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南线连接道(四横线分流道白市驿隧道至黄桷坪长江大桥段主线ZK5+000~ZK6+028)排水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嘉南线连接道(四横线分流道白市驿隧道至黄桷坪长江大桥段主线ZK5+000~ZK6+028)排水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嘉南线连接道(四横线分流道白市驿隧道至黄桷坪长江大桥段主线ZK5+000~ZK6+028)排水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嘉南线连接道(四横线分流道白市驿隧道至黄桷坪长江大桥段主线ZK5+000~ZK6+028)排水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嘉南线连接道(四横线分流道白市驿隧道至黄桷坪长江大桥段主线ZK5+000~ZK6+028)排水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嘉南线连接道(四横线分流道白市驿隧道至黄桷坪长江大桥段主线ZK5+000~ZK6+028)排水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第1页共5页嘉南线连接道(四横线分流道白市驿隧道至黄桷坪长江大桥段主线ZK5+000~ZK6+028)排水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1设计依据1.1设计规范、标准1.1.1《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3-2018)1.1.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年版)1.1.3《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1.1.4《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1.1.5《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1.1.6《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2012)1.1.7《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1.1.8《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2008)1.1.9《给水排水工程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2008)1.1.10《埋地塑料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范》(CJJ143-2010)1.1.11《埋地钢塑复合缠绕排水管材》(QBT2783-2006)1.1.12《山地城市室外排水管渠设计标准》(DBJ50/T-296-2018)1.1.13《城镇给水排水构筑物及管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108-2010)1.1.14《城镇道路附属设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128-2011)1.1.15《重庆市建设领域限制、禁止使用落后技术的通告》(第一~八号))1.2设计基础资料、工程资料1.2.1《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2014年深化版)1.2.2《重庆市主城区综合交通规划评估及优化》(2015-2030年)1.2.3大渡口区控制性详细规划1.2.4九龙坡区控制性详细规划1.2.5重庆市主城两江四岸滨江地带控制性详细规划整合(重钢片区)1.2.6九龙半岛控制性详细规划图1.2.7九龙半岛综合管廊规1.2.8重庆“十三五”交通规划纲要1.2.9《重钢片区综合管网规划深化编制》(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2018