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之地古史略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490ab309937e3d3f5d8b4eb812bf52a/5490ab309937e3d3f5d8b4eb812bf52a1.gif)
![江苏扬州之地古史略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490ab309937e3d3f5d8b4eb812bf52a/5490ab309937e3d3f5d8b4eb812bf52a2.gif)
![江苏扬州之地古史略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490ab309937e3d3f5d8b4eb812bf52a/5490ab309937e3d3f5d8b4eb812bf52a3.gif)
![江苏扬州之地古史略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490ab309937e3d3f5d8b4eb812bf52a/5490ab309937e3d3f5d8b4eb812bf52a4.gif)
![江苏扬州之地古史略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490ab309937e3d3f5d8b4eb812bf52a/5490ab309937e3d3f5d8b4eb812bf52a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扬州之地古史略
春秋末年,吴建古城为扬州建城近2500年。邗城兴筑后,又相继建有楚汉广陵城、隋唐罗城、“宋三城”及明代旧新两城等,因史志记述详于后而略于前,其早中期规制不甚明了。近世有关考古发掘和研究已可将隋唐及宋明扬州城大体复原1,南北朝以前遗迹亦有所发现。经多方比照,其宋大城、夹城、宝城和明代旧、新两城与史志记载及附图所示基本吻合,而隋唐扬州城前后演变之迹、邗城与广陵城的关系等似仍不够明确。兹就此问题再做一些推考。一、城表四、深基本遗迹邗城兴筑之事见于《左传》哀公九年所载:“秋,吴城邗,沟通江、淮。”杜预注:“于邗江筑城,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末口入淮,通粮道也。今广陵韩江是。”2时在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86年)。而广陵城修筑,则见于《史记·六国年表》所载,周慎靓王二年(公元前319年),楚“城广陵”。又,王逸《广陵郡图经》曰:“郡城,吴王濞所筑。”3其郡城即广陵城,汉初先后属荆国、吴国,又置江都国、广陵国,改广陵郡,东汉时期相沿。此三次所筑城之具体方位及其前后沿革关系在明清时期已不能明辨,除因《太平寰宇记》之说以邗城(邗沟城)在蜀冈上外;或以“广陵城在(扬州)府城东北”4,或以“古广陵城在蜀冈上邗沟城东北,濞乃更筑城于蜀冈之下,城自为二也”5。其蜀冈指今扬州市区北约2公里之土丘,冈下东南部有邗沟,多以为即古邗沟遗迹。20世纪5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曾多次对此一带古城址进行调查和发掘。先是就地表残迹观察,认为其城墙有内、外两重,内城周长约5000米、外城周长约6000米,当即为古邗城所在。在城址附近黄巾坝、象鼻桥等地出土有印纹硬陶罐,在萧家山还出土有青铜兵器和工具等,当属春秋时期吴国文化遗存6。后又依其现状分为西城和东城,均未发现南垣遗迹,估计是以蜀冈南缘陡直的峭壁作为城墙。西城西垣长1400米、北垣长1060米、东垣长720米,周长约5000米,面积约1.6平方公里。城外绕以城壕。在东、西、北三面城墙各有一处缺口,当地人分别称之为东华门、西华门和北门,门外有瓮城和月河遗迹。另在北门之西约200米处亦存一豁口,有河道通向北城壕,当地人称为北水关,可能为古水门遗迹。城内地面散布的古代遗物主要为汉、唐、宋三个时期的砖瓦和陶瓷片。在东门外瓮城遗址南侧的城壕内发现一口宋代砖砌水井。结合有关记载推断其当为南宋宝年间在旧城废墟上改建的宝城。东城所存城墙略呈曲尺形。北垣残长900余米,西端明显看出是被后期所切断,原当向南折,与西城北垣相接。东垣长约1600米,中部有折曲。城外有城壕遗迹。在东垣偏北豁口外有一片半月形高地,城壕至此屈曲绕过其外缘,显为城门、瓮城及月河遗迹。而东垣偏南豁口外地势低洼,有可能为古水门遗迹。