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南线连接道(四横线分流道白市驿隧道至黄角坪大桥段主线)第一卷 第三册 结构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嘉南线连接道(四横线分流道白市驿隧道至黄角坪大桥段主线)第一卷 第三册 结构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嘉南线连接道(四横线分流道白市驿隧道至黄角坪大桥段主线)第一卷 第三册 结构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嘉南线连接道(四横线分流道白市驿隧道至黄角坪大桥段主线)第一卷 第三册 结构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嘉南线连接道(四横线分流道白市驿隧道至黄角坪大桥段主线)第一卷 第三册 结构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设计说明五、挡护设计5.1设计原则为节省工程投资及工程设计合理性角度考虑,本项目路基设计优先采用自然放坡+绿化护坡。部分匝道之间、匝道与主线之间高差较大及其他不具备放坡条件段采用挡墙防护。根据沿线地形地貌及工程需求,本次设计范围内设置的挡护结构类型主要为:折背式挡墙、护肩墙U型槽挡墙、桩板挡墙、锚杆挡墙、双排桩(抗滑桩)。5.2技术标准挡墙安全等级:Ⅰ级抗震设防烈度:6度(0.05g),按7度构造设防。路肩挡墙荷载:城-A级设计使用年限:50年重要性系数:1.15.3挡墙布置分段本次设计范围设置共7段挡墙,挡墙具体布置详见下表:表5.1挡墙设置分段表挡墙编号起止桩号位置实际长度挡墙高度(m)边坡性质安全等级挡墙形式1嘉南线连接道左线JZK0+219.416-JZK0+344.032左侧106.81-41永久一级折背式、桩板挡墙2嘉南线连接道左线JZK0+594.9-JZK0+949.57左侧356.64-25永久一级折背式、桩板挡墙3嘉南线连接道C匝道CK0+366.05-CK0+600右侧237.42-47永久一级锚杆挡墙4嘉南线连接道C匝道CK0+415.05-CK0+594.3左侧1851-16永久一级折背式、桩板挡墙5嘉南线连接道C匝道CK0+106.9-CK0+264.895左侧1621-9永久一级护肩墙、U型槽挡墙6嘉南线连接道C匝道CK0+106.9-CK0+264.895右侧1621-9永久一级护肩墙、U型槽挡墙7嘉南线连接道右线JYK0+645-JYK1+267.3右侧58623-42永久一级双排桩(抗滑桩)5.4片石混凝土挡墙设计(护肩墙、折背式)5.4.1挡墙材料挡墙墙体材料采用C20片石混凝土,片石含量不得超过20%,粒径不得大于30cm,片石强度等级不低于MU30。5.4.2挡墙地基折背式以岩层或土层作为持力层,埋置深度不得小于1m。挡墙纵向基底可采用台阶过渡或设置纵坡,当设置纵坡时,坡度不得大于1:20,采用台阶过渡时,台阶高宽比宜为1:2,一般情况下台阶高度0.5~1.0m,挡墙起终点应注意与相邻结构的顺接。挡墙基底倒坡应按设计要求设置,以保证墙体的稳定性。5.4.3挡墙基坑挡墙基坑应跳槽开挖,分段长度宜大于10m小于20m,基坑土质、强风化岩质边坡坡比不应陡于1:1,若基坑开挖放坡条件受限时,可采用支撑加固开挖等方法以减少占地。当挡墙地基纵向坡度大于5%时,基底应做成台阶形式,当填方挡墙墙后地面的横坡坡度大于1:6时,应在进行地面粗糙处理后再填土。挡墙起终点应注意与边坡的顺接。挡墙基底倒坡应按设计要求设置,以保证墙体的稳定性。5.4.4伸缩缝沿墙长每隔10~15m设置伸缩缝,在基底的地层变化处,应设置沉降缝。伸缩缝和沉降缝可合并设置,缝宽2~3cm,缝内沿墙的内、外、顶三边填塞沥青麻絮或沥青木板,塞入深度不小于30cm。5.4.5墙后排水墙背为土层时,挡墙背后0.5m内设置片石反滤层,回填透水性好的粒料,以便于墙后排水顺畅。为保证美观,墙身不设置泄水孔,挡墙墙背通长设置Φ100mm软式透水管,纵向坡度1~2%,通过横向Φ100PVCmm管就近接入道路排水系统。为防止墙背水下渗至基底,于墙后最低排泄水孔下用粘土回填封闭夯实。墙背为岩石时,在岩石内刻槽放置TS-50透水软管,软管间距为2m,为防止墙背水下渗至基底,于墙后最低排泄水孔下用C20砼封底。挡墙墙背通长设置Φ100mm软式透水管,纵向坡度1~2%,通过横向Φ100PVCmm管就近接入道路排水系统。当墙后渗水量较大或在集中水流处,为了减少静、动水压力对墙身的影响,应加密、加大泄水孔尺寸或增设纵横向地下排水设备(如渗水暗沟等)。其出水口下部应采取措施,防止水流冲空基础。