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安塞县石窟寺二_第1页
陕西安塞县石窟寺二_第2页
陕西安塞县石窟寺二_第3页
陕西安塞县石窟寺二_第4页
陕西安塞县石窟寺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安塞县石窟寺二

1987年以来,陕西省延安地区安塞县发现了15座石庙(图1)。现将颇有艺术、考古价值的石窟介绍如下:一、深雕塑结合铜带膜造型之壁画樊庄石窟位于安塞县王窑乡,樊庄村,距县城47公里,坐北向南,依崖凿石而成,石窟与南面石崖相对,中间形成50米宽的一条峡谷,长尾河从东向西流经窟前而过。樊庄石窟,现存四个洞窟,由东向西顺序编号为1一4号。第1、4两窟为空窟,第3号雕刻较简单,窟室宽2.8、进深3.3、高1.75米。在正壁及左右侧壁造有长方形坛基,顶为园形八卦莲花藻井,主像结跏跌坐于束腰须弥座上;左右侧壁坛基上各有五尊造像,均留正身,头、手毁于“文革”。第2号窟,是樊庄石窟中的最大者,而且保存完整。窟室宽6.8、高3、进深6.8米。门外两边各站一高1.72米的护法天王像,头戴盔,身穿甲胄,下束战裙,左手握兵器,右手叉腰,突目蹙眉,神态威武,大有邪不可侵之势(封三:1)。窟室中央设方形石坛基,坛基长5、宽4、高0.65米,坛基中央的主像为三世佛。坛基四角有四根石柱连接窟顶,石柱见方0.7米,其上浮雕小千佛,间有自在观音(封三:2)。窟壁用深浮雕手法雕刻成山崖、行云、亭台楼阁及佛传故事,两壁对称地雕有骑狮乘象的文殊,普贤二菩萨,整个画面,布局协调,错落有序,给人以严谨、肃穆、整齐和一丝不苟之感。主像三世佛之一,佛高1.17、座高0.88米。头梳螺髻,面庞方圆,眉长而弯,双目平视,大耳,双唇紧闭,面容丰润,恬然自得,衣纹舒畅流利。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袒胸跌足,双手于腹前作禅定印,结跏跌坐于束腰仰覆莲花须弥座上(封三:3)。三世佛之二,释迦牟尼佛,佛高1.2、座高0.9米。螺髻,袒胸跌足,衣饰同上,右手残,左手母指指向中指,放于膝上。结跏跌坐于束腰仰覆莲花须弥座上(封三:4)。三世佛之三,弥勒佛,佛高1.4、座高0.92米。肉髻,手施说法印,下着大裙,大衣覆盖于双腿,衣褶线条十分流畅,善跏趺坐于须弥座上,脚踏一对莲朵(封三:5)。三尊主像头上窟顶各凿有一圆形莲花藻井(图二:1)。洞窟东壁主要造像有舍利塔,普贤菩萨,佛传故事(图二:2)。西壁主要造像有佛涅盘像。文殊菩萨。文殊脸庞方正,凝睇平视,头戳高花冠,上饰宝珠,胸饰璎珞,身披袈裟,手执如意,半结跏坐于仰莲座上,莲座置于狮子背上,狮体高大雄健,其旁有双手拽缰的昆仑奴。普贤衣饰与文殊相同。佛涅盘像中,释迦牟尼佛右胁叠足,眼睛半睁半闭,形体比例适度,毫无痛苦、悲切之感。周围比丘虽都同样悲痛,但表情各异,有的捶胸顿足,有的端坐,有的呼天抢地,床头一比丘手抚佛枕,床脚一比丘手抚佛足,确是按经书中记载佛涅盘时诸弟子悲痛情形而描绘出的。两旁乐师手持乐器,翩翩起舞(图二:3)。所有人物层层排列,造形有声有色,整个场面构图紧凑。东壁的舍利塔周围同样有姿态各异的比丘和乐师。后壁最下一行有13尊供养人雕像。上壁右为说法图,左为题刻。说法图表现释迦结跏趺坐于仰莲须弥座上,作说法状。40个听法弟子凝神谛听,神态各异。队形规整,特别是弟子与佛之间的相互关系,产生了情节故事,耐人观摩寻味,气氛显得庄严、肃穆,和谐。后壁左上方题刻,纵60、横120厘米。解家河石空记大宋之国延安之境邑属敷政防戎于第五将籍定在招安一警尽威勇之心难生善意施主各发建立真容望见像皆生善意元祜八年剏修未了绍圣丙子年逢西贼侵掠至政和癸已年再修了当恐堕其迹故立于石政和三年癸已四月十五日立石施主孟宁郝永□赵遇孟永□□孟真孙刘和汪义建炎四年”。门右壁角有一组《玄奘图》,玄奘身穿和尚服,胸前挂着念珠,脚着草鞋,腰前系着小包袱,里边放着衣物。他身后背着用竹子做的书箱,里边放着经书。