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押题密卷题_第1页
2022年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押题密卷题_第2页
2022年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押题密卷题_第3页
2022年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押题密卷题_第4页
2022年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押题密卷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下载后可编辑年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押题密卷题2022年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押题密卷题

单选题(共88题,共88分)

1.以下教师对选修课程的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A.作为选择性课程,选修课的设计就应从个别学生的需要出发,以学生的需求为设计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

B.学生的选课既是为了满足自己当前的学习需求,也是为了锻炼自己,学习自我规划

C.选修课应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内容和要求,必须在充分考虑学生需要和特点的基础上设定

D.学校开设选修课应当从实际出发,充分估计所具备的现实条件,包括师资条件和学校所能利用的物质条件

2.某版高中语文教材《装在套子里的人》后有一道研讨与练习题,第一题是:别里科夫在生活和思想方面都有哪些‘套子’?他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从语文教材的构成来看,这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系统?()。

A.知识系统

B.练习系统

C.助读系统

D.范文系统

3.某专题设有“广告语的是是非非”“电视公益广告的语言特征”“广告语言的性质和规范要求”“危险的广告语言”几大板块,这一专题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A.语言文字应用

B.新闻与传记

C.诗歌与散文

D.文化论著研读

4.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某专题设置了《儒学飞人》《澳星风险发射》两篇文章,这一专题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所属的系列是()。

A.小说与戏剧

B.诗歌与散文

C.新闻与传记

D.语言文字运用

5.教学某版高中语文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时教师设置了下面的导入:

(上课初,教师板书课题、介绍背景知识)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生于德国.是饮誉世界的革命家、思想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以毕生精力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

(教师大约用了4分钟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及两人的友谊、马克思逝世的情景等)

以下对其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段教学导入完全是传统套路的“开局”,方式陈旧,内容单一。使学生没有任何新鲜感

B.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开局”索然寡味,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求知欲

C.这段教学导入意在让学生在进入课文前对人物背景有初步认知

D.教学导入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故不能使用背景导入,而应使用激疑导入、故事导入、多媒体导入等富有趣味性的导入方式

6.教师在讲授完《庄暴见孟子》中“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中“乎”字的用法后,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又为其举了以下例子,其中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A.日食饮得无衰乎

B.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C.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7.《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这一能力发展要求侧重达成的课程目标是()。

A.积累·整合

B.感受·鉴赏

C.思考·领悟

D.发现·创新

8.教师在班级里每个月会根据学过的课文中出现的一些观点举行一次小型的辩论会,如“亡羊补牢,为时晚矣”和“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该教师的做法意在引导学生达成的目标,不包括下列选项中的()。

A.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B.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C.借助语调、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

D.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

9.在文学作品赏析课上,教师指出文学作品是反映时代特征的一面镜子,例如《红楼梦》就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下列作品中,同样有“百科全书”称号的是()。

A.罗贯中《三国演义》

B.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C.司汤达《红与黑》

D.老舍《茶馆》

10.某教材在节选了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并在其课文的背后补充了《元杂剧的折、锲子和本》,这一内容属于教科书的哪个系统?()

A.助读系统

B.选文系统

C.作业系统

D.知识系统

11.名著导读课上,教师用幻灯片为学生呈现了下面一段话,让学生利用知识积累完成填空。

读古今中外的名著,不仅可以学到丰富的知识,而且能够了解社会,懂得人生道理。从①《西游记》里孙悟空的身上,我们能学到爱憎分明的品格;从老舍《②》里男主人公的遭遇中,我们能了解到旧社会的黑暗;从《三国演义》里③的身上,我们能学到忠诚和智慧;从笛福《鲁滨逊漂流记》里鲁滨逊的身上,我们能体会到④的精神。

学生应给出的正确答案是()。

A.吴承恩骆驼祥子诸葛亮坚毅

B.施耐庵骆驼祥子关羽忍耐

C.吴承恩茶馆诸葛亮机警果断

D.罗贯中茶馆关羽勇敢无畏

12.执教《小狗包弟》,教师布置作业:青春的道路上,谁都会走弯路。你是不是也在成长中犯过错误?在本周随笔中写下你的经历,并写一写你反省和忏悔后的感受。对该教学设计的设计意图评价不恰当的是()。

A.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B.鼓励学生通过自我沟通,学会宽容、悦纳自己

C.鼓励学生对文中观点批判质疑,发表不同见解

D.引导学生进行一次自我灵魂的洗礼和人格的升华

13.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而访谈、讨论、辩论、演讲等是锻炼学生此种能力的有效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开展此类活动,通过模拟真实情景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但在此之前应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确这几种口语交际方式的基本知识。枯燥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接受理论性的东西,也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因此,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或者利用多媒体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教学效果,当成为教师备课着重考虑的因素。在讲解“访谈”知识时一教师就多次使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其中不合理的一处是()。

A.讲解“访谈需保持互动性交流”时,教师播放了杨澜采访余秋雨教授的视频片段,旨在让学生学习杨澜的互动方式

B.讲解“访谈中的预备提问及方法”时,教师利用多媒体举例介绍了《东方时空》记者采访作家萧乾夫人文洁若女士时所用的提问

C.讲解“访谈中的即兴提问及方法”时,教师利用多媒体举例介绍上海卫视《财富人生》主持人叶蓉与明基电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经理曾文祺之间的访谈片段

D.讲解“访谈需保持互动性交流”时,教师想举杨澜的访谈艺术进行说明,首先用幻灯片进行杨澜生平简介

14.学习《拿来主义》,教师把“真正领会‘拿来主义’的含义;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作为教学重点。下面对该教学设计的分析正确的是()。

A.教师应从杂文主题和思想角度选取重点

B.重点的确立没有考虑学生学习杂文时的困难

C.教师认识和理解了杂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

D.教师应该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作为重点

15.某选修教材中有“新闻阅读与实践”单元,教师准备从单元选文中《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入手,联系单元中的其他新闻作品如《刘翔勇夺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男子60米栏冠军》进行阅读,通过让学生练习写作新闻,完成对“博观约取、简洁真实”这一新闻特点的掌握。该教学设计的特点不包括()。

A.实现了新闻教学中“阅读”与“实践”的统一

B.提高了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C.有效地利用了选修教材中的内容,加深了学生对新闻的了解程度

D.对单元内容进行了整合,利用专题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16.教师教学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时指出,诗中涉及多个意象,其中大多数能够体现出陶渊明隐居之后的田园生活。为加深学生对田园隐逸类意象的理解,增加学生积累。教师为学生举出了同类意象的例子。下列意象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A.采薇

B.东篱

C.捣衣

D.五柳

17.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师课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为别里科夫撰写墓志铭。以下对该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利于学生掌握“铭”这种文体的写作

B.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散性思维

C.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获得独特的感受和情感体验

D.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提升文字表达功力

18.教学《劝学》,教师设计教学目标:①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②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及初步分析的能力;③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对该教学目标设计评价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的整合统一

B.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性要求理解不准确

C.教学设计遵循了教材的特点和文言文教学规律

D.整体设计考虑了学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19.阅读《孔雀东南飞》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师:大家看下一个问题,我们知道,古代妇女的地位是很低下的,但课文中的焦母却能独断专行。为所欲为。这是为什么呢?

