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哲学学院《82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1页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82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2页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82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3页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82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4页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82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第一部分复旦大学82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考研真题

2015年复旦大学82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2年复旦大学82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考研真题(回忆版)

第二部分兄弟院校考研真题

2015年南开大学73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711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3年华中科技大学61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2年中山大学812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马哲原理和马哲原著)考

研真题及详解

第一部分复旦大学82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

著考研真题

2015年复旦大学82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考研

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

1.主体和主体性

答:①主体是指实践和认识的人。主体作为现实的社会存在物,属

于统一的物质世界。主体在改造客体过程中也改造着自身。主体不同于主

观,主观是主体的属性;②主体性是指主观主义思想作风。片面夸大主

观作用,轻视客观实际;对人对事只凭主观印象,不作深入全面的调查

研究,凭想当然办事。其特点是片面性、表面性、直线性。

2.生产方式

答:生产方式又称“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们谋得社会物质生活

资料的方式,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

个方面,生产力是它的内容,生产关系是它的形式。其中,生产力是最

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则相对稳定。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

度,就要求变革与之不相适合的生产关系,就会爆发社会革命,改变旧

的生产方式以及建立其上的全部上层建筑。生产方式内部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矛盾。在这个矛盾的推动下,人类社

会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等五种社会经济形态,是生产方式内部矛

盾运动的结果。

3.市民社会

答:市民社会是指马克思主义以前资产阶级思想家用来表示以财产

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的术语。马克思主义用来指资产阶级社会或资产

阶级社会的经济关系。具体体现在:①在古代西方,市民社会是指市民

的共同体——国家,即政治社会。从19世纪开始,“市民社会”被用来指

从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种种政治性支配下获得解放的近代市民阶层之间的

关系;②黑格尔将市民社会看作是私人利益的体系,认为个人是市民活

动的基础,也重视在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的作用,认为市

民社会依附于国家;③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思想,把市民社会看作是

市场经济中人与人的物质交往关系和由这种交往关系所构成的社会生活

领域。

4.《反杜林论》

答:《反杜林论》集中反映了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在马克

思的支持下,于1878年出版。该书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过

程,指出唯物辩证法使马克思做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

现,而两大发现又使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变成了科学。该书批判了杜林

在科学分类问题上的经验主义观点,阐述了“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

于它的物质性”等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经济决定政治、历史发

展中革命暴力的作用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理

论;它从理论体系和思想方法上彻底批判了杜林主义,而且全面地论述

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各国工人

运动中对传播马克思主义起了重要作用,成为整个社会主义工人运动的

锐利的思想武器。

5.三大社会形态

答:“三大社会形态”是马克思根据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和人的发展

的内在联系,把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概括为“三大社会形态”或“三个阶

段”。①人的依赖关系:在此阶段,人没有独立性,直接依附于一定的

社会共同体;②物的依赖关系:在这一阶段才形成了普遍的社会物质交

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要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③人的全面发

展:在此阶段,社会关系不再作为异己的力量支配人,人们在自由地社

会关系中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成为自由个性的人。

二、简答题(每题15分)

1.谈谈《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

答:《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委托

而撰写的纲领性文献,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它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政治纲领,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和发

展。

(1)《宣言》的彻底唯物主义性质

《宣言》是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

唯物主义思想去说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的。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宣言》指出,自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

历史,即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

史。与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阶级的理论不同,《宣言》把阶级和阶级

斗争的根源归结于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宣言》还分析了资产阶级时代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是如何决定

这个时代的政治的、精神的历史发展的。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

发展过程的产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

有资产阶级的政治上的成就相伴随。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宣言》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消灭了生

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由此必然产生的后果就是政治的集

中。这说明了经济的集中是政治集中的基础,政治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由

经济的发展决定的。《宣言》还驳斥了资产阶级的超阶级观点和永恒真

理的说教,具体地考察了宗教、道德、哲学、教育、法等意识形态的阶

级实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2)《宣言》的历史辩证法性质

《宣言》运用唯物辩证法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从产生、发展

到灭亡的历史必然性。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源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

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现代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也不是凭

空出现和永恒不变的。资产阶级赖以形成的生产和交换方式与封建所有

制关系形成了矛盾运动。而且打破封建所有制关系,建立起适合生产力

发展的新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就成为历史的必然。现代资产阶级和资

本主义制度正是在这种矛盾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宣言》论证了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使命

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阶级社会,它以新的资本主义

剥削代替旧的剥削方式,阶级关系表现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直接对

立。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具有不同于以往阶级斗争的新特

点。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发展的深刻分析,《宣言》宣告:“资产

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宣言》指出,无

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是使无产阶级变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然后无产

阶级必须运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

把一切生产工具都集中在国家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

量。无产阶级建立自己的统治并不是为了使这种统治永恒化,而是为了

实现无产阶级的最终目的: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对立,实现共产主义。

随着阶级的消灭,无产阶级的统治本身也将随之消亡。

(4)评述

《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伟大纲领。它用新世界观深

刻地分析了最重大的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理论和实践、革命性和科学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高度统一。

《宣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地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的问

世,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成为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指南。

2.为什么“自我异化和自我异化的扬弃走的是同一条道路”

答:“自我异化和自我异化的扬弃走的是同一条道路”这句话出自马

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是马克思考察共产主义的出发

点。

(1)含义

①异化的过程是一个辩证的过程。

异化使人丧失主体性和主体意识,约束人的自由,控制人的发展;

在异化的过程中,具有能动性的主体通过调控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克服

异化,扬弃异化。

②异化为异化的扬弃准备了物质条件、思想条件、组织条件。

异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人们通过异化劳动不断为克服异化、扬弃异化

准备物质条件,积累财富的过程,同时也是人们认识异化的产生和扬弃

的过程,还是无产阶级不断壮大,不断开展斗争的过程。

(2)具体分析

这句话实质上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对异化进行了剖析,即:异化是

人类社会矛盾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活动,是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异

化本身束缚了人的发展,但对异化的克服和扬弃又为人的发展创造了条

件。可见,异化虽然与自由对立,但其最终是朝向自由的。可以说,异

化和异化的扬弃作为同一事物对立统一的双方,其统一性表现为两者相

辅相成,同时产生并同时消亡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其对立性

表现在两者产生至消亡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进行着“异化——调整实践活

动,克服异化——异化……”的矛盾运动过程。人作为活动主体在这一

历史过程中通过异化与异化扬弃的矛盾而不断实现自身的发展。

(3)评述

异化与异化扬弃是同一历史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方面,而这一过程

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纵观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的历史发展,异

化现象从自然形成的分工出现后就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人

类社会在异化与克服异化的过程中实现了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3.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是什么?

