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老人孤独感和社会支持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_第1页
流动老人孤独感和社会支持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_第2页
流动老人孤独感和社会支持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_第3页
流动老人孤独感和社会支持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_第4页
流动老人孤独感和社会支持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流动老人孤独感和社会支持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摘要孤独感和社会支持作为本研究的两大因素,意在讨论,这两个因素会不会影响到主观幸福感,更深入地讨论,是如何影响到主观幸福感的。流动老人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流动人群,流动特征的不断演化而产生的。要跟随着子女流动到一个陌生的城市。这就伴随着很多问题,由于子女多在外工作,再加上身边的环境的改变,造成各种心理问题。又因为社会对其的关心及支持没有及时地得到反馈,很容易造成流动老人所体验到幸福感程度很低。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老年人口数量的逐年增加以及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加,可以预计未来会有更多的老年人由于种种原因,加入到流动人口的行列,因此,流动老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更应该去关注流动老人的幸福感。关键词:流动老人;孤独感;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 AbstractLonelinessandsocialsupport,astwomajorfactorsinthisstudy,areintendedtodiscusswhetherthesetwofactorswillaffectthesubjectivewell-being,morein-depthdiscussion,ishowtoaffectthesubjectivewell-being.Theflowingoldpersoniswiththeunceasingaccelerationofourcountryurbanizationprocess,theflowingcrowd,theflowcharacteristicunceasingevolutionproduces.Followthechildrentoastrangecity.Thisaccompaniedwithmanyproblems,becausethechildrenmoreoutsidework,coupledwiththechangesaroundtheenvironment,resultinginavarietyofpsychologicalproblems.Becauseofthelackoftimelyfeedbackfromthesociety'scareandsupport,itisveryeasyfortheelderlytoexperiencealowlevelofhappiness.Withthespeedofaging,theincreaseinthenumberofelderlypeopleandtheincreaseoftheonlychildfamily,canbeexpectedinthefuturemoreelderlyforvariousreasons,tojointheranksofthefloatingpopulation,therefore,themobileelderlyisagroupcannotbeignored,butshouldpayattentiontothewell-beingoftheelderlymobile.Keywords:mobileoldpeople,loneliness,socialsupport,subjectivewell-being 目录TOC\o"1-5"\h\z\u一、绪论 11.1课题任务与目的 11.2预期结果 1二、调研资料情况 22.1流动老人 22.1.1概念 22.1.2流动老人的相关研究 22.2关于孤独感 32.3关于社会支持 32.4关于主观幸福感 42.5问题提出 4三、实施方案 53.1被试 53.2测量工具 53.2.1孤独感量表 53.2.2社会支持测量工具 53.2.3主观幸福感测量工具 53.3数据处理 6四、结论与建议 8参考文献 12致谢 13一、绪论1.1课题任务与目的目的:探讨流动老人孤独感和社会支持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表明,流动老人是我国在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进化过程中产生出的特殊人群。短期来看,面对的是在新的生活环境的适应问题;长期来看,则是伴随着子女从籍贯地区来到了一个新鲜的,与原来的生活环境不同的环境。不可避免,流动老人在社会环境下感受到的主观幸福感是有很大差别的,有很多的因素都影响着幸福感的体验,比如性别,学历,在流动地区生活的年数等等,在本研究中我们主要探讨的是流动老人的孤独感与社会支持对于幸福感的影响。流动老人主要指的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并且子女在选择离乡在外地工作,老人担心孩子在外生活或者下一代小孩没人照顾,同时也为了与子女团聚,因而随同子女到其工作的城市生活,同时也被称为“老漂族”、“流动老人”、“随迁老人”等等。社会支持对于流动老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是应激过程中个体可以利用的外部资源,它一方面对应激状态下的个体提供帮助,另一方面对维持一般的良好情绪体验具有重要意义。孤独感是指流动老人在感到自身和外界隔绝或受到外界排斥所产生出来的孤伶苦闷的情感,短暂的孤独不会对流动老人造成影响,但是子女长期在外工作,长期或严重的孤独可引发某些情绪障碍,降低流动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5]。孤独感还会增加与他人和社会的隔膜与疏离,而隔膜与疏离又会强化人的孤独感,久之势必导致疏离的个人体格失常。