纬书中的河图洛书文化_第1页
纬书中的河图洛书文化_第2页
纬书中的河图洛书文化_第3页
纬书中的河图洛书文化_第4页
纬书中的河图洛书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纬书中的河图洛书文化

近20年来,作为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洛罗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洛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图罗书》再次成为科学家理论的焦点。由于现存资料的缺乏,河图洛书依然是个不解之谜。虽然河图洛书文化的“源”难以辨析,但其“流”却依稀可寻。在传播过程中,河图洛书由一种文化现象逐渐转变成一种文化符号。在这转变过程中,河图洛书逐渐丧失一些原有的内涵,同时也不断增加一些新的内涵,这样它的面貌看似“相识”,但又并非“原貌”。一纬书中的河图洛书在先秦典籍中有不少关于河图洛书的记载。在这些记载中,河图所指并不一致。对此学者们作了不少论述,在此就不作重复了。在先秦典籍中河图往往被当作一种事典来引用,很少涉及河图洛书的具体所指。到了西汉中后期,一些学者对河图洛书的具体所指作了论述。《汉书·五行志》载:“刘歆以为虙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1315此后人们往往袭用此类说法。①纬书中的河图洛书文化极其丰富。日本学者安居香山和中村璋八编辑的《纬书集成》1是目前收录纬书比较齐备的著作。《纬书集成》中《河图编》收录纬书43种(内含《河图》),《洛书编》收录纬书15种(内含《洛书》)。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关于河图洛书的记载散见于它类纬书中。据笔者不完全统计,现存纬书文献中涉及河图洛书的记载达一百余条。纬书关于河图洛书的记载较为驳杂,其所指往往不一致。不无遗憾的是这点往往为学者们所忽视。根据其具体内容,纬书中的河图可分为两大类:古河图和谶纬河图。2古河图,指的是从先秦流传下来的各类传说河图。谶纬河图指的是纬书中汉代方士所编造的各类河图。纬书中的古河图大体有以下几种。(一)第一人是秦“画”、《龙鱼河图》先秦时期便有伏羲依河图制八卦的传说,《周易·系辞》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556纬书对此作了更为详细的记载。“神龙负图出河,宓羲受之,以其文画八卦。”(《尚书中候握河纪》)“伏羲氏王天下,有神龙负图出于黄河。法而效之,始画八卦,推阴阳之道,知吉凶所在,谓之河图。”(《龙鱼河图》)从现存纬书文献来看,这是最早的河图,伏羲是受河图的第一人。伏羲受河图的原因已不可知,但其受河图的结果是制作八卦。在这里看不到丝毫的天命色彩,有的只是远古关于事物起源的解释神话的浪漫气息。这与后世的政治神话河图大相径庭。(二)禹受河图乃神鱼纬书中有不少禹从河伯受河图的记载。“(禹)观于河,有长人,白面鱼身,出曰:吾河精也。呼禹曰:文命治淫。言讫,受禹河图,言治水之事,乃退入于渊。”(《尚书中候考河命》)“尧使禹治水,禹辞,天地重功,帝钦择人。帝曰:出尔命图乃天。禹临河观,有白面长人鱼身,出曰:吾河精也。表曰:文命治滛水,臣河图去入渊。”(《尚书中候》)这些记载虽有一些出入,但其主导思想是非常明确的:禹受河图而治水实乃天意。值得注意的是,授禹河图的是河伯,而不是什么神龙、玄龟、神鱼等。纬书中有禹得《括地象》的记载。“禹长于地理水泉九州,得括象图,故尧以为司空。”(《尚书刑德放》)“伯禹在庶,四岳师,举荐之帝尧。