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国际金融理论比较_第1页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国际金融理论比较_第2页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国际金融理论比较_第3页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国际金融理论比较_第4页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国际金融理论比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II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国际金融理论比较摘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具有指导意义,西方经济学具有实用意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必须坚持的经济发展指导思想,西方经济学中有价值的,先进的方法、观点、理论也是值得借鉴学习、吸收利用的。本文就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两种经济学进行比较分析,谈谈两者关于国际金融理论的主要思想和异同点。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金融理论;比较Abstract:Marxisteconomicshasguidingsignificancewesterneconomicshaspracticalsignificance.Marxisteconomicsisnecessarytoadheretoeconomicdevelopmentguidingideology,westerneconomicshasvaluableadvancedmethods,viewpointsandtheoriesareworthlearning,absorbingandutilizing.ThispapercomparesMarxisteconomicswithwesterneconomicsanddiscussestwomainideasand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betweenthemoninternationalfinancialtheory.Keywords:Marxeconomics;westerneconomics;internationalfinancialtheory;comparison

目录第一章概述 1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国际金融理论 12.1商品理论 12.2货币理论 22.3信用理论 52.4经济危机理论 5第三章西方经济学国际金融理论 63.1商品理论 63.2货币理论 63.3信用理论 73.4经济危机理论 7第四章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国际金融理论进行比较 84.1关于两种信用理论的比较 84.2关于两种经济危机理论的比较 84.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阶级性比较 94.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对经济问题的分析层面是不同的 94.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研究对象上的看法是不同的 104.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不同的 10第五章结语 10参考文献 12致谢 14PAGE14第一章概述目前经济理论界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两类对经济现象、经济问题进行研究的理论学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以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以定性研究和逻辑分析为主要特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以及社会学、政治学、哲学和数学等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揭示经济现象的本质与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与变革的方向,对经济的研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国际金融理论2.1商品理论(1)商品的定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2)商品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①物的有用性使物具有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属于自然属性。②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③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的,用一种商品还可以兼有多种自然属性,从而具有多种使用价值。④每一种有用物,如小麦,布匹,锄头等等,作为使用价值总是表现为一定的量,如几斤小麦,几尺布,几把锄头等等。☆度量使用价值的尺度,一方面是由物本身的自然属性决定,另一方面则取决于人们的约定俗成。⑤人们对商品的使用或者消费,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最终实现。⑥某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并不随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价值:①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一旦进入了市场进行交换,就具有了交换价值。②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如:在古代进行物物交换的集市上,某个农民用十斤小麦换了另一个农民的三尺布,三尺布就是十斤小麦的交换价值。)③一种商品在与其他商品相交换时,会形成不同的数量关系,从而具有多种交换价值。④交换价值或者不同之间商品的交换比例的决定性因素: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在质上是相同的,因而在量上才能够比较),这种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价值。把商品的不同的使用价值舍去,商品就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也就是,不论商品的使用价值多么千差万别,其中耗费的人的体力和脑力则是相同的。⑤商品的价值是一种社会属性,因地点,社会环境,社会制度的变化而不断变换。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商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这两个因素或二重属性,因而,商品总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所以,要判断一种物品是否为商品,该物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必须用于交换)两种属性。例如:空气,天然草地,野生林等等,具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所得,也没有用于交换,因而不是商品。或者,人们用自己生产的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或者无偿提供给他人消费,这种物品也不是商品,其只有使用价值。2.2货币理论货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作为交换价值的最后形式,是商品以及交换价值本身不断发展的结果。