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教育调查报告研究_第1页
实习教育调查报告研究_第2页
实习教育调查报告研究_第3页
实习教育调查报告研究_第4页
实习教育调查报告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习调查报告研究——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效率非常荣幸的我有机会在德兴市育才中学度过了我两个多月的实习生涯。我这两个月的实习内容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一名历史教师的教育实习,二是作为一名班主任的工作实习。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我主动认真地工作,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同时,我还运用这两个月的时间,对学校里面的历史这门课做了一番的调查,这个调查是针对历史这门课在当今时代的教学状况的。通过调查研究,我对当下历史教学的状况有了初步的理解,为深化教学改革,探索实施新课改教育的新路子,提供参考。通过进教室听课,观摩老师们的教案,以及同窗们的反映。得出下列结论:德兴市育才中学是一所私立学校,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也有差别,部分学生学习历史的爱好不浓。常听某些学生哀叹:“历史课枯燥无味”、“历史都是过去的事,学习有什么用?”等让人很心痛、很不舒适的话。作为历史教师感到责任重大。学生喜欢历史课,乐于学,主动学,而不仅仅为了考试。如何提高历史课堂的效率,让历史课堂活起来,这是我在实习期间始终思考的问题,并做了某些有益的调查探索。存在的问题(一)教师教学方面有个别教师授课缺少激情,仍以知识的罗列和知识的疏理为主,以自己的讲述和分析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为主,甚至整个课堂教学一讲终究,没有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没有较好地或极少地创设教学情景和问题情景,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爱好和激活学生历史的思维能力,教学观念仍然很陈旧,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学的了无爱好、索然无味。有的教师上学时只顾自己教学任务的完毕,不太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和状态。有的教师在课堂中让学生展示思维过程的时间太少或没有,没有形成让学生之间进行思维的交流和碰撞。对学生思维过程或回答的内容不能够作出较好的点评或点评不到位。学法指导的力度不够,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为学生所想所做。历史试题讲评课的教学模式陈旧,有的教师没有进行认真的统计和分析,没有在课堂上向学生总体讲明这一次测试成果的基本状况,基本上是一讲终究,有的甚至还停留在讲答案对答案的层面上,取几个典型的错误教师自己讲答案、自己分析,极少甚至没有让学生展示自己错误或对的的思维过程,让学生起来讲述讲话的机会极少,不能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评价意识和进行解题思路及办法的指导。(二)教学交往方面首先,教师过多强调对学生的管束和学生的顺从,而较少给学生留出自由的空间。我国现阶段的课堂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以控制为特性的传统管理阶段,诸多地区的普通高中历史教师的课堂管理观基本上是倾向于课堂秩序的控制和维护教师的权威,在绝大多数学校里,教师追求的抱负课堂是安静的课堂,能够控制的课堂,学生听从指挥的课堂。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发表意见的机会不多,时间久了,学生也习惯了,因此他们不会经常主动回答下列问题,更不会提出改善我们的教学的意见了。另首先,在诸多高中历史教师的课堂上,学生花在小组和全班活动的时间极不平衡,绝大多时候课堂上进行的是单一的全班活动,课堂交往时间比重的失调造成学生个体意识的缺少。我实习的班级课堂有两个明显特点:⒈与师生交往的时间相比,学生之间的交往时间极少;⒉在本已极少的学生交往时间中,学生个体与全班学生的交往占据主位,而学生个体之间的交往较少,学生个体与小群体之间以及小群体与小群体之间的交往更是微乎其微。与之相适应,课堂中,学生的交往身份基本上也只有两种:一种是个人,另一种是作为静态背景下的班级组员。再次,我们诸多高中历史教师在努力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出现:教师往往对活跃而爱体现的学生予以较多的关注,而对沉默的学生缺少关爱、缺少尊重,以至于在课堂交往中,一部分学生成为交往的“贵族”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沦落为交往的“奴隶”,甚至出现了教师教学失明失聪的现象。以上的这些问题都是要提高历史课堂效率亟需解决的问题。我们要让学生记忆真理般的历史内容,允许有“问”和“疑”,让学生在充满趣味性的学习的同时学习历史知识。这样的历史教学能让学生感受到“每一时代的人类在反思自己往昔经历的过程中,对历史之本质和意义的一种理性追问和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是人类的精神家乡,是人类生命力的水源头”,使学生潜能得到开发,发挥历史的真正魅力。二、应对方略(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长久以来,我国教育盛行“唯分数论”,学校把考试成绩当作是评判教学效果的重要根据。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课堂氛围死气沉沉,,老师“满堂灌”、“填鸭式”,师生互动少,严重扼杀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爱好。提高历史课堂效率,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在倡导素质教育,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必须首先更新教育观念,教师的观念是教学的核心。培养创新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的课程理念,学生的发展,也指全方面和谐的发展、终身的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展。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师生关系不应是“权威”和“接受”,而是“导演”和“演员”、“指导”和“参加”的关系。