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兴化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江苏省兴化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江苏省兴化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江苏省兴化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江苏省兴化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考试用时:150分钟总分:150分)注意事项: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写在试卷上的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除具有一般文学形象的特征之外,还比一般文学形象更富于艺术魅力。马克思赞扬希腊神话时说,它们“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因而“显示出永久的魅力”。显然,富于艺术魅力,也是马克思主义典型观的应有之义。艺术魅力是一个模糊性概念,这是文学作品的诸种审美素质衍生出来的综合性审美效应,或者说是文学作品总体审美效果,它在文学典型上更为集中地表现出来。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应当是来自性格显示的一种生命的魅力。首先,这种“生命的魅力”在于典型人物的生命所呈现的斑斓色彩,即性格的丰富与多彩。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她多彩的性格既有聪慧过人的、向往着美好爱情的少女之心,又有诗意充盈的、向往着自由和舒展个性的诗人之心,还有一颗超凡脱俗的、孤独自傲的富于东方文化特色的士子之心。然而,世俗环境便给这颗心打上了社会的和时代的烙印。这使她既有贵族少女的孤僻、乖张,又有着世俗女子的软弱和小性儿,使她的叛逆和反抗多存在于心灵的领域,并很难冲破封建礼教的规范,因而只能是无济于事的仅以眼泪和生命相拼的反抗,然而,林黛玉心灵的这一面,从艺术上看,无疑又增添了她的性格的悲剧美,其性格中世俗性与非世俗性的矛盾,拓展了生命的张力,更显得有血有肉丰富多彩,而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其实,林黛玉性格和生命所呈现的斑斓色彩,正是典型塑造艺术追求的一种合乎规律的表现。18世纪以前,典型的塑造一般还是类型化的,人物的性格往往是单色调的,而到了19世纪,随着西方现实主义达到高潮,人物性格的描写也由简单到复杂。其次,典型性格的艺术魅力更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黑格尔说:“一个艺术家的地位愈高,他也就愈深刻地表现出心情和灵魂的深度。”这种心情和灵魂的深度却不是一望可知的,而是“要靠艺术家浸沉到外在和内在世界里去深入探索才能认识到”。因此,所谓“灵魂的深度”,应是作家艺术家的慧眼所在,是他们超越群侪的标志,更是文学典型的必备品格,不仅表现在符合历史真实的尺度上,而且还表现在从典型人物灵魂里所折射出的作家人格的真诚里。因此,文学典型就是这样一种以独特的个别去显现普遍性人物的形象,其性格的丰富性和灵魂的深度,使得这种和人类自身一样的生命形式更具有艺术魅力。(摘编自童庆炳《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材料二: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是文艺创作的重要任务,也是文艺繁荣发展、与时俱进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文艺史反复证明,典型人物必须以艺术的、审美的方式深刻体察和把握人物及其具体现实环境,否则就会“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美,这是典型人物常塑常新的根由所在。典型人物表现美,不应仅是内容或题材意义上的,也应是形式或文体意义上的。审美趣味的变化,呼唤艺术家自觉以新的文体完成新典型的塑造。塑造新时代典型的过程,是体现时代之美、生活之美、人性之美,实现新表达的过程。当前,民族英雄、革命英烈、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越来越受到尊敬和推崇,他们不仅体现时代精神高度和民族文化风骨,而且标示了社会潮流的进步方向。英雄楷模转化典型人物,能更牢固地镌刻在民族乃至人类的精神史册上。在这方面,文艺工作者应当切实担负起典型塑造的责任。只有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以典型的高度标识创作的提升,文艺发展才能真正匹配时代的高度。(摘编自胡一峰《塑造典型人物,为时代传神写照》)材料三: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褙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贯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说话时,已摆了茶果上来。