答: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因而考察社会历史不能离开人及其活动。

马克思、恩格斯清算了唯心史观的思想,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

法,将“现实的人”确立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从而以“现实的人”为

逻辑起点,阐明和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范畴体系。现实的

人是指依据一定的物质条件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

能动地表现自己的人。现实的人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的原因:

(1)“现实的人”是一切历史活动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从横向来看,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家庭关系、阶级关系、政治关

系、民族关系、意识关系等等,不管如何复杂,都是由“现实的个人”构

成的,都是“现实的个人”相互作用的产物;从纵向来看,人类历史并不

是“现实的个人”之外的抽象物,而是“现实的个人”一代代用自己的行动

创造出来的。马克思指出:“整个所谓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

生的过程。”

(2)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制约历史发展的基本矛盾之一。

当人类进行第一个历史活动,即生产的时候,同时产生了自然关系

和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矛盾,即生产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在社

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根本上决定着历史前进的步伐。马克思和

恩格斯在研究人类历史的时候得出这样的结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

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

些个人的肉体组织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任何历史记载

都应从这些自然基础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

出发。

4.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缺陷是什么?

答: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旧哲学,他们掩盖其阶级实质并局

限于抽象的理论主题,只要求在理论上解释世界。

(1)旧唯物主义的缺陷

旧唯物主义泛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各种唯物主义,如朴素唯物

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等。旧唯物主

义的缺陷:机械的、形而上学的、不彻底、不完备的。具体表现为:

①旧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某种原始的实体即原子,认为它具有广

延性、不可分性、不变的质量、运动等特性。这实际上是不懂得一般与

个别的辩证关系,用物质系统某一层次的某种具体形态(如机械运动)

或某种属性来定义物质,把它归结为万物的本原,不了解哲学的物质范

畴应是概括物质世界所有层次、一切运动形态和共同属性的最高抽象。

②关于存在着某种“物的不变的实质”和“终极的、绝对的实体”的猜

测,也带有某种先入之见和主观武断的性质,是缺乏科学根据的。这种

思想方式不了解运动、发展、变化是世界的本质,而是企图找到不变的

终极形态。

③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不彻底、不完备的,它不理解人的实践活

动的意义。因而不能把唯物主义贯彻于社会历史领域,不能解释社会运

动的物质性。因此,旧唯物主义每每在接触社会历史领域的问题时,就

滑向唯心主义。

(2)唯心主义哲学的缺陷

①现代哲学唯心主义为了否认世界的物质性,宣扬精神一元论。

②唯心主义者继承贝克莱的思想,直接否定物质的客观存在,说物

质是“无”,完全否定了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

③歪曲现代物理学的成就,用相对主义的诡辩方法来否定唯物主义

的物质概念。

(3)评述

全部旧哲学——无论是旧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可以

归结为一点,即完全不了解作为“感性活动”的人类实践。在这个意义

上,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

改变世界。”马克思的这个著名论断,引导了一场哲学史上最深刻的革

命性变革。科学的实践观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全部旧哲学的分水岭,

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获得决定性奠基的确切标志。

三、论述题(50分)

以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为依据,谈谈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及其意义。

答:人是马克思理论的出发点,马克思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

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早期著作中论述过关于人的理论。人

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人的本质

①人的本质的含义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个人所

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认

为,人不能离开社会而孤立存在,只能在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中才能生

存和发展。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只有把人放在以生产关系

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中去考察,才能正确认识人的本质。人的本质问

题包括两个方面:

a.人与动物相区别

人的本质表现为劳动。马克思认为,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区分人与动

物,但一旦人们开始生产自己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的时候,人就把自

己与动物区别开来了。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标志着人的生命活动的性

质。

b.人与人相区别

人的本质是由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人的本质不是单

个人天生就具有的东西,也不是从所有个人身上抽象出来的共同性,现

实的人总是从事实际活动,并处在特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因此,要真正

达到对现实的人的认识,应深入到现实的社会关系中。

②人的本质的实现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深刻揭示了人通过对象性

的活动确证自身本质的过程。他指出,劳动在对象性的活动在中将人的

本质外化,对象化于人的劳动产品之中,从而使人的本质在对象中显现

出来。因此,“一方面为了使人的感觉成为人的,另一方面,为了创造

同人的本质和自然界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无论从理

论方面还是从实践方面来说,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都是必要的。”只有通

过这种对象性的活动,才能展现出人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

(2)人的价值

人是社会的人,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或意义,就是人的价值。人

的价值可以分为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即人对社会的价值和对个人

的价值。从根本上说,人的价值就在于,它是一种创造价值的价值。

个人价值的实现不是纯粹的内省式的心理修养过程,而是实践过

程。人的实践活动是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社会的活动。在实现人的

个人价值的过程中,看起来似乎只是个人的东西,实际上总是与他人有

关,具有社会的性质。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同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

同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任何个人

都是在社会中生存和生活的,不可能脱离社会自我实现个人价值。

总之,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重大变革。马克

思在早期著作研究的期初上,在后来的著作中又将人的理论不断深化。

2012年复旦大学82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考研真题

(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1.自我异化

2.拜物教

3.统治阶级

4.市民社会

二、简答题

1.简述原初的历史的关系的四个要素即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原初

的历史的关系的因素方面认识

2.论述资产阶级的革命作用

第二部分兄弟院校考研真题

2015年南开大学73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

真题及详解

一、解释下列概念、命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指贯穿于全部哲学问题之中并统帅和制约其

