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诗三首》教学案例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47a409ff2a60297aee6765ecfe2521b/447a409ff2a60297aee6765ecfe2521b1.gif)
![《21.古诗三首》教学案例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47a409ff2a60297aee6765ecfe2521b/447a409ff2a60297aee6765ecfe2521b2.gif)
![《21.古诗三首》教学案例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47a409ff2a60297aee6765ecfe2521b/447a409ff2a60297aee6765ecfe2521b3.gif)
![《21.古诗三首》教学案例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47a409ff2a60297aee6765ecfe2521b/447a409ff2a60297aee6765ecfe2521b4.gif)
![《21.古诗三首》教学案例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47a409ff2a60297aee6765ecfe2521b/447a409ff2a60297aee6765ecfe2521b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1.《古诗三首》教学案例一、课题:S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21.古诗三首二、作者:果城阿九三、QQ:1109619449四、主题词:异同感情基调悲愤分类组合再现五、案例摘要:本节课先从整体上把握三首古诗的感情基调,再分别找出它们思想的切入点,了解其表达的思想感情及感情变化的不同之处,接着对学过的一些古诗按诗歌的内容或作者、朝代等进行归类,巩固学生对教材编排的认识,最后指导将《题临安邸》这首诗进行扩写作赏析再现,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欣赏及写作能力。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根据教材的编排思想,从课文的感情基调着眼,找出异同点,让学生对课文编者的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再结合古诗分类练习和指导扩写来加以巩固,突破本课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此一教学难点。七、教材分析:这是一组精读诗文,包括《出塞》《题临安邸》和《示儿》三首古诗,都表达了浓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是第五单元赤子情怀这一壮烈历史画卷的开篇之作,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八、学情分析:1、学生认知发展分析:学生已有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先立足于他们自读熟读,结合文下注释,使用有关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大体了解诗歌的意思。再进一步抓住诗中的关键语句,进入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抒发感情的切入点,同中有异,从而了解三位诗人各自表达的思想感情。2、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对三位诗人的生平,他们生活的时代情况不了解。是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思想感情时最主要的障碍。九、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1)、让学生学会借助课外资料,结合教材注释,正确理解诗意。(2)、诵读、品味、感悟重点诗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3)、背诵并会默写古诗。2、过程与方法:(1)、通过先自学后合作再探究的学习过程,明白诗文大意,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并从阅读的内容展开想象。(2)、通过图片播放,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方式创设的情境,赏析古诗意境,与诗与人对话。(3)、通过感情朗读、归类练习、扩写再现、拓展延伸等活动,加深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感受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树立爱国主义思想。(2)、在古诗的学习中,体会到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十、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明白诗文大意,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强烈的爱国情感。2、难点:进入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抒发感情的切入点,同中有异,从而了解三位诗人各自表达的思想感情。十一、教学流程示意:本节课的教学流程主要有5个方面。首先是导入:同学们,本单元的主题称为“赤子情怀”!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赤子怎样的情感呢?我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所了解。接下来是整体通读,把握三首诗的诗意: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有结合学生的预习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有关键字词的品悟;有课件方面的运用辅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有质疑问难等。再是比较异同点:相同之处都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悲愤之情。不同在于作者及其抒发感情的切入点,《出塞》王昌龄表面上写的是秦汉战火不绝,实际是借古喻今,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题临安邸》写的是南宋的权贵,借写景来表达情感,辛辣讽刺南宋王朝贪图安逸、屈膝求和、不思收复失地的史实。《示儿》写的是北宋遗民——诗人自己的临终绝唱,直接诉说自己一直以来的心事。然后是赏析再现,这一步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1、归类练习:对已学过的古诗进行分组练习。可按朝代、作者、诗歌内容等划分,这种“举一反三”紧扣文本的课程资源拓展,既增加了学生的文化积淀,又提高了他们鉴赏古诗的能力,让学生在提升文学内涵的基础上得到了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2、扩写:由于《出塞》的风格雄浑,时间空间跨度大;《示儿》属于临终绝唱,学生不易把握分寸,故都只要求学生能作欣赏,不作再现。