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文言文整理_第1页
《劝学》文言文整理_第2页
《劝学》文言文整理_第3页
《劝学》文言文整理_第4页
《劝学》文言文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劝学》文言文整理《劝学》是战国时期荀子的名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本篇文章整理了《劝学》中的重要文言文词汇和句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篇经典著作。

一、重要词汇

1、学不可以已:学习不能停止。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

4、吾尝终日而思矣:我曾经整天整天地思考。

5、吾才须学也:我的才能要通过学习才能得到。

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累小步,就不能走千里。

7、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如果不放弃,即使是金属和石头也能雕刻成功。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自然就得到了神明的保佑。

9、疾学在于尊师:要很快地学到东西,重要的是尊重教师。

10、善假于物也:善于借助外物。

二、重要句子

1、学不可以已: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指出学习不能停止。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用靛青比喻学习成果,从蓝草中提取靛青,但比蓝草的颜色更青。这句话说明了学习的成果可以超越原始的基础。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君子应该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这句话提出了学习的自我反思和自我修正的重要性。

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我曾经整天整天地思考,但不如片刻的学习收获大。这句话强调了实践和学习的重要性,而不是空想。

5、吾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我的才能要通过学习才能得到,不学习就不能得到广博的才能。这句话说明了学习是才能发展的必要途径。

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句话用具体的例子说明了积累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地积累小步、小流,才能达到千里、江海。

7、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如果不放弃,即使是金属和石头也能雕刻成功。这句话表达了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毅力对于成功的关键作用。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自然就得到了神明的保佑。这句话强调了道德修养和积累善行的重要性。

9、疾学在于尊师:要很快地学到东西,重要的是尊重教师。这句话强调了师道尊严和尊师重教的精神。

10、善假于物也:善于借助外物。这句话表达了借助他人之力来达成目标的思想。

《孙权劝学》是一篇极富智慧的文言文,它以简洁的文字描述了三国时期吴国君主孙权对大臣吕蒙的教诲和期望。这篇文章既具有历史的见证,又具有文学的价值,同时也充满了深刻的道理。通过与另一篇文言文《伤仲永》的对比阅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意义和价值。

从文章的主题来看,《孙权劝学》和《伤仲永》都是关于学习和教育的主题。《孙权劝学》讲述了孙权如何鼓励吕蒙学习,强调了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重要性;而《伤仲永》则讲述了方仲永由于缺乏进一步的学习和锻炼,最终才华枯竭的故事。两篇文章虽然主题相似,但侧重点不同,前者强调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必要性,后者则揭示了忽视学习、停止进步的危害。

从文章的结构来看,《孙权劝学》和《伤仲永》也有所不同。《孙权劝学》以孙权对吕蒙的教诲为主线,通过对话的形式,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而《伤仲永》则是采用叙述的方式,详细描述了方仲永的成长经历和最终的命运。前者结构紧凑,通过对话展现人物性格和思想;后者则更注重情节的展开,使读者能够更清晰地了解故事的发展。

再次,从文章的语言来看,《孙权劝学》和《伤仲永》各有特色。《孙权劝学》的语言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修辞手法,但却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而《伤仲永》则更多地运用了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等,使文章更生动形象。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不同,但都充分展示了文言文的韵味和魅力。

从文章的主题意义来看,《孙权劝学》和《伤仲永》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孙权劝学》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而《伤仲永》则告诉我们,即使天赋再高,如果停止学习和进步,最终也会失去原有的优势。两篇文章都强调了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并提醒我们要珍惜自己的天赋和资源,不断努力进步。

《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虽然主题相似,但在文章的结构、语言和主题意义等方面都有所不同。通过对比阅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差异,并从中汲取更多的启示和教育。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要积极进取、不断进步,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也是学生学习感到困惑的地方。如何确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本文以《劝学》为例,从文本的特性、文本所处的新语境以及文本与人的关系等角度进行探讨。

一、从文本的特性看,《劝学》是一篇论述学习的专论,具有很强的思辨色彩和严密的论证逻辑

《劝学》是荀子的一篇著名论说文。文章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论述。第一段从学习的意义出发,说明人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第二段从学习的作用出发,阐述学习的意义;第三段从学习的态度出发,强调学习必须坚持始终。文章虽然篇幅不长,但具有很强的思辨色彩和严密的论证逻辑。因此,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应该把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观点和论证方法作为重点之一。具体来说,就是要让学生理解作者所阐述的学习对人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来提高自己。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文章所运用的比喻、对比、因果等多种论证手法以及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表达。

