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分析10000字(论文)】_第1页
【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分析10000字(论文)】_第2页
【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分析10000字(论文)】_第3页
【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分析10000字(论文)】_第4页
【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分析10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研究目录TOC\o"1-3"\h\u76511引言 8276032研究意义 8280603数字普惠金融影响消费的相关理论 914443.1生命周期理论 912403.2收入决定理论 948703.3流动性约束理论 9245903.4预防性储蓄理论 103664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和农村居民消费的现状 10302904.1数字普惠金融的现状 10300324.2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现状 11259315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机制 12319135.1从覆盖广度方面分析 12138435.2从使用深度方面分析 13109995.2.1数字支付途径 13188975.2.2数字信贷途径 1445775.2.3数字投资途径 14133806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存在的问题 15256226.1普及性欠缺 15152646.2安全性不足 15154066.3存在监管上的漏洞 16124017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对策与建议 1639877.1加强数字普惠金融网络建设和政策扶持 1695597.2加大对数字普惠金融安全性的宣传和引导 17219527.3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的监管体系 1835428结语 1828242参考文献 201引言普惠金融(financialinclusion)一词是联合国在国际性的大会上最先发布出来的,后来被很多国家引用。联合国提出的初衷是想要更好的解决全球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以及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经济方面资产配置严重失衡等一系列问题。2015年,我国公布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文件中明确指出,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的迅猛发展,有必要快速升级我国的普惠金融体系。将改善农村居民的消费作为当今社会普惠金融服务的主要目标,数字普惠金融迎来了新的发展和进步。在杭州举行的第十一届经济峰会上,二十国集团(G20)成功采用了《数字普惠金融先进原理》,这是我国首次正式引入数字普惠金融的相关内容。数字普惠金融在降低金融服务成本和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消除了对公司网点和营业时间的限制,解决金融服务“最后一步”和“最难一关”等问题。最终起到了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促进农村居民的消费的作用。2研究意义从理论上讲,消费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一直是金融界关注的焦点。通过审查现有资料,本文发现消费反馈与数字普惠金融密切相关。关于普惠金融增长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的研究很多,但是关于数字式普惠金融增长对消费者消费的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基于消费理论和普惠金融金融以及农村居民的消费,从这个角度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消费者消费的影响。从实际意义上讲,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和最终目的也是消费。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正在积极实行“双循环”的经济模式,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日益明显,但是从长远来看,一直存在高储蓄率和农村人口消费不足的问题。不充足的国内需求不利于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因此,重要的是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有效地扩展了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为消费者提供了多种金融产品和服务,包括数字支付,消费者信贷和数字投资。最后,数字普惠金融旨在提供与社会各界相关的金融服务。主要人群是中低收入人群。低收入群体具有更高的潜在消费者偏好和更大的消费倾向。3数字普惠金融影响消费的相关理论3.1生命周期理论根据莫迪利亚尼的看法,消费者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消费特征也大不相同。消费者会依据生活中消费的平滑性来决定各个阶段的消费行为。例如,当消费者的收入相对于支出较低时,他们会在年轻时选择负债消费;到了中年和中年,当收入超过支出时,就会形成储蓄,就会有足够消费的收入,消费者最终依靠储蓄生活到生命的尽头。也就是说消费者会选择平滑的进行终生消费支出,最大限度地提高其消费效用。3.2收入决定理论收入确定理论是收入的两种形式,即绝对收入和相对收入。凯恩斯提出了绝对收入,收入水平就越高,消费者花的钱越多。对农村居民收入消费的影响也必须符合绝对收入理论。