5.4.6墙后回填挡墙墙身0.5m范围内,采用片石干砌,其余填土材料按道路要求,应分层碾压夯实,夯实后密实度应满足路基设计要求。5.5U型槽挡墙设计5.5.1挡墙地基挡墙持力层为土层,挡墙地基采用块片石换填,块片石换填层下方现状地基采用重型压路机进行碾压夯实处理,压实系数≥0.93,经检测合格后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块片石换填施工。换填石料采用中硬或硬质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不小于30MPa。块石的空隙内灌入石渣、石屑,使空隙填满,并敲掉锐角突出部分,保持碾压层面平整。最后一层摊铺层(作为过渡层,)300mm≤过渡层厚度≤400mm,过渡层碎石料粒径应小于150mm,其中0.05mm的细粒料含量不应小于30%。施工质量要求及填筑要求见下表。5.5.2挡墙材料挡墙墙体采用C30钢筋砼现浇,垫层采用C20混凝土。钢筋:必须符合GB/T1499.1-2017、GB/T1499.2-2018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采用HRB400级、HPB300级钢筋。主筋保护层厚度50mm,钢筋的锚固长度和搭接应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的相关要求。5.6桩板挡墙设计本工程桩板挡墙根据悬臂段长度及其锚固段底层情况采用1.6×2.0、2.0×2.5两种方桩截面尺寸,桩板挡墙设计桩间中心距为5m,桩间采用现浇挡土板支护,挡土板厚度为20-30cm,嵌入地面以下深度不小于0.5m。5.6.1材料桩身及挡板采用C30混凝土,主筋采用HRB400钢筋;护壁采用C30混凝土,主筋采用HRB400钢筋;5.6.2构造要求桩身混凝土保护层厚度70mm,面板混凝土保护层厚度30mm。5.6.3成孔本次设计桩板挡墙均为人工挖孔桩,挖孔前应复核测量基线、水准点及桩位。开挖过程中应不断检查孔的中心及直径,做好施工记录。本次设计采用动态设计,开挖时应注意观察土质及岩性变化,对照复核地质报告,出入较大时要与勘察、设计单位联系,当遇到不利土层,应会同有关单位采取处理措施。桩孔的施工容许偏差:(1)桩身尺寸不小于设计尺寸;(2)桩位±30mm;(3)垂直度0.5%;(4)虚土沉渣清除干净,不允许对超挖部分垫土、垫砂,如有扰动或超挖应在清理干净后用C20混凝土垫平。护壁(1)桩护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坍落度为150mm。(2)第一节挖深约1.5m,浇钢筋混凝土锁口,高度宜高出地面200mm以上,以防杂物落入孔内,护壁外如出现空隙应用粗砂、砾砂等填实,必要时浇以水泥浆。(3)往下施工时以每节高度1.0m作为一个施工循环,即挖好每节土后,接着浇灌一节混凝土护壁,特殊地质下挖速度应视护壁的安全情况而定。(4)为保证桩的垂直度,要求每浇完三节护壁,须校核中心位置及垂直度一次。(5)护壁混凝土强度达到4MPa以上方可拆模,应尽量使用速凝剂,靠近高大建筑物或重荷处应在混凝土中加早强剂。5.6.4钢筋笼制作及安装(1)直径22mm及以上的钢筋应采用剥肋滚轧直螺纹连接,并应按规范要求错开接头。钢筋必须具备出厂合格证明,使用前,应对钢筋进行随机抽样,做力学性能试验,满足规范要求后方可使用。(2)水平钢筋(箍筋)与纵向钢筋交接处均应焊牢。(3)钢筋笼外侧需设混凝土垫块或采用其它有效措施,确保钢筋保护层厚度。5.6.5混凝土浇注(1)挖至桩身相应设计标高,应通知甲方会同勘察设计及有关质检人员共同鉴定,符合设计要求后清理孔底,及时验收,随即浇灌封底混凝土。(2)封底混凝土浇灌后,应尽快浇灌桩身混凝土,如因条件所限需要延迟时,应在以后浇灌前先抽清孔内积水,清理封底混凝土层的表面,然后浇灌桩身混凝土。(3)浇灌封底混凝土及桩身混凝土时,必须使用导管或串筒,出料口离混凝土面不得大于2m,且应连续浇灌,分层振捣,分层高度不大于1m,混凝土坍落度一般取80~100mm。(4)每根桩应有一组试块,且每个浇注台班不得少于1组,每组3件。5.6.6施工安全措施(1)孔内必须设应急软爬梯,供人员上下井使用的电葫芦、吊笼等工具,并配有自动卡紧保险装置,不得使用麻绳或尼龙绳吊挂或脚踏井壁凸缘上下,电葫芦宜用按钮式开关,使用前必须检验其安全起吊能力,井口支架必须牢固稳定。(2)井口出土如用绞盘时,必须用直径不小于16mm的坚韧麻绳或尼龙绳结扣牢固,有安全的制动和吊钩装置,提升时不得碰撞已挖完的孔壁,并随时检查提升设备的可靠性。(3)挖孔时应经常检测井内有无有毒气体以及缺氧现象,超过10m的深孔要采取必要的通风措施,风量不宜小于25L/s。