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企业隐性知识的扩散与管理
1企业隐性知识扩散的必要性自1996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委员会(oced)发表著名的《基于知识的经济》以来,知识在该组织中的作用日益显著。人们开始意识到知识在组织中的基础作用,基于知识的企业知识理论得到了巨大发展。企业组织欲获得超额的经济效益,其战略目标就在于能够创造和维持竞争优势。企业知识基础论(Knowledge-BasedView)认为,这种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来自于企业所独有的、有价值的以及他人难以模仿的隐性知识。企业隐性知识作为一种关键的要素和资源,已经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而企业隐性知识扩散对于企业获得和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具有独特的意义。通过隐性知识的扩散,企业组织可以实现隐性知识共享;可以把无形的隐性知识转移到其扩张的新领域,使得企业低成本进入该新领域;可以实现技术创新的协同与整合优势。企业隐性知识扩散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企业是否能成功获取并维持其竞争力。所以,科学地分析和评价企业隐性知识扩散的关键影响因素,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提高隐性知识扩散效率,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知识创新能力,最终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以下我们将在综合分析隐性知识扩散的特性及隐性知识结构模型法(InterpretativeStructuralModeling,简称ISM),对企业隐性知识扩散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2企业隐性知识扩散的系统非线性动力特性提到企业隐性知识扩散,首先应明确企业隐性知识的范畴。企业隐性知识是指存在于员工个体和企业内部各级组织(团队、部门、企业层次等)中复杂的、隐含的、高度个体化、难以形式化、难以与他人共享的主观知识,同时还包括通过扩散与共享等方式从企业外部有效获取的隐性知识。一是技术层面的企业隐性知识,包括那些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和诀窍;二是认识层面的企业隐性知识,包括心智模式、信念、洞察力和价值观等,反映人们对现实的看法及对未来的展望,是世界观的组织知识。隐性知识扩散(也称隐性知识传播)是指知识信息跨越时空使组织内不同个体或不同组织个体之间实现知识传递和共享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在知识扩散系统中。隐性知识扩散是一个复杂非线性系统,该系统包括了知识元扩散、介质扩散、方式以及扩散效果一系列内在要素,涉及知识各个层面的内容,同时隐性知识扩散系统具有丰富的系统结构,通过组织资源重组,以技术扩散系统为纲,经由它的网络辐射功能将相关的组织系统、管理系统、制度系统等多个子系统集聚起来完成结网,这些组成单元之间的联系与日俱增,横向与纵向的联系相互交叉、重叠、渗透、干扰其联系方式可以达到1016以上,在系统内部运动中体现出强烈的复杂非线性特征。企业隐性知识扩散的复杂非线性动力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知识扩散具有主体多元性、多层次性、知识本身的复杂性、环境的复杂性、系统非线性。隐性知识扩散具有主体多元性。不单是科研机构或科研型大学是隐性知识扩散主体,不同的企业也可是隐性知识扩散的主体。由于组织各子系统的人员组成具有多样性和层次结构,以及人员之间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自由交流使得隐性知识扩散系统成为非线性网络结构。隐性知识扩散具有多层次性。隐性知识扩散系统有很多层次,从个人、组织、产业直至国家乃至全球范围每一个层次都有其自身的结构,扩散可以跨越若干层次,各层次之间可以有无穷多种组合,不同的组合就可能产生差异显著的扩散效果,比如同质的组织(如科研机构或科研型大学)之间的隐性知识扩散就快速有效,而不同质的组织(如科研机构与生产企业)之间的隐性知识扩散就显得粘滞一些。隐性知识本身具有复杂性。隐性知识从其构成要素上看是由体验性知识和经验性知识构成,由认知、情感、信仰、经验和技能等要素共同组成,可细化为个人隐性知识、集体隐性知识、专业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相对主观,依附于人的大脑或技能中,通常通过行动表现出来,扩散双方对它的感悟会因此产生较大差异。隐性知识扩散具有环境复杂性。任何一个系统都无法独立于环境而存在,隐性知识扩散所处的环境是经常性与变动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结合,这对隐性知识扩散的持续运行既是有利因素又是不利因素,因为环境一方面提供系统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空间、资源或其他积极条件,另一方面又会约束、扰动、甚至危害整个系统的可持续性。因此环境这种随时间和空间的推移而变动的特点以及变动性质无法准确预期给隐性知识系统增加了隐性知识扩散的复杂性。隐性知识扩散具有系统非线性。