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程提纲:一、无以超越的上智二、成大事者善处下三、无为而治的境界《道德经》只有短短五千余言,但老子的思想玄妙而精深,它像一座无比丰富的宝藏,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要你愿意走近它、聆听它,任何人都不会空手而归。无论是治国用兵、管理企业,还是修身养性、处世待人;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贫民百姓;无论你是功成名就还是心灰意冷,总能从《道德经》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精神养分和问题答案。所以,《道德经》无愧为万经之如果一生只读一部经典的话,中国人没有理由不选《道德经》。一、无以超越的上智)仁惠之政,则海内改观。”《孙子《道德经》是上智经典,老子是上智“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尼采“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经》,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曾倡导:“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俄国前总理梅德韦杰夫则建议:全世界应“遵循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老子的教诲,来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哲学家。”经》,不懂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知雄守雌虚怀若谷知足常足被褐怀玉祸福相依知止不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喜欢反向思考,善用辩证思维,为从正面看的东西往往都被人为粉饰过,看似都很光鲜、正确、美好。但是,如果从背面看就是另一番景象了,比如日食、月食,比如政治、官员,比如专家、娱乐 三句名言教人善做管理精英——2、治大国若烹小鲜中国传统文化由儒、释、道三种大智慧组成,对中华民族的文明和进步有着巨大的影响。老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了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从此,中国才有了成系统的哲老子对道进行了创造性的阐述,提出了道生万物的宇宙论。《道德经》不仅揭示出宇宙万物的存在根源和规律,而且总结了社会发展的普遍法则,并且洞悉人性的本质,由此提出从天道到人道的哲学思考,这是《道德经》之所以成为永恒经典的内在原因。《道德经》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的百科全书,它不但揭示了老子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病根,而且准确地预见到人类社会今后将会发生的种种今天的中国社会,缺少的不是有为的思想,恰恰是无为的智慧,比如无论是官员还是老板们大多太注重个人的作为,而很少有人能带出一支高素质、有社会责任更不会有中国的哲学思想。儒、释、道的差异和互补,使中国传统文化独一无二,傲立世界文化之林:儒家——入世;佛家——出世;道家——观世儒家——正心;佛家——明心;道家——虚心儒家——功名;佛家——因果;道家——无为儒家——救世;佛家——救心;道家——救身儒家——教化;佛家——度化;道家——自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做人做事的大智慧,如何做一个品格、能力、境界兼具的达人呢?儒家——拿的起;道家——放的下;佛家——看的破。《道德经》分上下两篇,上篇道经37章,下篇德经44章。主题有三个:论道、治国(用兵、针砭时弊)、修身(养生)。●论道——共14章,分别是1、4、6、11、14、21、25、32、34、35、40、41、42、51章。老子的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观念,指的是浑然一体的宇宙本体,永恒存在的天地万物之源,运动不息而对立转化的规律和法则。●治国——共26章,分别是2、3、5、17、19、22、27、29、36、37、39、43、48、49、56、57、58、60、61、64、65、66、72、73、79、80章。另有4章谈用兵,分别是30、31、68、69章;6章针砭时弊,分别是18、38、53、74、75、77章。老子认为,统治者必须效法天道,无私无欲,公平公正,善待百姓,善待万物,不要人为造成亲疏、利害、贵贱的差别,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安宁。治国的关键在于清静无为,统治者要少私寡欲,贵言慎行,顺应自然,不朴,甚至让百姓感觉不到统治者的存在。●修身——共26章,分别是7、8、10、13、15、16、20、22、24、26、28、32、45、47、52、54、55、59、62、63、67、70、71、76、78、81章,另有5章谈养生,分别是9、12、44、46、50章。老子用天道指导人们修身(养生),要求人们永远保持质朴醇厚的品德,空虚无欲、清静无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贵身自爱,远离祸患。尤其是要求人们坚守“慈爱、俭啬、不争”的三宝原则,提高忧患意识,柔弱处下,过简单无忧、恬淡宁静的生活。在先秦诸子百家中,老子尊奉大道,追求自然,大道即天道。老子用天道来观察人道,认为人道应服从于天道,天道高于人道,可以指导人道。人道——伦理、有为自然不讲伦理,但万物井然有序;无为不言作为,但无为而无不为。这是老子的天道观,也是他独一无二的世界观。4、老子的思想贡献老子的大道思想,可以为人类解(1)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只能是也必须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老子警告后人:“不知常,妄作,凶”(第十六章)。常即自然法则。看看中国近几十年,不尊重自然法则,只要物质财富不顾自然生态和环境保护的畸形发展,导致江河污染,食品有毒,空气雾霾。而现代人普遍自私自利,贪腐成性,与正常的人生渐行渐远,看看那些贪官污吏哪一个不是“妄作,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通解自然,指破迷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幅对联告诉我们什么?道是自然法则、万物之宗,人类只有守道、尊道人类的一切祸根都出自于无道,乱揭示了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老子的思想无疑符合当今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建设现代生态文了。