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语文要素的落实例谈课件(新)_第1页
统编教材语文要素的落实例谈课件(新)_第2页
统编教材语文要素的落实例谈课件(新)_第3页
统编教材语文要素的落实例谈课件(新)_第4页
统编教材语文要素的落实例谈课件(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教材落实语文要素的方法例谈1.什么是语文要素?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话:统编教材首次提出了“语文要素”这个概念,“语文要素”应该理解为“语文学习要素”。既包括语文知识,也包括语文能力,还包括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简单地说,“语文要素”包含的是语文“学什么”和“怎么学”的内容。语文要素应该是与学段学习内容和目标相对应的,但更加具体,更具有操作性和可检测性。语文要素有机地分布在每册教材、每个单元、每篇课文之中,这让一线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有了抓手。

一、语文要素是什么呢?语文要素包含:朗读、想象、观察、积累、理解、思维、复述、预测、提问、批注、速读、查找资料、提取信息、评价、联想、鉴赏……这些要素呈梯级分布在1-6年的学习中。2.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有哪些语文要素呢?

是的,我这里用了一个词语“读懂”。我们看看是不是真的能读懂这些语文要素。

五上2单元:“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搭石》《将相和》《什么比猎豹速度更快》)五上5单元:“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四下3单元:“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六下3单元:“习作时,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3.教学中教师如何读懂语文要素呢?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抓关键词理解法。杭州曹爱卫老师在解读统编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要素的时候就用这样的方法,解读得很清楚。

思想感情。“思想感情”由“思想”和“感情”两个词语构成,“思想”一般指人对事物的看法、理解和认识;“感情”一般指人或动物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

关键语句。在本单元中,“关键语句”是指直接表明写作目的,表达课文中心思想或作者情感、想法的句子。关键语句有的在文章中反复出现,有的只出现一次,也有的没有一目了然的关键语句,需要通过文章的段落、情节、事件进行体会或者归纳。

初步体会。“体会”是体验领会,“初步”是开始阶段的,不是最后的或者完善的。可见本单元对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体验和领会并不要求准确概括,学生有初步体验就可以,不用拔高要求。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要素: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乡下人家》关键语句是“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出现在文章末尾,通过这个句子,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乡下人家的喜爱和对乡间生活的无限向往。

《天窗》关键语句是“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出现在文章中间,表达了作者对童年乡下生活的美好回忆。

《三月桃花水》

关键语句是“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啊,地上草如茵,两岸柳如眉,三月桃花水,叫人多沉醉”,前两句出现在文章中间,后一句出现在文章末尾,表达了作者对三月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本单元《乡下人家》《天窗》《三月桃花水》关键语句解析如下:可见,当我们读懂了语文要素中包含着的关键词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教学应该抓住的线索是什么,明白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学习的方向。1.让老师们知道“这一篇”文章重点教什么。很多一线教师教学中存在最大的问题是看到什么教什么,教的就是自己懂的,自己想到的,或者自己小的时候老师教自己的。而对于语文中包含的知识,语文学习应该形成的能力心中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所以,不同教师教同一篇课文在知识的取舍、能力的训练方面会有比较大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个人的素养就成为影响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很重要的因素。而语文要素的明确,拨开了教师教学中的迷雾,有利于带领教师从关注“人文主题”的思维定势中走出来,教出“这一篇”的特色。从小的说,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日有所进,从大的说,在推进教育均衡的路上又是一个新突破。二、语文要素存在的好处2.凸显了语文能力训练的序列性。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将语文要素分成若干个“点”,这些点成阶梯状分布,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在各册教材各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中。帮助教师知道同一个要素可以分为几个梯级,具体到“这一册”中“这一篇”对“这一个语文要素”的训练重点在哪里,落实到怎样的程度才“适时适度”。这就改变了过去长时间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教学中同一个知识、能力点在不同的年级得到一样的训练,让语文学习一直处于原地旋转的样子,不能呈现梯级或者螺旋上升正确姿态。影响了学生语文学业的正常提升。

语文要素为什么会成梯级排列呢?无论是语文知识的学习,还是语文能力的训练,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都不是一次学习和训练就能够完成的事情,需要不断的认识和强化。特别是一个知识点,一项能力往往是由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组合而成,都不是单一的存在,而是多方位立体地构成,这就更要求学习必须呈现梯级状态。比如同样是修辞,就包括基本的比喻、拟人、排比等等,单看一个“比喻”,就包括“认识比喻句”“了解比喻词”“明白本体和喻体”“会写比喻句”“区分比喻句”等多个方面。更何况一些更复杂的知识呢?语文要素在教材中呈怎样的梯级排列呢?首先,同一个语文要素出现在不同的年段、学期中。同样是“抓住文章主要内容”这一个语文要素:三下第八单元的要求是“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四上第四单元的要求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四上第七单元的要求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四上第八单元的要求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四下第六单元的要求是“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五下第六单元的要求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六上第八单元的要求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同样是立足写作的“介绍一种事物”这一语文要素:三下第一单元的要求是“试着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三下第七单元的要求是“初步学习整合信息,介绍一种事物。”五上第五单元的要求是“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五上第七单元的要求是“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五下第七单元的要求是“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同样是立足写作的“学习写人”这一语文要素:三下第六单元的要求是“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四上第二单元的要求是“写一个人,注意把印象深刻的地方写出来。”四下第七单元的要求是“学习从多个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五上第二单元的要求是“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特点。”五下第五单元的要求是“具体的表现一个人的特点。”六上第八单元的要求是“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其次,同一个语文要素单元内部推进。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围绕这一要素,有层次,有梯度的安排了四篇课文,借助学习提示、课后练习题,介绍提高阅读速度的具体方法。《搭石》——不回读,遇到不懂的不要停。《将相和》——扩大视域,连词成句地读。《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结合文章段落特点,抓关键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提取文字信息。《冀中地道战》——带着问题读。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这一语文要素同样分成小的序列素贯穿了全单元。《大青树下的小学》中边读边想象画面,学会发现并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花的学校》中想象情境,注意文中把事物当成人来写的表达,发现有新鲜感的句子的写法并尝试迁移运用;《不懂就问》中运用学到的方法,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中对学习内容和方法进行梳理提炼,培养积累有新鲜感的语句的意识。五年级上册第无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基本说明方法”“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福建温兰凤老师把本单元的两篇课文、交流平台、两篇例文和写作之间梳理出下面的关系:太阳鲸导语交流平台——初试身手单元习作