相对收入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提出的,同时贝利提出消费支出是不可逆的行为,当人们在固定的消费水平形成了习惯,收入的变化不容易对其消费意愿与水平产生改变,因人们消费的变化往往落后于收入的变化。3.3流动性约束理论从流动性约束方面来看,农村居民在资金相对不充足的情行下,难以得到外部贷款并无法满足消费的愿望。该理论通过分析农村居民的当期消费对收入影响,总结出当消费者的消费面临压力过大时,如信贷程度高且现实收入很少,用户会尝试性的放弃消费信贷,希望可以减小压力;消费信贷没有时,又将按照实际的收入水平提升消费。在该理论看来流动性约束主要体现以下三点:第一,以前消费者对资金本身不敏感,积累量较少甚至没有,因此不能通过抵押或者其他手段获得消费贷款;第二,信贷市场本身不够发达,缺乏合适的消费信贷产品,就会不能够满足市场中消费者的信贷需求;第三,消费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出现人们常说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信贷负责人必需谨慎衡量消费信货的风险与收益,因此只有消费信贷利率比现实生活中的贷款利率高时,才敢去释放流动性,数字普惠金融才能行之有效的缓解农村居民的流动性约束,促进居民的消费升级。3.4预防性储蓄理论利兰德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对预防性储蓄这一理论获得了较大的进展。该理论将消费与函数模型联系起来,考虑到未来的不确定性,认为预防性储蓄需要大量的资本储备,防止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波动,关于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理论分析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方面,当当前收入相对稳定时,消费者将根据其以前的收入进行消费;另一方面,如果未来收入不确定,风险性会更高,消费者肯定会增加储蓄。简而言之,如果预期收入水平的风险增加并且预防性储蓄的储蓄能力较强,那么将会降低消费。反之,同样的道理。4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和农村居民消费的现状4.1数字普惠金融的现状数字普惠金融是数字化与普惠金融的综合体,是实现降低成本、拓广覆盖范围和实现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给农村居民消费升级提供了可能。早期,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时,数字普惠金融展现出较强的消费能力和更多的消费服务方式,刺激了农村新兴消费浪潮的出现和居民消费不断地升级。随着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金融服务已经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查询信息、快速进行交易,网络平台交易已可以部分替代实体网点,也就简化对人员和设备的需求,从而经营成本得到较大幅度的减少。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的总体规模由2017年的22.59万亿提高到2020年的198.87万亿,提高了8.8倍。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数字信息的时代背景下,普惠金融借助互联网力量逐步发展为数字普惠金融,它提高了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同时降低了金融服务成本,这也是今后提高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重要方向。图12017-2020年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规模(万亿)(数据来源:北大数字普惠金融报告)4.2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农村人口的消费成本逐年增加,但与城市人口相比仍然较低。消费成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一年中消费的全部商品和服务的总额。2016年至2020年,农村人口消费支出由6196元增加到10412元,增长169%,年均增长33.8%,农村人口消费逐年增加。然而,在这一点上,中国农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仍然很大,仍然处于相对较小水准。表12016-2020年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对比表单位:元年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城乡对比(农村居民=1)20161640061962.720171772069522.620181945678762.820192357286582.7202026658104122.6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0)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体系在不断完善。消费体系是指特定类型的消费支出与总消费支出之比。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农村人口的收入水平迅速提高,农村的消费环境不断改善,农村人口的消费水平逐步提高,消费体系逐步完善。农村人口的消费体系逐渐降低了生活消费率,并继续提高了享乐和发展消费率。以基本生活消费为代价,粮食支出率逐渐下降,享乐和增长消费率不断提高,消费体系不断完善。食品支出占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成本的比例将从2016年的46.2%降低到2020年的43.1%。此外,在交通和通讯、文化、教育和娱乐以及医疗方面对增长和娱乐消费的支持率也逐渐提高。截至2020年,我国农村居民对这三种产品的消费支出比分别为10.1%,12.7%和6.9%。其中交通通讯支出比重提高最快。虽然农村居民消费结构逐渐升级,但基础性支出仍占据很大比例,需进一步优化提升。