前边一随从用扁担担着行李,这是玄奘取经途中赶路情景。门左壁角有一组佛说法图,说法图表现释迦结跏跌坐于莲花座上,作说法状。所有弟子凝神谛听,神态各异,整个场面排列错落有序,情节逼真(图二:4)。其他三壁余部及石柱或龛内有独立的游戏菩萨或各式坐势的小千佛,神态各异的小罗汉。窟内还置有一尊取自窟外的铜佛,佛高10厘米,有背光。铭文:“大业六年三月二十六”。二、佛涅盘画像图石寺河石窟,位于安塞县王窑乡,石寺河村西,距县城70公里,西距秦直道3公里。石窟座北向南,位于石寺河和小沟河交汇的三角石崖上。现存五个洞窟,由西向东顺序编号为1—5号。1、2、4、5号是空窟,无造像,2号窟内有一石碣,记清朝一和尚事迹,第3号窟内造像头手大部在“文革”时期被砸毁。第3号窟,也是石寺河石窟中最大的一窟,宽8、进深7.4、高3.2米。窟室正中设坛基,坛基长5、宽3.5、高0.95米。坛基东西角各有一托重的力士,昂首、突目、裸上身,胸部肌肉突起,充满着雄强的气势和向外迸发的力量,两肩托着坛基。两力士之间雕一鹿衔莲梗画像,雕刻风格极似陕北东汉画像石中的鹿形象,刀法娴熟,形象传神。窟室坛基上的造像全毁,但从坛基现存造像石窝观察.主像仍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窟顶为平顶,顶中间雕一覆斗形莲花藻井。坛基东西两边各有一石板柱,上接窟顶。西边石板柱外壁是佛涅盘像,释迦牟尼佛右胁叠卧床榻,头高枕,右手自然衬头,左臂自然下垂,螺髻,身着圆领通肩袈裟,衣纹为阴刻,床头一比丘手扶佛枕,床脚一比丘手抚佛足。因头部残缺,表情无法辩清(图二:5)。床榻用阴线雕刻莲花纹、卷云纹,彩绘。佛涅盘像上方为舍利塔。舍利塔左上方有楼阁,菩提树,祥云,接着是一组佛传故事,一菩萨结跏趺坐,周围有狮子、猴、虎、鹿动物。所有动物遥相呼应,颇有动感,神态各异,这些细节的刻划,确有匠心独到之处,是宋时动物传神写照的艺术杰作。其余众多弟子似号啕大哭,又似悲咽欲泣,或投身跌地,或烦冤长吟,其状各异,确系按经书中记载佛涅盘时诸弟子悲痛情形而描绘塑造的。佛涅盘下题记:“安塞堡首人何主月白贵廿修释迦佛入涅盘一所伏以皇帝万岁重臣千秋察那川施主白友□共修一半塌子掌合社施主张进贺青任子于共修一半各人合家安乐千灾速去万福归崇宣和四年三月二十四日白政石匠王志书正干木”。两石板柱内侧两壁雕满佛和菩萨造像。西边石板柱内侧造像,佛均结跏跌坐于束腰须弥仰覆莲花座上、佛头部均残缺、着双领敷搭式袈裟,双手于腹前做禅定印,衣纹阴刻。彩绘火焰背光;佛两边菩萨头残缺,跣足于莲座上,双手合什,其残部的身段曲线十分柔美,衣褶线条十分流畅,体形苗条(图二:6),余部为姿态各异的小坐佛。东边石板柱内侧造像,佛均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弥仰覆莲花座上。佛头均残缺,有的内着僧祗支,外着双领下垂式袈裟;有的着圆领羊肠袈裟,手印有禅定印;有说法印,衣纹有阴刻、有阳刻,均彩绘火焰背光(封东边石板柱外壁主要造像是;连续雕刻的坐佛,佛均结跏跌坐于束腰莲花座上,头、手残。有着双领下垂式袈裟,有着圆领通肩袈裟。菩萨、弟子均跣足立于莲台上。整个造像形体比例适度,肌肉饱满丰润,衣纹随体下垂起伏得当。下为十尊神态不同的供养人像。东西壁为对称的三行雕像,头均残。西壁中间一行造像,身着袈裟,腰系带,善跏趺坐于须弥座上,手势各异(封三:8)。东壁第一行左为十尊脚着靴,身披大衣立于莲台上的造像,右为坐佛,佛均结跏跌坐于莲花座上,身着羊肠圆领袈裟。东西壁这两组造像从其服饰和魁伟健壮的身体造型看,颇具少数民族人物形象特征。这与陕北的特殊地理位置有关。东西壁下行各雕六尊罗汉造像。后壁上方为三行小坐佛,下雕六尊罗汉,中间有两尊完整造像,一为自在观音雕像,其半结跏趺坐在须弥座上,头戴高宝冠,身着羊肠圆领袈裟,清闲自在,肌肉圆润细腻,左手柱方形台座,右手置膝头。一为头戴披风,手执锡杖的地藏菩萨。