.11)1.2.10项目区实测1:500电子地形图及管线图1.2.11《四横线分流道白市驿隧道至黄桷坪长江大桥段工程高边坡专项工程地质勘察报告》(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2017.09)1.2.12《四横线分流道白市驿隧道至黄桷坪长江大桥段工程工程地质初步勘察报告》(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2017.10)2工程概况2.1工程基本情况嘉南线连接道是重钢片区重要的主干路之一,项目北侧顺接青龙嘴立交,该立交为四纵线嘉南线三期辅道系统与锦龙路形成的转换立交,远端联系嘉华大桥,南侧顺接重钢片区设计中的南北干道,是重钢片区最重要的向北通道。项目全长约2.1km,包括重钢路基段和接线隧道两部分,其中路基段长约1.1km,隧道段长约1.0km,按照城市主干路50km/h的标准设计,为双向6车道。2.2工程设计内容本次设计范围为嘉南连接线左线桩号JZK1+144.612--JZK2+146.870、右线桩号JYK1+191.591--JYK2+150.488道路下的雨水系统。3排水系统概况3.1片区排水现状嘉南线隧道东洞口,道路桩号JZK2+140处道路下有d800雨水管道,由南向北排放。3.2片区排水规划根据《重钢片区综合管网规划深化编制》(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2018.11),规划范围内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雨、污水沿道路坡向及地形趋势布置收集,通过接入南北大道及规划路规划排水系统,雨水最终向南排入长江,污水进入大渡口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放。规划雨水管道规模d400~d1000,污水管道规模d400。3.3排水设计概况嘉南线东洞口处有现状d800雨水管道,受隧道施工影响,需对其进行废除还建,右线西洞口处新建一根d500的雨水管道系统转输隧道内边沟排水及搜集JYK1+191.815~JYK1+331.119段路面雨水后接入下游雨水管道系统。3.4设计原则3.4.1执行国家关于环境的保护政策,符合国家的有关法规、规范及标准;3.4.2以城市总体规划和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指导,在现状管线勘测及道路设计资料的基础上,对排水系统进行分析研究,为规划区内人口和经济增长提供安全的水环境。3.4.3旧城改造管线以原断面还建为主,如需扩容,则需管线单位单独提出。3.4.4所有管网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实施。3.4.5在规划设计范围内,实行严格的雨污分流制系统。3.4.6管线布置采用先人行道后车行道;检查检修频繁的管道优先布置于人行道上;重力管道优先布置。3.4.7立交排水排水系统遵循“高水高排,低水低排”的原则,高区部分雨水与低区雨水系统分开,高区部分雨水尽量接入道路雨水系统中,尽量减少低区雨水系统流量。3.4.8设计范围内,所有管线均下地埋设。3.4.9所有管线符合各管线设置的规范及埋深要求,相互间在平面及竖向不发生冲突,与道路构筑物不发生矛盾。3.4.10结合城市道路设计,在不妨碍工程管线正常运行、检修和合理占有土地的情况下,使路线简捷。3.4.11尽量减少管线在道路交叉口处交叉。当工程管线竖向位置发生矛盾时,宜按下列规定处理:(1)有压管让无压管,可弯曲管让不可弯曲管。(2)支管线避让主管线;小管径管线让大管径管线。(3)柔性结构管线让刚性结构管线。4设计标准及基本参数4.1排水体制本工程排水体制采用雨、污水分流制,雨、污水管网分别自成体系。4.2基本设计参数(1)排水体制按照控规要求,本工程排水体制采用雨、污水分流制,雨、污水管网分别自成体系。(2)设计规模雨水量计算按重庆市沙坪坝区暴雨强度公式和道路设计范围内流域汇水面积计算,根据地块和道路设计的情况选用适当的暴雨重现期P和径流系数ψ。(3)基本设计参数1)最大控制设计流速:塑料雨水管道Vmax=8m/s,塑料污水管道Vmax=6m/s,钢筋混凝土管道Vmax=5m/s。2)最小控制流速:雨水管道Vmin=0.75m/s;污水管道Vmin=0.6m/s。3)雨水管道按满流设计;污水按非满流设计其最大设计充满度按下表:表5.1污水管道最大设计充满度管径(mm)最大设计充满度4000.65500~9000.70≥10000.754)最小管径与最小设计坡度:市政排水管最小管径控制在d400,最小设计坡度控制在i=0.3%。