于北垣中部探沟中可见,最下层夯土墙底宽11.2米、上宽8.2米,现高3.6米,两侧呈斜坡状,下为黄色生土。夯土纯净,仅出土一块泥质红陶片,当属春秋时期遗物。在夯土之上南端叠压有汉代堆积层,并发现一个圜底筒形陶瓮,可能为婴儿瓮棺葬遗迹;北端亦叠压有汉代堆积层,其上出土一排南北向小砖铺面,可能是唐代加宽城墙时的界标。在北垣西端探沟最下层夯土中发现一方形石块,可能与城门建筑有关;夯土之上南端发现一排排列有序的砖砌城墙遗迹,砖墙底下及周围垫压大量汉代残砖破瓦,城砖有戳印晋隶“北门”、“北门壁”、“城门壁”等文字,可表明古时北门在此附近;北端堆积中夹杂许多唐代瓷片和碎砖,部分碎砖上戳印文字有“西窑许”、“西窑陈”等。城内发现有汉、唐时期的水井、灰坑等。其堆积上层主要为唐代遗存,出土有破碎瓷片、瓦片、砖块等,还有少量五代和宋代瓷片伴出;下层主要为汉代遗存,出土有大量筒瓦、板瓦、瓦当、大方砖及陶制生活器皿等;在上下层之间伴出有少量隋代瓷片、“五铢”和东晋时代瓷片,在生土面上还发现个别印纹硬陶片。另在西城西门豁口剖面下层发现与东城北垣下层夯土相似的堆积。其西城西垣、北垣与东城北垣、东垣及蜀冈南缘所包围的周长为7公里左右,与史书所记广陵城“周十四里半”基本相符,当即为广陵城之所在。而呈所筑邗城、楚所筑广陵城及汉广陵城的范围是一致的,城墙最下层夯土当即为春秋末期兴筑,后为广陵城沿用。晋以后广陵城曾加以修补,其“北门壁”等城砖当为东晋太和四年(公元369年)桓温重修此城所遗。唐代子城亦沿用此城垣,所发现的唐代城砖等即为其遗存7。而后再经勘探和发掘,探明其除极少部分城墙被破坏外,夯土城垣均高出地面。南垣西起观音山,向东偏北方向至铁佛寺东,全长1900米。其是沿蜀冈边缘夯筑的,如今地面已无痕迹,经铲探得知地面以下还保存近4米厚的夯土墙。西垣南起观音山,向北笔直至西河湾村西北的子城西北角上,全长1400米。其城墙保存完整,高出地面10米,城外有护城河。北垣全长2050米,除中间一段被破坏外,其余夯土城墙均高出地面5—6米,当中有两个拐角,西端由子城西北角起,向东偏北方向至李庄村北,长700米;又呈钝角向东北方向转折至尹家庄,长450米;再向东转折至江庄村北的子城东北角止,长900米。东垣长1500米,城墙保存较好,均高出地面6米以上,居中有两段转折,北端自东北角起向南700米,折向东100米,又南向转折700米,与南垣相交。从暴露在地面以上的夯土断面看,墙体用黄色粘土夯筑,土质坚硬,夯层厚7—9厘米。晚期夯层厚达10余厘米,夹杂有砖瓦碎片。其西垣及南垣、北垣大部分为宝城所沿用。宝城东垣为宋代新筑,北起尹家庄东北,南抵董庄东南,全长1200米,夯土残存厚达4米,墙基宽14米。墙基挖筑在唐代文化层上,有的地方直接在生土上夯筑,墙内外两侧可见到较厚的汉唐文化层。其周长5000余米,与文献中所记堡寨城“周九里十六步”、宝城“周围一千七百丈”均相近,故所谓“堡寨城”和“宝城”实为一城。城内探出南北道路和东西道路各一条,在南垣中间部位探出一座南门,在东垣南段探出一座东门。其南北道路(为宝城所沿用)南起董庄村的南门,北至宝城北门,长约1400米,路宽10米。东西道路(宝城内东西道路较之略偏北)东起东门,西至西门,长1860米,路宽11米。二者呈十字形交叉,交叉口路面宽22米。这两条道路亦为现今城址内的主要道路,唯今东西道路较之少许偏北。钻探出的路土面分三个不同深度,最下面的一层路土距地表深3—4米,路土厚达80厘米,呈黄褐色,路土面被踩踏得非常坚硬;最上面的一层路土距地表深1.2米,厚20厘米;中间一层的路土距地表深2米左右,厚30—50厘米。其所连接的北门和西门已被后期修筑的公路破坏,至今尚保留缺口。其南门址由并排的三个门洞构成,中间门洞宽7米,两侧门洞宽5米,门洞之间有2.5米厚的夯土墙隔开,门洞长均为14米。门址两侧与城墙相接,城墙厚9米。门址内外两侧均突出城墙,内侧可能有马道设置。门脸包砖,门楼建在砖土墩台上。门址周围有2米多厚的砖瓦堆积层。门洞内探出三层坚硬的路土,以中间门洞路土为例,第一层路土距地表深1.5米,第二层路土距地表深2米,第三层路土距地表深2.7—4米,以第三层路土最坚硬,路土厚达1.3米。路土呈灰褐色,其中有一层路土内铺垫一层碎小石子,又铺一层黄土路面,非常坚硬。近底层的中心铺石可能为石门坎构件。其西南角、西北角和东北角都保存有很高的角楼基础。西南角现为观音山庙址,传说此地为隋炀帝的迷楼故址,经钻探发现地下保存有近百米见方的夯土台基。在西北角发掘出汉至宋代的城墙,并将隋唐时期西北角楼内侧拐角的包砖墙挖出。其最下层城墙为汉代夯土,黄色,土质纯净,夯土坚硬,夯层清楚整齐,每层厚7—9厘米,夯窝直径6—7厘米;其上为六朝时期修补的夯土,夯土结构与汉代相同;再上为隋唐时期修葺的夯土墙体,土质较杂,夯土墙外包砌城砖,墙基下有六层基础砖坐落在汉代夯土墙上。