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不端事件的社会影响与治理_第1页
学术不端事件的社会影响与治理_第2页
学术不端事件的社会影响与治理_第3页
学术不端事件的社会影响与治理_第4页
学术不端事件的社会影响与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术不端事件的社会影响与治理

一、学术不端行为学术不端行为是指作者在写文章时实施的抄袭、剽窃、伪造数据、一审整容的行为。违反学术道德和规范。目前,这种案例屡屡见诸网络、报刊,俯拾即是。如2009年,被检举揭发的案例有10余起,其中典型的案例便有:·浙江大学贺海波论文造假,被撤销副教授职务和任职资格。其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李连达负有监管不力的责任,不再续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血液病专家陆道培开发布会指认弟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存在剽窃、造假等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志伟被举报其博士学位论文属抄袭。其博士学位论文竟然在没有标明引用的情况下,将早一年毕业的敖海清博士的学位论文中的论述、分析和数据照搬过来,雷同文字数高达40%以上。·西安交通大学李连生教授于2005年所获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涡旋压缩机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存在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后经该校几位教授的实名举报,最终政府于2010年收回该项的获奖证书并追回奖金;西安交通大学也随即取消其教授职称并予以开除。上述所列举的几个案例只是学术不端行为中的冰山一角,目前这种行为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比比皆是,手段可谓五花八门,其范围之广、手段之高可谓触目惊心。学术不端行为可谓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概括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种。(1)一稿多投,重复发表。一些作者为了提高论文录用几率,或者为了增加论文发表数量,进行一稿多投。有的将已正式出版在会议论文集的论文原封不动或稍加修改投向期刊。这种一稿多投的做法加重了编辑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负担,造成了出版资源的浪费,又降低了期刊声誉。(2)抄袭。抄袭又分为抄袭他人和抄袭自己(自我剽窃)。抄袭他人是指照抄他人论文的全部内容或部分内容,或者照抄他人论文中的主要观点、方法、结果、结论,等等。抄袭自己是指论文中过多地引用自己论文中的内容,如研究目的、研究设备、方法等。有的作者认为,因为工作的继承性和延续性,在后续论文中重复有关内容是理所当然、合情合理的,又不存在版权之争,因而觉得这种重复不属于剽窃。可实际上,这种观点从理论上讲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已经发表的论文意味着其原创内容已公之于众,在后续论文中大量重复已有内容浪费出版资源,浪费读者的宝贵时间,因而实属不必要之举。诚然,在文中概括性或蜻蜓点水式地引用自己前期研究内容无可厚非,但如果引用大部分相同实无必要,因为这只需引用相关文献即可。(3)随意摘用。有些作者在引用他人的主要观点或科研成果时,没有引用文献出处。这样会误导读者以为这就是该论文作者的观点和成果,极易引起版权纠纷。有的作者虽然注明了文献出处,但引用的成分太多。(4)东抄西凑。有一些论文的主要方法、结果和结论是从他人论文中经过“选择性”搬来,再通过“乔装打扮”、“改头换面”、东拼西凑而成,虽然未标注文献,但处处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东抄西凑而成的论文对现有文献或资料断章取义,只挑选支持自己结论的观点、论据,而抛弃与其观点、结论相左的相关内容,从而达到支持其结论的目的。这是一种很隐蔽的学术不端行为,反映了作者对科学态度的极端不严谨和不负责任。(5)弄虚作假。一些作者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蓄意地杜撰一些子乌虚有的数据,致使一些研究结果看起来“相当精确”,非常“令人满意”,其实这只是一身华丽的“外表”而已,里面包裹的却是一些毫无价值、毫无说服力的“学术垃圾”,折射的是作者那种与学术职业道德格格不入的灵魂。(6)署名与排序失真。按理说,论文署名与排序是按作者贡献大小来定的,可是,由于我国学术界长期存在官本位等思想,因而署名与排序问题上存在许多失真现象,如学生撰写学术论文时必须把导师的名字署上,有的还规定导师必须排在前面;署上对论文毫无贡献或毫无关联的领导、亲朋好友等;更有甚者,执笔人自己不署名,而将其作为“礼物”拱手送人,等等。二、避免学术不端行为。