握括命不试,爵授司空。”注云:“禹握括地象,天已命之,故不复试以众官。”(《尚书中候》)故人们认为禹从河伯接受的河图便是《括地象》。《尚书中候》注云:“河图,谓括地象。”禹受河图传说虽然具有浓郁的天命色彩,但其主要目的在于说明治水这件事,与王权并无多少联系,这与后来众多以王权为核心的政治神话河图迥异。现存纬书之前的典籍中没有禹从河伯受河图的记载(也许有但笔者未曾见到),《吴越春秋》卷六中有禹得天书而明治水之理的记载。由此可以推断,禹得天书(或河图)而治水成功是一个古老的传说。此外,纬书还有将禹河图等同于《洪范》的记载,“乃受舜禅,即天子之位。天乃悉禹洪范九畴,洛出龟书五十六字,此谓洛出书者也。”(《尚书中候考河命》)此类观点当是后起之说,可能源于刘歆等人学说。(三)纬书中的典型磁笔图洛书孔子将河图视为盛世的象征。“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89此后儒家常将河图当作圣德的象征,这在陆贾《新语》、《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等中有较为明确的记载。在非儒家典籍中,河图则视为受命的祥瑞,往往与其他祥瑞并举。管仲曰:“昔人之受命者,龙龟假,河出图,洛出书,地出乘黄(即神马)。”426《墨子·非攻下》:“赤鸟衔珪,降周之岐社,曰:‘天命周文王伐殷有国’。泰颠来宾,河出绿图,地出乘黄。”151-152对此类说法纬书作了不少发展。纬书认为,河图洛书的出现是帝王圣德感应的结果。“德至深泉,则黄龙出,醴泉涌,河出图,洛出书。”(《孝经援神契》)“帝德之应洛水,先温九日,后五日变为五色,元黄天地之静,书见矣,负图出午。”(《易纬乾凿度》)纬书中这类圣德河图也有不少。“尧励德匪懈,万民和欣,则龙马见,其身赤色,龟背袤广九尺,五色,颏下有红,赤文似字。”(《尚书中候》)“周公旦即摄七年,鸾凤见,冥荚生,青龙衔甲,元龟背书。”(《尚书中候》)与早期儒家思想相比,纬书中的这类河图具有浓郁的天人感应色彩。二纬书中的河图纬书中除了少量的古河图之外,充斥着大多数的谶纬河图。所谓政治神话,是一种文明神话,即文明社会中人们出于某种现实目的制作的神话。纬书中大多河图故事是人们出于一定的政治目的,借助文化传统中的宗教思想和神话资料而虚构的神话故事,因此可称为政治神话河图。如上所说,纬书之前的典籍虽对河图有不少记载,但很少对河图作具体的描述。纬书则对河图的性质和内容作了许多说明。从性质和内容方面来看,纬书中河图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历代帝王兴亡世系表,“河图,命纪也,图天地帝王终始存亡之期,录代之矩。”(《尚书璇玑钤》)河图上记载着历代受命帝王姓氏及在位时间。“河洛之符,名字之录”(《尚书纬》)。尧所受河图“有列星之分,斗正之度,帝王箓纪,兴亡之数”(《尚书中候》);“尧受图书,已有稷名在录言,其苗裔当王。”(《尚书中候苗兴》)这类河图颇似后世的《推背图》、《烧饼歌》等有图有文的预言书。纬书虽然多次提及此类河图,但具体描述并不多见。二是帝王受天命登大位的任命书。这种河图便是天命河图。所谓天命河图就是直接展现以王权传承为核心的天的意志的河图。这种河图往往记载着新受命帝王的姓氏,有的甚至还记载着受命帝王管辖的地域等,“河图,帝王之阶图,载江河山川州界之分野。”(《春秋命历序》)纬书中描绘得最多的、最能体现纬书中河图洛书文化特色的便是数量众多的天命河图。根据现图的情形,天命河图又可分为两类。(一)帝王祭祀河图说先秦时期人们已将河图与受命联系起来了,认为河图洛书是受命的祥瑞。纬书认为河图洛书是圣王受命的标志之一,是其神权天授的证据之一。“河龙洛图龟书,圣人受道真图者也。”