5)本工程排水管道管径均为内径。6)管材粗糙系数,塑料管取0.01,钢筋混凝土管取0.014。4.3雨水系统设计参数(1)雨水系统计算1)雨水设计流量公式:Q=qψF(L/S)2)本次设计暴雨强度公式根据《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发布重庆市主城区暴雨强度修订公式的通知》(渝建[2017]443号,2017年8月22日)采用沙坪坝暴雨强度公式:(1<P≤10)(L/s•hm2)本次设计道路暴雨重现期P=5年,匝道P=30年,车行地通道P=50年,临时排水管P=1年。设计降雨历时:t=t1+t2(min),其中地面集水时间:t1=5(min)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t2(min)按计算确定。径流系数Ψ:道路取0.9,绿化用地取0.3。综合径流系数Ψ:取0.7,汇水面积(F)分地块计算(hm2)。表5.2雨水管道水力计算表计算管段服务面积加权径流系数设计流量设计管径设计坡度设计流速最大过流能力(hm2)(m3/s)(mm)(%)(m/s)(m3/s)嘉南线隧道右线西洞口JYK1+191.815~JYK1+331.1190.60.70.195003.64.740.935雨水系统设计5.1功能道路雨水管道负责收集、输送该路段道路路面、相邻地块及上游雨水管道转输之雨水流量。5.2定线原则雨水管道的布置考虑道路(包括人行道)路面及地块雨水收集的便利性。雨水管道布置于道路人行道下,管中心距路缘石1.5m,具体布置位置详见《排水管网标准横断面布置图》。5.3平面布置(1)嘉南连接线东洞口废除嘉南线连接线东洞口处现状d800雨水管道,于隧道洞口道路南侧设置跌水井,连接上游排水管道,还建雨水管道横向布置于嘉南连接线东洞口处车行道下,于隧道东洞口北侧接入下游排水管道,管道规模为d800。(2)嘉南连接线右线西洞口新建雨水管道顺接隧道内两侧排水边沟,与道路南侧人行道下新建一根d500雨水管道系统,接入下游道路雨水管道系统。具体布置详见《排水平面图》。5.4排出口①嘉南连接线东洞口接入下游d800现状雨水管道系统。②嘉南连接线右线西洞口接入下游雨水管道系统。5.5道路雨水纵断面设计雨水管管道坡向与道路坡向基本一致,最小坡度0.3%,最大坡度2.0%,能确保在设计流量范围内雨水管道流速大于0.75m/s并小于6m/s。雨水管道起点覆土深度一般不小于2.0m。5.6隧道排水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第12.2.3条,“除四类隧道外,隧道内应设置排水设施,排水设施除应考虑排除渗水、雨水、隧道清洗等水量外,还应考虑灭火时的消防用水量,并应采取防止事故时可燃液体或有害液体沿隧道漫流的措施”。隧道排水设计在每洞隧道的两侧路缘带下方设置了排水沟(混凝土现浇),可作为消防排水通道。排水沟断面为B×H=0.4m×0.5m,东西坡向(东高西低),最终在隧道西端通过d400雨水管道分别接入已设计的市政雨水管道。排水沟坡度为i=0.015,过流能力为111.6L/s,本次隧道内及隧道洞口外的消火栓总用水量为50L/s,排水沟的过流能力能满足灭火过程中的水量排出,不会因无组织的排水措施使可燃液体或有害液体漫流进入到其他设备沟或疏散通道内。本次设计隧道内排水边沟具体设计及工程量详见隧道工程图纸。6管材、接口及基础6.1管材管径d=300mm的雨水口连接管采用国标Ⅱ级钢筋砼管,d≤800mm的排水管道采用聚乙烯(HDPE)双壁波纹管,800mm<d≤1800mm的排水管道采用钢带增强聚乙烯(PE)螺旋波纹。管道埋深小于6m,环刚度SN≥8KN/㎡;管道埋深6~10m,环刚度SN≥10KN/㎡;污水管道管道埋深大于10m,环刚度SN≥12.5KN/㎡;雨水管道埋深大于10m,采用国家Ⅲ级钢筋混土管道。聚乙烯(HDPE)双壁波纹管的制造及安装应满足《埋地塑料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范》(CJJ

