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理论综述_第1页
比较优势理论综述_第2页
比较优势理论综述_第3页
比较优势理论综述_第4页
比较优势理论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比较优势理论综述李雪莹经济学2班32012030080摘要: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对重商主义进行了批判,提出了自由贸易的思想,构建了绝对优势理论。但当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中均无绝对优势时,绝对优势理论无法说明两国如何开展贸易。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将绝对优势理论进一步推进,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理论。此后更是涌现出大批学者对比较优势进行研究。关键字:比较优势成本劳动生产率在18世纪后期,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进程后已成为世界第一的商业和殖民地强国,贸易保护已经是不必要的存在。在这个时期,亚当·斯密的经典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应运而生。亚当·斯密在该书中对重商主义限制从外国进口国内能生产的货物、对本国有逆差的国家的商品进口进行限制等方面进行了批判。此外,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由贸易的思想,构建出著名的绝对优势理论。下面对绝对优势理论给出一个例子:表1-1分工前产品英国葡萄牙毛呢/匹53酒/桶35上表说明英国一天可生产5匹毛呢或者3桶酒,而葡萄牙一天可以生产3匹毛呢或者5桶酒。由此可见,英国在毛呢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而葡萄牙在酒的生产上有据对优势。在没有国际贸易时,2天两国一共可生产8匹毛呢和8桶酒。表1-2分工后产品英国葡萄牙毛呢/匹100酒/桶010假设分工后,两国以绝对优势进行生产,英国只生产毛呢,则2天可以生产10匹毛呢,葡萄牙只生产酒,则2天可以生产10桶酒。此时,2天两国一共可以生产10匹毛呢和10桶酒。世界总产量增加,增加了2匹毛呢和2桶酒。表1-3交易后产品英国葡萄牙毛呢/匹10-5=55酒/桶510-5=5若两国以5匹毛呢换5桶酒进行交易。交易后,英国和葡萄牙均拥有5匹毛呢和5桶酒。英国比不进行分工和贸易时多了2桶酒,葡萄牙比不进行分工和贸易时多了2匹毛呢。英国和葡萄牙的福利都增加了,世界总福利增加。绝对优势理论证明了,当某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拥有绝对优势时,贸易的发生会带来世界福利的增加。但当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中均无绝对优势时,绝对优势理论就无法说明两国如何开展贸易。由此可见,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只有在满足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有绝对优势的前提下适用,该理论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二、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战后英国的粮食价格下跌。为阻挡谷物的进口,避免利益受损,土地所有者们设法制定了向进口谷物征收一定费用的法律,《谷物法》因此诞生。大卫·李嘉图知道,如果废除《谷物法》会使资本所有者获益,土地所有者受损。但作为伦敦商人,他更偏向于资本家们,而不是闲懒的地主贵族。比较优势理论无疑是带有政治色彩的。大卫·李嘉图实际上代表了某一个集团的利益时,强调的是整个国家的收益。这是一个聪明十足的现代策略,他也是将经济学理论作为一种政治工具来适用的先驱。李嘉图认为,产品的比较优势来自于不同产品之间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别,一国相对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品具有比较优势,相对劳动生产率较低的产品则具有比较劣势。即便一国在每一种商品的生产上都比其他国家绝对地缺乏生产率,它依然能够通过生产和出口那些“与外国相比生产率差距相对较小”的产品在国际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在每一种产品生产上都比其他国家绝对地具有高生产率的国家,也只能生产和出口“与外国相比生产率差距较大”的产品来获得分工葡萄牙1.12.125-1.1=1.025英国2.2-1.1=1.11.1两国以1.1单位呢绒交换1.1单位葡萄酒后,两国均拥有了比分工前的更多的呢绒和葡萄酒,两国的福利通过分工和国际贸易后得到了增加。以上例子证明,当一国在任一商品上都不具有绝对优势时,国际贸易依旧可以发生。并且双方均可以从贸易中获利,各自的社会总福利均得以增加。三、要素禀赋比较优势说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和他的老师赫克歇尔又进一步从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而不是生产技术的差别上,解释了生产成本和商品价格的不同,从而导致比较优势的产生。