通过对流动老人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以孤独感和社会支持为重点,讨论流动老人的孤独感和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本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把流动老人的孤独感和社会支持这两个因素拿出来,和主观幸福感进行研究。看一看这两个因素是否对主观幸福感有影响,有什么影响。1.2预期结果通过对流动老人的孤独、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测量,预期结果如下:(1)《UCLA孤独感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量表)》《费城老年人中心信心量表》均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2)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成正相关,即流动老人的家庭温暖与家庭交流越强,其体验到的幸福感越强烈;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成正相关,即流动老人获得的社会支持程度越大,其感受到的主观幸福感越强烈。(3)孤独感在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下影响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在孤独感的中介作用下影响着主观幸福感。二、调研资料情况2.1流动老人2.1.1概念流动老人是伴随人口流动而出现的群体,由于人口流动的性质不同,流动老人指代的对象也不一样。在我国,一般将流动人口理解为户籍不在“本地”但是在“本地”已居住相当长时间的人口。流动老人是户口在外地而在现居住地生活的老人,如农村进城务工子女把自己的父母带到暂居地。有关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10。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大、城市化的发展,“流动老人”在这一数据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因此,关注“流动老人”,指导和帮助他们解决异乡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已成当务之急。《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显示,我国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明显上升。2013年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为27.9岁,2015年为29.3岁,增加了1.4岁。从流动人口的区域分布看,2013年,东部地区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的比例为75.7%,西部地区为14.9%;2015年的相应比例分别为74.7%、16.6%,东部地区依然是流动人口最集中的地方,但占比有所下降,而西部地区占比有所增长。报告指出,未来一二十年,我国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进程,2020年我国仍有2亿以上的流动人口。2.1.2流动老人的相关研究2.1.2.1流动老人孤独感研究孤独感是一种封闭心理的反映,是感到自身和外界隔绝或受到外界排斥所产生出来的孤伶苦闷的情感。一般而言,短暂的或偶然的孤独不会造成心理行为紊乱,但长期或严重的孤独感可引发某些情绪障碍,降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孤独感还会增加与他人和社会的隔膜与疏离,而隔膜与疏离又会强化人的孤独感,久之势必导致疏离的个人体格失常。孤独感是指老年人感到与他人处于相互脱离或者不和谐的关系,从而感到被疏远和轻视。Weiss指出孤独具有情绪孤独状况、社交孤独状况、情绪孤独体验和社交孤独体验四个维度,他认为孤独感体验来源个体与外界的隔离,加强并获得与他人亲密的社会联系可以帮助个体脱离孤独。2.1.2.2流动老人社会支持研究社会支持是指一个人通过社会互动关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支持与帮助,它是主要来自家庭成员、亲友、同事,团体或组织且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援助和直接服务,它独立于个体的感受;另一种是主观的,即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是指个体感到在社会中被尊重,被理解的情绪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2.1.2.3流动老人主观幸福感研究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人对自己生活状态的情绪性和认知性评价,它包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自我实现感、愉悦感、安宁感,也包括感觉到积极情绪的出现和消极情绪的消失。2.2关于孤独感孤独感是一种封闭心理的反映,时感受到自身与外界隔绝或受到外界排斥所产生出来的孤伶苦闷的情感。在老年人中的老年人感到与他人处于相互脱离或者不和谐的关系,从而感到被疏远和轻视。Weiss指出孤独具有情绪孤独状况、社交孤独状况、情绪孤独体验和社交孤独体验四个维度,他认为孤独感体验来源个体与外界的隔离,加强并获得与他人亲密的社会联系可以帮助个体脱离孤独。维度如下:维度定义情绪孤独状况个体觉知到自己没有真正的知己,没有亲密的、充满情感的人际关系,而这种人际关系恰恰可以让他/她感到安全、被接纳、被关爱和被理解。社交孤独状况在社交融合中觉知到的不足,即个体与朋友有着共同的兴趣和活动,却没有觉得自己是他们中的一员。2.3关于社会支持社会支持的定义是指,一定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无偿帮助的总和。