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玉裁《说文解字》研究述评_第1页
段玉裁《说文解字》研究述评_第2页
段玉裁《说文解字》研究述评_第3页
段玉裁《说文解字》研究述评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段玉裁《说文解字》研究述评

段玉洁是清代小学的优秀人物。他对语言学、音乐、教育、学校研究等方面有着深刻的研究。在清代古音学史中,他的成就独步一时,他在古韵分部和古音理论方面的贡献对清代中后期的古音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最为人称道的仍是其倾注大量心血浇灌而成的《说文解字注》,它代表了中国语言文字研究的最高峰,被后辈学者推崇为著名的“段注”。一、“不可教”与“供教”段玉裁(1735-1815),字若膺,号茂堂。(曾字乔林、淳甫,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金坛县人,乾隆举人。段玉裁十二岁时能背诵小学《四字书》、《书》、《易》、《周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及胡安国《春秋传》1。江苏学使者博野尹元孚赞叹“孺子可教”,使其成为邑庠生,并且又当面嘉奖段玉裁以“无锡高氏所注朱子《小学》一部二册”2。段玉裁博览群书,著述宏富,由经学以治小学。在小学范围内,又从音韵以治文字训诂。根基充实,深得体要。所著有《六书音均表》、《诗经小学》、《古文尚书撰异》、《周礼汉读考》、《仪礼汉读考》、《汲古阁说文订》、《说文解字注》及《经韵楼集》、《声韵考》、《重订毛诗故训传》等书。《六书音均表》在顾炎武《音学五书》和江永(1681~1762)《古韵标准》的基础上剖析加密,分古韵为17部,在古韵学上是一部跨时代的著作。《说文解字注》积30余年的功力写成,体大思精,为前所未有。他先为《说文解字读》,每字之下博引群书,详注出处,晚年才删去繁文,简约成《说文解字注》。嘉庆二十年(1815)五月全书刻成,风行一时,大为学者所称赞,《说文》之学也由此而盛,并与同时代学者桂馥、朱骏声、王筠并称《说文》四大家。二、对训学发展的开拓段玉裁注《说文》的成就很大。他不仅贯串全书详加注释,把《说文》在考订文字、声音、训诂三方面的真实价值阐发无遗,而且创通许多研究词义的方法,对训诂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内容和新的门径。尽管书中不免有偏执武断之处,可是其中精粹之处终不可没。其后钮树玉作《段氏说文注订》,徐承庆作《说文段注匡谬》,王绍兰作《说文解字段注订补》,徐灏作《说文段注笺》,虽各有发明,然成就都没有超越段氏。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的主要特点和取得的成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别异”与“别”关于《说文解字》的“义例”,作者许慎在该书虽有阐述,但有的比较抽象、简单,或者语焉不详;加之原书经后人多次妄窜,许多条例已泯灭不可知,这是阅读《说文解字》首先遇到的障碍。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以他渊博的学识,全面进行“推寻复旧”的工作,在恢复“许书”原来面貌的基础上,从事创通《说文解字》条例的工作。正如王筠在《说文句读序》中说:“苟非段茂堂氏之力辟榛芜,与许君一心相印,天下亦安知《说文》哉!”