(《易纬是类谋》)“天子亡徵九,圣人起有八符。运之以斗,税之以昴,五七布舒,河出录图,洛授变书。”(《易纬是类谋》)正因如此,临死时“文王之戒武王曰:我终之后,恒称太子发,河洛复告,遵朕称王。”(《尚书中候我应》)从现存的纬书文献来看这种河图始于传说中的黄帝。“天授元始建帝号,黄龙负图,鳞甲成字,从河中出,付黄帝。令侍臣为写,以示天下。”(《河图挺佐辅》)黄帝是第一个建立帝号的人,河出龙图,以证明其称帝乃是天命。黄帝则令臣子抄录天书,传示天下,以证明其建帝号是出于天命。自黄帝之后,历代帝王都曾受河图。洛出图是天授神权的重要标志之一,于是受河图便成为帝王受命的重要仪式之一。帝王应天命受河图的通常仪式是这样的:受命帝王于洛水边筑坛举行祭河仪式,以璧沉河之后便有龙马、神龟等负图而出,置于坛上。“尧即政十七年,仲月甲日,至于稷,沈璧于河。青云起,回风摇落,龙马衔甲,赤文绿色,自河而出,临坛而止,吐甲迥带。”(《尚书中候握河纪》)舜、商汤、周成王等都曾祭河受图。不仅如此,秦始皇和汉高祖刘邦都曾祭河受图。除祭河之外,受命帝王观河、游河也可视为一种受命的仪式,亦常有河图出。“唐帝游河渚,赤龙负图以出。”(《春秋元命包》)“舜以太尉继位,与三公临观。黄龙五采负图,出置舜前。”(《河图》)(二)“枢百,则禅于虞”河图洛书不仅是帝王受命的标志,也是帝位传让的兆示与仪式。“尧率舜等游首山,观河渚。有五老游河渚。……有顷赤龙衔玉苞,舒图刻版,题命可卷,金泥玉检,封盛书。威曰:知我者重童也。五老乃为流星,上入昴。黄姚视之,龙没图在。尧等共发曰:‘帝当枢百,则禅于虞。’尧喟然曰:‘咨汝舜,天之历数在汝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籙永终。’”(《论语比考》)舜传位禹亦是如此。“(舜)在位十有四年,奏钟石笙筦,未罢而天大雷雨疾风,发屋伐木,桴鼓播地,锤罄乱行,舞人顿伏,乐正狂走。舜乃权持衡而笑曰:‘明哉,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亦乃见于钟石笙筦乎?’乃荐禹于天,行天子事。于时和气普应,庆云兴焉。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于是八风修通,庆云丛聚。蟠龙奋迅于厥藏,蛟龙踊跃于厥渊,龟鳖咸出厥穴,迁虞而事夏。舜乃设坛于河,如尧所行,至于下稷,容光休至,黄龙负图,长三十二尺,置于坛畔,赤文绿错,其文曰:‘禅于夏后,天下康昌’。”(《尚书中候考河命》)这类河图通常也是以圣王受命为核心,但因多出现于禅让的场合,故列为一类。三受封建所需的河图即图2纬书不仅有许多帝王受河图的记载,而且对河图的具体形貌及内容作了不少描述。纬书中记载的河图的形态不一,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纹理图。这种河图指的是神龟等背上的纹理形成的文字,往往要抄写下来加以保存。出献这类河图的以神龟为主,但也有黄龙、鲤鱼等灵物。如“黄帝游于洛,见鲤鱼长三尺,青身无鳞,赤文成字。”(《河图》)除黄帝之外,尧、成王亦受此类河图。如“成王观于洛,沉璧。礼毕王退,有玄龟,青纯苍光,背甲刻书,上跻于坛,赤文成字,周公写之。”(《尚书中候》)纬书中的这类河图比较原始,当是对远古传说的继承。第二种是甲状图。出献这类河图的往往是龙马等灵物。“尧时,龙马衔甲,赤文绿色,临坛上。甲似龟背,广袤九尺,圆理平上,五色文,有列星之分,斗正之度,帝王录纪,兴亡之数。”(《尚书中候》)“周公旦即摄七年,鸾凤见,冥荚生,青龙衔甲,元龟背书。”(《尚书中候》)这类河图不再依附于龙马、神龟等动物,而是一个独立的实体。