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新教材高考生物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与进化课堂互动探究案4生物的进化学生用书_第1页
2024版新教材高考生物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与进化课堂互动探究案4生物的进化学生用书_第2页
2024版新教材高考生物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与进化课堂互动探究案4生物的进化学生用书_第3页
2024版新教材高考生物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与进化课堂互动探究案4生物的进化学生用书_第4页
2024版新教材高考生物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与进化课堂互动探究案4生物的进化学生用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堂互动探究案4生物的进化考点一生物进化的证据任务1完善其他进化证据的比较项目证据结论比较解剖学证据蝙蝠的翼、鲸的鳍、猫的前肢、人的上肢所在部位和结构组成相似它们的起源相同,都是由进化而来的胚胎学证据脊椎动物和鱼在发育早期都有鳃裂和尾,随着发育的进行,除鱼以外,其他动物和人的鳃裂都消失了,人的尾消失了脊椎动物和人都是由进化而来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原始祖先生活在水中细胞水平的证据生物都有能进行生长、增殖的细胞,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支持生物由进化而来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异生物有;生物不同种类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任务2完善教材中能说明生物有共同祖先的其他证据(1)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2)遗传信息传递都遵循。(3)遗传信息传递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4)生物都共用同一套遗传密码子。(5)具有生命系统的细胞都具有生物膜系统(如细胞膜),且细胞膜都是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1.化石在研究生物进化中的应用2.地层中有大量化石3.比较解剖学证据考向一化石在生物进化中的研究应用1.生物进化最可靠的证据是()A.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里按一定的顺序出现B.哺乳动物在胚胎发育初期非常相似C.脊椎动物具有结构相似的器官D.生物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2.已知物种A的化石比物种B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晚得多,由此可知()A.物种A比物种B数量多B.物种A比物种B结构复杂C.物种A一定从物种B进化而来D.物种B一定从物种A进化而来3.对不同地层中生物化石的研究表明,在古生代早期,海生的藻类植物繁盛,到了古生代中期,原始陆生植物出现,到古生代晚期,蕨类植物繁盛,裸子植物出现,中生代裸子植物繁盛,并在中生代晚期出现了被子植物。上述现象不能说明的生物进化事实是()A.生物进化方向是由水生到陆生B.藻类植物是原始低等的植物类群C.被子植物是高等的植物类群D.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都是由藻类植物直接进化而来的考向二生物进化过程中的其他方面的证据4.[2023·烟台模拟]20世纪70年代,生物学家开始通过比较不同生物RNA、DNA的核苷酸序列来说明他们之间的亲缘关系,这属于证明生物进化的()A.胚胎学证据B.比较解剖学证据C.分子生物学证据D.古生物化石证据5.下列关于基因序列比较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基因序列指的是基因中的碱基序列B.通过比较不同生物的同一类基因(如血红蛋白基因)中的碱基序列可以得知它们的亲缘关系远近C.比较猪的胰岛素基因和人的胰高血糖素基因序列也可以了解人与猪的亲缘关系远近D.必须先将不同生物的基因序列进行测序,才能将基因中的遗传信息进行比较6.科学家通过比较与现代马相似的动物的骨骼化石,以及它们的生存时期(如图所示),认为它们是现代马的祖先。不能直接从图中获得的进化证据是()A.腿骨结构大部分相同B.足趾个数逐渐减少C.中足趾逐渐变得发达D.遗传物质基本相同考点二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比较任务1“归纳法”比较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任务2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原理分析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有关的2个误区(1)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已经产生,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不是影响变异的因素,通过环境的选择将生物个体中产生的有利变异选择出来,不利变异遭到淘汰,如喷洒杀虫剂只是将抗药性强的个体选择出来,使整个种群抗药性增强,而不是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2)把物种误认为种群: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一个种群内的各个个体必须属同一物种。同一物种的多个种群间存在地理隔离。考向一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比较1.[2023·青岛模拟]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性的,但这种适应都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这就是适应的相对性。