(4)井口应设置围栏,井下设半边井的安全钢筋网,下井人员必须戴安全帽并系好安全带,挖孔暂停施工时,井口应用盖板盖好。(5)挖出的土方应及时运走,机动车不得在桩孔附近通行。(6)井下施工照明必须采用安全行灯,电压不得高于36V,供电给井下用电设备的线路必须装漏电保护装置。(7)井下通讯联络要畅通,施工时保证井口有人,井下工作人员必须经常注意观察,检查井下是否有塌方,涌水和流砂现象以及有毒气体,缺氧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应停止作业,及时处理。(8)根据地质条件考虑安全作业区,一般在相邻5m范围内有桩孔正在浇灌混凝土或有桩孔蓄了深水时,不得下井作业,待其相邻桩混凝土强度达5MPa时,再挖该桩孔。5.6.7质检(1)必须对每一根桩做好一切施工记录,并按规定留混凝土试块,做出试压结果。(2)桩孔开挖过程中,应按相应规范钻取岩芯并做试验,桩孔开挖至设计标高时岩体强度不得小于地勘报告所提数值。(3)对施工完的桩应进行质量和承载力检验鉴定,采取超声检测等有效方法,提出鉴定报告,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5.6.8监测(1)施工过程中及竣工后,均应对边坡及坡顶建筑物进行监测,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工并及时通知参建各单位共同研究解决办法。(2)桩身强度达到100%后方可开挖桩前岩土体,严禁一次开挖到底,应分级开挖,分级高度1~2m,开挖同时应加强对坡顶建筑的监测。5.7预应力锚索5.7.1材料1、钢绞线本工程采用的预应力锚索应选用高强度、低松弛钢无粘结绞线,其性能应符合《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5224-2003),直径d=15.24mm(7-φ5)、强度等级为1860MPa;钢绞线的基本材料应是碳素钢。钢绞线技术指标见下表。表5.2钢绞线技术指标表注:①松弛率≦2.5为70%破断荷载1000h的松弛率;②机械性能的试验方法执行ASTMA37—92,低松弛试验按E328方法进行;③屈服强度——在因外力而伸长1%的情况下测出的最低屈服强度;④延伸率——标距为610mm时,在荷载的作用下,钢绞线的总延伸率;⑤松弛性能——低松弛钢绞线在规定的条件下,试验不少于1000h。钢绞线的中心丝直径都必须大于外层钢丝的直径,偏差值最小为0.1016mm。直径φ15.24mm低松弛钢绞线按边丝凸缘测得的直径与公称直径的偏差应满足+0.5mm~-0.15mm。对运达工地的每批钢绞线作100%的外观检查,在不同的卷号中抽取样品,在国家认可的实验室进行抽样拉力试验。抽样结果和出厂产品质量证书、标志、说明书等报监理工程师批准后使用。2、套管锚索体套管主要有以下功能:用于锚索体防腐,阻止地层中的有害气体和地下水通过浆体向锚索体渗透。无粘结钢绞线厚壁热轧无缝钢管有隔离效果,将锚索体与周围注浆体隔离,使锚索体能自由伸缩,达到应力和应变全长均匀分布的目的。钢质导向套管的作用是确保外锚段联结索体与反力结构的安装精度,以及该段在结构上不被外力损伤。3、锚具①本工程预应力锚索采用Ⅰ类锚具,其质量必须符合《预应力筋锚具、夹具和连接器》GB/T14370-2000标准。4、锚索配件锚索配件主要指导向帽、隔离支架、止浆装置、防护罩、密封垫圈、密封胶、对中支架和束线环。导向帽是便于锚索推送,其材料可使用一般的金属薄板或相应的钢管制作;隔离支架和对中支架位于索体上,可使用耐久性与耐腐蚀性良好,且对锚索体无腐蚀性的材料,一般宜选用硬质塑料。5、注浆体本工程注浆体为M30水泥砂浆,预应力锚孔灌浆使用的水、水泥和外加剂应符合《锚杆(索)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和《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①水泥所采用的水泥强度等级不低于42.5级的新鲜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质量应符合《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2007)的规定。过期、变质水泥不得使用。水泥的运输、储存应符合《混凝土施工规范》有关条款的规定。②水灰比水灰比一般采用0.38~0.5。③外加剂早强剂、减水剂、微膨胀剂等外加剂的质量标准要符合国家或部颁现行规程规范的要求。外加剂的采用必须通过生产性试验及室内试验确定,并报监理工程师批准,严禁使用对钢绞线有腐蚀性、对水泥及围岩有危害的外加剂,且与水泥有良好的相溶性。