熙凤亲为捧茶捧果。又见二舅母问他:“月钱放过了不曾?”熙凤道:“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节选自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1.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典型具有一般文学形象的特征但高于一般文学形象,有强大的艺术魅力,能够给读者艺术享受。B.要想展现人物性格的丰富与多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就有必要对人物进行多侧面、多层次的描写。C.文学典型的灵魂深度与作家的灵魂深度是一样的,从典型人物的灵魂里能折射出作家人格的真诚。D.英雄楷模具有重要的精神特质,受到大众尊敬和推崇,将他们转化为典型人物有利于传递时代精神。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典型因其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并且富于永恒的艺术魅力,而成为马克思主义典型观的应有之义。B.材料一认为林黛玉敢于向封建礼教的规范反抗的叛逆行为,增添了其命运的悲剧色彩,更显出其生命的张力。C.作家在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果偏重类型化,性格单一化,就不能符合典型人物的特点,也不会具有艺术魅力。D.成功地塑造出典型人物,时代精神自然可以通过典型人物艺术地、审美地传达出来,也就避免了枯燥的说教式传达。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曹禺《雷雨》中的周朴园,自私、虚伪,但对鲁侍萍的怀念却又有着执着、真挚的一面。B.《庄子·杂篇·渔父》中有这样一句话:“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C.《老人与海》中的桑迪亚哥,面对鲨鱼的轮番攻击不屈不挠,展现出人类的自信和勇气。D.列夫·托尔斯泰指出:“所有的人,都是黑白相间的花斑马——好坏相间,亦好亦坏。”4.材料一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5.学校《红楼梦》研究兴趣小组举办红楼人物品读会,请你根据三则材料谈谈你对王熙凤这一形象艺术魅力理解。【答案】1.C2.D3.B4.①举例论证。举林黛玉的性格之例,论证了典型人物的艺术魅力在于性格的丰富与多彩的观点。②引用论证。引用黑格尔的话语论证了典型人物的艺术魅力在于形象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的观点。5.王熙凤是具有永久魅力的文学典型。①呈现了性格和生命的丰富与多彩。一边对黛玉热辣似火,一边又语含暗示,提醒“主客”“里外”有别;既放诞无礼,又精明强干。②显示灵魂的深度。这一典型既形象符合历史和生活真实,又寄寓了作者曹雪芹对封建大家庭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对家族命运的深刻思考。③得益于作家对人物性格从心灵到行动进行艺术、审美的表达。【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文学典型的灵魂深度与作家的灵魂深度是一样的”错误,根据原文“黑格尔说:‘一个艺术家的地位愈高,他也就愈深刻地表现出心情和灵魂的深度。’这种心情和灵魂的深度却不是一望可知的,而是‘要靠艺术家浸沉到外在和内在世界里去深入探索才能认识到’。因此,所谓‘灵魂的深度’,应是作家艺术家的慧眼所在,是他们超越群侪的标志,更是文学典型的必备品格,不仅表现在符合历史真实的尺度上,而且还表现在从典型人物灵魂里所折射出的作家人格的真诚里”可知,应是作家的灵魂深度决定文学典型的灵魂深度,但不是二者一样,例如鲁迅与样林嫂的灵魂深度是不一样的。选项“是一样的”曲解文意,与原文不符。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文学典型因其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而成为马克思主义典型观的应有之义”错误,根据原文“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马克思赞扬希腊神话时说,它们‘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因而‘显示出永久的魅力’。显然,富于艺术魅力,也是马克思主义典型观的应有之义”可知,“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指的是希腊神话,选项“文学典型因其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属于张冠李戴;“文学典型因其……文学典型因其”前后句之间不是因果关系,选项强加因果。B.“叛逆行为……显出其生命的张力”错误,根据原文“林黛玉心灵的这一面,从艺术上看,无疑又增添了她的性格的悲剧美,其性格中世俗性与非世俗性的矛盾,拓展了生命的张力,更显得有血有肉丰富多彩,而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可知,是“其性格中世俗性与非世俗性的矛盾,拓展了生命的张力”。