松鼠

风向袋的制作习作学习梳理尝试进一步成果要素表达总结运用感悟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围绕这一语文要素,为了让“提问”这一策略在教学中落地,安排了四篇课文,4篇课文各有侧重,层层深入:《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主要让学生愿意提问,能试着针对课文的局部内容或整体来提出问题,尝试整理问题;《蝙蝠和雷达》主要学习从“内容”“写法”“启示”这三个角度来提问,分类整理问题;《呼风唤雨的世纪》练习从不同角度提问,整理、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略读课文《蝴蝶的家》学习提出问题、分类整理并尝试解决问题。《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总结了提问的方法和注意点,“日积月累”中用名言警句道明“提问”的意义。习作《小小“动物园”》,学生可以问自己:家人和哪个动物相似?什么地方相似?可以选择什么事例来写出相似之处?由此可见,在每一个单元中,不同类型的文章以及语文园地都有着不同的作用,他们就像一个团队,分工负责,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蝙蝠和雷达》《呼风唤雨的世纪》是精篇精读课文,它们的作用是学习、发现、运用提问的方法,《蝴蝶的家》是略读课文,它的作用是方法的迁移和运用,《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侧重于总结,“日积月累”是提升学生对“提问”意义的认识,习作《小小“动物园”》是让学生用“提问”的方法布局谋篇,明确自己写什么。

如此,由学习阅读方法,到运用方法阅读,再到总结提炼,纳入网络,最后到方法指引下创作,环环相扣,步步提升,学习的层次性,推进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所以,把解读的视角具体化到单元课文中,并厘清具体课文与单元要素之间的关联,这样在教学“这一篇”的时候才能有清晰的定位和明确的方向。三、教学中落实语文要素有哪些策略呢?1.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落实训练也就是说,读懂文章的基本内容是前提,在这个基础上聚焦语文要素,强化训练。这一种方法适合文言文、其他阅读难度较大的文章,或者语文要素在教材中聚焦到某一处,需要扎根到文字深处才能理解的时候。五下六单元什么是“思维过程”?

我个人的理解是:思维过程就是人脑对所看到的事物或者所发生的事件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的基本过程。

因为思维过程发生在人的大脑之中,所以看不见,摸不着,很难被别人知道。所以,体会人物的思维过程是一个十分困难的所在。

文学作品一般通过描写人物外在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来反映人物的思想。因此,要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就必须借助显性的外在的人物的表现来揣摩、领悟。

第一部分讲述事件

第二部分讲述此事引发的议论: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告诉我们的道理: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不要自相矛盾。

这篇文章最应该也最值得探索人物思维过程的语言是——

落实语文要素的关键就是对这句话的理解——“为什么其人弗能应也”?

要想理解这句话,首先,学生必须先读通课文,然后读懂故事的内容——围绕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同时理解“夫”“陷”“弗”“鬻”等文言词的意思。第三,可以分角色朗读或者表演。最后,抓住“其人弗能应也”,推测楚人的思维,领悟其中道理。

推测思维过程的时候可以按照如下步骤进行——(1)他为什么回答不上来了呢?我们走进他的思维过程,看看他是怎么想的。抓住他的语言和行为来思考。要点1:想把东西卖出去,卖个好价钱,所以努力夸自己的矛和盾。要点2:把自己的矛和盾夸得太极端了。要点3:他忽略了矛和盾是两种相对立的事物,无论说矛能戳穿盾,还是说盾能阻挡矛都和自己前面的话相矛盾。

(2)你怎么评价这个楚人?四上第八单元学习

学习活动三:体悟人物,收获启示(一)融入情境,体悟人物。1.完成表格:故事皆有一棵多子折枝的李树而起,面对满树李子,王戎和诸小儿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做法?他们分别是怎样做的?(王戎——不动;诸小儿——竞走取之)2.交流原因: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做法?可以用上句式“()看到______,想到______,就_______。”来回答。3.过渡小结:面对满树李子,王戎和诸小儿最大的不同是一个动,一个不动。接下来我们来深入地比较。板书:动与不动比较中4.王戎真的没有动吗?要点:王戎不是不动,而是脑动身未动,与之相反,诸小儿身动脑未动。5.加入想象讲故事,呈现“聪慧”。(同桌讲,指名讲,评价指导)7.拓展王戎成就:王戎长大后,成了竹林七贤之一,从此便扬名天下。真可谓:千古史书留美名。(完善板书)(二)对比题目,收获启示。1.拓展成语“道旁苦李”,理解意思。2.比较题目,猜猜编者用意:这个故事在不同版本的《世说新语》里,题目是《王戎七岁》《道旁李树》《王戎识李》,而课文里却是《王戎不取道旁李》,文言文的语言是简洁的,为什么编者会放弃简洁的题目,而选用相对复杂的呢?猜一猜。3.观察本单元其余课文的题目,猜测情节。(西门豹治邺扁鹊治病纪昌学射)这时候,语文要素不是隐藏在文字中、故事的情节里,而是一种阅读手段、阅读策略,学生使用这种策略,促进阅读的深入开展。这一方法更适合于“提问”“预测”等这一类语文要素在学习中的落实。2.用语文要素推进阅读的步步深入四上第二单元

不同的角度,有哪些角度能提出问题呢?从大的板块来说,可以从题目的角度,从内容的角度,从写作的角度等等。从小的块面来讲,可以从遣词造句的角度,从修辞手法的角度,从标点符号的角度等等。

也就是说,凡是你有疑问的地方、你感觉精彩的地方、你想进一步探讨的地方都可以提出问题。四上二单元

学习活动一大胆提问,走进童话故事1.引导学生谈谈对安徒生的了解,读过他哪些童话。2.揭示课题。说说看到这个课题,有什么疑问?(如:这五粒豆有什么不同?这五粒豆后来怎么样了?)3.这是一篇有趣又充满爱的童话故事,自由读读课文。4.学习生字新词。(1)词组一:豌豆豆荚豆苗①读正确。“豌”字第一声,“荚”字第二声。②梳理生长过程。(2)词组二:舒适恐怕愉快①读正确。②发现共同点:表示一种感受、感觉。(3)有个绿东西从窗玻璃旁边探出头来,它是什么呢?①读通句子。②替换。不用“探”字,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个绿东西从窗玻璃旁边长出来,它是什么呢?)③比较。用“探”和“长”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探”运用拟人,显得更加活泼生动,充满生机。)(4)写好笔画较多的“豌”“僵”等字,注意左窄右宽。

学习活动二圈关键词,把握故事内容1.默读课文,梳理结构,圈画关键词。(1)出示图表。(2)明确要求:默读、跳读,圈画关键的词语或短语填表。(3)先交流,再借助图表说说故事。提示:既可以一粒一粒来说;也可以先整体说愿望,再整体说结果。2.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去向不同,结局不同,把这些连起来说一说,就是故事的主要内容。3.小结:刚才我们先对课题提出疑问,再读课文,把五粒豌豆的经历和结果连起来说说,就顺利概括了故事的主要内容。所以说,提问是学习的开始。(板书)

