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医助理-中医儿科学 第五单元 脾系病证_第1页
2021中医助理-中医儿科学 第五单元 脾系病证_第2页
2021中医助理-中医儿科学 第五单元 脾系病证_第3页
2021中医助理-中医儿科学 第五单元 脾系病证_第4页
2021中医助理-中医儿科学 第五单元 脾系病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

《中医儿科学》

第五单元脾系病证

细目一鹅口疮

发病特点

鹅口疮是以口腔、舌上蔓生白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口腔疾病。因其状如鹅口,故称鹅口疮;因

其色白如雪片,故又名“雪口”。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见于初生儿,以及久病体虚婴幼儿.

病因病机

由胎热内蕴,口腔不洁,感受秽毒之邪所致。

其主要病变在心脾。

因舌为心之苗,口为脾之窍,脾脉络于舌,若感受秽毒之邪,循经上炎,则发为口舌白屑之症。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

多见于新生儿,久病体弱者,或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患者。

舌上、颊内、牙龈或上颗散布白屑,可融合成片。重者可向咽喉处蔓延,影响吸奶与呼吸,偶可累

及食管、肠道、气管等。

取白屑少许涂片,加10%氢氧化钠液,置于显微镜下,可见白色念珠菌芽胞及菌丝。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本病重在辨别实证、虚证。

实证一般病程短,口腔白屑堆积,周围红,疼痛哭闹,尿赤便秘;虚证多病程较长,口腔白屑较

少,周围不红,疼痛不著,大便稀清,食欲不振,或形体瘦弱等。

治疗原则

本病属邪火上炎,治当清火。

实火一一清泄心脾积热;

虚火一一滋肾养阴降火。

病在口腔局部,除内服药外,当配合外治法治疗。

分证论治

心脾积热证

证候:口腔满布白屑,周围黏膜红赤较甚,面赤,唇红,或伴发热、烦躁、多啼,口干或渴,大便

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薄白,脉滑或指纹青紫。

治法:清心泻脾。

代表方剂:清热泻脾散。

虚火上浮证

证候:口腔内白屑散在,周围红晕不著,形体瘦弱,颤红,手足心热,口干不渴,舌红,苔少,脉

细或指纹紫。

治法:滋阴降火。

代表方剂:知柏地黄丸。

西医治疗

2%碳酸氢钠溶液于哺乳前后清洗口腔,制霉菌素甘油涂患处,1日3~4次。

历年考点

治疗鹅口疮心脾积热证,应首选

A.凉膈散

B.泻黄散

C.清热泻脾散

D.泻心导赤散

E.知柏地黄丸

I'正确答案』C

r答案解析』心脾积热证

证候:口腔满布白屑,周围黏膜红赤较甚,面赤,唇红,或伴发热、烦躁、多啼,口干或渴,

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薄白,脉滑或指纹青紫。

治法:清心泻脾。

代表方剂:清热泻脾散

细目二口疮

发病特点

小儿口疮,以齿龈、舌体、两颊、上颗等处出现黄白色溃疡,疼痛流涎,或伴发热为特征。若满口

糜烂,色红作痛者,称为口糜;溃疡只发生在口唇两侧,称为燕口疮。

本病可单独发生,也可伴发于其他疾病之中。口疮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发病年龄

以2〜4岁为多见,预后良好。若体质虚弱,则口疮可反复出现,迁延难愈。

病因病机

病因:外感风热之邪;或饮食不节,蕴积生热;或禀赋不足,气阴两虚。

其主要病变在心脾胃肾。

因脾开窍于口,心开窍于舌,肾脉连舌本,胃经络齿龈,若风热乘脾,或心脾积热,或虚火上炎,

均可熏蒸口舌而致口疮。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

有喂养不当、过食炙燃或外感发热的病史。

齿龈、舌体、两颊、上颗等处出现黄白色溃疡点,大小不等,甚则满口糜腐,疼痛流涎,可伴发

热或颌下淋巴结肿大、疼痛。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偏高或正常。

鉴别诊断

鹅口疮:多发生于初生儿或体弱多病的婴幼儿。口腔及舌上满布白屑,周围有红晕,其疼痛、流涎

一般较轻。

手足口病:多见于4岁以下小儿,春夏季流行。除口腔黏膜溃疡之外,伴手、足、臀部皮肤疱疹。

分证论治

风热乘脾证

证候:以口颊、上颗、齿龈、口角溃烂为主,甚则满口糜烂,周围黏膜烟红,疼痛拒食,烦躁不安,

口臭,涎多,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伴发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紫。

