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教育精神与教育价值位移_第1页
资本主义教育精神与教育价值位移_第2页
资本主义教育精神与教育价值位移_第3页
资本主义教育精神与教育价值位移_第4页
资本主义教育精神与教育价值位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资本主义教育精神与教育价值位移

自卢浮宫提出“布罗伊亚人”的概念以来,p204-209的分析一直是一个不断出现的学术主题。卡尔·马克思(KarlMarx)批判了资本主义体制的弊端——商品拜物教与人的异化。马克斯·韦伯(MaxWeber)、沃纳·松巴特(WernerSombart)以及舍勒(MaxScheler)在不同的角度论证了资本主义精神。松巴特在《资产者》中提出了“资本主义人”的概念,并讨论了这种人的市民性精神样态,在类型学上批判了资本主义,把资本主义精神归结为对“经济利益”的贪婪摄取(acquisitiveness)。舍勒分析了资本主义人的精神气质,分析了现代人在自我精神定位中的动机结构——本能上升精神下降的心性秩序。这些人类思想的敏感心灵,在面对人类精神发生巨大转变的时刻,把握了现代社会变迁中的精神特征,从人的整体精神的转换中看出了一种新型人格期望对人性、社会、生活的改造。现代生活的经济化、商品化、资本化,促进了资本主义精神的兴起和渗透。伴随着市场社会的全球化,资本主义精神成为人类各个社会的基本生存样态,成为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人群的共同特征,而不是某些具体社会的经济特征,也不是某种社会具体体制的体制特征。如果资本主义精神成为现代市场化、资本化社会的一个根本特征,如果资本主义人格是现代社会人的精神理想之核心,如果这种人格是现代人的普遍自我认同,那么,教育一定与这种资本主义人的诞生有关。是不是现代教育具有一种资本主义教育精神?资本主义教育精神是否在竭力把人变成资产者?教育是否在竭力生产或养育现代人的资本主义精神气质?一、人的人性由资本所占有,到资本的物资本主义的核心是对物及其利益的崇拜,即对世界或生活的“资本化”。资本主义文化是“物义论”作为普遍的意识形态主导人们观念的文化。对物以及物的利益的占有,成为人类社会的终极追求,这一终极追求,变成撬动现代生活和人性变化的杠杆。对物的占有欲或财富的扩张欲的合理化,使物成为判断生活目的、价值、标准、原则的“中心”。人的价值对通过物的享有而实现。这一现象在现代性的历程中不断深化,最终把物欲、物的生产、物的占有推向了生活的顶点。物成为现代生活的核心,对“物”的占有是现代人性的核心,物被对象化,被目的化,也被终极化。现代生活样态的物化成为现代性生活秩序的基础。p160人似乎是“物”的尺度,但其实人被自己的物欲所表现和工具化,被物的利用和生产所“物化”,即人成为利用物和生产物的手段,人必须成为物的欲望者,才能把把物当作对象,人必须成为利用物和生产物的职能,才能构成对物的占有。人的“物化”成为世界物化的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和人心秩序,都以“物”的价值的解放以及人占有“物”为转移,或者以“物性”为中心,这是“物义论”的核心。在资本主义价值体系中,物的利用、生产是为了交换的。物以“资本或货币”所标定。占有物,其实以占有资本或货币为表现。现代世界的生活,其实就是被货币化了,也被资本化和货币化,由货币或资本所标识。有了资本,就有了物。资本不仅是撬动经济的力量,也成为转变社会的力量,也是改变人性的力量。人的欲望、生命能量,甚至人性本身,被资本生产、积累、转移的过程所捕获,被资本或货币所俘虏,生活本身被货币或资本所物化。人欲望货币,货币财富的扩张成了社会和个体的生命动力,成为不受条件限制的奋斗目标,占据了社会和个体的感觉中心,成了人的目的意识本身,成为社会发展的指标,就如西美尔所说的,“金钱成为我们时代的上帝”。