选项“叛逆行为……显出其生命的张力”于文无据,与原文表述不符。C.“不会具有艺术魅力”错误,根据原文“18世纪以前,典型的塑造一般还是类型化的,人物的性格往往是单色调的”可知,原文并未提到不具有艺术魅力。选项“不会具有艺术魅力”说法过于绝对,与原文表述不符。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根据原文“首先,这种‘生命的魅力’在于典型人物的生命所呈现的斑斓色彩,即性格的丰富与多彩”“其次,典型性格的艺术魅力更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因此,文学典型就是这样一种以独特的个别去显现普遍性人物的形象,其性格的丰富性和灵魂的深度,使得这种和人类自身一样的生命形式更具有艺术魅力”可知,材料一的观点是“典型性格的艺术魅力来自其性格的丰富性和灵魂的深度”。A.“周朴园,自私、虚伪,但对鲁侍萍却又有着执着、真挚的一面”,体现出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可作为材料一的名言论据。B.“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意思是真诚的人,能做到十分的诚心;能打动别人,不真诚就不能打动别人。谈的是“求真”的重要意义,不涉及典型形象的塑造问题。不能作为材料一的名言论据。C.“桑迪亚哥,面对鲨鱼的攻击不屈不挠,展现出人类的自信和勇气”,体现出勇敢坚毅的人物形象特征,可作为材料一的名言论据。D.“所有的人,都是黑白相间的花斑马——好坏相间,亦好亦坏”,说出了人物形象的共性特点,可作为材料一的名言论据。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根据原文“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她多彩的性格既有聪慧过人的、向往着美好爱情的少女之心……拓展了生命的张力,更显得有血有肉丰富多彩,而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可知,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举林黛玉的性格之例,论证了典型人物的艺术魅力在于性格的丰富与多彩的观点。根据原文“黑格尔说……不仅表现在符合历史真实的尺度上,而且还表现在从典型人物灵魂里所折射出的作家人格的真诚里”可知,文章运用了引用论证,引用黑格尔的话语论证了典型人物的艺术魅力在于形象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的观点。【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根据原文“首先,这种‘生命的魅力’在于典型人物的生命所呈现的斑斓色彩,即性格的丰富与多彩”可知,呈现了性格和生命的丰富与多彩。根据原文“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可知,身为大家闺秀,王熙凤外表标致,容貌美丽。而日常生活中,她喜欢穿金戴银,常穿大红大绿衣服,于华贵艳丽中又略显俗气张扬。王熙凤模样标致,楚楚动人,的确不同凡响;穿戴打扮精雕细琢,通身珠光宝气,华贵异常,又格外俗气。作为贾府“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管家,她仰仗着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行事做人都极其张扬泼辣,一般的男人也比不上她,是贾府乃至当时社会当之无愧的“女强人”。根据原文“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可知,一边对黛玉热辣似火,一边又语含暗示,提醒“主客”“里外”有别;既放诞无礼,又精明强干。因此,呈现了性格和生命的丰富与多彩。根据原文“其次,典型性格的艺术魅力更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可知,显示灵魂的深度。王熙凤是金陵世族王家的女儿,贾琏之妻,贾母的孙媳妇,王夫人的内侄女。深得贾母的宠爱和王夫人的赏识,是贾府赫赫有名的管家,贾府的实际掌权者。她是贯穿整个《红楼梦》的重要人物之一,在《红楼梦》的所有人物中,她的形象最完整,也最丰满。如果说《红楼梦》中四百多个人物组成了一张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的话,那么,作为贾府管家的王熙凤就处在这张网的中心,将贾府内外长幼、尊、亲疏、嫡庶、主奴各色人等联结在了一起。因而,这一典型既形象符合历史和生活真实,又寄寓了作者曹雪芹对封建大家庭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对家族命运的深刻思考。根据原文“文艺史反复证明,典型人物必须以艺术的、审美的方式深刻体察和把握人物及其具体现实环境”“典型人物表现美,不应仅是内容或题材意义上的,也应是形式或文体意义上的”可知,得益于作家对人物性格从心灵到行动进行艺术、审美的表达。(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歌声王愿坚我们钻进这荒凉的原始森林,已经整整三天了。