治法:疏风散火,清热解毒。

代表方剂:银翘散。

心火上炎证

证候:舌上、舌边溃疡,色赤疼痛,饮食困难,心烦不安,口干欲饮,小便短黄,舌尖红,苔薄黄,

脉数,指纹紫。

治法:清心凉血,泻火解毒。

代表方剂:泻心导赤散。

虚火上浮证

证候:口腔溃疡或糜烂,周围色不红或微红,疼痛不甚,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神疲颗红,口干不

渴,舌红,苔少或花剥,脉细数,指纹淡紫。

治法:滋阴降火,引火归原。

代表方剂:六味地黄丸加肉桂。

其他疗法

冰硼散少许,涂敷患处,1日3次。用于风热乘脾证、心火上炎证。

锡类散少许,涂敷患处,1日3次。用于心火上炎证、虚火上浮证。

吴茱萸适量,捣碎,醋调敷涌泉穴,临睡前固定,翌晨去除。用于虚火上浮证。

患儿,1岁。昨起舌上溃破,色红疼痛,进食哭闹,心烦不安,口干欲饮,小便短赤。治疗应首选

A.凉膈散

B.泻心导赤汤

C.清胃散

D.泻心汤

E.六味地黄丸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J心火上炎证

证候:舌上、舌边溃疡,色赤疼痛,饮食困难,心烦不安,口干欲饮,小便短黄,舌尖红,苔

薄黄,脉数,指纹紫。

治法:清心凉血,泻火解毒。

代表方剂:泻心导赤散。

细目三泄泻

发病特点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不同季节发生的泄泻,其证候表现有所不同。2

岁以下小儿发病率高,因婴幼儿脾常不足,易于感受外邪、伤于乳食,或脾肾气阳亏虚,均可导致脾席

湿盛而发生泄泻。

病因病机

小儿泄泻发生的原因,以感受外邪、伤于饮食、脾胃虚弱为多见。

其主要病变在脾胃。

r感受外邪

病机,伤于饮食

脾胃虚弱

、脾肾阳虚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

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冒风受寒、感受时邪病史

大便次数较平时明显增多,重症达10次以上。粪便呈淡黄色或清水样;或夹奶块、不消化物,如

同蛋花汤;或黄绿稀滤,或色褐而臭,夹少量黏液。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重症泄泻,可见小便短少、高热烦渴、神疲委软、皮肤干瘪、囱门凹陷、目眶下陷、啼哭无泪等脱

水征,以及口唇樱红、呼吸深长、腹胀等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的表现。

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或少量白细胞、红细胞。

大便病原学检查可有轮状病毒等病毒检测阳性,或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细菌培养阳性。

鉴别诊断

痢疾(细菌性痢疾):急性起病,便次频多,大便稀,有黏冻脓血,腹痛明显,里急后重。大便常

规检查脓细胞、红细胞多,可找到吞噬细胞;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本病以八纲辨证为纲,常证重在辨寒、热、虚、实,变证重在辨阴、阳。

治疗原则:以运脾化湿为基本原则。

分证论治

常证

湿热泻证

证候: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黏液,腹痛时作,食

欲不振,或伴呕恶,神疲乏力,或发热烦躁,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

治法:清肠解热,化湿止泻。

代表方剂:葛根黄苓黄连汤。

风寒泻证

证候:大便清稀,夹有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质淡,苔

薄白,脉浮紧,指纹淡红。

治法: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代表方剂:着香正气散。

伤食泻证

证候:大便稀澹,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皖腹胀满,便前腹痛,泻后痛减,

腹痛拒按,暧气酸馍,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脉滑实,指纹滞。

治法:运脾和胃,消食化滞。

代表方剂:保和丸。

脾虚泻证

证候:大便稀酒,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

白,脉缓弱,指纹淡。

治法:健脾益气,助运止泻。

代表方剂:参苓白术散。

脾肾阳虚泻证

证候: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觥白,精神萎靡,

唾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代表方剂: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

变证

气阴两伤证

证候:泻下过度,质稀如水,精神委软或心烦不安,目眶及囱门凹陷,皮肤干燥或枯瘪,啼哭无泪,

口渴引饮,小便短少,甚至无尿,唇红而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健脾益气,酸甘敛阴。