在这样的物化和货币成为衡量一切的尺度中,人的自我想象和自我认同也发生了位移。松巴特提出的“资本主义精神”,就是指人的生存体验结构和欲望结构对物及货币的占有欲,也就是说,人的心态秩序受控于“贪婪攫取性”(acquisitiveness)。伴随着这种心态,人占有物的欲望被不断被生产,拥有或扩张财富的动机和能力不断被激发,人及人性被欲望对象化和工具化,人行动的目的、价值、方式也被欲望工具化,这就是现代人的资本主义气质。这种心态秩序的整体转换,导致一种新的人格——资本主义人格。人变成了资产者,即卢梭所说的布尔乔亚人,也就是松巴特称之为市民化的人。资本主义精神典型地反映了现代人的价值偏好序列的转化,即现代性的心性秩序的转化。现代人的目的——目标——动机体系发生价值位移或颠覆,物的价值僭越生命价值;本能的实现僭越了精神的超越。现代人走向了以“物”和货币为中心的价值追求结构,这是个人生活体验和世界态度的变化:对世界的基本态度转向了物的利益的占有、利用或获取,人的关系转向了利益关系,灵魂的功能变成了获取物的工具职能,灵魂为利益的摄取服务。生活方式和生活世界的价值评价都以“货币或资本”为转移。p134~135舍勒在分析资本主义的价值心态时发现,现代人的心性是在所谓的“怨恨”心态下寻求认可的愿望所构成的,舍勒的这一发现指出了资本主义精神以“利益”为媒介而构成人的发展动力和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质。以物为中心的人,在“怨恨”的心态下追求财富和利益,并力图以此获得承认。这种精神状态的人,实际上把物及其使用利益看作是人自我实现的机会和条件。p26.27.29.30人的自由意志朝着无限制的物质欲望扑去,为物的不平等占有而怨恨,而竞争。资本主义精神是欲望主体的生产过程,也是生产主体欲望的过程。资本主义人格具有两种欲望表现自我,一种是建立在获得某种物质之上的可见的自然感性欲望,另外一种是获得认可的精神欲望。人不仅寻求物质舒适,还需要得到尊敬和认可。在一定程度上,获得认可或承认的欲望,其实也是以获得的物的利益为标志的。为了获得认可、满足承认的欲望,人才努力追逐个人的利益,占有比别人更多的财富,获得更高的地位。人们所占有的知识、资格和能力,是获得资本、占有物与利益的重要条件,与资本一起,这些都成为获得“承认”的重要条件,只有占有更多的知识和具有更多的职能,人们才能获得“承认”的资本、身份和资格。现代社会明显地释放了人们的通过教育而获得“认可”的欲望,在一定意义上说,教育是进入社会的身份标签,没有它,将不会获得社会的“承认”和他人的“认可”,个人也不能占有物与资本。现代教育的根本动力是训练人获得他人和社会“承认”的资格、资本和身份。这说明,为了精神完整和灵魂完善的教育至少不再成为主要目的,而为了获得“承认”身份与资格成为教育的出发点。这就是现代教育的资本主义化的根源。二、人的德性与人性的改造资本主义人格意味着人性本身的转化,意味着人性培育形式的转化,因为人性本身是在培育过程中存在和生成的。在资本主义的心性秩序导向下,现代教育发生了严重的价值转折。现代教育与资本社会一起,竭力生产资本主义人。资本主义人的培育形式奠定了一个基本的法则:学校培育资产者。资本主义精神意味着,人力图实现的是资本主义人格,个人的教育需求在于成为资本人,人通过受教育过程和劳动过程形成获得可见事物和资本货币的品质。人的品质或素质是获得物性利益的品质,而学校教育的培育价值就在于提高这种品质,所以,素质教育不过是人各种可使用的工具性职能的教育。社会要获利,个人要获利,教育所着力培育的品性就是谋取利益的品性,品质高低乃是由获得利益的多寡而衡量的。高尚、丰富的品性或者具有道德价值的品性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看能否具有获取、占有重大利益的能力和资格。培育价值和培育形式的变化其实意味着人的成长目的的变化,也意味着人的教育价值的变化,只有那些能够获得可见之利的品质才可能具有内在的价值感,而这一体验形式和培育方式则表示着人性建构的变化。