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应麟《玉海》考
他是一位知识渊博、精通古代的儒家学者。其《玉海》二百卷,囊括当时科举考试所需的各类知识;考据性笔记《困学纪闻》居宋代三大笔记(另有《梦溪笔谈》、《容斋随笔》)之首。他是一个伟大的儿童启蒙教育家,一生致力于儿童启蒙教育,著有《小学讽咏》(已佚)、《蒙训》(已佚)、《小学绀珠》、《姓氏急就篇》、《补注急就篇》和《三字经》等6部有关普及教育的专书。其中《三字经》风行中国700多年,清末流传海外众多国家,在当代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为儿童道德教育教材。他又是一个慧眼识才的伯乐良师,在殿试试卷中一看到文天祥的试卷,便认定这是一个忠肝义胆的国之栋梁;而文天祥这位状元丞相也没辜负他的期望,以其凛然正气谱就了一曲正气之歌,为中华民族树立了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他就是一代鸿儒,宋代杰出的学者,宁波文化名人王应麟。一、机头主簿王应麟王应麟(1223-1296),字伯厚,又字厚斋,号深宁,庆元府鄞县人(今宁波市鄞州)。先世河南开封(浚仪),后迁居鄞县。其父王,博洽多闻,性耿介。曾任国史院编修宫、实录院检讨官等,预修四朝史,著《舆服志》六卷。王应麟与其弟王应凤均少年早慧,孜孜于学。王应麟于9岁时已通读经群,为宋代著名的神童。其父对兄弟俩寄予厚望,他曾应博学鸿词科而屡试不中,因此,决心让其二子能学业有成,曾特意向参知政事余天锡借来周益公等人攻读博学鸿词科考试的藏书,对两子非常严厉,每次授题后就坐在堂上督课,令兄弟俩答题,刻烛以待,稍微迟缓便叱骂责斥,两兄弟为此更加苦学,学业于是日进。王应麟在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考中进士,时年仅18岁。但他不以举业为荣,决心成为一个通晓典章制度的鸿儒硕士,以中博学鸿词科自勉,发愤遍读各类馆藏藏书。在史馆中每见到有用资料时,就“每以小册纳袖中,入秘府,凡见典籍异文,则笔录之,复藏袖中出”(孔齐《至正直记》),回家后,就对这些资料进行编类,从18岁考中进士至34岁的16年中,就这样勤奋地读书、记笔记、编专题,在编纂《玉海》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学术体系。宝祐四年(1256),他参加难度极高的博学鸿词科考试,以雄厚的实力摘取桂冠。这是继真德秀之后,在48年中惟一考中博学鸿词科的进士。其弟王应凤则在这一年考中进士,开庆元年(1259)又考中博学鸿词科。博学鸿词科是难度极大的科举考试,常常一科中无人考中,王氏兄弟相继考中此科,可谓进士中的进士,状元中的状元。两人也堪称“人中麟凤”了。兄弟俩同为双料进士,这在两宋科举中是少有的盛事。由此可见王氏兄弟的天分之高、用功之力。王应麟历事理宗、度宗、恭帝三朝,历任太常博士、秘书郎、著作郎、起居舍人,兼国史编修、录检讨,到恭帝德祐元年(1275),已官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他为官清正耿介,深明大局,不附权贵,是一个忠肝义胆的直臣,也是一个慧眼识才的伯乐。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理宗在集英殿主持殿试,看了考官推荐的试卷后,想把第七卷提为第一卷,交与王应麟复考,王应麟读了考卷后,便向理宗道贺:“是卷古谊若龟镜,忠肝如铁石,臣贺陛下得士!”遂以该卷为首选,及唱名,乃知为文天祥的考卷。王应麟因而成为状元丞相文天祥的伯乐。王应麟升迁为太常寺主簿后,对国势非常忧虑。当时金兵陈兵淮上,边境告急,民力废弛。王应麟上疏要求皇帝“操纲纪而明委任,谨左右而防壅蔽,求哲人以辅后嗣”。当时右相丁大全隐瞒边事,王应麟指出淮河一带边防紧张,川蜀地方道路阻塞,朝廷赋税过重,百姓不堪困苦。