学习活动三深入质疑,学习提出问题1.关注提示,明确学习任务。(1)出示课前提示:读课文,积极思考,看看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2)我们平常提问的时候,习惯用哪些疑问词?(预设:为什么、怎么样、是不是、什么、会不会等)(3)今天我们来比一比,哪些同学最能提问。2.默读课文,大胆提出问题。(1)把问题写在课文相关内容的旁边。(2)小组内交流,看谁提的问题最多。(3)指名说一说,提了哪些问题。3.阅读课后习题2,说说自己的发现。(1)这3个问题中,有的是针对课文的部分内容来提的,有的是针对全文来提的。你发现了吗?(相机板书:从局部提问从整体提问)(2)小结:针对部分内容来提,可以针对文中的一个词语、一个句子或者是一段内容。而像“掉到水沟里的那粒豌豆真的是最了不起吗?”这个问题,是读完了整篇课文之后发出的疑问。4.整理问题清单,选择问题。刚才自己的提问哪些是针对部分内容来提的,哪些是针对全文来提问的。请大家把问题条贴在小组问题清单中。学习活动三深入质疑,学习提出问题1.关注提示,明确学习任务。(1)出示课前提示:读课文,积极思考,看看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2)我们平常提问的时候,习惯用哪些疑问词?(a.学习用提问词)(预设:为什么、怎么样、是不是、什么、会不会等)(3)今天我们来比一比,哪些同学最能提问。2.默读课文,大胆提出问题。。(b.自由提问)(1)把问题写在课文相关内容的旁边。(2)小组内交流,看谁提的问题最多。(3)指名说一说,提了哪些问题。3.阅读课后习题2,说说自己的发现。(c.发现提问角度)(1)这3个问题中,有的是针对课文的部分内容来提的,有的是针对全文来提的。你发现了吗?(相机板书:从局部提问从整体提问)(2)小结:针对部分内容来提,可以针对文中的一个词语、一个句子或者是一段内容。而像“掉到水沟里的那粒豌豆真的是最了不起吗?”这个问题,是读完了整篇课文之后发出的疑问。4.整理问题清单,选择问题。(d.选择问题交流)刚才自己的提问哪些是针对部分内容来提的,哪些是针对全文来提问的。请大家把问题条贴在小组问题清单中。

学习活动四交流问题,发现童话主题1.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为什么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呢?这是课后练习中的问题,也是老师想问大家的问题,请读读课文,找找答案。(1)学生自由交流,发表认识。(2)你们刚才的发现,藏在这么几段文字中。这部分语段主要在讲两个变化:豌豆的变化,小女孩的变化,读一读,你能找出几对这样的变化?填一填表。(3)复述。“豌豆__________________,小女孩__________________。”(生根长叶-好奇,床靠近窗户,

心情好起来开花-快乐坐起来了……)(4)是的,豌豆的变化让小女孩发生了变化。集中描写小女孩变化的是课文的第21自然段。轻声读读这一段,哪些词句让你感到豌豆给了小女孩快乐和希望?提示:引导学生抓住“比以前愉快得多”“用兴奋的眼光望着”“快乐地坐在温暖的阳光里”“轻轻地吻了一下”等来体会,并有感情地朗读。(相机板书:生根长叶开花给小女孩带来快乐和希望)(5)你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述豌豆和小女孩之间的关系?要点:豌豆在阳光下生根、长叶、开花,让小女孩有了愉快的想象,觉得自己也应该到阳光中去,自己也能好起来,豌豆给了女孩快乐和希望,温暖和力量。2.课文最后一段写出了美丽的豌豆花让小女孩非常快乐,这是第五粒豌豆的生命价值所在。师生共读,再现美好画面。3.读到这儿,你发现了么,安徒生为什么重点写这一粒豌豆的故事?提示:这一粒豌豆折射了生命的价值,不仅对小女孩,也让安徒生获得了生命的启示。4.老师想问问大家:你喜欢这篇童话吗?为什么?预设1:我喜欢这篇童话,第五粒豌豆竟然让小女孩的身体变好了,多么神奇,多么感人,喜欢故事这样的结果。预设2:这个故事特别有趣,那四粒豌豆一开始想得很美,要到很远的地方去,结果呢,要么被鸽子吃掉,要么躺在臭水沟中,只有第五粒豌豆默默成长,给了小女孩快乐和希望。预设3:我喜欢这个童话,因为它告诉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要努力,要成长,就像那粒给小女孩带来希望的豌豆一样。5.总结:这是一篇神奇而有趣的童话,更是充满了温暖和爱的童话。第五粒豌豆用自己的努力和成长,完美诠释了生命的价值。这一课,我们还学习了“提问”,知道可从课文内容的局部或整体来提问,“提问”让我们对故事有了更深入地思考,帮助我们读懂故事。小结:在这一篇文章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学习用提问词——自由提问——发现提问角度————选择问题交流”四步一步步完成了由浅层次阅读到聚焦中心部分深层次阅读的过程。因为我们没有通过提问深度阅读的习惯,我们求学经历中没有,过去教学经历中也没有,所以,我们其实也很无力无助——明明一看就明白的文章,怎么让学生通过提问来深入学习呢?我也听过一节课,让孩子们提出问题,他们发言的时候说的却是内心里所思考问题的答案。

学习活动一因题质疑,分组识词1.读题导入。蝙蝠是哺乳动物,雷达是电子设备。它们俩有什么关系呢?2.这是一个同学读了课题后提出的问题。这个问题吸引我们从课文中去找答案。认认真真读课文,思考: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3.检查字词学习情况,可组成词串来理解。(1)横七竖八许多绳子系着铃铛(2)没头苍蝇到处乱撞响个不停(3)反复研究实验证明揭开秘密(4)无线电波障碍物荧光屏超声波(第一组体会实验准备的充分。第二组体会语言的简练生动。第三组揭示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并从“反复研究”中体会科学家研究的缜密。第四组围绕“超声波”和“无线电波”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来理解。)4.完成填空,也可以找出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刚才的问题。科学家模仿()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所以飞机在漆黑的夜里飞行就个人更安全了。这是科学家反复研究,从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中得到的()。(可填写:蝙蝠探路、雷达、启示。体会“启示”在文中指人们从蝙蝠身上有所领悟,给飞机装上了雷达。梳理文脉,并相机板书:飞机夜航反复研究装上雷达)5.提出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一边阅读一边思考,这真是读书的好方法。