5.7.2锚索的张拉1、张拉的程序、条件①预应力锚索的张拉作业应按下列程序进行:机具标定—分级理论计算—外锚墩混凝土强度检查—张拉机具安装—预紧—分级张拉—锁定—签证。②当锚固段注浆体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100%、锚墩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30MPa后,才能对预应力锚索进行张拉。③一批次的锚索张拉,必须先张拉监测锚索(施工前首先在设计确定的断面上,安装不少于3根监测锚索,安装压力测力计,为全坡面的锚索施工提供依据,并为施工过程量测应力、绘制应力变化图、边坡变形、安全预报等提供数据)。2、张拉准备①张拉机具的校验:张拉前必须把张拉机具、测力装置及所需附属机具准备齐全,并都进行过严格的率定的校验。对率定和校验过的机具要妥善保管,以免影响精度。机具率定或校验合格证书必须经过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②张拉设备在张拉前必须与相应级别的锚索测力计配套标定,并将标定合格证书报监理工程师,同时绘制压力表读数—张拉力—测力计读数曲线,以指导现场张拉作业。③千斤顶的选用必须与锚索级别相配套,输出力应满足超张拉的要求,一般宜大于设计张拉力的1.5倍,但不宜超过设计张拉力的2倍。④现场张拉用的压力表精度不得低于1.5级,并用精度不低于0.4级压力表标定,工作时最大压力值应不超过表盘量程的75%,最小压力值不应小于压力表量程的25%。⑤张拉设备的标定间隔期不应超过6个月,经拆卸检修的张拉设备或经受强烈撞击的压力表,都必须重新标定。发现或怀疑存在问题的张拉设备、或与测力计联合标定时读数(到设计荷载时的读数)相差超过2%的张拉设备,即使距上一次标定时间未满6个月,也必须重新标定。3、张拉①一般情况下,锚索的张拉均采用超张拉持荷稳压、超载安装施工方法,超载系数暂定为1.15,由岩锚试验成果验证调整。②补偿张拉:根据代表性锚索的应力变化情况确定代表区域锚索是否需要进行补偿张拉。一般地,监测锚索荷载损失变化幅值,满足规定指标即预应力损失小于设计张拉力的10%的区域,原则上不进行补偿张拉;反之则需进行补偿张拉。需要补偿的锚索位置根据设计要求及监理指示进行。③对于有补偿张拉要求的锚索,应在张拉锁定后3d~7d进行,补偿张拉的拉力为超张拉力。④锚索张拉建议采用整体张拉,当千斤顶不能满足要求时则采用分组分束张拉。⑤张拉过程:分为单股预紧和整束分级张拉两个阶段。单股预紧应进行两次以上,预紧实际伸长值应大于预紧理论值,且两次预紧值之差应在10%之内,以使锚索各股钢绞线受力均匀,再进行整束张拉。整束张拉共分四个量级进行,即张拉荷载分别按设计张拉力的50%~115%逐级依次进行,并且应控制最大张拉力不得超过预应力钢材强度标准值的70%。单股预紧张拉程序:安装千斤顶—0—30KN/根—测量钢绞线伸长量值—卸千斤顶。此过程使各股钢绞线受力均匀,并起到调直作用。采用非同时张拉方式进行;其基本原理和操作方式是从最大变形量的单元锚索(最大自由长度)起,按顺序先后张拉,在到达最小变形量的单元锚索(最小自由长度)后,再同时张拉全部的单元锚索(整体张拉);其操作的关键是预先调整锚索的各锚索单元伸长量差值,计算的方法应科学有效且结合试验的有关成果(试验锚索的“非同时张拉方式管理图”)校验,确定准确的伸长提前量。整束分级张拉:初始应力—20%P—50%P—75%P—100%P—115%P(其中P为360KN)稳压锁定;除最后一次超张拉要求静载持荷20min外,其余每级加载后的稳压时间为5min;前三次张拉(20%P、50%P、75%P)加荷速率不大于100KN/min,后两次张拉(100%P、115%P)加荷速率不大于50KN/min。上述五个量级的张拉均匀应在同一工作时段内完成,否则应卸荷重新再依次张拉。⑥张拉各级加载稳定前后,均应量测钢绞线的伸长值,若实测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相差超过10%或小于5%,应停止张拉,查明原因后才能重新张拉。⑦加荷、卸荷速率应平稳。张拉时,升荷速率不大于10%P/min或100MPa/min;卸荷速率不大于20%P/min或200MPa/min。⑧松弛损失一般锁定张拉力(不包括所定损失)的3%~4%,在补偿张拉前,应注意检查测力计的读数,若索力超过10%的锁定荷载或地区经验值,应立即进行补偿张拉,若未超过10%的锁定荷载或地区经验值,无需进行补偿张拉。若通过测力计发现异常张拉力时要查明原因进行处理。⑨在全部锚索施工结束后,因已经施加了设计计算的抗滑力,控制了边坡的变形,也由于开挖作业和支护的共同作用,锚索的索力也相应发生变化,应进行全坡面的锚索二次张拉,即按照设计的控制张拉力,用同样的张拉方法,逐个张拉,确保锁定荷载满足设计要求。