生:这是因为儿子儿媳都很孝顺,特别是儿子,性格太懦弱了。

生:这只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此时的焦母,不仅是母亲,更是封建家长和封建礼教的代表,正是这两座大山压得刘、焦喘不过气来。

师:好,弄清了这一点,也许对我们下一个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不少同学在预习时就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儿子是如此听话,媳妇是如此优秀,他们的婚姻又是如此美满,焦母为何要无事生非。棒打鸳鸯,强行拆散他们呢?

生:因为刘兰芝太优秀了,焦母嫉妒了,加上刘兰芝太柔顺,太听话,焦母认为她好欺负。

生: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礼记》中有这么一句:“子甚宜其妻,父母不说,出。”据此,我认为是刘、焦的感情太深了,两人经常卿卿我我。眼看着自己辛辛苦苦一手带大的儿子被别的女人夺走了,自己却被冷落在一旁,焦母吃醋了。

(全班大笑)

师:有道理。据说现实生活中还真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呢!好,大家继续谈。

生:古语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焦母嫌弃刘兰芝,是不是因为她没有生育儿子?

(对此同学们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有的说有可能,有的说课文中并未提到这一点,因而不能肯定)

生:俗话说“多年的媳妇熬成婆”。是不是焦母以前就是这样被婆婆欺负的,如今熬出了头。便要在媳妇身上报复?

生:是不是焦母的更年期到了,因此她性情乖僻、行为反常?

(全班哄堂大笑,继而争论不休。有的说没那么快,因为古代女子十几岁就结婚,推算起来焦母才三十几岁;有的说完全有可能,如果焦母是晚婚晚育的话)

师:刚才有位同学引用了《礼记》中的一句话来分析,在此我也想向大家提供《礼记》中的另一条记载,看看对大家是否有帮助。这条记载是:“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生: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刘兰芝在家里的表现触犯了封建礼教,触怒了焦母。你看,在焦母的眼里,刘兰芝是“举动自专由”,她认为“此妇无礼节”,作为封建家长和封建礼教代表的焦母当然会“吾意久怀忿”了。可以说,焦母正是凭借“七去”中的第一条来迫害刘兰芝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刘、焦其实就是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教师带领学生纷纷鼓掌表示赞同)

对该教学实录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A.教师突破了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角色定位

B.创设了民主活跃的课堂,实现了课堂效益最大化

C.主体性教学可以淡化教师的作用,引发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

D.教师肯定学生的发言,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20.某版教科书课文《故都的秋》后设有一道课后练习题:

朗读课文,说说选取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故都的秋怎样的特点。从哪些语段中,你感受、体察到了的“悲凉”?你如何看待这种“悲凉”?

对该练习题设计意图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B.引导学生研读文章语句.体会情感

C.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要线索.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D.引导学生展开对景物描写的细节分析.抓住文章主旨

21.在教学完高中语文课文《氓》后,教师为学生布置了以下作业:

试比较《氓》《关雎》《静女》(投影《静女》全诗)等《诗经》中的传统爱情名篇在表现手法上的相同或相似点或就其中某一篇写一段赏析文字。各小组各评出一份优秀作业张贴到教室后面的展示栏中。

以下对这一教学活动的意图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深刻理解《氓》的表现手法

B.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加深对《诗经》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C.引导学生拓展阅读面,扩大对《诗经》不同主题篇章的理解

D.引导学生通过课内、课外比较阅读,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

22.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荷塘月色》一课时为其设计的板书,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用曲线与坐标相结合的方式形象地展现了情感的发展变化

B.采用曲线与坐标相结合的方式直观地展现了课文的脉络.满足了学生的视觉要求

C.采用曲线与坐标相结合的方式巧妙地融合了的两条行文线索:行踪线索和感情线索

D.这则板书形象直观、形式新颖,体现了板书设计一定要具有视觉美感的要求

2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通过贯穿全戏的时间概念“三十年前”(让学生找出第一场戏中“三十年前”共出现12次)来深入了解周、鲁两人特殊的关系。教师提供材料:周朴园——某煤矿公司董事长,五十五岁。

周蘩漪——其妻,三十五岁。周萍——其前妻鲁侍萍生子,年二十八。周冲——蘩漪生子,年十七。鲁贵——周宅仆人,年四十八。鲁侍萍——其前妻,某校女佣,年四十七。鲁大海——侍萍与前夫周朴园之子,煤矿工人,年二十七。鲁四凤——鲁贵与侍萍之女,年十八,周家使女。

这是曹禺在序幕中明确写出的人物关系表。教师问:从这表中你能看出什么奥妙吗?

明确:鲁侍萍被周家赶走是发生在27年前。

教师问:那为什么反复强调30年前,难道是记错了吗?

教师再提供解读视角:凡是你不想记忆的东西,你总是会忘记的。——[奥地利]弗洛伊德(投影)

提示学生可用心理学分析法来说明周、鲁确实存在过真实的爱情。因为对他们而言,27年前是一个悲惨的时刻,根据弗洛伊德的推论,他俩潜意识里都记住的是30年前到27年前之间的三年幸福生活,所以他们对话中反复出现的是“三十年前”这个时间概念,并不是记错了,而是更逼真地写出了人物的心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语言水平的高超。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雷雨》一课时的一段教学过程,以下有关这段教学,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十年前”这个时间有丰富的意蕴,同时又是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教师能够抓住这一个点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体现了教师对戏剧精妙语言的准确把握

B.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才更容易让学生产生陌生感、新奇感,表现出对知识的新奇感,故也总是能够在教师引导下品出个中滋味来

C.找对语言点后.教师适时引入补充资料,体现了教师充分利用资源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

D.若全让学生品味“三十年前”,则学生会因为资料的匮乏很难品出什么,而教师巧妙地引入“人物关系表”,恰当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文本,链接的材料补充了文中的空白,为学生的理解搭了桥

24.某版教科书课文《滕王阁序》后设有一道课后练习题:,

《滕王阁序》和《兰亭集序》都是序文,试比较它们思想内容的异同,谈谈你的体会。

对该练习题编写意图的评价,正确的是()。

A.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把握文章中心

B.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序”这种文体的文体知识

C.旨在引导学生抒发己见,拓展思路

D.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序”这种文体写作

25.教师教学《过秦论》时提及秦孝公有“并吞八荒之心”的雄心壮志,强调“八荒”所指的地域范围。以下词语中,与“八荒”所指地域范围相差较大的一项是()。

A.六合

B.四海

C.海内

D.中原

26.某版教科书中《涉江采芙蓉》一课后有这样一道练习题:

文中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营造意境有什么作用?以花草赠给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对这种行为怎么理解?

