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女拜寿的前史与后史_第1页
五女拜寿的前史与后史_第2页
五女拜寿的前史与后史_第3页
五女拜寿的前史与后史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女拜寿的前史与后史

越境武术与浙江小白越戏剧团之间的关系可以简单地写出来。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老师曾亲笔写下:“顾伯伯,德才颂,人们尊称为老翁。高产作家超岁月,写剧文章多品种。五女拜寿汉宫怨,无不宣扬民族风。若说浙江小百花,千万莫忘顾锡东”。袁老师的话足以概括此剧与一个(甚至多个)剧团千丝万缕的牵连,我等晚辈,不敢班门弄斧。由此,本文选择一场演出为叙事起点与终点,浅显的淡入与淡出或许能与该剧气质相得益彰;同时亦能为读者提供些许鸿篇巨著难免忽略不计的细节。女性形象的表演敲击键盘,电脑屏幕上依次跳现“清明问安顾伯伯”七个字时,瞬息眼眶有些湿润。时光匆匆,顾伯伯辞世已近七载。天上人间,阴阳两界,我无从知晓爱抽烟,爱喝酒,爱写戏的顾伯伯在那儿一切是否恰如生前?清明将至,惟虔诚祝祷弥漫心底:愿远去的顾伯伯有烟酒有戏写,写了有人喜欢看,那样,天堂里的顾伯伯必是快活而惬意的。顾伯伯的《五女拜寿》最初为湖州越剧团而创作,如今该团已撤销并入当地群艺馆。因一时难以查到翔实资料,故本文省略《五女拜寿》“前史”而从该剧落户“小百花”谈起。剧团艺档室存有一份说明书,单页A4大小,油印。说明书正面上方印着主创人员名单,下方则印着剧情简介;反面上方印着演员表,演奏员、舞台工作人员印在下方。借助这张简陋之极却弥足珍贵的说明书,我们可以重返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1983年9月4日,位于杭州市繁华地段的胜利剧院见证了《五女拜寿》的首演,那时的胜利剧院全是木结构,舞台上没有任何现代设施,一群平均芳龄未满二十岁的水灵女子就在那座舞台上以《五女拜寿》的名义首度相聚,分别饰演了剧中二十多位有名有姓的角色。大幕拉开,伴唱响起:“牡丹竞放笑春风,喜满华堂寿烛红”,之后两个多小时,来自全省各地百里挑一的“花儿们”以清婉丽音唱出不同的越剧流派,以稚嫩的表演诠释着发生在明代的故事,她们的悦耳声音,靓丽容貌令很多资深戏迷至今道来津津有味。在我的理解中,冠以“家庭伦理剧”的《五女拜寿》其实是部与爱情无关的戏,但在过去的26年中,仅“小百花”(别的剧团、剧种的搬演、移植无法统计)就上演了近600场(含公益演出),这样的演出密度几乎可用“终结了越剧以表现爱情见长的神话”加以形容,尽管形容略显夸张,然而主要情节不谈爱情的确是《五女拜寿》的鲜明特色所在,这一特色彰显出该剧主题直通民情、民心、民俗的强悍生命力。不以爱情为诉求的《五女拜寿》远比专以爱情为诉求的剧目更能获得越剧演出市场的认可,2009年由几代“小百花人”组成“混搭”演员阵容的《五女拜寿》在台州市路桥区演出,当剧情推进到丫鬟翠云为二老四处乞讨时,台下观众纷纷将钱抛到台上并冲着演员高喊:“不要讨饭,我们给你钱养老人!”素朴的同情,实乃越剧观众至今秉持的评判一部剧作优劣的衡量标准。多年来,人们关注“小百花”的《五女拜寿》并非仅仅因为1983年首演时那群江南女子的容貌如此姣好,嗓音如此甜美;关于它的话题,总是绕不开对这群女子的命运轨迹的盘点:当年在剧中饰演“翠云”AB角的何赛飞与陶慧敏后来活跃于影视界,赛飞因出演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三姨太而被定为擅长麻将桌下捣鼓风情的类型演员,其实生活中的赛飞充满喜剧细胞,一堂宴席若有她在,笑声永远不断;陶慧敏因“小白菜”的柔弱与善良迅速走红大江南北,一夜之间成为众多中国男性的暗恋对象;“三女杨三春”何英、“三婿邹应龙”方雪雯先后远赴美国发展,何赛飞的胞妹、B角“邹士龙”夏赛丽成功涉足房地产,“二女杨双桃”吴海丽嫁给了著名羽毛球教练李矛……日后被外界统称为“小百花原生代”的董柯娣、陈辉玲、洪瑛、江瑶等人从那时就肩负着开创演绎“小百花”风格的重任,而她们中最具代表的人物当然非茅威涛莫属,这位囊括了中国戏曲界所有最高奖项的女小生。