这种甲状河图虽然是从早期灵物纹理发展过来的,因其是独立实体,故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如上文提到了河图“广袤九尺”,便可以证明这点。第三种是舒卷图。这种河图颇似于古代帛卷。“尧沉璧于洛,玄龟负书,背中赤文朱字,止坛。舜礼坛于河畔,沉璧,祀礼毕,至于下吴,黄龙负卷舒图,出水坛畔。”(《尚书中候考河命》)“舜沈璧于河,荣光休至,黄龙负卷舒图,出入坛畔。”(《尚书中候》)这类河图往往较宽大,有的长达数十尺。“舜乃设坛于河,如尧所行,至于下稷,容光休至,黄龙负图,长三十二尺,置于坛畔,赤文绿错,其文曰:‘禅于夏后,天下康昌’。”(《尚书中候考河命》)第四种是匣中图。这种河图较为考究,往往以玉为匣,以泥封之。“唐帝游河渚,赤龙负图以出。图赤色如锦状,赤玉为匣,白玉为检,黄珠为泥,元玉为鉴。”(《春秋元命包》)“舜以太尉继位,与三公临观。黄龙五采负图,出置舜前,以黄玉为柙,白玉检,黄金绳,黄芝为泥,章曰:黄帝符玺。”(《河图》)“尧率舜等游首山,观河渚。有五老游河渚……有顷赤龙衔玉苞,舒图刻版,题命可卷,金泥玉检,封盛书。”(《论语比考》)从形态而言,这类河图的产生当是较晚的事。上述四种河图呈现出由原生态到人造化的发展趋势,由此我们可以窥见远古河图传说是如何一步步被人们改造成政治神话的。河图不仅形貌各异,而且其具体内容也驳杂多样。河图所记内容往往与河图的性质及功用有密切的关系。从纬书记载来看,古河图一般少有图画和文字。帝王世系表河图记载的是历代受命帝王的姓氏及兴衰更替年代等,有的甚至还有图画,记载与帝王相关的星区、疆域等。受命河图记载的多是帝位神授等内容。“汤沉璧于洛水,黄鱼双跃,出济于坛,元鸟随鱼出示生,化为玄玉,赤勒:玄精天乙,受神命代,天下服。”(《尚书中候》)“黄帝得龙图,中有玺章,文曰:天黄符玺。”(《春秋运斗枢》)禅让河图记载的是新受命帝王的名字。如禹受禅河图“其文曰:‘禅于夏后,天下康昌’。”(《尚书中候考河命》)舜受禅河图曰:“帝当枢百,则禅于虞。”(《论语比考》)汉代纬书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众人说经论事资料的汇编。由于历代帝王的禁毁,纬书大多亡佚,现存的纬书集子多是后世学者辑佚的结果。正因如此,现存纬书中前后重复及相互抵牾之处颇多。这种现象同样也表现在纬书关于河图洛书的记载方面。纬书中的河图洛书文化虽然很丰富,但又很驳杂,前后不一致、不能自圆其说之处很多。以上仅就纬书中的河图洛书文化的主流作一简要分析,对于一些不关大体的细小枝节就不作细说了。四继承古代文化的河图如上所说,纬书中的河图大多数是政治神话河图。这类河图一方面对先秦文化多有所继承,如祭河仪式、神物崇拜、天人感应思想等,另一方面它们都是汉代政治运动的产物,都是名副其实的政治神话。(一)纬书所见世界的虚构性河图洛书传说起源很早,这种传说最初可能源于神物崇拜。居住在河洛一带的远古人们将偶然出现于水中的大龟、蛟龙等罕见之物神化,认为它们的出现是一种吉祥的预兆。继而人们将河图视为盛世的标志和帝王受命的象征,于是孔子有河不出图之叹,管仲有河不出图之谏。或许因为这些灵物身上的纹理比较奇特,颇似古文字或图画,于是人们称之为河图或洛书。到了汉代纬书中,河图洛书则演变成了一种政治神话。“新的政治神话并不是随意生长的,不是胡思乱想的结果。它们是由精明狡猾的匠人小心编造出来的人工作品。”316虚构性是政治神话的重要特征。汉代纬书中的河图洛书神话亦是如此。首先,纬书虚构了河图洛书的性质与形态。从现存典籍来看,先秦典籍少有对出河图这一具体事件的记载,而往往将出河图这一现象当作事典来运用,如孔子、管仲以及稍后的《礼记》、《大戴礼记》等莫不如此。不仅如此,早期典籍基本上没有关于河图的性质、功用、形态、内容等的记载,而纬书则将河图具体化,将其变成了一种具体可感的实体。