下面体现生物适应相对性的是()A.狐假虎威B.莺歌燕舞C.作茧自缚D.螳螂捕蝉2.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进行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生物的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B.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它们的身体产生了定向的变异C.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D.在长期有毒农药的作用下,农田害虫产生抗药性考向二现代进化理论基础知识的考查3.[2023·菏泽模拟]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无关C.种群通过个体的进化而进化D.种群的基因型频率的变化一定会导致种群的进化4.[海南卷]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的自发突变率虽然很低,但对进化非常重要B.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可相同,也可不同C.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D.同一群落中的种群相互影响,因此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群落考向三以案例分析考查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和应用5.[江苏卷]下图是某昆虫基因pen突变产生抗药性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形成抗药靶位点B.基因pen的自然突变是定向的C.基因pen的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了原材料D.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6.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B.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C.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D.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

考点三物种形成、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任务1协同进化的类型协同进化类型包含类型举例不同物种之间原始合作例如等互利共生例如等捕食例如等寄生例如等种间竞争例如等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地球上最早无氧环境→生物→光合生物出现→空气中有了氧气→出现生物任务2物种形成三个环节的关系图任务3隔离导致物种形成的过程任务4“图解法”把握物种形成的三大模式任务5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比较内容物种形成生物进化标志出现生殖隔离基因频率改变变化前后生物间关系属于不同物种可能属于同一物种二者关系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改变,这种改变可大可小,不一定会突破的界限,即生物的进化导致物种的形成;进化是变,物种形成是变②新物种的形成是长期进化的结果任务6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之间的联系1.必明的两个“不等于”(1)突变≠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DNA分子的基因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突变”不是基因突变的简称,而是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2)隔离≠生殖隔离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隔离可导致物种的形成:①只有地理隔离而没形成生殖隔离,可能产生亚种,但没有产生新物种。②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关键,是物种形成的最后阶段,是物种间的真正界限。③生殖隔离有三种情况:不能杂交;杂交后代不能存活;杂交后代存活但不育。2.对物种和进化的判断技巧(1)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同一物种的标准,是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若存在生殖隔离,则一定是两个物种。(2)判断种群是否进化的标准,是看其基因频率是否发生了变化,若种群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则种群没有发生进化。3.与物种形成有关的两个“不一定”(1)物种的形成不一定都需要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产生。(2)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物种的形成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这种变化可大可小,不一定会突破物种的界限,即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②新物种一旦形成,则说明生物肯定进化了。考向一物种形成过程的考查1.[2023·潍坊模拟]某山地的蜗牛被突然隆起的山丘分隔成两个种群,若干年后,两个种群发生了明显的进化,而后山丘障碍消失,进化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b1和c1间出现了地理隔离,二者之间也一定出现了生殖隔离B.c1到c2的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发生了改变C.d1和d2形态差别较大,所以二者之间一定出现了生殖隔离D.