社会支持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后者是指稳定的婚姻(如家庭、婚姻、朋友、同事等)或不稳定的社会联系如非正式团体、暂时性的社会交际等的大小,以及可获得程度,这类支持独立与个体的感受,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另一类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对这两类支持的重要性,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多数学者认为感受到的支持比客观支持更有意义,因为虽然感受到的支持并不是客观现实,但是“被感知到的现实却是心理的现实,而正是心理的现实作为实际的(中介)的变量影响人的行为和发展”。除实际的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主观体验外,社会支持的研究还应包括个体对支持的利用情况。因此,对社会支持的评定有必要把对支持和利用情况作为社会支持的第三个维度。维度定义客观支持指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支援,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等。主观支持指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感体验。对社会支持利用度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存在着差异,有些人虽可获得支持,却拒绝别人的帮助,并且,人与人的支持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个人在支持别人的同时,也为获得别人的支持打下了基础。维度如下:2.4关于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主要是指人们对于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很多。通过对其他学者论文的研究,总结出:北京市流动老人总体幸福感并不是很高,幸福感的大致趋势是在京居住时间越长,幸福感相对较高,但是由于福利问题,导致整体的幸福感并不是非常高。2.5问题提出孤独感和社会支持作为本研究的两大因素,意在讨论,这两个因素会不会影响到主观幸福感,更深入地讨论,是如何影响到主观幸福感的。流动老人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流动人群,流动特征的不断演化而产生的。要跟随着子女流动到一个陌生的城市。这就伴随着很多问题,由于子女多在外工作,再加上身边的环境的改变,造成各种心理问题。又因为社会对其的关心及支持没有及时地得到反馈,很容易造成流动老人所体验到幸福感程度很低。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老年人口数量的逐年增加以及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加,可以预计未来会有更多的老年人由于种种原因,加入到流动人口的行列,因此,流动老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更应该去关注流动老人的幸福感。三、实施方案3.1被试在北京市各大小区公园随机选取100名,60岁及以上老人进行问卷调查。这些老人中选取50名流动老人,50名本地老人,且男女比例平均。向被试逐一发放调查问卷且未解释调查原因,待被试完成后回收试卷。3.2测量工具3.2.1孤独感量表采用UCLA孤独量表由心理学家Russell,Peplau,Ferguson等人在1978年编制,共20题,测量“对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而产生的孤独感。得分统计方法:A=1,B=2,C=3,D=4,其中1,5,6,9,10,15,16,19,20为反序计分也就是A=4,B=3,C=2,D=1,最后把所得分数加起来。3.2.2社会支持测量工具采用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该量表包括11个条目,主观支持(条目1、3、4、5)、客观支持(条目2、6、7、8)、支持利用度(条目9、10、11)。条目计算方法:第1-4条,9-11条,每个条只选一项,1、2、3、4四个选项分别对应1、2、3、4分;第5条,分A、B、C、D、E五个子条目,每个条目计分方法为,无此家庭成员=1分,极少=2分,一般=3分,全力支持=4分;第6-8条计分方法为无任何来源=0分,回答“下列来源”者,有几个来源得几分。总分为各条目得分之和,得分越高,则表示社会支持程度越好。3.2.3主观幸福感测量工具采用的Kozma&Stones的《纽芬兰几年大学幸福度量表(HMNSH量表)》,此表的理论是情感平衡理论,即正性情感与负性情感的平衡。此表一共24个条目组成,10个条目反映正性和负性情感,其中5个条目反映正性情感(PA),5个条目反映负性情感(NA),14个条目反映正性和负性体验,其中7个条目反映正性体验(PE),另外7个条目反映负性体验(NE)。总的幸福度=PA-NA+PE-NE。3.3数据处理回收问卷后,进行数据的录入。利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分别使孤独、社会支持各因子和主观幸福感进行相关分析,得出其相关性。3.3.1孤独感、主观幸福感及社会支持的整体状况不同性别的空巢中老年人在孤独感得分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婚姻状况的孤独感得分上差异显著(P<0.01),无配偶(离婚、配偶已故)的孤独感水平高于有配偶。不同性别在主观幸福感总分和激越、孤独与不满两个维度上无明显差异(P>0.05),面对自己年龄的态度差异显著(P<0.05),男性对自己年龄的满意度高于女性。不同婚姻状况主观幸福感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差异显著(P<0.01),有配偶主观幸福感均高于无配偶(离婚、配偶已故)的。不同性别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婚姻状况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维度均差异显著(P<0.01),有配偶社会支持水平高于无配偶(离婚、配偶已故),但在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上,有配偶和无配偶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1,表2。表1不同因素农村空巢中老年人孤独感、主观幸福感和社会支持的整体状况(x±s)表2不同社会支持水平农村空巢中老年人的孤独感、主观幸福感差异(x±s)3.3.2农村空巢、非空巢中老年人孤独感、主观幸福感和社会支持的比较空巢与非空巢在孤独感、对自己年龄的态度、孤独与不满、主观幸福感总分、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上均差异显著(P<0.05,P<0.01)。