143-2010)的要求及各企业的产品标准及安装操作手册。钢带增强聚乙烯(PE)螺旋波纹管制造及安装应符合《埋地排水用钢带增强聚乙烯(PE)螺旋波纹管》CJ/T225-2006的要求及各企业的产品标准及安装操作手册。钢筋混凝土管产品必须符合《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GBT11836-2009)要求。所选材料应为符合国家及省、市有关部门相关标准、规范的合格产品,优先采用具有国家通用标准的管材。6.2接口PVC-U双层轴向中空壁管接口形式采用橡胶圈承插连接,详见厂家使用说明。管道承口应放在进水方向,插口放在出水方向,与检查井连接采用短管连接,管道与井壁间采用中介层,加水泥沙浆,中介层材料由厂家提供。钢筋砼排水管接口形式采用钢丝网水泥砂浆抹带接口。6.3基础(1)塑料管采用砂垫层基础,详见本图册大样图S-P-11《管道基础及接口大样图》。(2)雨水口连接管采用Ⅲ级钢筋混凝土排水管道,管道基础在接口部位的凹槽,在铺设管道时随铺随挖。凹槽长度为0.4~0.6米,深度为0.05~0.1m,宽度为管道外径的1.1倍。在接口完成后,凹槽随即用砂回填密实。6.4检查井1)管道交汇处、转弯处、管径或坡度改变处、跌水处以及直线管段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检查井。管道管径d400-d800管道检查井选用图集18S01-13~30中圆形预制检查井。2)本次设计检查井井盖、盖座均采用球墨铸铁防盗井盖成品,车行道下采用直径700mm球墨铸铁自调式防沉降井盖,人行道采用外方内圆的球墨铸铁防盗井盖井座,井盖尺寸为直径700mm。检查井井盖、盖座安装要求与路面平整。按其承载能力,人行道上最低选用B125类型,车行道上最低选用D400类型。井座采用方形,井盖采用圆形;爬梯均采用国标图集06MS201-6第16页φ16钢筋塑钢踏步。所选井盖应符合国家标准《检查井盖》(GB/T23858-2009)的要求。3)为避免在检查井盖损坏或缺失时发生行人坠落检查井的事故,排水系统检查井均应设安全网,详细做法参照《井筒安全网示意图》。6.5沉砂井部分道路截、排水沟雨水需接入道路雨水系统,为防止泥沙阻塞管道,需要设置沉砂井。沉砂井在实施时应调整至该段水沟最低点。雨季时应及时清通沉砂井格栅,防止堵塞。6.6雨水口本工程采用C30砼砌块砌筑双箅雨水口,雨水篦为球墨铸铁成品雨水篦子,做法详本图册《雨水口大样图》。双篦雨水口泄水能力要求不应低于25L/s。雨水口连接管采用国标II级钢筋砼管,管径为d300mm,以不小于1.5%的坡度接入临近雨水检查井。车行道下的雨水口连接管待水稳层铺设后进行反开挖,反开挖沟槽管道工作宽度0.15m,按1:0.1~0.3进行放坡开挖,用C25混凝土回填至水稳层顶面标高。道路竖曲线最低点、道路交叉口附近及未置于道路最低洼处的雨水口,在实施时应调整至实际路面的最低洼点,雨水箅比路面低3~5cm,以保证有效收水。7管线迁改设计由于本次嘉南连接线隧道项目工程施工,东侧洞口工程范围内的现有燃气管线将受到一定影响和破坏,因此,本次设计考虑对工程开挖范围所影响到的所有现状管网进行迁改和保护。7.1现状及迁改设计嘉南连接线隧道东洞口(左线道路桩号JZK2+146.87)处有现状DN110燃气管道(RQ00053~RQ00056),由于该段道路设计为挖方路段,路面设计高程比现状路面高程低,实施过程中,现状燃气管道将露出地面,所以需要对其进行迁改建。本次设计对该段燃气管道进行迁改,具体布置详本图册S-P-17《燃气管道迁改平面图》。燃气管道人行道及车行道下覆土均为1.6m,车行道下需设置保护套管。新建段长度为44m,废除段为44m;新管道建成后,再废除原有燃气管道。7.2管材及基础燃气管道采用DN110PE管,过街套管采用DN250焊接钢管;基础为砂垫层基础。8沟槽开挖及回填8.1管道放线本工程排水管道放线均按检查井坐标表严格放线,检查井坐标点为主线管道轴线投影与检查井横轴线交点。8.2现场复核本工程上下游管线必须接顺。设计要求在施工放线时首先复核上下游现状管渠、接纳水体等的位置、标高、断面尺寸等,若与设计有不符之处,必须立即通知设计单位研究处理。8.3沟槽开挖管道及构筑物沟槽开挖边坡应有一定的坡度以保证施工安全。沟槽开挖边坡最陡值根据不同土质按1:0.1~1.5控制(具体详见GB50268-2008《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如果现场条件不允许,必须采取加支撑等措施。沟槽挖深较大时,应分层开挖,分层开挖深度及层间留台宽度参照《给水排水管道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对于填方地段,须在填方进行至管顶标高1.0m之上后方可反开挖管道沟槽,填方应按道路路基要求进行。对于道路段存在多级边坡或高挖方段,人行道上雨污水管线沟槽开挖,建议间隔开挖,采用跳槽开挖方式施工。