内拐角呈直角状,城角外侧墙体已被破坏,从残存遗迹推算城角墙体厚达12米。在隋唐时期倒塌下的砖瓦堆积层中发现大量的板瓦、筒瓦、莲花瓦当及铺地方砖,还发现少量六朝绳纹砖以及汉代板瓦和云纹瓦当,出土有汉“五铢”和隋“五铢”钱。在汉唐城墙之上为五代至宋时修补城墙遗留的夯土堆积,内夹很多砖瓦碎块。在西垣北段(西河湾村西)和北垣西段(方家庄村北)探沟中所见夯土堆积与西北角相同。在西垣探沟最底部发现一座灰坑,灰坑挖在生土中,其上叠压有汉至宋代夯土城墙。灰坑中出土遗物有灰陶豆、盆、罐及蚁鼻钱,其时代应为战国时期。发掘者认为,从地层关系分析,汉代已建成广陵城,历经六朝,至隋唐时期沿用为扬州子城,城址位置未变。宋代筑宝城沿用其西半部,而东半部沦废8。此蜀冈上城址所属,由推测为古邗城到确认为汉至六朝广陵城,颇费心力,可见辨识之难。由此而使汉代广陵城建于蜀冈之下的误说得以澄清,然此汉广陵城与楚广陵城及古邗城的关系似仍有待辨明。据《水经注·淮水》载:“(淮阴)县有中渎水,首受江于广陵郡之江都县。县城临江。应劭《地理风俗记》曰:县为一都之会,故曰江都也。县有江水祠,俗谓之伍相庙也,子胥但配食耳。岁三祭,与五岳同。旧江水道也。昔吴将伐齐,北霸中国,自广陵城东南筑邗城,城下掘深沟,谓之韩江,亦曰邗溟沟,自江东北通射阳湖,《地理志》所谓渠水也,西北至末口入淮。自永和中江都水断,其水上承欧阳埭,引江入埭六十里至广陵城。楚汉之间为东阳郡,高祖六年为荆国,十一年为吴,城即吴王濞所筑也,景帝四年更名江都,武帝元狩三年更曰广陵,王莽更名郡曰江平,县曰安定。城东水上有梁,谓之洛桥。”其中渎水即江淮之间古运河,南北朝以前自南而北流。江都县城在今扬州西南,隋唐以后为江水(长江)侵圮。古时江水在此一带分流,吴开凿邗沟引之北流,又顺地势东北流经射阳湖(今江苏宝应县东),再转向西北经由末口(古淮阴地,在今清江市境)流入淮水。邗城亦随之而兴筑。江永《春秋地理考实》云:“吴自哀九年沟通江淮之后,十年伐齐,十一年又伐齐,十二年会鲁于橐皋,十三年会晋于黄池。《国语》云夫差告劳于周曰:余沿江淮,阙沟深水,出于商鲁之间。其所沿者,非邗江至末口之道,盖即《禹贡》扬州之贡道耳。邗沟之开,杜注但云通粮道,其水未必能深广。观隋开皇中山阳渎既开,而渎犹不胜战,则吴人所乘馀皇戈船之类不可由此渎明矣。”9如此,则邗城的规模似不会很大,尤其不可能与汉广陵城等制。或据《水经注》所言“自广陵城东南筑邗城”,以为“邗沟城西北先有古广陵城”10,亦不确;实则此广陵城乃指汉至六朝的广陵城而言,吴所筑邗城原在此城之东南部。遗存至今并经考古调查或发掘的属春秋晚期吴国所筑的一般城邑有在今武进县境的淹城,平面呈椭圆形,东西长约850米、南北宽约750米,总面积约65万平方米;留城,平面呈方形,周长500米左右,面积约11000平方米;胥城,平面呈长方形,未见东城垣,东西长约80米、南北宽约60米,面积约5000平方米;在今武进、无锡交界地带的阖闾城,由东西二城组成,东面无城墙,整个城区东西长约1300米,南北宽约800米,总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在今高淳县境的固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800米,面积约80万平方米等11。邗城的规模当与之相类,或大于留城、胥城。今所见汉至六朝广陵城东南部凸出城垣很可能即因于原邗城址。其凸出部分东垣长约700米。由此推之,吴所筑邗城或即如此700米见方,而东门及门外水上“洛桥”当亦设于此时。其邗城之邗,或作干,先秦典籍多见,为古国名。《说文解字》云:“邗,国也,今属临淮。从邑,干声。一曰邗本属吴。”段玉裁注:“许云国者,许必有所据矣。本是邗国,其地属汉临淮郡。不言何县者,有未审也。此与在颍川、邓属南阳一例……许意邗国地当在前汉临淮郡,不在广陵也。”《墨子·兼爱中》述大禹治水,“南为江汉淮汝,东流之注五湖之处,以利荆楚干越与南夷之民。”孙诒让《间诂》引王念孙据《庄子》、《荀子》、《淮南子》等有关“干越”注文云:“是干越即吴越也。干、越为二国。若《春秋》之於越即是越,而以于为发声,与干、越不同。”引刘台拱云:“干与哀九年《左传》吴城邗、沟通江淮之邗同。”并案:“王、刘说是也。干,邗之借字……据《管子》说,则吴、干本二国,后干为吴所灭,遂通称吴为干,故此云干越矣。”《管子·小问》载:“昔者吴、干战,未龀不得入军门。国子其齿,遂入,为干国多。”尹知章注:“干,江边地也。”戴望《校正》引俞越云:“干当作邗……哀九年《左传》吴城邗,即此也。邗本国名,后为吴邑。此文云吴、干战,吴、干均国名也。国子乃干国之人,故曰为干国多。言此役也,国子在干国中战功独多也。