教师针对这一课后练习题设计教学活动,下列教学建议中不合适的是()。

A.设置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古人赠花草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B.运用多种方式朗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加深记忆

C.举例同类主题诗歌,展开对比分析,体会意象“芙蓉”所寄托的情感

D.小组合作,讨论诗歌的离别之思,仿写诗句

27.在学到《孔雀东南飞》的时候,有同学问,为什么是孔雀东南飞而不是西北飞呢?对此,下列教师的评价最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是()

A.我国的东南经济发达,到那里后有钱可挣

B.古诗有云“西北有高楼”,飞不过去,并且“西北”给人以荒凉之感,“东南”则被寄以美好和希望

C.因为该诗抄袭前人的诗句,前人的诗句中用的多为“东南”

D.这个问题问得好,课下不妨上网查找一下

28.在一次教学经验交流会上,某教师说自己在教学《听听那冷雨》时遇到如下几个困难:

(1)余光中的语言很有特点,不容易被学生理解,而且虽是散文,但是却带有浓烈的诗歌语言的色彩。

(2)高一的学生语文能力普遍较差,大部分学生普遍感觉学习困难,很多人感觉读不顺畅,感觉不对劲。

对于上述教学困难,教师采取的策略不应该是()

A.查找重点词汇,了解其用法

B.预习至关重要,要求学生课前熟读课文

C.课前了解的生平介绍,理解文章的社会背景、历史现状

D.这篇课文是节选,让学生在课前了解全文的内容

29.某版高中语文教材设置有“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专题,教师向学生推荐阅读篇目,以下不符合推荐要求的一项是()。

A.《醉翁亭记》

B.《钴镯潭记》

C.《洛神赋》

D.《雁荡山》

30.某选修教材编排有“《论语》与《孟子》”单元,教师准备重点讲解《四子侍坐》和《齐桓晋文之事》,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四子侍坐》以理解曾皙志向的实质和四子志向之间的关系为重点;《齐桓晋文之事》以探讨孟子的论辩艺术、感知孟子为重点;其他内容由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以此完成对“孔孟专题”的教学。该教学设计没有体现出()。

A.引导学生学习文化探究的方法

B.以点带面,开展专题式教学

C.正确处理课内与课外学习的关系

D.重视实践活动。发展探究能力

31.在教授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时,教师引导学生整理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进行比较阅读,以下不符合的是()。

A.《罗密欧与朱丽叶》

B.《奥赛罗》

C.《李尔王》

D.《麦克白》

32.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某专题设置了《儒学飞人》《澳星风险发射》两篇文章,这一专题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所属的系列是()。

A.小说与戏剧

B.诗歌与散文

C.新闻与传记

D.语言文字运用

33.阅读下面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对课文《荷塘月色》一课的教学设想,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不拘泥于传统的文本解读,不强化教师的权威,鼓励学生结合文本,结合当时的处境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做出个性化的解读。

课堂教学由三个环节构成:

[B]一、自由诵读,感知全文内容,感受朱自清的语言艺术

1.诵读你最喜爱的段落:2.品味你最喜爱的句子。

[C]二、深入讨论,走进朱自清的精神世界

问题1:朱自清先生缘何“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请结合文本和你对写作背景的了解,谈谈看法。交流讨论,由第一小组整理陈述观点。

问题2:朱自清先生正在享受月色下的诗意世界,怎么又“突然想起”六朝采莲的事情来了?交流讨论,由第二小组整理陈述观点。

问题3:由我们前面的讨论,你能否从两个“忽然想起”前后,理出朱自清先生笔下的三个荷塘?思考这三个荷塘有什么不同?分别代表了什么?交流讨论,由第三小组整理陈述观点。

[D]三、自由表述,再现心中的荷塘月色。

1.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地描述朱自清先生文中“月下的荷塘”及“塘上的月色”。

2.如果你是一个画家,你会用哪一种绘画形式来表现《荷塘月色》,油画?素描?水彩?水粉?水墨?

通过这三个环节,使学生由对语言艺术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对精神世界的理性认识,再回归到自己的审美体验。

新课程标准倡导知识的生成性、开放性,在课堂设计中,我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以个性与文本对接,力求让学生体验阅读的乐趣,交流的收获,描述的成功,使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地方。

关于这段教学设想,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的要求

B.阅读是学生获得对文本初始体验的重要途径。设计学生自由诵读,尊重了学生的初读体验,使学生实现了与文本真正的对话

C.这个环节以第一个阅读环节为基础,在学生感知全文后,设计的三个核心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两个“突然想起”,把握文脉,顺着朱自清先生的思绪,走近文本的核心,走进朱自清先生的“三重世界”

D.通过语言艺术与绘画艺术转换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引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和绘画能力。体现了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共性联系

34.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教师举例阐释田园诗歌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下列例句恰当的是()

A.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B.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C.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D.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5.教师在教学完《逍遥游》后,引导学生对“其”的代词用法进行归纳分类,下列与其他三项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B.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C.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D.未有知其修者

36.阅读下面一位高中教师作文课的教学反思实录(节选),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甚至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尤其是对存在高考应试的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而言。[A]然而,有的教师在学生刚进入高中阶段学习时.作文教学就直奔高考而去,“应试”色彩非常浓厚;还有的教师“脚踩西瓜皮”,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想怎么教就怎么教:甚至还有的打着“我手写我心”的旗号.放任自流.以日记、周记等随笔替代作文的训练,“规范”要求严重缺失。[B]为此,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要注重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种文体具体进行写作训练,使学生达到“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的课标要求。

[C]高中作文教学既要解决学生写作每类文体的根本性问题,如破题、立意、选材等,又要教学生写作的技巧性问题,如结构布局、表达方式等。前者是“根本”,后者是“末节”。而如今高中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本末倒置,抓住“根本”的少了,专攻作文应试技巧的多了,使得学生作文形式新颖但内容空泛。只有根本性的问题得到了切实而有效的解决,才能去追求细枝末节的技巧。

[D]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不能够像小学和初中那样,将自己的思维长久地停留在形象思维的层面。必须能够进入到以训练逻辑思维为主的阶段,去写一些能够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例如记叙文写景要抓住特征、写人要凸显个性、写事要有起伏波澜。所有这些,就是高中记叙文训练之“根”,就应该是我们牢牢把握的高中作文训练的根本着力点。

对画线句子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该观点是该教师基于应试教育以及高中写作教学现状得出的推论

B.该教学设想符合新课标要求,对高中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C.这是因为考虑到了高考对作文的要求。考虑到了学生作文的实际现状,同时也考虑到了学生将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D.这是根据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得出的推论、同时也提到了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应在教学内容方面加大着力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师:有人这样评价姜夔:“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请你结合这句话,谈谈对这首词的看法。(学生在沉思)

生1:我反对这种说法。我觉得虽然没有像有些诗人那样直抒胸臆,但他融情于景。

师:你能否说明白点.可以结合文本来谈。

生1:“二十四桥”一句是景物描写,这一句写了三个静物:二十四桥、河水、月亮。它们本身就渲染了一种压抑甚至凄凉的气氛,很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韵。

师:好,很有个性,看法独特。别的同学也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2:我同意第一个学生的看法,我认为,“冷月无声”一句有“顾左右而言它之意”,只说了桥、河水、冷月,乍一看,好像太平常不过,但仔细琢磨就会生出一丝惆怅和悲怆。