生物圈中物种的形成都必须经历这种长期的地理隔离2.某一小岛上的野兔原种种群由于某种原因造成部分个体分别迁移到了两个其他的小岛上。如图表示野兔原种进化的过程,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新物种1与新物种2基因库不同B.由野兔原种形成新物种显示了物种形成的一种方式,即经过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C.图中X、Y分别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Z仅表示自然选择过程D.在新物种形成的过程中一定存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考向二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3.[2023·日照模拟]科研人员调查某地不同植物花冠筒的深度与昆虫口器长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如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昆虫口器的不同长度是吸食不同深度花冠筒花蜜造成的B.花冠筒的不同深度有利于减弱昆虫间生存斗争的强度C.各种昆虫口器长度差异体现了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D.昆虫口器不同长度、花冠筒不同深度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4.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不能推断出()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B.毒性过强不利于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考向三综合考查生物进化、物种形成及生物的多样性5.[北京卷]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A.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B.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C.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D.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6.[2023·临沂期中]图中a、b、c表示环境条件差异较大、存在地理隔离的三个地区,a地区某种群部分个体迁移至b、c地区(t1、t2表示不同时期),经长期进化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乙、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留居在a地区甲种群的基因频率也将发生改变B.乙、丙两物种的形成经历了从地理隔离到生殖隔离的过程C.乙、丙新物种的形成是两地不同自然环境选择的结果D.乙、丙新物种的形成是甲、乙、丙物种间协同进化的结果考点四聚焦种群基因频率计算的相关题型任务1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比较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定义一个种群的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的比率指群体中具有某一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外延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改变频率改变,频率不一定改变计算公式某基因频率=(该基因的数目/该基因与其等位基因的总数)×100%某基因型频率=(该基因型的个体数/总个体数)×100%任务2如何求算基因频率(1)已知调查的各种基因型的个体数,计算基因频率(A、a为基因,AA、Aa、aa为三种基因型个体数)(2)已知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设有N个个体的种群,AA、Aa、aa的个体数分别为n1、n2、n3,A、a的基因频率分别用PA、Pa表示,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用PAA、PAa、Paa表示,则:PA=eq\f(2n1+n2,2N)=eq\b\lc\(\rc\)(\a\vs4\al\co1(\f(n1,N)+\f(1,2)×\f(n2,N)))=+Pa=eq\f(2n3+n2,2N)=eq\b\lc\(\rc\)(\a\vs4\al\co1(\f(n3,N)+\f(1,2)×\f(n2,N)))=+由以上公式可以得出下列结论:①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而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②某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1/2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任务3性染色体上基因频率的计算p=eq\f(2NXAXA+NXAXa+NXAY,2(NXAXA+NXAXa+NXaXa)+(NXAY+NXaY))×100%q=eq\f(2NXaXa+NXAXa+NXaY,2(NXaXa+NXAXa+NXAXA)+(NXaY+NXAY))×100%(p为XA的基因频率,q为Xa的基因频率,N为个体数)1.几个重要概念的关系: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2.特别提醒(1)根据公式计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如果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就不必考虑性别问题,特别是在理想条件下,若符合哈代—温伯格定律,可以直接代入公式进行计算。