表22016-2020年全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支出单位:%年份20162017201820192020消费支出构成100.0100.0100.0100.0100.0食品46.245.647.245.543.1服装5.75.75.85.96.0居住16.415.914.814.516.6家用设备及服务4.44.24.14.54.6交通与通讯7.08.48.89.610.1文教娱乐用品11.512.111.311.612.7医疗保健服务5.76.06.56.76.9其他商品和服务3.12.22.12.32.5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0)5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机制结合上述消费理论,本文把数字普惠金融划分为的两个维度: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其中使用深度又分为三个途径。从这两个维度详细的阐述数字普惠金融如何影响农村居民消费。图2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5.1从覆盖广度方面分析数字普惠金融不同于传统的金融服务,数字普惠金融不需要依赖于银行网点以及ATM机,并且覆盖范围广泛。数字普惠金融是将普惠金融与数字互联网覆盖面广的特征相结合,以此来达到发展迅速的目的,极大地拓展农村地区原有普惠金融的服务范围,克服了对传统金融机构和实体消费场所的过度依赖,以更低的服务成本覆盖更多领域。人们通过电脑以及智能手机就可以享受到他们所需要的金融服务,这大大的降低了金融机构的服务成本。同时基于互联网覆盖的广泛性,那些原本被排斥在外的低收入农民群体也能平等的享受到金融服务。此外,由于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通过终端完成的金融服务有着更高的工作效率。发展数字普惠金融通过覆盖范围的扩大,促进了地区之间的资金转移,加强不同地区农村居民之间的联系,更有利于农村居民释放被抑制的消费需求。这样一来不仅促进了金融深化改革,还能减少农村了居民受到的金融约束和金融排斥。数字普惠金融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改善产业结构,还可直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将会使农村居民在完成生存型消费后,进一步往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转变,进而实现农村居民消费的升级。覆盖广度也体现在不同产业的覆盖,特别是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与消费市场经济联系最密切的产业,纵观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亦是他们消费所占比重最高的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在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势头正旺,旅游业、文创小镇、网红打卡景点等新兴产业是第三产业中最消费者受追捧的。它们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农村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它通过大数据分析、云计算平台等技术实现了新旧动能的转化,促使传统产业向着第三产业的转型升级,形成新兴产业集聚,提高金融风险监测能力,获得了更多的外部资金的支持,拉升当地居民的收入,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农村居民的消费升级。5.2从使用深度方面分析5.2.1数字支付途径在心理上,人们对于数字支付和现金支付的感受不同。非现金支付的形式可以降低心理上受损失的程度,从而更快地完成消费活动中的支付行为,增加农村地区居民的消费意愿。目前农村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消费贷款通常都是以刷卡或银行转账等非现金支付方式完成。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数字支付服务还可以通过支付宝、微信等形式在淘宝、天猫等网购平台上消费。农村居民通过手机、电脑等网络工具,足不出户就购买到所需的商品和服务,更加便利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这为交通不便利和消费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大有利处。最重要的是,消费者使用数字支付时在心理上产生的受损程度远低于现金支付带来的心理损失感,这将使居民的线上消费决策更快、消费行为更顺畅、消费过程更平滑。图32015-2018年我国数字化网络支付的规模5.2.2数字信贷途径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农村居民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预期发生大额消费支出时,如购房、教育等,会造成当前消费预算的缩减,形成预算约束,这对当期的消费支出产生较大抑制作用。由于农村地区人均收入较低、农村居民消费能力不强,逐渐被归类为金融弱势群体,他们通常无法跨越正规金融机构的信用审查门槛,并且他们也不愿或无力承担贷款金融服务的成本,而数字普惠金融正是改变了传统普惠金融的消费信贷逻辑。数字普惠金融将金融产品与消费信贷服务通过第三方平台进行有机融合,如支付宝旗下的花呗就可满足消费者在当期由于资金不足而无法进行消费的问题,使得居民的资金实现了跨期流动,进而实现跨期消费。这样预算就会更加的平滑,扩大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并且充足的资金供给极大的激发了农村居民消费潜力,将目光投向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进而实现了农村居民的消费升级。同时又能满足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现实消费需求。可见,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信贷服务影响农村居民的消费升级。5.2.3数字投资途径数字投资服务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主要通过资金增值的方式实现的。农村居民进行金融投资产生财富效应和收入效应,一方面,财富效应使人们资产增多,消费能力加强,有助于提高消费水平;另一方面,投资产生收入效应,实际收入水平的增加导致消费需求的提升。