代表方剂:人参乌梅汤。

阴竭阳脱证

证候:泻下不止,次频量多,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面色青灰或苍白,哭声微弱,啼哭无泪,尿少

或无,四肢厥冷,舌淡无津,脉沉细欲绝。

治法:挽阴回阳,救逆固脱。

代表方剂: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

患儿,6岁。泄泻1天,泻下稀薄如水注,粪色深黄臭秽,夹有少量黏液。腹部时感疼痛,食欲减

退,恶心欲吐,口渴引饮,舌红苔黄腻。其证候是

A.脾肾阳虚泻B.伤食泻

C.风寒泻D.湿热泻

E.脾虚泻

I1正确答案』D

r答案解析』湿热泻证

证候: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黏液,腹痛时作,

食欲不振,或伴呕恶,神疲乏力,或发热烦躁,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

紫。

治法:清肠解热,化湿止泻。

代表方剂:葛根黄苓黄连汤。

大便澄澈清冷、完谷不化的病机是

A.感受外邪

B.伤于饮食

C.脾胃虚弱

D.脾肾阳虚

E.气阴两伤

「正确答案』D

F答案解析J脾肾阳虚泻证

证候: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觥白,精神

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指s纹色淡。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代表方剂: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

细目四厌食

发病特点

厌食是小儿时期的一种常见病证,临床以较长时期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季节,但夏季暑湿当令之时,可使症状加重。各年龄儿童均可发病,以1〜6岁

为多见。

病因病机

本病病位在脾胃

常见病因:喂养不当、脾胃湿热、他病伤脾、禀赋不足、情志失调、邪毒犯胃等。

病机:损伤脾胃正常纳化功能,致脾胃失和,纳化失职,而成厌食。

诊断要点

有喂养不当、病后失调、先天不足或情志失调史

长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食量明显少于同龄正常儿童。

面色少华,形体偏瘦,但精神尚好,活动如常。

除外其他外感、内伤慢性疾病。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本病应以脏腑辨证为纲,主要从脾胃辨证,再区别是以运化功能失健为主,还是以脾胃气阴亏虚为

主。

治疗原则:以运脾开胃为基本原则。

分证论治

脾失健运证

证候:食欲不振,厌恶进食,食而乏味,或伴胸脱痞闷,暧气泛恶,大便不调,偶尔多食后则脱腹

饱胀,形体尚可,精神正常,舌淡红,苔薄白或薄腻,脉尚有力。

治法:调和脾胃,运脾开胃。

代表方剂:不换金正气散。

脾胃气虚证

证候:不思进食,食而不化,大便灌薄夹不消化食物,面色少华。形体偏瘦,肢倦乏力,舌质淡,

苔薄白,脉缓无力。

治法:健脾益气,佐以助运。

代表方剂:异功散、参苓白术散。

脾胃阴虚证

证候:不思进食,食少饮多,皮肤失润,大便偏干,小便短黄,甚或烦躁少寐,手足心热,舌红

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

治法:滋脾养胃,佐以助运,

代表方剂:养胃增液汤、益胃汤。

预防与调护

掌握正确的喂养方法,饮食起居按时、有度,饭前勿食糖果饮料•,夏季勿贪凉饮冷。根据不同年龄

给予富含营养、易于消化、品种多样的食品。母乳喂养的婴儿4个月后应逐步添加辅食。

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做到“乳贵有时,食贵有节”,不偏食、挑食,不强迫进食,饮食定时适量,

荤素搭配,少食肥甘厚味、生冷坚硬等不易消化食物,鼓励多食蔬菜及粗粮。

遵照“胃以喜为补”的原则,先从小儿喜欢的食物着手来诱导开胃,暂时不要考虑营养价值,待其

食欲增进后,再按营养的需要供给食物。

注意生活起居,加强精神调护,保持良好情绪,饭菜多样化,讲究色香味,以促进食欲。

细目五积滞

发病特点

积滞是指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患。以不思乳食,

食而不化,脱腹胀满,暧气酸腐,大便薄薄或秘结酸臭为特征。

本病既可单独出现,也可夹杂于其他疾病中。各种年龄均可发病,但以婴幼儿为多见。禀赋不足,

脾胃素虚,人工喂养及病后失调者,更易罹患。

病因病机

病因:喂养不当,伤及脾胃,或脾胃虚损,复伤乳食。

病变脏腑在脾胃。

脾胃受损,纳化失和~乳食停聚不消,积而不化,气滞不行一积滞积久不消,迁延失治一损伤脾胃,

气血生化乏源f疳证。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

1.有伤乳、伤食史。

2.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脱腹胀满,暖气酸腐,大便滤泄或便秘,气味酸臭为特征。