直言理宗“陛下勿以宴安自逸,勿以容悦之言自宽。”又提请皇帝“无事深忧,临事不惧。愿汲汲预防,勿为壅蔽所欺”。这事让丁大全闻知后,恼恨交加,就诬告王应麟无事生非,王应麟为此罢官。不久,边境战起,宋军败绩,王应麟才重新起用,先任台州通判,又召为太常博士。景定五年(1264),有慧星出现,朝廷求言,王应麟利用天人感应的理论,借机指责朝廷“钳天下之口,沮直臣之气”。认为这是“天变”的原因,而“应天变莫先回人心,回人心莫先受直言”。直指南宋衰亡的根本原因是奸臣当道,人心涣散。1265年,度宗赵祺即位后,王应麟复为礼部郎官,起草《百官表》。按例只需上四表,到了晚上,丞相要他立增三道表,王应麟操笔立就,丞相从皇陵归来,又要他撰三道表章,催稿的使者在旁立等。王应麟仍从容提笔一挥而就。朝臣闻之无不惊服。于是,王应麟兼任直学士院转秘书少监兼侍读。在京期间,王应麟曾与太常少卿汤汉比邻而居,朝夕相处,两人经常谈论宋代理学各派的异同,对永嘉的制度,沙随的古易,关洛建上,江西各派学说的异同,蔡氏的图书经纬,西蜀的史学等问题加以讨论。对这些学术问题,王应麟自有识见,并融会贯通剖析其中深奥的道理。汤汉对王应麟的学识非常佩服,常对人说:“我一生见过的人不算少了,只有王伯厚(应麟)才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学者。”并将他推荐给丞相。度宗在位期间,王应麟经常上疏劝谏皇帝,要他克勤克俭,勤政爱民,要防止未萌之欲,存不己之诚。这些谏言很受度宗重视,却触怒了皇帝舅子宰相贾似道。为此贾似道屡次想将王应麟逐出朝廷,但惮于王应麟的声誉,不敢妄动,于是要包恢警告王应麟,不要再在度宗前多说多言。王应麟听了包恢的转告后笑笑说:“触犯宰相患小,欺骗君王的罪就大了。”以后,王应麟迁起居舍人兼权中书舍人,时值寒冬,忽然天空雷声大作,惊雷阵阵,朝廷震恐,议论纷纷。王应麟见朝纲不振、奸臣当道,便借机谏道:“这是臣下不遵君王的圣意,奸邪猖狂,至使皇天大怒。”贾似道听到后十分恼恨,便决意将王应麟逐出朝廷。咸淳五年(1269)王应麟为徽州知州,两年后,才召为秘书监权中书舍人。王应麟见朝中奸邪当道,屡欲辞官但未被准许。后又兼权吏部侍郎。虽然王应麟的上书谏言收效甚微,但他的忠直之心依旧,仍向度宗上书力陈成败逆顺之说,这使得度宗很不高兴,贾似道见机又想逐走王应麟。恰在这时王应麟的母亲去世,王应麟就以丁忧辞职回乡。德祐元年(1275),恭帝即位,王应麟授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那年贾似道兵败退居扬州,王应麟上书弹劾贾似道在扬州“家畜乘舆,服用御物,有反状,乞斩之”。于是恭帝下诏追究贾似道。随后王应麟兼同修国史实录院修撰兼侍读,又迁礼部侍郎兼中书舍人。此时他向恭帝上疏陈十事:“急征讨、明政刑、厉廉耻、通下情、求将材、练军实、备粮饷、举实材、择牧守、防海道。”任礼部尚书后,王应麟上疏阻止宰相留梦炎任用私党、窃位误国。但这些上疏犹如石沉大海,均无批复。王应麟看到国势日衰,边患日深,但朝廷依然君昏臣奸,黑白颠倒,自己的一腔衷情总被曲解,虽居高位,却难报国,就辞官东归,回到鄞县,课儿著书。此后,朝廷虽几次以翰林学士召他回朝,但他看到如此昏庸的君臣不可能拯救国家,于是拒不回朝,终老故乡。南宋景炎元年(1276)元军攻占南宋都城杭州后,挥兵南下,于三月初九派18游骑进驻鄞西资教寺。时镇守庆元府的宋宗室赵孟传和将作少监谢昌元闻说元兵已至,就带着府衙中的图书典籍到慈溪车厩献降,而将原先有约而去资教寺的袁镛置之不理。单枪独马的袁镛在资教寺与元军挺身搏斗,终因众寡悬殊而殉国。一家17人清明扫墓归来,闻此讯后义不容辱,全家投水殉难,只有一个7岁的儿子被老仆救出。挂冠归里,杜门著书的王应麟听到这个悲壮的故事后,特地上西山凭吊这位孤胆抗元、义薄云天的民族英雄——袁镛,并写下了《西山袁进士墓》一诗以寄托他的敬意和哀思。宋亡后,王应麟就隐居乡里,杜门不出,潜心著述,自号深宁老人,坚决不向元朝称臣。