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格物致知格物穷理从格致到科学近代国人科学观的演进
随着租赁协议的开放,西方现代科学开始向中国传播。面对被称为“奇怪技能和淫秽技能”的中国现代科学知识,中国现代读者在思想认识和语言观念上经历了从“支配”到“科学”的转变。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近代中国人的科学愿景最终的定位。一利玛窦的“格物致知”思想“格致”一词来自于朱熹的格物致知,虽然“格物致知”理论的最终目的并非是为了探索科学规律,但是应该承认,“格物致知”理论还是部分包含了进行科学研究的内涵。朱熹的思想在从南宋后期到晚清的700年间占据了主导地位。宋代以来,正是在“格物致知”理论的指导下,才推动和促进了中国古代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在事实上也证明了“格物致知”理论所具有的科学的内涵。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论曾一度受到明代王阳明的篡改,“格物”之道被王阳明阐释为“格心”。王阳明认为:“先儒解格物为格天下之物,天下之物如何格得?且谓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今如何去格?纵格得草木来,如何反来诚得自家意?”l19他主张把科学研究排斥在格物致知的范围之外。但是,格物致知理论仍然被其他科学家视为开展科学研究的理论指导。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就指出本草虽曰医家药品其考释性理实吾儒格物之学”。凡例明代著名的音律学家、数学家朱载堉也说:“天运无端,惟数可以测其机;天道至玄,因数可以见莫妙。理由数显,数自理出,理数可相倚而不可相违。”卷3虽然他们在这里所说的“理”并非完全意义上的朱熹的“理学”之理,而只是自然科学之理,但是它们还是契合了朱熹理学中所涉及的格物致知的范畴。明清之际,早期来华传教的西方传教士们将西方近代科学文化知识陆续传入中国,并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以徐光启、李之藻为代表的具有先进思想的中国士大夫初步接触并接受了西方的近代科学知识。为了让中国人认同西方的科学知识,利玛窦利用了“格物致知”概念,提出:“夫儒者之学,亟致其知,致其知当由明达物理耳。……吾西陬国虽偏小,而其庠序所业,格物穷理之法,视诸列邦为独备焉。……且所致之知且深且固,则无有若几何一家者矣”。258利玛窦将宋明理学中的“格物致知”改造为“格物穷理”,并通过这一理论将西方科学知识与中国传统科学实现了对接,进一步发展了朱熹的包括科学研究在内的格物致知思想。徐光启也认为,西学中“更有一种格物穷理之学,格物穷理之中,又复旁出一种象数之学。象数之学,大者为历法,为律吕。”序可见徐光启也是把西方科学包括在格物穷理之学中。方以智在《通雅·文章薪火》中,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大类其中宰理指政治教化等社会知识;“通几”则被视为进行科学研究,是格物致知的重要手段;“质测”则指自然科学研究。融中西科学于一体,并称之为“质测之学”。王夫之对方以智的观点评价道:“密翁(指方以智)与其公子为质测之学,诚学思兼致之实功。盖格物者,即物以穷理,惟质测为得之。”637可见,方以智是以“质测之学”来定义西方的自然科学的。至清初,中国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仍然被局限于格物致知理论的框架之内。被誉为清初“历算第一名家”的数学家梅文鼎就指出:“且夫治理者,以理为归;治数者,以数为断,数与理协,中西匪殊。是故礼可求诸野,官可问诸郯,必以其西也而摈之,取善之道,不如是隘也。”着重强调了数学与“理”的密切关系。康熙皇帝推崇程朱理学,对自然科学研究方面也有所涉猎。他把研究中国传统科学的心得汇编题名为《康熙几暇格物编》,把自然科学研究看作是格物致知的重要内容。乾嘉学派的治学方法实际上是格物致知方法的进一步发展,他们强调实地考察、比较归纳,强调实证,充分弘扬了朱熹格物致知中的科学精神。明末清初的“格物穷理”学说已经初步具备了较为明确的探求科学知识的意旨和内容,与朱熹“格物致知”论中以体认“天理”为目的有着明显的不同。但是,“格物穷理”是由“格物致知”理论发展而来的。许多学者在“格物致知”理论的指导下对中国传统科学进行研究,同时开始学习和研究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传统的“格物致知”理论对于推动中国科学近代化的进程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到了近代中国,尽管这时的科学研究在西方近代科学的影响和冲击下已经脱离了传统的格物致知的框架,但是科学仍被称作格致之学。二第一阶段:近代中国人科学认知实验的提高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西方近代各种科学技术开始陆续传入中国。京师同文馆,广州、上海的广方言馆以及江南制造局的译书馆都翻译出版了大批西方近代科技书籍,如《几何原本》、《谈天》、《地学浅释》等;另外上海墨海书馆、格致书院出版发行的《六合丛刊》、《格致汇编》等科学杂志也向国人介绍了西方近代科学知识。