从日常生活中不难看出投资对农村居民的消费升级具有显而易见的促进效果,农村居民将会投入更多的财富,这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促进消费水平。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农村居民的投资渠道,可以更加便捷地完成投资过程。农村居民在投资获利后更倾向于在短期内将投资收益转化为消费支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居民消费支出。6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存在的问题6.1普及性欠缺从全国层面来看,我国不同地区消费的水平和能力存在差异,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也呈现出地区差异。在各种消费软件中,不同地区的用户得到的消费服务不同,沿海地区的农村居民享有更多较好的消费服务,而西部内陆地区的农村居民则不然。这一现象反映出消费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在不同地区仍有很大差距。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西部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服务配置效率较低,仍需尽快加大普及力度,缩小不同地区在普及性上的欠缺。从地区层面来看,大多数的消费信贷平台都集中在省会和发达城市周围,尤其是上海、北京、深圳、杭州这4个城市数量遥遥领先,农村地区少之又少。可见不仅全国层面有差异,同一地区内发展也不平衡。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互联网和数字化程度的发展在极大地改善了这类问题,但依旧不彻底。依然有很多农村居民没有相应的渠道去获取资金从而满足农村居民消费的潜在需求。普及性的欠缺对于国家和地区层面来说都不是一个好的局面,应该尽快进行改善。数字普惠金融的普及程度在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之间都存在差距,这不利于我国农村居民实现消费持续而平稳的增长。发达地区的农村居民都达到了享受型消费,欠发达地区还仅仅局限在生存型消费的层面,没有进行消费的升级。未来必需越过生活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之间的鸿沟,才能实现更好的均衡发展。6.2安全性不足若不加强对数字普惠金融正确的安全指引,很难充分发挥它促进消费的最大效用。在当今社会中,数字普惠金融带来了数不胜数的消费欺诈的现象,有关分析报告曾提出令人担忧的现象:近乎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时都受到过此类的困扰,如消费信息骚扰和网络电信诈骗等。想尽多种方法也难以摆脱。不难想到,其根本原因是数字化环境下,社会各界对个人信息保护程度不足、客户消费信息被泄露的问题十分严重。在网络平台上,关于数字普惠金融消费欺诈现象无时无刻都不发生在我们身边,这对于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稳定性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而且给农村居民的消费信息和个人财产安全带来十分可怕的负面影响,使其内心产生抵触。例如,在数字普惠金融的市场上曾经出现的P2P消费贷款等网络平台,现在都已被大量封停,可见安全性还没有得到充分保障。还有的一些平台打着“冠冕堂皇”的理由和借口,开展了对农村居民的非法集资活动,例如网络高利贷。与平常的贷款有很大差别,这种非法集资的模式是基于网络化和数字化的方式形成的,有着打击困难的特点。若等到网警和有关部门有所查觉并开始对这种非法活动采取措施时,该非法的组织已经筹集了巨额的资金,并人去楼空,追回来的可能十分有限。我国近几年也陆续出现了一行为准则来规范这些所谓的“消费贷”,为农村居民提供了较多正规的消费信贷服务,但一些不正规的变种网贷应运而生,导致人们辨别不清,从而掉入更深的陷阱。农村居民消费的相关资金产生了严重的威胁,给各地都带来了不小的损害。使人们不再敢轻易地尝试贷款消费。6.3存在监管上的漏洞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因为本身的发展起步比较晚,所以目前来说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因此,我国政府和国有金融机构在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过程中风险管理存在不足。导致产生许多虚假、伪造的消费信息,迷惑性极强。真实的消费信息查询起来难度极大,相关金融机构只能充分利用线下消费的信息来对网上消费信息进行复核和评估。从事金融服务行业的人员工作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人工成本与时间成本的激增。因此,对于农村居民消费信息的监管是健全和发展是数字普惠金融的最大难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同时也给提供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带来很大的风险,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扩大了金融服务的广泛性和深入性,促进了网上消费信贷、数字投资、数字支付等金融服务的进一步拓展,但相关机构的监管力度并没有提高,容易造成监管上的不对称。如果这一问题不解决,很真正难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升级。我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有效监管农村居民线上消费,同时这也是所有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国家共同头疼的问题。在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中,银行、保险、证券等传统金融机构的监管模式对于数字普惠金融都不适用。因此,我国应尽快建立数字普惠金融监管模式。到目前为止,我国还迟迟没有制定出对数字普惠金融消费监管的监管体系,也没有与所有的第三方相关支付机构合作达成深度合作。因此,数字普惠金融监管政策发展缓慢,漏洞频发,使得农村居民的消费乱象频频出现。