(2)只要群体不发生变化,自由交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不发生改变;自交,基因频率不发生改变,基因型频率会发生改变。3.利用遗传平衡定律计算基因型频率(1)前提条件:①种群非常大;②所有雌雄个体之间自由交配;③没有迁入和迁出;④没有自然选择;⑤没有基因突变。(2)计算公式:当等位基因只有两个时(A、a),设p表示A的基因频率,q表示a的基因频率,p+q=1,则基因型AA的频率=p2,基因型Aa的频率=2pq,基因型aa的频率=q2,且p2+2pq+q2=1。考向一已知个体基因型频率,求基因频率1.蜗牛的有条纹(A)对无条纹(a)为显性。在一个地区的蜗牛种群内,有条纹(AA)个体占55%,无条纹个体占15%,在无自然选择的作用下,若蜗牛间进行自由交配得到F1,则A基因的频率和F1中Aa基因型的频率分别是()A.30%,21%B.30%,42%C.70%,21%D.70%,42%2.果蝇长翅(V)和残翅(v)由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假定某果蝇种群有20000只果蝇,其中残翅果蝇个体数量长期维持在4%。若再向该种群中引入20000只纯合长翅果蝇,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前提下,关于纯合长翅果蝇引入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v基因频率降低了50%B.V基因频率增加了50%C.杂合果蝇比例降低了50%D.残翅果蝇比例降低了50%考向二已知隐性个体的基因型频率求基因频率3.[经典模拟]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是()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4.一对等位基因(F、f)位于常染色体上,经调查,兔群中雌兔基因型频率为FF(30%)、Ff(60%)、ff(10%);雄兔基因型频率为FF(20%)、Ff(40%)、ff(40%)。假设随机交配,且后代生活力一致,则子代中()A.基因型频率改变,该群体发生了进化B.Ff基因型频率为48%C.F基因频率雌雄兔均为50%D.雌兔、雄兔的基因型频率不同,进化方向相同考向三X染色体上的基因频率计算5.某生物兴趣小组抽样调查的200人中,各种基因型和人数情况如下表所示,则这200人中,Xb的基因频率为()基因型XBXBXBXbXbXbXBYXbY人数781487030A.85%B.30%C.20%D.15%6.[2023·安阳模拟]调查某校学生中关于某种性状的各种基因型及比例为:XBXB—42.32%、XBXb—7.36%、XbXb—0.32%、XBY—46%、XbY—4%,则该校学生中XB和Xb的基因频率分别是()A.6%、8%B.92%、8%C.78%、92%D.8%、92%考向四已知基因频率求基因型频率7.[安徽卷]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可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A.75%B.50%C.42%D.21%考向五综合计算的考查8.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下表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家蝇种群来源敏感性纯合子(%)抗性杂合子(%)抗性纯合子(%)甲地区78202乙地区64324丙地区8415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上述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改变是基因碱基对替换的结果B.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为12%C.比较三地区抗性基因频率可知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D.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网络建构提升][长句应答必备]1.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2.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3.变异是不定向的,变异的利害性取决于生物所生存的环境。4.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5.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使两种生物协同进化。6.生物进化形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级选考研考向]1.[2023·浙江1月]太平洋某岛上生存着上百个蜗牛物种,但同一区域中只有少数几个蜗牛物种共存。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不同蜗牛物种之间外壳相似性高,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不同蜗牛物种之间外壳相似性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岛上蜗牛物种数就是该岛的物种多样性B.该岛上所有蜗牛的全部基因组成了一个基因库C.同一区域内的不同蜗牛物种具有相似的外壳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仅有少数蜗牛物种生存在同一区域是种间竞争造成生态位重叠的结果2.[2022·辽宁卷]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通过杂交育种技术培育出许多水稻新品种,增加了水稻的遗传多样性B.人类与黑猩猩基因组序列高度相似,说明人类从黑猩猩进化而来C.新物种的形成意味着生物类型和适应方式的增多D.生物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3.[2022·江苏卷]在某生态系统中引入一定数量的一种动物,以其中一种植物为食。