尹注不知干即邗字,误解为江边地,则吴与战国何国也?且为干国多句遂不可解矣。”引刘宝楠云:“江边即广陵地也。吴自鲁成公时始见《春秋》,灭邗甚在其前,故不见于左氏也。”诸解说当大体合于史实,唯此干国与吴所筑邗城很可能不在一地,而当如许慎所言在西汉时期临淮郡境内。又,《逸周书·王会》载,参与成周之会者有“东越,海蛤。欧人,蝉蛇;蝉蛇,顺食之美。於越,纳。姑妹,珍。且瓯,文蜃。共人,系贝。海阳,大蟹。自深,桂。会稽,以。皆面向”。孔晁注:“於越,越也。”“姑妹国,后属越。”“且欧,在越。文蜃,大蛤也。”“共人,吴越之蛮。系贝,斑贻贝也。”其皆立于东而面向西。依孔晁注及其在会堂上与相邻诸国位次,此“共人”当即指干国之君。古音共属东部、见纽,与(属侵部、见纽)等相近;而与干(属寒部、见纽)为双声字。故“共”可通于“干”12。如此,在商周之际干国已存于吴越地区。既以干、越并称代表此一区域,则其当属具有实力地位的较大土著国。后国灭而地归于吴,故吴亦可以“干”为代称,如战国时期韩国灭郑后亦可称郑等。传出于河南辉县的春秋时期铜器赵孟壶铭曰:“禺(遇)邗王于黄池,为赵孟邗王之惕(锡)金以为祠器。”13述及周敬王三十八年(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与晋定公于黄池争长之事。其邗王,当即指点王夫差。今扬州之西仪征市境早年曾于破山口土坑竖穴墓中出土有西周时期青铜器,近年又在神墩遗址中发现西周早期至春秋时期房屋建筑遗迹,出土器物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14。此地在西汉时期为临淮郡舆县所属15。由此推之,古干国之中心区域及其都城极有可能即在此一带,而遗迹遗物当属干国遗存。吴筑邗城当是因其地名而未因其城邑旧址(故邗城之兴筑当始于吴而不能再向上追溯),其邗沟(邗江)则当是由临于邗城而得名。后此地归越;再归于楚,而有广陵城建于蜀冈。《太平寰宇记》卷一二三载:“蜀冈,《图经》云:今枕禅智寺,即隋之故宫。冈有茶园,其茶甘香,味如蒙顶。芜城,即州城,古为邗沟城也。汉已后荒毁,宋文士鲍明远为赋,即此。广陵,按《郡国志》云:州城置在陵上。《尔雅》云:大阜曰陵。一名阜冈,一名冈。故鲍照《芜城赋》云:拖以漕渠,轴以岗。《河图括地》云:山横为地轴。此陵交带,故云广陵也。”而《舆地纪胜》卷三七载:“蜀岗,旧传地脉通蜀。故大明寺之侧有蜀井。或曰蜀岗产茶,味如蒙顶,故以名岗。”又载:“广陵,《元和郡县志》云:在江都县北四里州城直北,置在陵上。《皇朝郡县志》云:即隋宫也。”16其蜀冈与广陵当同指今扬州市区北郊向西经邗江、仪征、六合等地绵延四十余里的东西向条带状丘陵,而广陵之名先起17,楚筑城称广陵当即缘于此。其当与吴所筑邗城相别为二而同在汉广陵城的范围之内。东晋时于广陵城侨置青、兖二州,并一度移徐州治此,南朝又置南兖州等,故称州城。隋唐以后江都县治于扬州罗城内,故言广陵或广陵城在县北。而江都县城原在广陵之西南,楚汉之际项羽曾拟以为都18。其东阳郡治及荆国之都亦不当在此19。如此,则楚所筑广陵城的规模似不会太大。在西垣北段探沟最底部挖在生土中的灰坑内出上有蚁鼻钱等楚人遗物,可表明其地曾先有楚人聚居,而后筑城亦当在此一带。其广陵城很可能自西北城角起,向东至李庄村北拐角处,长约700米;向南至西南城角,长约1400米;南垣沿蜀冈边缘而筑,长约等于北垣;连接东南城角与东北城角为东垣,长约等于西垣。城垣平面略呈平行四边形,与吴所筑邗城东西相对,中间隔有今考古所发现的子城南北道路。《史记·项羽本纪》载,秦末召平“徇广陵,未能下”,而南渡京口(今镇江)去吴城(今苏州),亦可表明其时广陵城未将此南北道路包围在内。汉代此地先后属刘贾所封荆国、刘濞所封吴国、刘非所封江都国、刘胥所封广陵国及广陵郡等。《汉书·地理志下》载:“广陵国,高帝六年属荆州(州字似衍),十一年更属吴,景帝四年更名江都,武帝元狩三年更名广陵。”又载广陵县:“江都易王非、广陵厉王胥皆都此,并得鄣郡,而不得吴。”而《地理志上》载:“会稽郡,秦置。高帝六年为荆国,十二年更名吴。景帝四年属江都。”据此,荆国(领东阳、鄣及会稽三郡之地)之都当在会稽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后吴国相沿。又,《景十三王传》载:“江都易王非以孝景前二年立为汝南王。吴楚反时,非年十五,有材气,上书自请击吴。景帝赐非将军印,击吴。吴已破,徙王江都,治故吴国,以军功赐天子旗。”颜师古曰:“治谓都之,刘濞所居也。”则刘非受封之初似领原吴国全境之地,仍都于吴;而后会稽郡分出,方移都广陵,改称江都国20。另据《史记·吴王濞列传》载:“孝景帝三年正月甲子,初起兵于广陵。”