师:说得对.能否具体点

生2:“冷月无声”运用拟人的修辞,很能写出扬州此时荒凉甚至荒芜的景象。诗人故意没有写明白,而让我们产生遐想和联想。所以,我认为这是话中有话,顾左右而言它。

师:分析得很有个性。刚才两位力挺姜夔。我问一下,有没有赞同王国维的那句话是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说,他可是现代文学大师啊。

生3:我赞成王国维的评析,他写景的特点是模糊,不是那种浓墨泼洒,而是惜墨如金。写得很少.但写得很有味道。有点遮遮隐隐的感觉。但这就是姜夔。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某版高中语文课文《扬州慢》一课时的教学实录(节选),以下对其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A.借文学大师的评价、引导学生鉴赏和品味它的特别之处。为学生的品味鉴赏设置了方向

B.面对学生们不同的看法教师没有片面地否定、而是巧妙地引导,并借此让学生把思考点集中到对王国维看法的评析上

C.教师将自己解读文本的过程和方法剖析出来,呈现给学生,然后提问,再引领学生去思索、这就让教师在这个细节的处理上成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和学生形成了垂直性互动

D.三个学生都对王国维的看法提出了异议。并陈述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考的过程。学生1概括出了“压抑、凄凉”,学生2“惆怅和悲怆”,表述方式不同,可是殊途同归——情感可以说完全一致

38.执教《将进酒》时,教师这样导入:余光中先生在他的一首题为《寻李白》的诗中这样写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出示课件)李白一生诗酒相依,诗达意,酒传情,为我们留下了近千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读过的李白诗中有哪些与酒相关的诗句。

对该教学导入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教师的导入语充满诗酒豪情,成功地把学生带入了诗境

B.让学生温故知新回忆学过的诗句,充分激发学习兴趣

C.导入中出示课件是画蛇添足,无法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

D.导入语符合教材特点和学情,可顺利过渡到新课教学

39.学习《离骚》时,教师组织学生拓展阅读《九辩》《九思》和《九歌》,对这一做法分析正确的是()

A.加强经典文章或段落的记诵,深入挖掘课文的思想感情

B.感受作品情感,理解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C.以上几篇文章都被收录于《楚辞》,有助于学生对“楚辞体”的学习和把握

D.抓住写人和记事的不同方式,提高鉴赏能力

40.学习完《雨巷》一诗,教师布置了两项作业:“归纳鉴赏本诗的收获,并写成《(雨巷)鉴赏小记》;以‘邂逅雨巷’为题,把这首诗改写成300字左右的散文或记叙文。任选其中一题认真完成。”对该教学环节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诗能养人。该作业就是让学生汲取诗歌营养的过程

B.这两项作业是在初读感知、细品赏读的基础上把知识内化的过程

C.充分考虑了学情、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规律

D.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41.“找一些中国古典名曲,配乐朗诵这首诗,配乐时注意音乐和诗意的协调”,这是《琵琶行》一课的“研讨与练习”,对其设计意图分析恰当的是()。

A.提高学生体会诗句的艺术表现力

B.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意境和情感

C.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D.引领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42.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梁实秋用轻盈的笔法,轶事的形式,尊仰的灵魂,重现了三千年不遏的大变局之下,那咳珠唾玉、环佩锵呜的大师,重现了他的欢笑挺拔。他的雷鸣呼啸,他的自负狂狷,以及终归悲悯和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时代命运。

任公先生一生高文博学,对他的认识和了解,一节课的时间只能“蜻蜓点水”式的一带而过,其中的风华与睿智、多变与执着还需要我们在课后进一步感悟与领会。希望大家能通过今天的学习,打开一扇门,获得知识以外的更大收获。

真诚地希望每一个年轻的生命都能拼搏时热情执着,自处时认真!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课时的教学结束语,以下对其设计意图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他人的故事中,反省自己;在感慨唏嘘中,汲取正能量,以此来砥砺学行

B.达成“在品文中,感受一代大师梁启超的风采,学习其爱国热情及做任何事都充满激情、积极投入的精神”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C.总结文本写作特点,重申文章思想内容,强化德育目标

D.补充拓展梁任公语言特点、人物背景及人生态度,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43.某高中语文教师在讲授《包身工》一课时,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然后讲述包身工的故事。以下对教师的这一做法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注意发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教学设计

B.能够培养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捕捉文章信息的能力

C.这是初读课文的教学设计.意在让学生在阅读中尽快抓住报告文学的特点

D.意在鼓励学生在日常教学中勇于表达自己,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概括能力

44.在作文教学中,要创设浓厚的思考氛围,不断给学生们增加必要的压力。使学生们不断发现独特性思维的不完美之处,不断地纠偏、或补充等,使之完善,既做到创新,又让人信服。比如,长久以来我们都批评“玩物丧志”,但某次作文课上,有位学生在立论时就“反弹琵琶”,提出“玩物不会丧志”。这引来了大家的质问:如果一个人沉溺于玩物。怎么可能不会丧志呢?满清贵胄沦为纨绔子弟,难道不是因为他们玩物而丧志了吗?之后,经过逐步的讨论就会发现,其观点虽与众不同,但却失之偏颇,将“不会”修正为“未必”。其观点逻辑就更加严密了。再从“所玩为何物”入手进行辨析,讲明如果玩物者的“玩”与“志”有密切联系,就不会丧“志”。如比尔?盖茨“玩”电脑而成功开发了软件,开创了微软的世界,这样一来就更具说服力。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具有独特性的立意从不严谨到严谨、从新鲜到让人信服的不断完善的过程.而这在作文教学中是很必要的。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发挥学生的独特性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B.认真思考辨析作文立意,学会在作文中使用正反事例

C.传统意义上的作文立意,并不完全都属于正确的立意

D.将严谨思维运用于写作,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创新立意

45.以下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苏武传》一课的教学反思(节选),阅读并回答问题。

《苏武传》是一篇传记体裁的名篇,其主题就是通过阅读,让读者感受苏武高贵的灵魂。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就是以“高贵”作为进入人物灵魂的切入点.教学的研究课题也是“与高贵对话”。首先,以“高贵”导入新课,让学生讨论什么是“高贵”。通过讨论,学生懂得了高贵其实与个人的年龄、性别、职位、民族等没有关系.关键在于心灵的强大与自身的信念。其次.感受“高贵”。让学生在文本中找出能表现“高贵”的事件。第三,解读“高贵”。让学生思考是通过哪些手法来解读“高贵”的。第四,拓展“高贵”。让学生搜集和整理有关“高贵”的名言名录。

对上述教学反思片段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突出了文本人物的形象特点。准确地抓住了文本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要求

B.以文章人物形象为切人点。能够让学生围绕人物展开讨论,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C.四个问题,体现了层层深入的课堂教学节奏.有利于学生领略文学作品在选材和表现上的艺术手法。使学生在知识积累中拓展、迁移