货币的职能有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以及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1)价值尺度①含义:价值尺度,即货币作为表现、衡量、计算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②商品价值的尺度:内在尺度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外在尺度货币或者说是价格。③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并不是现实的货币,而只是观念上的货币。④价格标准:在技术上把某一标准固定下来作为货币单位,并把这一单位再划分成若干等分,通常称为价格标准。如中国古代的“两”,“英镑”、“元”“角”“分”提示:价格标准并不是货币本身的一个独立职能,而是为执行价值尺度职能而派生出来的技术规定。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必须借助于价格标准来完成。⑤商品价格的影响因素:商品价值的变动: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货币价值的变动:商品价格与货币价值成反比供求关系的变动:当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下跌;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2)流通手段①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②商品流通:商品流通就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用公式表示就是:W-G-W(商品-货币-商品)在商品流通中,对于商品所有者来说,商品的出卖即W-G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马克思称之为“惊现的一跃”并且说,“如果这个跳跃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③买卖分离加深商品生产的内在矛盾:统一的商品交换过程可能出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买卖脱节:ⅰ卖了商品,持有货币,但并不马上买ⅱ在本地卖了商品,持有了货币,而到其他地方去买这些都隐含了商品流通中断,商品卖不出去,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4)贮藏手段①含义: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即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而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可以被贮藏的职能。②货币之所以能执行贮藏手段职能,是因为金属货币本身具有价值。货币贮藏也就是社会一般财富的贮藏。③作用:这种货币的贮藏能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当流通中的货币过多的时候,多余的货币就会退出流通,成为贮藏手段。当流通中的货币不足的时候,贮藏的货币就会成为流通手段④纸币与贮藏手段:在纸币制度下,由于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因此纸币的贮藏与金属的贮藏具有不同的性质与特点。ⅰ一方面,纸币也能部分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这是因为作为货币的纸币,仍然是一般等价物,它仍然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ⅱ但是另一方面,由于纸币本身没有价值或者它的价值可以忽略不计,纸币的购买力是由其发行量决定的,因而,如果因为发行量过多而产生货币贬值,那么纸币的贮藏手段职能就会受到影响。(5)支付手段①含义: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是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利息、工资等的职能,它最初是由商品的赊购赊销引起的。②条件:ⅰ货币的购买力不降低,在货币贬值从而购买力降低的情况下,商品的卖者出于对自己利益的关心,常常不愿意赊销商品。ⅱ买者应支付一定的利息,在无利或者低利的情况下,卖者往往不愿意赊销商品,贷者不愿意发放贷款,货币的支付手段难以充分的发挥作用ⅲ确保到期偿还债务。在买者缺乏偿还债务的能力或者不守信用而违约时,货币也就难以发挥支付手段的职能③作用: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使得商品的实际交易在一定时期内突破了货币数量的局限性。扩大了商品的内在矛盾:随着支付关系的发展,赊销方式使得商品生产者形成一长串的债权债务链条。如果其中有人到期不能支付,支付链条就可能会中断,也就是资金链断裂,整个债权债务关系陷入混乱,出现支付危机。(6)世界货币①含义:货币一旦用于国际间的商品交换,就具有了世界货币的职能。世界货币是指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②在国际贸易中,世界货币首先充当价值尺度的职能。不过,决定商品国际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表现为世界平均的必要劳动时间。其中,劳动生产率高的国家的国民劳动在世界市场实现为更多的国际价值。③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的其他具体职能有:国际支付手段,用来平衡国际贸易差额作为购买手段,用于从外国购买商品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在国与国之间转移,例如对外国的资金援助,向外国借款,用于战争赔款。2.3信用理论资本主义的信用制度是在产业资本积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较高级的流通制度,主要包括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商业信用构成信用制度的基础,它的作用是加速流通,减少流通费用,节约货币。在商业信用制度下,每个企业不必自己再留货币储备,可以把全部货币用于生产,依靠信用,资本的生产效率更高,能够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银行信用主要是银行作为借贷资本运动的中介,提供信用以清偿贷进和贷出的差额,使相当大的一部分交易不用货币。信用创造了纸币和大量票据,代替了金币,节省了流通费用。信用的作用导致了资本主义竞争的加剧,资本能够更自由、更迅速地在各生产部门和各企业之间进行转移,进而促进了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尽管资本主义信用的形式有所不同,但其本质都是借贷资本的运动,即G—G—W—G’—G’并表现为G—G’,其目的都是为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服务。2.4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认为,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基本矛盾,是产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直接导火索以及根本原因。马克思指出,“社会消费力既不取决于绝对的生产力,也不取决于绝对的消费力,而是取决于以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为基础的消费力;这种分配关系,使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消费缩小到只能在相当狭小的界限以内变动的最低限度。……谁像西斯蒙第那样想恢复生产的正确比例,同时又要保存现代的社会基础,谁就是反动者,因为要贯彻自己的主张,他们必定要竭力恢复旧时的工业的其他条件。”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在于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度之间的矛盾;经济危机的爆发是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西斯蒙第提倡的小规模生产实际上是站在个人小资产阶级的角度而言的,但是不能代表这个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和普遍性,具有一定局限性。