1935年的晚秋,却似乎比往年来得更早一些。突围战后,我们三个凑在了一起。我受了一点擦伤,可以坚持着走;四班长赵广烈的伤势重多了,头上、腿上好几处伤口。唯一的一个囫囵人,就是连部的通信员小孙了。我伸手从怀里掏出了最后的那个苞谷,掰下几个粒子放到老赵干裂的嘴里。小孙过来了。两年前,他跟着父亲越过鸭绿江,参加我们抗日联军。他三脚两步跑到我们身边,摊开衣兜,把一大把榛子和一堆松塔抖在我们面前。自己却扎扎腰带,哧溜哧溜爬上一棵大杉树,瞭望去了。几颗松子还没吃下,小孙又急匆匆地爬下来,神秘地说:“喂,咱们走到天边上来了。”原来离我们休息的地方不远,就是这片森林的边缘。对面河岸上,一个苏联边防军的哨兵在游动。在哨兵的身后,是一块长满茅草的小小的盆地。平坦的草场被傍晚的阳光一照,抹上了一层金色,像一大匹柔软的缎子,平直地伸向远处,一直伸到一丛墨绿色森林的边缘,草场的上空瓦蓝瓦蓝的,几朵白云在轻轻浮动,两只老鹰在安详地打着旋。草场上,一大群苏联男女正紧张地劳动着,草杈迎着阳光,一亮一亮的,一团团草捆被扔到马车上。彩色的衣裙、花头巾在迎风飘动。看着看着,我的眼睛渐渐地潮湿了、模糊了。突然头顶上“咔嚓”一声,小孙不小心压断了一根树枝。紧跟着,一阵急促的哨声刺耳地响起来。我背起老赵,拔腿往林里跑去。小孙在后面掩护,他一面回枪,一面骂着:“哼,连看看都不让……”当我们吃力地翻过山背,山下已经布满了敌人的散兵和马队。大家心里明白:三个人里面有两个彩号,要想在这密密的重围中冲出去,已不可能了。小孙抽抽搭搭地哭起来。老赵伸手把小孙的鞋带仔细地系了系,问道:“你今年十几了?”“十七。”“你年轻,又没有受伤。你得活着。我们俩往东那么一打……”话没说完,就被小孙打断了:“咱死,死在一起……”话一时顶住了,谁也不再说什么。林里更静了。一阵风过处,“吧嗒吧嗒”两颗松塔落在地上,骨碌骨碌滚到小孙的脚边,一只毛茸茸的小松鼠跟着蹿下来。它并不怎么怕人。它扒着树干,不停地摇着它那长长的尾巴,瞪着一对小眼好奇地瞧着我们。小孙捡起松塔,下意识地往里面瞅了瞅,随手丢给了松鼠。那家伙轻轻一纵,抓起松塔跑走了。又是一阵沉默。突然,老赵挣扎着爬起来。只见他受伤的胳膊哆哆嗦嗦地向我伸过来。我把他那只手紧紧地握住。接着,又一只手很快地落到了我的手上。三只手紧紧地扣在一起,一件决定我们命运的大事就这样在一瞬间无言地决定了。我从衣服里子里拿出临时党证,叠了叠,压在枪的表尺底下,对面,小孙往我这边爬,说:“我爹临死的时候这么说过:‘就是牺牲了,也要脸朝东死去!’”猛地,老赵把一只手重重地按到了我的肩膀上:“听!快听!”松涛在吼着。在这海潮似的涛声里,隐隐约约地有一种奇异的声音汇合着湖上的风吹送过来,这是一个人在唱歌。歌声,不怎么高亢,也并不悠扬,它低沉而又坚决地涌进森林,压过了松涛,冲进了我们的心,歌是用我很不熟悉的语言唱出来的。我觉得它是那么亲切、那么耳熟,很快,歌声和我心里的一支歌曲共鸣了。是它,是它!是多么震撼人心的歌声啊!我用整个心去捕捉着每一个音符,和着这歌声,歌词从心底里流出来。歌声更加洪亮了。开始,只是一个男中音在唱,接着,越来越多的人加进去,有低沉的男声,也有嘹亮的女声。汇成了一个大合唱。一点也不错,正是他们!我仿佛看见,他们放下了草杈,他们正挽起手,站在那个高高的土坡上,向着南方,向着我们这些被枪声和铁蹄包围着的人,在齐声唱着这支无产阶级战斗的歌曲,歌声在继续着,歌声和着松涛,合成了一个巨大的音响,摇撼着整个森林,宿鸟惊飞了,树叶簌簌地落下来。我们都情不自禁地和着这歌声低唱起来。不知什么时候,老赵摇摇晃晃地扶着树干站起身来:“不对!不对啊!”他用力摇着手榴弹,“我们能活着出去,我们一定得活着出去!”“四班长,你下命令吧!”“没有什么好说的,继续跟着那边唱,剩一个人也要把这个歌唱到底,这就是战斗命令!”事情像刚才那样突然地决定了,小孙紧握着小马枪走在前面,我把老赵背起来,不知怎的,他似乎轻了许多,我一手拄着木棍,一手提着驳壳枪;老赵手里握着手榴弹。我们轻步走下山包。背后,歌声还在响着。黎明时分,在一块林中的空地上,一堆通红的篝火燃烧起来了。在篝火近旁,我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嚼着新爆开的爆米花,我们放开嗓子纵情地歌唱起来。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6.下列对加点字词在文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囫囵人:意指整个人,表明连部的通信员小孙是三人中唯一没受伤的。B.天边:意指国界,说明这里既是森林的边缘,同时也是中苏的国界线。C.彩号:意指作战受伤的人,两个“彩号”是本文作者以及班长赵广烈。D.顶住:即僵持,关于生死,老赵和小孙的想法有冲突,谁也不想开口。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孙之所以“抽抽搭搭地哭起来”,主要是源于他对自己不小心发出声响引来了敌人的自责。B.衣服里子拿出,细心叠,压在枪底下,这些细节表明临时党证是“我”格外珍惜的物品。C.小孙爹告诉小孙“要脸朝东死去”,是因为他们的祖国在东边,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D.“我”背老赵,觉得“他似乎轻了许多”,是因为生存环境恶劣,缺乏食物,人的体重减轻。8.文章描写赵广烈的文字不多,却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请简要分析其形象特征。9.关于创作,王愿坚说:“自从1953年接触红军时期斗争生活的题材起,我就算扑到了革命战争历史上,在这个金矿的矿床上面行走,挖掘,寻找,慢慢地发现:我找的并不是历史本身,而是历史里蕴蓄着的另外一种东西。这种东西可以管它叫做诗。”本文充分体现了这一主张,请就结尾划线文字来谈谈你对这段话中“诗”的理解。【答案】6.D7.D8.①赵广烈为了保护年轻的同志,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是革命英雄的形象。