人也一样,谁都想活得简单幸福,不为名利所累,做一个潇洒自在的人,但我们的内心世界也被蒙蔽、污染了,结果现代人连如何活着都成了一个复杂人与社会的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老子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柔弱不争”。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的生命线。“和曰常,知和曰明。”(五十五章)“和”是天地万物的常态,能认识和谐是天地万物常态的,就是明通事理。人类社会的不和谐、人生的不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主要是人的不当行为所造成的。老子认为天地万物及社会人生和谐的所体现的自然无为原则办事。要促进社会和谐的实现,必须在制度的利益分配机制,确保普通民众的生存权处则更难。难在不了解自己,不知自处战胜自我。所以老子说:“知人者智,在老子看来,善于了解别人是做人有智慧,但还不够,真正为人称道的人必须透彻地了解自己,要有自知之明。是内省、明理、觉悟,是得道悟道的意思。一个明理、悟道的人,他十分清楚自己是谁,应该与何人打交道,怎么与人交往;懂得如何对待自己和他人,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等●自知是正确对待自己“暗”而言的。“明”是不违背自然规律,不强为、妄为,不强人所难,不做力不能及的事情。有了这样的“明”,你就会“心明眼亮”,不做解自己。人人都以为了解别人困难,了解自己容易,结果正好相反。因为大部分人缺乏“道心”,只有肉眼凡胎,而没有悟道的“明心”。所以,人往往会犯自高自大的毛病,以为自己一切都正确,可能过去做过几件不错的、有意义的事,于是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不能正确对待自己。这是做人的“盲区”。●自胜才能成为强者“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一语破的,人不能自胜,就必然会自败。谁打败了你,当然是你自己。所以,我是自己的敌人、我是我最难搞定的对手,每个人都需要一种战斗,即自己和自己的斗争。人生难测,世事难料,大多数人只能在逆境中成长,所以无法回避困难和矛盾,要战胜困难,实现人生目标,只有咬牙坚持下去,否则就只能被自己打倒。今天,任何组织机构,大到国家、政府部门,小到企业、每个家庭,凡能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可以用语言讲述的道,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名可名,非常名(可以用概念定义的名,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故常无(道是无形体的“常无”欲以观其妙(以此可以观察天地原始的奥妙);常有(天地是有形体的“常有”欲以观其徼(以此可以观察万物的边际)。),),), 众妙之门(却是打开世间一切奥妙的不二法门)。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欲以观其徼。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它是宇宙万物的起源,人类对它的认知十分有限,所以用语言难以描述,也难以从定义上给它命名。“道”和“名”这样的概念,与真实的大道相距甚远,所以“道”这个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们所处的世界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现实的实有,一部分是缥缈的虚无。但两者都出自大道,只有把念,才能走进大道的时空,打开世间万象的“玄妙之道冲(大道空虚无形),而用之或不盈(而使用起来其作用无穷无尽)。渊兮(多么深远、幽深啊),似万物之宗(好像万物的根源)。挫其锐(消磨它的锋芒),解其纷(解除它的纷扰),和其光(调和它的光辉),同其尘(混同于尘垢)。湛兮,似或存(高深莫测啊,好像无处不在)。吾不知谁之子(我不知它从何而来),象帝之先(但它在天帝之前)。大道看起来空虚无形,没有第四章道冲,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第四章道冲,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象帝之先。敛自己的锋芒,摈弃各种杂念和烦恼,低调做人,把自己当作微尘而融入社会。尽管人们只有真正理解大道的人,才会采取顺其自然的处世观。天地不仁(天地不讲仁慈),以万物为刍狗(任凭万物像草狗那样自生自灭);圣人不仁(圣人超越仁慈的概念),以百姓为刍狗(任凭百姓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天地之间的一切),其犹橐龠乎(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虚而不屈(它虚空而不枯竭),动而愈出(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多言数穷(政令繁多反而加速灭亡),不如守中(所以,不如抱心守一,顺其自然)。天地不像人类,它是没有第五章天地不仁,圣人不仁,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情感、仁慈概念的,对待万物就像对待祭祀用的草狗一样,任凭它们自生自灭。圣人治国理政也要效仿天地,超越仁的范畴,让老百姓自作自息而不要去干预他们。天地之间有自身的运行法则,它就像一个大第五章天地不仁,圣人不仁,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改反而会加速人亡政息。谷神不死(生养万物的道是永恒不灭的),是谓玄牝(这是创造生命的玄妙所在)。玄牝之门(创造生命的不二法门),是谓天地根(就是天地生成的根源)。绵绵若存(绵绵不绝的生命形式就是这样存在的用之不勤(大道的能量是用之不竭的)。老子认为道如同谷神、玄牝,它是微妙的母体,天地的根本。它空虚不盈,永不停息,孕育和生养了万物;它生生不已,延绵不绝,不知辛劳而能力不竭。这是伟大的母性啊,是天地万物、芸芸众生的根之所在。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看不到图象的,称为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听不到声音的,称为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触摸不到形体的,称为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此无色、无声、无形之物无从追究),故混而为一(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体)。