据不完全数据统计,从咸丰三年(1853)到年的年中共有大约部西方科技著作的中文版被介绍给中国人,其中有44部是有关总论的,12部是有关天文气象的,164部是有关数学的、98部是有关理化的,有关博物方面的书籍92部,有关地理方面的著作58部。250虽然此时传入中国的基本上已经是西方分科详细的科学知识,但是国人对西方科学理论体系的认识一如从前,仍旧以“格致”之名来定义西方近代的科学理论体系。如久受西学熏陶的王韬亦说:“中国诚能以格致一变从前之陋,则再越百年,不难驾西人而上之。”8冯桂芬也认为:“如算学、重学、视学、光学、化学等,皆得格物至理。”209在同一时期,京师同文馆所开设的课程也有“格物”一科,主讲内容即为西方的科技知识。西方人伟烈亚力、傅兰雅与李善兰同译的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文译本的书名定为《数理格致》,同文馆的总教习丁韪良1866年也将外文书籍“NaturalPhilosophy”的中文版本名为《格物入门》,共分水学、气学、火学(即热学)、电学、力学、化学、算学等各门分科详细的学科。166丁韪良将应为中文书名《自然哲学》的命名为《格物入门》,可知格物一词在当时是多么深入人心,连西人也不得不以格致为名而取悦世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学习和接受西方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国人还是初步认识到了中西方“格致”的不同。中国近代化学家徐寿就指出:“惟是设教之法,古今各异,中外不同,而格致之学则一。就中国之所谓格致,所以诚正治平也;外国之所谓格致,所以变化制造也。中国之制造,功近于虚,虚则伪;外国之格致,功征诸实,实则皆真也。”李鸿章等也以“中西方格致之学异同”为题考查过格致书院的学生。其中,有人从义理和物理的角度阐发中西之异同,认为中国之格致“乃义理之格致,而非物理之格致也。中国重道轻艺,凡纲常法度、礼乐教化,无不阐发精微,不留余蕴,虽圣人复起,亦不能有加。惟物理之精粗,诚有相形见绌也。”有人则从“形上之道”和“形下之器”的角度来认识中西“格致”的区别。“格致之学,中西不同,自形而上者言之,则中国先儒阐发已无余蕴;自形而下者言之,则泰西新理方且日出不穷。盖中国重道而轻艺,故其格致专以义理为重;西国重艺而轻道,故其格致偏于物理为多,此中西之所由分也。”15即使如极力反对西学的顽固分子刘锡鸿亦认为“建(格致)书院以藏机器而以格致名之殆假大学条目以美其号”。50可见,此时的人们还只是笼统地感觉到西方近代科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格致”学说的差别,但是并不具备从科学分科的理论深度上来认识西方科学理论体系内涵的认识水平。在这一时期,“格致”一词开始成为官方文件中的正式用语,并在朝廷诏书、文告和公文中频繁出现。京师大学堂的所开科目中,格致科亦成为八大门类之一。其中格致科又包括算学、天文学、物理学,动植物学、地质学等6科。而各种以传授西学为主旨的学会团体、期刊丛书以及学校书院等,也纷纷以“格致”命名。“格致”似乎已经成为公众认可的词汇。但是,从中国传统儒家理论体系中借用过来的“格致”这一概念的确无法完全涵盖和准确表达西方近代科学理论体系的真正内涵。而且“格致”一词在使用范围上还出现了较为混乱的局面。有些人认为“格致学”涵盖所有西方自然科学中的所有学科,如认为“格致如化学、光学、重学、声学、电学、植物学、测算学”等广义上的西方自然科学学科。有的人则只把“格致”限定为“凡声学、光学、电学、化学之类皆属焉”等理化学科,299甚至《万国公报》更是狭义地将格致学等同为物理学。由此种对“格致”一词使用上的混乱也可以看出,“格致”这一概念并非是针对西方Science的对等映射。在这一时期,国人还曾经试图找到更加恰如其分的词汇来传达和表述对西方科学体系的真正内涵的认识。比如,“西学”、“新学”、“实学”、“艺学”等名词也都在晚清近代被视作是表述西方自然科学内容的专有名词。不过,这一时期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的大量涌入使国人对西方自然科学的分科特点开始有了初步的认识。如薛福成认为“格致如化学、光学、重学、声学、电学、植物学、测算学”,615梁启超在《西学书目表序例》(1896)中,亦指出西学为“声光化电农矿工商诸学”。122三“科学”概念的由来及内涵此时,东邻日本由于明治维新而迅速崛起,中日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使国人纷纷转目日本以寻求富强之道,中日文化交流开始形成了一股热潮。“科学”一词于是东渡而来,成为由东洋舶来的专有名词。“科学”一词本是日本人西周秉承了法国人孔德的科学分类观点从Science”转译而来。孔德主张将各门知识按照实证性的水平的原则,从简单到复杂,并以先后承继基础的原则进行分类,排列出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的次序。西周则接受了孔德这一思想的精髓,认为“孔德分类诸学之见象,由单纯者至有组织者,立五学(天文学、格物学、化学、生体学、社会学)之模范。其立论极精,其识力极高”。324因此可见,西周将Science对译为“科学”是深深体会孔德所谓“分科之学”原则的个中真味。1879年,在伊藤博文呈给天皇的教育提案中,就提出“科学教育”的主张。康有为1896年编著的《日本书目志》中亦有1885年日本出版的《科学入门》以及《科学之原理》两书名。这两件事例可以说明当时日本国内存在着“科学”一词已被大众广泛接受的可能性了。同时,《日本书目志》中所收录的《科学入门》以及《科学之原理》两书名也应该是“科学”一词在中文书刊中第一次出现。