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历史观浅析【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标志。在这重要的哲学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系统地论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他们以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作为历史出发点,把基本的历史活动分为四个要素加以考察,还深入到社会存在领域,以社会的视角、历史的视野来考察意识,阐释了历史中的生产与交往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践这一自身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关键词】历史活动实践我国理论界有一个公认的观点,即认为马克思在1859年1月为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所写的序言中第一次对唯物史观作了经典表述。其实,这一观点是不准确的。笔者以为,早在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有对唯物史观所作的经典表述。这一表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及其基本原理的规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说:“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1],“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由此还可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2]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新历史观所作的精辟概括,也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创立。一、历史出发点: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我们遇到的是一些没有任何前提的德国人,所以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3]本节首旬即呼应了主题思想,主题是德意志意识形态,所讨论的内容自然也离不开德意志意识形态,而关键问题是能否把握或者说在多大程度上把握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因为只有这里才是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的真正入口处。这句话的逻辑前提是“德国哲学从天上降到地上: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地上升到天上,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象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只存在于口头上所说的、思考出来的、想象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4],这样的判断前提己内含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无前提性,准确的说应该是无物质前提性。这种无前提性,或者以“绝对观念”为哲学前提,或者以“自我意识”为哲学前提,或者以“实体”为哲学前提,或者以“人本学主义”为哲学前提,一言以敝之,就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象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从只存在于口头上所说的、思考出来的、想象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5]。马克思恩格斯对这种哲学的荒谬逻辑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并一针见血的指出这种哲学是不付诸实践的空谈,是同现实的影子所作的哲学斗争,是一场哲学骗局。以此出发,他们从这样的判断前提里相应地的得出了其自身所特有的历史逻辑出发点,这种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提出的唯物史观前提,同德国思辨哲学家完全相反,是“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定”[6]的,这个“经验”绝不是冥思苦想出来的东西,而是人们在从事物质生活条件活动过程中得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本书中所阐述的生产、交往、劳动、分工、所有制、生产关系、生产力、物质生活条件等等这些唯物史观的范畴体系,都不是从头脑中凭空虚构出来的,而是以科学的态度考察分析人类社会历史,才提出了唯物史观的前提,从而与以往一切唯心史观根本对立和区别开来。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指出“这种世界观没有这个前提是绝对不行的”。[7]二、历史的四个要素马克思、恩格斯说:“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并不是任意想出的。它们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加以抛开的现实的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8]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人类历史存在的第一个前提。从这个前提出发,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了人类历史的基本活动或几种客观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必须首先解决衣食住行,满足这些需要,因此,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就成了第一个历史活动。人类历史的第二个基本活动是,“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9]需要的不断满足和出现,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而一开始就被纳入历史发展过程的第三种关系就是:每日都在重复生产自己生活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增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这是从历史的最初时期起,从第一批人出现时就同时存在着,而且就是现在也还在历史上起着作用的因素。人们在进行这三种历史活动的时候,人与人之间还结成一定的关系,并在活动中不断生产这种关系。社会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历史的第四种基本活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这几种关系从历史的最初时期起,从第一批人出现时起就同时存在着,“而且就是现在也还在历史上起着作用”。三、历史视野中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说,在考察了最初的历史的关系的四个因素后才发现,人也具有意识。读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恩格斯这时已经很好地解决了德意志意识形态无前提性的这一难题。他们已经富有创造性地把生存资料生产、生活资料生产、人自身生产及社会关系生产等四个历史要素作为物质前提赋予意识本身,使人们对意识的理解不再陷于空洞的精神说教或概念演绎,而是深入到社会存在领域,以社会的视角、历史的视野来考察意识。