3.可伴有烦躁不安、夜间哭闹或呕吐等症。

4.大便化验检查可见不消化食物残渣、脂肪滴。

鉴别诊断

厌食:长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一般无脱腹胀满、大便酸臭等症。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本病病位以胃脾为主,病属实证,但若患儿素体脾气虚弱,可呈虚实夹杂证,积滞内停,又有寒化

或热化的演变,可根据病史、伴随症状以及病程长短以辨别其虚、实、寒、热。

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以消食化积、理气行滞为基本原则。实证以消食导滞为主。虚实夹杂者,宜消补兼施。

分证论治

乳食内积证

证候:不思乳食,暧腐酸馍或呕吐食物、乳片,脱腹胀满疼痛,大便酸臭,烦躁啼哭,夜眠不安,

手足心热,舌质红,苔白厚或黄厚腻,脉象弦滑,指纹紫滞。

治法:消乳化食,和中导滞。

代表方剂:乳积者,选消乳丸;食积者,选保和丸。

脾虚夹积证

证候: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肢倦,不思乳食,食则饱胀,腹满喜按,大便稀滤酸腥,夹有

乳片或不消化食物残渣,舌质淡,苔白腻,脉细滑,指纹淡滞。

治法:健脾助运,消食化滞。

代表方剂:健脾丸。

患儿,10个月。近半个月不思乳食,脱腹胀满,疼痛拒按,呕吐酸馔,烦躁哭吵,大便较干,臭

秽,舌淡苔白腻。其诊断是

A.厌食

B.腹痛

C.疳证

D.积滞

E.呕吐

r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积滞是指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患。

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脱腹胀满,暧气酸腐,大便潺薄或秘结酸臭为特征。

细目六疳证

发病特点

疳证是由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形成的一种慢性疾病。临床以

形体消瘦,面色无华,毛发干枯,精神委靡或烦躁,饮食异常为特征。

本病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各种年龄均可罹患,临床尤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

病因病机

病因:饮食不节、喂养不当、营养失调、疾病影响、药物过伤以及先天禀赋不足。

主要病变脏腑在脾胃

基本病理改变:脾胃受损、气血津液耗伤。

脾胃受损一生化乏源,气血津液亏耗一脏腑、肌肉、筋骨、皮毛无以濡养一疳证。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

有喂养不当或病后饮食失调及长期消瘦史。

形体消瘦,体重比正常同年龄儿童平均值低15%以上,面色不华,毛发稀疏枯黄;严重者干枯羸瘦,

体重可比正常平均值低40%以上。

饮食异常,大便干稀不调,或脱腹膨胀等明显脾胃功能失调症状。

兼有精神不振,或好发脾气,烦躁易怒,或喜揉眉擦眼,或吮指磨牙等症.

贫血者,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减少。出现肢体浮肿,属于疳肿胀(营养性水肿)者,血清总蛋白大多

在45g/L以下,血清白蛋白常在20g/L以下。

鉴别诊断

厌食:由喂养不当,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所致,以长期食欲不振、食量减少、厌恶进食为主证,无明

显消瘦,精神尚好,病在脾胃,不涉及他脏,一般预后良好。

积滞: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脱腹胀满、大便酸臭为特征,与疳证以形体消瘦为特征有明显区别。

但两者也有密切联系,若积久不消,影响水谷精微化生,致形体日渐消瘦,可转化为疳证。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本病有常证、兼证之不同,常证应以八纲辨证为纲,重在辨清虚、实;兼证宜以脏腑辨证为纲,

以分清疳证所累及之脏腑。常证按病程长短、病情轻重、病性虚实分为疳气、疳积、干疳三种证候。

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原则以健运脾胃为主,通过调理脾胃,助其纳化,以达气血丰盈、津液充盛、肌肤得养之