在思(1)缺乏对作者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教育不可否认,对于学术不端行为,一些科技工作者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蓄意而为,但也有一些特别是从事科学研究不久的“新手”确实是不了解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或者这种规范意识不强,因而属无意识之举,如引用了他人的主要观点、实验数据、图、表、公式等不标注文献出处,或者以为只要注明了文献出处,就可以直接大量照抄他人的成果等。为此,应对科技工作者进行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从而使他们自觉地避免那种有意或无意的不端行为。(2)学术评价机制不合理目前,学术评价机制不合理,首先表现在简单地求量不求质。众所周知,学术研究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要获得真正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往往需要研究者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不懈努力,这就要求学术评价机制相对自由、宽松和民主。目前,我国的学术评价简单地考核论文数量而不重视质量,而考核结果又直接与职称、职务、工资等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这必然会使得一些疏于学术研究而又想急功近利者铤而走险,采取学术不端行为。(3)惩治制度不完善目前,我国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治制度还不完善,这使得不端事件发生后,没有可以依据的制度来处理,从而导致人们对学术不端行为见怪不怪。对学术不端行为,曝光者本来只是少数,但即使被曝光,也没对当事人进行及时、适度的惩处,这在客观上形成了对此事件的姑息、迁就态度,并对新的不端行为起到了纵容的作用。因此,可以说,由于惩治制度不完善,学术不端已成为一种“低投入、低风险、高收益”行为,因而屡禁不止,且有愈演愈烈之势。(4)期刊编辑部把关不严一篇论文从投稿到最后发表,要经过期刊编辑部的众多环节,如编辑的初审、专家的评审、编委会(主编)的终审。按理说,如果这3个审稿环节均严格把关,一些学术不端行为是可以被发现和避免的。可现在许多编辑初审流于形式,一些专家也不是尽职尽责,编委会(主编)主要依据评审专家意见进行取舍,从而导致一些学术赝品在看似严密的审稿制度下层层蒙混过关,最终公开出版。三、学术不端行为当学术不端行为者轻松地获得本不该获得的名誉、地位时,有可能使一些敬业的研究者心理失衡,从而懈怠其学术研究,并且也从事这种不端行为。因此,可以说,学术不端行为犹如一粒老鼠屎,败坏学术风气,助长学术不正之风,挫伤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长此以往,会造成学术道德沦丧,民族科学精神失范,学术队伍整体质量下降、声誉降低,我国制定的科技立国、科技兴国战略也将成为“美丽的童话”。可见,其危害可谓大矣。四、建立惩处体系,完善学术不端行为的考核和制约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必须得到有效的遏制与防范。具体说来,其预防与惩治措施有以下几种。(1)弘扬科学道德观每一位科技工作者特别是青年科技工作者,在从事科学研究之前,首先要学会“做人”,也就是说,要恪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加强道德自律,立志做一个学术上“清清白白”的人,把学术不端行为当做自己最大的耻辱与不屑,从而自觉抵制这种行为。(2)签署诚信协议建议编辑部在接收每篇投稿时,均与作者签署诚信协议。协议的主要内容是,论文作者应保证所投论文的原创性,无泄密内容,不存在抄袭、剽窃、弄虚作假、一稿多投等现象;署名与排序等无争议,等等。诚然,签署诚信协议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学术不端行为。俗话说,门锁“只防君子,不防小人”。诚信协议也是如此。但签署诚信协议还是能起一定的威慑和预防作用。再者,一旦论文存在不端行为,编辑部能有根有据地维护自身权益。(3)改革评价体系在当前这种重论文数量而不重论文质量的评价体系下,面对“低投入,低风险,高收益”带来的诱惑,一些浮于科学研究表面而又想急功近利者,为了达到“短、平、快”的目的而采取一些学术不端行为,同时也“污染”了许多纯洁的心灵。可以说,目前这种评价体系为学术不端行为者提供了温床,同时,也无形中起了推波助澜甚至是逼良为娼的作用。惩治学术不端行为,当务之急是要彻底清除其滋生的土壤,改变目前以论文数量为主的考核导向,转向重论文质量上来,从源头上扭转这种局面。(4)制定严厉的惩处制度道德自律不是万能的,打击学术不端行为,必须建立严厉的惩处制度,以做到有法可依。制度一旦建立,便要及时、严格执行。一经发现学术不端行为,便不管当事者的身份、地位,视情节轻重予以处理:对轻者予以批评教育,对重者予以不同程度的惩处,如:要求当事者在某种层面上公开承认错误;撤销其所获得的相关名利如职务、职称、学位、有关荣誉、基金资助项目,开除其公职等。只有这样,才能铲除其滋生的土壤,使其没有立足之地,并能起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的功效,学术不端这个毒瘤才有可能越来越小,直至最终被铲除。