济的需求,大力发展以市场销售为目的商品性生产,并多采用剥削雇佣劳动的经营方式。与地主——小农经营方式相比,这种方式“代表着一种传统性更弱,商业性更强的农业生产。”其中已蕴含着某种程度的资本主义因素。有些乡绅、约曼已成为早期农业资本家。他们是农村经济中最有活力的经济力量。15世纪中叶以后英国毛纺业勃兴,羊毛价格猛涨,以及城市对农产品需求的增加更给乡绅和约曼造成极大的刺激,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发展养羊业和各种种植业,扩大以地产集中为特征的规模经营。土地成为他们最迫切需要和追求的目标。然而此时英国农村经济的基本状况是教俗贵族大地产与小农小地产占主体的土地结构,是大地主与广大租佃农民所构成的大地产小生产的经营结构。这种土地与经营结构无疑对乡绅约曼的发展形成障碍。总之,土地问题已成为都铎王朝初期农村经济中一个不断激化的矛盾现象,已成为英国农业能否尽快向前发展和进行大规模改造的关键所在。尽管还存在各种阻碍因素,以乡绅为代表的新的经济力量还是大大加快了获取更多地产的步伐。一场大规模的地产运动已处于即将爆发的前夜。二国王对教会地产的剥夺地产运动就其本身而言,是一种反映着地产产权更替交换的经济现象。然而它的存在和发展又非孤立于社会之外,它既与诸种经济因素相互作用,又和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政治变革密切相关,遂成为一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都铎王朝一朝中始终存在着地产产权的转移,但构成其整体景观的主要成分是教产还俗、圈地运动和为数极大但又十分零散的农民间的地产交易。因此,笔者主要就这三种现象中所反映的地产运动进行分析、认识。1529年,都铎王朝第二代君主亨利八世(1509—1547年在位)为了确立王权对教会的绝对控制,宣布进行宗教改革。1535年,他下令对教会和修道院的财产状况、地产规模、收益多寡等展开全面的调查,4个月就编制出著名的《教产账簿》。次年春,国会通过法案宣布解散岁入在200英镑以下的小修道院。依据此令,全国共有376所小修道院被查封,其动产、不动产均被没入王库。除了大量的金银珠宝外,王室还夺得了年收益为3.2万英镑的大片地产。1539年国会又通过新的法令,封闭一切大修道院和残存的小修道院。这次共没收了186所大修道院的动产和不动产,为王室每年增添10万英镑的收入。爱德华六世(1548—1553年在位)继续对教会进行打击。据17世纪史家斯潘勒曼统计,他一共解散了90所神学院,110所宗教医院和2374座歌祷堂和小教堂,其大量财富地产没入王室之手。这些修士集团的财富地产构成了都铎王朝对教会剥夺的主体成分。与此同时,都铎王室还侵吞了教士集团的大量教产。1535年时,在英格兰17个大主教、主教区中年收入3000英镑以上的有2个,2—3000英镑的有7个,1—2000英镑的有6个,1000英镑以下的有6个。虽然它们收入中宗教性收入比重较高,但地产收入份额也相当大。每个主教区都拥有大量地产,如艾克塞特主教区年收入为1566镑,在17个主教区中位居中游,但却拥有22座庄园,3个市镇和14所豪华府邸,巴斯·威尔斯主教区也拥有26座庄园、5个市镇。长期以来,人们对英国教会这一部分财产、地产被劫掠的命运注意和研究都很不够。直至近年来,随着对这方面研究的深入,方使都铎王朝对教士集团地产劫掠的真象逐渐显露出来。巴斯·威尔斯主教区由于王室的侵夺,1539—1560年间地产总收入下降了55%,每年只剩975英镑。艾克塞特主教区年收入损失1067英镑,其地产除了3座庄园和1处府邸外统统被王室吞并。林肯主教区年收入由1963英镑下跌到828英镑,损失了1135英镑,相当于年收入的57.8%。从1542年起,约克大主教区先后有70余座庄园被王室以“交换”的名义所吞并;1539年它的年收入为2195英镑,而到伊丽莎白时代仅有1300英镑。