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第03章-综合自然区划_第1页
《综合自然地理》第03章-综合自然区划_第2页
《综合自然地理》第03章-综合自然区划_第3页
《综合自然地理》第03章-综合自然区划_第4页
《综合自然地理》第03章-综合自然区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概念与特点原则与方法等级系统我国综合自然区划方案第三章综合自然区划地理科学专业《综合自然地理》一.基本概念自然界是由一些大小不同、等级高低有别、复杂程度不一、特征不同但彼此有联系的地域单位组成的复杂镶嵌系统。区划:区域的划分,包括自然、经济和行政区划等。自然地理区划:部门的、综合的综合自然区划:以地域分异规律理论为依据,根据一定区域综合自然地理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逐级进行区域划分,并根据每个区划单位综合自然地理特征的相似程度和差异程度,排列成一定的区域等级系统。第一节概述中国自然地理区划--地貌分区中国自然地理区划--气候分区中国自然地理区划--土壤分区中国自然地理区划--植被分区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区划性质:由区域的差异性和相似性组成的互为对立的过程与结果(区划单位内部相似性最大,差异性最小;区划单位之间相似性最小,差异性最大)

区划界线:过渡性(不明显性、重叠性)区划单位:综合性、空间上的不重复性区划方法:综合分析基础上的主导标志法区划结果:多级的等级系统二.区划的特点揭示地球表层客观存在的地域分异规律,深化自然地理理论研究揭示一定地域的自然地理综合特征

服务经济建设:评价和利用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服务生态环境建设:划分生态功能区基于环境建设、评价和管理的福建省综合自然区划三.区划的意义一.区划原则发生统一性原则(分区)相对一致性原则(分区)区域共扼性原则或空间连续性原则(分区)综合性原则与主导因素原则(分界)其他原则: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原则、生物气候原则、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等第二节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与方法1.古地理法(历史检验法)占有丰富的古地理资料,现代自然特征形成的关键历史事件2.顺序划分和合并法依据地域分异规律的尺度自然地理特征相似性或差异性3.部门区划叠置法4.地理相关分析法5.主导标志法主导标志与分异因素的关系地理相关分析,确定主导标志及分界数值区间分区与分界的方法;优缺点与应用范围;多种方法的配合使用二.区划方法地区自然大区界线热量带界线地带/亚地带自然省自然州自然地理区根据大尺度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划分热量带和自然大区;热量带和自然大区相互叠置,划定地区单位;根据地区内的带段性差异,划分地带、亚地带;据地带、亚地带内的省性差异,划分自然省;自然省内划分自然州;自然州内继续划分………直至自然地理区顺序划分(自上而下)划分出一些具体土地单位对土地单位进行分类,区分出土地类型(1,2,3)去掉相邻同一土地类型的界线据土地类型的质和量对比关系,区分地域差异划定自然地理区(Ⅰ、Ⅱ、Ⅲ)合并法(自下而上)自然区:现代构造运动的性质,3大区自然带:大气温度(≥10°C积温),6带自然地区:大地构造单元和距海远近,湿润、半湿润、干旱、半干旱共16个地区自然地带:植被和土壤地带性,28地带自然省:地带内部的地貌差异,90个水平地带性到垂直地带性,从生物气候指标到地形地貌指标中国自然区划(1959年)所采用的主导标志蒙吉军,《自然地理学方法》,2013,p496区划原则与方法的统一拟定等级系统是任何自然区划必不可少的环节依据地域分异因素和地域分异规律双列系统:自然地理区域存在着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因素,区划也存在两种等级系统(理论基础:分析观点,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互不从属)单列系统:自然地理区域存在着反映两种分异因素的完全综合性单位,区划只存在一种等级系统(理论基础:综合观点,任一区划单位都是由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共同作用的自然综合体)第三节综合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双列系统:各级地带性单位和非地带性单位并列的等级系统,即两个并列的等级系统。地带性单位:自然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自然次亚地带非地带性单位:自然大区﹣自然地区﹣自然亚地区﹣自然小区一.双列系统中国东北区地带性单位带:东亚温带地带:东北温带针叶林-灰化土,东北温带针阔混交林-灰化棕壤亚地带:东北针阔混交林-灰化棕壤,东北针阔混交林-山地灰化棕壤非地带性单位大区:东部季风大区地区:东北地区亚地区:大兴安岭,东北平原,东部山地,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低地1.