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人名英译中存在的问题_第1页
汉语人名英译中存在的问题_第2页
汉语人名英译中存在的问题_第3页
汉语人名英译中存在的问题_第4页
汉语人名英译中存在的问题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语人名英译中存在的问题

此名称是一名动词。这是一个人的代词。它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区别性符号。这不仅是一个头衔,也是一个重要的线索。尤其是名人,著名学者等,人名有时甚至成为那个领域中的“标志”。如果不能准确地、规范地进行表达,会给交流和信息传递带来许多困惑,甚至造成混乱。由于汉语和英语分别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语系,汉语和英语的姓名在书写方式和排列顺序上大相径庭,在进行人名英译时,既要进行文字的转化,又要考虑到对方的习惯和接受问题,因此难免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翻译法或拼写方式,从而导致姓名翻译的混乱和无序。这种混乱状况不仅常常造成误解和尴尬,而且妨碍了文化间的正常交流,有时甚至有损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尊严,因此姓名翻译的规范化势在必行。一、中文名称的混乱(一)式拼接法“威妥玛式”尽管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早在1974年5月就发布了《中国人名汉语拼音拼写法》,国务院也在1978年批转了《关于改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我国人名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的报告》,但在正式采用汉语拼音之前,历史上曾出现过几种不同的注音方式,其中影响最大,使用人数最多的是“威妥玛-翟理斯式拼音”(以下简称“威妥玛式”)65。“威妥玛式”原作为某些外国驻华使馆人员学习汉语的拼音工具,后来随着英语的广泛传播而流传开来,成为在英文中英译中国人名、地名和事物名称的一种主要拼法。但“威妥玛式”在语言学的技术上还是相当不完善的。比如,按“威妥玛式”拼法把汉语声母z,c分成ts′,ts或tz,tz′两种,把s分成s,ss和sz三种。这样不同的声母采取同一种符号,用许多附加符号区别发音,而排版印刷时附加符号经常脱落,大量音节产生混乱,如“张”、“常”不分,“周”、“丑”不分,“戴”、“泰”不分等。尽管这样,在汉语拼音成为国际标准注音法之前,它一直是国际上通用的注音系统,在港澳台及海外华人中至今仍有人使用。除了“威妥玛式”拼法之外,还曾有过国语罗马字,即“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拉丁化新文字和耶鲁方案等66。如此繁多的注音方法,不同的人在不同时期会遵循不同的注音标准,因此汉语人名在英译时的混乱状况就难以避免了。(二)“姓”和“名”的排列顺序者一般来说,中国人名的拼法是姓在前,名在后,姓与名分写,这与西方名在前、姓在后的排列顺序正好相反。汉语人名英译时,有人保持“中国特色”,也有人为了和译入语文化保持一致,将姓和名的排列顺序颠倒过来。这种现象在生活在海外的华人以及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的港澳台华人中间较为常见。但有些非海外华人的中国人,也有将姓与名顺序颠倒的现象,尤其是单姓单名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姓和名的混淆。如大家都很熟悉的NBA队员姚明,在世界级的比赛中,媒体有时称之为“YaoMing”,有时则是“MingYao”,让不熟悉他的人摸不着头脑,到底他姓甚名何?(三)音字音值的版本只要大家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同一个汉语人名,如“马泽玉”可能会出现多种英译版本:MaZeyu、MaZe-yu、MaZeYu、MAZeyu,、MAZe-yu,、MaZe-Yu、Ma,Zeyu,等,让人眼花缭乱,而根据国家标准《汉语拼音方案》,只有第一个是合乎规范的。出现如此多版本的原因可能是人们刻意想把姓和名区分开来,结果适得其反,造成更大的混乱,也有可能是有些人对人名的标准拼写法不熟悉,想当然造成的。