地藏菩萨的得名,是因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佛经中说,地藏菩萨受释迦牟尼佛嘱咐,在释迦佛灭度之后,弥勒佛未生之前,教化六道众生,拯救一切罪菩,所以地藏又称悲愿菩萨。他现身于天、人和地狱之中,众生只要称地藏菩萨名号,就可以解脱一切苦难,实现自己的愿望。进门两壁各有一布贷佛,袒胸露脐,右手拿布贷,左手放于膝上,自在坐在长方形台座上,头残缺。根据《宋高僧传》和《佛祖历代通载》等书记载,他名叫契此,又号长汀子,是五代时期活动在江浙一带的僧人。传说他形体肥胖,经常在锡杖上挂一个布贷行乞,所得之物就放在贷中。饿了就吃一些,饱了就随便找个地万睡下。他出语无定,但给人预示吉凶则非常灵验。五代后梁贞明二年,契此端坐在明州岳林寺一块磐石上,口念“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然后就圆寂了。由于他行动奇特,临死前又念了这样的偈语,所以有人认为他是弥勒转世。又由于他生前总是悠然自得,喜笑颜开,让人觉得非常亲切。从宋代开始就按“布贷和尚”的形象供养。西壁角有一较完整佛造像,肉髻,鼻高而直,眼稍上挑,厚唇,体态饱满,身着敷搭式袈裟,下著大裙覆盖于须弥座上,右手手心向上置膝上,左手抚膝,给人以舒适自在之感,两足残缺(封三:6)。石板柱前沿题记:“帅制戎监兵宿于精舍宣和癸卯仲冬初四日跋青化镇典教院童行党规修佛一尊”。西壁题刻:“建炎戊申十一月五日绿金人攻开延安迍窜于此隰州僧广海书”。在石板柱壁上有墨书题记十多处,但由于年代久远无法辩认。三、道教三官像像龙眼寺石窟,位于安塞县王窟乡,王窟水库区内,距县城50公里。现存8个洞窟,从东向西顺序编号为1一8号,其中第3、5号窟内有造像,其它均为空窟。第3号窟,宽5、进深5.4米。窟室正壁及左右侧壁均造长方形坛基,窟内共存九尊石刻造像,正壁坛基上有三尊雕像,头残缺,从遗痕看都戴有官帽,两手环抱,从其衣饰道袍分析,属道教的三官像。“三官”指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官、地官、水官三神。认为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两边造像,因进洪水,淤泥未除,无法辩认。68第5号窟,是龙眼石窟中最大的洞窟,窟室宽7、深6.5、高3米。窟室中央设方形石坛基,坛基长4.2米、宽2、高0.6米,主像不存在,坛基四角有四根石柱接底连顶,石柱见方0.75米,均雕刻小千佛。窟室四壁造像全毁,观之不禁唏嘘。窟顶有一八边覆斗藻井。窟内无题记,始建无考,从其造像风格观察应为宋代开凿。四、中心置石岸画像设计招安石窟位于安塞县招安乡,招安村杏子河之北,距县城35公里。招安石窟现存7个洞窟,由东到西编号为1一7号。第1号窟门楣刻“方仓”二字,窟室深6、宽4.5米,窟内无造像。第2号窟内无造像,只有一束腰须弥仰莲座。窟室深3.5、宽6、高2.5米。佛坛高1.1、宽1.5、长2.2米。窟顶藻井风化严重图纹难辩。第3号窟,是招安石窟中最大的洞窟,窟室宽9.5、深9、高3.8米。窟室中央设方形石坛基,坛基上有5个束腰须弥仰覆莲花座,造像不存。坛基四角有四根石柱连接窟顶,窟顶雕抖拱式建筑,其上雕刻小坐佛,中间有一圆形藻井。正壁开一佛龛,龛内雕一佛,结跏跌坐于须弥座上。左壁开两龛,一龛内为一游戏菩萨,自由自在,形象富有个性,衣纹和坐石的雕刻刀法块面分明,简练而概括;一龛内为文殊菩萨、头残缺。文殊是佛门中博学广闻,多才善辩,象征智慧的菩萨,他身披袈裟,手捧经卷结跏趺坐在仰莲须弥座上。他不是骑狮子,而是将狮子雕在须弥台座的中间束腰部分。右壁开凿对称的两个佛龛,一为游戏菩萨,一为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坐势和衣饰与文殊相同。其余四壁和四根石柱均浮雕小千佛。窟内大小造像均遭“文革”破坏。窟内有题记:“崇宁元年二月二十日□□施主□□修大佛一尊”。第4号窟门楣刻“鄜州介元子”字样。窟室宽4.5米、深5.5、高3米。