他一切问题的根本问题,也是各种哲学学派、思潮争论的根本问题。

(1)内容

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关于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谁是第一性、谁产生谁的问题。

这是哲学中的唯物论与唯心论之争,又称“本体论”问题。哲学家依

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第一

性的,是本原;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

②关于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这是哲学中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又称“认识论”问题。哲学史

上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此外,还有一些哲学

家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2)评述

由于人的全部活动中都存在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问题,因此,能否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的本体论,

能否坚持意识反映存在的唯物主义的可知论,能否坚持实践基础上的能

动的反映论,就成为能否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键。从实际出

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根本

要求和生动体现。

2.青年黑格尔派

答:青年黑格尔派是指于19世纪30年代黑格尔哲学解体过程中产生

的激进派,又称“黑格尔左派”。其活动中心在柏林,主要成员有:D.F.

施特劳斯、B.鲍威尔、E.鲍威尔、A.卢格、K.F.科本、A.鲁滕堡、E.梅

因、M.赫斯、M.施蒂纳等。

(1)兴起

1835年施特劳斯的《耶稣传》促进了青年黑格尔运动的兴起。青年

黑格尔派反对黑格尔体系的保守倾向,力图从它的辩证方法中引出革命

的和无神论的结论。在30年代,他们主要从事对宗教,特别是对福音书

的批判性研究。施特劳斯认为,福音故事是像神话那样不自觉地发生

的,其中客观的精神实体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鲍威尔则认为它出自福音

书作者的有意虚构,起决定作用的是自我意识,因而只有自我意识才能

把人类从宗教异化下解放出来。

(2)分化与解体

进入40年代后,曾经起过进步作用的青年黑格尔运动发生分化和解

体。青年黑格尔派中最激进的分子如卢格开始公开批判普鲁士国家制

度,赫斯开始宣传空想共产主义。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立场上批判宗教

和黑格尔哲学。与此同时,以鲍威尔兄弟和梅因为首的一群人组成

了“柏林自由人”小组,玩弄空洞的批判词句,蔑视群众,指责英法等国

的社会主义工人运动;施蒂纳则用至上的“唯一者”来鼓吹无政府主义。

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过青年黑格尔运动,但一开始就有别于

其他青年黑格尔分子。他们迅速从宗教批判转向政治批判,进而转向唯

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3.本质与现象

答:(1)现象与本质的含义

现象与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

畴。任何事物都具有现象与本质两个方面。本质是类的本质,即一类事

物之所以区别于他类事物的最根本的东西,因此它是普遍性、共性,但

并非共性都是本质。由于事物的种类是分层次的,本质也是分层次的,

根据深浅层次的不同而分为多极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具体表现,即该事

物的各种个性、特殊性、具体性的总和。本质是内容,但现象不一定是

形式,内容也不一定都是本质。

(2)现象与本质的辨证关系

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

①二者相互区别

现象是事物的外在方面,是表面的、多变的、丰富的;本质是事物

的内在方面,是深藏的、相对稳定的、比较深刻、单纯的。因而现象是

可以直接认识的,本质只能间接地被认识。

②两者也相互依存

现象是本质的现象,本质是现象的本质。本质只能通过现象表现出

来,现象只能是本质的显现,它们之间是表现和被表现的关系。

③二者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其转化正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转化的客观基础。本质变现象

只能理解为本质表现为现象;现象变本质应理解为现象表现本质,现象

越丰富,表明事物的本质也越深刻。同时,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是复杂

的。同一现象可以表现不同的本质,同一本质也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现

象。

(3)方法论意义

正确把握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科学的任务就

在于辨别真象与假象,并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要掌握大量的现象,尽可

能全面观察;要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从一级本质到二级本质,不断深

化对事物的认识。

4.意识形态

答:意识形态是指反映经济形态和政治形态以及一定阶级或社会集

团利益和要求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把意识形态作为与经济形态、政

治形态相对应的范畴。意识形态一词是法国哲学家特拉西在19世纪初首

先使用的,其意是揭示人们的偏见和倾向根源的“关于观念的科学”。之

后,意识形态这一概念在多种含以上被使用。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

面:

(1)政治法律思想

政治法律思想是对社会的管理和控制机制进行理论概括的意识形

态。政治法律思想一方面对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强制性的规范作用,

另一方面对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其他社会意识具有很大的影响

力。

(2)道德

是通过规范和伦理教化来调整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意

识形态,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

准则、标准和规范的总和。

(3)艺术

艺术是用形象表达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理解,表达人生的情感体验和

价值追求的意识形态,包括戏剧、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电影等,

其特点就在于具体的形象性。

(4)宗教

宗教是一种信仰和崇拜超自然、超社会的神秘力量或境界的意识形

态。马克思主义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

会相适应。

(5)哲学

哲学是对人与世界关系进行总体性把握,主要关注人与自然、人与

社会、人与自身的最一般关系,是以最抽象、最普遍的形式出现的意识

形态。哲学以抽象的概念反映人的现实活动,表现出一定的社会关系,

体现着一定的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

综上所述,各种意识形态都是对经济基础、社会生活的反映,但它

们反映的形式不同,同经济基础的密切程度不同,对社会生活的作用也

不同。各种意识形态在内容上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在形式上相互交

叉、相互作用,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观念形态文

化的整体,形成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支配人们的行动。

5.交往关系

答:交往关系是指社会交往关系。社会是由人类个体所构成的,人

类个体之所以构成社会就在于人类个体之间的相互交往。

(1)社会交往关系形成的基础

各个层面的社会交往关系都是植根于物质生产活动,并且构成物质

生产活动的社会条件。社会交往关系是在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发生

的,是直接或间接同物质生产活动相联系的,依其同物质生产联系的密

切程度而展现为不同的层面。主要有:生产技术的社会交往,经济的社

会交往,政治的社会交往,精神的社会交往。需要指出的是,社会交往

各层面的划分是相对的。社会生活是一个整体,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是

密切相关、不可切断的,因此,各种社会交往形式也必然是彼此交错

的。

(2)社会交往关系的规范和制度化

社会交往关系规范化、制度化的过程是指无限制的交往形式的可能

性在物质生产发展水平的制约下以特定的形式现实化的过程,这同时也

是社会交往关系客观化的过程。社会交往关系规范化、制度化表现为诸

种形式,形成社会制度体系的诸多层次。社会必须在某种相对稳定的状

态下才能保障物质生产活动顺利进行,这就要求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具

有稳定的秩序,要求人们的社会交往关系具备稳定的结构。社会交往的

秩序和结构,是通过社会交往的规范化、制度化的过程建立的。

总之,社会就是人们相互交往即交互作用的产物。用人类个体之间

在物质生产基础上的交往活动说明社会的起源,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

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和方法。

二、论述题(4选3)

1.国家的本质

答:(1)国家的含义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经

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维护自己的利益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工

具。主要由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组成。其中,军队是最主要的成

分。它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分裂为阶级以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

产物和表现。在历史上,先后出现过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和社会

主义四种类型的国家。前三种是少数剥削者对广大劳动者实行专政,后

一种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者对少数反动派实行专政。它不是永恒的,

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自行消亡。

(2)国家的起源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时期,只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各种氏族群体和

氏族制度。后来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才产生了国家。国家产生的

根本原因有两个方面:

①社会已分裂为彼此对抗的阶级——奴隶和奴隶主阶级。占人口少

数的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它对基本生产资料的占有和对多数人的剥削统

治,并使之固定化、合法化,就必须凭借其经济的力量造成适合于自己

的社会政治秩序。这是国家产生的最初阶级根源。

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发展起来,脑力劳动和社会组织管

理工作逐渐专门化,使得建立脱离日常劳动和生活、专门管理和组织社

会公共事务的特殊机构不仅成为必要,而且成为可能。这是国家产生的

一般历史条件。这种条件与特定阶级的需要和地位相结合,便使国家的

产生从可能变成了现实。

(3)国家的职能

国家的本质通过国家的职能表现出来。国家有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

的基本职能。

①对内职能

国家的对内职能包括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两个方面:

a.政治统治

对内的政治统治就是掌握国家权力的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和敌对势力

实行专政,强制其服从,镇压其反抗,同时在本阶级内部实行特定的民

主,以特定的专政和民主相结合来实现和维护自己的统治。

b.社会管理

对内的社会管理就是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组织、管理和调节,如制

定和执行社会经济、财政、民政、教育、交通、卫生和治安等等方面的

法律和法规,维护社会秩序,调节社会冲突,以及干预、调节社会经济

生活或直接组织经济建设等等。

②对外职能

国家的对外职能是指以国家为特定的社会主体,在经济、政治、军

事和文化等方面进行国际交往的职能。

a.是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防止和抵御外来的侵袭和颠

覆;

b.要根据自己的利益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进行国际间的交

流,参与国际经济政治生活;

c.剥削阶级国家执行本国统治阶级的意志,在可能的时候实行侵

略扩张,掠夺和奴役别国人民;

d.无产阶级国家则是把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执行维护

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的职能。

③二者的关系

国家对内对外的双重职能及其各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一般说来,对内职能是基本的、实质性的,对外职能是对内职能的继续

和延伸。

综上所述,国家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也不是单纯的经济、道

德、文化等等组织形式,国家是一种以阶级的统治为其实质的社会权力

的组织形式、即阶级统治的工具。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范畴为核心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范畴为核心的完整的理论体系”是指

实践概念的完备规定和实践观点的确立,是实现哲学上的伟大变革的关

键。实践的观点规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

它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认识论与本体论

的统一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体现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的实践范

畴作为自己理论体系的核心,它也就必然具备革命性与科学性高度统一

的理论特征。

(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①实践是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解,不仅它肯定了自然

界对于人的先在性,即肯定了人周围的自然界构成了人类历史的前提,

而且更在于它把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即物质生产实践作为全部

人类历史的现实基础。以往历史观的根本错误恰恰在于它忽视了这一历

史的现实基础,把人对自然界的关系排除于历史之外,因而造成了自然

界和历史之间的对立,并由此而陷入了历史的唯心主义。因此,马克思

主义哲学把实践视为人类存在的基本形式,把物质生产实践视为人类历

史的现实基础,也就把历史的观念带进了自然领域。

②实践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

旧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主要的就是由于它缺乏实践

的观点,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

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因而也就不能把人的活

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体现受动性和能动性之统

一的实践概念为基础,把实践理解为人类存在的基本形式。社会历史就

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基础性的实践活动则是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的

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因此,人类历史在本质上也就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

产方式的历史。

③实践是认识论和本体论统一的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人的认识本身就是实践过程的一个方面或

一个环节,是实践过程的内化。实践是以物质工具为中介而对于对象世

界的实际的把握,认识则是以语言符号为中介而对于对象世界的观念的

把握或象征性把握。这两种把握活动应当是彼此一致且互为前提的。但

认识归根到底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源泉,而且是认识

的真理性、客观性的标准;认识来源于实践,又必须回到实践。所以,

实践的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即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首要的

基本的观点,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这两

个方面在实践概念的基础上获得了统一。

④实践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统一的基础

在以往的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中,这两种传统基本上是彼此分离

的。古代唯物论之中尚包含着某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近代的唯物论则

把自身抽象化了。与此相反,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则以一种

抽象的形式发展了辩证法,把辩证法理解为思维与存在之间的矛盾对立

或相互否定,并最终走向扬弃对立即否定之否定的历史性的运动过程,

当然这一过程是局限于观念或精神的领域之内的。显然,这两种哲学传

统在以往不仅是分离的,而且是对立的。但它们都包含着各自的合理

性,只是在现有的形式上无法把它们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物质

实践活动来规定人的本质,这就为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提供了现实的

基础。

⑤实践是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基础

以实践概念为基础去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把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理