8.4地基处理管道及构筑物地基承载力不小于0.2Mpa(有特殊要求的,按相关设计图说)。沟槽在填方地段、地基受到扰动或沟槽超挖的,管道基础以下必须分层夯实回填,密实度不小于90%。对于地质条件较差地段,如淤泥、杂填土等,必须进行换填。换填材料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原土、砂石、浆砌片石、素混凝土等,具体采用何种材料及换填深度应通知设计单位、业主,施工单位不得擅自处理。8.5管道安装所有管道的安装必须严格执行《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的规定。塑料管的安装主要参考生产厂家提供的使用说明书技术要求,还必须符合相关专业规程。8.6测试与试验所有的材料、产品均应有出厂检验合格证书,进场应按相关程序进行进场检验。雨水管道的30%管段(试验段选取地质条件不好,管道存在安全风险较高段)以及所有的污水管道在回填前还必须按照《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的规定做管段闭水试验,并通知业主、设计、监理等相关单位参加。排水管的密闭性检验还应符合CJJ143-2010的要求。8.7沟槽回填(1)沟槽回填时,需对称回填并分层压实。管两侧及管顶以上1m范围内采用轻夯压实,管道两侧压实面的高差不应超过0.3m。回填必须在管及结构物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90%以后才可进行。(2)槽底至管顶以上1m范围内,回填不得含有机物及大于50mm的砖、石等硬块。在抹带接口处应采用细粒土回填。(3)排水管道沟槽回填时,柔性排水管道管胸腔两侧及管顶回填土的压实系数详《塑料管材管沟开挖及回填图》;混凝土排水管道管胸腔两侧及管顶回填土的压实系数按照《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第4.6条相关规定执行。排水管道沟槽回填的填料、回填方法及其他要求严格按照《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第4.5条相关规定执行。(4)检查井周围的回填要求:a检查井砌体或现浇砼需达到设计强度后才允许回填。b井室及井筒周围的回填应与管沟槽回填同时进行。c井室及井筒周围回填压实时应沿井室中心对称进行,且不得漏夯。d井室及井筒周围0.5m范围内应采用砂卵石或碎石回填。9施工注意事项(1)施工单位在施工前,须复核上、下游市政排水管道(沟)接入处标高,避免水接不进来和排不出去的事故发生。如测量结果与本次设计标高相冲突,及时与设计方联系,以作出调整,只有待设计方调整完后方能施工。(2)工程正式开工前,建设单位应组织一次图纸技术交底。施工单位在施工前请认真仔细读图,若有实际情况与设计不符之处或错漏之处,请及时与设计单位联系作出调整后方能施工。(3)如果工程现场与设计基础资料有较大出入或者有障碍物影响施工,需要变更设计的,由施工方提出,监理同意,业主发送设计变更函件给设计单位,设计方调整变更完后,施工方根据正式的设计变更文件进行施工。(4)检查井井面标高应根据实际路面标高合理调整,保持与完成后路面齐平。当井面实际标高与设计标高有较大出入时,应及时通知设计人员进行复核确认。(5)过街预留管管端用砖封堵,并作好隐蔽记录,以利于支路的管道接入。(6)沟槽开挖时应注意施工安全,开挖放坡坡度严格按照实际地质情况、地勘报告和规范要求执行,防止跨塌伤人事故发生。同时开挖中必须严格注意开挖边线与周边现状建构筑物的关系,沟槽开挖不得影响建构筑物的结构安全。(7)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构筑物必须浇筑密实,不得出现蜂窝、麻面。在所有的钢筋混凝土构件上的预留孔洞、预埋套管及预埋件,在混凝土浇筑前必须由水专业的施工人员配合工作,并签署后方可浇筑,以免错漏和移位,严禁事后打孔凿洞。(8)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施工单位上报监理,会同业主、质检、设计协商处理,施工单位不得擅自处理,否则设计单位一概不认,对施工问题的处理,应以书面签署盖章为准。(9)塑胶管道须进行管道密闭性、管道变形及沟槽回填土密实度检验,管道初始变形需要满足技术规程的要求。(10)施工前必须做好防洪工作和施工组织计划,有组织、有计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