二次张拉结束后,截去多余的钢绞线,使其外露30cm,安装防护罩,注入油脂,拧上堵头。封锚。⑩张拉时的安全:预应力张拉操作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操作时应防止以下情况:夹片脱出或飞出断丝与滑丝千斤顶必须有固定设施,以防锚索张拉时锚固段突然失效时千斤顶坠落。认真填写张拉纪录,主要内容如下:张拉中逐级荷载的张拉力、伸长量、同步情况、应力应变关系、稳压时间、反复张拉次数、测力记录、补偿张拉、锁定张拉力、每次张拉的时间、孔号、记录人员、故障排除措施等。张拉后的成果整理,如绘制实测的应力应变曲线,预应力损失及补偿张拉等。张拉记录成果应及时报送监理工程师。每次进行监测束张拉,必须有监理工程师在场时进行。上述锚索施工全部完成后,施工单位应向监理工程师提交必需的验收资料。按照锚索验收试验的要求,封锚前,按锚索总量的5%随机抽取,进行1.2倍的索力校验;全部合格后方可封锚;若有一索不合格(索力超过10%的锁定荷载或地区经验值)即可扩检,若仍有不合格,则应作100%的验收校验。直到按有关规范的要求达到验收合格。5.7.3封孔灌浆1、封孔灌浆在锚索张拉锁定后以及补偿张拉工作结束后进行,封孔灌浆前应由监理工程师测量外露钢绞线长度、检测回缩值,检查确认锚索应力以达到稳定的设计锁定值。锚索注浆孔封孔7d后,还应对孔口段的离析沉缩部分,进行补封注浆。2、封孔灌浆材料与锚固段灌浆的材料相同,灌浆要求同第七节。对钢绞线露口处应用防水胶带缠绕至锚具工作夹片处3、为保证所有空隙都被浆液回填密实,在浆液初凝前必须进行不少于2次补灌,当浆液凝固到不能从孔中流出来之前,应保持不小于0.5MPa的压力进行屏浆。4、外锚头的防护锚索在补封注浆结束后,切去多余钢绞线,外露不小于25cm,用钢质保护罩保护锚具和外露的钢绞线,用密封胶密封锚板、垫板、密封垫圈、保护罩之间的所有缝隙,然后从保护罩的注油口注入黄油或黄油与石蜡的混合料,用堵头封口。保护罩上应有注油口、排气口、装、卸工艺孔。用C30混凝土浇筑保护罩和构造物槽口,捣实、密封。用C30混凝土按图纸要求对锚头(保护罩等)进行保护,封头底部需包住锚垫板。用C30混凝土浇筑保护罩和构造物槽口,捣实、密封。对需要进行长期监测锚索的外锚头(安装测力计的锚索),用特制金属帽保护,用C30混凝土浇筑保护罩和构造物槽口,捣实、密封。在安装混凝土支撑面锚垫板时,锚具下安装特制的螺纹垫板与金属帽用螺纹连接。5、锚索的后期保养及补偿张拉在锚索张拉、注浆强度达到85%以前,其30m范围内不得进行爆破作业。如需进行爆破作业,则需对作业面进行地震波控制,如布设两排预裂孔和药量控制。张拉后,在爆破作业后,观察测力计,应力损失超过10%时,立即对锚索进行补偿张拉。5.7.4锚索监测1、锚索监测应结合各部位的重要性和实际条件,对预应力锚索的工作状态和锚固效果进行施工期和运行期的原位监测:施工期监测和运行期监测相结合。2、监测锚索的数量为总锚索量的5%,在每个锚索的工作锚和锚垫板之间安装测力计,以便张拉期及长期观测。测力计由专门厂家供货,测力计性能应满足超张拉力作用观测范围的要求;测力计应经过千斤顶—油压表—测力计的系统标定后方可使用;锚索监测设计祥见相关施工图纸和文件。3、锚索的监测由中标的施工单位或专业的监测单位完成,或由承包商向业主、设计单位提供合作单位的资质,经过考察,许可后才能实施监测仪器、仪表的埋设;锚索施工单位必须配合监测施工单位共同完成监测锚索的安装、张拉和测读,并为监测工作提供一切方便。监测单位按照监测设计的要求,提供监测数据、处理数据应科学、严谨,且提供边坡位移报告和险情预报。4、同一部位的锚索应先张拉监测锚索,以便观测其他锚索张拉时的相互影响和围岩稳定情况,并指导锚索施工。5、测力计应与张拉千斤顶、压力油表、油泵进行系统标定。5.8锚杆挡墙设计1、墙体材料锚杆挡土墙肋柱、面板:C30混凝土灌注水泥砂浆:M30水泥砂浆钢筋:必须符合GB/T1499.1-2017、GB/T1499.2-2018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采用HRB400级、HPB300级钢筋。主筋保护层厚度50mm,钢筋的锚固长度和搭接应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的相关要求。本次设计锚杆采用HRB400级钢筋。2、灌浆材料要求水泥:宜使用普通硅酸盐水泥425#以上,不得使用高铝水泥;砂:应采用中砂,其含泥量按重量计,不得大于3%,且砂中所含云母、有机质、硫化物及硫酸盐等有害物质的量,按重量计,不得大于1%;水:施工用水,不应含有影响水泥正常凝结硬化的有害物质,不得使用污水,且不得使用PH值小于4.0的酸性水和硫酸含量盐按计算超过水重1%的水。