笔者在构思这篇文章时,碰巧看到CCTV-5体育人间节目介绍马术运动员华天(2008年12月29日),屏幕上显示的其英译姓名为HUATIAN,采用了全部大写的形式,这显然是大众媒体在翻译姓名时的随意性造成的。(四)“姓”体字根据国家标准《汉语拼音方案》,中国姓名英译时,姓在前,名在后,姓和名分开,复姓连写,双名连写,无连接符号“-”,姓与名的第一个字母均大写。如单姓单名:吴仪WuYi,单姓双名:邓小平DengXiaoping,复姓单名:诸葛亮ZhugeLiang,复姓双名:司马相如SimaXiangru。实际运用中,这一标准存在下列缺陷:1.在双名之间的加“名”和“n”之间的意义区别由于复姓、双名要连写,当a,e,o开头的音节跟在其它音节后面时,有可能造成音节界限混乱。如“WuChengen”是“吴承恩”还是“吴晨亘”,“SunYue”是“孙玉娥”还是“孙悦”,如果不认识名字的主人,那实在是无从区分。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有人在双名之间加上了隔音号“’”,把“吴承恩”译成“WuCheng’en”,孙玉娥”译成“SunYu’e”。这样虽避免了混淆,却与国家标准不统一,在某种程度上又造成了新的混乱。2.汉语的统一音字压缩中国人名的汉语拼音拼写按西方文献惯例缩写时,也很容易造成混淆。如MaZeyu(马泽玉)缩写成MaZ.就少掉了一个汉字的信息,这不但造成了大量的重名现象,而且增加了检索的难度。为了避免这一缺陷,《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试行)》对汉语姓名拼写法作了变通处理,决定对中国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采用如下写法:姓在前,名在后,中间为空格。姓氏的全部字母都大写,复姓连写;名字的首字母大写,双名中间加连字符,名字不缩写,如MAZe-yu(马泽玉),ZHUGEHua(诸葛华)。该变通方式将姓氏的全部字母大写,避免了姓和名的混淆,也解决了人名缩写带来的困惑,有其合理性和积极的一面,但因与国家规范相冲突,成了标准之外的标准,因而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使一些作者或学术期刊无所适从。有人曾对2001年86种期刊的第一期做过检查和统计,其中合乎国家规范要求的只有33种,占受检总数的38%,而不合乎规范要求的有53种,占受检总数的62%338。3.同异形字,译本汉语是声调语言,每一音节读音有四声调,而且每一声调又有同音、异(同)意、异形的字,因而按汉语拼音方案译出的英文名,回译时就会让人困惑不已。如WangTao回译成汉语就究竟是“王涛”、“王韬”、还是“汪涛”,让译者头痛,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差错,造成混乱。4.外国人未来能源的缺失汉语拼音方案对翻译确实比较方便,但对外国人拼读却造成不小的困难。在有些情况下,汉语拼音可以畅通无阻,比如“姚明”译成“YaoMing”,外国人念起来毫无困难。但是如碰到有X,Q,Z等字母的场合,问题就来了,比如“肖向前”译为“XiaoXiangqian”,外国人就很难读出来,最多只能念出“埃克赛奥,埃克赛昂”等不知所云的声音。再如笔者的姓名“马泽玉”英译“MaZeyu”让外国人读起来也是一件难事。如果不看汉语拼音,仅听外国人的读音,根本无法与真实的汉字对应起来。(五)“孙晓”译法汉语人名英译时,有人采用中西合璧的方式,如将戴卫平译为DavisPing,DayWeiping或Davidping;将孙晓译为SunShine。这种译法便于西方人认读,也赋予了译名更丰富的含义,却因违背国家规范要求而引起了混乱。同时回译也很困难。(六)言拼接法的难点这种现象多见于广东或福建等地,由于方言与普通话存在一些差别,用方言拼法势必造成与汉语拼音即国家标准的不一致。如“戴”姓译成“Die”,其意乃大忌,因而当地或香港人要在Die后附加上一个不发音的h,写成Dieh,以避忌讳,这与国家标准拼法“Dai”显然是两回事。二、中国人名英语翻译的概念和建议(一)《关于采用的语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罗马字母拼接的理论依据目前,无论从国内还是从国际情况来看,汉语拼音都是最易懂、最现实也最容易被接受的方法,因而是汉语人名翻译的最佳选择。首先,从国内情况来看,汉语拼音是我国法定的汉字注音方案,已为人们普遍接受和使用。国家对此曾颁发过两个法规性文件。