学习活动二关注“内容”,学会提问1.不仅可以对题目提问,还可以对文中的词语、句子、段落等来进行提问。(a.给出可以关注的几个层面)譬如,在课文第6自然段的左侧有这样一个问题:“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探路的?”这就是针对课文内容中的一个句子来提问的。(b.利用文中范例提供样子)2.你会针对“内容”来提出问题吗?可以是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段落。譬如,读到第3自然段时,你有问题吗?(板书:内容)(1)学生默读第3自然段。屏幕显示这个段落。(2)学生从“内容”这个角度自由提问。(3)教师紧扣某个词语、句子或段落等具体内容来点评。(c.聚焦一段降低提问难度)提示:(1)“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蝙蝠有什么魔法吗?”这是针对句子中的某个重点词语来提问的。(2)“难道蝙蝠竟然这么厉害,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针对整段话的内容来提问的。3.阅读课文其他部分,从“内容”这个角度来提问并试着解答。(d.围绕“内容”放开提问)(1)默读课文,各自写下问题。(2)在小组交流提出的问题,并说说答案。(e.提问解答融合)4.找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一起来解决。(f.聚焦重点问题深入阅读)要点:(1)蝙蝠夜间飞行这么厉害的原因,你明白吗?(第7自然段揭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蝙蝠嘴里发出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传到蝙蝠耳朵里,它就改变飞行方向。)(2)科学家做实验的时候,为什么要分别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耳朵塞上、嘴巴封住?(这样才能判断出到底哪个器官在蝙蝠夜间飞行的时候起到了作用。由此可见,科学研究多么细致,这样的实验是多么巧妙。)

学习活动三聚焦“写法”,学习提问1.我们还可以从课文的“写法”来提问。譬如第3自然段:“而且”“即使……也”,为什么要用上这些关联词?作者写这段最后一句时用了反问句,这样写好在哪里?这就是从“写法”上来提问。(相机板书:写法)2.你会从“写法”上提问吗?(g.聚焦写法提问)提示:从“写法”上来提问,可以从修辞手法、标点符号、文章结构等等去考虑。以第2自然段为例,学生练习提问。3.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所有的东西吗?于是,科学家做了实验。(1)三次实验准备一样,实验方式和实验结果怎样?读读课文,填写表格。(2)交流填写结果。4.实验准备一样,实验方式不同,结果不同。三次实验,表述不一样,第一次实验写了整整6行,第二次第三次合在一起才写了4行。(h.聚焦重点内容提问)(1)在“写法”上你有问题吗?想请谁来解答呢?(2)这样写,清楚地得出了这一结论:三次实验的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5.第8自然段和第7自然段在“写法”上有相同之处吗?为什么要这样写?提示:两者紧密联系,探路方法就是工作方法,所以题目叫蝙蝠和雷达。学生交流,明白两者相似之处,老师最后在屏幕显示:6.根据课后的练习,我们知道还可以从什么角度来提问呢?课文后面的两个问题就属于从“启示”的角度来提问的。读一读,体会这种提问的特点。(板书:提问的角度启示)(k.拓展提问层面)

学习活动四当堂练习,迁移运用1.提问有三个角度。针对“内容”和“写法”的提问,一般来说阅读时提得比较多。针对“启示”来提问,一般是读完整篇课文之后。2.当堂练习,小组合作来提问。(m.综合运用所学习的方法提问)屏幕显示:

马铃薯和藕不是植物的根,而是茎。它们躲在泥土里变了模样,你不要把它们认错了。这种变了模样的茎,有一个总的名称,叫作变态茎。变态茎分好几种。马铃薯和洋姜长得肥肥胖胖,叫作块茎;茡荠、慈姑和芋头长得圆头圆脑,叫作球茎;洋葱和大蒜头,长得一瓣一瓣的,好像鳞片一样,叫作鳞茎;藕和生姜长得像根一样,就叫作根状茎。

——选自朱江的《它们是茎,还是根?》,有改动3.交流提出的问题。(1)内容上:要点:①马铃薯和藕明明是长在底下,怎么就不是根了呢?②马铃薯和藕躲在泥土里变了模样,它们变了什么模样呢?写法上:要点:①介绍变态茎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为什么要这样写?②作者在写变态茎的种类时,为什么要举出具体的例子呢?③第2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4.总结:学了这篇科普小品文,我们知道了蝙蝠和雷达的关系,还尝试着从“内容”“写法”“启示”去提问。今后,我们要敢问,更要善问,因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板书:敢问善问)思考:第一篇课文《一个豆荚的五粒豆》先是了解文章大致内容,然后通过提问深入阅读。第二篇文章《蝙蝠和雷达》则是直接运用提问的方法推进阅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语文要素在每单元往往用一句话的形式呈现,所以单元要素前面会有一些说明性的文字,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特别关注这些文字,因为这些文字要求的恰恰是语文要素在不同课文或者不同学段的梯级。3.抓住语文要素中“特别的要求”展开阅读五上第五单元“恰当的说明方法”,核心词是“恰当”。怎样的方法是“恰当”的呢?适合这篇文章的,适合所描写事物特点的,适合读者身份的方法,就是“恰当”的。所以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不仅仅是“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更重要的是使用“恰当的方法”。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做比较它们面容,眼睛,身体,四肢。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尾巴,显得。它们的尾巴起来,到头上,自己就在尾巴底下。它们常常着身子,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东西吃。可以说,松鼠不像四足兽了。偷师学艺:布封用什么妙招把松鼠写得如此讨人喜欢?清秀闪闪发光矫健轻快美丽漂亮翘翘躲歇凉直竖坐着送格外老是一直最玲珑感受不同说明作品中的“松鼠”

①“松鼠体形细长,体长17~26厘米,尾长15~21厘米,体重300~400克。”——《中国大百科全书》

②“松鼠的前爪非常灵巧而且很长,所以抓力极好。后爪上的脚垫可以保持脚趾温暖。尾巴对保持平衡至关重要,还相当于一把遮阳伞,甚至还是个保暖毯。”——《动物世界》(解说词)

③“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它们的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松鼠》(布封)编者为何会删这些句子?读懂编者

【第一自然段】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xùn)良,很讨人喜欢。它们虽然有时也捕捉鸟雀,却不是肉食动物,常吃的是杏仁(rén)、榛(zhēn)子、榉(jŭ)实和橡栗(lì)。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jiǎo)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ying)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qiào)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第三自然段】松鼠不爱下水。有人说,松鼠横渡溪流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zhé)伏不动。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松鼠轻快极了,总是小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跑。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松鼠在秋天拾榛子,塞到老树空心的缝隙里,塞得满满的,留到冬天吃。在冬天,它们也常用爪子把雪扒开,在雪下面找榛子。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要是被惹恼了,它还会发出一种很不高兴的叫声。4.用丰富的方法落实语文要素同一个语文要素在教学落实中可供选择的方法有很多,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可供选择的方法就有“查字典理解”“借助注释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联想意会理解”“近义词理解”“反义词理解”“拆字理解”“图画理解”等近十种方法,这就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可能,学习的趣味性就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三下第八单元按照提纲复述:1.急性子顾客找慢性子裁缝,慢性子裁缝说服他在自己这里做衣服。2.第二天,急性子顾客要求把棉袄改成夹袄。3.第三天,急性子顾客提出把夹袄改成夏天的短袖衬衫。4.又过了一天顾客提出把短袖衬衫接上袖子改成春装,裁缝一开始不答应,后来表示不接袖子也可以做成春装。按照提纲复述:1.方帽子店只做方帽子,即使戴着不舒服,孩子们质疑,大人却总是重复着“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2.小孩子不喜欢方帽子,做了顶圆帽子,方帽子店的主人不让儿子戴,儿子不听。3.孩子们长大后做出不同材质、更加舒适的帽子,并开了一家新帽子店,顾客们最终选择了新帽子。抓关键词复述:1.帽子店方帽子不舒服2.小孩子圆帽子,反对3.长大后舒适的帽子,新帽子店顾客们