参与扩散的各组成元由此消彼涨的相互作用力关联起来,通过与环境交换能量、信息,实现了藕合从而互塑共生的目的,但是组成元——扩散过程——环境所构成的关系链具有熵处于极不稳定的跳动状态中,使得隐性知识扩散系统经常远离平衡状态,于是经由自组织从而形成了耗散结构,换而言之,在内力与外力的共同作用下,隐性知识扩散系统成为一个动态变化的非线性动力学系统,具有复杂系统的一切本质特征。3企业隐性知识向企业隐性知识转化的路径Nonaka和Tadeuchi提出的SECI模型将组织中知识转化扩散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社会化(socialization):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二是外在化(externalization):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三是组合(combination):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四是内化(internalization):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个人的隐性知识经过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和内化四个阶段,实现了个人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知识的扩散,并最终又产生了新的隐性知识。这个过程中,知识的转化、扩散和创造是一个动态的、递进的过程,因此被Nonaka称做知识螺旋。当个人的隐性知识完成一次知识螺旋运动,转化为新的隐性知识后,新的知识螺旋运动又开始了。因此,企业隐性知识扩散的中心任务是:一是提供必要的技术条件,鼓励员工自己将其所拥有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或者经社会化后进一步显性化,然后经过组合转化为系统化的显性知识,通过某种技术平台实现显性知识共享;二是创造必要的组织环境,促进隐性知识扩散与共享。个人隐性知识是企业隐性知识的重要来源,个人隐性知识向企业隐性知识转化是企业隐性知识扩散的重要途径,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一是自发交流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企业员工之间合作的团队文化是影响个人隐性知识向企业隐性知识转化扩散的主要因素。二是制度保障模式。随着组织人数的增加,组织内的成员已经很难建立和维持互利自愿的合作关系,建立适当的制度保障是必要的。制度保障模式主要是采取各种规章制度、流程和标准来规范个人隐性知识向企业隐性知识进行转化扩散。三是信息化推动模式。信息化推动模式是指组织通过在组织内部实施MIS或者ERP,从而促进和带动了个人隐性知识向组织显性知识进行转化扩散。四是组织学习模式。这种模式是把组织建设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的学习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4模型分析:企业隐性知识传播的影响因素4.1隐性知识扩散的系统非线性模型本文采用解释结构模型法对高新技术企业隐性知识扩散进行分析与评价。解释结构模型法(ISM法),是结构模型化技术的一种。1973年由美国华费尔教授为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有关问题而开发,其特点是将复杂的系统分解为若干子系统要素,利用人们的实践经验和知识以及计算机的帮助,最终构成一个多级递阶的结构模型。由于隐性知识扩散是一个复杂非线性系统,具有主体多元性、多层次性、知识本身的复杂性、环境的复杂性、系统非线性。因此,本文运用ISM方法,试图建立一种企业隐性知识扩散解释结构模型。4.2知识扩散影响因素研究影响企业隐性知识扩散的因素众多。目前有一些学者对企业隐性知识扩散及影响因素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常荔等(2001)从以下6个方面探讨影响知识扩散速度的因素:知识的性质与内容、知识供给主体传递知识的能力、知识需求主体的学习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知识结构的互补性、对知识扩散成本与利益的预期、知识转移的社会环境因素。朱少英、徐渝(2003)认为知识的转化扩散有赖于组织管理者的推动作用,即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革新组织结构和提供必要的经费、时间、场所和设施等支持。陈娟、芮明杰(2004)认为高技术企业环境下的知识扩散特别受到心理距离和知识距离影响,心理距离表现为信任程度,双方越是信任,知识提供者越愿意提供知识,知识接受者越愿意接纳对方提供的知识;知识距离表现为双方共同具有的知识基础量以及双方关于怎样与对方交流知识以及对方拥有的知识及其可靠性的评价。蔡卫民等从知识的表达方式、传播者的素质、知识接收者的接收能力、传播者或接收者的知识结构的互补性、企业对知识传播和学习的激励机制、组织文化、企业对传播投资多少等7个方面研究了影响知识扩散的企业内部因素。ChinMingTsai从利益驱动角度来看知识扩散,认为知识的传播和扩散都是与知识传授方和知识接受方的利益密切相关的,且由双方的利益比较关系来决定知识的传播结果。马亚男认为影响企业知识扩散效率的因素很多,包括战略因素、技术因素、组织因素、文化因素、激励因素、组织学习因素等,各种因素在提高企业知识转化扩散效率中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他从三个方面设计了企业隐性知识扩散能力的评价指标。