另外,诺威奇、伦敦、里奇菲尔德等主教区的地产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就连因积极拥戴改革而被擢升为坎特伯雷大主教的克兰默尔也未逃脱被侵害的命运。1535年坎特伯雷大主教年收入近4000英镑。从1536年始,克兰默尔被迫交出许多富庶庄园同亨利八世拿出的一些零散贫瘠的地产进行得不偿失的交换,使其收入大减。从上述材料分析,教士集团的地产至少有一半被王室吞没。庞大的教会地产为王室所吞占无疑是都铎王朝地产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但这并非是教产的最后归宿。自40年代起,都铎王室为获取巨额货币收入以保障国家机器的运转和内外战略目的的实现,开始将没收的教产陆续投入市场,公开标价出售,从而引发了一场更大规模的地产产权再分配。“到1547年,2/3的修道院地产被亨利八世交换、馈赠和出售的方式让渡出去,其中出售占7/8”。霍斯金斯指出亨利八世一朝的1593件王室地产转让中,馈赠只占41件,其中28件尚附带有出售和交换的条款;占总数97.5%的共计1552件都是有价出售。亨利八世之后的都铎诸王仍继续对教产加以拍卖。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史学界研究表明,都铎王朝并非象人们以往所想像的那样,是以十分低廉的价格对教产胡乱地加以处理,而是在专门负责管理教产的王室增收法庭的审计官员重新估价后,以年租20倍的价格出售。并且随行就市,不断地对地价进行相应的调整。都铎王室从拍卖教产中获取了巨额的收益。增收法庭在1536—1547年间平均收入12万英镑;1543—44年的收入最高达253,292英镑;其中每年取自地租的收入为3.6万英镑,占总收入的1/4,其余皆为出售地产所得。从1539年到1554年,该法庭向王室提交的出售地产的收入就超过100万英镑。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年在位)虽被时人赞誉“象母亲爱怜孩子一样珍惜王室的地产”,但迫于时势,仍不得不以拍卖教产来筹措资金。终其一朝,她从拍卖地产中共获得80多万英镑的收入。可以肯定其中主要是拍卖教产所得。1604年开始的斯图亚特王朝袭承前朝惯例,不断出售王室地产,获得百余万英镑的收入。在这场由宗教改革而引发的教产还俗中,使教会拥有近千年的庞大地产分崩离析,通过王室之手,源源不断地流入市场,在社会各个阶层中辗转易手,成为都铎王朝地产运动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圈地运动就其中心内容而言,是指一些从事养羊业和种植业的人,为获取更高经济效益,改进传统落后的土地经营模式,变以往分散条田敞地制为集中围圈的地产管理方式。从内涵上看,圈地与地产转移并不完全相符。但在将地产集中的圈地过程中又必然包含着某种地产运动的内容。圈地更多的损害租佃农民的利益,如许多乡绅废弃公簿持有制,强迫大量世代承佃的公簿持有农退佃,但随着圈地运动规模的愈来愈大,便逐渐地与地产产权变更发生一定的联系。首先,许多圈地者,特别是乡绅圈占土地范围很大,常常是将整个村庄的田地围圈起来,其中必然包括散布在敞地中相当数量的自由持有农的小块土地。在兼并自由持有地时,地主们一般是以购买的方式,这种交易背后肯定存在着某种强制性的内容。圈地过程中,自由持有农的土地被地主们所霸占的数量究竟有多少?由于缺乏原始的记载,尚不便于作定量的分析。但圈地运动给大批自由持有农带来与公簿持有农、租佃持有农同样失去土地的灾难是确定无疑的。如伊丽莎白时代诺森伯兰郡哈特利庄园的领主就曾“购买了该庄园所有的自由持有农的土地和保有物……把他们大约720英亩的耕地改为牧场……。”其次,圈地过程中有大量的公有地、荒地被圈占。这种村社成员共同享有权利的公有地圈归一人所有,同样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地产产权转移的现象。必须注意,一些村庄成员的经济状况本来就很脆弱,“自己拥有的小块地产固然非常重要,但在其财产中最为关键的还是他们所享有的公共权利”。