《集解》引徐广曰:“荆王刘贾都吴,吴王移广陵也。”后世多依此,以为在刘濞时已都广陵。似不确。《越绝书》卷二载:“高皇帝更封兄子濞为吴王,治广陵,并有吴。”又载:“(吴城)匠门外信七里东广平地者,吴王濞时宗庙也,太公、高祖在西,孝文在东,去县五里。永光四年,孝元帝时贡大夫请罢之。”其太公(刘邦父)、高祖、文帝之庙当与诸侯国都及郡治相同,各奉诏立于高祖十年、十二年、景帝元年21。如此,至汉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刘濞当仍都于吴,故吴城外立有此三庙。广陵很可能只是其起兵谋反的据点22,所谓“治广陵”、“移广陵”,当系误传。后刘非徙封江都王,相沿治于吴城,再迁广陵。其江都国之名当缘于此广陵城西南之江都县,似可表明此时广陵的影响力尚不如江都。《后汉书·郡国志三》载广陵郡广陵县下刘昭注:“吴王濞所都,城周十四里半。”其规模远不及吴城23。依西汉时一里合今约417.53米计,十四里半合今约6054.18米24,与考古勘探所测蜀冈子城周长6850米相差约800米,似不能谓略合。蜀冈子城西垣长1400米、南垣长1900米、东垣自东南城角至北向折曲处长700米;而自此折曲处沿城垣走向向西北延伸至李庄村北与北垣西段相接,再至西北城角,恰长约2000米。此四者相加,正得6000余米。或刘濞所筑广陵城即在此域,乃合吴所筑邗城与楚所筑广陵城为一、重加修整而成。其很可能是修筑于刘濞受封之初,而用为水陆运输中转之所。子城东北凸出部分当为后所加筑。据《汉书·景十三王传》载,江都王刘非在位二十七年;后传子刘建,在位六年,欲谋反未遂而自杀。“非好气力,治宫馆,招四方豪桀,骄奢甚。”“建游章台宫,令四女子乘小船,建以足蹈覆其船,四人皆溺,二人死。后游雷波,天大风,建使郎二人乘小船入波中。船覆,两郎溺,攀船,乍见乍没。建临观大笑,令皆死。”颜师古曰:“波读为陂。雷陂,陂名。其下云入波中亦同。”此雷陂在广陵之北,当与章台宫相别为二地。而子城东北凸出部分地势较低,容易蓄水,章台宫有台有池,或即建于此一带。其当为刘非所造,而属离宫性质,宫垣与刘濞所筑广陵城互不连接,故记广陵城周长不将其包括在内。后刘胥为广陵王,在位六十四年,“好倡乐逸游”25,当大体维持此状。刘胥死后,时封时绝,国势衰微,章台宫亦不免荒芜。早年在东城北垣探沟中所见夯土墙之上叠压有汉代堆积层当即属此后遗存。三周时期,此为边争之地,先属魏而后归吴,西晋时广陵郡治淮阴等县,广陵城呈现衰势。东晋以后,广陵城重为郡治,并置兖州、徐州等,得以复兴。太和四年,大司马桓温兼领徐、兖二州刺史,“发州人筑广陵城,移镇之。时温行役既久,又兼疾疠,死者十四五,百姓嗟怨。”26或即经此次修筑,而将东北部离宫包罗在内,呈现今所见蜀冈子城之规制。早年发掘的东城北垣西端探沟中所发现的带有晋隶戳印“北门”等城砖当即属此次筑城遗存,而城之北门亦移置此处。另在东垣偏北下潭庄之东豁口所见城门遗迹亦有可能为此次增开(或沿于原离宫门)。连同原广陵城之东门、南门、西门,而成五门之制。鲍照《芜城赋》云:“以漕渠,轴以岗。重江复关之,四会五达之庄。当昔全盛之时,车挂,人驾肩,扑地,歌吹沸天。货盐田,铲利铜山,才力雄富,士马精妍,故能秦法,佚周令,画崇墉,刳洫,图修世以休命。是以板筑雉堞之殷,井烽橹之勤,格高五,袤广三坟,若断岸,矗似长云,制磁石以御,糊壤以飞文,观基扃之固护,将万祀而一君。出入三代,五百余载。竟瓜剖而豆分……通池既已夷,峻隅又已,直视千里外,唯见起黄埃。”其当作于南朝宋元嘉年间“广陵弊”之时27,而所言广陵城盛时景观则当指经晋代重修后呈现者。其“五达之庄”28,当指城内连通五门的大道。大明元年(公元457年),刘诞任南兖州刺史,“至广陵,因索虏寇边,修治城隍,聚粮治仗。”29,当因其旧制。二、罗城至子城的距离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于广陵置扬州总管府,为其称扬州之始。大业初府废,立江都郡30。大业六年(公年610年),“制江都太守秩同京尹”31。唐初复称扬州,于此置大都督府,后又兼置淮南节度使32。隋代开通的大运河南与长江交汇于此,极大地促进了扬州城的发展,唐代“与成都号为天下繁侈,故称扬、益”。33。又云“扬州富庶甲天下,时人称扬一益二。”34唐末扬行密居扬州,其子杨溥建吴国,以此为都;后李建南唐,以建康(今南京)为都,以扬州为东都,至五代末35。虽时有战乱,而扬州城仍可保持较为繁盛的局面。今所见有关此一时期扬州城规制的记载主要有二,一为唐文宗开成三年(公元838年)来此的日本僧人圆仁所记:“扬府南北十一里,东西七里,周四十里(或作里)。”