二、从文本所处的新语境看,《劝学》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论证方法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劝学》虽然是战国时期的作品,但其中所蕴含的思想观点和论证方法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例如,文章所强调的学习可以提高自己、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等观点,不仅对当时的人们具有启示作用,而且对现代人的学习和成长也有着深刻的启示。《劝学》所运用的比喻、对比、因果等多种论证手法也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运用的。因此,在确定《劝学》的教学内容时,应该将文章的思想观点和论证方法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观点和方法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三、从文本与人的关系看,《劝学》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论证方法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并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学习兴趣

《劝学》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论证方法贴近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并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学习兴趣。例如,文章所阐述的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的观点,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指导作用,也对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提高和发展有启示作用。《劝学》所运用的比喻、对比、因果等多种论证手法也能够生动形象地阐述道理,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化、具体化,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因此,在确定《劝学》的教学内容时,应该将文章的思想观点和论证方法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来理解这些观点和方法,从而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学习兴趣。

对于《劝学》这样的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应该从文本的特性、文本所处的新语境以及文本与人的关系等角度进行综合考虑。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观点和论证方法,将文章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以及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来达到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启迪思想的目的。

《劝学》是《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它详细阐述了学习的意义、方法和态度。下面我们将对这篇文章进行知识点归纳,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一、字词解释

1、劝学:劝勉学习。

2、君子:指有德行的人,也指地位高的人。

3、已:停止。

4、矣:语气词,表示肯定或感叹。

5、敏:聪明,灵敏。

6、乎: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问。

7、则:如果,那么。

8、矣:语气词,表示肯定或感叹。

9、思:思考,想。

10、明:明白,理解。

11、行:行动,实践。

12、施:实行,实施。

13、教:教育,教导。

14、劝:劝勉,鼓励。

15、学:学习,学问。

二、句子翻译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译:有德行的人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译: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变直,金属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锋利。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会知识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译: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远的地方;不汇集细流,就没有办法成为江海。

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不是泥鳅、鳝鱼藏身的洞穴就没有可以寄托身体的地方,是因为心思浮躁不专一啊。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7、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除了泥鳅、鳝鱼藏身的洞穴就没有可以寄托身体的地方了,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予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译:我曾经整天苦思冥想,却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远方,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更远。

9、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君子的禀性没有什么差异之处,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10、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译:所以声音没有什么特别细微的听不到的,行动没有什么特别隐蔽的不显露出来的。

11、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知言笑晏婴知其志必出诸晏婴。

译:听到一百种道理就认为天下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的这些人不过知道晏婴所说的罢了如果晏婴知道他的意图必定是从晏婴那里出来的了。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他文韬武略,雄才大略;有这样一个人,他题诗赞美吕蒙,并从吕蒙的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有这样一个人,他不畏艰险,亲临战场;有这样一个人,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他是谁?他就是三国时期的孙权。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有关他的文章《孙权劝学》。

二、简介作者、作品及孙权劝学的故事

1、关于作者: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他主持编纂了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2、关于《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它以比较系统地叙述了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间的历史发展。

3、孙权劝学的故事:

在三国时期,吴国的大将吕蒙英勇善战,但由于他出身贫寒,没有读过多少书,常常被人瞧不起。有一次,吴王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身为我吴国的统帅,应该多读些史书、兵书,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啊!”吕蒙听了,羞愧地说道:“我真是太不勤奋了!从今往后,我一定要多读些史书。”从此,吕蒙便开始刻苦学习。仅仅几个月的时间,他就大有进步,令人刮目相看。

三、初读课文

1、放课文录音(生字注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3、检查朗读情况(指名朗读)

4、听课文录音,思考问题:

(1)本文讲了哪几个人物?主要讲了谁?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吕蒙接受孙权的建议吗?

(4)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交?

(5)吕蒙是怎样一个人?