在这种转化中,学校和教育都极力把人塑造成一个占有资本的成功者。人人希望通过教育而成为一个资产者。在资本主义精神主宰之中,资本主义人宁愿把灵魂作为交换物质的筹码,宁愿被商业和商品所标注,也宁愿被信息和消息所充满,宁愿被网络游戏和网络所虚拟化,也宁愿在逍遥的旅游中显示自己的资本或品味,却不愿真正地思考灵魂是否安详、心灵是否康健、精神是否完整,不愿思考自己的罪与罚,不愿思考社会的爱与正义。所以,福山说的很有道理:“这种人经过对长远利益的算计,很巧妙地以新的方法满足了一大堆眼前的小小需要。‘最后之人’没有任何获得比他人更伟大的认可的欲望,因此就没有杰出感和成就感。由于完全沉湎于他的幸福而对不能超越这些愿望不会感受到任何羞愧,所以,‘最后之人’已经不是人类了。”p13现代性的心性秩序的变迁,形成了新的商业德性。资本主义精神在教化人心,改变着人的行为惯习,也改变了人的德性,使得现代人养成了新的品性,一方面是与获得资本相关的德性,如精明、计算、守时、节制、信用,等等;另一方面是以消费资本相关的德性,如优雅、精致、休闲、浪漫、自我实现的生活方式,等等,以便使人体验到更奢侈的生活方式。这些德性是仅仅是市场生活方式的补充,而与心灵的卓越关系不大,现代商业化的德性可能是一种教养,但却失去了高尚和高贵,尽管精明可能是一种聪明,但不是智慧,尽管优雅成为一种奢侈的商业时尚,尽管自我实现的本真成为商人或现代消费人的追求,但不是高尚和高贵。人的幸福也是随着对物的占有而转移。现代的德性的确把与德性相关的美好生活都置于种种的感性快乐之下,而且这一德性体系与享受感性快乐的个人人格养育没有直接的关联,这就是存在经验与道德价值的断裂。p107这样的自我发展,表面上是一种源于自我保存的自然权利的解放,似乎是人的新伦理的诞生,但实际上是对德性的功利主义的利用,德性成为追求财富和利益的工具,这是本能向精神的造反,是现代人的身体物性本能、感性欲望满足颠覆或镇压精神理念的“人格造反”。什么是心灵的卓越、完整、整全、圆满、高贵?是否是一种更为广博、弘远的心灵?现代人是否缺乏这种心灵?资本主义人是否具有这种精神?心灵的卓越、高贵、高尚依赖于文化、教育和政治的教化,而商业本身带来的生活风格的变化和心灵秩序的变化,把逐利的技能和动机看作是最直接的,品质转换为工具性的职能,精神或灵魂让位与物质性存在。现代性的心性已经从韦伯所说的勤俭、信实、禁欲等商业德性转向解放、放纵等,一种根本上以“享乐”或“行乐”为中心的欲望心向,古典德性——灵魂的优秀被现代的工具性的素质所取代。德性和德行的价值被颠覆。当然,商业本身可能完成着某些品质的教育,教育本身可能随着商业化的渗透而逐渐转变对人的德性的教育,可能会放弃一些德性,也可能会强化一些德性,或者转变一些德性的内容。不管怎样,这样的德性的教养已经不是为了一个整全人的培养,而是为了一个商业人或资本人的培养。这样的现代性的变迁改变和加剧了心灵秩序的价值位移或颠覆。教育似乎是不断放弃对高尚、整全、优秀的心灵的培育而逐渐下降为训练人谋取社会更高位置或更多物质利益的过程。这种不断下降的命运是否是人类教育的一种劫数呢?抑或是一种新的不得为而为之的选择?实际上,资本主义精神的现代性历程,带来的是整个教育方式结构性的变迁。现代教育变成了纯粹的人力资本生产过程,由于教育关注人的工具性职能,而对人性的高贵和整全保持冷漠,放弃了或者遗忘了对于心灵卓越的期望和教化,教育自然而然就演变为训练人的职能的操作过程,人的教育、心灵的卓越似乎不再是教育的任务。教育的目的与价值发生了位移。资本主义心态已经成为现代人的心态的基本类型。这一心态决定着人的精神向往和当下的生存样式,也决定了社会的教育心态。现代人的教育心态是,教育不再是追求人性优秀的方式,而是通过实用知识的学习训练人的实用技能的方式,是提升人的社会地位和人力资本的手段,也是人追求经济意义上的利益的途径。这种心态迫使教育实用化、工具化,也通过教育的这一实用化迫使人进一步放弃教育引导人超越的形而上取向,而使得教育完全成为人追逐物质利益或间接实现物质利益追求的手段或途径,最终把教育完全导向实现外在物质利益的手段。