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创作《雪国》的动机探析_第1页
川端康成创作《雪国》的动机探析_第2页
川端康成创作《雪国》的动机探析_第3页
川端康成创作《雪国》的动机探析_第4页
川端康成创作《雪国》的动机探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川端康成创作《雪国》的动机探析摘要:川端康成的《雪国》以与远远离开东京的雪国及其温泉旅馆为背景,并以那里的“五等艺妓”驹子和游客岛村的邂逅为题材,表现了他们的性爱生活和游览活动。本文从缺失性童年、日本传统文学、西方文学三个角度及其关系去分析《雪国》的创作动机,以便更深入的理解《雪国》这部川端康成巅峰之作。关键词:川端康成;童年;传统文学;西方文艺童年作为人生的起点,童年的生活往往对作家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如,在中国,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在美国,海明威的死亡意识;在奥地利,卡夫卡的“孤独意识”,这些都与童年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童年经验是指一个人在童年(包括从幼年到少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童年时各种感受、印象、记忆、情感、知识、意志等。”[1]童年的幸福的生活给作者带来的是积极向上的创作理念,相反,不幸的童年给作者带来的是消极、虚无的创作理念。在这方面,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亦具典型性。他的代表作《雪国》深深的烙上了他童年经验的印记,正如1968年,川端康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这样评价他:“川端康成先生:这份奖状,旨在表彰您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2]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叙事技巧,无疑与他的童年生活经验有关,那么童年生活经验是川端康成创作《雪国》的唯一动机吗?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说明《雪国》创作动机:“缺失性童年”是《雪国》创作的直接动力所谓的“缺失性童年”是指一个人在童年时期生活不幸福,物质需求匮乏,精神备受摧残,压抑,更甚者是受到心灵无法承受的强烈的刺激而引起的极度失衡,病造成心灵创伤。正是这种缺失性童年激发了川端康成创作《雪国》的动力源。第一节作品的主题内蕴一、俄狄浦斯情节弗洛伊德在《爱欲生命》中,对俄狄浦斯情节产生的原因作了以下分析:温柔、挚爱的感觉源于男人在童年时的经验;这些感觉很早便开始,而亦满足了男人选择爱的对象的基础。然而因为乱伦的禁忌,令他不能在家里所爱的人中得到满足,所以他只得往外找一些不受“禁制”的对象。“俄狄浦斯情节”不仅适合每一个作家的童年经验和创作的关系,也适用于整个人类世界。正是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俄狄浦斯情节”,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才会产生共鸣,带来感动。从《雪国》中看川端康成的“俄狄浦斯情节”纵观川端康成文学中的女性形象,评论家把女性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以精神力量为表征的“身体缺失女性”;第二类是以身体功用为表征的“精神缺失美”;第三类是精神与实体相结合的虚拟的无缺美得“理想母亲形象”;第四类是精神焦虑和丑怪身体为特征的双重缺失的“俄狄浦斯母亲”。川端康成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根据自身的童年经验和心理创作出诸多女性形象。“身体缺失女性”——叶子有很多评论家认为驹子是现实的,而叶子是精神的。《雪国》以叶子的声音开始,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他的话音优美而近乎悲凄。那嘹亮的声音久久在雪夜里回荡”。川端康成没有直接用白描的手法,没有具体的描摹叶子的外貌,而是通过“镜面映现”来折射出叶子的形象,使读者留下了一丝期待感。叶子所呈现的虚幻不真实的美,不仅给岛村以心灵的震撼,也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如:黄昏的景色在镜后移动着。也就是说,镜面映现的虚像与镜后的实物好像电影里的叠影一样在晃动。出场人物和背景没有任何联系。而且人物是一种透明的幻像,景物则是在夜霭中的朦胧暗流,两者消融在一起,描绘出一个超脱人世的象征的世界。特别是当山野里的灯火映照在姑娘的脸上时,那种无法形容的美,使岛村的心都几乎为之颤动。