第三章西方经济学国际金融理论3.1商品理论马歇尔建立了以局部均衡分析为基础的价格理论,希克斯,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去研究一般均衡问题,简化和丰富了一般均衡理论,并在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如果经济处于完全竞争条件下,所有市场上的买者和卖者都是价格的接受者,当经济中出现一组价格(包括所有商品和要素的价格在内),能使所有消费者对商品组合的选择和生产者对投入产出组合的选择满足下列条件时,整个经济便达到了一般均衡状态:①每一消费者都在其既定收入下达到了效用最大化;②每一厂商都在其生产函数决定的投入产出组合下达到了利润最大化;③所有市场同时出清,即各自的供求都相等;④每一厂商都只获得正常利润,即其经济利润为零。第一、第二两个条件是说消费者和厂商必须处于均衡状态。第三个条件保证了所有市场的供求相等,它意味着所有市场都有一个稳定的价格。第四个条件则意味着经济中不再有市场上扩大或减少其产量的动机。一般均衡状态的实现有两个重要的假定前提:①市场完全竞争的假定;②是资源具有稀缺性的假定。前者至少在理论上保证了市场机制的充分作用,从而使一般均衡状态能够实现;后者则把资源的分配和经济效率问题引入经济活动之中,从而使一般均衡过程的研究具有了必要性。3.2货币理论交换的一般均衡:指在社会生产状况和收入分配状况既定条件下,消费者之间通过交换商品达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状况。交换的埃奇沃思盒状图中,曲线OACDEFGOB被称为交换契约曲线,它是两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切点的轨迹,所有这些切点处两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的斜率都相等。3.3信用理论西方经济学信用理论主要以资源配置与供求均衡价格决定论为基础,对微观经济主体在给定约束条件下所采取信用行为选择和策略选择以最大化其收益,并从信用的供求对比关系来考察信用产品的价格决定问题,将信用行为的结果用资源配置效率作为标准进行价值判断,同时还引入现代经济学中的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理论,建立了一整套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也对信用作用和信用政策作了适当阐述,从而西方经济学也建立了一整套较庞大而系统的信用理论体系。西方经济学认为信用是人类的一种古老而永恒行为,是市场主体之间所发生的一种合理期待或者信赖关系,它存在于人们的交往或交换中。没有涉及伦理,甚至将信用抽象为与一般合理期待或信赖关系,抽象掉社会生产方式,掩盖经济主体在交换中所体现的经济关系。西方经济学认为信用本质上是一种平等的交换经济,没有历史属性。3.4经济危机理论对美国次贷危机之所以演变为波及全世界的国际金融危机,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奉行新自由主义政策的结果,这点连西方一些笃信新自由主义的学者和实践家也没有否认。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认为,当前美国的经济危机是近30年来整个世界经济危机的一种延续,而发生的这一系列经济危机都是推行自由主义政策的结果。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和美国著名金融家索罗斯也持有类似观点。美国经济学家鲁里埃尔·鲁比尼认为,这次国际金融危机虽不意味着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的结束,但它显示了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模式的失败,显示了缺乏严格监管或解除监管的资本主义模式的失败,显示了缺乏由政府提供适当公共物品的资本主义模式的失败。但与许多西方经济学家的观点不同,韩国著名左翼学者罗伯特·布伦纳则认为,生产能力过剩才是世界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总之,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产生根源的认识可归纳为:新自由主义的盛行,美国的赤字政策、流动性泛滥、金融监管和治理工具的缺失,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严重脱节,美国人的消费模式,金融机构的过度贪欲,金融产品过度创新等。第四章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国际金融理论进行比较4.1关于两种信用理论的比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信用理论认为:信用是一种社会生产方式,是历史范畴,随商品经济发展而发展,灭亡而灭亡;信用主体间的信用关系反映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经营管理信用最终受益来自于剩余价值;信用的作用具有二重性和有限的,信用在资本主义生活可能会发展成为最大的欺骗工具;政府应积极发展信用和采取适当的信用政策发展经济,政策的效应也是有限的;在社会主义存在商品货币关系下,是可以利用信用发展经济,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西方经济学信用理论主要从宏观上阐述信用的作用,在微观上利用现代经济学分析工具和方法,分析微观信用主体在既定约束条件下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选择和策略选择;信用行为本身是一种平等的交换行为,是古老而永恒的;可以通过对信用主体进行等级评价或使用过程和结果的监督,控制信用风险,保证信用主体的收益;信用的作用是积极的,信用的收益也是合理的,评价信用的有效性的标准为资源配置效率。4.2关于两种经济危机理论的比较人们一般认为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重点关注的是生产过程,正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蕴含的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爆发经济危机的必然性。但于泽认为,这种观点是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误解。实际上,马克思是在流通和生产构成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这一方法论下构建他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资本主义经济组织模式以商品生产为前提,是商品经济的高级阶段,所以分析经济危机过程需要实现生产和流通的统一。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正说明了资本主义制度是危机发生的根源,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不协调一起为经济危机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而信用危机将这种可能变为现实。西方主流经济学将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归结为金融监管缺位、货币政策失灵、金融产品过度创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脱节等方面,并认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自由”是此次危机的“罪魁”。总之,西方经济学将危机的根源归为外生的,而不是内生的。这是对危机的浅层次根源的认识,而不是深层次根源的认识。4.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阶级性比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在阶级社会,人总是属于一定阶级的,超阶级的人是不存在的。而一定阶级的人总是从自己的阶级利益出发,学习、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因此,任何科学的理论体系,必然打上阶级的烙印。