资本主义精神或心态严重地影响着教育的价值秩序。一旦对教育的需要结构即追求心态发生变化,教育实际的目标及结构就必然发生转折。对教育的价值偏爱、对教育的心理期望发生了变化。现时代,资本主义的心态,即期盼成为成功的资产占有者的心态,成为接受教育的心理常态,而教育体系也在力图为满足这种心态服务。教育培养资产者,也为资本社会和市场社会服务。社会和个人的资本主义精神使得教育变成资本社会的工具,教育不再是人性追求卓越品质培养的实践,而是成为发展人力资本的工具。教育的这一变化是迄今为止人类所遭遇的最大变数。三、资本主义教育精神是人们物质意识不高,目的的自我明现代教育是通向资本主义精神之途的桥梁之一,它不但培育了新的价值需要,而且通过这种新的价值需要而生产了新的人,即“资本主义人”——把资本货币、利欲之外的一切都虚无化的人。资本主义人其实对人的本质进行了重新设定。当精神、灵魂、人性高贵的领域消亡后,精神理念的追求失去了可靠的基础,“理念人”或者“追求精神理想的人”就难以存在,“资本人”、“利欲人”的预设成为必然,人们不再为精神理想而相互交往或合作,而仅仅为“资本”、“利欲”而相互冲突或交换、交易。这一转变的后果是巨大的,人们不再为追求精神理想而费神和努力了,不再为成为一个公共善的参与者和促进者而发展自我,而是为计算能够获得多少资本以及资本的象征物而费神和努力了,是为了成为一个“资产者”而自我超越和自我实现。不管处在社会的哪一个阶层,不管人获得资本的欲望、能力、可能性有多大的差别,心性秩序的本质性差异不存在了。现代资本主义教育精神形成了一种“除价值化”的教育。善的观念、人生的理想已经成为私人化的事物,教育无法向人们启蒙诸如何种生活方式更有价值的问题,也无法教导学生哪一种是真正的善生活,因为现代教育把生命、生活的价值决断完全看作是依据人们各自的偏好而随意决定的事情,所谓善恶、美丑、真假、对错、是非,都是个人的观念,因此是不可教育的,甚至是不可通过教育而启发的。教育仅仅就是教给人们在资本社会自我保全的技能,就是增强他们获得资本的能力和扩充他们获得更多满足利欲的手段。因此,资本主义的教育精神不再关注人们的精神理想,不再关心人们精神优化的动力。资本主义的教育精神意味着教育本身不再相信终极价值的真实性,因此教育不再基于对终极价值的理解而引导人追求终极价值,不再也不愿植根于教育实践的终极价值与目的——人的完整灵魂的优秀,个人也不再想通过教化而获得人格的超越,而是彻底地把利欲作为理想的目标。教育不再关涉人的精神本质,不再关心人的品格的优秀和卓越。教育已经没有权力就个体“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教育人。教育只能专注于世俗的目标,把人们满足“利欲”的手段或能力当作惟一可教育和惟一需要教育的东西,当作人的品质的主要内容而去培养。在“资本”、“利欲”作为评判的绝对尺度下,所谓的知识教育只不过是能够满足“利欲”的知识的传输,所谓的道德教育让学生学会调节欲望冲突,教育所能够做的就是促使学生更好地、更有效率地、更符合秩序地成为一个社会和个人都期望的“资产占有”的成功者。资本主义教育精神意味着教育的终极理想、最高目的的自我贬值,实质化的工具性目标成为目的。教育的最高价值被置换为工具性价值。教育的最高价值的崩溃使得教育的本质及人的本真价值不再受到信奉。资本主义教育精神因此意味着某种使教育是其所是的真正基础的毁灭。资本主义的教育精神其实沿着自我保存的路线前进的,一方面是为了国家的自我保存,另一方面是为了个体的自我保存,而这两方面是“结合”在一起的。国家为了自我保存,而大规模地举办教育,是为了能够在经济上超越其他国家,在国际社会具有强烈的竞争优势,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和政治“话语权”。国家是为了获得“承认”而把教育放在了重要的地位。个人为了自我保存,就必须获得国家和社会的对其以工具性职能为标志的素质的“承认”或“认可”,而国家为了竞争的胜利,就必须以社会成员的工具性职能的提升为手段,这二者的教育动机因此在资本主义的教育精神中结合,并进一步推动了这种精神。