36一为北宋沈括所记:“扬州在唐时最为富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3720世纪40年代日本安藤更生结合有关文献记载来此对隋唐扬州城及与之相关的宋明诸城遗迹进行实地考察,并予以复原研究,绘制《扬州遗迹参考图》等。其依二十四桥遗址的推定等,认为唐代扬州城当大部分沿袭于隋代,而早期情况无法明了,圆仁和沈括所记均为唐代晚期所达到的规模。其测得唐扬州城南垣(东起康山、西至潘桥)长约3100米,东垣(南起康山、北至罗城东北城角)长4200米;而从罗城南门至牙城(子城)北垣约5公里,与唐里十一里略合,故圆仁所记当指此间的距离,沈括所记则当指罗城南门月城外广陵驿(其推定二十四桥中之驿桥在此)至牙城北门月城濠的距离。因受到限制,其对蜀岗一带城址未能进行充分调查,推测唐代牙城或亦有可能如胡三省所言“北包雷陂”38。而后,对于其研究成果,或予以参照39,或加以改作40,直到近些年来经考古勘和发掘较为完整地揭示出唐代扬州城的轮廓,方有精确的实测图及复原图可为替代。据考古资料可知,隋唐时期扬州城包括蜀冈上子城及蜀冈下罗城两部分。整座城址南北(指罗城南垣至子城北垣)长6030米,东西(指罗城)宽3120米。其罗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4200米、东西宽3120米。城垣大部分存于地面以下,夯土墙没有子城坚硬,土质为黄灰色的砂性土,夯土松散,夯层较厚。西垣北接子城西南角于观音山下,南至扬州毛巾厂内,呈笔直走向,长4100米,西垣外至今还保留一条南北向的护城河。其夯土城墙保存较为完整,有的地段地面以下即见夯土。于南段探沟中可见表土以下为宋代堆积层,下叠压唐代夯土城墙,墙基挖在生土中。从发掘的三个探方看,宋代层下面可分早晚两期唐代层,早期地层中出土有越窑、宜兴窑和寿州窑所产青瓷器,晚期地层中出土有长沙窑产彩瓷等,唐代夯土城墙打破早期地层。南垣西起西南城角,东至康山街,亦呈直线,长3100米,东段与明代南城墙基本重合。古运河从康山街南垣外向西流经南门后再转流向南。东垣南起东南城角,沿古运河西侧向北,至东风砖瓦厂内,除中段有些内外小转折外,基本上成一直线,长4200米,一般地面以下保存有1—2米厚的夯土墙。北垣东起东北城角,直向西至900米处折向北100米,再折向西北470米,与子城东南角相接,全长1470米。其大部分夯土墙还保存在地面以上,高约2米。在探沟中发现城墙夯土下压有隋唐之际墓葬。探出城门8座。其中西垣二门,一座位于北端杨家庄村西路口,一座位于南端江苏农学院内,相距约3000米。另据安藤更生所指双桥为一门址(向东与宋大城西门即明清城西门和东门在一条直线上),则西垣可能有4座城门,城门之间距离均为1000米。南垣三门,一座位于西端文化街南路口西侧,一座位于南门街南口,一座位于梗子街南口东侧,其各相距600余米。东垣二门,一座位于化工技校内,与西垣北端城门相对;一座位于东关街东门址,与西垣双桥门址相对,门址所在城墙可确定始筑于唐中期。从东西对应关系来看,东垣亦当设有4门。北垣一门,位于扬州变电所之西的城墙豁口处。除西垣及东垣北端城门为三个门洞,与子城南门形制相同外;其余均为一个门洞,外筑瓮城。连接城门的道路(大多相沿至宋明以后)纵横交错,将城内划分为66坊,每坊长450—600米、宽约300米,全城街网如棋盘状。城内中心纵贯南北的两条河道和城北部两条东西向河道分别通向水门及水涵洞,而与陆路相接处多设桥梁。在文昌楼西侧所发现的五跨木构桥梁遗址当即为唐代顾家桥所在,其所跨即官河(唐代运河最初纵贯城中,称官河,至后期另开新河经南门外东折,再由东南城角外折向北),在宋明时期称市河,今已被填平改为汶河路。在汶河路附近发现宽约10米的唐代南北干道路土,两侧民居、店铺遗址比栉相邻。在扬州教育学院内发现唐代建筑遗迹。在三元路附近发现唐宋堆积层,出土有大量瓷器等。在明清旧城西门外扬州师范学院及江苏农学院一带发现唐代手工业作坊和晚唐佛寺遗址等。发掘者认为今所发现的唐代罗城的规模与圆仁所记基本相符,而沈括所记当是将子城也计算在内。《资治通鉴》卷二二九所载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淮南节度使陈少游“归广陵,修堑垒”,为今所见文献有关唐代扬州城修筑时间中最早的一条记载。从考古资料判断,扬州罗城亦当营建于中唐以后。在蜀冈上找到隋代江都宫遗址,在蜀冈下铲探到有关道路和九曲池遗迹,并发现西垣及西门是存。其西门形制与江都宫南门完全相同,有可能是隋炀帝在蜀冈下修筑的最早扬州城遗迹,亦有可能是隋炀帝在蜀冈下只开发了大运河及市街,并未围墙筑城,到唐代才规划街道围筑城池41。因受诸多条件的限制,有关隋唐时期扬州城的考古工作及复原研究能取得如此进展实难能可贵,唯在解说上似还可以做进一步斟酌。