从性质与功用方面看,纬书将河图分为两大类,一是历代帝王兴亡系表,二是帝王受天命登大位的任命书。不仅如此,纬书对河图形态及其内容作了具体描绘,如纹理图、甲状图、舒卷图、匣中图等。有的记载受命帝王的名氏,有的记载受禅帝王的名氏等。这些显然是汉代人虚构的结果。其次,纬书虚构了大量受河图的故事。“河授图,天下归心。”(《论语素王受命谶》)在纬书中受河图是圣王受命的标志之一,是其神权天授的证据之一。于是纬书编造了大量的帝王受河图的故事,从远古黄帝、尧、舜,到近世的秦始皇、汉高祖无不受河图而登大位。纬书描绘了大量的受河图场面,最典型莫过于禹受舜禅的故事。“这种禅让与受命(相对于过去一代圣王是禅让,相对新一代圣王则是受命)俨然是一幕中国式的政治神话大剧!”111再次,纬书编造了受图仪式。纬书之前的典籍中没有受图仪式的记载,而纬书则对受图仪式有详细的记载。帝王应天命受河图的通常仪式是这样的:筑坛祭河――以璧沉河――龙马、神龟等出图。先秦典籍中有不少君王祭河仪式的记载,最典型的莫过于《穆天子传》中的记载。纬书中受河图的仪式不过是上古君王祭河仪式的翻版而已。总之,纬书中的河图洛书文化多是汉代人虚构的结果。(二)汉初王莽再犯罪行政治神话是人们出于某种政治目的而编造的神话故事,权力是政治神话叙述的核心。纬书中河图洛书神话并不像远古神话那样是原始人们以幻想方式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结果,而是文明时代人们出于特定的功利目的而精心编造的结果。纬书中大多数河图都是天命河图,都是以受命和禅让为中心话题的。这些河图的出现与西汉末期政治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汉武帝多次出击匈奴,造成了府库空虚,国势衰微,于是便有汉家再受命之说逐渐流行于世。昭帝时眭弘曾上书,认为汉帝宜“求索贤人,禅以帝位”。3154成帝在位期间阴阳不和,灾异不绝,又无后嗣。哀帝时期情形更坏,于是夏贺良上“赤松子谶”,宣称“汉历中衰,当再受命”,3192以至哀帝改年号厌之,可终无效果。衰败景象使得许多人对汉帝国失去信心。“一旦理性对我们失去效力,那种最终手段的力量,即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就会抬头。”312汉家再受命的舆论给王莽提供了可乘之机。掌权之后,“王莽巧妙地利用当时盛行于世的神秘思想的社会思潮”,120使自己一步步走近帝位,最终登上皇帝宝座。一亭长声称天帝令其曰:“摄皇帝当为真”,并以亭中出井为证。又有人浚井得白石,文曰“告安汉公莽为皇帝”,于是王莽居摄,称假皇帝。此后不断有人上献“符契图文”、“金匮图书”等符命。在众多伪造符命的支持下,王莽应天命而称帝。纬书河图是以受命与禅让为核心的,这与汉末汉再受命、禅贤的时代思潮是一致的。河图中兆示帝王受命的谶语与王莽时代盛行的符命、谶言是一致的。可以这么说,谶纬河图多是当时人们为了实现再受命的政治目的而编造的结果,而王莽及其党人则是这些政治神话主要的编造者。“这样不变、统一、单调地重复同一仪式最能够麻醉人的积极力量和判断、批判的洞察力。”319为了麻醉世人从而达到受汉禅的目的,王莽及其党人炮制了大量的河图洛书政治神话。(三)纬书对河图的宣传天命,上天的命令。天命观产生于西周初年,周人认为天命无常,唯德是辅,周人代商实是出天命。此实开后世天人感应说之先河。在早期典籍中,人们往往将出河图视为受命的祥瑞之一。在纬书中河图则成为宣扬天命思想的工具。首先,河图是天帝意志的表现。纬书认为,天子乃天帝之子。“天子之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