3、构造要求挡墙每隔20m左右设置一道伸缩缝,缝宽为2cm,伸缩缝采用沥青麻丝填塞,填塞深度不小于20cm。挡墙沿道路走向每隔2m设置一道肋柱,截面尺寸为30cm×50cm,肋柱间采用模筑现浇面板,厚度为20cm。锚杆水平向间距为2m,居于肋柱中间位置,竖向间距为2.5m。锚杆自由段的长度按尾部弯折端到岩体理论破裂面计算,设计有效锚固长度6.0m,锚杆尾部弯折端长度1m,分别向上、向下做成喇叭口弯曲与面板钢筋连接在一起,采用焊接措施并确保连接牢固。锚孔直径采用110mm,超钻50cm,锚杆倾角为15°,锚杆挡墙墙背采用Φ5cm透水盲管,接入墙底纵向布置的Φ10cm透水盲管,其纵向坡率不小于1%,再通过横向Φ10cmPVC管接入道路排水系统。4、设计要点(1)锚杆挡墙施工顺序:修整边坡坡面达到设计要求的坡比→布置锚杆孔位→锚杆成孔、安装、注浆→制作安装排水设施→安装面板钢筋→现浇C30砼梁肋和面板→养护→墙面装饰。(2)坡面修整:对破碎且不平整的边坡,必须将松散的浮石和岩渣清除,处理好光滑的岩面,边坡超挖部分应采用与锚杆挡墙同标号的C30砼回填。(3)制作安装排水设施:为保证挡墙表面光滑整洁,挡墙表面未设置泄水孔,挡墙背竖向设置Φ5cm软式透水管,水平间距2m,通过人工刻槽方式将透水管埋入槽内,再采用M7.5砂浆将刻槽抹平,应注意采取措施防止透水管堵塞。挡墙底沿道路走向方向通长设置一根Φ10cm软式透水管与竖向透水管相接。垂直道路走向方向设置Φ10cmPVC管以便排出Φ10cm软式透水管中积水,间距与雨水井大致相同,就近接入道路雨水系统。5、锚杆防腐锚杆的自由段位于土层中时,可采用除锈、刷沥青船底漆、沥青玻纤布缠裹二层进行防腐处理。锚固段应除锈,砂浆保护层厚度应不小于30mm。(5)锚杆成孔及注浆①成孔要求:钻机:可用汽推式风钻;钻孔顺序:采用间隔钻孔,防止邻孔干扰;钻孔位置:孔点坐标不得与设计的坡面坐标偏差±20mm;钻孔直径:孔径不得低于设计值(Φ110mm)的101%,以确保灌浆充分;钻孔方向:钻孔方向与坡面夹角不得与设计角度偏差±0.5°~±1.0°;钻孔深度:钻孔深度不得浅于设计深度的101%;钻孔速度:钻孔速度严格控制,不得高出钻机本身标准钻速的1~2%,采用匀速钻进,以防止钻杆弯曲和变形,造成下锚困难;孔底要求:钻孔达到设计深度之后,不能立即停钻,必须在停止进尺的情况下,稳钻1~2分钟,防止孔底端部灭尖,达不到设计的锚固直径,锚杆应锚入中等风化完整岩层内,钻孔时,应取出岩芯,观察岩石裂隙、风化情况,岩石为非中风化层时,应加大孔深至满足要求为止;钻孔孔壁:钻孔孔壁不得有粘土或粉砂滞留,必须清洗干净,清洗方法可用高压水清孔,后用高压气吹干,以保证锚杆能下到预定深度;成孔数目:边坡成孔数目不得少于设计数目。②锚杆制作锚杆体的材料:锚杆材料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要求的材料选用,所用的材料必须要有国家法定部门的合格证书及试验检测报告,不能有锈蚀、损坏的现象。锚杆采用机械连接,接头等级应达到Ⅰ级,并且不得在同一断面上连接。锚杆质量检验采用抗拔试验,抗拔试验应按规范执行,锚杆的检验抗拔力不小于设计图中要求,做抗拔试验锚杆的位置由现场确定。③锚杆注浆在灌浆之前应对锚孔用高压空气冲洗,并排尽残渣和污水,以保证砂浆与岩石的充分粘结。锚杆插入锚孔前,首先沿锚杆长度方向2m安装一只间隔定位器,以使锚杆不致碰贴钻孔壁,锚杆插入深度要比孔深短500mm,使端部有500mm厚的砂浆保护层,然后将组装好的锚杆体平顺、缓缓推送入锚孔。注浆采用注浆泵压力灌浆法,注浆压力不宜低于0.2MPa,注浆应当从孔底开始,随砂浆的注入逐步拔出注浆管,注浆完成后静置待凝,锚杆注浆必须饱满、充分,特别注意当灌浆管拔至孔口时,应立即减压为零,以免在孔口造成喷浆。注浆浆液应搅拌均匀,随搅随用,浆液应在初凝前用完,并严防石块、杂物混入浆液,注浆作业开始和中途停止较长时间,在作业时宜用水或水泥浆润滑注浆泵及注浆管线。浆体硬化后不能充满锚固体时,应进行补浆。锚孔灌浆完成后,至少要养护七天,养护期间,严禁摇动钢筋以免松动。注浆体水泥应采用52.5号新鲜普通硅酸盐水泥,内掺加8%高效抗裂膨胀剂,水泥砂浆标号采用30号,水泥必须具有抵制水和土浸蚀的化学稳定性,氯盐总含量不应超过0.1%。一般情况下,凡适合于饮用的水均可作为拌合水,对于硫酸盐含量超过0.1%,氯含量超过0.5%,并且含有糖分或有机悬浮质的水不能作为拌合水。砂采用中粗砂为宜,并要求含泥量不应大于3%,砂中有害物质含量应低于1%~2%。④面板钢筋按设计要求制作好面板钢筋网后,与锚杆交接处采用绑扎(或焊接)连接牢固,保证现浇混凝土时钢筋网不晃动,钢筋网布置在混凝土面板表面,并保证钢筋网钢筋的保护层厚度。⑤现浇混凝土面板现浇砼前应该清洗坡面,保证砼厚度和表面的光洁。混凝土浇筑24小时后浇水养护,现浇时应控制好水灰比,保持混凝土表面平整,呈润滑光洁,无干斑或滑移流淌现象。