《漏》《枣核》可以画思维导图复述,可以图画提示复述……教学参考书中也许不能给我们很多方法,但是我们要有意识发现并创造方法,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接触不同的方法,提升学习的趣味性,尤其是像复述这种难度比较大的语文要素,更要关注这一点。漏水漏雨漏风漏洞沙漏

漏:物体从孔缝透出或滴下。“唉!管他狼哩,管他虎哩,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漏!”“翻山越岭我什么都见过,就是没见过‘漏’,莫非‘漏’比我还厉害?”“走南闯北我什么都听过,就是没听说过‘漏’,莫非‘漏’比我还厉害?”“坏事,‘漏’捉我来了!”“坏事,‘漏’等着吃我哩!”“‘漏’真厉害,像粘胶一样,贴住我了。到树跟前,得把它蹭下来,好逃命。”“‘漏’真厉害,旋风一样,停都不停,一定是驮到家再吃我。到树跟前,得想法蹿上去,好逃命。“终于甩掉‘漏’了!”“‘漏’又来了,这下我可活不成了!”“‘漏’哇———”唉,说怕漏,偏就又漏雨了!“唉!管他狼哩,管他虎哩,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漏!”“翻山越岭我什么都见过,就是没见过‘漏’,莫非‘漏’比我还厉害?”“走南闯北我什么都听过,就是没听说过‘漏’,莫非‘漏’比我还厉害?”“坏事,‘漏’捉我来了!”“坏事,‘漏’等着吃我哩!”“‘漏’真厉害,像粘胶一样,贴住我了。到树跟前,得把它蹭下来,好逃命。”“‘漏’真厉害,旋风一样,停都不停,一定是驮到家再吃我。到树跟前,得想法蹿上去,好逃命。“终于甩掉‘漏’了!”“‘漏’又来了,这下我可活不成了!”“‘漏’哇——”唉,说怕漏,偏就又漏雨了!

贼栽得昏头转向,一摸是个毛乎乎的东西,心想:“坏事,‘漏’捉我来了!”

老虎吓得浑身发抖,贼听得腿脚发软。贼心里害怕,脚下一滑,扑通从屋顶的窟窿里跌下来,正巧摔到虎背上。老虎未料到房上会有东西掉下来,心想:“坏事,‘漏’等着吃我哩!”撒腿就往外跑。贼也想:“‘漏’真厉害,像粘胶一样,贴住我了。到树跟前,得把它蹭下来,好逃命。”

老虎驮着贼,贼骑着老虎,跑哇,跑哇,累得老虎筋都快断了,颠得贼骨头架都快散了。跑着跑着,雨大了起来。前边有棵歪脖老树,老虎想:“‘漏’真厉害,旋风一样,停都不停,一定是驮到家再吃我。到树跟前,得想法蹿上去,好逃命。

老虎走着走着,走到了歪脖老树跟前。贼又冷又饿,正在下树,抬头看见走来一个黑乎乎的东西,心想:“‘漏’又来了,这下我可活不成了!”他赶忙往树梢上爬,总嫌离地太近,紧爬慢爬,咔嚓一声,树枝断了,一个倒栽葱摔了下来,顺着山坡往下滚。

老虎和贼一齐滚下了山坡,浑身粘满泥水,撞在了一块儿。他们俩对看了一眼,同时惊恐地大喊:“‘漏’哇——”然后都吓昏了过去。

老虎正走着,见天上掉下个黑乎乎的东西,响声又这么大,心想:“‘漏’又来了,这下我可活不成了!”赶紧逃跑。

贼栽得昏头转向,一摸是个毛乎乎的东西,心想:“坏事,‘漏’捉我来了!”

老虎吓得浑身发抖,贼听得腿脚发软。贼心里害怕,脚下一滑,扑通从屋顶的窟窿里跌下来,正巧摔到虎背上。老虎未料到房上会有东西掉下来,心想:“坏事,‘漏’等着吃我哩!”撒腿就往外跑。贼也想:“‘漏’真厉害,像粘胶一样,贴住我了。到树跟前,得把它蹭下来,好逃命。”

老虎驮着贼,贼骑着老虎,跑哇,跑哇,累得老虎筋都快断了,颠得贼骨头架都快散了。跑着跑着,雨大了起来。前边有棵歪脖老树,老虎想:“‘漏’真厉害,旋风一样,停都不停,一定是驮到家再吃我。到树跟前,得想法蹿上去,好逃命。”

老虎走着走着,走到了歪脖老树跟前。贼又冷又饿,正在下树,抬头看见走来一个黑乎乎的东西,心想:“‘漏’又来了,这下我可活不成了!”他赶忙往树梢上爬,总嫌离地太近,紧爬慢爬,咔嚓一声,树枝断了,一个倒栽葱摔了下来,顺着山坡往下滚。

老虎和贼一齐滚下了山坡,浑身粘满泥水,撞在了一块儿。他们俩对看了一眼,同时惊恐地大喊:“‘漏’哇——”然后都吓昏了过去。

老虎正走着,见天上掉下个黑乎乎的东西,响声又这么大,心想:“‘漏’又来了,这下我可活不成了!”赶紧逃跑。

为什么老虎和贼都把“漏”当成了可怕的怪物?

为什么老虎和贼都把对方当成了“漏”?“唉!管他狼哩,管他虎哩,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漏雨!”