其上不皦,其下不昧(它的上面不见光明,它的下面不见黑暗)。绳绳不可名(实在是难以给它下定义),复归于无物(还是让它回复到无形无相吧)。是谓无状之状(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无物之象(没有具象的物象),是谓恍惚(这就是似无似有的恍惚)。迎之不见其首(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头),随之不见其后(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尾)。执古之道(掌握上古的自然之道),以御今之有(以驾驭今天的生命之有),能知古始(能够了解宇宙的来龙去脉),是谓道纪(这就是自然之道的纲纪)。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时现,浑然一体,难以命名。道支配、统领着万物,存在于冥冥之中,人无法把握,总觉得似有似无。道没有前进和后所以它是永恒的,生生不息,纲纪。道无时无刻不和我们在一起,支配并规范着人们的生活,所以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大德者可以容纳一切),惟道是从(唯一服从的是大道)。道之为物(道这个东西),惚兮恍兮(恍恍惚惚之中),其中有象(能看到万物的景象);恍兮惚兮(恍恍惚惚之中),其中有物(能感知万物的存在)。),其中有精(有它的精神所在)。其精甚真(其精神是真实的),其中有信(有确信无疑的内容)。),其名不去(它永远没有消失过),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我何以知道万事万物的真相呢)?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道是形而上的,无边无际,无形无状,无影无踪。因此它恍恍惚惚,似有似无。但是,道并非不可知,反映在社会人生方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展规律。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有一个东西浑然天成),先天地生(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存在)。寂兮廖兮(它没有声音,没有形体,寂静而空虚),独立而不改(恒久存在而永远不变),周行而不殆(周而复始而永不衰竭),可以为天地母(可以认为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吾不知其名(我不知它叫什么名字),),逝曰远(伸展遥远),远曰反(运行不息,周而复始)。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域中有四大(宇宙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而人占居其中之一)。),),天法道(天取法于道),道法自然(而道自然而然)。第二十五章第二十五章因为道无头无尾、无始无终,浑然天成,所以无法为它释义、命名。道是天地万物的起源,宇宙中的一切都因它而生,它能量无限、永恒,无边无际,但却周而复始地运行不息。为什么说道大(宏大)、天大(远大)、地大 因为世间只有人有思想、有追求,能认识道的存在和价值。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而道行自然之法,原本如此,所以顺应自然是人类的不二选择。第八章上善若水(上德的人像水一样)。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滋养万物而不与之争夺),处众人之所恶(甘愿居于众人不喜欢的地方),故几于道(所以水最接近于大道)。居善地(有道的人善于择地而居),心善渊(心思最为沉静),与善仁(待人真诚仁爱),言善信(说话最讲信用),正善治(为政善于治理),事善能(处事能力出众),动善时(行动善抓时机)。夫唯不争,故无尤(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水温柔恬静,滋润万物,第八章上善若水。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与善仁,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从不争夺,甘于处下,这正与大道吻合。老子认为做人要像水那样,一是柔和;二是卑下;三是不争。水有七种难得的品德,有道之士就应该做到:懂得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心胸第八章上善若水。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与善仁,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视为立身之本。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品德高尚的人不以为自己有德),是以有德(因此才是真正有德)。下德不失德(品德低下的人生怕失去德),是以无德(处处表现反而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品德高尚的人顺应自然而无所作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仁的人表现的仁爱是无意而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义的人所做的事是有意而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行大礼的人有所作为而得不到回应则攘臂而扔之(则恨不得抓住人家胳臂使人强从)。故失道而后德(所以丧失了道之后才有德),失德而后仁(丧失了德之后才有仁),失仁而后义(丧失了仁之后才有义),失义而后礼(丧失了义之后才有礼)。夫礼者(礼的出现),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是因为忠信不足,它是引发一切祸乱的罪魁祸首)。前识者(前面所讲的仁、义、礼),道之华,而愚之始(不过是有些人对道的伪装,有了它愚昧也就随之而至)。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因此大丈夫宁愿处于敦厚淳朴之乡,不愿居住于忠信浅薄之庙堂),处其实,不居其华(宁愿与朴实无华者为邻,也不愿居住在礼节繁多的闹市)。故去彼取此(所以,有智慧的人知道如何做出选择)。第三十八章礼是人为制作,后天而生,第三十八章礼是忠信不足的产物,是束缚人性的人为规定,所以是祸乱的源头。一些先知们所讲的仁、义、礼,不过是对道的虚假装饰,正因为有了它,愚昧就随之而至,人们偏离道就越来越远。因此,大丈夫应向往忠厚而抛弃薄礼,要实在不要虚华。