自然带:地带性区划的最高级单位A.分歧伊萨钦科和格里高利耶夫:基本热力带(否认)我国多数地理学者:热量的地域差异及其对整个自然界的影响(赞成)中国综合自然区划(1959年):不是区划的一级单位,作为0级单位(折中)B.公认的自然带:寒带、亚寒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赤道带C.划分自然带的意义便于比较各洲地带性分异,衔接各国综合自然区划系统便于协调综合自然区划与部门自然区划高级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便于推广农业生产经验,协调农业耕作制度(一)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序列前苏联土壤生物气候区划∏.O.马克耶夫中国综合自然区划(1959)前苏联地理简明百科辞典寒(极)带寒带极带亚极带寒温(北方)带寒温带寒温带温带温(亚北方)带暖温带温带暖温亚热带半亚热带暖温带亚热带亚热带亚热带亚热带热带热带热带热带赤道带赤道带亚赤道带赤道带气候特征太阳辐射(大气环流):高温多雨↓水文一致性河网密集、地表径流丰富,径流深和径流系数高植被一致性雨林季雨林,生物多样性和初级生产力极高土壤一致性赤红壤:岩石风化、粘土形成,有机质积累和分解,淋溶作用、富铝化强等以热带为例不同作者所划分的自然带的图式比较2.自然地带:自然带的进一步划分,最基本的地带性高级区划单位A.划分标志:植被型和土类,气候指标B.过渡带的划分两种情形:镶嵌分布,混杂分布两种处理:平分,独立成带中国综合自然区划(1959年)中的自然地带:每一自然地带包括一个可以代表自然界水平分异特征的土类和植被群系纲冷亚热带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黄棕壤与黄褐土地带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黄壤地带暖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砖红壤或红壤与黄壤地带(一)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序列3.自然亚地带与次亚地带:自然地带按照地带性分异因素的续分,形成低级地带性区划单位自然地带的更替变化是自然地理综合特征明显的地带性质变自然亚地带的更替变化是地带内1-2两种自然要素的地带性质变,另外的要素只发生量变自然次亚地带的更替变化是亚地带内自然综合特征、自然要素局部的、更次一级的地带性变化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苔原地带北极苔原亚地带典型苔原亚地带藓类地衣苔原次亚地带灌木苔原次亚地带森林苔原亚地带北方森林苔原次亚地带南方森林苔原次亚地带森林草原地带北方森林草原亚地带灰色森林土阔叶林次亚地带灰化黑土阔叶林次亚地带南方森林草原亚地带淋溶黑土草甸草原次亚地带典型黑土草甸草原次亚地带藓类地衣苔原灌木苔原(一)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序列小结:地带性区划单位的特点主导分异因素:地带性因素不完全的综合性区划单位(发生统一性、相对一致性的角度)空间分布:沿纬线方向呈带状分布,但复杂且呈锯齿状更替规律:以赤道为轴,南北半球呈对称分布区划单位界线:逐渐过渡性(一)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序列1.自然大区:非地带性区划的最高级单位划分依据:大洲一级大地构造,海陆位置亚洲:北亚、东亚、东南亚、南亚、西南亚、中亚、青藏高原中国:罗开富“草案”的东西两壁,黄秉维“初稿”的三个大区名称分异因素自然地理特征东部季风大区濒临海洋湿润;平原低山;森林植被西北干旱大区深处内陆干旱;低高原、中山、盆地;荒漠、半荒漠青藏高寒大区新构造高寒;高高原、高山;草甸草原、荒漠(二)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序列2.自然地区:自然大区内的次一级非地带性区划单位划分依据:大洲Ⅱ级大地构造-地貌,湿润程度前苏联:东欧平原、西西比利亚低地、中西伯利亚台地、远东山地中国:东南亚岛群地区、中南半岛地区、华中-华南地区、东北-华北地区、内蒙古新疆地区、青藏高原北部地区、青藏高原南部地区(二)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序列3.自然亚地区:自然地区内进一步划分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划分依据:第Ⅲ级大地构造,气候省性大地构造-地貌分异清晰:地貌是主导标志,如东北地区划分为大兴安岭、东北平原、长白山地(罗开富,1954)大地构造-地貌分异不清晰:湿润指数是主导标志,如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划分西辽河流域、蒙古高原、鄂尔多斯高原(赵松乔,1983)(二)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序列4.