所有著作,只写甲子不写年号,表示不肯做元朝臣民。他在家乡故里乡居二十年,教授子孙,讲学授徒,由于王应麟入仕后曾担任过扬州教授、沂靖惠王府教授和皇帝侍讲,又在家乡讲学20多年,教学经验非常丰富,善于用朴实的语言揭示深奥的道理,因此求学者日多。在他的众多弟子中,其中著名的就有戴表元、胡三省、袁桷、史晏卿、史蒙卿、黄叔雅、王惟贤、杨谖和王应麟之子王良学、王昌世等。其中又以胡三省、戴表元、袁桷最为出名。袁桷、胡三省分别在乡邦文献和史学研究上成为一代名家。其间,王应麟以著述和教学为业,对乡邦文献尤为关注,曾作《四明七观》,把宁波的历史掌故融于一书,是人们认识宁波历史文化的津梁和宝典。1296年,年已74岁的王应麟在故乡逝世,生前自撰墓志铭,其弟子袁桷作祭文予以悼念。文中写道:“道大如天,学广如汉,企而望之,自涯而返。……笃生我公,是宗是师。……磅礴万类,众何敢当。”这既是弟子对恩师的感情表达,也是乡邦学者对一代鸿儒的客观评价。“有宋以来,罕有伦比”的博学之士王应麟应无愧于这些评价的。王应麟逝世后葬于鄞州东乡宝幢同岙孟山,陵墓至今尚存,山下有铁佛寺,为王应麟功德寺。王应麟在宁波念书巷内的住所一直被人尊称为“王尚书第”,第前的街巷亦称“王尚书第巷”或“王府巷”。府内有藏书楼汲古堂,是根据宋理宗所赐御匾“汲古传忠”命名的。由于王应麟祖籍为河南浚仪(开封),所以王应麟晚年写文章落款常用“浚仪王应麟”字样,这与他不书年号、只写甲子一样,寄托着对故国故土的无限追思吧。作为宁波文化名人,王应麟一直受到宁波人民的敬仰和纪念。1927年,为纪念王应麟,将王应麟居住的小巷——王尚书第巷改名为念书巷。1996年是王应麟诞辰700周年,宁波文化界的150余名人士在12月7日举行“王应麟逝世七百周年纪念会暨《宝庆讲寺记》碑重建仪式”,并在宝庆寺内开辟了王应麟纪念堂,以缅怀这位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出杰出贡献的乡贤。同年12月14日,在鄞县举行王应麟逝世700周年纪念会。2003年8月26日(农历癸未年七月二十九王应麟诞辰目),宁波市文化界人士在天一阁开会纪念王应麟诞生780周年。2005年10月,宁波人民又在他的出生地,晚年隐居二十年的念书巷里竖起了一块“宋硕儒王应麟故里”纪念碑。2006年9月至11月,王应麟故乡的鄞州区举办了第一届王应麟读书节。其间,区学苑读书会的成员集体瞻仰了王应麟遗像,拜谒了位于同谷的王应麟墓地,以寄托人们对这位学富五车、渊博多才的先贤的追思。二、吕祖谦,通儒未能学王应麟自考中进士后便开始编纂《玉海》,此后一直未停止学术研究。宋亡后的二十年中,王应麟以宋室遗民的身份生活在元朝统治之下。因他以文章道德名重一时,元朝统治者想方设法笼络他以充翰林院,但王应麟坚辞不出,一面深怀故国,一面著书立说,专治学问,他的重要著作,大都成于这个时期。王应麟的学术渊源与南宋三大学派(朱熹、吕祖谦、陆九渊)均有关系,而以吕祖谦的影响最巨。全祖望在《同谷王先生书院记》中说:“王尚书深宁独得吕学之大宗……深宁论学,盖办兼取诸家,然其综罗文献,实师法东莱(吕祖谦)。”他治学以博洽多闻著名,在当时就有“通儒硕学”之称。其著作十分宏富,据《宋史》本传记载,计有《玉海》200卷,《困学纪闻》20卷,《汉制考》4卷,《通鉴地理通释》、《诗地理考》5卷,《通鉴地理考》100卷,《通鉴答问》4卷,《汉艺文志考证》10卷,《深宁集》100卷,《玉堂类稿》23卷,《蒙训》70卷,《补注急就篇》6卷,《小学绀珠》10卷,《词学指南》4卷,《词学题苑》40卷,《姓氏急就篇》6卷,《笔海》40卷等等共34种,近700卷。后人称其“博学多闻,在宋代罕有伦比”。他的代表作《困学纪闻》作为考证札记的力作,被梁启超称为“清代考证学先导”。王应麟知识渊博,文思敏锐,擅长考据,其学术成就主要在目录学、历史学和蒙学教育三个方面。(一)关于目录学资料王应麟在文献目录学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玉海》的编纂和《汉艺文志考证》上面。