目的。

分证论治

常证

疳气证

证候:形体略瘦,面色少华,毛发稀疏,不思饮食,精神欠佳,性急易怒,大便干稀不调,舌质略

淡,苔薄微腻,脉细有力。

治法:调脾健运。

代表方剂:资生健脾丸。

疳积证

证候:形体明显消瘦,面色萎黄,肚腹膨胀,甚则青筋暴露,毛发稀疏结穗,性情烦躁,夜卧不宁,

或见揉眉挖鼻,吮指磨牙,动作异常,食欲不振,或善食易饥,或嗜食异物,舌淡苔腻,脉沉细而滑。

治法:消积理脾。

代表方剂:肥儿丸。

干疳证

证候:形体极度消瘦,皮肤干瘪起皱,大肉已脱,皮包骨头,貌似老人,毛发干枯,面色觥白,

精神萎靡,啼哭无力,腹凹如舟,杳不思食,大便稀酒或便秘,舌淡嫩,苔少,脉细弱。

治法:补益气血。

代表方剂:八珍汤。

兼证

眼疳证

证候:两目干涩,畏光羞明,眼角赤烂,甚则黑睛混浊,白翳遮睛,或有夜盲等。

治法:养血柔肝,滋阴明目。

代表方剂:石斛夜光丸。

口疳证

证候:口舌生疮,甚或满口糜烂,秽臭难闻,面赤心烦,夜卧不宁,小便短黄,或吐舌、弄舌,舌

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治法:清心泻火,滋阴生津,

代表方剂:泻心导赤散。

疳肿胀证

证候:足踝浮肿,甚或颜面及全身浮肿,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四肢欠温,小便短少,舌淡嫩,

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治法:健脾温阳,利水消肿。

代表方剂:防己黄苗汤合五苓散。

“疳者甘也”的含义是指

A.病证

B.病位

C.病情

D.病因

E.症状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疳者甘也”的含义是指病因。

疳证的基本病理改变为

A.脾胃虚弱,运化失健

B.脾胃虚弱,乳食停滞

C.脾失运化,水湿内停

D.脾胃不和,生化乏源

E.脾胃受损,津液消亡

F正确答案」E

r答案解析』疳证的基本病理改变为脾胃受损,津液消亡。

A.脾病及心B.脾病及肺

C.脾病及肝D.阳虚水泛

E.脾病及肾

口疳的病机是

疳肿胀的病机是

『正确答案』A、D

『答案解析』1.口疳的病机是脾病及心。

2.疳肿胀的病机是阳虚水泛。

腹痛

小儿腹痛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病证,是指小儿胃院以下、脐周及耻骨以上部位发生的疼痛,具体

可分为胃院以下、脐部以上的大腹痛;脐周部位的脐腹痛;脐部以下正中部位的小腹痛;脐部以下小腹

两侧或一侧的少腹痛。腹痛为一临床症状,可在多种内科及外科疾病中出现,其发病无季节性,任何年

龄都可发生。中医小儿腹痛病常指除外小儿急腹症的各类腹痛。

病因病机

小儿腹痛的发病原因较多,或因腹部中寒,或因乳食积滞,或因胃肠结热,或因素体脾胃虚寒,或

因瘀血内阻所致。病位主要在脾、胃、大肠,亦与肝有关。其总的病机为气机不畅,气血运行受阻。病

初多以实证为主,若因素体虚弱气滞血瘀者,则属虚实夹杂或虚多实少之证。

诊断要点与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

1.病史患儿可有外感寒邪、伤于乳食、脾胃虚寒、情志不畅等病史或诱因。

2.临床表现

(1)表现在胃院部、脐周部位、小腹两侧或一侧部位、下腹部正中部位。

(2)腹痛时作时止、时轻时重,常有反复发作、发作后自行缓解的特点。

(3)疼痛的性质可有隐痛、钝痛、胀痛、刺痛、掣痛等。

(4)除外腹部器官器质性病变、全身性疾病及腹部以外器官疾病引起的腹痛。

3.实验室及特殊检查血、尿、便检查,腹部超声波检查、X线检查等有助于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

腹腔穿刺、胃镜、腹腔镜、CT等,根据病情及临床需要选择。

鉴别诊断

1.腹部器官与非腹部器官引起的腹痛鉴别应排除肛门、尿道、四肢、腰背等疼痛,应注意全身查

体,注意有腹泻、呕吐等胃肠症状。此外,须注意呼吸道感染、病毒性心肌炎、代谢性疾病以及腹型癫

痫等均可致急性腹痛。

2.腹部器质性病变腹痛与功能性腹痛鉴别器质性病变指某器官有病理解剖上的变化,如阑尾炎、

肠梗阻、腹膜炎、消化性溃疡等。器质性病变引起的腹痛比较持续,体征较固定,只要病变继续存在,

腹痛也存在,有时还可由于肠蠕动或暂时的痉挛而引起阵发性腹痛加剧。

3.急腹症的鉴别包括腹腔内脏器急性炎症、腹膜炎、肠梗阻及腹部损伤等。腹腔内脏器急性炎症主

要症状为腹痛,继之发热,白细胞升高,腹部出现局限范围的压痛、肌紧张、反跳痛。腹膜炎以腹部出

现局限或全腹压痛、肌紧张、反跳痛,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为主要表现。肠梗阻的主要症状为阵发