凭借这些权利,他们可以在村社公有地上饲养自己有限的牲畜,作为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而公有地被侵占势必造成这些贫苦农民经济状况的进一步恶化,更易于破产,从而成为流民或雇工。都铎王朝时期农民中间的小规模地产交易十分活跃。托尼根据16世纪大量的档案认为,当时在商品力量的作用下存在着一个包括出售、抵押和租借等各种内容的“农民土地市场的扩展”,“在中古社会末期,乡村生活的一大特征就是对购买土地的渴望。”这一时期英国农民阶级中的土地买卖可分作两大类,一是土地所有权的买卖,一是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的转让。虽然在数量上现在还无法对农民间的地产交易作出统计和分析,但从都铎王朝时期农民中不断加剧的两极分化现象中仍可获得大量的信息。13、14世纪之交,英国农民,特别是传统佃户的地产一般都较均衡,然而在16世纪这种均衡已不复存在,农民中出现地产数量明显不一的现象。如在剑桥郡齐平翰姆地区,1279年占统治地位的地产面积是1/2维格(即15英亩左右),1544年只有6处地产仍保持这种规模,而60%的土地被掌握在拥有50英亩以上的地产者手中,到1636年时1/2维格的地产已全然消失,69%的土地由90英亩以上的地产者拥有或持有。在小农经济特征最为明显的莱斯特郡,早在16世纪初半叶维格地产已很稀少,到该世纪后半叶比较典型的耕作面积是45英亩。萨利郡阿斯伯雷格斯13世纪末有40个耕作1/2维格土地的佃农,其总面积在600英亩左右,而到1542年情形大变,仍保持1/2维格耕地的只有3人,另外3人耕地扩大到75英亩,2人为60英亩,1人为30英亩。上述9人就占有420英亩耕地,其余31人的耕地面积已大为缩小。威尔特郡南牛顿庄园14世纪有7个耕作1维格土地的佃农,每人23英亩;17个耕种1/2维格的佃农,每人12英亩;而到1567年只有10人保持着1/2维格的耕地。三教产还俗之初:通过收购和销售维修以实现双重投资的共同竞争都铎王朝时期的地产运动与以往英国各时期的地产运动相比较,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首先,这次地产运动的规模在英国封建经济发展史上是罕见的。自1066年诺曼底公爵征服英格兰所导致的那场大规模的地产转移之后500年间,英国地产转移的规模始终很小。而在都铎王朝期间庞大的教会地产顷刻崩坍解体,所剩无几;王室地产戏剧性的膨胀和缩减,农民中大小地产分化的加剧都昭示着地产产权转移已经成为普遍的全国规模的经济现象,成为“自末日审判以来最大的一次地产转移”。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不仅为英国中古史所罕见,也是“同一时期,欧洲其它各国(可能除了荷兰北部以外)所未曾经历过的。”在这场地产运动中所有权发生转移的主要是教会的大部分地产’其中仅修士集团地产就占全国地产总数的1/5;若再加上教士集团、圈地运动对自由持有农地产的侵吞和农民中地产交易的数量,其总量大约占全国地产总数的1/4左右。汤普森认为“在1500—1700年间的大规模地产转移中,似乎全国地产的25%在全社会各阶层中流动。”此外,尚有大量地产的占有权、使用权也出现变更,其具体数额亦不在少数。。还应指出,上述数字仅是投入市场的土地总额,而非市场交易的实际数额。因为许多地产不只一次进入市场,从而使市场交易总额大大高于投入市场的地产数额。如王室处置大批教产后,有相当数量的教产被首批买主再次投入市场,到1558年汉普郡被王室出售的124座教会庄园中就有1/4左右37座被转卖。德汶郡也有31座庄园被转售,共中6座被转手2次,2座转手3次,还有1座竟被倒手转卖达5次之多。其次,都铎王朝时期的各个社会阶层几乎都与地产运动发生直接联系,这是英国中古社会一个颇具历史意义的转变。