故事中的巧合——(1)山上住着老虎,山下住着贼。(2)老虎想吃小胖驴,贼想偷小胖驴。(3)老虎和贼都在这个雨夜来偷。(4)老虎在地上挖洞,贼在屋顶挖洞。(5)贼恰好掉到老虎的身上。(6)贼和老虎都认为对方是“漏”。(7)一个想在树下甩掉,一个想在树下逃命。(8)老虎和贼都不甘心,要回去继续偷小胖驴。(9)老虎走到树下,贼恰好从树上掉下来。(10)都一身泥水滚下去,面目全非是巧合。……山上住着一只老虎,

山下住着一个贼。老虎用爪在墙壁上抓,贼用手在屋顶上挖。老虎趴在驴圈里想:“翻山越岭我什么都见过,就是没见过‘漏’,莫非‘漏’比我还厉害?”贼蹲在屋顶上想:“走南闯北我什么都听过,就是没听说过‘漏’,莫非‘漏’比我还厉害?”对称的语言——漏5.“用阅读手段”帮助学生深入领会语文要素在这里,阅读成为手段,我们的目的是通过阅读这种方式,让学生认识要学习和掌握的语文要素,并能够很好地使用它。这一类方法更多适合写作类的语文要素。比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试着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的呢?其中在遣词造句、语言语法、布局谋篇放面有哪些独特所在?这些都是要在阅读中去领会和感悟的。再比如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这一语文要素也需要在阅读品味中学习写作的方法,用于完成第二个语文要素“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试着写出特点”。六上第二单元

学习活动一

分类积累词语,了解故事发生背景1.出示第一组词语:晋察冀根据地、日寇、大举进犯。

(1)借助拼音读正确。(2)教师讲解和联系语境相结合,理解意思。(3)关联三个词语,体会故事发生的背景和环境特点。要点1:晋察冀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敌后创建的第一个根据地;日寇,侵华日军,“寇”有强盗的意思,带贬义;大举进犯,“举”是举动的意思,指日寇率大军大规模侵犯。要点2:根据电影片段聊聊日寇大举进犯的罪恶行径,体会当时形势的严峻。2.出示第二组词语:沉着指挥、全神贯注、斩钉截铁、昂首挺胸。

(1)读正确。(2)理解意思。(3)关联四个词语,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要点:体会五位壮士沉着、英勇、无畏,体会作者对五壮士的赞美之情。3.出示第三组词语:横七竖八、粉身碎骨、叽里呱啦、开了花。(1)读正确。(2)联系课文理解词语。(3)感受这组词语的感情色彩。要点:敌人应得的下场,含着作者对敌人的憎恨之情。(4)小结:从第二、第三两组词语的运用中可以看出课文用词恰切,带有明显的感情倾向。

学习活动二

学习概括方法,厘清课文主要内容1.读一读: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要点: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即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2.填一填: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概括小标题,完成填空。接受任务——(

)——(

)——(

)——舍身跳崖(1)引导学生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发现:接受任务是起因,舍身跳崖是结局、结果。三个空应是事情的经过。(2)找对应的自然段。接受任务是第1自然段的内容,舍身跳崖第是6-9自然段的内容,三个空应是第2-5自然段的内容。(3)思考2-5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以正面人物的活动来概括内容。(4)哪些小节可以合并概括?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发现:第2自然段写了痛击来敌(敌人),第3自然段写了诱敌上山(引上绝路),第4、5自然段写了顶峰歼敌。3.讲一讲:串联小标题,概括故事主要内容。提示:简洁、精炼、概括。参考:课文主要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毅然接受任务,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舍身跳崖的故事。

学习活动三

关注场面描写,体会人物英雄形象1.课文描写的是一次群体战斗,像这样描写了在特定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就是场面描写。让我们聚焦第2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痛击来敌”这个场面的。点拨:先描写群体英勇无畏的表现,这是“面”的描写;再逐一写五位战士的个体表现,这是“点”的描写。2.成功的场面描写总是“点”“面”结合的。请学生把写“点”的句子用直线画出来,把写“面”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反复朗读体会。3.出示写“点”的四个句子,思考:五位战士分别有什么特点?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写“点”的?点拨:马宝玉——“沉着”“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从神态和语言上表现了人物的冷静善战;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从动作和语言上表现了人物的勇猛;宋学义——“扔”“抡”等动作描写,表现了人物的嫉恶如仇;胡德林和胡福才——“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从神态描写表现了对敌时的专注和认真。这些个体形象的细节描写就是场面描写中的“点”,既表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又互为依托,完成了群像的塑造。4.出示写“面”的句子,齐读,体会当时战斗场面的激烈,对总体面貌有所了解。5.议一议:这部分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有何作用?点拨:“痛击来敌”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既有群体叙述,又有个人描写,既有总体概括,又有具体刻画,这样读者既对总体面貌有所了解,又对个体活动有具体认知,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还可更好地渲染气氛,塑造人物,表现主题。6.齐读第2自然段,再次体会点面结合描写场面的好处。学习活动四

由扶到放,再悟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1.自读“顶峰歼敌”和“舍身跳崖”部分,思考:作者是如何展开“点”“面”描写的?把写“点”的语句用直线画出,写“面”的语句用波浪线画出。交流要点:写“点”的语句。(1)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2)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3)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三句话都是写“点”,都描写了同一个人物马宝玉。侧重描写了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了马宝玉作为班长的当机立断、英勇无畏,对敌人满腔的仇恨以及视死如归、以身殉国的英雄气概,壮士形象跃然纸上。写“面”的语句。“顶峰歼敌”中第4自然段的第1—4句是写“面”,描写了五位壮士群体活动的情况及敌人的情况;“舍身跳崖”中第1、第2句是写“面”,第5、第6句也是写“面”。2.议一议,同样是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顶峰歼敌”“舍身跳崖”和“痛击来敌”在写法上有何不同?为什么这样写?“点”的选择不同:“痛击来敌”是五位战士作为“点”逐一展开描写,“顶峰歼敌”“舍身跳崖”是主要写马宝玉这个“点”。这样写的原因:一开始五位战士面面俱到,可以让读者对人物形象有总体的了解,有利于群像的塑造;后来抓住重点人物马宝玉具体描写,可以凸显主体人物的壮言壮行,让其有血有肉,形象丰满,从而以点带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3.如果你是导演,要拍摄一个顶峰歼敌的电影画面,会怎么选择人物和镜头?要点:可先拍摄五位战士的群像,再拍摄单个人物马宝玉的镜头,最后再拍摄五位战士的群像和敌人的丑陋姿态。讨论时让学生充分说,并且追问这样选择镜头的原因,看是否真正理解了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好处。4.观看影片片段,对照设计,发现场面描写与电影镜头之间的异曲同工之妙。

学习活动五

拓展延伸,迁移运用写法1.观察一次活动场面(班级运动比赛等),注意用上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再现当时激烈的比赛氛围。要点:(1)注意观察群体的活动情况,还要观察两三个主要个体的活动情况。(2)描写“点”时抓个体“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展开,体现比赛的激烈;描写“面”时可以先交代清楚场面的背景(时间、地点、环境等),然后抓比赛活动的总体气氛,勾勒出“面”的情况。(3)写场面要有顺序,一般来说,按照由面到点再到面的顺序来安排。这样描写,既关注了整个场面,又聚焦了个体活动细节,给人很全面、具体的感觉。2.学生练写,教师巡视。3.注意要点,评析片段。