阶级性是一种偏见,一个标准,它设定了认识的范围,从阶级利益出发去看问题,只能看到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不能看到问题的全部。阶级性就像一副有色眼镜、一个过滤器,它用自己的成见去看问题;它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并根据这个标准去选择自己应当认识、解决的问题。从而,也就形成了自己的认识范围。因此,它不可能完全真实的反映事物的本质。它总是从自己的阶级利益出发去看问题,得出自己需要的结论。对自己不利的问题、结论,它是不愿意去涉及、研究、讨论的。其实,有些西方经济学家不讳言自己的阶级立场。最有影响的西方经济学家凯恩斯就曾公开地说:“如果当真要追求阶级利益,那我就得追求属于我自己那个阶级的利益。……在阶级斗争中会发现,我是站在有教养的资产阶级一边的。”应当看到,西方经济学的阶级局限性造成了历史观的局限性。这种历史观的局限性使西方经济学家误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人类自然的、永恒的生产方式,是惟一可能的生产方式。4.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对经济问题的分析层面是不同的从研究内容上看,西方经济学偏重于对经济现象的表层描述和分析,计量和实证分析,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偏重于对经济关系本质的把握,定性,规范分析。如有关工资问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工资仅仅是劳动力的价格。资本家购买到工人劳动力后,就取得劳动力使用权,而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工人的劳动能创造出新价值,新价值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部份和剩余价值,工人只得到相当于劳动力价值部份,资本家则得到剩余价值。这就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西方经济学认为劳动的价格是工人劳动创造的全部价值,即是工资。按照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提出的边际生产力理论,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决定工资,这就是说,资本家雇用的最后一个工人所增加的收益等于应付给所有工人的工资水平。这实际上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剥削这一本质。4.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研究对象上的看法是不同的西方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对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发展、变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引领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持续发展,但无论西方经济学理论研究对象如何变化,研究对象的载体和主体都是商品,始终没有超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局限性,即资本寻求市场,持续扩张的资本与世界有限的市场存在矛盾、不易解决。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超越了西方经济学的局限性,通过研究商品交换、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研究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通过研究生产力来研究生产关系,通过对物与物的研究来研究人与人的关系,研究对象是经济关系,目的是满足人的需求,这样就超越了西方经济学中无限扩张的资本与世界有限的市场之间的矛盾,商品生产的目的不是资本寻求市场而是为了满足经济行为主体人的需求。4.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建立在唯物辩证法上的,更具有科学性。而西方经济学从大体上来说,是以科学哲学中的证伪主义和形而上学为哲学基础。迄今为止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数学分析,一种是哲学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采用的基本分析方法是哲学分析。而西方经济学则多采用数学分析方法。西方经济学偏重分析经济运行,就像萨缪尔森的规定,其首要任务是对生产、失业、价格和类似的现象加以描述、分析、解释,并把这些现象联系起来进行系统的分析。从总体上说它着重研究的是微观和宏观经济运行中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而要分析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就得用数学分析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经济制度的本质规定,特别是注重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性分析,它建立的各种经济范畴都反映一定的社会关系。第五章结语我们应该理性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之间的关系,用科学的,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只有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个性和共性,我们才能真正科学,可行的吸收其中的有用范畴和相关的政策措施,运用一些共性的范畴分析社会主义经济及其运行规律,从而创立具有社会主义特点的新范畴。比如我们可以从私有剩余价值和私有资本中抽象出剩余价值一般和资本一般,把它们运用到社会主义经济中,去创造共有剩余价值和公有资本的新范畴。我们可以将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置于一个统一的一般经济学分析框架下对待,利用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规范研究方法,建立起具有科学,有效的科学的经济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两个对立的经济理论体系,两个异质的机体。只有通过认真的艰苦的研究,同时根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体实际和需要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有用的理论体系,将那些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理论和方法介绍进来,而不能不加分析地全盘接受。仔细地把西方经济学中可资借鉴的东西与错误的东西严格区分开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经过改造,才能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1]贾根良.我国应该加强西方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7,8(01):38-57.[2]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政治经济学年度发展报告(2015)[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7(03):3-67.[3]龚晓莺,甘梅霞.劳资分配问题:起源、裂变与统一——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J].教学与研究,2015(11):30-39.[4]张志敏,刘雨.经济危机思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研究[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