②赵广烈在生死的关键时刻意志坚定,头脑清醒,表现了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

③赵广烈有强烈的革命责任心,对于自己的使命和社会责任始终保持高度的认识和紧迫感,不惧困难和危险,为了完成任务而奋斗不息。9.①以景物描写衬托歌声,松涛激荡澎湃却被歌声压过,衬托出歌声的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

②通过尽兴的歌唱表达了对革命理想的坚定信念,而将歌声比作一只看不见但强有力的大手,使人真切地感受到歌声的力量;

③以人的精神改变歌声的表现,歌声赋予战士以巨大的精神力量,使他们具备了克服困难而求生的勇气。【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D.“老赵和小孙的想法有冲突,谁也不想开口”错误。“你年轻,又没有受伤。你得活着。我们俩往东那么一打……”“话没说完,就被小孙打断了:‘咱死,死在一起……’”可知,老赵希望把生的希望留给小孙,小孙却不愿意独自偷生,要和大家生死在一起,表达了战争时期革命同志间的生死与共的感情,谁也不愿放弃对方的想法让彼此一时无法开口。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是因为生存环境恶劣,缺乏食物,人的体重减轻”错误。原文“背后,歌声还在响着”“黎明时分,在一块林中的空地上,一堆通红的篝火燃烧起来了。在篝火近旁,我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嚼着新爆开的爆米花,我们放开嗓子纵情地歌唱起来。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可知,觉得老赵轻了很多,象征战士对未来的热切期盼,心中充满希望,深化了团结才能战胜敌人的主旨。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原文“老赵伸手把小孙的鞋带仔细地系了系,问道:‘你今年十几了?’‘十七。’‘你年轻,又没有受伤。你得活着。我们俩往东那么一打……’”可知,赵广烈为了保护年轻的同志,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是革命英雄的形象。原文“突然,老赵挣扎着爬起来。只见他受伤的胳膊哆哆嗦嗦地向我伸过来。我把他那只手紧紧地握住。接着,又一只手很快地落到了我的手上。三只手紧紧地扣在一起,一件决定我们命运的大事就这样在一瞬间无言地决定了”可知,赵广烈在生死的关键时刻意志坚定,头脑清醒,表现了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原文“不知什么时候,老赵摇摇晃晃地扶着树干站起身来:‘不对!不对啊!’他用力摇着手榴弹,‘我们能活着出去,我们一定得活着出去!’‘四班长,你下命令吧!’‘没有什么好说的,继续跟着那边唱,剩一个人也要把这个歌唱到底,这就是战斗命令!’”可知,赵广烈有强烈的革命责任心,对于自己的使命和社会责任始终保持高度的认识和紧迫感,不惧困难和危险,为了完成任务而奋斗不息。【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题干中的作者所说的话意思是:在创作历史军事题材作品的过程中,他发现创作的不仅仅是历史和军事,深层表达的是在革命历史和战争岁月中沉淀出的精神品质,即革命历史和战争的诗意。结合原文“黎明时分”“林中的空地上”“一堆通红的篝火”等环境的描写,以景物描写衬托歌声,松涛激荡澎湃却被歌声压过,衬托出歌声的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结合原文“纵情地歌唱起来”“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可知,通过尽兴的歌唱表达了对革命理想的坚定信念,而将歌声比作一只看不见但强有力的大手,使人真切地感受到歌声的力量;结合原文“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嚼着新爆开的爆米花,我们放开嗓子纵情地歌唱起来”可知,以人的精神改变歌声的表现,歌声赋予战士以巨大的精神力量,使他们具备了克服困难而求生的勇气。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乡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乙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B.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C.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D.