(5)营造一种公平、公正、公开的学术批评环境目前,现有法律还不能完全涵盖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治,而仅靠道德约束又显得过于被动和束手无策,从而使很多不端者得到姑息、迁就。因此,除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外,还需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学术批评环境。学术不端行为一经出现,便要在社会舆论上形成一种高压打击态势,像对待过街老鼠那样,群起而攻之,予以无情地揭露和批评。通过这种学术批评方式,对不端者而言,虽然没有得到及时惩治,但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遏制其新的不端行为的产生;更主要的是,学术声誉的败坏意味着其在学术同行中的信誉降低或丧失,这对于一个有良知的科技工作者来说,其“形象”受损是对其最大的惩罚,会成为其心中永远的痛。因此营造良好的学术批评环境,是当前较有效的应对措施之一。同时,作为反面教材,会给“后来者”以深刻警示,使他们及时地翻然悔悟,悬崖勒马。当然,教育才是最终目的,对这种学术批评,我们要秉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视情节轻重,沿着健康、规范和理性的途径进行。(6)成立独立的仲裁机构要有效遏制目前学术不端行为,除制度保障外还必须设立独立的仲裁机构,专门处理各种学术不端事件。其职能是受理申诉、调查核实、裁决、制裁和发布等。它能够对整个学术界进行监督,并对揭发人起保护作用,也同时支持合理的辩护。为了保证仲裁结果公平和公正,该机构应不附属于任何大学或科研院所,是一个独立的主体,具有相应的行政管理职能。(7)成立科研诚信咨询委员会和学术道德委员会建立独立于行政体系之外的学术道德委员会,对学术道德实行一票否决制。目前,教育部已着力构建惩治和预防工作体系,发挥社会力量进行监督。为遏制防范学术不端行为,我国科技部于2007年成立了“科研诚信管理办公室”,科技部联系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十部委成立了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科研诚信咨询委员会,每年处理一定数量的学术不端案件,对制止学术不端行为起到了良好的作用。(8)成立学术打假机构成立学术打假机构,也是一种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有效方法。目前,我国政府职能部门还没有成立此类机制,有许多是民间机构所为,其中最典型的是学界反腐斗士———美籍华人方舟子,他在所创办的《新语丝》网站上,平均每年打假100起左右,已揭露了科学界、教育界、新闻界等领域的大量学术腐败现象,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对净化学术空气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当然,民间学术打假说到底还是不得已而为之,这只是在体制还不健全,政府监督力量尚不完善的情况下的一种弥补。民间学术打假毕竟力量有限,且不具有权威性,没有处罚权,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和资源。因此,民间学术打假只是防范学术腐败的辅助力量,而政府应该是主导力量。为此政府部门应尽快成立学术打假机构。(9)期刊编辑应守土有责编辑作为学术论文出版的“直接经手人”,对预防学术不端行为责任重大,且责无旁贷。首先,要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修养。作为编辑,要深知自己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在处理来稿时,一定要大公无私,公正廉洁,决不能拿学术原则与物质利益相交换。毋庸讳言,近年来,刊物上出现不少学术“赝品”与“次品”,与一些编辑在人情与物欲面前丧失了原则,发了一些“人情稿”、“关系稿”有很大关系。为此,我们编辑应“洁身自爱”,恪守编辑职业道德。其次,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学术修养,炼就一双“火眼金星”,提高辨别真伪的能力。除熟晓编排规范等业务知识外,还要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能慧眼识珠,敏锐地意识到论文的创新性,准确地鉴定其“含金量”,从而将一些学术“赝品”挡在期刊之处。再者,要严格按审稿制度和论文录用制度办事,充分发挥评审专家和编委会的作用。此外,建立“黑名单”。即对有学术不端行为的“不良作者”,一经发现和查实,便将其列入“黑名单”,记录其不良行为,对其后续投稿要么直接拒收,要么层层审核。(10)通过反剽窃软件予以验证自2008年底开始,反剽窃软件开始在部分高校及科研单位推广使用,目前此类软件主要有2家开发商:一套由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与清华同方知网共同研制,名为“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另一套由武汉大学沈阳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