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加强继续教育和理论学习,转变教育思想,提高认识,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平时的教学,让历史课堂动起来,才干更加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提高课堂效率。(二)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创设一种师生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环境,能够充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动性,提高历史课堂效率。因此,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增进者,要把讲台变成对话的平台,激励师生、生生互动,激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哪怕与教师观点悖,也要充足必定和观赏。这样才干激发出学生思维的火花。我在本校高一(3)班上课,有的同窗提出多个各样问题,甚至与教学无关问题,我不气不急,机智、巧妙的回答,并把学生注意力引到教学内容上。这种状况最忌讳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闻不问,或加以批评、指责,这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主动性。学生课堂活动的原则是:“不怕学生的观点有错误,就怕学生没观点”,对于敢提出观点的学生予以表彰。在学生见解的基础上,教师适宜点评。(三)用自己广博的知识、丰富的语言、崇高的人格去吸引和感染学生教师是多面手,除了应当拥有牢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广泛吸取多个营养知识,科学、文学、艺术、思想、宗教等都要有所理解,正所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特别应关重视大的国内外新闻、身边的人和事。如果我们只懂得教材上的内容而不懂得变通和补充,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反之,如果我们脑子里装满了多个各样的知识和信息,教学时就能信手拈来,吸引充满好奇心的学生,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乐在其中,学在其中,只要课堂活起来了,还怕没有效率?教师上学时不能把情绪带进课堂,应抛弃一切不舒心的事,精神饱满地投身到教学中,以自己的情绪去影响、调动学生。教师的感情要丰富,语言要幽默,语速适中但也要有变化,语调要抑扬顿挫。这样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情绪高涨起来了,主动地思考、回答下列问题,教学效果就好。同窗们反映:听这样的课就是一种艺术享有。而有的老师上课情绪平平、语言干瘪、语调平缓、语速过快或过慢、声音过小,犹如听“催眠曲”般“浑浑然”,不能激发同窗们的热情,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应身正为范,作学生的表率。“学为人师,行为示范”这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定。学校是育人的地方,教师首先要“正人先正己”,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崇高师德和修养,涉及崇高的使命感、责任感,宽敞的胸怀,坚持正义的勇气,较高的教育素质。教师应当热爱学生,当爱的传输者。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爱学生,就应当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信任学生;平等看待学生;严格规定学生,宽容学生。教师的爱是一种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教育力量,唤起学生对人生的信心与热情,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主动性。教师用丰富的知识和语言、通过自己的行为示范、通过对学生公正无私的爱去吸引和感染学生,学生尊重老师,崇拜老师,因喜欢老师而乐于学习,这就提高了课堂效率。(四)完善、优化教学办法1、导入引人入胜通过课间休息,学生的情绪停留在亢奋状态,如何组织教学,在上课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提高40分钟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因此导入一定要引人入胜、有创新,不落俗套,能激发学生学习这节内容的爱好。爱好是学生学习最持久、最强大动力,有了学习的爱好,学生就会主动、主动、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在讲公开课《祖国统一大业》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一湾浅浅的海峡,阻隔了祖国的大陆和台湾,让多少骨肉同胞隔海向望,泣涕涟涟。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望大陆》,体现了祝愿祖国和平统一,祝愿骨肉同胞早日团聚的一片真情。”然后请一名普通话讲得原则的同窗声情并茂朗诵于右任先生的《望大陆》“望大陆作者于右任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惟有痛哭!葬我高山之上兮,望我家乡。家乡不可望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然后我深情地说“于右任老先生渴望祖国统一,但愿在有生之年见到他的亲人,回到家乡。于老先生真是死不瞑目啊!我国政府和三代领导集体的重要领导人非常重视和关心祖国统一大业,并为此进行了不懈努力。”这样,同窗们沉醉在浓浓的思乡情、渴望祖国统一和民族富强的感情中,这种导入引人入胜,为教学的顺利进行作了较好的铺垫。2、提问为了更加好地进行组织教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根据教学的需要,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提问要讲究艺术性。我提问的办法可分为五个环节:第一步,提出问题,制造悬念;第二步,阅读,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和思考,寻找答案;第三步,随机提问,也可根据平时的学习状况,分别找代表回答,列出不同的意见;第四步,自由讲话,分析问题;第五步,教师归纳总结。其中核心的是第一步和第三步。第一步设疑要难易适宜,并有一定的诱惑性,能引发学生去思考。第三步提问,机会要均等使人人都感觉到自己有可能被叫到,因而认真看书,主动思考问题,不敢懈怠。