解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现实的历史过程,揭示了人的实践的本质和人

类社会生活的实践的本质,也就逻辑必然地要将唯物主义的原则贯彻于

社会历史的领域,使哲学唯物主义彻底化,成为完备的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的批判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批判性特征,不仅在于它公开申明自己

服务于无产阶级批判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人类解放事业,而且更在于

这种哲学本身就内在地包含着革命性、批判性的规定。实践作为人类的

基本存在方式,是人对于外部自然的一种否定性关系。人不是消极地适

应自然,而是以自身的活动否定自然的直接存在状态,赋予它以合乎人

类目的或需要的形式。物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构成了全

部人类活动的基础。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内含否定性、革命性规定

的实践概念作为自身的基础,便从根本上决定了它的革命的批判的本

质。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整严密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革命性都是它的内在的本质规定,二者

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的统一。正因为马克思丰义

哲学是在实践中产生并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客观真理性的科学理论。它

才能够成为无产阶级指导实践、变革现实的武器,才能在实践中充分展

示它的革命的、批判的本质;也正因为这个哲学的实践的本性要求它超

出思想理论的主观范畴,化为群众批判现实、变革现实的革命实践,它

才谈得上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自己,才能获得并保持自己的客观真理

性、科学性。

(4)评述

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核心、最基础的范畴。只是在实践范

畴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超越了以往的全部哲学,构成了一个唯

物论与辩证法相统一、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统一、本体论与认识论相统一

的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范畴为核心的

完整的理论体系

3.马克思主义理论涉及到的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范畴是指揭示不

同社会状态的本质的范畴。“必然王国”是指人被物化的社会关系所支配

即人受物支配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则是指人支配自己的社会关系即

人支配物的社会状态。接下来,我们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探讨必然王国

与自由王国。

(1)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实质

①必然王国的实质

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条件下,由于生产的日益社会化使人们的社会

联系日益扩大和加强,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却使人们根本无法驾驭

自己的活动所造成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以一种物的形式反过来反

对人们本身,把人们置于它的统治之下。在这种社会状态下,不仅劳动

者不自由,剥削者也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只有摧毁资本主义的生产方

式,废除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使人类从这个“必然王国”中

摆脱出来。这就是由人受历史必然性统治的状态向人支配历史必然性的

状态过渡,由人受社会关系支配的状态向人支配社会关系的状态过渡。

②自由王国的实质

真正的自由王国只是存在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它的实际内容就

是人类能力的发展成为目的本身。人类能力的发展成为目的本身,就是

人不再屈从于任何外在的目的,人成了人本身的主人。人成为社会关系

的主人是保证人的能力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把人类能力的发展成为目

的本身看作社会历史领域自由的基本标志,这是马克思的基本思想。他

们讲的未来的“社会形式”、“经济形态”、“联合体”等就是“自由王国”,

也是指共产主义社会。

(2)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条件

①自由时间和劳动时间之间对立的扬弃

劳动时间是指人类为维持和再生产自身的生命所必需的进行物质资

料生产活动的时间,自由时间则是指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即可以用于

从事科学、艺术、社会管理等非物质生产活动的时间。当社会生产力有

了一定的发展,劳动者能够超出自身的需要而为社会提供剩余劳动时,

即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可以区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个部分

时,人类就无须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上,而可以

腾出一部分时间去从事物质生产以外的科学、艺术等活动。这种以剩余

劳动为基础的自由时间的出现,对于人类自由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

义,有了自由时间,才有人类能力的发展,才有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

人类的自由王国就是依靠自由时间建筑起来的。

②劳动的普遍化的实现

劳动的普遍化是指劳动在一切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中进行分配,

任何人都不能把自己所应承担的那部分社会劳动转嫁给他人。一切社会

成员的可供支配的时间都分为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两部分,每个人都既

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物质生产劳动,又享有自由时间,并运用自由时

间去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自己的能力,从而达到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的同

一。这时,尽管物质生产劳动仍是维持人类生存所必须进行的活动,但

劳动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成了以发展自身能力为目的的活动,成了人的

生活的第一需要。

③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改造

实现劳动的普遍化以扬弃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的对立,依赖于一定

的社会条件,其中最基本的是下述两个方面:

a.必须有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只有

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使社会游离的自由时间足以保证一切社会成员的

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才能实现劳动的普遍化,才具有消除劳动时间与自

由时间对立的物质基础。

b.必须有社会关系的根本改造,即必须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

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劳动时间

和自由时间的矛盾是一种社会矛盾,只有通过社会关系的变革才能解

决。

(3)评述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

时间的关系的考察,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和统治的本质,揭示了资本主

义社会矛盾的对抗性质,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为共产主义所代替的

历史趋势,这就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然而,人类社

会走向自由王国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历史过程。我国现在进行的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就是朝着这个伟大的历史目标前进,并且只有把它同这

个伟大的历史目标联系起来才能充分显示它的意义。

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711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真题

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形而上学

答:“形而上学”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在哲学史上通常有两种含义:

①是指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之外对象的哲学。由于传统哲学通常是以这

种方式寻求“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因此人们往往把传统哲学称作“形

而上学”;②是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思维方式,即指用孤立的、静止

的、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就是与“辩

证法”相对立的“形而上学”。

2.理想与现实

答: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

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

的集中体现。现实是指一切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理想与

现实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①理想和现实是一对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