不利于金融市场的规范,难以引导普惠金融市场朝着开放、便利的方向进一步发展,抑制了农村居民消费的意愿。7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对策与建议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拓展了普惠金融服务的广泛性和深入性,将包括数字支付、消费信贷、数字投资等在内的金融服务带给广大农村居民,有效的的促进了农村居民的消费升级。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能解决掉这些问题,更好地使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村居民的消费升级,本文从加强数字普惠金融网络建设和政策扶持、加大对数字普惠金融安全性的宣传和引导、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监管体系的角度提出以下三点建议:7.1加强数字普惠金融网络建设和政策扶持对于数字普惠金融而言,网络基础的欠缺会直接阻碍数字普惠金融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数字化、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则会大大促进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农村居民的消费未来都将依靠网络,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首要前提是更好的网络基础设施。通过对网络设施的不断加强和完善,肯定能提高数字普惠金融的服务广泛性和深入性,更利于激发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我国农村地区网络基础并不完善,呈现出农村地区落后于城市地区的不均衡格局。我国应合理规划和配置网络资源,大力推进和完善农村地区网络建设和通信环境,实行提高网络速度与降低网络资费并用的措施,提高农村移动宽带覆盖度和普及率,为我国农村居民数字化消费和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数字普惠金融和农村居民消费的政策扶持上,政府应分地区给予制定不同的优惠政策,如对农村地区实行税收优惠和线上消费的税收减免政策,予以适当倾斜。为农村居民消费营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农村居民进行消费活动。同时,政策的扶持能调动人们对数字普惠金融的积极性,使其即便在农村的欠发达地区,也能充分发挥促进消费升级的作用。此外,加大政府对线上消费的财政支持,为农村居民线上消费提供低利息的贷款、优惠券与政策激励。最后,政府应当号召农村保险和社会保障等机构,对网上消费提供相应保障,扩大消费的参与主体。这对于全国各地的农村居民都是是利大于弊的,更是数字普惠金融深入各地的关键。7.2加大对数字普惠金融安全性的宣传和引导数字普惠金融通过网络技术、大数据分析、云计算平台和5G等高新技术,打破了传统线下普惠金融服务模式的时空限制。在农村地区,展现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相较于城镇地区的居民,农村居民对于数字普惠金融的认可度很低且接受能力较弱。因此,加强对农村地区居民数字普惠金融安全性的宣传以及鼓励、引导线上消费势在必行。加强对数字普惠金融安全性的宣传,能降低农村居民的抵触情绪,减少预防性储蓄动机,提振农村居民的消费信心。现阶段,农村居民对线上消费接受度不高的原因就是部分农村居民消费时不知道如何使用手机银行支付、害怕在网上消费时被骗钱。因此,提高其对数字普惠金融的理解力和接受程度显得尤为关键。国家应该增加农村居民网上消费和数字普惠金融知识的双重普及。我国相关金融机构应当通过网络视频、线上直播等数字化手段,向农村地区的居民宣传数字普惠金融安全性的有关知识。例如和村委会合作,共同举办“防范网购风险,宣传数字普惠金融”的知识讲座。金融机构还可以在农村村庄内张贴有关数字普惠金融安全性的海报,提高居民对数字普惠金融的认知和接受度。除此之外,数字普惠金融的普及和线上消费的引导都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士的帮助。金融机构要着力构建完整的人才体系,组建专业的人才队伍。通过政府、线上消费平台以及社会各界形成合作,构建层次多样化、综合强的专业人才队伍。例如通过“政银网上合作”的模式,让银行机构的专业人才来协助当地金融主管部门开展数字普惠金融安全性的教育宣传,以点带面推动农村居民的消费升级。7.3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的监管体系目前,国家对于农村等偏僻地区的消费行业依然缺乏有效的线上监管办法,所以我国必须要进一步通过数字普惠金融来完善对农村地区居民消费和服务体系的监管。一方面,传统消费行业在勇于创新、敢于探索,深挖农村地区居民线上消费潜力,实现消费产品和服务数字化转型的同时,也应积极探索和寻求对数字普惠金融监管的新模式,通过规范的监管模式来促进农村居民的消费升级。另一方面,新兴互联网公司为数字普惠金融提供了所需的线上平台,应继续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来推动网上消费监管体系的建设,运用云计算、大数据、5G等互联网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平台自身的优势对海量用户的消费信息进行监管,像蚂蚁和腾讯那样承担起应当的社会责任。国家对数字普惠金融日渐重视,我国实现互联网消费模式的高速发展的同时,对于网上消费的监管政策也应该逐步完善。在完善线上消费监管的过程中,有必要从局部到整体建立全方位的数字化普惠金融监管体系。首先,制定全国通用的网络消费监管标准,实现各地农村居民消费信息的网上共享。国家应努力与相关金融机构在网上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制定一套网上消费监管标准。然后线上对接相关消费企业、单位和平台,实现全领域、全方位的监管机制。在消费信息高度共享的时代,要对用户消费信息和数据的安全性、准确性进行及时整理和复核,不断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监管体系。其次,我国相关消费行业协会也应承担起本身的社会责任,监督数字普惠金融监管体系的实施。最后,其他各种行业协会也要加强对数字普惠金融监管的健全和管理工作,按照国家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