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毛耳草的研究进展_第1页
黄毛耳草的研究进展_第2页
黄毛耳草的研究进展_第3页
黄毛耳草的研究进展_第4页
黄毛耳草的研究进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毛耳草的研究进展摘要:黄毛耳草中的主要化学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香豆素、木质素、生物碱、环烯醚萜类、三萜类等,其药理临床研究表明,黄毛耳草有着抗病毒抗炎、除风湿、抗湿疹、止泻等作用。本文通过对黄毛耳草的植物来源、药材鉴别、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为了正确认识近年来黄毛耳草的研究现状,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和综合利用提供参考。关键词:黄毛耳草、植物来源、药材鉴别、化学成分、药理作用ResearchprogressonHedyotischrysotricha(Palib.)MerrAbstract:ThemainchemicalcomponentsinHedyotischrysotricha(Palib.)Merrareflavonoids,coumarin,lignin,alkaloids,Iridoids,triterpenoidsetc,anditspharmacologicalclinicalresearchshowsthatHedyotischrysotricha(Palib.)MerrhasAntiviral,anti-inflammatory,Antidiarrheal,Anticancer,etceffect.Thisarticlereviewstheplantsources,identification,chemicalcompositionandpharmacologicaleffectsoftheHedyotischrysotricha(Palib.)Merr,InordertocorrectlyunderstandtheresearchstatusHedyotischrysotricha(Palib.)Merrinrecentyears,Providereferenceforfurtherresearchandcomprehensiveutilizationinthefuture.Keywords:Hedyotischrysotricha(Palib.)Merr,Plantsource,identificationofherbs,chemicalcomposition,pharmacologicalaction黄毛耳草(Hedyotischrysotricha(Palib.)Merr.)系双子叶植物药中的茜草科耳草属植物,为多年生披散草本,全草都可入药。其性凉,味微苦,归肝、胆、膀胱、大肠经。根据目前的研究表明,黄毛耳草的主要化学成分有黄酮类化合物、香豆素、木质素、生物碱、环烯醚萜类、三萜类等。根据其药理研究表明,有着包括抗炎、抗病毒、抗癌、肝脏保护等作用。临床多用于乙型肝炎、急性肝炎和肠炎等治疗,其药用价值较高。本文对黄毛耳草的植物来源、药材鉴别、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为了正确认识近年来黄毛耳草的研究现状,为今后的深入研究及综合利用提供了参考。1、植物来源黄毛耳草(Hedyotischrysotricha(Palib.)Merr.)是源自于双子叶植物药中的一昧茜草科耳草属植物的全草。全年均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其有别名为石打穿、拖地莲、铜眼狮、地坎风、腹泻草、对叶寸节草、蜈蚣草、地蜈蚣等,常在路边、旷地、溪边、山坡、山地林下、岩石上、溪边及田野草丛中生长,在我国常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安徽、贵州、云南、台湾等较南地区,极为常见。其性凉,味微苦,归属胆、肝、大肠、膀胱经。根据《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记载,黄毛耳草有着清热除湿、解毒消肿、活血舒筋等功效,且常用于治疗因蜈蚣咬伤、肠炎、痢疾腹泻或疔疮肿毒等引起的各种病症REF_Ref16878696\r\h[1]。2、药材鉴别2.1性状鉴别本品全体被金黄色硬毛。其茎较细且扭曲,表面存在着明显的纵沟纹裂,还呈有黄绿色或者绿褐色;其节质地极脆且易折,且还残留有须根。叶子对生,叶柄短,且叶片大部分都向外卷曲,完整展开后,呈现的形状有卵开、椭圆或阔披针形,薄纸质,长2到2.8厘米,宽1到1.2厘米,顶端呈现短尖或者凸尖状,基部则呈现出楔形或者阔楔形;全缘且上面有着绿褐色,且带有疏短硬毛;下面有着黄绿色,带有浓密黄色绒毛,叶脉上被毛非常密;托叶较短且合生,边缘还具有疏齿,带有疏柔毛;叶柄极短,长为1到3毫米。果实为蒴果,形状扁球,还带有扩展硬毛,直径约2毫米,室背开裂。气微,味苦;当黄毛耳草为干货且带有黄绿色、叶片者为最好REF_Ref17467950\r\h[2]。2.2显微鉴别REF_Ref17467950\r\h[2]茎横切面:表皮细胞为1列,呈近方或者长方形,延长切向,外层则带有角质层。并不是腺毛多细胞,且多呈破碎,其表面形状则为纵向的角质纹理。皮层则大约带有10列的薄壁细胞,且存在着草酸钙针晶束,偶而呈现簇晶,在内皮层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凯氏点。