真正有智慧的人都知道如何做出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完满的东西似有欠缺),其用不弊(但它的作用不会衰竭)。大盈若冲(充盈的东西似有空虚),其用不穷(但它的用处不会穷尽)。大直若屈(正直的东西似有弯曲),大巧若拙(灵巧的东西好似笨拙),大辩若讷(卓越的辩才好似木讷),大赢若绌(最大的盈利好像亏本)静胜躁(清静可以战胜躁动),寒胜热(寒冷可以战胜暑热),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才能成为天下的君长)。任何东西都是不完美的,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赢若绌。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一个人即使获得很高的成就也要表现出有所不足。所以,大的成就好像有欠缺,最满的东西好像有空虚。最正直的东西好像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像笨笨的,最有辩才的人好像说话木讷,最大的盈利好像亏本的买卖。任何事情都不能过满,都要留有余地,让别人有所发挥。为什么清净可以战胜躁动,寒冷可以战胜暑热,清静无为才能成为天下的首领?因为这是顺道而生,遵道而行。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善于建立德性的人坚毅不拔),善抱者不脱(善于坚守大道的人不会动摇),子孙以祭祀不辍(这是子孙得以祭祀不绝的原因)。修之于身(以此修身)。其德乃真(就会返朴归真);修之于家(以此齐家其德乃余(家庭就会吉庆有余修之于乡(以此建乡其德乃长(乡里就会德丰久长修之于国(以此治国其德乃丰(国家就会丰硕无比修之于天下(以此平天下),其德乃普(则德广天下)。故以身观身(所以反省自身就可以了解别人的愿望),),),),吾何以知天下然哉(我凭什么能知天下呢)?第五十四章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第五十四章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治国、治天下的关键所在。道为德之内容、本体,德为道之形式、功用,所以,归根结底,修身就是修德,修德就是修道。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谓我道大(天下人都说道德神通广大),似不肖(但不像任何具体事夫唯大(正因为它大而无形),故似不肖(所以才什么都不像)。若肖,久矣其细也夫(如果它像任何一个具体事物,那早就变得渺小了)。我有三宝,持而保之(我有三件宝,抱持而得以保全自己):一曰慈(第一件叫慈爱),二曰俭(第二件叫俭啬),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第三件叫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有慈爱所以勇敢);俭,故能广(有俭朴所以富裕);不敢为天下先(不敢走在天下人前面),故能成器长(所以能够成为众人的首今舍慈且勇(今人舍弃慈爱而谈勇),舍俭且广(舍弃俭朴而谈美德),舍后且先(舍弃退让而求争先),死矣(这是死路一条啊)!夫慈,以战则胜(尤其是慈爱,用以征战则必胜),以守则固(用于守卫则能巩固)。天将救之(天道想救谁),以慈卫之(一定是以慈爱来护卫他)。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天将救之,死矣!老子说自己有三宝:慈爱、俭啬、不敢为天先。慈爱则不凶残,俭啬则不放纵,谦下则不与人争夺。这是老子修道的三大法宝,也是他一再强调的圣人具有的品德修养。任何统治者如果背弃三宝,都会走向死路。第七十一章知不知,尚矣(知道自己有所不知的人是高人);不知知,病也(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是有病的表现)。圣人不病(圣人没有缺点),以其病病(因为他把自己的缺点当作缺点)。夫唯病病(正因为把缺点当作缺点),是以不病(所以他没有缺点)。第七十一章第七十一章圣人不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即使对已知事物也不能绝对化,而要留有余地。而不懂装懂的人,不是无知为什么说有道之人他们身上没有缺点呢?因为他们能够正视自己,把缺点当做缺点,从而改正自己。明明不知以为知的人,必然招灾惹祸。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真话不好听),美言不信(好话不可信)。善者不辩(善人不巧辩),辩者不善(巧辩不善良)。知者不博(智者不卖弄),博者不知(卖弄非真知)。圣人不积(圣人不积累财物),既以为人,己愈有(他尽力助人,自己却变得更富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他尽力奉献,自己财富反而增多)。天之道(天道的规律),利而不害(利物而不害物);圣人之道(圣人的准则),为而不争(帮助人而不与人争夺)。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己愈有;天之道,为而不争。“美”、“辩”、“博”之类的东西装点门面。同样,圣人少私寡欲,清静无为,不需要搜刮索取、聚敛财物,而是以尽力帮助、给予他人而求得自我的满足。为什么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自己却变得更加富有?因为帮助别人的人获得了精神的满足。为什么把财物赠予需要的人,自己的财富反而会增多?因为给予别人的人内心更加充实。什么是真正的财富,当然是快乐和幸福。天道就是这样,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而行天道的统治者行为准则也应当是也只能是,帮助民众而不与民众争夺利益。。在老子看来,不懂道的人不会有真德,其表现大多是一种文饰,与本真的自我背道而驰。所以,失道的人自然无德,只能是假仁假义、假模假样,到头来欺骗别人也欺骗所以,看一个人是否有德,可以用“四不”加以检验——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第22章)做人要顺应自然,做官要顺应民心,这就是老子“大道”的指引。讨论与分享:二、成大事者善处下“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第81章)意思是,天道只会利于万物,而不会对万物有任何伤害;人道(圣人之道)应付出施予,帮助别人、天道不害,人道不争。这是老子的教导,更是大道给人类做出的榜样和启不争,不是什么都放弃,而是坚持自己的谦下之德,处世之道。比如,许多人帮助别人、慷慨解囊,长期助老、助残、助学等,不为名,不为利,甚至连记者采访都会避而不见,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都是一些正常不过的事情,是人道的自然而为,实在没有必要张扬。人们不会忘记,像雷锋、郭明义、“炎黄”老人,像历届全国道德模范,等等,他们常年助人为乐,倾其所有,不争名声,不求回报。