提问的方式应当多样化,既能够让学生口头回答,也能够让学生书面回答或写在黑板上,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口头体现能力和书面体现能力。3、讨论和辩论由于历史科“过去性”的特点,内容繁而杂,教学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教师“一言堂”的状况。这样,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不充足,学习效果不抱负。如何才干让学生主动地学、主动地思考呢?我认为:课堂讨论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讨论使学生明辨是非,求得对某一问题的对的认识,同时提高思维能力。但长久以来,历史教学中组织的讨论课往往冷场,争论不起来,造成讨论失败或收效甚微。要想成功地进行一次课堂讨论课,应注意几个问题。首先,教师在教学上要变化过去“家长制”作风,要为课堂讨论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民主氛围,使学生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毫无顾忌的体现自己的观点。这样才干激发学生的参加意识,使学生充足发挥主动性和创新性,课堂讨论达成抱负境界。另首先,课堂讨论应面对全体学生,对某些自卑的学生特别要注意激励。这样才干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收获。再次,适宜的引导和激励,能够避免冷场局面的出现,或化解这种尴尬局面。这就体现了一名教师的课堂组织、驾驭能力和教学艺术。把辩论对抗形式引入课堂讨论之中,很受学生的欢迎,提高了讨论效率。每次讨论前,设计一种学生感兴起的题目,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规定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小论文或辩论稿,进行分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本方观点。正方和反方各推荐4名代表,在班上进行辩论。其程序是:各自陈说意见—自由争论—归纳总结。最后由老师点评。在《祖国统一大业》教学中,我给的课堂讨论题目是“实现海峡两岸统一是和平方式还是武力方式有利”,正方的观点是“和平统一”,反方的观点是“武力统一”。这种讨论引进了竞争机制,适合学生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讨论的场面十分热烈,爱好盎然,往往是时间已到,诸多人仍言犹未了。同窗们的讨论越来越进入本课的核心和主题,从而更深刻领略党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政策的对的和高瞻远瞩。有了这样的讨论和辩论,既掌握了本课的重要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历史课堂效率还会不好吗?4、穿插历史小故事一节课40分钟的教学,要使学生注意力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确实不易。研究表明,通过10-20分钟的注意起伏,便会造成注意力不随意地离开客体,教师讲学时每隔10-15分钟使学生转换一下不同种类的活动,这样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稳定。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适时穿查某些小故事。活跃活跃课堂氛围,缓和一下学生的疲劳状态。如讲到唐朝的“安史之乱”时,能够讲某些有关安禄山的故事。安禄山是个胡人,体格魁梧,膀大腰圆的,有一次安禄山去拜见唐玄宗,唐玄宗就问他:“安禄山,你的肚子这样大,里面装的是什么呢?”说到这,我转而问学生:“如果你们是安禄山,会怎么回答?”学生们的精神一下子提起来了,纷纷各抒己见。在他们回答的基础上,我说到:“安禄山的回答跟你们可不同,他对唐玄宗说,皇上,臣肚子里没有别的,只有对皇上的一片赤胆忠心。”由此能够加深学生对安禄山个人性格的理解,也能够理解安禄山为什么那么得宠,并最后发动安史之乱。很显然,这和他的溜须拍马功夫是分不开的。这样学生又能够精神饱满的听课了,课堂效率好。5、联系现实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普通只重视课本知识的讲授,就事论事。这就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五味,提不起学习兴起。由于那些历史离他们毕竟太遥远了,然而在当代社会里,由于电影、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多个媒体的作用,使学生接受了大量的课外信息,其中就有诸多他们感爱好的现实问题。我们如立足于课本,将某些社会现实中学生感爱好的“热点”与课本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学习历史就会津津有味、爱好盎然,注意力就会集中起来,思维更主动,会提出多个各样的问题,有助于教学的开展。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对当代化,面对世界,面对将来”。也就是说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只限于过去、现在或是中国。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素质教育规定我们培养出更多的发明性人才。历史教学不只是传授基本的历史知识,还应教学生掌握认识历史过程的办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用历史的观点考察社会和认识社会的能力,以及用历史智慧预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我在讲“祖国统一大业”这一学时,讲到海峡两岸的交流,中国政府领导人反对台独、主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努力时,我拓展课本内容,联系现实,关注热点。联系到“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为国家统一提供了法律根据。”;联系到“4、5月间国亲两党主席访问大陆,向世界显示了两岸中国人有能力和智慧解决两岸的分歧和冲突,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动力。”;联系到“胡锦涛对两岸关系发展的四点建议,这四点建议成为指导将来两岸关系发展的大纲性文献。”。联系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学生的爱好很高,并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