中古盛期,由于法律不承认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英国土地兼并多在封建主之间进行。而都铎王朝时期的地产运动却显现全然不同的面貌。一方面,自由持有农对地产拥有实际所有权,其地产成为土地兼并的对象之一;另一方面,除封建领主外城市商人和农民中富裕分子也成为地产运动新的参与者。14、15世纪英国城市商人购买乡村地产的现象早已出现,而到都铎时期已成为非常普遍的社会潮流,是城市商人资本向乡村投资的主要形式。这方面的事例各种史学著作中都有许多记载,这里兹举几例。16世纪前期英国大呢绒商拉文斯的斯普林家族占有26座庄园,并在100多座庄园中拥有所有权。另一位赫赫有名大呢绒商斯普顿曾在威尔特郡和毗邻的科茨沃兹地区大量投资建立起一块庞大地产。伊丽莎白时代斯坦福郡有许多商人购买地产,其中一个羊毛商的后代詹姆斯·考勒甚至将一座连同附近良田在内的农村集镇——德拉克全部买走。在农民中也出现了以约曼为代表的购置地产的狂潮。坎贝尔曾讲这一时代是个“土地饥渴的时代”,“在这之中,没有比约曼更贪婪于土地的”,在莱斯特郡“1540-1600年期间约曼通过购买将成千上万英亩的地产握入手中。起初,只是一块、两块耕地,而以后特别是60年代之后,则是整个庄园了”。教产还俗之初,主要表现为王室、贵族和乡绅之间的大宗交易;随着时间推移,有相当一部分教产在频频易手之后落入约曼的手中。如丹佛郡一位名叫鲁克斯顿的约曼就以400英镑的价格买走属于哈特兰德修道院的土地。在约克、苏塞克斯和温切斯特诸郡也都出现了约曼购买教产的情况。当然与财力雄厚的乡绅和商人阶层相比,约曼购置地产从总体讲是以零散的小规模的情况为多。1570-1640年间在自耕农中所进行的3076件土地交易中超过500镑的为262件,占总数8%;200—500镑的为441件占总数14%,100—200镑为573件,占总数19%;绝大部分是100镑以下的交易,共计1872件,占总数59%;而50镑以下者为1152件,占总数的37%。再次,这次地产转移的方式与以往有明显的不同。中古鼎盛时代,土地作为生产资料,除了用于增殖财富之外,还是一种与封建权势、军事力量紧密相关的物质基础。故其流动方式和整个过程都被人为地蒙上了一层浓郁的社会政治色彩。诺曼王朝入主英格兰之后相当一段时期内,英国的地产转移主要是以封土封臣制的分封方式为主;继承、婚姻、分封、没收是导致地产转移的主要诱因,其结果是使封君封臣等级社会结构不断延续和扩大。13世纪后英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土地买卖开始成为一种新的地产转移方式。但封建的法律、习俗等仍对地产转移施加强大的影响。力图将其保留、限制在传统框架之中。如1290年的《买地法》虽认可了封臣可以拥有自由转移、处置其封土的一部或全部的权力,但又明确规定这种转移必须采取“替代”的方式,即原有的封臣退出封建阶梯,改由新受地者与封君直接发生君臣关系,相应的义务一如其旧。而都铎时代地产转移则成为一种近乎纯粹的经济现象。这突出表现在都铎王室对没收教产的处理上。都铎诸王抛弃前朝旧制,一改以往最高、最大的地产封赐者身分,成为英国历史上最大的地产出售者。这种由封赐封土向出售地产的方式转变蕴含着极为深刻的历史内容,它鲜明地显现出时代的变迁。地产已褪去以往社会、政治等附加成分,成为一种可以进入市场与货币进行自由交换的商品。它还隐寓着社会统治结构和方式的变化。土地对封建君主来说已不再是控制臣民的主要方式,而成为一种纯粹的物质财富。四乡绅家族在地产交易中的地位都铎王朝时期的地产运动是当时社会经济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但它又以其宏大的规模、复杂的内容和鲜明的特征,对当时英国的土地制度、农村经济的变革产生了深刻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使其自身获取了新的时代性质,从而成为当时英国社会整体大变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6世纪初,英国教会以其严密的组织体系和庞大的地产在英国农村经济乃至整个社会中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一场宗教改革便摧毁它的组织结构,并使其地产大部丧失。