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农业转型升级的历史与现实_第1页
陕西农业转型升级的历史与现实_第2页
陕西农业转型升级的历史与现实_第3页
陕西农业转型升级的历史与现实_第4页
陕西农业转型升级的历史与现实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农业转型升级的历史与现实

陕西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富有的农产区。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的交通堵塞,农业生产的出口非常困难,大部分货币化或自己的出口。1930年随着陇海铁路逐步西展,陕西农产输出日趋增多。特别是优质陕棉在上海市场上占据重要一席。受棉花大量输出的带动,关中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发生变化,以棉花为主的经济作物大量种植,产量提高,商品化率亦逐步提高。1棉田分布与产出关中植棉历史悠久,据乾隆《西安府志》记载:“其种由外蕃入于关陕,西安府境多有之,土人织纺为业”。由于渭河流域土质疏松,加之天气干燥,极宜种植棉花,因此关中所产之棉,“絮芒细软而修长,三川间亦无多”。到了近代,美棉传入,“长安渭南所栽美棉,纤维长而有光泽,称为上品”。但是,由于交通不便,关中所产棉花输出困难,“出口棉花运销途径,在陇海路未入境前,或由骡车运至陕县车站,或过秦岭下丹江水道,转汉水以达汉口,运输至感困难,不易与外区所产在市场上相竞争”。销路既不通畅,生产也就受到制约,据统计,陇海铁路到达潼关前的10年,陕西棉花种植面积约8.67万hm2、年产1.5万kg。运输对于生产的制约由此可见一斑。陇海铁路通车潼关后,陕棉外运困难的局面顿形改观,“火车通至潼关,转运公司随之而来,陕西棉花之东运者,皆由此处装车,棉商运输,不特免除危险,而节省运费,缩短时间,更称利便,此为陕西棉花运输史上最光荣之一页,不独运输方面有利于商,而间接所得之利益,如押汇以流通金融,保险以免危险,更非昔日所能享受,以此之故,引来外省棉商,为数不少”。销路既畅,陕棉的生产亦开始迅速增长,通车潼关当年,陕棉种植面积即达14.04万hm2,总产26146kg,种植面积与产量均较之前大幅增长;此后,陕棉生产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1934~1938年,陕棉的种植面积分别为24.74万、24.38万、28.35万、32.17万、25.53万hm2。据其时曾赴关中游历的相关人士记载,陇海铁路通车后,棉花作为关中外销的主要经济作物,由于植棉利润可观,在农村地区颇受欢迎。“渭水流域之临潼、渭南、华县、华阴、三原、咸阳、郿县等,相率植棉”。“从潼关到宝鸡,没有一处不种棉花。出产顶丰富的区域,还算潼关至咸阳渭北的一段。”这其中又以陇海铁路沿线棉花种植最为普遍,如李国帧主编《陕西棉产》将华县植棉乡镇分作5区,而“铁路区”产棉较其他4区为多,其覆盖范围为“沿陇海铁路两侧之赤水乡、沈阳乡、莱公乡、通仁乡、令公乡等乡,为该县主要产棉区域”。1934年时咸阳至潼关段渭河两岸地区集中大量棉田,占耕地25%~30%,晋陕交界黄河西岸地区,也分布大量棉田,占耕地25%~30%;由于前述咸阳以东渭河两岸及晋陕交界黄河西岸地区棉田分布集中,因此,在皮棉产额分布方面,也体现出同样情况,即棉田占耕地比例较高的渭河沿岸及黄河西岸地区,成为棉花主要产出区。此时,无论棉田占耕地比例抑或皮棉产额分布状况,均呈现自渭河两岸与黄河西岸递远递减的趋势。这既与沿河两岸土地肥沃、利于浇灌有关,也与水运价贱、水运与铁路连通利于棉花外销有关。1930年初期,关中棉田分布与出产之所以呈现上述特点,乃由棉花作为经济作物的特性与关中客观交通条件造成。