该植物种群基因型频率初始态状时为0.36AA、0.50Aa和0.14aa。最终稳定状态时为0.17AA、0.49Aa和0.34aa。下列相关推测合理的是()A.该植物种群中基因型aa个体存活能力很弱,可食程度很高B.随着动物世代增多,该植物种群基因库中A基因频率逐渐增大C.该动物种群密度最终趋于相对稳定是由于捕食关系而非种内竞争D.生物群落的负反馈调节是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4.[2022·北京卷]人与黑猩猩是从大约700万年前的共同祖先进化而来,两个物种成体的血红蛋白均由α和β两种肽链组成,但α链的相同位置上有一个氨基酸不同,据此不能得出()A.这种差异是由基因中碱基替换造成的B.两者共同祖先的血红蛋白也有α链C.两者的血红蛋白都能行使正常的生理功能D.导致差别的变异发生在黑猩猩这一物种形成的过程中5.[2022·海南卷]匍匐鸡是一种矮型鸡,匍匐性状基因(A)对野生性状基因(a)为显性,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A基因纯合时会导致胚胎死亡。某鸡群中野生型个体占20%,匍匐型个体占80%,随机交配得到F1,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得到F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F1中匍匐型个体的比例为12/25B.与F1相比,F2中A基因频率较高C.F2中野生型个体的比例为25/49D.F2中A基因频率为2/96.[2022·河北卷]某植物叶片含有对昆虫有毒的香豆素,经紫外线照射后香豆素毒性显著增强。乌凤蝶可以将香豆素降解,消除其毒性。织叶蛾能将叶片卷起,取食内部叶片,不会受到毒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乌凤蝶进化形成香豆素降解体系,是香豆素对其定向选择的结果B.影响乌凤蝶对香豆素降解能力的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C.为防止取食含有强毒素的部分,织叶蛾采用卷起叶片再摄食的策略D.植物的香豆素防御体系和昆虫的避免被毒杀策略是共同进化的结果7.[2022·浙江1月选考]峡谷和高山的阻隔都可能导致新物种形成。两个种的羚松鼠分别生活在某大峡谷的两侧,它们的共同祖先生活在大峡谷形成之前;某高山两侧间存在有限的“通道”,陆地蜗牛和很多不能飞行的昆虫可能会在“通道”处形成新物种。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A.大峡谷分隔形成的两个羚松鼠种群间难以进行基因交流B.能轻易飞越大峡谷的鸟类物种一般不会在大峡谷两侧形成为两个物种C.高山两侧的陆地蜗牛利用“通道”进行充分的基因交流D.某些不能飞行的昆虫在“通道”处形成的新物种与原物种存在生殖隔离8.[2022·广东卷]白车轴草中有毒物质氢氰酸(HCN)的产生由H、h和D、d两对等位基因决定,H和D同时存在时,个体产HCN,能抵御草食动物的采食。如图示某地不同区域白车轴草种群中有毒个体比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草食动物是白车轴草种群进化的选择压力B.城市化进程会影响白车轴草种群的进化C.与乡村相比,市中心种群中h的基因频率更高D.基因重组会影响种群中H、D的基因频率9.[2022·浙江6月选考]由欧洲传入北美的耧斗菜已进化出数十个物种。分布于低海拔潮湿地区的甲物种和高海拔干燥地区的乙物种的花结构和开花期均有显著差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乙两种耧斗菜的全部基因构成了一个基因库B.生长环境的不同有利于耧斗菜进化出不同的物种C.甲、乙两种耧斗菜花结构的显著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若将甲、乙两种耧斗菜种植在一起,也不易发生基因交流10.[2022·湖南卷]稻蝗属的三个近缘物种①日本稻蝗、②中华稻蝗台湾亚种和③小翅稻蝗中,①与②、①与③的分布区域有重叠,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为探究它们之间的生殖隔离机制,进行了种间交配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交配(♀×♂)①×②②×①①×③③×①②×③③×②交配率(%)081624618精子传送率(%)0000100100注:精子传送率是指受精囊中有精子的雌虫占确认交配雌虫的百分比A.实验结果表明近缘物种之间也可进行交配B.生殖隔离与物种的分布区域是否重叠无关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②和③之间可进行基因交流[国考真题研规律]11.[全国卷Ⅰ,29节选]回答下列问题:回答下列问题:(1)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速地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2)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互动探究案4考点一【任务驱动】任务1共同的原始祖先共同的祖先共同的祖先共同的祖先任务2(1)DNA(2)中心法则【过程评价】1.解析: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答案:A2.解析:根据进化论,B化石在A化石之前,相对来说,A的结构肯定比B复杂,但是A是否由B进化而来,取决于他们的亲缘关系。答案:B3.解析:由题意可知,从古生代早期、中期到晚期的植物有从水生到陆生的特点。最早期的是藻类植物,所以最低等;最晚期的是被子植物,所以最高等;不能看出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与藻类植物之间的进化关系。答案:D4.解析:RNA、DNA是生物大分子,生物学家开始通过比较不同生物RNA、DNA的核苷酸序列来说明他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属于证明生物进化的分子生物学证据。答案:C5.解析:人类的胰岛素基因和胰高血糖素基因的碱基序列也不相同,所以比较猪的胰岛素基因和人的胰高血糖素基因的碱基序列不能说明它们亲缘关系的远近。答案:C6.解析:从图中可以得出腿骨结构大部分相同、足趾个数逐渐减少、中足趾逐渐变得发达;遗传物质DNA是分子水平的证据,不能直接从题图中获得遗传物质基本相同的进化证据。