关于许慎说解方式的条例,段玉裁进行认真的研究,认为许书的解释以义、形、声为先后是“通例”,在说解字义时,许书往往“厥谊不昭,爰明以谕”。用经文的内容来解释被释词的含义,这里有“引经以证字义”者,如《说文解字》:“殊,死也。从歹,朱声。一曰断也。《汉令》曰:‘蛮夷长有罪当殊之’。”《段注》:“按‘殊之’者,绝之也,所谓别异蛮夷。此举《汉令》证‘断’义。”也有“引经以说假借”者,这是段氏对《说文解字》一书在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正如王念孙所说:“《说文》之训,首列制字之本而亦不废假借,凡言一曰及所引经类多有之,盖以广异闻备多识而不限于一隅也。不明乎假借之旨,则或据《说文》本字,而训诂之学晦矣。”3而段玉裁“于许氏之说,正义借义,知其典要,观其会通”,“引经与今本异者,不以本字废借字,不以借字易本字。揆诸经义,例以本书,若合符节,而训诂之道大明。”王念孙阐述段玉裁高明之处在于认识到《说文解字》所引经文是说明该字的借字用例,而不是对正字的补充解释,因此既不能据《说文解字》本字去改借字,也不能据所引借字去改本字。段氏由于“观其会通”,从声音上找到他们的联系,故能“训诂之道大明”。比如《说文解字·女部》:“妞,人姓也。从女,丑声。《商书》曰:‘無有作妞’。”4《段注》:“此引经说假借也。本训人姓,好恶自由真字。而壁中古文假为好。此以古之假借不必本无其字,是为同声通用之肇端矣。”意思是说,“妞”为“好”,这就是“引经言假借”例。关于《说文解字》术语的探索、诠释,是《段注》的又一特色。“术语”是掌握全书体例,正确理解内容的关键,也是探寻许书奥秘的一把钥匙。段玉裁很重视对《说文解字》中出现的“术语”的归纳与分析,找出其中带有规律性的条例。如常见术语“凡某之属皆从某者”、“凡言‘某属’者”、“凡言‘某说’者”“读若”、“读如”、“读曰”、“读为”(读若、读如,表示注音的术语;读曰、读为,说明通假字的术语;之言、之为言,是声训术语;貌、之貌,表示性质或状态的术语)等,都一一作了梳理。有些术语含义比较复杂,段玉裁更是仔细辨别其含义及特点。比如:对“一曰”,段氏就它的范围和作用作了概括:“凡一曰有言义者,有言形者,有言声者。”再就“言义”的“一曰”而言,“凡义有两歧者,出‘一曰’之例”,这又有两种情况:“许书之‘一曰’有谓别一义者,有谓别一名者。”“别一义”和“别一名”的区别是,前者指一名二物,后者是异名同实。对“属”和“别”这两个术语的区别,段玉裁作了周密的考察和分析。《段注》说:“《说文》或言‘属’,或言‘别’。言‘属’而‘别’在焉,言‘别’而‘属’在焉。”说明“属”、“别”是共性与个性、大类与大类中一种的区别。如“秔,稻属”,“稗,禾别也”。前用“属”,“重其同”,是说“秔”是“稻”这一大类中的一种;后者用“别”,是“重其异”,是“谓禾类而别于禾也”,是稻田中似禾之草,形似而实异。(二)《段注》的立法目段氏《说文解字注》的又一重大贡献是关于汉语词汇学的研究。他在说明字、词关系,求证词的本义,阐发字义的变迁和引申等方面,都有很多创见。这些见解是传统语言学中丰富的遗产,应当认真加以继承和发扬。在字词关系上,他提出了“凡单字为名者不得与双字为名者相牵混”的原则,即认为单音词中词素(字)和双音词中词素不能混为一谈,要严格区别同一汉字在不同构成形式的词中的作用。如《说文解字·虫部》:“蛁,虫也。”5又“蚗、虫尹蚗,蛁蟟也。”前者“蛁”是虫名,后者“蛁蟟”是双音词,即俗称“知了”。《段注》云:“蛁自虫名,蛁蟟别一虫名,蛁蟟不得以释蛁也。”说明同一个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作用不同。