棉花作为相对高附加值的农作物,具有较大利润空间,然当时国内对棉花需求较大的市场,均集中在东部地区;而关中位处西部,相隔千里,只有将关中棉产东运沪、汉销售,方可实现获利;关中地区机器棉纺织工业落后的现状,也决定了陕棉出路只有外销一途。1934年之前的关中,陇海铁路只展筑至渭南,广大关中西部地区难以直接利用铁路,而渭河虽横贯关中,然自咸阳以下方可正式通航,咸阳以上河段仅在丰水期可通行小舟。了解此点,就不难理解1930年代初期关中棉田及产额分布态势形成的原因了。此外,关中棉业的发展,与陇海铁路的进展密切相关。陇海铁路关中段与渭河基本平行,且沿渭河展筑,因此,1934年时铁路所及之渭南、西安周边地区,棉花因运销便利而广为种植;铁路未及区域,恰为渭河西段,航运不利,运输成本较渭河东段地区偏大。因此,棉花种植的普及程度及皮棉产额,与西安以东铁路所及区域相比有明显的差距。但关中棉花种植东西梯度发展的局面,随着陇海铁路的日益西展而渐趋平衡。随着1935年后,陇海铁路渐次修至西安、宝鸡,关中西部地区的棉花种植开始普及。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关中棉业发展势头被打断。1944年出版的《农业推广通讯》对1934~1944年关中棉花种植的发展过程,曾有如下描述:“陕西近十年来之棉田面积,形成一起一伏不定之曲线。二十一年至二十六年,年有增加,自一四一万亩,增至四八三万亩,以后则逐年减少,迄至三十一年仅有一三八万亩。消长之因素,可谓完全决之于市价与销路,抗战以前之所以呈蓬勃之象,由于纱厂之需要,以及外销之便利;抗战以后之所以日趋末落,由于纺织业之衰微,以及交通之阻滞”。2两期分期3332年1931年以前,关中棉花市场,“尚不十分普遍发达,所有市场,仅渭南、临潼、华县、高陵、泾阳、三原、长安、朝邑等处”。就市场的地理分布而言,主要集中在关中东部。之所以如此,主要由以下2点决定:首先,关中东部地区,毗连豫西,与尚在向西修建的陇海铁路距离较近;其次,渭河自咸阳以下方可通航,棉产输出只有这个途径。可见,这一时期,关中棉花市场的地理分布,很大程度上是由交通环境决定的。1931年后,随着陇海铁路通车潼关,关中对外交通条件大为改善,棉花大量输出成为可能,棉花市场的分布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由于棉花作为经济作物,种植棉花的获利空间较一般农作物为大;加之1920~1930年,正是国内纺织业大发展的时期,市场上对优质棉花的需求甚为旺盛,而关中因其特殊的自然环境,棉产质量优良,在郑州、上海等处的棉花市场上销路颇佳,关中东部棉农均获利甚多。因此,受经济利益的刺激,关中棉花种植区在交通条件改善后,开始向关中西部地区扩展。“二十年(1931)后,咸阳、兴平、韩城、大荔、富平、宝鸡等处,种棉渐多。二十二年,郃阳、澄城、白水、蒲城、醴泉、乾县、武功、扶风、岐山、凤翔、郿县、盩厔、鄠县、蓝田等县,因甫受灾荒,谷类价贱,独棉作可获厚利,是年各县试种后,均获重利。是以二十三年,棉田面积大增,即向不植棉之同官、耀县、淳化、永寿、邠县、长武、汧阳、陇县、商县、商南、雒南等县,亦均试种。于是棉之市场,因而增多”。2.1棉商与棉商、棉商的交易由于关中对外交通不便,而陕棉又主要销往沪汉,因此陕棉的收集、外运,交易环节颇为复杂。棉花自棉农销往纱厂的过程中,须经5大环节:①棉农与棉店交易。“此种交易,可称为原始交易。棉农将其所产之棉花,卖诸棉花店内。”②花贩与棉店交易。“花贩自农户购入棉花,再转售于棉店。”③棉店与棉商交易。棉店“属经纪性质,代客买卖,居于棉商、棉农中间人之地位。”④棉商与棉商交易。“内地棉商购入大批棉花,运往郑沪一带或其他市场,再经中间人转卖其他较大棉商。”⑤棉商与纱厂交易。“纱厂所交易之棉商,分为第一棉商与第二棉商。……所谓第二棉商者,即指棉商购入之货,其来源非属棉店,而为棉商。”2.2龙海铁路开通韶关后关中交通条件迅改旧局,棉花交易亦因之发生一系列变化。2.2.1成为基层棉商入pc陇海铁路通车之前,关中棉农“所卖之棉花,纯系皮棉”;之后随着铁路逐步西展,外地棉商入陕购棉,此前无人问津之籽棉也进入收购范围,如1935年“中棉公司及棉花生产运销合作社,始行收入籽棉。”