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寡人,指“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寡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B.执事,指办事的有关官员,文中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C.左尹,官名,掌管军事。与之相对应的有右尹,其地位略高于左尹。D.关中,古人习惯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文中指战国末期秦的故地。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烛之武的牢骚引出郑文公的自责,使故事富于变化;乙文详述项伯夜告之事,松弛了紧张的氛围。B.甲文“夜缒而出”既暗示局势紧张,又衬托出烛之武的勇敢:乙文座次安排既体现项羽的自高自大,又见双方力量悬殊。C.古人很重视“义”。甲文子犯请求攻打郑国,但晋侯认为失去秦国的帮助,再打不合仁义:乙文项伯劝说项羽时也提到“义”。D.甲乙两文都善于在矛盾冲突中,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塑造人物形象,既突出人物形象,又不失历史真实。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答案】10.A11.C12.C13.(1)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2)项伯于是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君王对待他人仁慈。你进去上前为他敬酒,敬酒完毕,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入前”的目的是“为寿”,中间不断开,排除CD;“因击沛公于坐”是状语后置句,“于坐”是后置状语,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其地位略高于左尹”错,应该是右尹地位次于左尹。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但晋侯认为失去秦国的帮助,再打不合仁义”错误。由原文“失其所与,不知”可知,晋侯认为失去秦国的帮助,再打是不明智的。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东道主”,古今异义词,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古今异义词,出使的人;“共”,通“供”,提供;“乏困”,缺乏的东西。(2)“夜”,名词作状语,连夜;“之”,动词,到;“具告以事”,状语后置句,“以事俱告”。参考译文:甲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乙楚军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于是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替韩王护送沛公入关,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于是张良进去,详细地告诉了刘邦。刘邦大惊,说:“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刘邦说:“一个浅陋无知的小人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所以就听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比得上项王的吗?”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当然比不上啊!这又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沛公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现在事情危急,因此他特意来告知我。”刘邦说:“他和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去见刘邦。刘邦捧上一杯酒向项伯祝酒,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项伯答应了,告诉刘邦说:“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军营里,把刘邦的话报告了项羽,趁机说:“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进关来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这是不讲信义。不如趁此好好对待他。”项羽答应了。……项羽当天就留下刘邦,和他饮酒。项羽、项伯朝东坐,亚父朝南坐,亚父就是范增;刘邦朝北坐,张良朝西陪坐。