相反,有些字又只能作为音节存在于复音词中,其本身独立存在虽有意义,却不能把这个意义带入到复音词中,其突出表现是关于“连语”(联绵词)的解释。段氏说:“古有以声不以义者,如‘犹豫’双声,亦作‘犹与’,皆迟疑之貌。”《说文解字》在字义分析上的最大特点是阐明本义。但由于时代的变迁、词义的变迁、材料的不足、假借的运用,许书中许多字的本义并不明确,段氏抓住这个重点、难点并加以突破,成为“善推许书每字之本义”的高手(江阮语)。他一方面对许书解释本义正确之处加以肯定,如《说文解字·皿部》:“盈,满器也。”《段注》云:“满器者,谓人满宁(贮)之。如彉下云‘满弩之满’,水部‘溢’下云:‘器满也’,则为器中已满。‘满”下云:‘盈溢也’,则兼满之、已满而言。许书之精严如此。”另一方面,他又从字形、字义、书证、校勘、体例、俗语等不同角度去探求本义。如《说文解字·宀部》:“家,居也。从宀,豭省声。”《段注》云:“此篆本义乃豕之居也,引申假借以为人之居。字义之转移多如此。牢,牛之居也,引申为所以拘罪之非牢,庸有异乎?豢豕之生子得冒据之。盖自古而然。许书之作也。尽正其失,而犹未免此,且为之说,是千虑之一失也。”又如《说文解字·人部》:“恍,小貌。从人,光声。《国语》曰:‘恍饭不及一食。’”《段注》:“小当作大,字之误也,凡光声之字,多训光大,无训小者。”并说:“《广韵·十一唐》曰:‘恍,盛貌’,注曰:《十二庚》‘恍,小貌’,用《说文》。盖《说文》之讹久矣。”《说文解字》所引书证的意思是,盛大的饭食不如一顿小吃能充饥,《说文解字》之‘恍’应训为“盛大”。段玉裁从声音与意义的关系上纠正许书之讹,就比较有说服力。《说文解字》在对被释词的说解中言简意赅,往往以一个字来代替说解词,这个说解词,有用本义的,也有用引申义或假借义的,《段注》对此作了认真的辨别。如《说文解字·象部》:“豫,象之打者。”《段注》云:“此‘豫’之本义,故其字从‘象‘也。”从字形中推求本义,在此基础上“引申之,凡大皆称豫”,遍引书证中“豫价”、“宽裕”、“喜豫”等词,词中“豫”义均有“大”义、“乐”义,条理非常清楚。(三)《六书音均表》的文献记载王念孙在《说文解字注序》中指出:“吾友段氏若膺,于古音之条理,察之精,剖之密。尝为《六书音均表》,立十七部之远近分合求之,而声音之道大明。”这段序言,着重说明段注另一个特色,是在《说文解字》的每字之下都系以古音,以十七部为纲领,定其部属。段玉裁自幼“即为声音文字之学”,从“始知古韵大略“到写成《六书音均表》,精研古韵20余年。他先是学习顾炎武的《音学五书》和江永的《古音标准》,但不能深刻领会其一同、得失,于是又根据《诗经》等书的韵字“细绎之”,发现顾、江的“未尽之处”,经过分析、比较,遂成《诗经韵谱》、《群经韵谱》各一轶,前后10多年,这是第一阶段。乾隆三十五年(1770),吏部授予段玉裁为贵州玉屏县知县,后又为四川富顺、南溪、巫山知县,“又办理化林坪站务”,一方面公务繁忙,“无敢稍懈怠”,一方面对书中不足之处认真修改,往往是“每处分公事毕,漏下三鼓,辄篝灯盖窜是书以为常”。按照《今韵古分十七部表》、《古十七部谐声表》、《古十七部合用类分表》、《诗经韵分十七部表》、《群经韵分十七部表》等五表形式,改名曰《六书音均表》,这是第二阶段。段玉裁认为“音均明而六书明,六书明而古经传无不可通”。所以在《说文解字》的每字释义、辨形之后,一一注明该字在古韵十七部中所属何部,“使学者循是以知转注假借,而于古经传无疑义。”他的老师戴震对此评价极高,誉为“能发自唐以来讲韵者所未发”,这话虽然是就段玉裁“辨别五支六脂七之,如侵真蒸三韵之不相通”而说的,但综观全书,这样的评价也是恰当的。因为《六书音均表》确实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