四、研讨课文内容:学生讨论后回答上述问题。

1、本文讲了哪几个人物?主要讲了谁?讲了孙权、吕蒙、鲁肃三个人物。主要讲了吕蒙。因为是写孙权劝学,而吕蒙是此文中的主要人物。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讨论后明确):“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主要内容是讲孙权劝勉吕蒙学习的事情。先讲孙权说吕蒙该学习,再讲吕蒙就学的变化和鲁肃的惊叹。最后点明吕蒙的巨大进步及鲁肃与之结友。孙权的劝学:强调学习的必要性强调学习的方法和目的(学习的内容和目的)吕蒙的学习变化:学习的过程鲁肃的赞叹:侧面描写衬托出吕蒙的巨大进步。

3、吕蒙接受孙权的建议吗?是的。从“蒙乃始就学”可以看出。

4、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交?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可以看出鲁肃看重人才并与吕蒙结交。

5、吕蒙是怎样一个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的进步?学生讨论后回答:原先的吕蒙是一个不爱读书的人,“吴下阿蒙”就是指他;后来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刮目相待”说明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努力。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知错就改、善于学习、学有所成的人。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掌握其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领会本文虽文字不多,但艺术精湛,对偶、用典等手法信手拈来,多处运用,但毫无雕琢之感的写作特色。

4、理解本文的主旨。

重点、难点:

1、借助想象,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揣摩文中言简意赅、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从中得到教益。

3、学习一些描写手法的运用。

预习导学基础展示(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岂()但()涉猎()孰()遂()

过程方法探究(对下列句子翻译)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卿言多务,孰若孤?

5、自以为大有所益。

6、蒙乃始就学。

7、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8、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9、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10、既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讲课前先让学生看《三国演义》中与本文相关的情节,让学生比较一下,课文和电视对吕蒙的评价有何不同。

二、自主合作学习:

1、出示学习目标:

(1)借助想象,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揣摩文中言简意赅、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从中得到教益。

(3)学习一些描写手法的运用。了解“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的意思。体会全文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课文以“结友”为结有什么好处?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师生共同明确:鲁肃与吕蒙结友是因为被他的才略所折服,文章以“结友”为结既可以看作鲁肃赏识吕蒙,也可以看作是吕蒙的骄傲,主旨是:人的才干是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的。知错就改大有益处。

3、品读课文,集体探究以下问题:

(1)本文主要是运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本文写了哪些人物?主要写谁?是怎样刻画的?

(2)在文中画出有借代修辞手法的句子。(“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中“吴下阿蒙”的意思。“吴下阿蒙”后来单独成句,用来比喻。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1)本文主要是运用对话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先考虑如何断句,然后注意说话的口吻,再体会写人的方法。(2)有借代修辞手法的句子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吴下阿蒙”的意思是指昔日的阿蒙,这里指吕蒙。后来单独成句,用来比喻当初什么都不懂,现在却变为世外高人。属身份明显的人物形象刻画。通过侧面描写烘托人物形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本文虽短但容量大,刻画了人物形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语言精练、传神;运用了成语典故。我们应向吕蒙学习,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学生齐读课文体会其中的妙处。学生再读课文深入探究其他问题。小组合作探究明确: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的事以及鲁肃与吕蒙结友的事。文章以对话为主线,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以“结友”为结既可看作鲁肃赏识吕蒙,也可看作是吕蒙的骄傲,主旨是:人的才干是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的知错就改大有益处。三、点拨讲解:文章虽短但容量大,刻画了人物形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语言精练、传神;运用了成语典故。

《劝学》是战国时期荀子所著的一篇名文,其主题为劝勉人们努力学习、提升自我。这篇文章以其精炼的文笔和深刻的哲理,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颂。本文将探讨《劝学》的论证艺术,以期深化读者对这篇经典文章的理解。

在《劝学》中,荀子运用了多种论证手法来阐述其观点,例如比喻、实例和道德感化等。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例如,荀子在论述学习的重要性时,运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的比喻,使读者更加形象地理解学习对人的塑造作用。他还通过列举众多实例,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进一步阐明学习与实践的关系。

在深入挖掘《劝学》的智慧和道理过程中,我们发现荀子的论证核心在于“性伪之分”。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若不加以教化,就会流于世俗,因此学习至关重要。通过学习,人们能够提升自己的修养,实现从“伪”到“性”的转变。这种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教化观念,提醒我们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与压力的社会中,更应注重学习与自我提升。