而《题临安邸》是诗人借景抒情,学生可自由发挥想象,表现南宋权贵贪图安逸、腐败无能、不思进取的丑陋嘴脸。因此可进一步作扩写练习来再现诗的情感。最后是总结延伸:强调三首诗歌的爱国主义思想,升华情感。十二、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本单元的主题称为“赤子情怀”!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赤子怎样的情感呢?我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所了解。(二)新课:1、教师:谁能用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资料,为大家介绍一下你对这三首诗的了解情况。2、点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可补充。相机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3、初读古诗,整体感知。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意思。(1)、全班一起读三首古诗,读出节奏和重音。(2)、学生自由读,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4、点名反馈,师生一起订正。(1)、《出塞》诗的第一句,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落笔,描绘了从秦汉时就存在着的边关景象:明月照耀着边关,自秦汉时一直如此,至今没有什么变化,而战火依旧没有消散。第二句是哀叹将士们不远万里离开家乡戍守边关,很多人从此没能再回到故乡和亲人团聚。第三、四句是说,假如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戍守边关,匈奴的军队就不敢越过阴山南下入侵了。(2)、《题临安邸》诗的第一句,描绘出杭州的美好景致:重重叠叠的青山,重重叠叠的楼阁。第二句质问那些醉生梦死的贵族统治者,你们在西湖边上所过的轻歌曼舞的荒淫生活,到什么时候才会停止呢?第三、四句更加尖锐地揭露权贵们已被暖洋洋的风吹得昏沉沉、晕乎乎,简直把这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老家汴州了,早把先朝故都、中原山河、国家耻辱都抛到九霄云外了。(3)、《示儿》诗的第一句表明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但并不感到恐惧和痛苦,表现了诗人豁达的生死观。第二句是向儿子们交代他毕生的心事,他只有一种无法排遣的悲情,就是没能亲眼看到支离破碎的祖国重新统一。第三、四句写出了对儿子们的嘱托和希望,要他们努力奋斗、实现自己呼号一生的“北定中原”的心愿,不要忘记你们父亲在九泉之下等候着祖国统一的喜讯。5、再读古诗,运用课件,帮助学生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1)、《出塞》a.教师播放悲壮的音乐,让学生配乐读《出塞》。整体感知古诗内容,及诗人流露在诗中的思想感情。b.课件及课本中的插图辅助学生理解《出塞》的意境。c.引导想象:假如你是一名戍守边塞的将士,九死一生之际,夜晚独望一轮明月,你会想些什么呢?(家乡)学生回答,教师进一步引导:能回到家乡吗,为什么?这时候想得最多的应是什么?体会将士们的心情。(无奈、悲愤)(2)、《题临安邸》a.教师导读:一边是金兵攻破都城,占我河山,残杀百姓;一边是那些权贵们苟安杭州,仍然在西湖边上是朝朝笙歌,夜夜曼舞。看到这一切,诗人林升心急如焚地问:----(学生用其中的诗句读:西湖歌舞几时休?)b.课件出示。看到这些,你会问些什么呢?(西湖歌舞几时休?)c.从这句问话中,你想到了什么?你是什么样的心情?(愤怒、悲痛)(3)、《示儿》a.教师引领学生进入诗境:学生看课件,老师用舒缓的语气说:“我已86岁了,马上就要离开人世,可国家连年战乱不止,金兵为非作歹,滥杀无辜,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们朝廷的军队应立即向北进军,收复中原。但我快要离开人世了,看不到我们的军队收复中原,看不到国家统一呀,我死不瞑目哇!”(满头白发的诗人在重病中,费力地爬起来,想着不能亲眼看到满怀悲愤,用颤抖的双手写下这首诗,作为遗嘱,说完就带着遗憾死去,死时圆睁着双眼。)b.听到、想到这,你会怎么读? c.指导学生读出老师描述的情感。d.了解本单元“赤子情怀”的意思:至死不渝对祖国高度忠诚和热爱的一种情怀。6、品悟字词,深化主题。a.点名说说“但使”的意思。(要是)教师:从这种假设中,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愿望?(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b.引导学生理解“暖风”、“游人”在诗中的意思。(指名反馈:“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的淫靡之风。“游人”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c.“熏”、“醉”两字精妙之处。(刻画出了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丑陋嘴脸。)7、质疑问难,你还有哪些不懂得地方?如“秦时明月汉时关”词句互文的手法。再比如《出塞》一诗借古喻今的写法等。(三)异同:1、教师:这三首诗的共同点是什么?相同:忧国忧民感情悲愤赤子情怀2、不同之处呢?不同在于作者及其抒发感情的切入点,《出塞》一诗作者王昌龄表面上写的是秦汉战火不绝,实际是借古喻今,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题临安邸》林升写的是南宋的权贵,借写景来表达情感,辛辣讽刺南宋王朝贪图安逸、屈膝求和、不思收复失地的史实。《示儿》陆游写的是北宋遗民——诗人自己的临终绝唱,直接诉说自己的心事。(四)赏析:1、教师:回顾一下,我们已学过哪些古诗?将这些古诗进行分组练习。2、指导扩写。学生想象当这些权贵们正在歌舞升平时,突然听到其中某人醉后呓语:“金兵打来了!金兵打来了……”众人是什么反应?3、学生想象情景,回答反馈。要求学生将自己想到的或别人说的记下来,扩写《题临安邸》。(五)总结:这三首诗都是赤子情怀,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悲愤之情,有借古喻今,消除边患的深切渴望;有触景生情,不禁长叹的辛辣讽刺;有盼望统一,至死不渝的临终绝笔。背诵古诗。课下并搜集这方面的诗歌开一个爱国主义诗歌诵读会。板书设计:21.古诗三首出塞题临安邸示儿唐·王昌龄宋·林升南宋·陆游不同:借古喻今辛辣讽刺临终绝唱相同:忧国忧民感情悲愤赤子情怀十三、教学反思:小学高年级古诗教学的方法比较多,本节课从诗歌的思想感情入手,是由这组三首诗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决定的。不同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也有差别,不同的诗歌文学手法、语言风格、感情基调也各异。教学古诗要找好切入点,学生学起来才轻松自然,老师教起来才得心应手。小学各年级古诗教学是我一直研究的课题,另外对古诗意境的再现,我个人认为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所以我将其中的《题临安邸》要求学生根据诗意,加上学生的想象,结合诗歌的社会背景来进行扩写。着重表达当时南宋统治阶级苟且偷安、不思进取、腐败无能的丑态。指导学生想象当这些权贵们正在歌舞升平时,突然听到其中某人醉后呓语:“金兵打来了!金兵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