资本主义教育精神的确为了自我保存和获得认可重视人们的智力和才能,重视知识和专长,但人们却越来越陷入狭隘和庸俗的利欲之中。所谓的浪漫化和生活的情趣不仅无法挣脱无情的竞争焦虑症,反而使人陷入了快餐文化和个性矫情的媚俗之中。人们不再需要对生活问题严肃思索,不再需要对人的绝对使命和崇高目进行理解,忙碌而实满的日子使他们无暇反思严肃的生活问题,追求现实而排斥理想使他们缺乏对崇高事物的精神热情,现实而稳妥的利欲目标对他们才是最重要的。现代教育教给人的惟一的东西就是为了活得快乐、为了自我保存、为了获得认可而拼搏,其结果是使现代生活与教育失去了人性养育的真正高度,造成了普遍的无教养和社会的庸俗化的状态。教育还存在着,而教化已经终结。受过教育的人在以全部的智力、知识、能力以及学会的乖巧努力谋取他所意欲的东西,但是,他却不知道应该去做什么样的人,他的精神的翅膀早已被剪掉了,追求高尚、追求善、追求人格优秀的精神动力已经熄火了,精神沉寂了,教化的条件已经无法存在。我们可以说教育更加实在了,更加有用了,但是,这难以掩饰教育本身的没落,这种没落是指教育对精神理想的排除,对精神力量的剥夺,这种教育造成了精神力量的衰竭,它把人们的抱负欲望化和经济化,彻底把精神理想得以产生的教化土壤贫瘠化了,人们无法从教育中获得追寻更高生活的精神动力,这不是教化的终结吗?如果教育没有教化,那不是教育的没落吗?教化的终结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教育的同质化。人的心性秩序一样,试图通过教育获得的素质一样,在社会中获得认可的资本和资格本质上是同质的。资产者或资本主义人是同质化的。当人们不再需要精神理想而仅仅成为“利欲人”的时候,生活表现为以“利欲”为转移的“同质化”的生活。实际上,现代教育的“同质化”表现为一方面消除任何精神理想,专门以实在化的知识和职能侍奉“自我保存”的同质,这是教育过程与目标的同质化,另一方面表现为受过教育的人仅仅是失去精神抱负的、试图满足自己的利欲的人的同质,没有精神的人是没有差别的,因为没有可辨认的灵魂。这是教育结果的同质化。所以,资本主义教育精神本质上形成人的精神同质化。在同质化中,“生活的所有实质内容变得越来越形式化的空洞,越来越没有个体灵魂的痕印,生命质地越来越稀薄,人的自我却把根本不再是个体生命感觉的东西当作自己灵魂无可置疑的财富。”资本主义教育精神在着力提升人的被消费能力和消费能力。在生活技术化和经济化的社会里,消费是一种社会象征符号,消费欲望与消费品的关联形成了对消费者的分类和个人身份与价值的确定。消费物具有了标签个人的身份、地位、富有程度的社会符号的意义。在消费社会中,个性差异是由消费品的差异所表现的,消费的品味和格调成为表现消费者个性的东西,其实,当消费的快感和消费品的身份标号把人的生命的体验导向物化时,个体生命也就丧失了对优秀品质的追求,只是致力于职能化。消费对人的消费主体身份的设定,潜在地规定了学校教育所培养的人的形象。学校教育越来越重视个人在消费社会中消费能力的培养,这就意味着学校首先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被消费功能的消费者。为此,学校本身变成一个消费市场,知识和教育被商品化,学校生产着将要被社会单位、就业市场消费的教育商品。一个人的这种被消费的功能越高,他将获得的货币量越大,他的消费能力就越高。为此,学校教育以各种方式适应消费社会的需要,也适应个人对未来消费生活的期望。在学校中,个人越来越功能化。个人的功能化就是为了变成能够被消费的产品,只要能够被社会部门消费,那么个人就获得消费的资本。因此,对于个人的成长而言,如何获得功能的增加、提高被消费的能力,也就是竞争获得消费资本的能力。受教育者成长为一个消费者的先决条件是就是成为一个被消费者。人作为一种被消费物,具有无个性的、标准化的工具性能,才能有更广泛的适应性。现代教育的对标准化知识的传输和标准化行为模式的塑造,对人的个性的摧平,都反映出对人的消费物化,把人变成消费品,以适应社会的选择。