窟顶为平顶,中间有一八边形覆斗藻井。窟室后壁隐约可见一游戏菩萨,其余造像均风化。门外两侧相对开龛,龛内各有一残高1.2米的护法天王,右手拿兵器,左手叉腰。身穿甲胄、腰系革带,双足着靴,下束战裙,气宇轩昂,赳赳而立。东边护法天王内侧题记:“大明延安府安塞县招安里施主宋志和室人宋氏父母荣艾王氏孙男荣俊喜松资财雕佛像三堂求保平安弘治十三年十一月初一日开光”。第5号窟,深3.5、宽3、高2.5米。窟顶为六边形覆斗藻井。西壁隐约可见舍利塔,其余均风化。第6号窟,宽3.5、深4.5、高2.3米。窟顶有一四边形藻井。窟内隐约残存一高0.5米的菩萨造像。后壁佛坛宽0.3米,主像不存,壁雕均已风化。第7号窟,深1.5、宽2、高1.8米。窟内造像全部风化,只有门外楣上方龛内有一游戏菩萨隐约可辩。五、佛内与寺院中地位人物寨子峁石窟,位于招安乡寨子峁村,南距招安石窟二公里,此窟开凿在一块自然坠落的整石上,独窟。窟室深3、宽2.7、高2.3米。窟内后壁造像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佛头两边各有一飞天,飞天乘祥云,衣带后飘,体态、动势笨拙,脚外露,略显呆滞。中间为释迦牟尼佛,佛高0.73、座高0.78米。螺髻、大耳、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手施说法印,结跏趺坐于束腰仰覆莲花座上。两菩萨高0.85米,头、手残、脚踩莲花,胸饰璎珞,体态曲线十分柔美,衣褶线条十分流畅。两弟子为阿南、迦叶,高0,9米,脚踩莲花,头残缺,面部表情辨不清。左右侧壁隐约可辨文殊、普贤菩萨,窟石风化严重,无题记,但从雕刻风格观察应为宋代开凿。六、佛台、莲花座石佛寺石窟,位于西河口乡、石粉子村之对面,该窟距县城90公里,坐南向北,现存4个洞窟,由东向西顺序编号为1—4,1、4两窟是空窟,2号窟仅存佛坛。第3号窟为正方形,长宽相同均为5.7、高2.8米。左右侧壁和后壁有高0.85、宽0.4米佛台。其上置11尊莲花座,残存4尊造型相同的罗汉造像,罗汉均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面貌棱角分明,老态龙钟,尤如饱经沧桑的老僧形象。衣饰独特繁缛,衣纹线条流畅,因严重风化,窟壁造像看不清,无造像题记。七、中心壁画:空室壁画,仅2个高320m的剑华寺石窟,位于潭家营乡剑华寺三川岔口,距县城15公里,现存5个洞窟,由北向南顺序编号为1—5号,其中第1、2窟内有造像,其余均为空窟。第1号窟,宽4.3、深6、高2.5米。窟内浮雕造像严重风化,痕纹模糊。第2号窟,是剑华寺石窟中最大的洞窟,窟室宽7.2、深8.4、高6米。窟室中央设佛坛,坛高0.71、宽4.7米。主像不存。坛基前两角有两根方型石柱。窟内共残存小千佛156尊,均因石质严重风化,面目难以辩认。窟内侧壁造像题记:“宋大观元年五月十九日”。八、厅主2号殿基第二号室2.沐浴石窟,位于谭家营乡,沐浴村,距县城16公里。该窟依崖开凿,单室独存。窟室宽4.91、深4.5、高3米。窟室中央设方形坛基,坛基长3.8、宽2.6、高0.45米。坛基前两角有二根石柱连接窟顶。主像不存。窟内有浮雕小千佛三百余尊,因严重风化,残迹虽存,风格、服饰均已无法辩别。该窟为平顶,顶部有三个园形藻井。左边和中间两个藻井为莲瓣心缠枝花边,右边藻井为莲瓣心飞夭边,题记漫漶不清。九、佛像石组画像黑泉驿石窟,位于化子坪乡,黑泉驿村,距县城40公里。依崖开凿,单室独存,窟石宽8米、深9.7、高4.5米。窟内残存8尊较完整造像。窟室内有两根连接窟顶的石柱,其上浮雕小坐佛、束髻(有的头残缺),面部线条简单。右边石柱上方开龛,龛内雕观音菩萨一尊,头戴高花冠,宝缯飘外,冠中有一小化佛。观音袒胸露肘,有腕钊,胸饰璎珞,披络腋,披帛从右肩飘向后方再绕右膝,下著裙。娥眉微竖,鼻梁隆起,朱唇锁闭,有毫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