当然,作为一篇千古名文,《劝学》的理解并非只有一种模式。在我的看来,《劝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全面而辩证的论证。荀子不仅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醒我们,学习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实践。这种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劝学》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其以小见大的论证方式。荀子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入手,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阐发学习的真谛。这种从看似平凡的现象入手进行论证的方式,不仅令文章更具有亲和力,同时也使其论点更加深入人心。

《劝学》的独特之处还在于荀子在其中展现出的谦逊与自省。他在文章中公开承认自己的不足,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种自省的精神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这也展现出荀子作为一位伟大哲学家的风范,他不仅有见于学习的重要性,更有勇于自我反省和追求真理的决心。

《劝学》的论证艺术无疑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学习。其比喻、实例、道德感化等论证手法的巧妙运用,核心论证“性伪之分”的深刻阐发,以及独特见解中展现出的谦逊与自省,都使得这篇文章成为了一部论证精湛、哲理深邃的传世之作。在今天这个科技与文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更应从《劝学》中汲取智慧,注重学习与自我提升,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他文韬武略,智勇兼备,他是一个国家的缔造者,他是一个民族英雄,他有一个名字叫“孙权”。有一天,他发现他的将领吕蒙勇猛善战,却因缺少知识而难以统领全局,他便劝说吕蒙读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文《孙权劝学》。(投影:课题及作者)

二、介绍作者及文体特点:

请同学们根据预习迅速回答。

(投影:介绍作者及文体特点)

三、初读感知:

1、听录音范读,标示重点字词的读音。

2、请一名学生朗读,检查正音情况。

3、请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4、学生质疑,全班讨论解决。

5、请学生翻译全文。

6、学生评价翻译情况并解决翻译中的问题。

7、教师小结。

8、投影:全文通译

9、男女生分组朗读课文。

10、小组比赛朗读课文。

11、学生背诵课文。

12、教师评价背诵情况。

13、投影:背诵全文。

14、学生齐声朗读全文。

15、教师小结。

四、研读探究:

16、孙权是如何劝说吕蒙学习的?请学生复述故事。

17、请学生思考:孙权劝说吕蒙读书时有哪些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18、请学生思考: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他学得怎样?请举例说明。

19、请学生思考:吕蒙的变化给我们什么启示?

20、学生小组讨论以上问题,全班交流讨论结果。

21、教师小结并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22、请学生阅读《伤仲永》并思考:吕蒙和方仲永有什么异同之处?如果方仲永接受了别人的劝告会怎么样?如果吕蒙不接受别人的劝告会怎么样?如果方仲永接受了别人的劝告会怎么样?如果吕蒙不接受别人的劝告会怎么样?通过对比阅读,你想到了什么?请小组讨论并全班交流讨论结果。

一、文本解读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创作的一篇记叙文。文章简练生动,既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而告诫人们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又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从侧面展现出吕蒙的进步之大和学有所成,从而说明开卷有益。全文不足百字,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完整,可谓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故事。

二、相关背景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山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他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元丰八年,保守派得势,被召入京,复居宰相之位,封温国公。晚年退居洛阳,兴修水潞园林,创编《资治通鉴》,在此期间还主持编纂了《涑水纪闻》。元祐元年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三、教学建议

1、知识梳理。由于本文是浅易的文言文,大部分学生在课下的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下能够疏通文意,所以不必在课堂上一一串讲。可令学生找出自己不懂的语句,然后由学生提出疑问,大家共同解疑。

2、朗读指导。本文是一篇浅易的文言文,篇幅短小,且文中没有生字注音,可让学生参照注释反复阅读以熟悉文意。同时也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停顿、语调、语速等技巧。通过朗读来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

3、品评人物。本文主要通过对话来展现人物形象,虽寥寥数语却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的形式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同时可设计一个课本剧表演环节,让同学们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角色进行表演。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4、探究活动。可以设计一个探究活动,如“开卷有益”或“说说吕蒙的变化带给你哪些启示”等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并形成书面文字。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

5、课外延伸。可以让学生阅读《资治通鉴》中关于孙权的其他篇章或与三国时期相关的历史资料以扩大视野;也可以让学生阅读《资治通鉴》中其他历史故事以增加阅读兴趣;还可以让学生观看与《资治通鉴》相关的影视作品以加深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的了解。