答案:D考点二【任务驱动】任务1个体生存斗争种群基因频率基因重组隔离变异自然选择多样性任务2生存斗争遗传基因频率【过程评价】1.解析:作茧自缚指蚕吐丝结茧,把自己包在里面,在一定情况下保护自己,但在一定情况下造成自我束缚,体现了生物适应的相对性。答案:C2.解析: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是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观点,A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B错误;野兔的保护色是长期与鹰生存斗争过程中形成的,鹰锐利的目光同样是与野兔长期斗争过程中形成的,野兔不具有保护色便容易被鹰吃掉,鹰没有锐利的目光就不易发现野兔,在长期的生存斗争和相互选择中,野兔的保护色和鹰的锐利目光就形成了,C正确;即使无农药,害虫也可以产生抗药性的变异,这一性状并非由农药引起,D错误。答案:C3.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基因型频率改变不一定会导致基因频率改变,所以不一定会导致种群进化。答案:A4.解析:基因自发突变率虽然低,却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正确;生物的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型不同,表现型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因此对环境的适应性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B正确;环境发生的变化如果影响到某些基因型的适应性,由于环境的选择作用,就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如果环境发生的变化不影响种群中各基因型的适应性,则可能不起选择作用,种群基因频率不变,C正确;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才有基因交流,所以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非群落,D错误。答案:D5.解析:pen基因突变后形成了抗药靶位点,A错误;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B错误;基因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原材料,C正确;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属于同一物种,二者不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答案:C6.解析:抗生素对细菌只起选择作用,并非由其导致突变,变异在前,选择在后,A错误;细菌是否变异与是否接触过抗生素无关,B正确;病菌的耐药性与免疫球蛋白是否存在无关,C错误;耐药菌的形成是基因突变所致,与是否接种疫苗无关,D错误。答案:B考点三【任务驱动】任务1海葵和寄居蟹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猎豹和斑马黏液病毒和兔子水稻和稗草厌氧好氧任务2自然选择基因频率地理基因库生殖任务3多个小种群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任务5基因频率物种不一定量质任务6遗传物种生态系统【过程评价】1.解析:山丘的形成将蜗牛分成了两个种群,b1和c1之间出现了地理隔离,但不一定形成生殖隔离,A错误;c1到c2的过程中种群发生了进化,进化的实质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B正确;生殖隔离出现的标准是两种生物之间无法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而形态差别大的生物之间不一定出现了生殖隔离,C错误;不经过地理隔离也可以形成新物种,如四倍体西瓜,D错误。答案:B2.解析:新物种1与新物种2可能是同一物种,也可能不是同一物种;图中显示了经过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形成新物种的方式;种群产生不同性状是突变和基因重组的结果,有利性状个体保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因此,X、Y分别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Z表示若干次突变和基因重组,以及自然选择的作用;在新物种形成的过程中,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答案:C3.解析:昆虫口器的不同长度是昆虫与具花冠筒的植物协同进化的结果,A错误;通过图示可知,不同口器长度的昆虫可取食对应花冠筒长度的植物花蜜,因此,花冠筒的不同深度有利于减弱昆虫间生存斗争的强度,B正确;各种昆虫口器长度差异体现了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C正确;昆虫口器不同长度、花冠筒不同深度是长期相互选择,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答案:A4.解析:病毒感染兔种群,兔子中抗性较强的个体会保留下来,抗性较弱的个体会死亡,病毒感染确实对兔种群的抗性起了选择作用;毒性过强的病毒容易导致宿主的死亡,没有宿主病毒也不可能长期大量增殖存在;毒性过强或者毒性过弱都不利于彼此维持寄生关系而长期存在,中毒性病毒的比例升高并非是兔抗病毒能力下降而是一个长期相互选择、协同进化的结果;蚊子充当了病毒和宿主之间的媒介,在二者的协同进化中发挥了作用。答案:C5.解析:题干中“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由于豹与豹之间的基因组成存在差异性,因此随着F区豹种群密度的增加,其遗传多样性增加,A正确;题干中没有关于十年后F区中豹种群性别比例的相关描述,无法确认其性别比例的变化,B错误;丰富度为群落特征,而豹群为种群,种群数量增加,没有改变丰富度,C错误;引入T区的豹后,引入的雌豹与F区的雄豹交配,产生后代,且种群数量在增加,由此推出致病基因频率下降,D错误。答案:A6.