韧皮部则较为狭窄,细胸怀菜小,并且皱缩。木质部由导管与木纤维组成。髓部宽广,中空。叶粉末特征:黄绿色。①腺毛较少,由2到10细胞构成,细胞壁增加厚度,长为270到1565微米,直径则为17到30微米,表面还存在着角质纹理。②气孔平轴式。③叶肉细胞中存在着草酸钙针晶束,长度为50到266微米;草酸钙簇晶的直径为10到20微米,且棱角较为尖锐。2.3TLC鉴别准确称取黄毛耳草的粉末1g,加入30mL的甲醇,进行超声30min,过滤,至滤液蒸干后,在残渣中加入10mL的石油醚浸泡,随后石油醚把弃去,当残渣中的石油醚挥干后,立即加1mL的甲醇进行溶解,即可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外准确称取黄毛耳草的对照药品1g,依法制得对照品溶液。再另外准确称取适量的东莨菪内酯对照品,加入甲醇,制得每1mL中含有0.5mg标准品的对照品溶液。按照《中国药典》中的薄层色谱法进行试验,分别吸取上述3种溶液各5μL,分别在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进行点样,展开剂则为氯仿-乙酸乙酯-甲酸(5∶3∶1),展开,取出,晾干,在紫外光灯(365nm)条件下进行检视。在供试品色谱中,当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相对应时,且显示的荧光斑点的颜色相同,即可REF_Ref16638275\r\h[3]。邹盛勤等REF_Ref17444919\r\h[4]在三十种天然植物中乌索酸含量的测定,其中,黄毛耳草中乌索酸的含量达到0.521%,在于同一批植物进行相比较,黄毛耳草中的乌索酸含量都高于大部分植物。3、化学成分3.1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环烯醚萜作为臭蚁二醛的缩醛衍生物,其在双子叶植物药中,特别是在茜草科、唇形科、玄参科、龙胆科等植物药中,有着极为丰富的含量。彭江南等REF_Ref16638287\r\h[5]在黄毛耳草中提取分离出了10个环烯醚萜类的化合物,其中,包括已经鉴定出来的2个新的化合物并被命名为耳草甙(1)、6′-乙酰车叶草甙(2),而6β-羟基京尼平(3)在鉴定后,已经被确定为在自然界中首次得到,其余的7个化合物,则在鉴定后被确定为鸡矢藤甙甲酯(4)、乙酰鸡矢藤甙甲酯(5)、车叶草甙(6)、去乙酰车叶草甙(7)、马钱子素(8)、车叶草酸(9)、去乙酰车叶草酸(10)。并且还分离出了在经鉴定后确定为的异鼠李素-3-芸香糖苷REF_Ref14082453\r\h[6](11)。3.2黄酮类化合物黄酮化合物(flavonoids)的一系列化合物是以C6-C3-C6为基本碳架的。并且在植物界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布极为广泛,在植物体内,基本上都是以与糖结合而成的苷类或者碳糖基的形式存在的,但是也有着一些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彭江南等REF_Ref14082453\r\h[6]在黄毛耳草中提取分离出的2个黄酮类化合物,在鉴定后分别是咖啡酸(12),芦丁(13)。而李萍REF_Ref14082494\r\h[9]则分离出槲皮素(14)。3.3三萜类化合物陈武等REF_Ref14082533\r\h[7]从黄毛耳草中提取分离出经鉴定为乌索酸(15),方乍浦等REF_Ref14082539\r\h[8]提取分离出的三种化合物经鉴定后,其分别是白桦脂酸(16)、熊果酸(15)、齐墩果酸(17)。方乍浦等REF_Ref14082539\r\h[8]从黄毛耳草中提取分离出1种单帖化合物经鉴定为棕榈酸十六醇酯(18)。3.4木酯素彭江南等REF_Ref14082453\r\h[6]从黄毛耳草提取分离出的化合物经鉴定为异落叶松树脂醇(19)。3.5甾类彭江南等REF_Ref14082453\r\h[6]从黄毛耳草提取分离出的2个甾类化合物经鉴定后,分别是β一谷甾醇(20)、胡萝卜贰(21)。3.6香豆素类彭江南等REF_Ref14082453\r\h[6]从黄毛耳草提取分离出的2个内酯类化合物经鉴定后,分别是东莨菪内醋(22)、七叶内醋(23),而林隆泽等REF_Ref14082584\r\h[10]则分离出了6-甲氧基-7-羧基香豆素(24)。3.7醌类彭江南等REF_Ref14082453\r\h[6]在黄毛耳草中提取分离出的醌类化合物则为2,6-二甲氧基对苯醌(25)。3.8其他类化合物方乍浦等REF_Ref14082539\r\h[8]在黄毛耳草中提取分离出的其他化合物经鉴定后确定为三十二羧酸(26)。表1黄毛耳草化学成分结构化合物结构式英文名称化合物结构4C19H26O12Sscandosidemethylester6C18H22O11Asperuloside7C16H22O11Deacetylasperulosidicacid8C17H26O10loganin9C18H24O12asperulosidicacid11C28H32O16isorhamnetin-3-rutinoside12C9H8O4caffeicacid13C42H51NaO25Srutin14C15H10O7quercetin15C30H48O3ursolicacid16C30H48O3betulinicacid17C30H48O3oleanolieacid18C32H64O2hexadecylpalmitate19C20H24O6isolariciresinol20C29H50Oβ-sitosterol21C35H60O6dausteroldaucosterol22C10H8O4Scopoletin23C9H6O4aesculetin246-Methoxycoumarin-7-carboxylicacidN-succinimidylester25C8H8O42,6-DIMETHOXY-1,4-BENZOQUINONE26C32H64O2dotriacontanoicacid4、药理作用4.1抗氧化作用尹智军REF_Ref14781813\r\h[11]在通过对黄毛耳草三萜类化合物中的提取,并进行了抗氧化等相关研究,其结果表明,当黄毛耳草中三萜类化合物浓度的增加时,黄毛耳草中的熊果酸、齐墩果酸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也将随之增加。