《玉海》是一部类书,类书的编纂,到宋代已达到鼎盛时期,这与当时重视学术、博学和科学的风气息息相关。但《玉海》又有别于一般类书,《四库全书提要》说它“与他类书体例迴殊”。但没有说明“殊”在何处。《玉海》全书200卷,分21目,而《艺文》一目就占29卷,类书如此重视《艺文》,这在唐宋时期所绝无仅有,在编纂中,又把有助于发明图书目录的资料扼要地编辑在《玉海·艺文》中,另外的20目中,也有一些重要的参考目录。这使使用者在检到某目某条时,就可看到有关这方面的要目。两者之间互相印证,相得益彰。此外,《玉海》等还征引了不少书目,如《崇文总目》、《遂初堂书目》、《中兴馆阁书目》、《续目》、《郡斋读书志》等。这些目录著作大都未能流传下来,因而王应麟所引用的条目也成为后人再征引、校勘和辑佚的资料了。王应麟目录学方面的著作还有《汉艺文志考证》10卷。《汉书·艺文志》唐代学者颜师古在集注《汉书》时,曾作过注疏,由于颜师古把它当作《汉书》八志之一,所以仅疏姓名、时代。虽有考证,但仅三五条而已。王应麟在其基础上“捃摭旧文,各为补注,不载《汉志》全文,惟有辩论者,摘录为纲,略如《经典释文》之例。”同时又附入20部不载于《汉志》的著作。由于王应麟首次对《汉书·艺文志》的内容作了系统的辩证、考订,梳理了从先秦到西汉的学术源流,其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同时,王应麟还对另一部划时代的目录学著作《隋书·经籍志》做过大量的考订工作,使这部目录学著作的研究考证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二)《易郑康成注》类,仅存目,收录数,存目数。云史学上的成就是王应麟最重要的学术成就。入元以后,王应麟恪守“士不以秦而贱;经不以秦而亡;俗不以秦而坏”(《易·硕果不食》)等信条,坚辞不出,闭门读书,过着遗民生活,他“朝夕坐堂上,取经史诸书讲解论辩。”(钱大昕《深宁先生年谱》),一面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一面整理故国文献。其《困学纪闻》是他最重要的考据学著作。这也代表了王应麟的史学研究特色。王应麟史学研究的重大特色是擅长考据,他将宋代的考证之学发扬光大,在考据学上成绩卓著,成果累累,对当代和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尤其对清代考据学派影响极大。其成就略述如下:一是辑佚。古籍历经时代变迁、天灾人祸,或全书佚散,或部分散失,辑佚成为一项重要而艰难的工作。王应麟为此付出了毕生的精力。比如,他对已佚的汉代齐、鲁、韩三家诗说,广泛搜订于《后汉书注》、《文选注》、《说文注》、《尔雅注》、《太平御览》、《艺文类聚》等书中,“粹为一编,以扶微学,广异义。”《四库全书总目》评日:“应麟检诸书所引,集以成帙,以存三家逸文,又旁搜广讨,曰诗异字、异义,曰逸诗,以附缀其后,每条名著其所出。”汉郑玄的《周易注》在宋代已失传,王应麟从李鼎祚《集解》及《辞文》、《诗》、《三礼》、《春秋义疏》、《后汉书》等书中,缀录成《周易郑康成注》1卷。又从《太平御览》、《艺文类聚》、《后汉书注》等书中,辑得《左子逸篇》38条。古书散佚,搜采为难。“筚路蓝缕,终当以应麟为首庸也。”此评确不为过。二是辨伪。这就是考订历代史籍记载错讹。这也是史学家史学水平的体现之处。王应麟号称博学通儒,读书博杂,故其著作中征引、考订的史书内容非常繁复。从《左传》、《战国策》等先秦史籍到宋代的编年体著作《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等都有所考释。纪传体正史则是他考证的侧重点,从《史记》、《汉书》到《新唐书》、《新五代史》的十七史,他逐一进行考订,进行辨伪。如《困学纪闻》卷十一引《左传》成公二年的孔颖达传疏来“驳《史记·齐世家》、《晋世家》所载齐顷公欲尊晋景公为王之说的不确。”