这一个方法和上一个“在阅读中深入领会语文要素”的区别在于,前者在学习前学生就有了浅显的认知,在“这一课”的学习是为了深入和强化,或者说这一语文要素是操作层面的,容易发现并掌握。所以,在《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教学中,在学习活动三,教师直接这样点明“课文描写的是一次群体战斗,像这样描写了在特定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就是场面描写。”并且在交流中点拨“先描写群体英勇无畏的表现,这是‘面’的描写;再逐一写五位战士的个体表现,这是‘点’的描写。”

但是也有一类语文要素不容易被发现,或者说是理解起来很有难度,就需要我们选择一定的策略来帮助学生认识并体会。6.在阅读中发现并提炼出隐含的语文要素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唐)卢纶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时间地点天气人物心情南京洛阳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朝中晚期,朝廷政治斗争愈演愈烈,王昌龄本为唐朝高官,为官清正廉洁,为人刚直不阿,坚守做官为民的原则,不为贪官污吏所容,因迫害被贬,离开国都洛阳到江宁(今南京)县任县丞。他的朋友辛渐路过南京到洛阳,顺道来看望他,于是就有了这首送别诗。南京洛阳王昌龄辛渐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时间地点天气人物心情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唐)卢纶时间地点天气人物心情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唐)卢纶时间地点天气人物心情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唐)卢纶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唐)卢纶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藏在语言中藏在行为里藏在感受里7.站在文本的高处解读和落实语文要素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编排了《坐井观天》《寒号鸟》《我要的是葫芦》三篇课文,这是三篇寓言故事,虽然低年级教材没有明确指出单元语文要素是什么,但是我们可以从每一课课后作业中来发现并提炼。

《坐井观天》——小鸟和青蛙在争论什么?他们的说法为什么不一样?《寒号鸟》——为什么喜鹊能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却冻死了?《我要的是葫芦》——种葫芦的人想要什么?为什么一个葫芦也没得到?

三篇课文都有一个共同的词语“为什么”,这就说明编者不仅想让孩子们了解这个故事,还希望他们能读懂问题的实质。仔细研究三个故事,我们会发现,三篇预言的主人公都存在“思维方法”的问题,包括“我爱阅读”中《刻舟求剑》中的“那个人”也一样。

而且,作为寓言故事,“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就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是二年级上册,所以,这种体会只能是“初步”层面。

“初步体会文章中蕴含的道理”,道理蕴含在哪里呢?蕴含在故事中,蕴含在故事的情节里,再明确一些,蕴含在故事中人物的语言、行为中。寓言故事往往不是一个人物撑起整个故事,无论篇幅如何短小,都会有另外一个人在对比和衬托,甚至承担起对“他”帮助教导的责任。比如《坐井观天》里的小鸟,《寒号鸟》里的喜鹊,《我要的是葫芦》里的邻居,他们的存在让故事更成为故事,让读者更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也正因为如此,短小的寓言也就有了矛盾,有了冲突,而文章的寓意也就藏在矛盾和冲突中了。想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来分析一下三篇语言中所藏着的矛盾和冲突,

《坐井观天》中小鸟和青蛙是彼此的眼界发生矛盾和冲突。小鸟从一百多里飞来,青蛙一直坐在井底,它们的视野不同,对天地的认知就有了矛盾,也正是在这样的矛盾中,故事有了精彩的发展,同学们也从中得到了启迪。

《寒号鸟》中喜鹊和寒号鸟是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发生了矛盾和冲突。喜鹊勤劳,未雨绸缪,而寒号鸟却懒惰,得过且过。不同的习惯和态度带来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故事在矛盾和冲突中一步步走向高潮。

《我要的是葫芦》中邻居和种葫芦的人是认知的矛盾和冲突。种葫芦的人不知道叶子和葫芦本为一体,休戚相关,所以他听不进邻居的话,以至于希望落空,小葫芦一个个都落了。教师理清了寓言中人物之间认识的差异,明确了故事中发生的矛盾和冲突,才是真正读懂了课文。厘清矛盾和冲突更有助于教师寻找到合适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坐井观天》中对话较多,教师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读等形式展开教学,特别是表演,更容易让学生体会到小鸟和青蛙的说法为什么不一样,并受到启迪,懂得:认识事物,看待问题,站得高才能看得全面。

《寒号鸟》中喜鹊和寒号鸟的生活态度和习惯完全不同,谁对谁错呢?他们都在为自己的做法找理由,并试图努力说服对方,所以,不妨在朗读体会、吸纳语言之后,采用辩论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到“美好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只顾眼前,不管未来的人,在灾难面前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我要的是葫芦》中邻居和种葫芦的人是认知的矛盾和冲突。教学中可以采取画图或者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清晰感受到蚜虫、叶子、葫芦三者的关系,认识到种葫芦的人只要结果,不考虑其他的行为是愚蠢的。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要联系起来看问题。如果只顾结果,而不考虑其他,到头来也许什么也得不到”的道理。8.在比较中落实语文要素

统编教材的古诗词的安排很有意思,无论我们是不是能发现,但是内在里都有着密切的关联。需要教师有一双慧眼去发现。五上第四单元

活动三:比较异同,体会情感1.中国的古诗有很多,编为什么偏偏把这三首诗放在一起呢?自己再用心读读这三首诗,看看能发现什么秘密?2.我们一起交流交流。要点1:都是写诗人爱国的。3.三首诗,都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如果把诗人的的爱国情感都浓缩成一个字,你觉得可以哪个字来表达?可以是诗歌中的,也可以是自己概括的。4.指名答。(悲、恨(醉)、哀)先板书,有不同意见吗?5我们先来看这个“悲”字。诗人为何而悲?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但悲不见九州同,唯一使诗人悲的,只让诗人悲的是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当时的南宋,是一副什么样的情景啊?(出示资料)资料一: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都城汴州(今河南开封),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连宋徽宗、宋钦宗都被俘虏了。金人在中原地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我们语文园地上用这些四字成语来形容当时的情境:多事之秋、兵荒马乱、流离失所、生灵涂炭、家破人亡、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内忧外患资料二:宋钦宗的弟弟赵构携一帮大臣逃到江南,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4.读了这些资料,你肯定懂得了陆游,他为什么而悲啊?为人民流离失所而悲。为位数的家庭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而被。这样的悲伤,令诗人死不瞑目。只有什么,才能安慰他的悲伤啊?(王师北定中原日)

6.是的,陆游的一生,都在为收复失地,恢复中原而努力。

青年时,他说: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中年时,他说: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老年时,他说:僵卧孤村不在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他所希望的,就是祖国统一,人民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啊。这份深沉的悲伤之后,是作者赤诚的爱国心。现在,再来读这首诗,你一定会有根深的感受吧。我们一起来读。