D.整个阅读教学课堂以“高贵”为中心串联在一起,课堂结构紧凑,阅读中心明确,提高了阅读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46.学习《雨霖铃》,教师先以排比句幽默吟诵,引出“以情带景、情景交融”的手法,然后小结:“有人说,柳词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情,唯有情,才使万物富有神韵。这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落魄才子柳永哀怨缠绵的千古离歌。当然,这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畅游于诗词世界而忘归。”对该结束语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A.拓展型结束语,目的是让学生喜爱、诵读柳词

B.结束语归纳出柳词的特色及《雨霖铃》的词旨

C.从下阕的抒情手法自然过渡到结语中的柳词特色

D.力图通过柳词之美.培养学生对传统诗词的热爱

47.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以“谈鲁迅”为专题开展了一次阅读分享会.评价学生时既关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关注其个性化、深度阅读的实现程度。对这一做法分析正确的是()。

A.采用了多种评价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B.评价内容综合化,符合高中学生的语文发展需求

C.评价主体单一,不能保证实现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

D.评价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48.为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教师组织学生策划并举办了一场“文学知识竞赛”。在“快速抢答”环节,主持人出示了以下内容,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并判断正误,其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法国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创作的《巨人三传》包括《贝多芬传》《达?芬奇传》《米开朗基罗传》

B.契诃夫与莫泊桑、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C.《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都是大仲马的作品

D.《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悲喜剧,又称“正剧”

49.一位教师上《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的时候,设计了讨论、探究、比较三个环节。首先指导学生查《现代汉语辞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讨论“小乔初嫁了”中的“了”是读“liao”还是读“le”,“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中的“华”究竟读第一声还是第二声,“一樽还酹江月”中的“还”是读“hai”还是读“huan”,并说出理由。其次指导学生查阅资料理解“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风流”一词的具体含义,并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沁园春·雪》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等诗句中的“风流”进行比较。还让学生比较两个版本中“樯橹”与“强虏”的不同之处。使学生明白“樯橹”一词更有文学味。

以下对这则教学过程设计评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着力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来解决未知问题的好习惯

B.这则教学设计突出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借助工具书,认识词中的重要字音、字词

C.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深刻含义

D.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50.第一课时,主要介绍巴金和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巴老先生是一代文学大师,更被誉为“20世纪中国的良心”。他的作品以及他伟大的灵魂都是学生要了解和学习的,故设计重点是理解巴老先生作为受害者却能率先站出来,直面这段惨淡荒唐的历史,拷问自己的灵魂,让学生瞻仰的人格魅力。而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很大一部分学生都不了解,所以必须花时间让学生认识这段历史,通过列举刘少奇、彭德怀、陈毅、吴晗、老舍、傅雷等人以及巴老先生自己在文革时期遭迫害的例子,让学生重点了解文革年代的疯狂、荒唐、人性沦丧、人人难以自保的惊心历史,以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小狗包弟》这篇课文。

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思考几个问题:1.从笔下我们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狗?2.为什么要向一条小狗表示歉意?3.小狗之死到底是谁的罪过?4.表示歉意的深层含义(即文章主旨)是什么?待第四个问题明确后,对勇于自责反省的精神做适当拓展,包括:1.德国的忏悔与日本的靖国神社参拜事件。(这个例子旨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跪着的德国人永远比站着的日本人伟大——这就是忏悔、反省的人格魅力。)2.认识自己——忏悔意识与我。(虽然我们没有犯下二战时期希特勒和东条英机那样的罪恶,也没有文革时期红卫兵的狂热,但年少懵懂的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肯定曾给别人带来过深深的伤害。古人云:“知过能改,善莫大焉”,让我们袒露心声,做个勇敢真诚的人吧!)从课内到课外,从明确主旨到举例子理解主旨,从他人推及自己,真正理解的情感,并从这里得到一些真实而深刻的启示,引发学生长久的思考。

以上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为《小狗包弟》一课设计的教学思路,以下对其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课时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文革背景,能提高第二课时的学习效率

B.第二课时由浅入深的问题设置,逐步引导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思考,但教师要完成几个主要问题的思考和对忏悔自责精神的理解和拓展,就必须加进对和文革背景的详细介绍

C.没有关注课文“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应从这篇文章“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入手,多找几个例子,引导学生揣摩这种写法

D.拓展内容能紧扣文章主旨,有对他人忏悔、反省的理解和思考,更有对自己的反省、思考

5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学生理解文言文有困难,存在畏难情绪。且本文说理比较隐秘,学生不易掌握。教学设计应深入浅出。

[B]文言文教学仍然要重视“诵读”练习,只教方法而缺少读的实践,学生是无法感受到本文情满笔端、词意婉转恳切的特点的。诵读指导,应让学生懂得读,也让学生读得懂。

[C]课堂讨论,教师除了积极引导参与外,更要设计出好话题,且各个小问题之间要有层次。揣摩语言是披情入理的切入口。推敲本文“动人之情”的力量来源,除了充分运用“赋”的四字骈句、比喻、排比、对偶等艺术手法外,主要是缜密的思维、富有逻辑性的文字,让晋武帝读罢,理屈词穷。说理与抒情缺一不可。

[D]将语言与结构结合在一起分析,既让学生掌握了重点实词的用法,又体会了文章思路,从而真切地感受到缜密的逻辑。可以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原文,又能借鉴写法,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陈情表》一课时的教学反思,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体现了分析学生情况、文本特点和新课标要求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和基础

B.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的教学建议

C.深刻理解了在阅读教学中课堂预设的重要性和教师积极的引导作用

D.抓住文本特点,双向解决文言文阅读中“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的教学目标

52.某教材必修(2)第一单元的选文为《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和《囚绿记》。对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的是()

A.体会作品描述的美景,进入审美境界

B.反复朗读优美的段落,提高鉴赏能力

C.把握作品独特的艺术构思,品味隽永的语言

D.感受作品情感,理解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53.某教师根据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开设选修课程,这一课程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A.诗歌与散文

B.语言文字应用

C.新闻与传记

D.文化论著研读

54.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师:同学们,读了课文题目《将相和》,谁来说说将与相分别指什么

生:既然是将和相“和好了”,当然就有“失和”的过去。这一将一相,为什么会“失和了”又是怎么“和好了”的呢

师:对呀,你提出了非常好的问题,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默读全文,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吧。(提醒学生在课文中圈圈、画画、写写)

师:刚才大家读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并在小组中提出和讨论了自己对课文存在的问题。下面谁来针对这个故事谈谈自己对蔺相如的看法并说说是从课文的哪些句段看出的

生:我觉得蔺相如是个聪明、机智的人。当秦王手捧和氏璧,却绝口不提用来交换的十五座城时,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蔺相如这么说,明摆着是想用骗的手段要回这和氏璧。

生:我觉得。这里用“骗的手段”不妥.用“瞒天过海的计策”更妥当。

师:对,这个词改得好。课文哪个词说这块和氏璧是无瑕的,非常宝贵的

生:无价之宝。

师:刚才有的同学认为蔺相如说了谎话,合理吗如果觉得不合理,你是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的呢

生:“战国时候……”