自然小区(自然州、自然县):自然亚地区内进一步划分,最低一级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主要标志:中小地貌结构的一致性,自然地理过程的相似性(中小流域)可能的自然小区(研究不充分):庐山、黄山、黄河三角洲、罗布泊洼地……(二)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序列小结: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的特点主导分异因素:非地带性因素不完全的综合性区划单位(发生统一性和相对一致性的角度)空间分布:“切断”沿纬线延伸的自然带或自然地带并呈“块状”分布更替规律:高、低纬度更替不明显,中纬度从沿海到内陆更替区划单位界线:相对清晰明显(二)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序列反映客观存在的两类起因不同、互不从属的地域分异因素和规律同时进行两个系统的区划研究等级相称的单位叠置后产生联系单位,最后完全结合于景观地带性单位和非地带性单位是基本的,联系单位是次要的应用于中高层次的综合自然区划双列系统构成及联系单位总结:双列系统的特点单列系统:区划单位是完全综合性单位,区划只存在一种等级系统区划思路:先分析,后综合系统类型:统一单列系统,交叉单列系统,叠置交替单列系统二.单列系统1.概念:根据地域分异因素和分异规律的综合表现来划分综合性的地域单位,并按从属关系建立综合性单位等级系统。2.区划思路:分异因素→自然属性→地理相关→主导标志任美锷(1961):自然区﹣自然地区﹣自然省﹣自然州赵松乔(1983):自然大区﹣自然地区﹣自然区﹣自然亚区﹣自然小区3.系统特点把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特征结合起来采用同级单位的综合指标法进行区划每一级区划单位都是完全综合的区划单位(一)统一单列系统1.概念:双列系统的单列形式。2.区划思路:等级相称的地带性单位和非地带单位的交叉排列黄秉维(1959):自然区﹣热量带﹣自然地区﹣自然地带﹣自然省3.系统特点交替使用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特征划分不同等级单位“同级单位”采用“统一指标”;不同级单位采用不同指标区划下限单位(自然小区)是综合特征最一致单位(二)交叉单列系统1.概念:通过双列系统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的交替叠置,构成完全综合性的单列系统区划单位。2.区划思路:双列系统单位交替叠置→带段性和省性单位相间排列3.系统特点交替使用主导标志划分综合性单位;自高到低区划单位的综合性越来越强,自然小区最综合。(三)叠置交替单列系统反映区域综合自然地理特征的差异性只进行一个系统的区划研究区划单位是地带性区划单位和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的综合应用于中低层次的综合自然区划总结:单列系统的特点相同点:力求反映地域分异的复杂性和等级性系统复杂性:双列系统>叠置交替单列系统>交叉单列系统>统一单列系统单位综合性:统一单列系统>叠置交替单列系统>交叉单列系统>双列系统应用方便性:统一单列系统>叠置交替单列系统≥交叉单列系统>双列系统双列系统是获得单列系统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步骤区划等级系统的联系与区别1.综合自然地理特征:一名法,二名法,三名法一名法:暖温带二名法:暖温带-湿润地区三名法: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棕色森林土地带2.地理位置+区域综合自然地理特征:并列命名(华北湿润半湿润暖温带地区)3.地理位置:单名法(东北区、华北区)三.区划单位的命名(一)景观的概念1.概念多样:综合概念(广义),类型概念,区域概念(狭义)2.课程概念:综合自然区划的下限单位,是发生上最一致的自然区域,无论在地带性还是非地带性方面都具有一致性,并且存在自己特有的形态单位(地方)的质与量对比关系。3.景观是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的结合部4.景观是综合自然区划单位与土地分级单位的结合部华北平原(亚地区)内的黄河新三角洲景观:是华北平原最年轻的景观柴达木盆地(亚地区)内的达布逊景观:第四纪中后期仍被盐湖淹没,其现代自然地理特征形成历史极其短暂四.景观(自然地理区)罗布泊洼地、库姆塔格沙漠、库鲁塔格山景观(二)景观的独特性(区别于土地单位)景观是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种属性一致性最大的区域景观分布区与各部门自然区划下限单位的界限是相吻合的保存有全部高级区划单位的典型特征具有明显的个体特征和非重复性具有较长的年龄和较大的稳定性四.景观(自然地理区)(三)景观的同一性发生同一性:起源、年龄、历史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同一性组分同一性:构造、地貌、气候、生物、土壤等结构同一性:组成结构(组分相互联系的性质和特点),形态结构(土地结构)四.景观(自然地理区)类型研究是对个体单位共同属性的抽象概括,同一类型属性相似;区划研究是对区域个体的划分,每一单位独一无二,无属性抽象概括和重复出现的现象。中国“地区”的分类(陈传康,1993)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大区蒙新高原大区青藏高原大区(Ⅶ)ABCDBCDⅠ寒温带ⅠAⅡ温带ⅡAⅡBⅡCⅡD′ⅡD″Ⅲ暖温带ⅢAⅢBⅢCⅢDⅦCⅦDⅣ亚热带ⅣAⅦBⅤ热带ⅤAⅥ赤道带ⅥAA-湿润地区;B-半湿润地区;C-半干旱地区;D-干旱地区Ⅰ-Ⅶ气候带代号与青藏高原大区ⅡD′-温带干旱地区东部亚地区;ⅡD″-温带干旱地区西部亚地区五.