这表明了黄毛耳草确实存在着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4.2止泻作用王咢REF_Ref14781954\r\h[12]通过黄毛耳草的煎煮,喂至母猪临产,可有效防治白痢病,仔猪发生白痢病后,煎煮鲜黄毛耳草,喂食2~3次即可治愈。研究资料表明,新鲜的黄毛耳草的水提物经浓缩对有着痢疾良好疗效REF_Ref17447600\r\h[21]。4.3抗肿瘤作用在黄毛耳草中含有较高含量的熊果酸,研究显示,熊果酸对体内人食管癌细胞具有抗肿瘤作用,而这就可能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和抑制COX-2和PGE2介导的,这应该是VA的抗肿瘤机制之一REF_Ref14781984\r\h[13]。4.4抗肝损伤研究表明,黄毛耳草中含有较高熊果酸,熊果酸可以明显地改善小鼠肝组织的损伤程度REF_Ref14782007\r\h[15],当肝脏受损之后,其可以有效地修复它,并且这种疗效与剂量的大小有着一定程度的关系,呈现着依赖性。适量的黄毛耳草可在一定程度内起到这种作用REF_Ref14804906\r\h[14]。彭江南通过黄毛耳草进行了相关的药理实验,其试验结果表明,黄毛耳草的乙醇提取物在对CCl4和D-Gal诱发的大鼠急性肝损伤时,口服300mg/kg的剂量,具有着良好的保肝作用REF_Ref16881129\r\h[16]。4.5抗癌作用彭江南REF_Ref14805043\r\h[16]通过对黄毛耳草进行了药理活性测定,结果显示,黄毛耳草中的黄毛耳草碱具有抗癌活性,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在近年来,抗癌中药在各地经过大量的筛选,并且在不断地被临床证明,王泳REF_Ref17445784\r\h[17]在抗癌中药的临床应用中报道,石打穿(黄毛耳草)为抗癌类中药的清热解毒类药物。4.6抗炎作用资料显示,用鲜黄毛耳草进行水煎煮,水提物与红糖服用,对小儿急性肾炎有着良好的治疗作用REF_Ref17447426\r\h[18]。使用新鲜的黄毛耳草,进行水煎煮提取,取其水提取物,对治疗黄疸型的传染性肝炎有着良好的疗效REF_Ref17447443\r\h[19]。采用黄毛耳草,进行水煎煮,服用水提取物,即可治疗乳腺炎,有着良好的效果REF_Ref17447589\r\h[20]。采用鲜腹泻草(黄毛耳草),进行水提,对其水提物浓缩,浓缩液对治疗肠炎有着明显的疗效REF_Ref17447600\r\h[21]。5、结论和展望本文在对黄毛耳草的植物来源、药材鉴别、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总结。虽然黄毛耳草有着极其复杂的化学成分,且都具备着很多的生物活性。但是不管是在化学成分还是在药理作用的研究,都不够充分且不成系统。黄毛耳草在我国各地得分布极为广泛,且产量巨大,资源极为丰富。且其在治疗各种炎症、除湿等有很强的作用。因此,对黄毛耳草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并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可有效的利用药用资源,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参考文献: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下册)[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870.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30-431.应萍,李晶,文萍,李才堂.黄毛耳草药材的薄层色谱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12):2522-2524.邹盛勤,陈武,李开泉,熊筱娟,邓庭亭.30种省产天然植物中乌索酸含量的HPLC测定[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01):22-24+51.彭江南,冯孝章,李光玉,梁晓天.耳草属植物的化学研究I.黄毛耳草中环烯醚萜甙的分离和鉴定[J].药学学报,1997(12):29-34.彭江南,冯孝章,梁晓天.黄毛耳草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1999(11):741-743.陈武,邹盛勤,李开泉.黄毛耳草中乌索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