声音与形象的交融,构成了一种无法形容的美,同时也给叶子的形象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叶子在《雪国》中出现过八次:火车上照顾行男,驹子家照顾行男,给驹子送东西,行男临死前找驹子,打红小豆,上坟,送条子,坠入火海。每次出现都是很自然的出现,没有一丝作者强加的痕迹,虽然这种美是缥缈的,但是每一次产生一种美是震撼的。川端康成把叶子塑造成为一个纯洁的象征,叶子冰天雪地坠入火海,冰与火的交融,升华了叶子的生命内涵。在岛村眼里“叶子并没有死。他内在的生命在变形,变成另一种东西。”日本川端康成研究会会长长谷川泉说“以雪国为背景,在岛村和驹子身上倾斜的遥远处,安插了拥有纤细心灵的美少女叶子这一异常的生命,这是《雪国》的关键。“理想母亲形象”——驹子《雪国》中主人公驹子从精神到肉体都是真实的。她热情、求实、执着的形象中寄托了川端康成的美的理想。“女子给人的印象洁净的出奇,甚至令人想到他的脚趾弯里大概是干净的”,“她虽算不上是个美人,但比谁都要显得洁净”。作者以雪的洁净来衬托驹子肉体和精神的洁净。在《雪国》里写了驹子的性成熟,他对岛村的爱不只是完全停留在精神层面上,虽没有发生性关系,但在岛村眼里,驹子的美显露无疑。“她脖根比过去胖了些,显得比较丰满。岛村心想她已经21岁了。”这是从现实中看到驹子的性成熟,从而向“处女”告别。这样的描写与驹子告别童真走向成熟是相联系的,说明驹子是一个实体,而不仅仅是精神的魅力,主人公驹子在屈辱的环境成长,沦为艺妓,且多次被变卖的不幸经历,经历了人世间的沧桑。但她没有屈服,一面承受着生活的压力,一面又通过自己的努力,执着的生活着,如坚持写日记,喜欢读小说,苦练三弦。这些都可以看出,她有求知的欲望和顽强的毅力,同别的艺妓不一样,他不满足于随波逐流的生活。正是因为驹子这种特异的完整性,是他成为川端康成文学中的理想母亲的典范。川端康成对于驹子这个人物形象的完美刻画以及对驹子寄予的俄狄浦斯欲望相当明显。川端康成说过“也许有人会感到意外,其实贯穿全书的是对人类生命的憧憬。”创作的意境1、意境的虚无。“穿过县境上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大地一片莹白,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了下来。”《雪国》以此开始进入了虚无的世界,造成了“冷寂纯洁”的冰雪世界:“黄昏的景色在镜后移动着。也就是说,镜面映现的虚像与镜后的实物好像电影里的叠影一样在晃动。出场人物和背景没有任何联系。而且人物是一种透明的幻像,景物则是在夜霭中的朦胧暗流,两者融在一起,描绘出一个超脱人世的象征的世界。”叶子的美是纯洁的美,是朦胧的美,她的声音美得空灵。叶子完全是川断康成笔下“虚幻美”的化身。作者没有直接用白描的手法,没有具体的描摹叶子的外貌,而是通过“镜面映现”来折射出叶子的形象,使读者留下了一丝期待感。叶子所呈现的虚幻不真实的美,不仅给岛村一心灵的震撼,也给读者也美的享受。在《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游历太虚幻境,见到一幅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自己的稿子拜访京阪新闻社,一位年轻的编辑接待了川端康成,他十分欣赏川端康成的才华,帮助他发表了几首和歌和随感。同年,她在《团栾》杂志上发表《肩扛老师的灵柩》,这是他第一次在大城市的报刊上发表自己的作品。此后发表了很多小说,被列为《文章世界》“十二秀才”之一。一年之内发表了如此之多的作品,对于立志当作家的川端康成来说,是相当大的激励。对传统美的吸收苏轼在《晁错论》一文中说过“古之立大志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川端康成两者兼备。1915年,接连投稿失败,使川端康成放弃了玩耍的时间,刻苦的学习。川端康成最喜爱日本文学的古典气息,略带忧伤的美感,这种情调影响了他一声的创作,是他孤僻、内向性格气质的文学表现。在阅读诸多作品中,他独爱《源氏物语》,这部日本著名的古典名著,对于少年的川端康成来说有一定难度。他对《源氏物语》的理解仅限于字词、句子,并致力于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这一方法成为他后来从事文学创作的有效经验,并形成了自己一套的创作思路。雪月花是最怀友————自然美受到岛国美丽的自然环境的滋养,日本人对自然怀有深切的爱和特殊的亲和感。川端康成从小就对大自然怀有敏感之心和崇敬之情,当与祖父母一起在乡间农舍生活时,为了逃避家中萦绕不散的寂寥,他常常浸身于辽阔而温暖的大自然,在海上的日出、西山的晚霞中感受着自然的魅力。《雪国》以四季交替为暗线,以大自然的变幻暗示人物的情感和命运,充分的展现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交融的境界。岛村与驹子初次相识于初夏的五月,那时的雪国一片嫩绿。驹子的俊秀婀娜与群山的盎然绿意互相映衬,人物的内心也顺应初夏的生机洋溢着青春的热情。岛村第二次去雪国是在相隔一百九十九天后岁暮年初的冬夜,也就是小说的开头部分。“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③,小说第一句就把雪国的独特景观—寂静、洁白的雪野展现在读者面前。