四、个人主义者—资本主义教育精神销蚀了人的公共心灵资本主义教育精神导致人的公共心灵的式微。在资本主义精神主宰下,人的存在利益化,人的社会交往以利益为媒介,“交易”取代了“交往”。p9这样,人的公共友爱和公共意识逐渐被弱化。教育过于专注于发展受教育者竞争社会地位和获得资本的能力,专注于培养受教育者的消费品质和消费能力,把教育看作是对个人、社会或国家追求实在利益或成功的服务,至于受教育者如何学会治理自己的生活和参与共同生活的治理,如何获得造福于公共生活的德性和智慧,如何承担公共道德义务,公共教育没有深入的思考和行动。培养市场竞争者或消费者的教育也许强化了个人获取自我利益的意识,但却忽略了培养对公共福祉负责的公民意识。在后现代的新资本主义精神中,经济和技术不断产生渗透性的柔性控制,消费主义、娱乐主义和技术主义结合在一起,政治、教育、文化都娱乐化、利益化。资本把国家追求权力扩张和经济增长结合在一起,把人民满足欲望的要求与国家扩张经济的要求谋合在一起,于是民众的快感成为评判政治、社会、文化、教育等一切公共事物的标准,国家竭力满足民众的快感,因此,社会变成了饲养场,市场变成了丛林,而人则变成了畜群和野兽,社会成为铁板一块的铁屋或铁笼,所有的人都越来越受制于其中。资本主义教育精神可能培养出有知识而无教养的市侩(philistine),他们被资本意识和个人利益所引导,不可能受到人类伟大精神的培养,因为他们的心灵在同质化的规训中无法向人类真正伟大的事物开放,他们无法在教育中获得开启心灵的钥匙,无法获得生活转向崇高事物的精神动力。他们可能非常聪明,但是他们的聪明仅仅是努力要成为一位“没有灵魂的专家”,而是在教育和生活中学会抢占、市侩和投机,他内心的欲望和野蛮还是占据着他的本质。柏拉图在《法律篇》中敏锐地说过,那种训练赚钱人的教育不过是在训练野蛮人。资本主义教育精神导致人的“私化”和“个体化”。这种教育培养的是“资产”的奋求者和占有者,本质上鼓励占有式的个人主义。这种占有型的个人主义把社会或他人看作是实现个人利益的工具,所以资本主义教育精神培养的是一个浪漫、聪明的利己主义者。这种占有式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实质上已经成为控制现代教育的看不见的手。资本主义教育精神潜在地把现实社会看作是一个“丛林社会”,所理解的公共生活是每个人为了争夺个人利益而彼此冲突的领域,教育也不过是竞争各种资本的过程。在这样的教育结构中,每个人认同的是占有支配地位的唯一目标——社会身份的“象征物”。学校、家长、教育工作者、社会等更多的是把学校看作是受教育者通过个人奋斗获得成功的场所,把教育看作是每个人竞争社会地位、占有社会身份的过程、手段和方式。在一定意义上说,占有式的个体是缺乏公共精神的个体,是对公共利益的冷淡的个人,是一个唯我主义者。对于什么是公民、什么是良好的社会、正义的社会,对于什么是公共福祉,他们完全是站在个人利益的立场上来理解的,他们无法从公共的立场以公共精神来看待这一切,他们对公共事物和公共福祉表现出“冷漠”,对社会的共同生活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在资本主义教育精神的主导下,教育帮助个人成功地占有社会地位和获得经济上的高收益,与社会的经济增长的确具有密切的关系,这样,社会的经济增长的欲望就与个人主义的欲望联结在一起,形成一个强大的利益共同体。在这样的市场社会中,个人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似乎可以带来社会的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似乎把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完满地结合在一起了,但事实上,经济利益仅仅是公共福祉的一个部分,一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