⑥养护当最后的混凝土浇注完毕24小时后,立即喷水养护,每天至少喷水养护4次,养护时间不少于7天。混凝土终凝后的第一次喷水养护的压力不宜过大,防止冲坏混凝土防护层表面。(6)挡墙墙顶应注意预留防护护栏的高度及预埋护栏浇筑的连接钢筋。6、锚杆试验锚杆施工前应做性能试验,完工后应进行验收试验,试验标准按照《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附录C执行。5.9抗滑桩设计本工程抗滑桩采用双排桩形式,桩体均为直径2.0m圆桩,排距为5m,纵向间距为7m。双排桩桩顶采用2.0mx2.0m连梁连接。5.9.1材料桩身及连梁采用C35混凝土,主筋采用HRB400钢筋。桩身混凝土保护层厚度60mm。5.9.2成孔抗滑桩采用机械成孔,本工程基桩成孔方式建议采用机械成孔,钻孔前应对基坑周边管线进行调查复核,减小成孔施工对周边道路、建(构)筑物及地下管线的不利影响。成孔过程中若有孔壁坍塌,应及时采用素砼(C20砼)进行回灌处理。a.钻孔前复核测量基线、水准点及桩位,开挖过程中应不断检查孔的中心及直径,做好施工记录,并随时观察地质变化,对照、复核地质报告,出入较大时应及时与勘察、设计单位联系,当遇到不利土层,应会同有关单位采取处理措施。b.桩孔的施工容许偏差:桩径±50mm;桩位±150mm;垂直度0.5%;虚土沉渣清除干净,不允许对超挖部分垫土、垫砂,如有扰动或超挖应在清理干净后用C30级混凝土垫平。5.9.3钢筋笼制作及安装(1)直径22mm及以上的钢筋应采用剥肋滚轧直螺纹连接,并应按规范要求错开接头。钢筋必须具备出厂合格证明,使用前,应对钢筋进行随机抽样,做力学性能试验,满足规范要求后方可使用。(2)水平钢筋(箍筋)与纵向钢筋交接处均应焊牢。(3)钢筋笼外侧需设混凝土垫块或采用其它有效措施,确保钢筋保护层厚度。5.9.4水下混凝土浇注(1)水下灌注混凝土必须具备良好的和易性,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坍落度宜为180~220mm;水泥用量不应少于360kg/m3(当掺入粉煤灰时水泥用量可不受此限);(2)水下灌注混凝土的含砂率宜为40%~50%,并宜选用中粗砂;粗骨料的最大粒径应小于40mm;并应满足本规范第6.2.6条的要求;(3)水下灌注混凝土宜掺外加剂。(4)导管壁厚不宜小于3mm,直径宜为200~250mm;直径制作偏差不应超过2mm,导管的分节长度可视工艺要求确定,底管长度不宜小于4m,接头宜采用双螺纹方扣快速接头;(5)开始灌注混凝土时,导管底部至孔底的距离宜为300~500mm;(6)应有足够的混凝土储备量,导管一次埋入混凝土灌注面以下不应少于0.8m;(7)导管埋入混凝土深度宜为2~6m。严禁将导管提出混凝土灌注面,并应控制提拔导管速度,(8)灌注水下混凝土必须连续施工,每根桩的灌注时间应按初盘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控制,对灌注过程中的故障应记录备案;(9)应控制最后一次灌注量,超灌高度宜为0.8~1.0m,凿除泛浆高度后必须保证暴露的桩顶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等级。5.10挡墙外立面装饰设计本工程挡墙外立面均采用乳胶漆涂刷处理,饰面做法参见西南04J516,64页5311,详下图。涂装颜色采用“灰色”(RAL国际色卡7047号“灰色”),挡墙装饰外立面总面积为7600m2,包括(1、2、4-6号挡墙)。挡墙外立面装饰做法示意图六、车行地通道设计6.1设计概况本次设计范围包括1座车行地通道。车行地通道为远期规划预留地通道,本次仅实施土建部分,人行道及排水沟等附属设施按后期统一设计实施。地通道结构具体设置情况详见下表:地通道分段表序号相交桩号起止桩号跨径布置结构形式长度(m)备注1规划道路K1+191.186规划道路K1+299.8629.25m双孔箱型108.68车行下穿道6.2技术标准(1)结构安全等级一级(2)设计荷载汽车荷载:城-A级人行荷载:4KN/m2(3)车行通道建筑限界:B×H=6.0m×5.0m(4)地震基本烈度:Ⅵ度(构造按Ⅶ度设防)(5)防水等级:二级(车行地道)抗渗等级:P6(6)在正常使用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宽度不得大于0.2mm。6.3设计内容6.3.1设计要点车行下穿地通道路幅宽度:3.0m(人行道)+6.0m(车行道)+0.25m(路缘石);(1)车行地通道内饰设计两侧墙面:设计路面以上3m范围内墙面铺设8mm厚钢钙板,钢钙板基板应为A级不燃材料,板材具有易清洁、耐酸、耐碱、抗冻融等特性。