教会全然失去了昔日的强大力量和特殊地位。王室虽一度靠掠夺教产成为英国中古史上最大的地产所有者,但为敛财而进行的大规模教产抛售,使王室在整个土地所有者行列中黯然失色。大贵族在教产还俗中获利甚多,可由于严峻的经济环境所迫,他们也同王室一样以出售地产来支撑挥霍性开支和偿还债务。所以,到17世纪初英国贵族人数虽大幅度增加,但其地产数量却趋于减少。斯通曾对16—17世纪英国贵族地产状况作过调查,发现伊丽莎白时代贵族地产中有28%被出售;斯图亚特王朝初期贵族仍大量出售地产,“尽管贵族人数增加了一倍,但他们作为一个整体在1642年拥有的地产数量却比1558年时还要少。”同上述阶层相反,乡绅和约曼拥有的土地数量都急剧增加,大量的研究表明被剥夺的教产在经过复杂的买卖和交换之后,大部分落入乡绅之手。诺福克郡修道院原有的263座庄园,在没收20年后,有将近2/3共计174座庄园为乡绅拥有。约克郡“到16世纪末,原修道院地产的大部分为该郡乡绅所拥有。……1642年1/4的乡绅家族(182:679)拥有得自修道院的地产。”格罗斯特、北安普顿和沃里克三郡在大约250座修道院庄园,在教产还俗之初有1/6为17名贵族所有。王室官员和商人也取得一部分;但大部分马上落入那些在地方上拥有土地享有声望的家族手中。康沃尔郡的情形也大致与上述三郡相同。莱斯特郡“有27个领主的地产是靠购买而来的,其中一半就是教会地产。”德汶、林肯等郡也都出现乡绅购买教产的情况。从总体趋势上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随着王室和教会的土地减少,由乡绅拥有的地产份额也就不断地增长。”海顿指出乡绅在这场地产转移中获利最大,“1558—1640年间英国王室共处置了价值超过400万英镑的地产,其中大部分由地方乡绅所购买,到1640年在大约3000座庄园中……乡绅拥有80%,贵族拥有不到7%,而王室仅拥有2%,”,“乡绅已成为英国农村的脊梁。”约曼是仅次于乡绅的一个迅速发展壮大的阶层,从伊丽莎白时代到英国革命期间,他们的财富平均增加1倍。许多约曼大量购置田产成为农村社会上层分子。如一位名叫托马斯·贝特的约曼在1543—1551年间接连购买乡邻们的宅院、房舍、果园和小块地产,最后获得全村共计1000英亩地产的所有权。从总体讲,约曼在农耕地区大约耕种着25—200英亩的耕地,在畜牧业地区可能会有500—600英亩的地产。许多约曼成为他们父辈以佃户身份耕作的土地的主人,并跻身于乡绅行列之中。约克郡1603—1642年间,被赐于乡绅身份的57人中,一半以上是富有的约曼。都铎时代之前,英国的地产产权转移仅表现地产所有权的置换,很少导致地产占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方式的变革。庄园时代,领主的更换丝毫不触动庄园内部的生产组织和经营结构。14—15世纪地主租佃制和小农经营上升为农村主要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地主只满足于收取地租,不会或很少去变革小农个体小规模的经营体制。都铎时代的地产运动则大为不同,它在置换所有权的同时也使占有权、使用权发生变化,出现了迫使农民与土地相分离的趋势。圈地运动与地产转移联系紧密,互为因果、相互作用。许多乡绅、约曼在购得大片地产后,立即着手进行圈地。莱斯特郡在16世纪后半叶,圈地者中72.5%是乡绅,19%是约曼,68%是商人。而这恰好与此时该郡乡绅、约曼的地产普遍增长的趋势相吻合。苏塞克斯郡乡绅波米尔在购得一处教产后,马上就以粗暴的手段驱逐世代耕作这块土地的公簿持有农,进行圈地。正是地产运动的不断发展,将圈地运动推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