7.同学们,陆游收复失地、统一中原的愿望能实现吗?(不能)为什么呢?请看这首诗。出示:题临安邸林升看看沦陷的中原,是这样的:多事之秋、兵荒马乱、流离失所、生灵涂炭、家破人亡、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内忧外患再看看南宋的都城,是这样的,读《题临安邸》

8.相信,你也理解了林升。你觉得林升写这首诗时的心情是什么?(你觉得同学们刚才说的醉合适吗?醉的是谁?)——谴责、讽刺、愤恨、担忧......那么,就来读出林升的讽刺和愤恨吧。此时此刻,9.同学们,悲也好,恨也好,这些都是爱国的体现,他们都渴望太平盛世,国泰民安、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政通人和、人寿年丰、也不闭户、路不拾遗。10.《己亥杂诗》中的“哀”字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9.在语言的吸收和创造中落实语文要素

我以三年级“预测”单元的教学为例来谈。“预测”和“提问”一样,都是阅读手段,“提问”单元,我们使用这种策略读懂课文。“预测”单元我们可以换一种方法,让学生把“预测”和语言的吸收与创造融为一体,在表达中落实语文要素。三上第四单元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自读要求带着你的预测去读一读这个故事,一边读一边根据故事内容提出你新的预测,并在书上做批注。交流句式:

“当我读到……我就猜到……”·对一根胡子来说,果酱是多么好的营养品啊!教学现场:预测1:当我读到胡萝卜先生的胡子上沾满果酱的时候,我就猜测到它的胡子会长得很长很长。预测2:当我读到胡萝卜先生的胡子上沾满了果酱,我想会不会被小老鼠偷偷地啃掉。教师引导:呀,出现了两种不同的预测,我相信你们一定知道哪一种预测和后面故事的发展是吻合的,那么你觉得这位同学的预测合理吗?师小结:老师也觉得胡子不可能被啃掉,因为题目就是《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预测没有对错,我们继续进行。·于是,胡萝卜先生一步一步走的时候,这根胡子就在一点儿一点儿地变长。教学现场:预测1:当我读到……的时候,我猜胡子长得很长很长,一眼望不到头。预测2:我读到这里,就猜胡萝卜先生的胡子长这么长,他不会缠在哪里了吧。预测3:这个胡萝卜的胡子这么长,不会一下子把胡萝卜先生给绊倒了吧?预测4:它会不会把别的小动物给绊倒啦?预设5:他走着走着被一个小动物剪掉当跳绳。……遇见谁需要什么怎么想怎么用长胡子小男孩线实在太短了,他的风筝只能飞过屋顶。这绳子够长了,就是不知道够不够牢固。他扯了扯胡子,确定足够牢固,就剪了一段用来放风筝。鸟太太鸟太太正在找绳子晾尿布。那么故事是怎么发展的呢?故事的发展跟谁的预测吻合起来了呢?我们继续来看故事。(出示表格,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表格内容)

活动三:续编故事,进行预测验证1.指导运用好关键句: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刚好在风里飘动着。请同学们再看看书上这一部分内容,你发现了没有,无论是遇到这个小男孩还是遇到鸟太太,作者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都说了同样的一句话,哪一句相信你们的眼睛能发现。(出示句子)读句子。有问题吗为什么都要说这句话呢?(预设1:飘起来给大家看见了呀。预设2这是意味着下一个故事的开始。预设3:可能飘一次就要帮一个人。)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刚好在风里飘动着···遇见谁需要什么怎么想怎么用长胡子……………………小男孩线实在太短了,他的风筝只能飞过屋顶。这绳子够长了,就是不知道够不够牢固。他扯了扯胡子,确定足够牢固,就剪了一段用来放风筝。鸟太太鸟太太正在找绳子晾尿布。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刚好在风里飘动着。

2.续编故事下面请你看着表格,从遇见小男孩开始讲故事,再加上自己的结尾,把这个故事说完整3.出示结局,修正预测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到底还有什么用途呢?请看原文。

胡萝卜先生就这样一直走,他的胡子一直长,当胡萝卜先生走进一家眼镜店的时候,他的胡子也就不再发疯一样长了。由于一路上胡子派了许多用处,已经不是那么长了,就挂在他的肩膀上,胡萝卜先生开始掏钱为他的近视眼买眼镜。

眼镜店的白菜小姐是个非常机灵的女孩,她一边给胡萝卜先生戴上眼镜,一边说:“如果你怕不小心把眼镜摔了,那么就在眼镜框上系一根绳子,然后挂在脖子上。”白菜小姐说这些话的时候,就用那根胡子系住了眼镜。

当胡萝卜先生的眼镜不小心从鼻子上滑落下来的时候,他的胡子系住了眼镜。胡萝卜先生说:“我的胡子真是太棒了。”是的,胡萝卜先生的胡子确实是太棒了,大家都这么说。活动一借助任务单,交流学习结果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小狗学叫》课前已经给了大家《学习任务单》,让大家一边读书,一边尝试做自己的预测,并和原文进行对比。课件出示:我读到我预测读到后面我发现原来我读到我预测读到后面我发现原来其它动物都会叫,这只狗不会叫它一定会找别的小狗学叫和我的预测不一致小狗去找公鸡和杜鹃学叫了

活动二借助图片,理清故事内容1.你们发现了吗?在刚才的交流中,这篇故事有哪些主要的人物?(小狗、公鸡、杜鹃、猎人、其它动物)2.这些小动物彼此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出示图片。看一看,这几张图分别讲的什么故事?对照图看看课文,你能为哪一幅图起名字?①②③④⑤众人嘲笑学公鸡叫引来狐狸引来猎人学杜鹃叫

3.你能找到课文中相对应的段落吗?用双斜线在书上分一分,把这5个小标题相应写在书上。①你喜欢哪一部分的内容?选一个片段,前后四人分角色读一读。②课件出示,我们选择小狗跟杜鹃学叫的片段,请两位同学读一读。4.你发现这几幅图之间的关系了吗?(大家嘲笑小狗,小狗就学小公鸡叫,引来了狐狸,小狗学杜鹃叫,又引来了猎人)①②③④⑤众人嘲笑学公鸡叫引来狐狸引来猎人学杜鹃叫

5.刚才你们交流的就是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交流中,我们又同时发现作者讲故事的秘密,每一个故事都是讲先跟谁学叫,又遇到什么危险。

活动三借助板书,展开结局的预测1.小狗还遇到谁呢?(牛、农夫、狗……),你怎么知道?(书上的三个结局里说了)2.自己先读读这三个结局。这三个结局都是不完整的,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选择一个结局自己说一说。3.学生自己练说。4.交流。小结:你们做了这么精彩的预测,在原文中故事又是怎样发展的呢?我先不告诉你们,我们下一节课再来比较阅读。

第一种结局

狗跑啊,跑啊,它跑到了一片草地上,一头小母牛正在那里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