一个是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于1974年5月颁发,又于1976年9月修订,然后重新发布的《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另一个是国务院于1978年9月批转的《关于改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我国人名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的报告》。这两个文件无疑是中国人名英译的理论依据,其重要意义,正如“国务院批文”所述,就在于它“是取代威妥玛式等各种旧拼法,消除我国人名地名在罗马字母拼写法方面长期存在混乱现象的重要措施”。其次,从国际情况来看,中国外交部及联合国秘书处也发布了两个法规性文件:一是根据上述“国务院批文”,我国外交部于1978年12月发布的“通报”,告知我国的外交代表机构,从1997年1月1日起,用《汉语拼音方案》取代过去在外交文件译文中沿用的威妥玛式拼写法;另一个是联合国秘书处于1979年6月发出的“通知”,宣布从1979年6月15日起,以汉语拼音的拼法作为在各种拉丁字母文字中转写中国人名和地名的国际标准,且要求所有成员国必须执行,其国际性约束力是不言而喻的。从此,秘书处起草、翻译或发出的各种文件都用汉语拼音书写中国人名、地名338。此外,国际标准化组织也早在1982年就通过决议,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在文献工作中拼写有关中国的专门名词和其它词语的国际标准。目前,世界上包括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在内的绝大多数媒体在处理中文姓名时也都使用汉语拼音方案66。由此可见,汉语拼音方案在国际上也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二)提高外国的历史认同,尊重他们的文化传统中国人名英译时究竟应该尊重外国人的习惯,名在前,姓在后,还是保留中国人自己的姓名特色,姓在前,名在后呢?笔者认为,译名应该尊重姓名使用者的母语习惯,应该遵照“名从主人”的原则,即保留汉语姓名本身的特点,姓在前,名在后,不必迎合和迁就外国人的习惯。其实,我们在把外国人名翻译成中文时,也尊重了他们的文化和传统,没有按中国人习惯颠倒其姓名。如“JohnKennedy”,译为“约翰肯尼迪”,现在没有人会按中文的顺序,把约翰当成姓,把肯尼迪当成名了。在一个多元的世界中,每一种文化都应该得到理解与尊重,而不是趋同于一种文化。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符不符合外文的规范,而在于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并大力推行,使国外的媒体及民众了解并接受这一标准。即使最初接触中国人名的外国读者可能会把姓和名弄颠倒,也不必担心,只要我们始终如一地坚持这一标准,时间长了,外国人自然就会明白。此外,只要坚持姓在前、名在后这一国家标准,期刊标准中姓氏全部大写的规定就可以取消,可以变得和国家标准一致,因为只要始终坚持这一标准,姓和名就不会混淆。(三)“吴承恩”具有形式法上的文化内涵上文提到,汉语拼音的弊端主要是复姓、双名连写及缩写时的缺陷。为此,笔者建议,在复姓和双名的每一个音节之间加上“-”,双名的每个音节的首字母都大写,如“吴承恩”译成“WuCheng-En”,缩写可为“WuC.E,这样既避免了连写造成的音节界限模糊,缩写时又保留了名字中所有汉字的信息,期刊也就无需另立标准,从而也解决了期刊标准与国家标准不一致的问题。而且姓名中出现“-”是拉丁语系人名中常见的现象,也符合英语复合词的构成习惯。不过,这一建议还需要有关方面进一步研究、讨论。(四)强化汉语的国内语境,避免汉语身份的混乱对少数国际知名人士、历史人物、港澳台人士和外籍华人,建议保持其已经惯用的传统译法,不必按汉语拼音拼写,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如孙中山SunYat-sen,孔子Confucius,董建华TungKee-hwa,杨振宁Chen-NingYang。这样的特例可以予以整理,作为姓名规范性文件的附录。对于中文姓名回译困难的问题,只要在正式出版物中,将人名原文附在译名之后,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