目前研究企业知识扩散规律的角度很多,还没有形成一个权威的观点,而且每个角度的研究均有可取之处,但都有待进一步的挖掘。本文在上述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长沙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企业为对象,针对高新技术企业隐性知识扩散效果弱等问题对企业的部分中高层领导和知识员工进行访谈,了解制约隐性知识扩散的主要因素;其次对访谈记录进行整理和分类,归纳出了组织结构、激励机制、制度环境、管理系统、组织学习、人际关系、扩散渠道、吸收能力、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知识差距、信任机制等12个最为重要的影响隐性知识扩散的导致因素。(如表1所示)4.3可达矩阵级域划分(1)要素集合si可达集:要素Si可以到达的要素集合定义为要素Si的可达集,用R(Si)表示,由可达矩阵中第Si行中所有矩阵元素为1的列所对应的要素组合。先行集:可以到达要素Si要素集合定义为要素Si的前因集,用A(Si)表示,由可达矩阵中第Si列中的所有矩阵要素为1的行所对应的要素组成。最高级要素集:一个多级递阶结构的最高级要素集(即第一层要素),是指除了可以到达自己本身外,不能到达其它要素的要素组成的集合。其可达集R(Si)中只包含它本身的要素集,即R(Si)=R(Si)∩A(Si),找出最高级要素集后,即可将其从可达矩阵中划去相应的行和列,接着,再从剩下的可达矩阵中继续寻找新的最高级要素(即第二层要素)。依次类推,可以找出各层要素集。(2)生成控制因素集该级只有R(S0)∩A(S0)=R(S0),因此该级最高级要素为0,则第一层要素为{S0},划去可达矩阵中S0所对应的行和列,得到第二层因素集{S5,S7,S8,S10,S12};同理,可以得到第三层要素集合{S3,S6,S9,S11}、最底一层的要素集合{S1,S2,S4}。4.4建立企业隐性知识传播解释结构5提高企业隐性知识扩散的能力对建立的解释结构模型进行分析,由图2可知,企业隐性知识扩散解释结构模型是一个具有四级的多级递阶结构,最低一级的导致因素有3个:组织结构不适合隐性知识扩散;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缺乏;缺乏适用隐性知识扩散的管理系统。企业只有把握住影响隐性知识扩散能力的最基层因素,不断的改进和提高,才能逐级改善和提升隐性知识扩散能力,克服隐性知识扩散能力弱的特点,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企业应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合理的尝试:其一,知识扩散必须受到企业高层的重视,而当前尤应提高对企业隐性知识重要性和复杂性的认识,因此应改进与创新组织结构,实行组织结构扁平化、柔性化和网络化,加快组织各种隐性知识的扩散。其二,隐性知识转化的困难除了自身的特性之外,还有提供方的知识垄断以及接受方的抵触情绪,为了更加有效地进行隐性知识的扩散和共享,企业就必须建立和完善促进扩散的激励机制,采取相应的物质或精神激励措施最大限度地克服甚至消除这些障碍,让隐性知识转移扩散创造更加丰厚的成果。其三,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互联网、人工智能、软件技术和知识库等,可大大促进隐性知识创造和扩散的速度及效率。4.2知识扩散评价成立企业隐性知识扩散评价小组,由长沙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的中高层领导及企业中被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碳硅及其重要化合物学案新人教版
- 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0讲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学案含解析人民版
- 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10讲气候类型教案湘教版
- 小学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美育学科教研计划
- 2024年初中学校安全演练计划
- 看月亮科学教案5篇
- 市政管道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 二零二五年航空航天零部件生产合作合同2篇
- 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
- 广东省梅州市兴宁一中人教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英语试题
- 2025寒假散学典礼(休业式)上校长精彩讲话:以董宇辉的创新、罗振宇的坚持、马龙的热爱启迪未来
- 安徽省示范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期末综合测试物理试卷(含答案)
-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
- PMC主管年终总结报告
- 售楼部保安管理培训
- 杭州出租车区域考试复习备考题库(含答案)
-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简介课件
- Art285 中国视觉艺术史
- 根号2有多大?数学课件
- GB/T 13634-2000试验机检验用测力仪的校准
- 中小学道德与法治高级教师职称评审答辩题目与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