在这段驳证中,王应麟首先引《左传》所载,说明其时周天子虽权势衰微、然周室名号仍得以维持、即使晋文公、楚庄王等霸王亦不敢遽然犯上称王,何况晋景公?其次,以齐、晋两国当时国势强弱的情况来推论,两国势力地位相差不大,齐虽稍弱于晋,也断不至于一战而败,即以王许晋。最后,复引《左传正义》之言而得出结论:原来司马迂“玉”、“王”未分清,误以“将授玉”为“将授王”,以至造成此种谬误。如此分析,入情入理,不能不令人信服。又如卷十中指出“《管子》乃尹知章注,今本云房玄龄,非也。”辨别了《管子》注者的真伪。王应麟的辨伪除了正史外,还涉及编年体及其他多种体裁的史著。其中,有关《资冶通鉴》的有十余条,考《唐鉴》的近十条,对《续资治通鉴长编》、《通鉴纲目》也有所考订。此外,对文集如《宋景文集》;笔记如《容斋随笔》;典制著怍如《唐六典》;谱录如《元和姓纂》;金石著作如《集古录跋尾》等亦有所考。甚至于宋代皇帝的诏书也指出其讹误之处。这些辨伪对治史是有参考价值的。三是补志、补注。对古书的记载或旧注未完备者,进行补正。例如《汉书艺文志考证》对《汉书艺文志》的内容及注释进行补正,将颜师古所忽略的内容补上。该书遂开补志之先。又如易类就增《连山》、《归藏》、《子夏易传》。《急就章》曾有曹寿、崔浩、刘芳、颜之推等人的注疏,但已失传,惟颜师古注一卷仅存,王应麟因师古之注而补其阙,厘为四卷。四是史料补注出处。王应麟重视史料广征博引,又注重注明其出处。《玉海》、《困学纪闻》等书在引证之前总是说明引自何人、何书。如果遇到疑难不决未能注明出处时,则常用“不知何据”、“未知××据何书”、“当考”、“当以××为正”的说法。这些使人对他的引用史料容易信服,也反映了其学风之平实、考据之率实的特点。五是汇释。对古籍全书或有关专题,或有的语句进行汇释由来巳久。但汉唐学者对古籍的注疏侧重于章句训诂、名物制度;宋代学者则重在阐发义理。王应麟则两者兼而有之。《诗地理考》、《六经天文》、《通鉴地理考》、《通鉴地理通释》、《诗草木鸟兽虫鱼广疏》、《尚书草木鸟兽谱》等,侧重于各物制度注疏,征引众家之说。《困学纪闻》侧重于只字片语的阐释,既有章句训诂、名物制度的注释,也有义理的阐发。如有多种说法,则列举诸说并存,如唐代折冲府数目,各书记载有所不同,王应麟不下定论,而是列出各家不同说法,以供人们参考研究。综上所述,长于考证为王应麟史学研究的一大特色。他在考据学上成绩卓越,对当代和后世有着深远影响,尤其对清代考据学派影响极大。清代乾嘉考据学派的开山祖顾炎武撰《日知录》,就从体裁到内容都仿效《困学纪闻》。此外,阎若璩的《潜邱札记》、王引之的《读书杂志》、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赵翼的《甘一史劄记》等,无一不受《困学纪闻》考据的影响。(三)对两宋史事的研究王应麟不仅是一个考据名家,其史学成就也不限于考史一途,而且也是有着丰富史学思想的史学家。他的史学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世致用、以史为鉴的史鉴思想。王应麟研究历史多以历代的成败兴替发论,希图从历史上寻找改革现实政治的依据,特别是导致衰败的原因尤为关注,期待“圣人谨于微”。他在《困学纪闻》卷一《易·履霜坚冰》中说:“狄患攘而民怨结;宗藩弱而戚党颛;柄臣而宦寺恣;寇叛平而方镇强。故曰:‘思患而预防之。’”这就提醒人主在调和、克服矛盾的一个方面时,应当预防乘势而起的另一面。在政治上,王应麟极力反对“分过委功”的谀臣及贪主。说:“(李)斯以分过为忠,而过益彰,故斯与秦俱亡”(《困学纪闻》)卷六《郑侨任怨》)。他又说:“让,美德也,然当审其是非。赵充国不归功于贰将军,君子以为是;颜夏卿归功于贺兰进明,君子以为非。”(《困学纪闻》卷十二《赵充国不归功于人》),其目的就是要实事求是,分清功过,承担责任,从而找出解决办法。对于从兴盛到衰落的两宋历史,他更是有清醒的认识,对两宋的史事及人物发论也多。他歌颂北宋初期的文治武功,批评南宋的朝政腐败,其目的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以为后世之鉴。