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让学生在爸爸是怎样的人_第1页
课堂观察让学生在爸爸是怎样的人_第2页
课堂观察让学生在爸爸是怎样的人_第3页
课堂观察让学生在爸爸是怎样的人_第4页
课堂观察让学生在爸爸是怎样的人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堂观察让学生在爸爸是怎样的人

课堂观察是一种有效的听评价方法。由于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可以将必须解决的问题细分为观察点。这些点构成了事件、场景、描述和记录的确定,并进行了分析和反思。它的出发点和目标是学生学习。在执教人教版初中语文7年级下册《竹影》一课时,一些教师总会为教学内容的取舍而彷徨,而教学内容选取的一个根本依据是学情,学情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时刻处于质疑、思辨、探索中。因此,在对《竹影》进行课堂观察时,研究小组将学生作为研究的重点,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状态和反应,关注学生的兴趣点、疑难点和发展点。之后,我们将观察的视角放在师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之间的活动上。据此,研究小组根据授课教师的教案设计,将观察视角放在以下几个方面:1.回应的有效性。一是教师对学生的回应,即课堂生成性行为,如:情景性提问、追问、梳理、铺垫、点拨、诱导、评价、总结和归纳等行为的数量和质量。二是学生对教师的回应,包括学生接到教师的任务后(如提问、布置的临时性作业等)所作出的当堂回应(如回答)、对教师指令的回应以及这些行为的数量和质量。2.提问的有效性。重点观察教师和学生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时的课堂情形:你觉得哪些描写很生动,为什么?弟弟为什么会拿来木炭?如果给两幅漫画配上生动有趣的解说词,你该怎么说?3.活动的有效性。重点观察小组讨论“爸爸是怎样的一个人”时的活动情况。观察反馈一:在《竹影》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对学生的回应总数达46次,其中判断性回应18次,梳理性回应10次,引导性回应18次。能引导、激励学生的有效回应13次,占回应总数的28%,未引导、少概括的无效、低效回应33次,占回应总数的72%。被教师连续提问的学生数达6人,一个学生被连续提问的次数最多达5次。在很多情况下,教师没有引导其他学生参与评判,教师在回应学生时最常用的语言是:好的,坐下。全班58人,群体回应共2次;个体回应共14人参与,其中5人各1次,4人各2次,1人为3次,2人各4次,2人各5次,共计34次,覆盖率为24%。基于上述统计和分析,研究小组认为,教师积极的回应是基于学情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正确的判断与肯定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而授课教师在对学生引导和激励时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为此,我们向授课教师建议,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每一个回应,在课堂生成过程中,及时表扬和引导,关注全体学生,用机智、合理、有效的回应推进课堂教学。观察反馈二:研究小组对其中一个场景做了如下的田野式描述:学生在回答“为什么会拿来木炭”这一问题时,教师追问“在水泥地上铅笔好画还是木炭好画”,学生犹豫了一下,回答“木炭”。教师进一步追问,“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学生回答“进去找了找,没有铅笔,只好拿了木炭”。教师概括说“有挑选过程”。随后问另一学生,学生答“木炭便宜”,教师回应“价格便宜”,随后说出了自己的理解:“人间最富有灵气的是孩子,这个拿来一把木炭作画的孩子就是一个充满灵气的孩子,这也正是他艺术自由精神的体现。”请学生在三个答案中选择。学生均说“老师的答案好”。授课教师的引导是“在水泥地上铅笔好画还是木炭好画”,这样的选择性问题并没有太大意义。一般来说,可以从两个角度深入引导学生的思维:一是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二是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在此,后者无疑是更好的选择,授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原句:弟弟手痒起来,连忙跑进屋里去拿铅笔。我学他的口头禅喊他:“对起,对起,给我也带一枝来!”不久他拿了一把木炭来分送我们。如果从加点词入手,相信学生很快能体会出“弟弟的童真、善良”,由此,品味“童心”的教学目标也自然能达成。但由于执教者引导策略的失误,导致连续几个学生不知该如何回答,最终教师只能呈现出自己的解读,让学生选择。这时,学生的思维飘忽不定,缺乏基点。因此,教师的引导应从文本出发,源自文本,回归文本。观察反馈三:课堂上有一个片段是授课教师请学生阅读课文4、5、6自然段,讨论回答“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的表现如下:学生1:是不是很会教育孩子?(征求学生2意见)学生2:能在适当的时机(教育孩子)。学生3:与孩子打成一片。学生1:(扭头问旁边同学)写下了吗?在让学生作总结的过程中,授课教师请4位同学回答。学生5:十分见多识广。学生6:耐心,善于与孩子沟通。学生7:善于指导孩子。学生8:对艺术有很深的认识。可见,大部分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呈现的讨论结果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授课教师本想通过这个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从游戏到艺术”的自由精神,但实践中却变成对人物形象的探讨。研究小组认为,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是由于授课教师的任务分配不明确。很多学生处于迷茫状态,他们不知道和谁组成小组,多少人组成一组。在讨论时也没有明确的分工,使讨论陷入无序状态,自然就影响到最后结果的呈现。在将近2分钟的讨论时间里,授课教师的确也很关注学生的活动,但他的指导却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比如当他看到学生在埋头书写时,没有询问孩子为什么不和其他同学讨论,只是说:写下来。当他倾听学生讨论时,没有关注到学生出现的问题。另外,4、5、6三个自然段加起来有29行之多,在2分钟内学生既要读文本,又要思考、交流,时间显得有些仓促。在学生来不及细究的情况上,要得出一个总括性结论,自然有些困难了。对此,研究小组认为,授课教师应明确所设计活动的目的性。