3m以上范围侧墙装饰做法同顶面。地面:同道路进行基层、路面铺筑。顶面:基层喷涂隧道专用防火涂料厚10mm,面层喷涂涂料2mm(黑色)。防火涂料应做耐火试验,耐火时间不得低于两小时。(2)防排水设计根据地下工程的设防要求及环境条件,以防排结合为原则对地道进行了如下防排水设计:防水:主体结构采用防水混凝土,外包半封闭式高分子复合自粘防水卷材,变形缝设置中埋式止水带及防水嵌缝材料。施工缝设置遇水膨胀止水条。排水:结构墙背排水采用TS-100透水管收集,出口接道路排水系统。地通道内在较低侧设置边沟收集地通道内排水。(3)结构设计车行地通道结构形式采用双孔箱型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基坑开挖地通道开挖采用明挖施工,临时边坡可按地质情况放坡,本次设计临时土质基坑采用1:1.5坡率开挖,起点段30m范围内左侧基坑沿基岩面清坡,岩质面采用临时喷锚支护,详《车行地通道典型横断面图》。基坑施工时应减小对旁边路基及其他结构施工的影响。通道施工应在上方平场完成后进行,以避免形成高大的深基坑。地通道主要回填材料为砾类土,回填应分层碾压夯实,对称回填。夯实后密实度路槽底面以下0~80cm范围内不应少于0.95,80cm以下不应少于0.93。结构顶板标高以上设置50cm粘土隔水层,顶板标高以上1m内不得采用机械碾压。主要材料混凝土:地道采用C35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为P6。垫层采用C20混凝土。钢筋:必须符合GB/T1499.1-2017、GB/T1499.2-2018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采用HRB400级、HPB300级钢筋。沉降缝沉降缝每隔10m设置一道,设置在地质变化处,施工时根据实际地质分界点可进行调整。其中变形缝止水带采用HXZ10型钢边止水带(350mm×10mm)。施工缝采用PN(BW)遇水膨胀止水条(30mm×20mm)。6.3.2构造要求(1)混凝土保护层:顶板、侧墙迎水面50mm,非迎水面40mm。(2)钢筋的连接a.钢筋绑扎搭接、机械连接和焊接的类型及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b.当钢筋直径≥22mm时,应采用机械连接。接头等级I级。c.同一构件中相邻纵向受力钢筋的绑扎搭接接头应相互错开。位于同一连接区段内的受拉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梁、板、墙类构件≤25%;柱类构件≤50%。d.纵向受力钢筋绑扎搭接接头的搭接长度:L=ζla,在任何情况下,纵向受拉钢筋搭接接头的搭接长度均不应小于300mm。e.纵向受力钢筋机械连接接头应相互错开,接头连接区段长度≥35d,纵向受拉钢筋接头面积≤50%,机械连接接头连接件的混凝土保护层应满足厚度的要求,连接件之间的横向净间距≥25mm。f.纵向受力钢筋的焊接接头应相互错开,焊接接头连接区段的长度≥35d且≥500mm,受拉钢筋的焊接接头面积百分率≤50%。(3)其它要求a.板底钢筋,短跨钢筋置上排,长跨钢筋置下排;板面钢筋,短跨钢筋置下排,长跨钢筋置上排。b.当顶与墙外皮齐平时,外侧的纵向钢筋应稍微做弯折,置于墙主筋内侧。(4)框架结构施工构造未尽事宜参见国标11G101-01~04修订本。七、人行地通道设计7.1技术标准地通道净宽度:主通道4.0m,出入口2.5m设计荷载:城-A,人群荷载:4.0kN/m27.2结构设计以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为原则进行设计。人行地通道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断面形式包括,闭合型和U型。人行地下通道主通道净高≥3.5m,净宽4m,出入口处净高≥3.5m净宽2.5m。人行地道主通道在出入口侧相邻处设置闭合加强框架以改善人行地道的受力,从而增加结构的整体性。根据地质情况采用闭合型框架结构形式。结构顶板厚45cm,侧墙厚45cm,地道内设单向0.5%的横坡和单向1.0%的纵坡,地道分段设置伸缩缝,缝宽2cm,如遇地质情况突变,应加设沉降缝。出口段采用闭合框架+U型框架形式。闭合框架板厚40cm,U型框架侧墙厚40cm。U型段设置高于设计人行道标高的钢筋混凝土护栏。因场地内地质情况单一,无不良地质现象,人行地通道在基坑开挖时边坡地勘值建议:杂填土1:1.25,粉质粘土1:1.基岩强风化带、基岩中风化带1:0.75。此次设计基坑开挖坡率仅适用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