他们的行为是自然而然的人性流露,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所以,为而不争是一种真性和美德。“不争”,并不是让人对什么都无动于衷、麻木不仁,更不是得过且过、无所作为,而是凡事要顺其自然,做一个符合“道心”的人。一个人与他人没有纷争,对社会、组织没有非分的索取,那他就会超凡脱俗。“与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其实,老子的不争是一种智慧更高的取胜之道,只不过它不为私利而争,不被私欲所左右,因而也就没有常人的烦恼。康熙年间,一代名臣张英留下的“六尺巷”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正因为他“不争”而肯于吃亏,所以深得康熙皇帝的信任和器重。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夫唯不争,故无尤。”(第8章)无论达官贵人还是贫民百姓,因然也就没有各种忧虑。不争于人,就“为而不争”的“为”与“不争”看起来是一对矛盾,它们是一个对立统一体,一方面是积极主动的为,另一方面是示弱退让的不争,其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不为大。“不为大”是老子“为而不争”思想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主张,主要是指入世而为,切勿贪大,切勿自大,切勿求大,切勿充大。诚然,人生在世,只有做大,才更有可能展示自己的知识才华,实现人生的价值理想,这种想法本来无可厚非,事实也的确如此。但是,为什么老子又说“圣人终不为大”呢?这是因为,如若贪大,必然罔顾现实。正是从这个意义出发,老子告诫人们,入世而为,终不为大。另外,为大必骄、为大必傲、为大必霸。最终,为大必折,为大必败。二是不为先。老子说:“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在人的社会行为中,为先易乱、易失、易亡。“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老子说的“不敢为天下先”,强调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别人的后面,这样你才能得到更多人的拥护。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不为先才最终能够三是光而不耀。既在世,必有为。如同太阳一般,既要有利于万物生长,必然需要阳光普照万物。但是,光芒普照作为一种行为,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准绳和底线──无过,过犹不及。阳光再好、再重要,也不能24小时照耀。所以,你可以有而且必须有光、有芒、有普照,但同彰也。不耀之光为何物?一曰和光,二曰柔光,三曰韬光。光而不耀,作为一种为人、处世、卑和、弱示、处下、包容”,才能真正做到“光而不耀”。四是功成不居。对入世行为的教导,老子讲得较多的当数功成而不居。历史上坐拥成功而终酿悲剧者不乏其人,比如韩信,比如岳飞,比如袁崇焕等等。为什么这一类悲剧反复重演?从统治者的角度看,出于对国基稳固与否的忧虑,统治者对内乱之源异常敏感,稍有风吹草动,势必止风于青萍之末。从悲剧人物自身看,与悲剧的主角功成而不退有极大的关系。功成而退是“知止”,功成而退也是“知往”,既如何才能做到功成弗居?非我、非私也。因为只有非我、非私者才能“不居”。五是善者不辩。善者不辩,是指善良的人不辩驳,更不巧辩,更不会随意抢话筒。这样的人,其全部行为都是为了更自然地生活,而非自然因素的名利权势。只有那些热衷于身外之物的人,才会对外希冀以美丽动听的语言打动他人,而一有机会,则以“雄之辩、巧之语、华之言”与人说明自己、证明自己。殊不知,在伶牙俐齿的背后,常常有“指鹿为马”的祸心;在卖弄口才的背后,常常有“哗众取宠”的心理。真理无需争辩。既无争,何须辩?据《史记》中记载,孔子曾经拜访上风,而应采取谨慎的态度。”六是不积与人。老子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第81章)“圣人不积”,包含两重意思,一是做人明通而不贪婪,因为钱财再多,也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二是钱财有富余,与其堆积在那里,不如拿来帮助或给予需要的人。一个清明的社会,人要尽其才,财要尽其用,否则再多的人才、再厚的钱财都不能发挥效应。世人都爱钱财,而修道的人不积不贪,钱财只要够用就好,有富余的钱财一定要拿来为人所用,造福于人,这是一种寡欲清心的生活态度,一种高超的处世方式。透过“为而不争”的六个特点,可以清楚地看到,“不争”不是躺平,不是消极颓废,其本质是顺应自然、遵循规律,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不争”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是对事物规律有了清醒的认识以后所作出的行为选为而不争,从逆向思维看是不争而争。事实上,“不争”是另一种积极的行为方式。无论从出发点还是落脚点来观察,“不争”也是为了实现“为”,更好的“为”,这是一种更能赢得人心的“为”。智伪,不重虚名,这种谦下之德,处老子一再说:“与其不争,故天(二)智者善于处下江海之为什么能成为百谷之王?是因为它甘心待在所有河流的下游。假如老是想跑在小河、溪流的前头,就绝不可能汇聚众流而成就自己。稻盛和夫的经营理念就是老子的处下哲学:员工第一,客户第二。“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第66章)老子所言“处下”,是借助“水往低处流”的特性,强调人也要像水一样“甘居下流,不争上游”。为什么要“处下”呢?这是因为,下为上基,高为害,下为利。处于高位、上位时,招来祸害的危险比处于低位时更大,也就是所谓的不虞之险、不虞之毁。与高为害相反,下为利。示弱、示下、退让,可以避险、避祸;而且处下能够汇聚智慧、形成合力;处下易明事理,头脑清醒,看清真相。所以,老子说:“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66章)老子告诫统治者,要想坐在人民的上边,发号施令,就必须对人民表示谦下;要想领导人民,就必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自己的前面。所以,有道的统治者虽然坐在人民的上面,人民并不感到负担沉重,走在人民的前头,人民并不感到有什么妨害。这样的统治者天下的人都乐意推戴而不厌弃。也正因为他不和天下任何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和他相争。任何一个政党或组织,如果她不追求自身的利益,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老百姓,而是为天下人谋福利,一切以民众的利益为重,以社会的和谐幸福为己任,那她必然会受到人民《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曹操煮酒论衣带诏签名后,刘备担心暴露,整日坐卧不安(东汉汉献帝时,曹操迎奉天子迁都许昌,与汉献帝发生矛盾。