空巢孤独感高于非空巢,但其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则低于非空巢。见表3。表3农村空巢中老年人孤独感、主观幸福感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r值)3.3.3不同社会支持空巢中老年人的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差异以高低社会支持组为分类变量,以孤独感、主观幸福感及3个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差异检验,差异显著(P<0.01),见表2。3.3.4农村空巢中老年人孤独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总分及3个维度、社会支持总分及3个维度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除客观支持与对年龄的态度相关不显著(P>0.05),主观幸福感总分及3个维度与社会支持总分及3个维度均呈显著性正相关(P<0.01)。见表3。3.3.5农村空巢中老年人孤独感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为检验孤独感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是否存在中介效应,首先进行社会支持(潜变量)对主观幸福感(潜变量石坷藉事鬓室虱应分析,结果发现,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直接路径系数为0.64(P<0.01)。接下来,建立孤独感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效应模型,并使用百分位BootstraP法(重复抽样1000次)对各效应值的置信水平进行检验。经计算,模型的拟合指数才/dj、规范拟合指数(NFI)、优度拟合指数(GFI)、增量拟合指数(IFI)、比较拟合指数(CFI)、非规范拟合指数(TLI)、近似误差均方根(RM沌A)分别为4.47、0•91、0•95、0.93、0.93、0.90、0.061,表明模型与数据的拟合程度较好。假设模型的路径系数见图1,社会支持通过孤独感对主观幸福感的间接效应为0.33(一0.60x一0.55),Bootstrap检验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对抑郁的间接效应显著(P<0.01)。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直接效应为0.31,社会支持对孤独感的直接效应为一0.60,孤独感对主观幸福感的直接效应为习.55。因此,孤独感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其中,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总效应为0.64(一0.60x一0.55+0.31),孤独感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1.56%(0.33/0.64)。四、结论与建议4.1结论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孤寡老人的负性因子分数(13.64±3.58)大于正性因子分数(8.12±2.35),这表明农村孤寡老人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值得注意的是,考虑到中国人的面子问题以及在调查过程中孤寡老人存在的正向反应倾向,农村孤寡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实际水平应低于调查结果;同时,农村孤寡老人的主客观支持得分均数(32.15±4.36)较高,说明农村孤寡老人的社会支持水平较低。调查过程中,我们通过对农村孤寡老人的居住环境、生活方式以及对其精神面貌的观察,深刻感受到了农村孤寡老人的艰苦。交流过程中,尽管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农村孤寡老人的养老保障投入,但我们发现许多孤寡老人对社会的支持持有一种怀疑态度,他们认为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繁荣与自己没有多大的关系,自己是社会的累赘,少活几年多活几年没有什么区别,把社会对自己的帮助看成是一种“施舍”的观念的孤寡老人不在少数,尤其是没有经济来源的孤寡老人更加明显。无论有无经济来源,他们都对自己的未来担忧,他们渴望能和其他老人一样能有人为自己送终,但这对他们来说近乎一种奢望。此外,一些没有经济来源的农村孤寡老人存在着一种严重的失衡心理,认为社会不公平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他们不明白自己在年轻时也曾为国家做出了贡献,为什么现在却能和其他人一样平等的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人与人之间的越来越不平等也进一步加剧了这些孤寡老人的不平衡心理,同时,由于自身长期以来处在一个比较封闭的环境里使得他们更可能感受到这种不公平感。这部分的农村孤寡老人认为自己是被社会边缘化了的弱势群体,因面对社会支持抱有一种不信任的态度,也不愿意在其经历负性情绪时周围的人寻求帮助并参加一些团体活动,这导致其很难感受到社会的支持,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偏见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观念。因此,尽管他们所拥有的社会支持与其他孤寡老人没有明显的差异,但其主观幸福感水平要低于其他孤寡老人。以往的一些研究也表明:遇到烦恼时不懂得利用社会支持的个体,会产生更多的负性情感。这说明不能有效的利用社会支持是影响个体主观幸福感水平的重要因素。一些研究者认为,主观的社会支持比客观的社会支持更有意义,因为虽然被感受到的支持并不是客观现实,但是“倍感知道的现实却是心理现实作为实际的变量影响人的行为和发展;”家庭经济状况只起保护作用。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有经济来源的农村孤寡老人的幸福感水平高于没有或经济来源很少的农村孤寡老人,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社会客观支持,尤其是经济因素仍是影响农村孤寡老人主观幸福感的最重要因素。