依唐小里一里合今约442.5米、一步合今约1.475米推计42,七里合今约3097.5米,七里三十步合今约3141.75米,与今所测扬州罗城东西长约3120米基本相合。其南北之长当用同一尺度,则十一里合今约4867.5米,十五里一百一十步合会约6799.75米;前者与今所测罗城南北长约4200米相差约667.5米,后者与今所测包括子城在内的整座城南北长6030米相差约769.75米,似不能谓之略合,故其所记当另有所指。安藤更生所谓前者指整座城南北之长、后者指子城北门外月城濠至罗城南门外广陵驿的距离亦属臆想,且不尽合于情理。实际上二者所记当均指整座城,圆仁所记“十一里”当为开成三年所见扬州城之南北长度,而沈括所记“十五里一百一十步”当为此后扩筑所达到的规模。由二者所记之东西长度略等推之,扩筑部分当在罗城南部,而至今所发现的南垣及南门一线。如此,则扬州城之北垣当在此南垣以北约6799.75米一线,即在今所发现的子城北垣以北约769.75米处。《资治通鉴》卷二九四载,周世宗显德五年(公元958年),以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权扬州军府事,二月“戊午,帝发楚州;丁卯,至扬州,命韩令坤发丁夫万余,筑故城之东南隅为小城以治之。”胡三省注:“今扬州大城是也。扬州古城西据蜀冈,北包雷陂。”其“故城”即“扬州古城”当指唐至五代南唐时期扬州城,韩令坤截取“故城之东南隅为小城”(宋代沿之,后又相继修筑堡寨城及夹城而改称宋大城),将子城所在之蜀冈等分割在外,故特为注出原“西据蜀冈,北包雷陂”。其雷陂亦称雷塘,古时又有上、下之分,水面时大时小,或湮或复,蜀冈子城北约1公里今存雷塘为明代所修复43。此一带地势较低,容易蓄水,亦很可能即为隋唐时期雷陂之所在。如此,则隋唐时期扬州城之北垣当在此附近,而将雷陂包罗在内。圆仁与沈括所记之南北长度相差四里一百一十步,合今约1932.25米。而依考古实测及复原图,自南垣南水门往北230米至利园桥,又约300米至太平桥,又约300米至通泗桥,又350米至顾家桥,又350米至开明桥,又340米至新桥,计约1870米,合唐小里约四里七十步。二者略等。由此推之,圆仁所记扬州城之南垣当即在新桥一线,其南北长约十一里四十步,如记东西之长唯取整数而作“十一里”。此桥当在罗城南扩后新造,故称新桥。其所连接的东西向道路当是利用原南垣改成(部分为明清扬州城北垣沿用)。《太平寰宇记》卷一二三载:“十宫,在(扬州江都)县北五里长阜苑内,依林傍涧,高跨阜,随城形置焉,并隋炀帝立也,曰归雁宫、回流宫、九里宫、松林宫、枫林宫、大雷宫、小雷宫、春草宫、九华宫、光汾宫,是曰十宫。”其大雷宫与小雷宫当因建于雷陂侧而得名。又,《万历江都县志》载:“隋苑,在县北九里大仪乡,一名上林苑,周围三里。”44扬州城北垣当包括此宫苑在内,形状不甚规则。新桥以北罗城西垣并子城西垣长约3600米,罗城东垣、北垣并子城东垣长约5400米,连同新桥所在一线南垣长约3100米,合计约12000米,合唐小里近二十七里。其子城西北角和东北角各发现角楼遗迹,这两边成墙似不可能再呈直线向北延伸。而隋苑周围三里,即边长不足一里,北垣很可能是环而绕之,呈凸状。依北垣最远处在今所发现的子城北垣以北769.75米一线、长约一里推计,其东、西两端当各南折二里许与子城北垣东段、西段相接。如此,则北垣全长当在九里左右,而整座城周长当为三十六里。上引圆仁所记“周四十里”,恐系抄误45。另有元初盛如梓在《庶斋老学丛谈》卷中云:“隋开皇初方改为扬州,其城即今宝城,周三十六里,因吴王濞之都也。今扬州城乃后周显德五年于故城东南隅改筑,周二十余里。”其以“周三十六里”包括罗城后期增筑部分,显然有误;但却与新桥以北部分相合,当持之有据,而指国仁所记的规制,且言明隋代已是如此。《隋书·宇文化及传》载,隋末,隋炀帝居扬州,“时武贲郎将司马德戡总领骁果,屯于东城。”义宁二年(公元618年)三月一日,司马德戡、宇文化及等谋杀炀帝,“至夜三更,德戡于东城内集兵,得数万人,举火与城外相应。帝闻有声,问是何事。虔通伪曰:‘草坊被烧,外人救火,故嚣耳。’中外隔绝,帝以为然。孟秉、智及于城外得千余人,劫候卫武贲冯普乐,共布兵分捉郭下街巷。”《资治通鉴》卷一八五载此事作“劫候卫武贲冯普乐布兵分守衢巷”。又载:“难将作,江阳长张惠绍驰告裴蕴(御史大夫),与惠绍矫诏发郭下兵收化及等,扣门援帝。”其“东城”当指子城东半部,而“郭下”当即指蜀冈下罗城。江阳县(原广陵县改称)治所当在罗城内。又,罗城西垣及东垣北段城门与子城南门同作一门三洞结构,北垣夯土下压有隋唐之际墓葬等。均可表明此罗城至迟在隋末已筑成,唐以后相沿,建中年间陈少游“修堑垒”当仍维持原有规模。有关罗城南部的扩筑可结合“二十四桥”的推定等加以探讨。