范增多次向项羽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羽,项羽沉默着没有反应。范增起身,出去召来项庄,说:“君王对待他人仁慈。你进去上前为他敬酒,敬酒完毕,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项庄就进去敬酒。(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浣溪沙晁端礼清润风光雨后天。蔷薇花谢绿窗前,碧琉璃瓦欲生烟。十里闲情凭蝶梦,一春幽怨付鲲弦,小楼今夜月重圆。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抒写仲春时节,一场春雨后的怡人风光,“清润”一词指清爽湿润B.蝶梦的典故来自《庄子》“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有恍惚迷离的意味。C.“碧琉璃瓦欲生烟”一句暗含比喻,指琉璃瓦被雨水冲刷后如美玉般生烟D.下片侧重抒情,“十里”“一春”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来凭吊闲情幽怨。15.本词尾句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4.A15.“小楼今夜月重圆”意为:小楼之上,今夜的月亮又重新圆了起来。

尾句并不是直接抒情,而是写月圆这一事实,词人把要表达的情感隐匿在圆月当中,故而实际上词人是采用借景抒情、以景作结的方式进行情感的抒发。一方面,词人心中含有对春日的感伤;另一方面,词人在夜晚登上阁楼,发现今日是月圆之夜,不禁升起一股寂寞之情,或许还有对远方惦念之人的思念,同时,还有心中愁闷难以排遣,只能在夜晚对月吟唱的怅惘之情,意境深幽、耐人寻味。【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A.“仲春”“春雨”错。这首词上片写夏日雨后,风光清润。“蔷薇花谢绿窗前”意为”绿窗前蔷薇花已然凋谢”。蔷薇花初夏开花,花期一般为每年的5至9月。故选A。【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抒情手法及情感的能力。尾句“小楼今夜月重圆”,意为在阁楼上看,发现今夜的月亮又重新圆了起来。据此可知词人并不是在尾句中直接抒情,词人要表达的情感隐匿在这一轮重新出现的圆月当中,采用借景抒情、以景作结的方式进行情感的抒发。具体到情感分析,一方面,根据前文“十里闲情凭蝶梦,一春幽怨付鲲弦”可知,词人心中含有对春日的感伤;另一方面,在夜晚,词人登上阁楼,猛然发现今日乃是月圆之夜,“月圆”往往象征阖家团圆之意,因此据“月重圆”一句似乎可以一窥词人心中对远方亲人、友人等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心中愁闷难以排遣,只能在夜晚对月吟唱的怅惘之情。以景结情,意境深幽、耐人寻味。(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7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营造轻松的交谈气氛。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传神地表现出孔子含蓄委婉的表态,含而不露地批评了子路“________________”。(3)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出洞庭湖的浩瀚无际,磅礴气势,勾勒出一幅宏伟壮阔的画面。(4)《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写水,“________________”写山,从总体上写金陵的山川形势,更给全词描绘出一个广阔的背景。(5)《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未曾给当朝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借明亮的月光和灿烂的银河,说自己“表里俱澄澈”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牡丹亭·游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杜丽娘叹息满园春色无人赏识,都交付给了破旧冷落的庭院,表现了杜丽娘的伤春之情。【答案】①.以吾一日长乎尔②.毋吾以也③.夫子哂之④.其言不让⑤.吴楚东南坼⑥.乾坤日夜浮⑦.千里澄江似练⑧.翠峰如簇⑨.六朝旧事随流水⑩.但寒烟衰草凝绿⑪.素月分辉⑫.明河共影⑬.原来姹紫嫣红开遍⑭.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毋、哂、坼、簇、衰、嫣、颓垣。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有人说,互联网虽然实现了我们的一个古老的梦想,把远在天涯的人变得___________,但与此同时也可能恰好相反,把身边的人变得如在天涯,因而引发了一种普遍的担心:当我们越来越习惯于线上的虚拟世界时,我们是否会最终失去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对线上虚拟世界的担心,并非___________。