解析:留居在a地区的甲种群的基因频率因为自然选择、基因突变等因素,基因频率也会发生改变,A正确;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而b、c区域存在地理隔离,说明乙、丙两物种的形成经历了从地理隔离到生殖隔离的过程,B正确;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b、c两区域环境不同,对种群有着不同的自然环境选择结果,C正确;图中a、b、c表示环境条件差异较大、存在地理隔离的三个地区,故乙、丙新物种的形成不是甲、乙、丙物种间协同进化的结果,D错误。答案:D考点四【任务驱动】任务1等位基因数基因型基因频率基因型基因任务2(1)2AA+Aa2aa(2)PAA12PAaPaa12【过程评价】1.解析:亲代中A的基因频率为55%+(1-55%-15%)×1/2=70%,在无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亲代和子代的基因频率相同,故F1中A的基因频率=70%,a的基因频率=30%,根据遗传平衡定律,Aa的基因型频率=2×70%×30%=42%,D正确。答案:D2.解析:因该果蝇种群长期保持vv的基因型频率为4%,由此算出v的基因频率为0.2,V的基因频率为0.8,进而计算出引入纯合长翅果蝇前,vv基因型的果蝇有0.04×20000=800只,Vv基因型的果蝇有2×0.8×0.2×20000=6400只,VV基因型的果蝇有0.8×0.8×20000=12800只。引入纯合长翅果蝇后,v基因频率为(800×2+6400)/(40000×2)=0.1,V的基因频率为1-0.1=0.9,A正确、B错误;Vv、vv基因型的果蝇的数目不变,而该种群个体总数增加一倍,所以Vv、vv的基因型频率均降低50%,C、D正确。答案:B3.解析:由题意可知,a的基因频率为60%、A的基因频率为40%,AA个体占16%、Aa个体占48%、aa个体占36%,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的百分比:40%×40%=16%,aa个体的百分比:60%×60%=36%,Aa个体的百分比为48%,A的基因频率:16%+48%×1/2=40%。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16%+48%×1/4=28%,aa个体的百分比:36%+48%×1/4=48%,Aa个体的百分比:1/2×48%=24%,A的基因频率:28%+1/2×24%=40%。答案:C4.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该种群随机交配,且子代生活力一致,则基因频率不发生改变,即该种群没有发生进化,A、D错误;雌兔中F的基因频率为30%+60%×1/2=60%,f=40%,雄兔中F的基因频率为20%+40%×1/2=40%,f=60%,随机交配后,子代的基因频率不变,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子代中Ff的基因型频率为60%×60%+40%×40%=52%,B错误;在子代中,F基因频率在雌兔、雄兔中均为50%,C正确。答案:C5.解析:每个女性基因型中B或b基因共两个,男性基因型中只有一个B或b基因。则Xb的数量是(14+8×2+30)=60,XB和Xb的数量为(78×2+14×2+8×2+70+30)=300,故Xb的基因频率为60/300×100%=20%。答案:C6.答案:B7.解析:根据题意可知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在理想情况下合并为一个种群,两个种群的大小相同,再根据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可知合并后的种群的A基因频率为70%,a基因频率为30%,再根据平衡定律可知下一代中的Aa的基因型频率为2×70%×30%=42%,C正确。答案:C8.解析:家蝇神经细胞膜上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改变是基因碱基对替换的结果;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的频率=2%+1/2×20%=12%;比较三地区抗性基因频率不能推断出抗性基因突变率的大小关系;自然选择可以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因此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答案:C课堂总结网络聚焦大概念①生存斗争②遗传变异③适者生存④种群⑤突变和基因重组⑥自然选择⑦隔离⑧生物多样性历届真题分类集训培素养1.解析:该岛上蜗牛物种数是指该岛上蜗牛的物种数目,而该岛的物种多样性是指该岛上物种的数目,A错误;一个生物种群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称为基因库。该岛上所有蜗牛不是同一物种,它们的全部基因不能组成一个基因库,B错误;仅有少数蜗牛物种生存在同一区域是种间竞争造成生态位分化的结果,D错误。答案:C2.解析:通过杂交育种技术培育出许多水稻新品种,增加了水稻的基因型,即增加了水稻的遗传多样性,A正确;黑猩猩与人类在基因上的相似程度达到96%以上,只能表明人类和黑猩猩的较近的亲缘关系,由于客观环境因素的改变,黑猩猩不能进化成人类,B错误;新物种形成意味着生物能够以新的方式适应环境,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生物类型和适应方式增多,C正确;生物与生物之间有密切联系,自然界中的动物和其他动物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答案:B3.解析:由题干分析可知,aa基因型频率由0.14上升至0.34,说明该植物种群中基因型aa个体存活能力很强,A错误;从引入(0.36×1+0.5×1/2=0.61)到达到稳定(0.17×1+0.49×1/2=0.415)A的基因频率逐渐减小,B错误;该动物种群密度最终趋于相对稳定受捕食关系和种内竞争共同影响,C错误;生物群落的负反馈调节是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D正确。答案:D4.解析:两个物种成体的血红蛋白均由α和β两种肽链组成,但α链的相同位置上有一个氨基酸不同,可能是由基因中碱基替换造成的,A不符合题意;人与黑猩猩是从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