既对立又统一;②理想来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的反映,但它不等于现

实,而是现实的升华;③理想高于现实,是现实的升华,但它并不脱离

现实,与现实是相互统一,必然联系的。总之,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

盾,理想向现实的转变,就要把握理想的科学性,要在正确认识社会现

实的基础上,树立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人生理想。

3.合目的性

答:合目的性是指社会历史规律是在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

动中形成和实现的,因而人类社会具有合目的性的一面。社会发展的合

目的性表现了人类社会生活的选择性的原因在于:①历史唯物主义承

认,社会的政治和思想领域对经济领域、思想关系对物质关系、生产关

系对生产力,能产生积极能动的反作用;②人类的物质关系和生产力,

也是通过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才表现出来的。因此,人们的

意志、需要和目的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方式和速度、特别是在社会变革和

社会转型的关头,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活动意向可能对社会历史进程产

生巨大的影响。这就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选择性的一面,即社会发

展的合目的性。

4.系统的整体性

答:整体性是系统三个基本特征(相关性、整体性、有序性)之

一。事物的相关性形成了事物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表现为:①对于外

来作用,系统能作为一个统一体作为反应,而不管这种外来作用直接作

用于系统的哪一个部分;②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个要素都不

单独具有的功能和性质。这种只有系统整体才具有的特殊规定性和功能

就是“系统质”和系统功能。整体性是系统的本质特征。一般系统论就

是“对‘整体’和‘整体性’进行科学探索”。

二、材料题(非马哲专业)

1.马克思:“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

资本家的社会。”谈谈如何理解。

答:这段话体现了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对生

产关系具有决定作用,尤其强调生产工具的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变革作

用。

(1)生产力

生产力是指人们征服、改造自然,使之适应人的需要的客观的物质

力量,集中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和水

平。生产力包括三个要素:

①劳动对象;

②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技能的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中首要的能

动的因素;

③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

标志。它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

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们

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生产关系体现了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生

产力与生产关系构成统一的生产方式,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3)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①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水平。

从根本上说,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一定的

生产关系只能依据一定的生产力状况才能建立起来。

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力总是随着人的需要的变化和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处于不断发展

之中。在生产方式的运动过程中,生产力首先发生变化,当它发展到一

定程度时,原有的生产关系就会阻碍生产力发展。人们这时就要改变原

有的生产关系以适应新的生产力。

(4)对材料的分析

材料中,“手推磨”体现的是一种较低的生产力水平,“封建主的社

会”是其相对应的较低的水平的生产关系;“蒸汽机”体现的是一种较高

的生产力水平,“工业资本家的社会”是其相对应的较高水平的生产关

系。生产工具从“手推磨”发展为“蒸汽机”表明生产力发展水平得到了显

著提高,必须改变原有的封建生产关系以适应新的生产力,社会形态便

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这是生产关系必须同生产力相符合规

律的具体体现。

2.恩格斯:“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

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谈谈如何理解。

答:恩格斯的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

(1)人对自然的依赖

人对自然的依赖,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人之所以依赖于自然

界,其基本的根据在于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人对自然界的依赖主要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自然界是人类生活的源泉。

人是从自然界获得物质、能量和信息,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的。

②自然界是人类劳动的前提和要素。

人的劳动实践是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构成的。无论是劳

动对象,还是劳动资料,无论是天然的,还是经过人的劳动加工过的,

都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

③自然界是人类生产和发展的条件。

人通过劳动从自然界中获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资料,人与人之间

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是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一切劳动都是社会性

的,都是社会劳动。社会同样依赖于自然界。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

产物,在一定意义上说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社会发展离不开自然界,它

以一定的自然条件为前提。

(2)人对自然的改造

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要改变自然界,

就必须认识自然界变化发展的规律,才能自觉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

才能把人的目的与自然界的规律和谐地统一起来。人类自产生依赖,就

一直力图根据已有的认识,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自然界。然而,不论人

类改造自然界的能力多么强大,都不能创造或消灭物质本身,而只能改

变物质的存在形态。人改造自然界的活动要受到自然界本身及其规律的

制约,受到前代人改造活动结果的制约,同时也要受到自身自然条件、

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制约。

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正如

恩格斯所说:“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

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因此,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劣的今天,要树立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我国应坚定不移地以

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构

建十八大所倡导的“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论述题

1.知、行的关系

答:知、行的关系即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

的反映论,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和认识的运动

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基础是实践。这主要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

源、动力和目的,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发生的前提,即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及其相互作用都是在实践

活动中形成的。在认识的主客体关系中,客体是相对主体而言的,只有

成为主体活动对象的事物才是客体。这表明,作为认识关系的主体和客

体都是以实践为基础形成的。离开人的实践活动,就没有现实的主体、

客体及其关系,也就没有现实的认识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不仅指

发生学意义上的认识来源,更主要是指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

上产生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肯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并不排斥

接受间接知识的重要性。认识来源于实践是就人类认识总体而言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

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在广度、

深度上不断发展的根本。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还在于实践为认识的

发展提供了手段和条件。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的生存和发展,首先就要通过实践不断改造自然物和社会关系,

以获取物质生活资料和创造其他生活条件。人要在实践中达到预想的目

的,就必须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有所认识。人的认识活动主要有两方

面的作用:一是对事物的解释功能,即以规律性的认识解释事物;二是

对人的行为的指导功能,即以规律性的认识指导人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

为。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的认识是否符合认识对象,是否具有真理性,既不能从认识本身

得到证实,也不能从认识对象中得到判明,只有通过实践,即通过主体

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才能得到检验。

2.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答: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

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人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人的自

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历史的产物,也是人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最高目

标。可以从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充分发展这三个方面来衡量人的发

展:

(1)人的全面发展的表现

①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是从广泛性上谈人的发展,是指全面协调发展自己的体力

和智力、自然力和社会力、潜力和现实能力等,并在劳动实践中发挥他

的全部才能和力量。人们不再屈从于被迫的分工和狭隘的职业,每个人

按自己的天赋和爱好自由地选择活动领域。而且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排除

个人在某些方面的特殊能力的发展,并不否认每个人的个性和特长。

②自由发展

自由发展是从自主性上谈人的发展,是指人自觉自愿地发展自己的

能力,施展自己的力量。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定历史阶段的人的片面发

展,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不自由的发展。虽然个人在某些方面得到发

展,但不是他根据自己的意愿主动选择的,而是被外界所强加的。这种

不自由的发展虽然也能发挥作用,但不能成为调动人的发展的内在动

因。

③充分发展

充分发展是从程度上谈人的发展。人的能力的发展有程度问题,人

总是向着更高的程度发展自己的才能。充分发展是与全面发展、自由发

展联系在一起的。人的能力的充分发展是人的多方面能力相互协调的发

展,而不是单一方面的发展,更不是某一方面的畸形发展。在一定意义

上,人的全面发展包含着自由发展和充分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分析——“两个离不开”

①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

在实践活动中,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于外部世界。这种对象化活动

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人的能力得到显现和发展的基本方式。人的发展

的全面性取决于实践本身的发展。

②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关系。

人的能力的施展和发挥离不开他人,离不开社会关系。实践本身就

是社会性的,人们在生产活动和交往活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创造着越

来越全面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又反过来制约和塑造人。在日益丰

富的社会关系中,人会获得多方面的社会规定性,成为越来越具有全面

性的人。社会关系的全面性决定着人的发展的全面性。

(3)共产主义社会与人的发展

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指全体社会成员的发展或

每个人的发展,而不是一部分人的发展。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而全

面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①人的发展是自由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

展,而不是强迫的发展。共产主义条件下摆脱了对“人的依赖关系”和

对“物的依赖性”,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

②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不仅体力和智力得到发展,各方面的才

能和工作能力得到发展,而且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交往也得到发展。

(4)评述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生成的过程和一种无限

开放的状态,而不是一个完成的、给定的状态,并永远也不会达到所

谓“完美”的终点。共产主义的实现不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终结”,

而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的“开始”。

2013年华中科技大学61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

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矛盾

答:矛盾是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指事物内部对立着的诸方面或事

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一切事物变化和

发展的源泉。矛盾还具有对立性和同一性。①矛盾的同一性,反映矛盾

双方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表现为对立面的相互依存、相互联

结、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等,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它使事物处于相对稳定

状态,是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矛盾的斗争性,反映矛盾双方

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否定、互相克服的趋势,它是无条件的、绝对

的。它寓于同一性之中,和同一性不可分离。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

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是否承认矛盾,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2.价值

答: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意义关

系,即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存在着一种主体按需要对客体的属

性和功能进行选择、利用和改造的关系,或客体的属性、功能对主体需

要满足的关系。主体及其需要的复杂性,客体及其属性的丰富性,决定

了价值形态的多样性。①价值的本质。价值是一种关系,是主体和客体

在实践和认识关系中存在着的一种特殊关系。主体和客体都是价值关系

的承担者;②价值的基本特性。价值的本质表现为价值的特性。与价值

的本质相联系,价值具有主体性、相对性、客观性;③价值的形态。依

据主体的需要,价值可以分为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和交往价值三种基本

形态。

3.辩证法

答:辩证法是指同形而上学思想相对立的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哲

学思想。辩证法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①古代的辩证法带有

自发的朴素的性质;②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黑格尔在唯心主义基础上

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提出了辩证法的

基本规律和一系列范畴;③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辩证法,使辩证

法在其历史发展中第一次成为真正科学的形态。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对立统一是

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唯物辩证法是客观世界最一般规律的反映,

它又是认识的规律,因此,唯物辩证法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

认识论,是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的方法。

4.意识形态

答:意识形态是指反映经济形态和政治形态以及一定阶级或社会集

团利益和要求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把意识形态作为与经济形态、政

治形态相对应的范畴。意识形态一词是法国哲学家特拉西在19世纪初首

先使用的,其意是揭示人们的偏见和倾向根源的“关于观念的科学”。在

现代西方思想学术界,意识形态被定义为一种由特定社会集团使用来解

释世界的概念框架,是一种“世俗的宗教”。“意识形态”是指观念形态的

文化,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几个方面,

但不包括科学。各种意识形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观念形态文

化的整体,形成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支配人们的行动。

5.生产方式

答:生产方式又称“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们谋得社会物质生活

资料的方式。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

方面,生产力是它的内容,生产关系是它的形式。其中,生产力是最活

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则相对稳定。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就

要求变革与之不相适合的生产关系,就会爆发社会革命,改变旧的生产

方式以及建立其上的全部上层建筑。生产方式内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

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矛盾。在这个矛盾的推动下,人类社会经历

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

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等五种社会经济形态,是生产方式内部矛盾运动的结

果。

二、简答题

1.实践与真理的之间的关系

答:(1)实践

实践是指人们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

动。

①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现实活动;

②实践把人的目的、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

造出属人的对象世界;

③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其三种基本形式是物质生产实践、社会交

往实践以及科学实验。

(2)真理

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它的形式是主观

的,内容是客观的,客观性是其本质规定。它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从

相对逐渐走向绝对,是它的一般发展过程。它来源于实践,随实践发展

而发展。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它是具体的,不存在抽象的真理。

它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3)关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

定的。

①真理的本性

真理的内容包含思想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的相互关系。要判定主

观思想与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不可能从这种关系的任何单独的一方得

到回答。在主观范围里是无法解决的,而单凭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世界

也不能将主观和客观直接加以对照。只有依靠主观与客观相互结合、相

互统一的形式,才能检验主观与客观是否相符合。

②实践的特点

a.实践的性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的过程是把人的主观目的加以

物化,实践的结果就是物化了的主观目的,由此检验出认识是否符合客

观实际。实践不仅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还具有直接现实性和普遍性,

这是实践成为真理标准的内在根据。

b.实践标准

第一,从它的客观性和唯一性来说,是绝对的;