汉献帝用鲜血写出诏书缝在衣带里,秘密传给董承。董承对外宣称接受了汉献帝衣带中的密诏,与种辑、吴硕、王子为防曹操谋害,刘备就在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此迷惑曹操,放松对自己的府饮酒,谈起谁为当世之英雄。刘备点遍了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张绣、张鲁、韩遂,均被曹操一一曹操指出英雄的标准——“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刘备问“谁人当之?”曹操说“唯使君与操耳!”,只有刘备与他才是。刘备被曹操点破心中韬晦后,竟吓得把筷子丢落在地下,此时恰好雷声大作,大雨将至。刘备捡起筷子,并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巧妙地将自己的慌乱掩饰过去,从而也避免了杀身之祸。刘备在煮酒论英雄的对答中是非常聪明的。刘备藏而不露,人前不夸张、炫耀、吹牛、自大,而是装聋作哑不把自己算进“英雄”之列,这办法是很让人放心的。他的种菜、他的历数英雄,在表面上收敛了自己的行为。他对老子的守柔哲学是心领神会的。反观韩非子,他虽曾解读过《道德经》,著有《解老》《喻老》,但老子的智慧他半点也没学到。韩非恃才傲物,霸气外露,不能审时度势臣服于李斯,这就使得李斯怕他受秦王重用夺走自己受宠的地位,也怕他破坏自己“先取韩以恐他国”的战略计划,于是下决心除掉韩非。有一则故事说:一个年轻人去一位前辈家中做客,昂首挺胸走进一座低矮头撞在了门框上,立即鼓起一个大包。这位前辈笑着出来迎接说:“年轻人,很痛吧?你知道吗,这是你今天来拜访我最大的收获。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得到别人的尊重,就要记住学会低头做人。”低头就是低调,懂得处下。做人会处下,乃是修道之人的一种状态。喜欢处上的人易碰壁,高高在上的人更是不招人待见。处下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融入群体,而且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看待世间的一切。常人的理念是高贵者在上,低贱者在下,而老子讲究“处下”,也就是要自己处在“下方”、“低位”、“底层”,越是位置高的人越要注意“处下”。高要以下为根基,贵要以贱为根本。这是人生的一种定位,越是做大事业的人越需要这种做人的大智慧。古代最高位的要算侯王了,侯王为什么要称自己是孤家寡人呢?老子说:“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誉无誉,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第39章)意思是:贵是以贱为根本的,高是以下为基础的。因此侯王自称为“孤”、“寡”、 所以最高的称誉就是没有称誉,作为侯王最好不要表现自己,不要像玉那样显示它的光亮文采,做人宁可像石头那样坚实无华。侯王自称为“孤”、“孤家”,表明自己自己是寡德的人,也就是缺少道德的人。尽管古代的侯王绝大多数言不由衷,根本做不到这一点,但是他们当初选择这样的称呼,其出发点无疑是正确的,即侯王“我”应该居于下位,“我”孤独、缺德,“我”能力不济,因此希望你们臣子、百姓都来帮助我、监督我。这种“处下”,就是“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尊贵的用卑贱的作为根本,高位的用下位的作为根基。试想,有这样的根本、这样的根基,统治地位不就根深蒂固了吗?●企业家的处下——顾客至上在市场经济社会,企业和商家要想赚钱,不断做大做强,就要秉持“消费者至上”,“顾客是上帝”的理念。为什么说“消费者至上”、“顾客是上帝”呢?因为你要摆正与消费者、顾客之间的关系,只有当老板、商人自愿“处下”,你才能真正把消费者、顾客放在“上位”,倾听他们的意见,改进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进而得到消费者、顾客的接受和认可。不这样做,你的产品就会积压,你的服务就会无人问津。●官员的处下——人民公仆在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官员、公务员都是“人民的公仆”、“人民的勤务员”。什么叫人民的“公仆”、“勤务员”?那就是官员应在“下位”,人民在“上位”,官员是人民的仆人,而不是坐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老爷。但许多官员不懂或不愿“处下”,一旦掌握权力就高高在上,颐指气使,他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要人民为他服务,这样的位置颠倒,认识不清,怎么会不犯错误?那些对自己要求放松或上级对其放任的官员,最终必然贪污腐化,为所欲为,自食恶果。老子精通领导艺术,他说;“善用人者为之下。”(第68章)意思是善于用人的人都会“处下”,能够摆正自己跟部下的关系。一个人的事业做的越大,需要依靠的人就越多,就越需要懂得知人善用,如果你不能处下,总是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谁愿意听你使唤、为你效力?孔子说“近者悦,远者来”,只有“为之下”的善用人者,才能营造这样的局面。处下、不争的人德性好、心理素质好,善于经商、指挥打仗。“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第68章)善于做将帅的人,不逞其勇武。善于作战的人,不会被轻易激怒。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发生正面冲突。善于用人的人,对人总是谦下。这就是不与人争的品德,善于用人的能力。孙子透彻领悟了“处下、不争”的智慧,发扬光大了老子的思想,所以才能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争观。一个人越是想做大事,就越是希望能得到大人才,那么你就越是要学会处下,即善于听取别人意见,在贤者、人才面前谦虚谨慎。可以说,一个领导者“处下”能达到什么档次,他就能得到什么档次的《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就深谙此道,有关系。(刘备跪下说:先生救我!)不懂处下,一味争强做大的中国失马胜利田文华胡福林顾雏军赵新先马胜利田文华胡福林顾雏军赵新先兰世立兰世立为人处事的最高境界是“为而不争”,要做到“为而不争”就要始终保持一种柔弱的姿态;而一个坚守柔弱的人,一定不会耍弄自己的聪明,不但如此,反而常常显得有几分愚俗话说“聪明反被聪明误”,聪明人本来智商高人一等,理应更懂得世事深浅,但一些人正因为聪明过度,或做事张扬,锋芒毕露,或玩弄伎俩,如意算盘打的太精,吃不得半点亏,结果招人嫉恨,自己处处碰壁。