王应麟还主张人主应读史,知兴亡之理,方可治邦安民。《困学纪闻》卷十五说:“自荆舒之学行,为之徒者,请禁读史书。其后经筵不读《国风》,而《汤誓》、《泰誓》亦不进讲。人君不知危亡之事,其效可观矣。”这便是以历史的惨痛事实作为人主的教训。用心之深可体会之。二是注重当代史的研究。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两宋总是败在落后的游牧民族的手下。这个现实深深地刺激着王应麟,因此,他在对宋以前的十七史研究的基础上,特别重视对两宋史料的收集、整理。他对两宋的史料怀着“国可灭、史不可灭”的信念,着意收集,仔细整理。他到底保存收集了多少宋代的史料已难以统计,但仅就现存的《宋会要辑稿》引用《玉海》的十二条史料,成为不可替代的例证,即可知其当初收集的资料应相当丰富。为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誉曰:“宋一代之掌故,率本诸实录、国史、日历尤多,后来史志所未详。”这也是明清以至当代的学者喜欢引用《玉海》等书的原因之一。《玉海》也因此成为宋代史料、典章制度的载体之一。三是颂扬忠义、歌颂名节及其民族气节的人物和精神。在史事的记载、研究中,王应麟十分注意对忠义之士、忠烈之行的记叙。这也与他身处遗民、死守苦节之行有关。他曾自比为唐末梁初拒不仕梁的韩偓和见唐末朝政日坏而辞官的司空图。事实也是如此。所以全祖望在《同谷王先生书院记》中称赞他说:“生平大节,自拟于司空图、韩偓之间,良无所愧。”在《困学纪闻》中,他颂扬历史上的忠臣义士,贬斥降臣叛将,极扬名节,身在元朝统治之下,而处处以宋臣自命,表现了可贵的民族气节。如卷十三《宁死不生,殉国诸人》中说:“‘悲君感义死,不作负恩生’,陈鲁广达之留名也;‘与其含耻而存,孰若蹈道而死’,秦郭质之移檄也;‘与其屈辱而生,不若守节而死’,燕贾坚之固守也;‘宁为南鬼,不为北臣’,则有齐新野之刘思忌;‘宁为赵鬼,不为贼臣’,则有赵仇池之田崧;‘宁为国家鬼,不为贼将军’,则有魏樊城之庞德;‘宁可国家鬼,不为充贼臣’,则有晋河南之辛恭靖。三人之英风劲气,如严霜烈日,千载如生。其视叛臣要利者,犹如犬彘也。”这些豪迈激烈的颂扬和义愤填膺的贬斥中,透露了王应麟对忠烈之士的尊崇和叛臣贰子的蔑视。他所歌颂的“忠义”巳升华为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诚,超出了狭隘的忠臣范畴,因此也留下了一个爱国主义史学家的形象。(四)王应麟关于童蒙教育的宣言宋代的童蒙教育呈现出大众化的趋势。以庶族地主阶级与小农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为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趋势的形成奠定了广泛的社会阶级基础;宋代统治者的“兴文教,用文人”的文教政策和神童举的设置,为宋代童蒙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形成开辟了现实途径。在这个背景下,一些著名的学者如朱熹、吕祖谦、王应麟、吕本中开始关注儿童的启蒙教育,而王应麟是其中最关注的一个。他在《小学绀珠》自序中,明确指出:“君子耻一物不知,讥五谷不分。七穆之对,以为洽闻;束帛之误,谓自寡学。其可不素习乎?乃采掇载籍,拟锦带书,始于三才,终于万物。经以历代,纬以庶事,分别部居,用训童幼。”这段话可谓是王应麟关于童蒙教育的宣言。集中表达了他的教育思想是在重视伦理道德教育的同时,对童蒙进行一些自然、科学常识的教育,以培养博学广闻的儿童。同时,王应麟以小学、童蒙教育作为他治学的重要方面,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和学术特色。他著有《小学讽咏》(已佚)、《蒙训》(巳佚)、《小学绀珠》、《姓氏急就篇》、《补注急就篇》和《三字经》等6部有关童蒙教育的专书。