2.2.2棉农为市场之由:“棉商”的贡献陇海铁路通车前,“内地棉商购入大批棉花,运往郑沪一带或其他市场,再经中间人转卖其他较大棉商,此种办法,过去数年最为风行”;但随着铁路通达关中并日益西展,到1935年时,前述状况“不复多见。”而“纱厂直接派员来陕,向棉店订买。过去多年尚不多有,本年(1935)则已惯见。”棉花交易环节的减少,其影响不仅仅体现在降低交易成本上,更为重要的是,棉农因此而获利,生存条件得以改善:“①交通便利,来陕购棉之商人增多,因需要与竞争之关系,可以提高市价,而农人即间接蒙其利。②火车距棉花起运地愈近,则其运费愈减少,运费减少,则成本因而降低,成本降低,而卖价未必因之而降低,以此之故,即可提高进货价,以便进货踊跃,而农民之卖价,自行提高。③火车运输便利,意外损失甚少,棉花商人,以危险减除,即可轻利经营,商人取利轻微,农人得利自必较厚”。2.2.3棉农和棉商、棉店间的交易以棉店与棉商交易环节而言,棉店原本主要通过代客买卖,从中抽取手续费赚取利润,业务范畴属于经纪性质。由于其直接经理棉农售棉事务,因此业务颇为繁琐。在陇海铁路通达关中以前,由于陕棉外销受交通制约,关中植棉还不十分普遍。在此情况下,棉农数量也不甚庞大,棉店代理棉农售棉,尚可从容应付。但随着陇海铁路展近关中,陕棉大量输出的交通瓶颈被打破,而植棉又可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关中各县农民纷纷种植棉花。随着棉农数量的增多,棉店开始穷于应付。“近年以来,棉店则感手续费之微薄,棉商亦觉零星小数之麻烦,因此乃有订盘交易之办法。此种办法,事涉投机性质,买客卖客,类用交易所之行为。然棉店以资本无几,买棉之资金,多数仰给于订盘棉客,交货之日,即棉价用完之时,远方客商吃亏甚大,因此棉花掺杂弊端丛生。”陇海铁路通车关中后,“巨商来陕经营者渐多”,直接从棉店收购棉花;由于大棉商资金充足,棉店免却资金匮乏之虞,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棉花掺杂的发生。2.2.4土地的发达与棉农增收“曩昔陕省棉花贩运事业,泰半操诸商人,运销于郑州集散市场。再转运至沪、汉、济南等处销售。迨陇海车通,沪、汉、济南各地纱厂,亦有直接派员来陕采购自行运厂者,贩运商亦有直接运销沪汉者。二十三四年间,陕省棉产改进所指导各产棉区农民组织棉产运销合作社二十五所,附设轧花厂数处,资金由上海银行及银团贷借,新棉登场后由合作社收集各社员棉花直接运沪销售,不受中间商人之剥削。”显然,陇海铁路的通达,对于陕棉的交易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得农村经济与农民生活均沾其利,近代以来关中农村经济社会衰退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扭转。例如“咸阳一带的经济可以称为‘棉花经济’,棉花可以左右着当地的盛衰,直接的农人在吃穿棉花自然不必说,而间接的不知道有多少经纪人、枰手、弹花夫、打包夫、手车夫、船夫,以及‘衣冠整齐’的庄客和大老板都在吃着这碗‘纤维饭’。铁路西展到咸阳,不必说,也是想在这碗‘饭’里分润一点”。随着关中棉业的发展,政府及民间相继成立棉产改进会、合作社等有关组织,棉农获利空间藉此更形增大。1935年1月12日全国经济委员会棉业统制会在《申报》发表消息,指出:“本会自去年四月在西安成立棉产改进所后,总合去年在陕西一省共植棉七十余万亩,比较前年增加百分之八十,共计收获棉花一百万零四千余担,较前年增加百分之九十五,棉产合作社已设立十七处,社员有一万六千余户。在运销方面,因受轻利借贷及增加轧花打包设置之益,每担棉花可节省成本五元余,更以品质改良,水份减少,每担可多售四元以上,总计每担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