生:“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从这些话可以看出蔺相如不是在说谎.而是一种谋略。

师:蔺相如觉得,拿城换璧是你秦王提出来的,我把和氏璧给你送来了,你却不交城。于情于理你秦王是说不过去的.这是要回“璧”的基础。

生:我想,秦王对和氏璧这样爱不释手,蔺相如肯定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因为这为完璧归赵赢得了时间,创造了机会。果然,秦王怕得不到和氏璧,不得不答应约定日期举行典礼再交璧,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机智过人。

生:蔺相如已揣摸透了秦王的心理:和氏璧既然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杀了蔺相如不但没用,反倒会落下不讲信用的恶名。让天下人耻笑。天下人都怕杀人不眨眼的秦王,蔺相如竟敢针锋相对。以死相逼,这足以说明他十分勇敢。

生:蔺相如让秦王骗璧失败,秦王肯定恼羞成怒,但是,为了和氏璧,为了秦国的名节,他只能忍痛装着客客气气的样子把蔺相如送回国。面对秦国。蔺相如维护了国家利益和尊严,对赵国,蔺相如没有食言,完璧归赵,说到做到。他确实是个既勇敢又机智的人。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的教学实录(节选),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让学生从题目中读出两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为后面理清文脉奠定了基础

B.这一教学环节旨在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C.学生对蔺相如的言行、进行比较分析。完成了对他的立体剖析和全方位理解

D.学生的解析使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形象更加清晰,这为他们学习下面两个小故事打下了基础

55.某教师选择罗森塔尔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开设选修课程,这一课程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A.小说与戏剧

B.文化论著研读

C.新闻与传记

D.诗歌与散文

56.执教《小狗包弟》,教师布置作业:青春的道路上,谁都会走弯路。你是不是也在成长中犯过错误在本周随笔中写下你的经历,并写一写你反省和忏悔后的感受。对该教学设计的设计意图评价不恰当的是()。

A.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B.鼓励学生通过自我沟通,学会宽容、悦纳自己

C.鼓励学生对文中观点批判质疑,发表不同见解

D.引导学生进行一次自我灵魂的洗礼和人格的升华

57.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在学习选自《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课下阅读读本上的选自《左传》的《重耳之亡》,或者通过其他渠道(校图书馆、家庭藏书、网络……)获得的关于春秋五霸的文言传记文,在借助工具书和书下解释粗通文意的基础上思考:这些春秋霸主或与其相关的历史人物给了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先形成文字,小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两名优秀代表.在课堂上脱稿交流,再将交流资料汇编成册.供全班同学课下阅读。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的教学拓展设计,以下对其评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某一作品为基点,向同一文体的其他篇章拓展,其目的是为能领会同一题材的文章的特点

B.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的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C.通过这一专题活动,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调动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拓宽了视野。扩大了积累

D.引导学生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自主选择阅读,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的阅读与鉴赏要求

58.学习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一课时,教师结语:我们学习了本文精彩的情节、动人的细节,感受到人物生动的形象。形象的塑造,还离不开特定的环境。(PPT展示“草料场火光冲天。天空中大雪纷飞,山神庙血流满地。完成性格与命运蜕变的英雄提枪而……”的画面)课文是小说中最具诗情画意的一部分,环境描写极具魅力,我们留待下节课学习。对该教学环节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A.作为拓展型结束语,让学生对下节课满含期待

B.对本课时内容的概括,一语见地、简洁精当

C.多媒体画面的插入,使结束语时间长,显得拖沓

D.教师从小说三要素的角度进行总结与延伸

59.执教《故都的秋》,教师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对比阅读栗子珍的散文《秋天是一支红唇膏》。思考:同是描写秋景,表达对秋的热爱、赞美,《故都的秋》为何流露出‘悲凉’之情笔下选取的景物为何皆为冷色调”对该教学环节评价不正确的是()。

A.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领悟以景显情的鉴赏手法

B.引导学生把握求同辨异的思维方法,发展思维能力

C.体现新课标理念,关注自主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D.意在通过思考和讨论,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60.以下是某教师设计的《包身7-)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培养筛选信息和阅读报告文学的能力;

②区分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以及评价,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文本的多层次理解,学习本文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以及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比今昔“包身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对上述教学目标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三维目标中、知识与能力目标是教学的重点,需要重点关注

B.在以上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整个教学目标的出发点

C.以上三维目标的设计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

D.三维目标之间是独立的、可以单独完成

6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学生理解文言文有困难,存在畏难情绪。且本文说理比较隐秘,学生不易掌握。教学设计应深入浅出。

【B】文言文教学仍然要重视“诵读”练习,只教方法而缺少读的实践,学生是无法感受到本文情满笔端、词意婉转恳切的特点的。诵读指导,应让学生懂得读,也让学生读得懂。

【C】课堂讨论.教师除了积极引导参与外,更要设计出好话题.且各个小问题之间要有层次。

揣摩语言是披情入理的切入口。推敲本文“动人之情”的力量来源.除了充分运用“赋”的四字骈句、比喻、排比、对偶等艺术手法外,主要是缜密的思维、富有逻辑性的文字,让晋武帝读罢.理屈词穷。说理与抒情缺一不可。

【D】将语言与结构结合在一起分析,既让学生掌握了重点实词的用法,又体会了文章思路,从而真切地感受到缜密的逻辑。可以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原文,又能借鉴写法,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陈情表》一课时的教学反思,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体现了分析学生情况、文本特点和新课标要求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和基础

B.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的教学建议

C.深刻理解了在阅读教学中课堂预设的重要性和教师积极的引导作用

D.抓住文本特点、双向解决文言文阅读中“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的教学目标

62.某教师教学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时。布置预习作业:鉴赏并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诗,总结辛弃疾诗歌的语言风格和创作特点。该作业体现出的教学理念不包括()。

A.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B.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C.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D.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

6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沁园春·长沙》描写主人公的活动,主要用了哪几个动词②从内容上看,一个“看”字,引出景物,一个“忆”字,引出叙事,一个“问”字,引出抒情。请具体说说所“看”之景,所“忆”之事,所“抒”之情是什么(生品读思考后,个别回答)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讲述《沁园春.长沙》一课时,在整体把握阶段设置的几个问题,以下对其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师设置这一问题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诗歌时注意把握词眼

B.第二问有助于学生提高概括能力、把握诗歌思路和诗歌主旨

C.两个问题从点到面、对学生能力的要求逐步提升

D.从两个问题的内容来看、教师的设计意图落在了第二问“诗歌思路和主旨”上

64.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沁园春.长沙》一课时设计的诵读环节是“学生先自由诵读《沁园春.长沙》,再请两名学生分别朗读,充分演绎自己对本词情感的体会。最后听录音朗读。”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师设置自由朗读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初读中解决词中的字音、字词问题

B.个别朗读可展示个人风采,调动积极性,个别朗读次数越多越好,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的要求

C.听录音朗读不仅能让学生在听读过程中纠正字音、断句错误及情感把握不准的地方、还能充分引导学生领悟毛泽东词的意韵、使学生由声人情、由情人景

D.录音朗读后让生对比己之不足,教师再相机指导诵读,对学生朗读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65.学习《归去来兮辞》,学生对陶渊明辞官归隐的行为提出了质疑,认为这是一种逃避,不值得认可。下列教师的做法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直接否定学生观点,因为和文章主旨不符