老子的“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与苏东坡的“大智若愚,大勇若怯”,可谓异曲同工。生活中,总有一些人表面上看起来有点愚笨,其实他们心中有数,比如做人敦厚老实,先人后己,不怕吃亏;做事注重大局,不肆张扬,吃苦在前。这样的“若愚”(若拙)谁不欣赏呢?实际上,大智若愚之“愚”,并非故意装傻糊涂,不识时务,也不是不长心眼,一弄就砸的那种愚笨。“若愚”关键在一个“若”子上,即似是而非,似愚而并非真愚。伪装自己,蒙蔽身边的人;而一个人是真愚,什么话也不会说,什么事也做不好,那是人生之大不幸。真愚就是废人了,不像废物还可以利用。所以,“若愚”既不是假愚也不是真愚,而是人的城府、素养、处世方式的综合体现,是大智大勇者的一种外在形象。智者,他的外在表现却为何愚笨呢?普通人不理解,反而还可能嘲弄他,这就是普通人与智者胸襟和格局的区别。在世俗社不做吃亏上当的事,其实这正是普通人秀其表而浊其心的行为特征。陈景润的愚——摘取世界数学最高桂冠孙正义的愚——两千万投资变五百亿美元一个人要做到“若愚”(若拙)非常不易。人的心灵本来是清明虚静的,但常常受私欲的干扰,因而观察事物不能客观准确,行事常常偏离道德,只有清除私欲让心灵保持清明宁静,才能看清事物的真相。所以,智者总是在那里冷静思考,而不会夸夸其谈;智者做事总是谨慎又谨慎,而不会贸然行动。正因为如此,大智若愚,大勇若怯。张瑞敏: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比尔·盖茨: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十八个月。老子欣赏做人要抱朴守拙。有时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露出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自以为是,反而更能得到众人的尊重。社会是复杂的,人心是难测的。当你总是聪明伶俐、趾高气扬时,则一定会遭人妒忌。如果身处官场、职场,这样的霸气外露常常会受到排挤和打压,事业常常会受到重挫。老子批评当时的统治者过于聪明,恃智逞强,伪仁假义,导致天下大乱,个也成不了大器。在老子看来,真正明通的统治者应该是“大成若缺,大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19章)人们总是把聪明等同于智慧。事实上,聪明的人不一定拥有智慧。而一个拥有智慧的人,也并不一定就是绝顶聪明的人。聪明是智慧产生的基础条件,但不是本质,更不是全部,所以聪明的人不一定就是智者。智者是得道者、明白人,知道什么话能说,什么事能做;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不是到处插手。聪明和智慧是两个概念、两种境界。现实中,人人都想变得聪明而讨厌愚笨,甚至把聪明作为一种人前可以炫耀的资本。聪明的人富有心机,智力发达,反应敏锐,善于见机行事,所以擅长把握机会,知道什么时候该出手。而智慧是一种生活态度,更多的是后天的积累和修为,包含着一个人的阅历、经验和德行,所以,智者不但懂得什么时候该出手,更懂得什么时候该放手、收聪明人善于处世,能够左右逢源,所以会显得活泼而引人关注;智者却甘于淡泊,不求闻达,所以显得安静而从容。现实生活中,经常会看到有些人很聪明,但是他们却总是“干傻事”,如造假、钻空子、打擦边球、搬弄是非等等,结果,机关用尽,并不能做出什么像样的事业。而有些人看似不聪明,他们使蛮力、干实事,几十年如一日,但往往却能取得非凡的成就,这就是小聪明和大智慧的区别。为什么聪明反被聪明误?因为有一种缺点人生需要大智慧,而忌讳小聪明。小聪明也许会得逞于一时,但不会长久。乾隆朝时的中堂大学士和珅就是如此。他凭借其聪明伶俐得到了皇帝的赏识,从而平步青云,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臣。但终究没有磨练自己的智慧,终极一生都在耍小聪明,挖空心事,不厌其烦的敛财,最终成为超级巨贪。而乾隆皇帝则是具有大智慧的人,早就知道和珅贪的钱财可能比国库都多,但就是不提醒,不查办,而是视而不见,任其发展,最终将他留给自己的儿子嘉庆处理。一个人锋芒毕露,一定会遭到别人的嫉恨和非议,甚至会引来杀身之《三国演义》里的杨修,就是一个被自己的聪明一步一步逼上死路的杨修才思敏捷,聪颖过人,是谋士当中的佼佼者,因而很受曹操的赏识和器重,并一度成为曹操的重臣之一。但是,在后来发生的“阔门”、“一盒酥”、曹操梦中杀人等一系列事件后,曹操对杨修心中已暗存芥蒂。尤其是后来杨修暗中插手废立太子之事,引起了曹操的极大不满和嫉恨。杨修长期自作聪明、自以为是的表现,终于引来杀身之祸。在汉中战事中,曹操以“鸡肋”罪名诛杀了杨修。曹操杀杨修几乎不露蛛丝马迹,可谓天衣无缝,表面上看是杨修泄露了军机,曹操为严肃军纪,按律问斩,实际上曹操早就想除掉这一心腹大患,解除后顾之忧。作为一代名士,杨修堪称中国古代的典型人物。其才华出众,学识超群,在揣摩、分析、判断别人心理活动方面,堪称高手中的高手。他对曹操个性十分了解,善于观颜察色,预测人事、战事每每具有精准的前瞻性。杨修也正是因为喜欢显露甚至卖弄聪明,才丢了性命。在汉中战事中,杨修对曹操退兵前的矛盾心态,犹豫不决的思绪,了如指掌,洞悉见底,所以才敢在军中直言曹操会退兵,让士兵们收拾行礼,准备班师回朝。杨修确实聪明,他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猜透别人不敢猜的事情。但作为曹操属下多年的幕僚,杨修对曹操生性多疑、暴戾凶残的性格,还是缺乏了解,结果被曹操取了项上人头。杨修尽管聪明过人,但实在谈不上有什么令人佩服的大智慧。《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人们一方面惊叹于她的无与伦比的治家才能,应对各色人等的技巧和功夫;另一方面又感慨于她的人生结局。她是文学作品中“聪王熙凤在贾府是一个典型的“能人”,长着一双丹凤眼,两弯柳叶眉,身材苗条,体态风骚,是个人未到、笑声先到的“笑面虎”。她想尽各种办法,使尽各种计谋,想使贾府振兴起来,或者至少能维持着这个大家的局面,同时自己也放点高利贷,积攒些家私。然而她的努力、“鞠躬尽瘁”,却换来了贾府上下的一片不满,最终不但没有使贾家门庭有什么起色,甚至死后连自己的亲生女儿也保不住。王熙凤精明能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是荣府的实际施政者,她高踞在荣府几百口人的总理宝座上,有着八面玲珑之威,思维敏捷,口才了得,却又有些心狠手辣、笑里藏刀,是一位有计谋的管家奶奶。她恃才好胜而又贪财揽势的性格,使她在管理贾府的过程中埋下了危机与祸根。同时,她又工于心计,树敌过多,随着贾府的衰落和摇摇欲坠,众多的仇家一齐出来排挤并置她与死地。最终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可悲下场。今天,许多官员智商很高,能力也很强,但其中一些人总想揩国家的油,贪污受贿,中饱私囊。他们的手段往往非常隐蔽,不可谓不周密、不高明,以为天衣无缝,毫无破绽,结果,早晚还是东窗事发,过上了铁窗生活,懊恼、后悔不已。聪明是优点也是缺点。