这件事可以说在近代中国科学史上也具有着不可言说的重要意义。据可见资料,“科学”一词在国内最早的应用应该是康有为1898年呈递给光绪帝的《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在其中,康有为提出:“夫以总角至壮至老,实为最有用之年华,最可用之精力,假以从事科学,讲求政艺,则三百万之人才,足以当荷兰、瑞典、丹麦、瑞士之民数矣”“从此内讲中国文学,以研经义、国闻、掌故、名物,则为有用之才;外求各国科学,以研工艺、物理、政教、法律。则为通方之学。”“宏开校舍,教以科学,俟学校尽开,徐废科举。”有专家认为康有为在这里所用“科学”一词应为后来出版文集时校改所为,并非当时原文所用。但是笔者认为,既然康有为在编著《日本书目志》一书的时候收录两本书名有着“科学”一词的书籍,因而似乎可以判断康有为应该是此时就对“科学”这一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这就有可能将这一概念应用到自己的策论之中。1899年,王国维在为桑原藏《东洋史要》中译本(樊炳清译)作序时也说:“自近世历史为一科学,故事实之间不可无系统,抑无论何学,苟无系统之智识者,不可谓之科学。中国之所谓历史,殆无有系统者,不过集合社会中散见之事实,单可称史料而已,不得云历史。”严复则对“科学”这一概念进一步界定为:“执果穷因,是惟科学。”123当然,“科学”一词作为东洋舶来的新词汇,在这时还无法占据话语权的高端地位因而格致一词仍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即使如严复,也没有完全摒弃“格致”这一概念,如严复在1898年所译之的《天演论》中,尚还使用“格致”一词,但是在1901—1902年出版的译作《原富》一书中,就开始出现了“格致”、“格物”和“科学”三词并用的现象。在对这三个概念的分别使用上,就体现了严复对这三个概念的不同认识:其中“格致”和“格物”主要指代物理、化学等具体的自然科学,而“科学”则指向为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的各门理论学科。在严复看来,“格致”、“格物”为技术之学,“科学”则为“通理公例”之学。严复指出:“所谓艺者,非指科学乎?名、数、力、质,四者皆科学也。其通理公,经纬万端。”622而且,严复在这一基础上又把科学所涵盖的传统范围加以扩展,严复在为《群学肄言》作序时,就提出了“群学何?用科学之律令,察民群之变端,以明既往,测方来也”。123表明了他主张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运用于社会问题的研究,严复还认为政治学也应该被纳入到科学的范畴之内。“是取古人谈治之书,以科学正法眼藏观之,大抵可称为术,不足称学。”“今吾所讲者,乃政治之学,非为政治之术。”1248从而进一步将“科学”这一概念从自然科学领域推广到社会问题领域的研究范畴之内。20世纪初,在“格致”和“科学”这两个词的使用概率上。“格致”一词由于是旧有之词,因而最初使用频率较之“科学”更高,但是,由于“科学”一词较之“格致”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及外延,能够更好地表述了西方Science的精髓并准确贴切地诠释了Science的意义。因而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科学”一词终于取代了“格致”,成为了指代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专有名词。此后,格致一词开始渐渐消失。从“格致”到“科学”词汇使用上的变化,其意义不仅在于文字使用上的不同,而是体现了更为重要的观念的变迁。“格致”往往被理解为工艺和技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方法论指导2024年裁判员考试
- 农业植保员考试难点攻克试题及答案解析
- 模具设计师资格考试颠覆传统试题及答案分析
- 模具设计师资格考试的汇编与试题及答案
- 2024年足球裁判员各项能力考题及答案
- 农业植保员市场需求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试题及答案
- 风电场开发计划可行性研究报告(参考模板)
- 2024年农业发展对种子繁育的影响试题及答案
- 揭秘2024年体育经纪人考试题的试题与答案
- 农业植保员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 国家职业技术技能标准 4-08-09-01 商业摄影师 人社厅发202332号
- 专项13-最值模型-将军饮马-专题训练
- GB/T 3045-2024普通磨料碳化硅化学分析方法
- 人格障碍患者的护理
- 人工智能大模型
- 2022年全国统一高考数学试卷(新高考ⅰ)
- 1输变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表式(线路工程)-2024年版
- 2024年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育婴”赛项考试题库(决赛用)
- 《内在强大:应变万难的力量》记录
- TSHJX 067-2024 基于TACS的全自动运行线路综合联调技术规范
- 2024至2030年中国擦窗机器人产业竞争现状及投资决策建议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