B.不耽误上课,忽视学生的质疑,继续课程内容

C.借此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刻内涵

D.肯定学生阅读认真,请学生课后找同学交流

66.阅读《蜀道难》教学随笔(节选),按要求答题。

《蜀道难》的学习应该建立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学生可以结合课下解释及一些助学材料,对诗歌的背景,李白的生平,文中的神话传说、语言风格等,做一个系统的了解。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让他们在自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情,选择合适的切入点进行引导分析。

教师讲授本课时要有大局观,要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蜀道难》是李白的名篇,同时也是诗歌中比较重要的经典篇目。所以,了解李白及创作背景极为重要,同时不能忽略本课的艺术成就。通过想象与联想把本文所描绘的场景串联起来至关重要。在诗歌的语言方面,选择文中典型的诗句进行深度的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对上述教学实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师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系统地了解课文

B.语文教学内容不在于“大而全”,而在于“小而深”

C.诗歌教学强调反复诵读,朗读是培养语文语感的重要方式

D.语文教学需善于利用解释及其他助学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67.阅读下面高中必修(2)《荷塘月色》课堂实录(节选),按要求完成下面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导入:我们已经知道朱自清在荷塘上欣赏到了一幅荷花美景。荷花是高洁的象征.在中国诗坛上,写荷花的诗句历来很多,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李碌的《浣溪沙》,看他写出了荷花怎样的情状

《浣溪沙·秋风中荷花》……

师:朱自清笔下月色下的荷花又具有怎样的风姿呢

[B](1)配乐朗读第四段。

(2)课文第4小节写了哪些景色构成了怎样的画面怎样写的

①写了月下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画面很美。

[C]师:感觉怎么样啊

②教师分析:写景技巧:比喻、拟人、通感(修辞)

③第4小节写荷花的三个比喻,一个拟人。

师:“‘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

生:“形状相似,都是圆的。”

师:“那盘子不也是圆的吗锅盖也不是圆的吗怎么不说‘叶子出水很高,像盘子,像锅盖”’

生:“荷叶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

师:……

生:……

[D]在接下来的授课中教师分时段借助古筝曲《春江花月夜》以及张煌言《舟次中秋》等作品进行拓展延伸。辅助教学。

对上面画线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以古代诗文中对荷花的描写引出本课写荷花、荷塘的名篇,导入自然

B.多媒体使用不当,采用配乐形式朗诵课文会影响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感受

C.采用讲授法和问答法、且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D.运用多媒体及补充材料进行拓展延伸,在情境中深化课堂教学

68.学习《拿来主义》,教师把“真正领会‘拿来主义’的含义;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作为教学重点。下面对该教学设计的分析正确的是()。

A.教师应从杂文主题和思想角度选取重点

B.重点的确立没有考虑学生学习杂文时的困难

C.教师认识和理解了杂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

D.教师应该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作为重点

69.某选修教材编排有“《论语》与《孟子》”单元,教师准备重点讲解《四子侍坐》和《齐桓晋文之事》,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四子侍坐》以理解曾皙志向的实质和四子志向之间的关系为重点,《齐桓晋文之事》以探讨孟子的论辩艺术、感知孟子为重点;其他内容由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以此完成对“孔孟专题”的教学。该教学设计没有体现出()。

A.引导学生学习文化探究的方法

B.以点带面。开展专题式教学

C.正确处理课内与课外学习的关系

D.重视实践活动、发展探究能力

70.学习《登高》,教师把“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体会忧国忧民的情怀”作为教学的难点。以下对该教学设计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A.体现了新课标对诗歌鉴赏“理解内涵”的要求

B.教师对本诗的风格与思想情怀给予了足够重视

C.教师带领学生攻克了难点,教学目标即可完成

D.难点设计同时也反映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71.教学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时,教师指出这首诗表达了对春景美好感受和对美好春光欣赏和赞美的思想感情,并举例相同或类似情感的诗歌进行阅读推荐,下列举例不合适的是()。

A.自居易《钱塘湖春行》

B.贺知章《咏柳》

C.杜甫《春望》

D.叶绍翁《游园不值》

72.以下是两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长亭送别》一课时针对同一教学内容设计的两个不同

问题:

教师甲:请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触最深的一两支曲子,分析哪些曲词最具有表现力,最传神地表达了莺莺的情感?

教师乙:在不同场景中,曲词是怎样表现莺莺的心情变化的?

合作探究的方法:

评论:把握鉴赏要点,如意象、情景交融、修辞等。

再创作:交待改编依据,将某一曲词改编为现代短剧或散文。

美读:有感情地朗读。

请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老师提供的方法(有别的方法就更好),鉴赏课文中的曲词。

以下对其评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教师甲的提问更好,有方法,有方向,有要求,更具有针对性

B.教师乙的提问更好,简练有效,针对性强,更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要点

C.教师甲抓住重点内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进行内容解析,提问更有效

D.教师乙的提问明确性更强,教师提供给了学生鉴赏的具体方法,让学生知道该从哪里着手去分析、回答问题,不至于无的放矢,提问更有效

73.阅读《雨巷》的阅读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师:首先,我想邀请一位同学和我合作朗读《雨巷》。(一女生上台和老师合作朗读,老师诵一、三、五节和第七节前三句,女生诵二、四、六节和第七节后三句,[B]背景音乐是张维良的箫曲《听雨》,大屏幕上同时播放与诗意契合的FLASH动画)

[C]师:请同学们自己把诗朗读一遍,然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再告诉我们一点朗读技巧。

生:“丁香一样的颜色”是说姑娘很美,要读出喜欢、欣赏的感觉,可以读轻快一点。“丁香一样的芬芳”是写香味,要读出心驰神往的感觉,“丁香”两个字要拖长一点,读的时候面部表情应该是陶醉状,好像嗅到了花香一样,再配一个伸出右手向外拉开的动作。

[D]师:真厉害。这位同学连朗诵的表情和手势这些细节都考虑到了。

生……

师:同学们,听了你们的朗读,听了你们的经验,老师非常感动。你们哪里是在读文字啊,分明是在用自己的心去触摸诗人的灵魂!