这一理论可概括为:“不同的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比例,而不同的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比例是不同的。因此,各国在生产那些能够比较密集地利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时,就必然会有比较利益产生。因此,每个国家应该出口能利用其充裕要素的那些商品,以换取那些需要比较密集地使用其稀缺生产要素的进口商品。”赫克歇尔和俄林所提出的资源禀赋理论,又叫H-O理论、H-O模型,它建立在对现实经济简单化、抽象化的严格模型设定基础上。H-O模型假定只有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和资本。假定只有两种商品X、Y,且X商品是劳动密集型商品,Y商品是资本密集型商品。要素密集是通过对两种商品生产中投入的资本-劳动比率进行比较而确定的,资本-劳动比率(K/L)高的为资本密集型商品,资本-劳动比率低的为劳动密集型商品。还假定只有两个国家A、B,且B国资本充裕,A国劳动力充裕。要素充裕是通过对两国生产要素相对价格或生产要素总量相对比例进行比较而确定的,B国的资本价格与劳动力价格之比小于A国,则B国资本充裕,A国劳动力充裕;或者B国的资本总量与劳动力总量之比大于A国,则B国资本充裕,A国劳动力充裕。两国具有相同的偏好,有同一组社会无差异曲线。H-O定理表明资本充裕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商品上具有相对优势,劳动力充裕的国家在劳动力密集型商品上具有相对优势,一个国家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充裕和便宜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而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缺乏和昂贵的生产要素的商品四、库鲁格曼等人对比较优势的分析1、规模经济的角度克鲁格曼和赫尔普曼引入规模经济来分析比较优势。他们建立了一个垄断竞争模型,该模型基于自由进入和平均成本定价,将产品多样性的数目视为由规模报酬和市场规模之间的相互作用内生决定。他们认为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强调比较优势是外生给定的,而许多情况下,它是先天获得(内生)的。后天获得的比较优势决定了一国在某些制造业,尤其是高技术产品制造业国际贸易中的位。要素禀赋差异和“外部经济”是内生比较优势的源泉。克鲁格曼虽然强调后天获得的比较优势的重要性,但他认为传统的外生比较优势理论并没有过时,“无论在理论还是实际中,生产率落后的国家同样能够保持国际贸易平衡,因为决定贸易的是比较优势而非绝对优势”。在自给自足情况下,一个国家的产品多样性数目很小,而贸易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同时如果贸易增加了消费者的需求弹性,那么单个厂商的规模效率也能改进。这样,单个厂商通过规模经济作用确立了在国际市场中的优势。实际上,克鲁格曼在更早时候就提出国内市场规模会影响一国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他论述了在几种背景下,具有大的本国市场厂商更能有效利用规模经济从而在国际上更有竞争力。许多实证研究也表明出口商通常比内销的厂商规模更大,厂商和产业的规模与出口量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2、人力资本角度格鲁斯曼和麦吉从人力资本配置的角度分析了国际间的比较优势。他们创建了一个具有相似要素禀赋的国家间贸易竞争模型,分析了人力资本的分配对比较优势和贸易的影响。他们发现,具有相对同质人力资本的国家,出口产品所使用的生产技术以及人力资本之间的互补性特征。此时,当所有的任务被相当好地完成时,要比一部分任务被极好地完成而另一部分任务完成得很差时的有效产出更大。高效率的生产组织要求具有相似才能的人力资本匹配,这在有同质人力资本的国家更容易实现。另一方面,对于具有异质人力资本的国家,其出口产品所使用的生产技术以人力资本之间的替代性为特征。此时,具有相对杰出人物的公司完成一些任务,而另一些任务由才能相对较低的人组成的公司来完成。那么,对于具有异质人力资本特征的国家,如果杰出人物有更大的比例,将会在对杰出人物敏感的产业中占有比较优势。五、杨小凯和博兰对内生比较优势的分析杨小凯和博兰从专业化和分工的角度拓展了对内生比较优势的分析。通过运用超编辑的分析方法将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相结合,沿着斯密市场范围限制分工的观点和杨格分工——市场——分工的互动关系,将外生的比较优势因素引入到基本规模报酬递增的、以内生专业化和分工为核心的新兴古典贸易模型的框架中。他们认为:人们之间不一定存在与生俱来的差别或者说不存在外生比较优势,需求的多样化由专业化生产带来的高效率,但是伴随专业化而来除了高效率还有交易费用的增加,在两者共同作用下就产生了最有的分工水平,没有外生比较优势的个人在专业化的过程中,获得比较优势,这种后天获得的比较优势即内生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会随着分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同时伴随产生市场容量的扩大、经济的增长、技术的进步等等,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作为扩大市场容量的有效方式由此产生。