性腹绞痛、呕吐、无大便等。腹部损伤则多有外伤史及腹膜刺激征表现。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本病辨证要考虑腹痛发生的部位、性质。

1.辨部位感受寒邪或素体脾胃虚寒多为脐周痛;因食伤多有饮食不节、不洁及暴饮暴食的病史,

同时可伴有呕吐酸腐,多为胃脱及脐部以上疼痛;肠痈多为右侧少腹痛。因瘀血、虫积、食积者,痛有

定处。因寒、热、虚而痛者痛无定处。

2.辨性质腹痛遇寒而发或加重,得温而减者属寒;腹痛拒按,进食后痛甚者为实,腹痛喜按,进

食痛减者为虚;积滞者腹胀痞满,按之痛甚;血瘀者痛如针刺,固定不移;气滞者痛时走窜,游走不定。

治疗原则

本病以调理气机,和中缓急为基本治则。根据不同病因分别治以温中散寒、消食导滞、通腑泄热、

温阳补虚、活血化瘀等法。除内治法外,还可以配合针灸、推拿等外治方法。

腹痛证候在临床往往寒热、虚实相互兼夹,相互转化,气滞可以导致血瘀,血瘀可以使气机壅滞;

实证腹痛日久可至脏腑虚弱,而虚证腹痛又可导致脾胃失运而产生积滞。

分证论治

1.腹部中寒证

证候:腹部疼痛,拘急疼痛,得温则舒,遇寒痛甚,痛处喜暖,面色苍白,痛甚者额冷汗出,唇色

紫暗,肢冷不温,或兼吐泻,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滑,脉沉弦紧。指纹红。

治法: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代表方剂:养脏汤。

2.乳食积滞证

证候:脱腹胀满,按之痛甚,暧腐百酸,不思乳食,矢气频作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或有呕吐,

吐物酸馍,大便秽臭,夜卧不安,时时啼哭,舌红,苔厚腻,脉沉滑。指纹紫滞。

治法:消食导滞,行气止痛。

代表方剂:香砂平胃散。

3.胃肠结热证

证侯:腹痛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烦躁口渴,手足心热,口唇舌红,舌苔黄燥,脉滑数或沉

实,指纹紫滞。

治法:通腑泄热,行气止痛。

代表方剂:大承气汤。

4.脾胃虚寒证

证候:腹痛绵绵,时作时止,痛处喜按,得温则舒,面白少华,精神倦怠,手足清冷,乳食减少,

或食后腹胀,大便稀灌。舌淡苔白,脉沉缓,指纹淡红。

治法:温中理脾,缓急止痛。

代表方剂:小建中汤合理中丸。

5.气滞血瘀证

证候:腹痛经久不愈,痛有定处,痛如针刺,或腹部^块拒按,肚腹硬胀,青筋显露,舌紫暗或有

瘀点,脉涩,指纹紫滞。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代表方剂:少腹逐瘀汤。

便秘

便秘指大便干燥坚硬,秘结不通,排便时间间隔延长,或虽有便意但排出困难的一种病证。本病可

发生于任何年龄,一年四季均可发病。由于排便困难,部分小儿可发生食欲不振,烦躁不安,或可由于

便时努力,引起肛裂、痔疮或脱肛。

病因病机

便秘的病因包括饮食因素、情志因素、正虚因素及热病伤津。主要病位在大肠,与脾、肝、肾三

脏相关,病机关键是大肠传导功能失常。若脾胃升降功能失常,或肝气失疏则胃失和降;或肾气失煦,

脾胃升降无力,导致大肠传导失职而形成便秘。

诊断要点

1.病史患儿可有喂养不当、挑食、偏食、外感时邪、情志不畅、脏腑虚损等病史。

2.临床表现

(1)不同程度的大便干燥,轻者仅大便前部干硬,重者大便坚硬,状如羊屎。

(2)排便次数减少,间隔时间延长,常2~3日排便1次,甚者可达6~7日1次,或虽排便间隔时

间如常,但排便艰涩或时间延长,或便意频频,难以排出或排净。

(3)伴有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排便哭闹等症。可因便秘而发生肛裂、便血、痔疮。部分患儿