岛村和驹子在第三次相聚时已是满山秋色。秋天是落叶飘零、寒风萧瑟的时节,此时,阳光己不再温暖,天空也不再明媚。在这不逆转的季节里,万物不得不收藏起生命的热望,沉没于空寂之中。这是自然的归宿,也是驹子寄托在岛村身上的爱的宿命。贯穿小说首尾的初夏的嫩绿、严冬的暴雪以及仲秋的初雪等等,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雪国图景。在大自然温暖与寒冷交错的乐章中,跳动着人物内心跌宕起伏的音符。驹子对岛村从满怀憧憬到彻底绝望,岛村对驹子从依恋到背弃,其间情感的变化,在自然的轮转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望断伊人来远处————好色之美日本的起源神话是从爱与性开始的,传说中的自然神与人性息息相通,也具有人的欲求,古代人对自然神的崇拜也就包括了对性的崇拜。因此,日本古代文学对性的表现是非常坦率的,并逐渐形成了“好色”的文学传统。川端文学的“好色”情调突出地表现出感官与圣洁并存,进而感官被后者所净化的特性,呈现出一种“好色”之美。它凝聚着川端力图从孤儿的哀伤中跋涉出来,进而找到真正自我的艰辛。因此,川端文学的“好色”情调是受到了传统文学的影响,但从内在的根本原因来说,与他孤少的情感体验是紧密相关的,这是其诗化了的缺失体验。在《雪国》中,驹子妖艳的官能美与叶子纯粹、圣洁的精神美共同使岛村获得了省悟和解救。岛村对驹子由亲密到疏离,对叶子由相识到日渐浓厚的精神渴慕,这种逆向的转变过程也就是岛村摆脱现实生活的“徒劳”,进而获得精神解救的过程。叶子“纯真的声音”和虚幻的圣洁之美震撼着岛村的灵魂,他感到叶子是其精神世界里的美丽憧憬,是能够解救自我的伟大女性。叶子的存在使岛村获得了醒悟,并使他对驹子的肉体之爱得到了净化,进而使整部《雪国》的“好色”情得到了“纯化”。西方文艺对川端康成创作《雪国》的影响新感觉派著名评论家千叶龟雄在1924年11月号《世纪》杂志上,以“新感觉派的诞生”为题发表文章,指出,“所谓文艺时代派所具有的感觉,远比以往表现出来的任何感觉艺术都新颖,无论在语汇、诗和韵律节奏感方面都很生动”。这一派别称之为“新感觉派”。他们主张通过主观感情,反映当时日本社会分崩离析的状况,以及人们在激变中的感情波折、反常心理和颓废精神,这就构成了新感觉派的主要思想特征。《雪国》一面吸收了新感觉派文学强调的主观感觉,一方面又扬弃了新感觉派文学的一系列表现手法,比如,在小说结尾部分:啊!银河!岛村也仰头叹了一声,仿佛自己的身体悠然飘上了银河当中。银河的亮光显得很近,像是要把岛村托起来似的。当年漫游各地的芭蕉,在波涛汹涌的海上所看见的银河,也许就像这样一条明亮的大河吧。茫茫的银河悬在眼前,仿佛要以它那赤裸裸的身体拥抱夜色苍茫的大地。真是美得令人惊叹不已。岛村觉得自己那小小的身影,反而从地面上映入了银河。缓满银河的星辰,耀光点点,清晰可见,连一朵朵光亮的云彩,看起来也像粒粒银砂子,明澈极了。而且,银河那无底的深邃,把岛村的视线吸引过去了。在这里每一笔都是从岛村的主观感觉从发,去投射给自然景色,使主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达到了人情美、自然美、虚无美得高度融合。我们可以说《雪国》的语言是朴素的、笔法是自然的、风格是淳朴的。这些都是新感觉派对《雪国》创作的影响。第二节新心理主义意识流小说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由法国作家普鲁斯特、英国作家伍尔夫和爱尔兰作家乔伊斯不约而同创作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这种文学观念在20世纪20年代末影响至日本,被称为新心理主义文学。1932年3月伊藤整发表《新心理主义文学》一文,并于同年4月出版同名评论集,使新心理主义的名称得到推广。在创作实践上,横光利一于1930年发表了《机械》,之后,川端康成发表了《针·玻璃和雾》和《水晶幻想》两篇典型的意识流小说摹仿之作,其中《水晶幻想》较为引人注目。1933年新心理主义小说退潮之后,这种小说创作理念并没有就此在川端文学中消失,相反它以温和的方式融汇在了其传统精神之中。《雪国》并不在于故事情节的描述,而是在于以暗示、象征等手段含蓄地传达人物内心的情感,充分展现岛村的徒劳心境以及驹子、叶子的美丽与悲哀,小说因而具有浓郁的诗意氛围。此外,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对话也简约而丰厚,只有细细体味才能深谙其中三昧,如下面这段对话就是如此:“不行,不行呀!你不是说只交个朋友吗?”这句话她不知道重复了多少遍。......“我没有什么可惋惜的。决没有什么可惋惜的啊。不过,我不是那种女人,不是那种女人啊!你自己不是说过一定不能持久吗?”她醉得几乎麻木不仁了。“不能怪我不好呀。是你不好嘛。你输了。是你懦弱,不是我。”“你在笑呐。在笑我是不是?”“我没笑啊。”“在偷笑我吧。现在就是不笑,以后也一定会笑的。”这是驹子第一次在岛村的房间里过夜。二人之间的这段对话简约、平素,甚至有些零乱,但川端却充分运用对话之间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