第二,从它是在历史上产生和发展的、是有条件的来说,则是相对

的。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当时的一切认识。

实践标准是相对与绝对的统一。这反映了真理标准是唯物论和辩证

法的统一。

2.意识形态对社会的作用

答:(1)意识形态

①基本内涵

意识形态是指反映经济形态和政治形态以及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利

益和要求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把意识形态作为与经济形态、政治形

态相对应的范畴。意识形态一词是法国哲学家特拉西在19世纪初首先使

用的,其意是揭示人们的偏见和倾向根源的“关于观念的科学”。在现代

西方思想学术界,意识形态被定义为一种由特定社会集团使用来解释世

界的概念框架,是一种“世俗的宗教”。

②分类

“意识形态”是指观念形态的文化,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

艺术、宗教、哲学等几个方面,但不包括科学。各种意识形态相互作

用、相互影响,构成了观念形态文化的整体,形成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从而支配人们的行动。

(2)意识形态对社会的作用

①意识形态与阶级、阶级斗争

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即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在特

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制约下的人类精神生活的制度化、规范化,是

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因而它必然与阶级和阶级斗争共存,并且构

成阶级和阶级斗争存在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反映经济基础的思想上层

建筑,它必然要在自身之中把经济基础以及政治上层建筑领域的阶级斗

争表现出来。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其意识形态也必然居于统治

的地位,被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便往往只能居于被压抑的地位。

②意识形态对社会的双重作用

进步的、符合历史和时代发展要求的意识形态能够推动社会健康快

速的发展,而落后的、违背历史时代潮流的意识形态则会阻碍一个社会

的发展。

意识形态一般与特定的社会集团相关,所以它对于事物的说明或解

释总是受制约于特定社会集团的利益,以服务于这种利益为最高准绳。

思想上层建筑作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不同于各个社会成员的个人

意识的简单加和,而是一种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了的社会意识。由

于它对每个社会成员的精神活动都有着规范作用和导向作用,从而也就

作为社会有机系统的总体性的自我意识而能够对整个系统进行调节、控

制,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

3.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之间的关系

答:(1)意识

从本质上看,意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意识不仅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也是社

会发展的产物,同时,劳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作为

意识外壳的语言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而且人脑在劳动中不断进化

完善,从而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

性和能动性、创造性。因此,“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

客观世界。”

(2)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之间的关系

从意识活动的指向性看,意识又可以区分为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

①对象意识指向客观世界的各种事物、现象、关系和过程,它形成

对客体的“物的尺度”的认识。

②自我意识则是指向人类自身的各种关系、体验以及人在世界中的

地位,它形成对主体的“内在尺度”的认识。

③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的指向性和功能是不同的,但它们在人类的

意识活动中又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二者在意识活动中不可

能截然分开。

4.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处于什么样的观点与地位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范畴为核心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实践

概念的完备规定和实践观点的确立,是实现哲学上的伟大变革的关键。

实践的观点规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它是

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认识论与本体论的统

一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体现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的实践范畴作

为自己理论体系的核心,它也就必然具备革命性与科学性高度统一的理

论特征。

(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①实践是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解,不仅它肯定了自然

界对于人的先在性,即肯定了人周围的自然界构成了人类历史的前提,

而且更在于它把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即物质生产实践作为全部

人类历史的现实基础。以往历史观的根本错误恰恰在于它忽视了这一历

史的现实基础,把人对自然界的关系排除于历史之外,因而造成了自然

界和历史之间的对立,并由此而陷入了历史的唯心主义。因此,马克思

主义哲学把实践视为人类存在的基本形式,把物质生产实践视为人类历

史的现实基础,也就把历史的观念带进了自然领域。

②实践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

旧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主要的就是由于它缺乏实践

的观点,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

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因而也就不能把人的活

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体现受动性和能动性之统

一的实践概念为基础,把实践理解为人类存在的基本形式。社会历史就

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基础性的实践活动则是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的

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因此,人类历史在本质上也就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

产方式的历史。

③实践是认识论和本体论统一的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人的认识本身就是实践过程的一个方面或

一个环节,是实践过程的内化。实践是以物质工具为中介而对于对象世

界的实际的把握,认识则是以语言符号为中介而对于对象世界的观念的

把握或象征性把握。这两种把握活动应当是彼此一致且互为前提的。但

认识归根到底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源泉,而且是认识

的真理性、客观性的标准;认识来源于实践,又必须回到实践。所以,

实践的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即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首要的

基本的观点,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这两

个方面在实践概念的基础上获得了统一。

④实践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统一的基础

在以往的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中,这两种传统基本上是彼此分离

的。古代唯物论之中尚包含着某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近代的唯物论则

把自身抽象化了。与此相反,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则以一种

抽象的形式发展了辩证法,把辩证法理解为思维与存在之间的矛盾对立

或相互否定,并最终走向扬弃对立即否定之否定的历史性的运动过程,

当然这一过程是局限于观念或精神的领域之内的。显然,这两种哲学传

统在以往不仅是分离的,而且是对立的。但它们都包含着各自的合理

性,只是在现有的形式上无法把它们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物质

实践活动来规定人的本质,这就为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提供了现实的

基础。

⑤实践是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基础

以实践概念为基础去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把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理

解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现实的历史过程,揭示了人的实践的本质和人

类社会生活的实践的本质,也就逻辑必然地要将唯物主义的原则贯彻于

社会历史的领域,使哲学唯物主义彻底化,成为完备的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的批判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批判性特征,不仅在于它公开申明自己

服务于无产阶级批判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人类解放事业,而且更在于

这种哲学本身就内在地包含着革命性、批判性的规定。实践作为人类的

基本存在方式,是人对于外部自然的一种否定性关系。人不是消极地适

应自然,而是以自身的活动否定自然的直接存在状态,赋予它以合乎人

类目的或需要的形式。物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构成了全

部人类活动的基础。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内含否定性、革命性规定

的实践概念作为自身的基础,便从根本上决定了它的革命的批判的本

质。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整严密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革命性都是它的内在的本质规定,二者

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的统一。正因为马克思丰义

哲学是在实践中产生并经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