桃”吴海丽嫁给了著名羽毛球教练李矛……日后被外界统称为“小百花原生代”的董柯娣、陈辉玲、洪瑛、江瑶等人从那时就肩负着开创演绎“小百花”风格的重任,而她们中最具代表的人物当然非茅威涛莫属,这位囊括了中国戏曲界所有最高奖项的女小生。圆满完成首演后,时任省文化局局长的史行等人率“花儿们”携《五女拜寿》等剧目第一次前往香港,位于英皇道423号的新光戏院迎来众佳丽粉墨登场,一时港人眼花缭乱,为之沉醉。现任舞台监督张文远那时是临时工,至今他还清楚记得香港归来的第一场下乡演出点在安吉地铺。他告诉我,所有景片、道具及演员生活用品都是用扁担一担一担挑到演出场地的。很快,“下得厨房”的《五女拜寿》在1984年国庆前夕“上得厅堂”,该剧应邀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被“花儿们”簇拥着拍下合影。同年邓奶奶在中南海西华厅接见“花儿们”并题写“不骄不满,才能进步,精益求精,后来居上”相赠;这一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下文批准组建“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而后同名电影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开拍并获第五届全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奖”;1986年,《五女拜寿》的海报出现在新加坡街头,那次演出让《联合早报》资深记者春兰从此成为越剧研究者;1990年,《五女拜寿》再次赴港,演出仍然一票难求;1992年,《五女拜寿》前往泰国,长期受“人妖”文化熏陶的泰国观众心悦诚服“醉倒”在柔软的水袖缠绵之间。正大集团老板甚至起了“收购”“小百花”的念头;1993年9月17日,《人民日报》以头版位置发表评论员文章阐述“小百花”精神;同年,《五女拜寿》首次与台湾观众见面,蒋氏后代出席观看;1998年,由著名书法家沙孟海题写的“小百花”三字在国家工商局登记注册,用法律诠释此举意为不经同意使用者为侵权,而中国国情决定了人们更愿意看到“小百花”遍地绽放,于是,“小百花”成为一种象征,她代表着青春靓丽与改革创新。就《五女拜寿》而言,还有一场演出值得提及。2004年12月31日,西子湖畔大雪纷飞,团长茅威涛冒雪站在香格里拉饭店门前恭候前来参加团庆活动的宾客,这其中,有当年与她一起出演《五女拜寿》而今已离开团的姐妹们,那日的香格里拉饭店小礼堂宾朋满座,喜气洋洋。是夜,杭州红星剧院团庆版《五女拜寿》直播开始前的特别节目让中央电视台11频道的热线几乎“瘫痪”,无法看到现场演出的戏迷将此影像品奉为至宝。当年在剧中饰演五女儿的陶慧敏因拍摄档期无法参演,不惜天寒路滑驱车赶来,最后谢幕时终于站在“五对女儿女婿”中行以军礼聊补憾缺。为筹划团庆一直处于高度亢奋状态的“邹士龙”茅威涛因疲劳过度在演出前突然失声,万般无奈下只能请蔡浙飞幕后伴唱并对观众予以说明。当“邹士龙”茅威涛上场时,阵阵掌声压过“唱声”,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董柯娣、陈辉玲、何赛飞、何英、方雪雯、夏赛丽、江瑶等人身上。担任团长伊始曾遭遇“老姐妹”递交辞职信的“邹士龙”茅威涛终于再次与众多“老姐妹”同台向远居天堂的顾伯伯“拜寿”。可以想象,遥看那场演出的顾伯伯定是欣慰的。茅威涛曾告诉我,顾伯伯听说有人辞职时曾开导她,说天下事从来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寥寥数语,就像顾伯伯的剧作,利落中透出练达。《五女拜寿》:小东南角的歌剧文心任何人只需在百度上键入“五女拜寿”四字,便可轻而易举搜检到移植该剧的剧种:扬剧、曲剧、秦腔、潮剧、粤剧、黄梅戏、琼剧、丝弦剧、晋剧、锡剧、豫剧、评剧、京剧,还有电影和古装电视连续剧《新五女拜寿》。如果说,话剧《茶馆》成就了北京人艺及人艺的艺术家;那么,《五女拜寿》在当代越剧乃至全国地方戏发展史中的地位及影响堪比《茶馆》;人艺建院50周年时《茶馆》演出未满250场,“小百花”建团20周年时《五女拜寿》演出已过400场,且不说各个剧种移植后的场次累计,仅此,足见该剧对中国戏曲剧目建设的意义所在。