四、备课反思

在备课时我认真研读了文本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教学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表演课本剧、朗读指导、知识梳理、探究活动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同时我也注意到学生的差异性和个体性并尽可能地给予他们不同的指导和帮助。课后我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检查和分析并认真反思了整个教学过程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一、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孙权劝学》这篇经典文言文的内涵和主题。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故事背景、理解人物性格特点、掌握故事情节的发展与转折,从而提升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二、授课内容

1、故事背景介绍:在课程开始时,我们将简要介绍《孙权劝学》的背景,包括作者、时代背景以及故事发生的契机。

2、主要人物分析:我们将深入探讨孙权、吕蒙两人的性格特点、身份地位及其在故事中的关系。通过分析,学生将能够理解孙权为何要劝学,以及吕蒙如何从孙权的劝导中受益。

3、故事情节发展:我们将详细解析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包括孙权如何劝导吕蒙学习、吕蒙如何转变以及故事的结局。这一部分将帮助学生掌握故事的核心冲突和解决问题的关键。

4、主题思想:在课程的最后阶段,我们将深入探讨《孙权劝学》的主题思想,包括学习的重要性、领导力与知人善任等。

三、教学方法

在本课程中,我们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引导式学习:教师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故事,通过提出问题、组织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互动式讨论:我们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互相交流学习心得,以提高他们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3、启发式教学:教师将运用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学生在课前需要阅读《孙权劝学》原文,并搜集相关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2、课中互动:在课堂上,教师将引导学生分析故事背景、人物性格和关系,并通过互动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教师还将适时地穿插一些小游戏或活动,以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3、课后作业:课后,学生需要完成一些相关的作业,包括翻译、注释和理解题等,以帮助他们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并进一步提升对《孙权劝学》这篇文章的理解。

五、课程评估

本课程的评估将采用以下方式:

1、平时作业:学生需要按时完成布置的作业,包括课前预习、课中互动和课后作业等。这些作业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占总评分的30%。

2、期中考试:在课程进行到一半时,我们将进行一次期中考试,以测试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考试成绩将占总评分的30%。

3、期末考试:在课程结束时,我们将进行一次全面的期末考试,涵盖了《孙权劝学》全文的理解和相关知识的应用。考试成绩将占总评分的40%。

4、课堂表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以及提出的有深度的问题等都将成为评估的一部分,占总评分的20%。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综合评估,我们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对《孙权劝学》这篇文章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同时也可以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课程中来,提高学习效果。

《劝学》是战国时期杰出思想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文章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大量运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鼓励人们通过学习改变自己,受到教育启发。

下面是对《劝学》的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1、輮使之然也(通“煣”,用火烤使……弯曲)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暴通“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

二、古今异义

1、君子生非异也(古义:指天赋,今义:指生存)

2、专心一意地(古义:骄傲,今义:专心)

3、闻者彰(古义:清楚,今义:表彰)

4、声非加疾也(古义:强,今义:疾病)

5、非利足也,而至千里(古义:顺风,今义:常指行动有利)

6、非能水也(古义:在水中游,今义:流水的状态)

7、假舟楫者(古义:借助,今义:虚假)

8、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小学教育)

9、吾尝终日而思矣(古义:比,今义:表并列关系连词)

10、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检查,今义:加入)

11、故木受绳则直(古义:所以,今义:事故;变故)

12、金就砺则利(古义:金属,今义:黄金)

13、爪牙之利(古义:爪子牙齿,今义:比喻党羽、帮凶)

14、筋骨之强(古义:强壮,今义:强大)

15、上古下今(古义:上下的历史,今义:上面和下面)

16、凡先王之法(古义:旧时,今义:凡是)

17、必先苦其心志(古义:使……坚,形容词使动用法;今义:主要的,重要的)

18、所以动心忍性(古义:用……的方法,今义:因果关系连词)

19、曾益其所不能(古义:增加,今义:曾经)

20、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古义:犯困,今义:困难)

2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古义:这样以后知道,今义:因果关系连词)

22、入则无法家拂士(古义:国内,今义:进来;进去)

2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古义:国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