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样,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过度沉迷有可能让一些人“越来越拥抱技术、越来越忽略彼此”。实际上,线上与线下之间的界限也不是那么_____________。研究发现,互联网中的社交关系大多是通过“上传”线下的好友形成的,是现实社交的延续。从空间角度来讲,互联网有助于我们维系远距离的线下关系;从时间角度来看,媒介化创造了一种广泛的双向即时互动。空间和时间由于不断压缩,大大增强了互动性,社会交往效率有助于得到显著提高。()。“虚拟”与“现实”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实世界为虚拟生活____________地提供养料,虚拟生活又能激发和充实现实世界的活力。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近在咫尺杞人忧天泾渭分明源源不断B.触手可及空穴来风泾渭分明取之不尽C.近在咫尺空穴来风非此即彼源源不断D.触手可及杞人忧天非此即彼取之不尽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社会交往是如此,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B.不但社会交往如此,而且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C.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和社会交往也是一样的D.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这样,除了社会交往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由于空间和时间不断压缩,大大增强了互动性,有助于社会交往效率显著提高。B.由于空间和时间不断压缩,大大增强了互动性,社会交往效率得到显著提高。C.空间和时间由于不断压缩,互动性大大增强,社会交往效率得到显著提高。D.空间和时间由于不断压缩,互动性大大增强,有助于社会交往效率显著提高。【答案】17.A18.A19.B【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近在咫尺:形容距离很近。触手可及:指近在手边,一伸手就可以接触到。语境是形容距离极近,但并非实指。再根据语境中的“远在天涯”可推知,应选“近在咫尺”;杞人忧天:总是去忧虑那些不切实际的事物。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和担心。空穴来风:有了空穴才有风进来。比喻流言、消息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现多用来指消息和传闻毫无根据。语境说的是对线上虚拟世界的担心并非没有必要,应选“杞人忧天”;泾渭分明: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非此即彼:意思是不是这一个,就是那一个。语境是说现在线上线下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再联系后文“‘虚拟’与‘现实’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知应选“泾渭分明”;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多用于事物,而少用于人。取之不尽:形容物质或精神的原料极其丰富。语境中有“提供养料”,应选“源源不断”。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括号前面说的是“互联网中的社交关系”,也就是“社会交往”,因此应以“社会交往”开头与前面衔接;括号后面说“‘虚拟’与‘现实’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说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而“社会交往”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是并列关系。B.将二者关系定位为递进关系,不正确;C.应先说“社会交往”,再说“工作和生活”;D.“除了社会交往”说法错误,且应先说“社会交往”,再说“工作和生活”。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空间和时间由于不断压缩,大大增强了互动性”语序不当,“空间和时间不断压缩”是后面“互动性增强”的原因,“由于”应该放在前面,应改为“由于空间和时间不断压缩,大大增强了互动性”;“社会交往效率有助于得到显著提高”句式杂糅,要么说“……得到显著提高”,要么说“有助于……提高”,可改为“社会交往效率得到显著提高”。综合分析可知,只有B项修改正确。故选B。(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日行一万步”渐渐成了现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