这一教学活动不是为了像一般写人叙事的文章那样去分析人物形象,而是让学生明白父亲对孩子的艺术启蒙教育。因此,应将小组讨论的问题改成:父亲为什么也要来描竹影?其次,授课教师应科学划分合作学习小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明确每个小组的任务。再次,教师要在巡视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调整自己的教学。以上呈现的是语文《竹影》课堂观察的部分内容。那么,基于学生学习的语文课堂观察如何进行?如何通过观察和分析来改进语文教学呢?一、用或学习运用罪法学首先,观察者应把自己当成学生进入课堂,只有在学生的视域中去观察课堂,才能获得最真实的感受。比如,有一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问学生:丰子恺画了很多漫画,其中很多是儿童题材,我们来欣赏没有题目的两幅画,如果要给其中一幅漫画配上生动有趣的解说词,你该怎么说?有观察者认为,该环节意义不大。也有观察者认为,该环节很有用,特别是拉童车的那幅画上的孩子就是在模仿着拉黄包车,图上那辆童车的后轮翘起来,非常生动地表现了儿童这个模仿的姿态,这幅画切合了艺术的认识往往是从模仿开始的。针对两种不同意见,我为观察者提供了学生写下的课后感受:“这节语文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是两幅漫画——给凳子穿鞋子和模拟拉车,这两幅漫画充满着童真童趣,把我们带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代。”“我很喜欢模拟拉车这幅漫画,漫画构图独特,充满无穷的想象力。”从学生的感受中,研究小组得到了共识:从学生视角来观察课堂教学更有实际价值,只有适合学生的教学才是最有效的教学。其次,观察者应顺着学生的思维方式深入课堂。研究小组对“你觉得哪些描写很生动,为什么”这个教学环节给予了关注。生: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月亮透着它的清光。师:你来赏析一下。生:这三句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日落西山的情景。师:这几句以动词为主,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比较好。生:“一跳一跳”用得好。师:从“一跳一跳”中你能感受到什么?生:一种生命的活力。师:夕阳西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里用“跳”,将静态的景物动态化了。还有其他句子吗?生:竹叶的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闪烁着映入我们的眼中。把月亮写成不规则的小块,生动地表现了月亮的姿态、月亮的美。师:这句子里有一个词语“闪烁”,用得怎么样?生:用得很好。“隐”字也用得很好,生动形象地写出月亮升起时很害羞,像小姑娘一样躲在竹叶中。在这段师生对话中,学生从局部的词语赏析到整体感知的思维方式逐渐形成。然而当观察者顺着学生的思维方式深入课堂时发现,学生说“这三句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日落西山的情景”时,学生的思维方式是整体的。授课教师说“这几句以动词为主,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比较好”,如此引导打乱了学生的思维,强拉着学生去关注不曾注意的语言碎片,学生后面的思维显得僵硬。如果改成“对啊,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日落西山的情景,生动形象的情景依赖于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展现,你觉得哪些词语富有表现力”,这样就会出现更加灵动的课堂效应。再次,观察者应关注学生走进课堂和走出课堂的变化。观察者应关注: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多少人清楚?有哪些现象证明目标的达成?课后检测有多少人达成目标?发现了哪些问题?学生在这堂课中学到了什么?学到的东西能否进行迁移、应用、拓展?总之,观察者应站在学生的视角观察课堂,立足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关注课堂的真实情境。在某个学习事件发生的过程中,观察者可以用眼睛“给学生拍照”,详细搜集课堂教学信息,关注学生行为参与、认知参与、情感参与等状况,了解某个学习事件在学生身上产生了什么实际影响、学生是怎样实施的。二、教学内容要灵活安排语文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其生存智慧、提升其人生境界和激发其学习兴趣为宗旨。在具体的课堂观察之后,我们可以通过“教什么”、“怎么教”两个问题的探讨来审视课堂教学。首先,教师应该教那些学生理解不了的、揣摩不透的内容。在《竹影》一课中,学生“理解不了”、“揣摩不透”的是什么呢?这一文本最大的教学价值在哪里呢?我曾问过学生,阅读这篇课文,你最感兴趣的地方在哪里?你理解不了的问题是什么?学生说,最感兴趣的地方是小朋友们在月光下描竹影。理解不了的问题是:文章语言平易朴实,但为什么还能娓娓动听?据此,可以确定本文教学内容:以语言为抓手,体味文中所表现的儿童天性这一特征,让学生沉浸在一个充满温情的文化氛围中,引领学生欣赏美。授课教师所确定的教学内容是“品味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体会文中的童真童趣”,这一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有一致的地方但也有明显不足。其次是怎么教。我们要顾及教材实际,理清设计思路,灵活地选择教法,使教学永葆生动性、针对性、目的性,使学生充满兴趣性、积极性、主动性,最终发展学生的感知、体验及分析、比较、概括等各种语文能力和情感态度、思想观念、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语文素养。例如,在《竹影》教学中,我们不应该在文本理解层面打转,而应该把文本语言平易朴实却娓娓动听背后的机理剖析给学生,也就是把教学的视角从单纯的内容理解层面转移到方法探究层面,关注作者丰子恺是如何做到文字平易朴实,读起来却娓娓动听、生动形象的。文中的比喻、细节描写、短句形式等都是课堂教学的抓手,可以通过营造氛围、语言品味、意理阐发、漫画拓展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意义。三、关注细节,把握教学方向一般来说,课堂观察沿着“事件—观察—现象—归因—对策”的基本程式来研究课堂教学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有现象的陈述,有原因的分析,有问题的发现,还有对策的探讨。特别是能够围绕课堂教学的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