一个人有权有势,如果不知收敛、不能自省,总是自作聪明,就容易变得张狂,久而久之,做人目空一切,做事不知深浅,甚至罔顾法纪,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3、做人难得几分糊涂郑板桥有一段名言:“聪明难,糊世,既要清醒,也要糊涂,该放则放,该退则退,难得糊涂是大智若愚的处世智慧。这种智慧对他人是擅见其长,不拘于其短;对事情能总揽全局,不舍本逐末;在大事上能够坚持原则,分清是非;在小事上则不过多计较,不小题大难得糊涂不是无原则地放纵,更不是麻木不仁,揣着明白装糊涂,而是一种暗示和警诫,一种气度和修养,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拿得起,放得下”。做人不要太执著,要想得开,看得破,遇事决不自作聪明,而应坚持“该糊涂时糊涂,不该糊涂时决不糊涂”。难得糊涂,贵在“难得”二字,人活着做聪明人和糊涂人其实都难,而一个人由聪明转入糊涂,那就更难。这个难不是困难,而是难得、了得、不容易。人一旦完成这样的转化,就能活得潇洒自在,变得达观、从容、淡定。 郭子仪进退随意、忘情声色式的“糊涂”:安禄山造反,郭子仪受命于危难之时,他辅佐唐明皇,后又效力于肃宗、代宗,三世之功,功昭日月。由于功德太高,众臣与郭子仪相比,无不像星星之于月亮逊色万分。在这种情况下,他无法回避多次遭妒、受疑、被贬,但他不怨天,不尤人,坚持“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原则,把得失荣辱置之度外。等到晚年退休赋闲,郭子仪更是忘情声色,府中奇花异木,不禁游人入致平安高寿,其八子七婿,皆能贵于当代,着实让许多人惊羡不已。曾国藩求田问舍、胸无大志式的“糊涂”:与郭子仪相比,曾国藩在那个疑心重重的慈禧太后手下称臣,立身处世又更难一层。曾国藩兄弟,经历十年艰苦战争,终于将曾经占领半壁江山、摇撼京师,几乎灭了大清的太平天国打垮了。他们兄弟二人所建立的“功绩”达到了“功高震主”的程度。为了保全自己,曾国藩想出一个绝招,刊行日记、家书。他的日记、家书,不外乎是给自己或家人看的私房话,写的都是些鸡栏、猪圈、菜圃等鸡毛蒜皮之类的小事,把它公开,与其说是给家人、子弟看,不如说是给慈禧太后看。曾国藩整日絮叨于这些琐碎小事,实际上正是运用了老子的智慧来避祸和保全自己。他刊行日记、家书,以期在无形中消除老佛爷的疑心,表示自己不过是一个求田问舍、胸无大志的人。这样,不但可以洁身自保,也可以澄清朝臣的猜忌,这实在是一箭双雕,似愚实明、难得糊涂的大智慧。邓小平不抗不争、忍耐等待式的“糊涂”:邓小平可谓当代人中“难得糊涂”的典范。他一生戎马倥偬,战功卓著,但解放后几起几落,政治前途多次命悬一线,但他从不抱怨、也不抗争,从不为自己的权力得失而改变做人原则,更不会对别人落井投石,只是静静地等待,任风吹黄沙,待水落石出,默默坚守每一个日子。最终,他再一次东山再起,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舵手,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从历史人物的处世智慧看,做人要有原则性和策略性。一律糊涂不可取,每事糊涂也要不得。该糊涂时则糊涂,能糊涂时就糊涂;不该糊涂,则要旗帜鲜明,敢于坚持。名利得失,可以糊涂,大是大非,糊涂不得!这也许才是郑板桥“难得糊涂”的玄机和要妙吧。难得糊涂,贵在把握清醒与糊涂的分寸,而做人水平的高低恰恰就藏在这里。与不明事理的真糊涂相比,难得糊涂是人生大彻大悟之后的一种心态,是精神境界的一种观照。做人如何恰当地不争与处下?作为管理者你在“善用人者为之下”方面有哪些有效的做法?三、无为而治的境界误解,特别是令现代人感到困惑:在市理想化,今天,任何组织或个体不主动作为、大胆作为怎么会有成就?其实,无为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做人做事的高超艺术,不修道或修道不深的人很难理解老子为什么要倡导无为?人到底应该是无为还是有为呢?如何做到不乱为、不强为、不妄为而又能有所作为呢?1、无为的含义为即人为,无就是道。所以,“无为”有一是没有人为,没有违背客观规律的行为和举动;二是道施加万物的方式,自然而然,没有任何私心私欲,即“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无为不是不为,不做事,无实际行动,也不是无所事事,做混世虫。本性而不人为干扰,遵从自然规律而不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的行为,即搞清规律、顺应事物本性或遵从自然规律的行为方式。 《淮南子》将有为定义为“用己而老子说:“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主观意图来扰乱自然趋势的行为,如喝令江水倒流,命令公鸡下蛋,吃丹长生 再如:当官的总喜欢凭长官意志办事,结果,不但事与愿违,而且极大地破坏了环境,有的甚至到了人神共愤的程度。这就是老子说的:“不知常,妄作,凶。”(第16章)无论是自然的变化和社会的变迁,都有其内在的规律,不认识事物内在的规律而轻举妄动,胡作非为,必可见,天道无为,人道有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讲功如何使人道符合天道,如何使人这正是无为的作用和价值所在。顺应了自然的发展规律,是否违背了万物(民众)的本性,这便是衡量“无为”总之,无为是顺应自然,不轻举妄机。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黎民百姓,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发展机遇,才能实意义所在。4、无为是回归自然的药方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类自身的质朴纯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酒店充值活动方案
- 地方公务员安徽申论2016年B
- 建筑垃圾处置项目企划书
- 山东面试模拟43
- 江苏省公务员面试模拟17
- 北京行政职业能力模拟30
- 上海市信息管理模拟18
- 福建省申论模拟8
- 2010年3月26日上午浙江省面试真题
- 黑龙江行政职业能力模拟73
- 招投标法实施条例解读PPT
- 超星尔雅学习通《星海求知天文学的奥秘》2019期末考试含答案
- 北师大版七年级初一数学上《有理数》考试试卷
- 机场道面混凝土施工工艺及方法
- 社会责任适用法律法规一览表(1)
- 九年级英语Unit 12 You 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教案人教版
- 隐形眼镜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制度
- light up science (科学)4a glossary
- 立管改造施工方案
- 非标设备制作、安装方案设计
- 公用通信网统计报表.docx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