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师生合作。体现出民主意识、合作意识,既是一种朗读示范,同时又能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品味

B.根据诗歌特点。合理适时选择多媒体配合教学,更能增加教学的“诗意”,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C.以学生的喜好来决定教学内容,体现了学生兴趣在教学内容设计当中的决定性作用

D.多样化的点评,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地体现了教学评价的多样性、全面性、客观性等原则

74.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课时,主要介绍巴金和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巴老先生是一代文学大师.更被誉为“20世纪中国的良心”。他的作品以及他伟大的灵魂都是学生要了解和学习的.故设计重点是理解巴老先生作为受害者却能率先站出来,直面这段惨淡荒唐的历史,拷问自己的灵魂,让学生瞻仰的人格魅力。而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很大一部分学生都不了解.所以须花时间让学生认识这段历史,通过列举刘少奇、彭德怀、陈毅、吴晗、老舍、傅雷等人以及巴老先生自己在文革时期遭迫害的例子,让学生重点了解文革年代的疯狂、荒唐、人性沦丧、人人难以自保的惊心历史,以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小狗包弟》这篇课文。

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思考几个问题:1.从笔下我们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狗2.为什么要向一条小狗表示歉意3.小狗之死到底是谁的罪过4.表示歉意的深层含义(即文章主旨)是什么待第四个问题明确后,对勇于自责反省的精神做适当拓展.包括:1.德国的忏悔与日本的靖国神社参拜事件。(这个例子旨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跪着的德国人永远比站着的日本人伟大——这就是忏悔、反省的人格魅力。)2.认识自己——忏悔意识与我。(虽然我们没有犯下二战时期希特勒和东条英机那样的罪恶,也没有文革时期红卫兵的狂热,但年少懵懂的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肯定曾给别人带来过深深的伤害。古人云:“知过能改,善莫大焉”,让我们袒露心声,做个勇敢真诚的人吧!)从课内到课外,从明确主旨到举例子理解主旨,从他人推及自己,真正理解的情感,并从这里得到一些真实而深刻的启示,引发学生长久的思考。

以上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为《小狗包弟》一课设计的教学思路,以下对其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课时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文革背景、能提高第二课时的学习效率

B.第二课时由浅入深的问题设置、逐步引导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思考,但教师要完成几个主要问题的思考和对忏悔自责精神的理解和拓展、就必须加进对和文革背景的详细介绍

C.没有关注课文“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应从这篇文章“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人手、多找几个例子、引导学生揣摩这种写法

D.拓展内容能紧扣文章主旨。有对他人忏悔、反省的理解和思考,更有对自己的反省、思考

75.阅读下面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对课文《荷塘月色》一课的教学设想,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不拘泥于传统的文本解读,不强化教师的权威,鼓励学生结合文本,结合"-3时的处境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做出个性化的解读。

课堂教学由三个环节构成:

[B]一、自由诵读,感知全文内容,感受朱自清的语言艺术

1.诵读你最喜爱的段落:2.品味你最喜爱的句子。

[C]二、深入讨论,走进朱自清的精神世界

问题1:朱自清先生缘何“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请结合文本和你对写作背景的了解,谈谈看法。交流讨论,由第一小组整理陈述观点。

问题2:朱自清先生正在享受月色下的诗意世界,怎么又“突然想起”六朝采莲的事情来了?交流讨论.由第二小组整理陈述观点。

问题3:由我们前面的讨论,你能否从两个“忽然想起”前后,理出朱自清先生笔下的三个荷塘?思考这三个荷塘有什么不同?分别代表了什么?交流讨论,由第三小组整理陈述观点。

[D]三、自由表述,再现心中的荷塘月色。

1.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地描述朱自清先生文中“月下的荷塘”及“塘上的月色”。

2.如果你是一个画家,你会用哪一种绘画形式来表现《荷塘月色》,油画?素描?水彩?水粉?水墨?

通过这三个环节,使学生由对语言艺术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对精神世界的理性认识,再回归到自己的审美体验。

新课程标准倡导知识的生成性、开放性,在课堂设计中,我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以个性与文本对接,力求让学生体验阅读的乐趣,交流的收获,描述的成功,使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地方。

关于这段教学设想,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的要求

B.阅读是学生获得对文本初始体验的重要途径。设计学生自由诵读,尊重了学生的初读体验,使学生实现了与文本真正的对话

C.这个环节以第一个阅读环节为基础,在学生感知全文后,设计的三个核心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两个“突然想起”,把握文脉,顺着朱自清先生的思绪,走近文本的核心,走进朱自清先生的“三重世界”

D.通过语言艺术与绘画艺术转换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引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和绘画能力。体现了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共性联系

76.下面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荆轲刺秦王》一课的作业练习,阅读并回答问题。

一、熟读课文,理出故事梗概,说说是怎样表现荆轲的性格的。

二、背诵易水诀别一段,并说说这段描写烘托了怎样的气氛,其中的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三、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1.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2.持千金之资币物

四、对于荆轲其人其事,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荆轲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强暴的精神是感人的;有人认为荆轲用行刺手段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这种举动不足取。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以下对其设计意图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题意在让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出故事梗概。对情节做适当概括。荆轲的性格也是在情节的发展中体现出来的

B.第二题意在让学生背诵课文的重点段落

C.第三题意在让学生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

D.第四题意在让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做出自己的评价

77.《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所发展。”这一能力发展要求侧重达成的课程目标是()。

A.感受·鉴赏

B.思考·领悟

C.应用·拓展

D.发现·创新

78.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生1读《念奴娇.赤壁怀古》)

(读完后.其他学生鼓掌)

师:读得非常好。人们说诗词,七分诗,三分读。我觉得生1的三分可以得满分了。我想同学们通过自己朗读,也能达到生1这样的高度。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分钟。大声朗读.然后想一想你能读出什么味道来这种味道从何而来。

(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师:好,三分钟到了。我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我先请个女同学。其他同学看看她能读出味道来吗

(生2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完后,其他学生鼓掌)

师:好,请坐。我问问生3,你看她读出味道来了吗

生3:我觉得应该说读得还是不错的。但是不如生1那样激情澎湃一些。因为可能是语调问题。

师:哦,有点含情脉脉了是吗你来读一下我们听听。

(生3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完以后,其他学生鼓掌)

师:你读的时候可能有你对诗词的理解.当然还与个人的气质和音质有关系。生3就是重量级的,生2就是小小的女孩儿,可能读出来声音就不那么浑厚.读得也不错。我觉得阅读是极具个性的审美活动。你读应该读出你自己的味道来。

师:我想听听同学们读出了什么味道,能讲一讲这种味道从何而来吗要落实到诗词之中。谁来讲你读出什么样的感觉了这种感觉是具有个性的。无所谓对或错。这么好的诗词没有我们的阅读是很遗憾的。我找个同学来起个头儿。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时的教学片段,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教学过程反映了阅读教学是古诗词教学的最重要方法

B.教师要求学生想想“能读出什么味道来这种味道从何而来”其实质是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这就更有目标,效率也会更高

C.这段教学既有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也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要求

D.教师最后的总结发问体现了教师将阅读回归文本内容的意图

79.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一位教师上《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的时候,设计了讨论、探究、比较三个环节。首先指导学生查《现代汉语辞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讨论“小乔初嫁了”中的“了”是读“liao”还是读“le”,“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中的“华”究竟读“hua”还是“hua”,“一樽还酹江月”中的“还”是读“hai”还是读“huan”,并说出理由。其次指导学生查阅资料理解“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风流”一词的具体含义,并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沁园春·雪》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等诗句中的“风流”进行比较。还让学生比较两个版本中“樯橹”与“强虏”的不同之处。使学生明白“樯橹”一词更有文学味。

以下对这则教学过程设计评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着力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来解决未知的好习惯

B.这则教学设计突出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借助工具书,认识词中的重要字音、字词

C.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深刻含义

D.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80.学习文言文单元,教师强调词类活用是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之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