这是王应麟学术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他学术成就中的重要部分。《小学绀珠》10卷,分天道、律历、地理等17门,每门之中以数为纲,以所统之目条之。如卷一《天道》六下排列为:两仪、三才、四大、三无私、九天、五帝、七政……与其他类书不同,它所包括的内容极为广泛,其编纂原则和反映的教育思想与《三字经》完全一致。《姓氏急就篇》2卷,将姓氏诸字排纂成韵文体,以便记诵。与《百家姓》相比,《姓氏急就篇》收录的姓氏数量大为增加,单复姓共2053个,而且《百家姓》是单字排列,无任何实际意义。《姓氏急就篇》则三字、四字、五字、六字甚或七字、九字成句,胪列名物、典故,意度贯通,这是《百家姓》所不及的。其中三字句在开头部分,有98句294字。其行文风格与《三字经》极为相似。王应麟所编著的蒙学读物包括《三字经》,将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融为一体。这也构成了王应麟蒙学著作的特色。(五)王应麟的《困学纪闻》王应麟一生著作宏富,涉及广泛,在其30余种著作中,最主要的著作是《玉海》和《困学纪闻》。《玉海》是一部很有价值的类书,共200卷。其主要框架和内容是王应麟从中进士到考中博学鸿词科的15年间完成。但对全书的增订、补注却伴随他的一生,到晚年还在编纂。《玉海》分天文、律历、地理、帝学、圣文、艺文、诏令、礼仪、车服、器用、郊祀、音乐、学校、选举、官制、兵制、朝贡、官室、食货、兵捷、祥瑞等2l门。门下又分子目,凡265余类。内容上详今略古,并有考异。时间起自三皇五帝,下迄宋末。所引资料涉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语文2019-2024历年真题考点试卷含答案解析
- 细胞抗衰课程介绍
- 2025年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天津滨海职业学院高职单招(数学)历年真题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语文2019-2024历年真题考点试卷含答案解析
- 27341培训课件教学课件
- 创意福字课程介绍
-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4、5单元比例广角-鸽巢问题测试题含答案
- 华东交通大学《钢琴伴奏实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5G知识课件教学课件
- 2025年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一中中考一模英语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2024-2025学年高考二模英语试题试卷含解析
- 高校班干部培训
- 房 产 税教学课件
- 2025年晋中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参考答案
- 【语言文字运用】考点45 逻辑推断(新增考点)(解析版)
- DL-T 1476-2023 电力安全工器具预防性试验规程
- 专项资金支出明细表参考模板范本
- 《陈情表》《项脊轩志》默写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 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 红绿灯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制作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