左下腹部可触及粪块。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本病辨证,应首辨虚实,继辨寒热。

1.辨别实证、虚证实证多由乳食积滞、燥热内结和气机郁滞所致,一般病程短,粪质多干燥坚硬,

腹胀拒按。食积者,不思进食,或恶心呕吐;气机郁滞者,常胸胁痞满,腹胀暧气。虚证多因气血不足,

肠失濡润,传导乏力,一般病程较长,病情顽固,大便虽不甚干硬,但多欲便不出或便出艰难,腹胀喜

按。因气虚所致者,神疲乏力,气短多汗;由血虚引起者,面色无华,唇甲色淡。

2.分清寒热

热证多身热面赤,口渴尿黄,喜凉恶热;寒证多面白肢冷,小便清长,喜热恶凉。

治疗原则

本证治疗,以润肠通便为基本法则。临证应根据病因不同,分别采用消食导滞、清热润肠、理气通

便、益气养血等治法。治疗用药应注意通下不可太过,以免损伤正气。

分证论治

1.食积便秘证

证候:大便秘结,院腹胀满,不思饮食,或恶心呕吐,或有口臭,手足心热,小便黄少,舌质红,

苔黄厚,脉沉有力,指纹紫滞。

治法:消积导滞通便。

代表方剂:枳实导滞丸。

2.燥热便秘证

证候:大便干结,排便困难,甚则便秘不通,面赤身热,腹胀或痛,小便短赤,或口干口臭,或口

舌生疮,舌质红,苔黄燥,脉滑实,指纹紫滞。

治法:清热润肠通便。

代表方剂:麻子仁丸。

3.气滞便秘证

证候:大便秘结,欲便不得,甚或胸胁痞满,腹胀疼痛,暧气频作,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指纹

滞。

治法:理气导滞通便。

代表方剂:六磨汤。

4.气虚便秘证

证候:时有便意,大便不干燥,仍努挣难下,排便时汗出气短,便后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

薄,脉虚弱,指纹淡红。

治法:益气润肠通便。

代表方剂:黄/汤。

5.血虚便秘证

证候:大便干结,艰涩难下,面白无华,唇甲色淡,心悸目眩,舌质淡嫩,苔薄白,脉细弱,指纹

淡。

治法:养血润肠通便。

代表方剂:润肠丸。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发病特点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本病为儿科常见疾病,属于中医学“血虚”范畴。多见于婴幼儿,尤以6个月〜3岁最常见。轻度贫血

可无自觉症状,中度以上的贫血,可出现头晕乏力、纳呆、烦躁等症,并有不同程度的面色苍白及指

甲口唇和睑结膜苍白。

、武”

病因病机

先天禀赋不足;

后天喂养不当;

诸虫耗气伤血;

急慢性出血外伤。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

有明确的缺铁病史,如铁供给不足、吸收障碍、需要增多或慢性失血等。

发病缓慢,皮肤黏膜逐渐苍白或苍黄,以口唇、口腔黏膜及甲床最为明显,神疲乏力,食欲减退。

年长儿有头晕等症状。部分患儿可有肝脾肿大。

实验室检查

贫血为小细胞低色素性,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1%,红细胞平均体积(MCV)<80fl,平均

血红蛋白(MCH)V27pg。

3个月〜6岁血红蛋白V110g/L,6岁以上血红蛋白〈白Og/L。

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运铁蛋白饱和度、红细胞原吓咻、血清铁蛋白等异常。

铁剂治疗有效。用铁剂治疗6周后,血红蛋白上升20g/L以上。

病情分度

轻度:血红蛋白,6个月〜6岁90〜110g/L,6岁以上90〜120g/L;红细胞,(3〜4)X1012/L。

中度:血红蛋白,60-90g/L;红细胞,(2〜3)X1012/L,,

重度:血红蛋白,30~60g/L;红细胞,(1-2)X1012/L,

极重度:血红蛋白,<30g/L;红细胞,V1X1012/L。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本病的辨证以气血阴阳辨证与脏腑辨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