这样就看到了意识的本质属性,也就是社会化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人们的物质交往以及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10]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即使人们的观念是错误的、模糊的,是同现实发生矛盾的,它也是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也是因为现存的社会关系同现存的生产力发生了矛盾,这种矛盾越大,统治阶级的意识就越虚伪。任何观念、思想的生产者都是人。但马克思、恩格斯强调,这里的人是现实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而不是孤立的、抽象的人,因而,他们的观念不是凭空捏造的,不是“纯粹”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说:“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11]因此,“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12]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意识有独立的外表,但没有自己独立的历史。意识的产生依赖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同样,意识的消灭也依赖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即只有消灭了作为意识产生根源的物质生活条件,意识的消灭才成为可能。所以,“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13]这样马克思思格斯就把历史观建立在唯物论之上,从而科学地解决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正确阐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四、历史中的生产与交往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说:“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14]前者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后者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人们的交往方式、交往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力决定形式,“一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都取决于它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的表现在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上”。[15]分工发展的不同阶段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具有各种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随着分工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必将是交往关系范围的扩大和交往关系的深入。马克思恩格斯还认为,交往方式、交往关系又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他们说,某一个地方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而交往关系的狭隘制约了生产力的继承和推广,使得同一种创造、发明在不同民族中都是从头开始。此外,当交往方式同生产力不相适应时,这种生产力只能得到片面的发展,甚至“已经不是生产的力量,而是破坏的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总结说:“因此,按照我们的观点,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16],“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这种矛盾(正如我们所见到的,它在以往的历史中曾多次发生过,然而并没有威胁这种形式的基础)每一次都不免要爆发为革命,同时也采取各种附带形式——表现为冲突的总和,表现为各个阶级之间的冲突,表现为意识的矛盾、思想斗争等等、政治斗争等等”。[17]这就是说,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不仅决定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不同形式的所有制的变更,而且还是阶级斗争、社会的思想斗争、政治斗争的根源。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讲的“交往方式”、“交往形式”、“交往关系”就是后来提出的“生产关系”概念。由此,不难看出,唯物史观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原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已基本形成。五、历史中的实践特征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论是费尔巴哈,还是青年黑格尔派,尽管他们的哲学性质不同,结论不同,但他们都抽象地理解人,因而都错误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错误地看待历史。诚然,费尔巴哈比“纯粹”唯物主义有更大的优越性,他承认人是“感性的对象”,但他只把人看作是“感性的对象”.而不是“感性的活动”。由此,人对感性世界的理解也只能是对世界的单纯的直观。在费尔巴哈那里,人与自然、世界或是处于对立的两极,自然无情地束缚着人,人消极地、机械地直观自然,如同人照镜子一样;或者人是自然的一分子,入与其它自然物一样,其本质是其自身的自然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费尔巴哈之所以越不出入与环境循环论证的圈子,就在于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一;[18]没有考虑到“在工业中向来就有那个很著名的‘人和自然的统一性’,而且这种统一性在每一个时代都随着工业或快或慢的发展而不断改变”。[19]事实上,人的本质是在实践中实现和得到确证的,人的需要也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得到满足的。实践是社会得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是人与自然统一的中介和内在机制,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也是人本身的生命体现。“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只要它哪怕只停顿一年,费尔巴哈就会看到,不仅在自然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整个人类世界以及他(费尔巴哈)的直观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就没有了。”[20]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指出,“实际上和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课堂差异化教学实施策略计划
- 秋季学期实践教学与实习安排计划
- 宾馆出售合同范本
- 二手车店合同范本
- 2024年数据处理服务项目发展计划
- 四川省遂宁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小升初真题(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财务报表审核计划
- 中山市施工合同范本
- 山西住建部可研合同范本
- 碎石收购合同范本
- 各种型钢理论截面积、理论表面积、理论重量对照表
- GIS安装施工方案
- 矿区基本情况(简介)
- 部门服务满意度评分表
- 第十章销售团队的激励机制
- 《蚂蚁做操》说课稿
- 《危险驾驶罪》PPT课件.ppt
- (完整版)PD、QC有限快充的知识讲解
- 习惯一积极主动
- 张矿集团人才发展规划
- 初中美术板报设计1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