这与农村孤寡老人的所处环境密切相关。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尚未建立或健全养老制度,大部分农村孤寡老人缺乏最基本的生活养老金和养老环境,且在经济上得到的补助,城乡有显著差别,不同地区也有显著差别。在以地缘和血缘为纽带的中国农村传统的社会支持体系中,血缘关系仍是保障农村老人经济来源的最主要的社会支持体系,即子女资助这一经济来源是农村老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然而,与其他农村有子女的老人相比,农村孤寡老人失去了子女赡养这一最重要的经济保障来源,而且大部分孤寡老人没有自己的经济来源,因而其晚年的生活主要依靠当地政府的福利和社会福利机构的救助。然而这种救助受当地经济水平和观念的影响,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尤其是当这些孤寡老人生病时,经济问题更加突出,增强了其孤独感和不安全感,这种孤独感和不安全感又会影响其主观幸福感水平。这也符合了社会比较理论的假设。该理论假设,人们常从社会比较的角度去衡量收入的满意感。收入较低的个体在将自己与周围的人进行比较并处于劣势地位时,会更容易产生沮丧、不公平感、甚至对生说失去信心和动力,这些都会降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体验。4.2建议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孤寡老人数量将继续增加。因此提高农村孤寡老人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对于提升其晚年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也是关系到能否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首先,与农村有子女的老人相比,农村孤寡老人失去了子女资助这一最重要的经济保障来源,其身心方面更具脆弱性。虽然近几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农村孤寡老人养老事业的投入,修建了一批乡镇养老院,同时,我国各级政府也相应的制定了一些政策以维护其合法权益,这些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孤寡老人的养老问题。然而,由于农村经济相对滞后等其他特殊原因,农村的孤寡老人养老机制还不完善,其养老问题的解决也仅仅停留在一张床、一顿饭等低物质层面上,且存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以及设施设备建设投入不足、财政来源单一等问题,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了农村孤寡老人主观幸福感水平的提高。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该院的财政投入较少且来源单一,为了维持正常的运转,该院的孤寡老人不得不从事体力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尽管从事生产的老人会有一定的补助,然而这种补助极少。本次研究结果与以往的一些研究表明,有经济来源的农村孤寡老人的幸福感水平高于没有或经济来源很少的农村孤寡老人,经济因素仍是影响农村孤寡老人主观幸福感最重要的因素。一定的经济条件虽然不是个体幸福的全部,却是必要的基础。无论是对农村的养老还是医疗问题,都必须以一定的物质作保障。因此,要提升农村孤寡老人主观幸福感水平和其晚年生活质量就必须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农村孤寡老人养老服务的资金投入,解决其“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问题。其次,健全社会养老服务机构体系建设,增加养老服务人员的数量和提高其专业化水平。虽然我国近年来不断加大对农村孤寡老人养老事业的投入,但仍存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以及养老院人员专业化程度低下、人员不足的问题。本次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该院有35名孤寡老人,且大多存在智力障碍、生活不能自理等问题。但该院只有三名养老服务人员,且年龄偏大,也没有经过任何的专业培训,他们对孤寡老人的照顾仅仅局限于为其提供一日三餐,精神照顾几乎没有,但工作人员的压力仍十分重。这三名服务人员中有两位还是院长的亲戚,院长自己也兼职做起了服务员。因此,应积极推进农村养老院建设,增加养老服务人员的数量,并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增强服务质量,提高专业化水平。如根据每位老人的具体情况,提供情感照顾、精神交流等服务,做到贴身、贴心、周到细致,让老人满意。再次,要努力提高农村孤寡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其生活满意度有重要影响。因此,提高农村空巢老人心理健康水平,可以提高其生活满意度,进而提高其主观幸福感水平。农村孤寡老人必须适应人生中的重要生活事件,比如失去经济来源、体质下降、生命中重要客体的丧失等,如果不能顺利适应就可能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进而影响其整体的健康水平。本次调查也发现,部分农村孤寡老人存在着严重的孤独感、失落感、心理压力较大等心理困境。因此,应努力增强农村孤寡老人的适应能力;同时,努力营造养老爱老的良好社会氛围,社会应重视对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赡养,如尊重老人的人格,通过社会志愿者或其亲戚的不定期探访,满足老人的特殊心理需求,树立其“老有所用”、“自己也和其他老人一样可以安享晚年”的观念。最后,农村孤寡老人应充分发挥自身主观努力,最大效用的运用自身资源和社会支持,提高其主观幸福感水平。对于老年人而言,子女支持和配偶支持是其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7〕。农村空巢老人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或没有子女,在需要帮助时不能及时得到来自子女的帮助,精神慰藉和情感支持少于非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