在经济发展初期,由于专业化带来的收益流的贴现值低于由专业化引起交易成本增加所导致的现期效用的损失,因此专业化水平将很低;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的熟能生巧效应将使专业化带来的收益逐渐增加,因此将会出现一个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内生优势也会随之不断增强。六、克莱里达和芬德莱对比较优势的分析克莱里达和芬德莱分析了政府对比较优势和贸易的贡献。他们的观点同传统的经济理论以及以诺思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都不相同。他们认为,政府介人教育和科研、交通和通讯以及其他经常性社会部门将会显著提高私人公司的生产率,一些经济部门无疑会从中受益。这是因为众所周知的“搭便车”问题和公共产品具有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使私人公司没有动力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这样的公共产品必须由政府来供给。七、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对比较优势的研究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从研发的角度,引入了知识资本从研发的角度揭示了比较优势产生的原因,提出融合新贸易理论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他们在一个产品创新与国际贸易的多国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研发产生比较优势和世界贸易的跨期演进。在这个基于知识资本和差异产品的模型中,假定理念和知识可以在国际间自由的流动,企业引进新产品时会发生资源成本,所以有远见的生产者对具有获利机会的产品进行研发,新产品会不完全替代老产品,从而使得产品的种类更丰富,价格、利率和贸易模式就会跨期演进,各国企业所拥有的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决定了贸易模式也间接影响了国际贸易的格局。产业内贸易主要由研发决定,而产业间贸易则是由资源禀赋决定的。随着国际流动资本进军研发领域,跨国公司由此产生。在考虑一般均衡的相互影响和驱动产品创新率这些经济因素的基础上,他们的框架解决了如何激励私人对研发投资的问题并明确了研发活动对资源的要求,认为:资源通过分配到研发部门从而导致差异化产品和同质产品的生产,形成沿着贸易均衡的动态路径的H-O模式,这种贸易模式就产生了比较优势。八、梅里兹等人的劳动市场波动性和弹性分析库纳特和梅里兹从劳动市场的波动性、弹性的角度分析了国际间和部门间的比较优势。劳动市场制度的国际性差异对公司调整适应外来冲击的能力有影响。波动性在制度上与特定部门的差异相互作用(如公司内不同部门的特定抗冲击性差异),形成了一种新的比较优势。大量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劳动市场弹性较大的国家偏向于出口波动性大的产品。通过阐述劳动市场体制的差异如何整合的于恩布什、费舍尔和萨缪尔森的比较优势模型,表明了该模型可以扩展到多因素、多国模型。九、弗农、赫尔施从动态的角度研究比较优势弗农在其著作《产品周期中的国际贸易》中提出了著名的“产品周期理论”。他在该文中提出,产品生命周期可分为三个阶段: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在新产品创始阶段中,新技术首次用于生产。此时对厂商来说,最安全最有利的选择是在国内进行生产,产品主要供应国内市场,通过出口贸易的形式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产品成熟阶段,新技术日趋成熟,产品基本定型。随着国际市场需求量的日益扩大,降低产品成本尤为迫切。由于国外劳动力成本低于国内劳动力成本,国内生产的边际成本加上边际运输成本大于国外生产的成本,所以把生产基地由国内转移到国外更为有利。另外,由于产品出口量的急剧增加,厂商原来拥有的垄断技术也逐渐被国外竞争者掌握,仿制品开始出现,厂商面临着丧失垄断技术优势的危险。为了避开贸易壁垒,接近消费者市场和减少运输费用,厂商便要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建立分公司,转让成熟技术。一般来讲,厂商总要先到技术水平较接近,劳动力素质较好,人均收入水平较高并与本国需求类型相似的国家或地区建立分公司,就地生产,就地销售,或向其他国家出口。产品标准化阶段,产品和技术均已标准化,厂商所拥有的技术垄断优势已消失,竞争主要集中在价格上。生产的相对优势已转移到技术水平低,工资低和劳动密集型经济模式的地区。在本国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其他发达国家产品出口急剧增长的情况下,厂商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投资,转让其标准化技术。根据比较成本的原则,厂商大规模减少或停止在本国生产该产品,转而从国外进口该产品。十、波斯纳从技术进步角度进行的研究波斯纳注意到了不同国家并不是同时生产某些产品,技术诀窍对产品生产的国别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当一国厂商开发出新产品或更有效率的生产技术,而有关生产技术尚未被国内外的竞争者掌握时,厂商可以获得垄断利润,同时创新国取得该产品的比较优势,成为该产品的出口国,也就是说,创新国能够通过创新取得相对于贸易伙伴而言短期的比较优势。后来其他国家开始模仿有关技术,创新国失去比较优势,但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