区划研究与类型研究的关系类型单位等级越高,共同属性越少;区划单位等级越高,区域结构越复杂,个性越突出,内部差异性越大。每一区划单位在空间上都是一个完整的区域;每一类型单位都是由分散的区域单元表现出来的。每一级区划单位都可以进行类型研究;每一类型单位也可以具体落实到具体区划单位中。总结:区划研究是类型研究的基础。五.区划研究与类型研究的关系公元前5世纪:《尚书·禹贡》;近代:张其昀(1926,1935)、竺可桢(1930)、李长傅(1930年)、洪思齐与王益崖(1934年)、王成组(1936年)、李四光(1939年)、冯绳武(1945-1946年)、罗士培(P.M.Roxby,1922年)、葛德石(G.B.Cressey,1934年,1944年)、斯坦普(L.D.Stamp,1936年);新中国成立后:罗开富(1954年);黄秉维(1959年);任美锷(1961年);侯学煜(1963年);席承潘(1980年)、丘宝剑和黄秉维(1988年);赵松乔(1983年),赵济(1985)。第四节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方案《中国自然地理区划》1.非地带性等级系统:区域﹣基本区﹣副区大区:把全国分为东、西半壁基本区域:东半壁有东北区、华北区、华中区、华南区(温度:土壤、植被)、康滇区(垂直分异);西半壁有蒙新区和青藏区(地势:温度)副区:22个(地形差异)2.评价优点:第一次把辽东半岛、辽河平原和辽西山地丘陵划入华北区,使东北区的内部相似性更大不足:继承了以往的中国自然区划以非地带性单位为主,地带性分异规律体现不多;未采用自然综合体概念和综合指标。一.罗开富(1954)《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1.交叉等级系统:共7级自然区(0级,不列级):3个【非地带性单位:新构造运动的性质】热量带和亚带(0级,不列级):6个热量带和1个高寒区【地带性单位:温度】自然地区和亚地区(第1级):18个【非地带性单位:水分】自然地带和亚地带(第2级):28个【综合性单位:植被与土壤】自然省(第3级):90个【综合性单位:垂直分异】自然州(第4级):未划出【综合性单位:地貌】自然县(第5级):未划出【综合性单位:地貌】二.黄秉维(1959)2.理论贡献明确提出中国综合区划的主要任务广义理解地带性分异规律(包括水平和垂直地带性)高级区划主要反映地带性分异规律(首先是水平地带性,其次是垂直地带性),低级区划主要反映非地带性分异规律不同区域相同级别的统一原则:高级单位遵循生物气候原则,低级单位遵循地质地貌原则交替使用主导标志法不同等级区划单位的命名3.评价优点:第一次划分了三大自然区;第一次反映出地带性区划单位;完整的综合区划理论和方法,创造性地运用交叉排列等级系统;全面评价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为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提供科学依据不足:等级单位过多;名称过长,且在高级单位中没有地理位置(带有类型性质);区划单位的具体界线分歧大二.黄秉维(1959)《中国自然地理纲要》1.统一单列系统:自然区、自然亚区、自然小区8个自然区(异质异量):东部划分为东北区、华北区、华中区、华南区(温度);西部划分为内蒙区和西北区(水分);西南区(热带大陆气候);青藏区(地势)28个自然亚区(同质异量)58个自然小区(同质同量):仍采用上述指标,寻找亚区内的主导分异因素2.评价优点:综合性特征的区划单位;抓主要矛盾,利于认识各区本质,便于指导生产;采用区域概念的命名不足:三大自然区;柴达木盆地的归属;同级单位的区域对应问题三.任美锷(1961,1979)《以发展农林牧副渔业为目的的中国自然区划》1.等级系统6个带和1个区:温带、暖温带、半亚热带、亚热带、半热带、热带及青藏高原区(温度)29个自然区:每个自然区的农业配置、安排次序、改造利用等(水分和温度状况)2.评价优点:结合大农业(特点、问题和发展方向)缺点:区划的理论方法比较薄弱四.侯学煜(1963)《全国综合自然区划概要》1.交叉排列单列系统自然区域(3):东部季风区(湿润)、西北干旱区(干旱)、青藏高寒区(高寒)自然带、亚带(14):东部9个、西北2个、青藏3个(温度:同质异量)自然地区(37):东部21个、西北12个、青藏4个(地貌:异质异量)2.评价优点:目的性强,有效揭示土地利用(农、林、牧、副、渔各业)的区域差异;指标选取灵活;区划等级简化;区域单位命名简单缺点:区域划分与类型划分相混淆;在综合分析基础上的主导标志不是唯一标志;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地、昆仑山地划归西北干旱区破坏青藏高原的完整性(已修正)五.席承藩(1980)大区东部季风大区西北干旱大区青藏高寒大区占全国总面积(%)47.629.822.6占全国总人口(%)954.50.5气候季风,雨热同季,局部有旱涝干旱、水分不足限制了温度发挥作用高寒,温度过低限制了水分发挥作用地貌大部分地面在500m以下,有广阔的堆积平原高大山系分割的盆地、高原,局部为窄谷和盆地海拔4000m以上的高原及高大山系地带性纬向为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