据《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下载:“可纪者有二十四桥,最西浊河茶园桥,次东大明桥(今大明寺前——沈括自注,下同),入西水门有九曲桥(今建隆寺前),次东正当帅牙南门有下马桥,又东作坊桥,桥东河转向南有洗马桥,次南桥(见在今州城北门外),又南阿师桥,周家桥(今此处为城北门),小市桥(今存),广济桥(今存),新桥,开明桥(今存),顾家桥,通泗桥(今存),太平桥(今存),利园(国)桥,出南水门有万岁桥(今存),青园桥。自驿桥北河流东出有参佐桥(今开元寺前),次东水门(今有新桥,非古迹也),东出有山光桥(见在今山光寺前)。又自衙门下马桥直南有北三桥、中三桥、南三桥,号九桥,不通船,不在二十四桥之数,皆在今州城西门之外。”《舆地纪胜》卷三七载:“二十四桥,隋置,并以城门坊市为名。后韩令坤省筑州城,分布阡陌,别立桥梁,所谓二十四桥者或存或废,不可得而考。”又引《广陵志》序云:“长淮之区绵亘数千里,扬其都会也,迷楼、九曲、凤池、萤苑之名甲于前代,而十里珠、二十四桥风月之景,尤为东南隹丽。”隋时既已开通官河、修筑罗城,则于水陆通道相接处多设桥梁当无可置疑,唯成此“二十四桥”之数当在罗城扩筑之后。后世或以其为一桥专名,而特指今扬州城西之“廿四桥”,李斗已辨之46。对于此二十四桥所在方位,安藤更生等曾予以推考,发掘者又就考古所见力求一一复原到位。或以为其分布在浊河上有5座,即茶园桥、大明桥在西水门外,九曲桥临近隋九曲池,下马桥北对子城(牙城)南门,作坊桥位于铁佛寺附近(发现炉灶、钳锅等作坊遗迹);分布在官河上有14座,即在宋大城北之洗马桥、驿桥(以次南桥指之)、阿师桥,在宋大城北门处之周家桥,在宋大城内之小市桥、广济桥、新桥、开明桥、顾家桥、通泗桥、太平桥、利园桥,在南水门外有万岁桥、青园桥;在邗沟上有2座,即北对罗城北门(当为参佐门)者为参佐桥,出东水门之外者为山光桥。如此,唯21座,另3座桥名漏记。今螺丝弯桥(参佐桥西约250米)北探出一条斜向罗城北门的南北向路、邗沟桥(参佐桥东约500米)两侧亦有南北向街道,亦当属唐二十四桥之列47。或以为上推周家桥址当为小市桥(周家桥在阿师桥与小市桥之间),以下顺次为广济桥、新桥、开明桥,开明桥与顾家桥之间一桥失名,以下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生产线的设备检修与生产效率提升
- 现代办公环境下的会议组织策略
- 环保理念在艺术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 国庆节爱国实践活动方案
- 9 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 2024年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15 自相矛盾说课稿 新人教版
- 6 我们神圣的国土第一课时 (说课稿)-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001
- Unit 3 After School Activities Let's Check(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人教新起点版英语三年级下册
- 2024-2025学年高中物理 第六章 万有引力与航天 2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1)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2
- Unit5 Clothes (第六课时)(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人教新起点版英语三年级上册001
- 物流营销(第四版) 课件 第一章 物流营销概述
- 蓝印花布鉴赏课件
- 血液灌流流程及注意事项详细图解
- 5A+Chapter+2+Turning+over+a+new+leaf 英语精讲课件
- 相交线教学课件
- 贝克曼梁测定路基路面回弹弯沉
- 机电安装施工质量标准化实施图册
- ge680ct用户学习aw4.6软件手册autobone xpress指南中文
- 2023年高一年级必修二语文背诵篇目
- 竞聘岗位演讲评分表
- 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区域地理欧洲西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