《五女拜寿》被各个剧种移植的过程还反映出戏曲市场基础消费群的价值判断与审美定势,同时也奠定了该剧培养青年演员的特殊地位;《五女拜寿》的编剧技巧可作为戏曲写作教材,跌宕起伏又清晰规整的叙事方式与情节架构,足见作者深谙戏曲之道;唱腔流派纷呈、角色行当齐全的布局凸显了“小百花”初创时靓丽女子众多的特点,俗称“戏保人”。此外,还可将《五女拜寿》视为一部青春励志剧:当年的小配角茅威涛如今早已成了业内呼风唤雨的领军人物;进入影视界的何赛飞、陶慧敏等人也成为后生们的艳羡对象。茅威涛在接受采访时多次表示,没有《五女拜寿》就没有“小百花”,也不会有今天的茅威涛。学者傅谨认为,因《五女拜寿》而诞生的“小百花”的运作模式是计划经济年代出现的“市场化”奇迹,它的成功表现了老一辈文艺工作者高瞻远瞩的胆识与超强掌控能力。一部剧作能与团体、个体构成如此密切的命运勾连,其社会意义之深远不言而喻;其剧作文心之力更非常人可抗衡。《五女拜寿》是中国当代戏曲演出史上第一部名副其实的贺岁剧,并以久演不衰成为中国当代戏曲剧目的经典。有评论家将《五女拜寿》形容为“中国李尔王”。的确,两剧故事皆关乎父亲与女儿的情感纠葛。浙江大学胡志毅教授曾撰文剖析《五女拜寿》与《李尔王》的母题模式,并以弗洛伊德理论界定前者何以为悲剧,后者何以为悲喜剧;上网搜索,还可找到更多的学术论文。然而,一生创作了80多部戏曲作品的顾伯伯骨子里并不十分看重“学术性”,他推崇的是李渔的“贵浅显”之说。顾伯伯写得一手漂亮毛笔字,“七步成诗”之才情在他的剧作中随处可见,无论晚辈的剧本写得如何离经叛道,顾伯伯总是鼓励为主,当年他为我创作的剧本提意见,用毛笔一笔一划写下几十页稿纸。斯人已去,此情难追。2003年由顾伯伯创作的《陆游与唐琬》荣获首届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剧目,我们在杭州剧院举行新闻发布会,那次的主持人是我,直到今天我还能随口说出其中一段主持词:顾伯伯曾答应一定来看演出,但他永远不会再来看戏了;顾伯伯生前非常喜欢“浪迹天涯三长载”,但他再也无法在现场聆听了,我们请乐队演奏此曲为远去的顾伯伯送行,祝他一路上与戏相伴。2009年9月,《五女拜寿》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发的“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这是该剧公演以来所获的最高奖项。“小百花人”还来不及尽情享受这一荣誉带来的喜悦,转瞬时间已到了庚寅年正月,2010年2月19日在伟民村的演出因当地村领导盛邀,早已不在《五女拜寿》常规演出中饰演杨继康的董柯娣特意驾车赶到现场清唱了该剧选段,而当年饰演杨夫人的徐爱武则从专职演员改为了兼职服装管理员。那日“杨继康”董柯娣获得满堂彩时,“杨夫人”徐爱武正在临时搭建的舞台后区熨烫戏服。我问爱武,那些服装是否还是当年的服装,她说大部分是,只有少数几件重做了。演出开始,“杨夫人”徐爱武站在侧幕观望,我发现,她会走神但绝不会耽误为演员抢场。我不知道爱武心里有何感想,我只知道舞台上的演出曾是她的青春记忆,更是一代“小百花人”与《五女拜寿》所共同编织的不可复制的“初恋”。记得尹小芳老师举办专场时我曾创作了主题歌《三生路上有约定》,行文至此恍然有悟,《五女拜寿》与越剧、与“小百花人”同样也是三生约定,难离难弃。链接一:《五女拜寿》剧情简介:明嘉庆年间,户部侍郎杨继康不满严嵩专横欲告老还乡,寿诞之期众女儿女婿奉厚礼拜寿并争迎二老欢度晚年。三女儿与三女婿因贫寒倍遭冷遇还被逐出家门。不久,杨继康遭株连,削职抄家,逐出京都。丫鬟翠云陪伴二老千里投亲却被一一拒绝,惟三女儿不计前嫌将二老接回家中孝敬。三年后,三女婿出仕朝堂,施计斗倒严嵩,杨家冤案昭雪。又逢寿期,众女儿女婿又来拜寿,亲家亦来赔礼。在寿堂之上,老夫妇逐走寡廉鲜耻的大女婿,特将婢女翠云收为义女。杨家的兴衰荣辱,衬映出人间真善伪丑。链接二:1983年《五女拜寿》在杭州胜利剧院首演时的演员阵容:父亲杨继康董柯娣(B组陈亚敏),杨夫人徐爱武,大女儿周美娇(B组盛建丽),大女婿邵雁,二女儿女吴海丽,二女婿陈筱珍(B组赵小珍),三女儿杨三春何英(B组应慧珠),三女婿邹应龙方雪雯(B组江瑶),四女儿应慧珠(B组何英),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