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七年级上册期末历史试卷_第1页
天津市七年级上册期末历史试卷_第2页
天津市七年级上册期末历史试卷_第3页
天津市七年级上册期末历史试卷_第4页
天津市七年级上册期末历史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一、选择题1.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会使用天然火。我们今天了解元谋人的历史状况,主要依据()A.考古出土文物 B.文献记载C.神话传说 D.推断分析2.某纪录片中说道.几乎所有中国人都知道一个概念,北方人喜欢吃面食,而南方人则离不开米饭……因此出现了中国独特的“南米北面”的主食格局。你知道南方人吃上米饭与下列哪一远古居民有关吗?A.半坡人 B.良渚人 C.河姆渡人 D.仙人洞人3.如果拍摄一部反映传说中尧、舜、禹时期的电视连续剧,能够出现的情节是A.黄帝和炎帝共同视查大禹治水的工作 B.尧发明了文字C.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D.禹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让给了舜4.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这里的“鼎”的作用是A.炊具 B.兵器 C.酒器 D.礼器5.第一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对研究商朝的历史而言,以下属于第一手史料的是()A.甲骨文、《史记》 B.甲骨文、殷墟遗址C.《封神演义》、青铜器 D.青铜器、《史记》6.《国语・齐语》载,齐国曾主动打通东莱一带鱼盐销售通道,命令关卡对过往的鱼盐只检查而不收税。其他诸侯因此得到实利,得到诸侯们称颂。齐国地理位置,在图中的()A.① B.② C.③ D.⑤7.史书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宗室贵族都有怨恨情绪)。”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A.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B.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C.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D.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体现了以下哪一学派的思想()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墨家9.战国时期,各国“车途异轨……文字异形”,兼并六国,实行巩固统一的措施后,下列不存在的情况是A.“车同轨”,车辆通行无阻 B.商人交易使用的都是圆形方孔钱C.各地官员均用小篆体写告示 D.各地农民纳税用的“斗”容积不同10.秦朝灭亡和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严酷的刑法 B.骄傲自大C.赋税徭役沉重 D.失去民心11.在西汉长安城的太学里,老师正在给学生们上课,那时学生使用的教材是①《诗经》②《尚书》③《礼记》④《庄子》⑤《楚辞》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③⑤12.成语“贯朽粟陈”用来形容财粮富足,描述了西汉早期国库钱币堆成山,穿钱的线都腐朽了,粮库里积压的粮食无数,很多谷子腐烂不能再食用的情景。这种情景的出现得益于()A.独尊儒术 B.推翻秦的暴政C.推崇法治 D.文景之治13.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这说明当时()A.官僚机构庞大 B.外戚把持朝政C.豪强地主横行 D.宦官势力猖獗14.李白有诗云.“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诗中所指战役的影响是A.推翻了秦朝残暴统治 B.有利于曹操统一北方C.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D.孕育统一全国因素15.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是()A.《道德经》 B.《论语》 C.《水经注》 D.《史记》16.西汉政府为管辖★号处(见下图)所设立的官职是存A.卿大夫 B.太史令 C.盐铁官 D.西域都护17.汉墓出土的长信宫灯(如图)描述了一位宫女执灯坐姿的形象。这种坐姿到隋唐时期发生变化,李白有“床前明月光”句子。人们坐姿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西汉巩固了大一统 B.汉代,佛教传入中原C.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D.魏晋时期,北方出现民族大交融18.“三国和西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以匈奴人灭西晋为序幕,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第三次南迁浪潮。”反映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是()A.建立自己的政权 B.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C.北方统治者实行移民政策 D.南方荒芜的田地需要北方的劳动力19.根据关键词“司马炎”“统一全国”“八王之乱”判断,这个政权是A.西晋 B.东晋 C.前秦 D.北魏20.南北朝时期,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是统治阶级为了A.宣扬道教 B.宣扬佛教 C.自己享受 D.弘扬艺术二、综合题21.阅读材料,完成填空。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农作物根据图片,史前时期居民能够种植.。铸有武王伐纣铭文的青铜利簋(2)该文物反应了朝代建立的历史信息。河南殷墟遗址出土的卜辞(3)卜辞上的文字刻写在。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的重要阶段。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古代最重的青铜器(4)该文物是。它的出土展示了朝青铜铸造业高度发展。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铧。(5)该文物反映了在农业上材质的工具和技术逐步推广。秦朝统一货币(6)结合图片及所学知识,秦朝统一后的货币称为。(7)综上所述,我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古代历史?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郡、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变法的名称和结果材料二秦朝形势图(2)请认真观察《秦朝形势图》,指出秦长城两端西起和东至点。材料三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一法度衡石丈尺。——《史记》(3)根据材料三,指出秦朝建立后实行的措施。材料四(4)根据材料三和四,概括这些制度或措施实行的意义。23.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经统计正式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举世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称鲜卑语为“北语”,称汉语为“正音”。孝文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材料三下图是少数民族传入内地的坐具和二胡。(1)据材料一,你推论修建长城的是哪一个“皇帝”?他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依据材料谈谈你对修长城的看法。(2)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改革对民族关系发展的积极作用。(3)观察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同民族的交流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意义。(4)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民族关系演变的总趋势。24.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文字中的中国)材料一(思想中的中国)材料二凡诸子百八十九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说,以此弛说,取舍诸候。——《汉书·艺文志》(科技中的中国)材料三请回答.(1)据材料一回答,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何时?谁把全国的文字统一为小篆?(2)材料二反映了这一时期在思想学术领域出现了怎样的局面?哪家学说为秦朝建立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用材料二中原文说出诸子百家宣扬自己学说的目的。(3)材料三中图1是我国南北朝时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请写出他的名字和最突出的数学成就。图2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请写出书名。(4)综合以上探究,我们应如何弘扬民族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答一点即可)【参考答案】一、选择题A解析.A【详解】根据“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会使用天然火”可得出判断元谋人的特征,主要是依靠考古出土的文物及科学的分析,故A项正确;距今约170万年前并没有文字,排除B项;神话传说的可信度较低,排除C项;推断分析需要建立在史实依据的基础上,排除D项。故选A。2.C解析.C【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南方人吃上米饭”,可知南方人能吃上米饭与水稻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C项正确;半坡人种植粟,排除A项;良渚人距今5000-3700年,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项;仙人洞遗址下层遗存中陶器多,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3.C解析.C【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禹的父亲鲧曾主持治理黄河水患,他用了9年时间都没有成功,后被处死。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人,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C项正确;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被称为人文初祖,早于大禹的生活年代,排除A项;传在黄帝时期,仓额创造文字,排除B项;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排除D项。故选C项。4.D解析.D【详解】根据所学,“鼎”是礼器,主要用于祭祀,同时也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5.B解析.B【详解】第一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甲骨文、殷墟遗址是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B符合题意;《史记》是第二手史料,AD排除;《封神演义》属于小说,不是第一手史料,C排除。故选择B。6.A解析.A【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齐国在今山东北部,盛产鱼盐,经济富庶,是东方一个大国。齐国的都城临淄。按地理位置①处在山东附近,是齐国。A正确;②是宋国的位置,B排除;③是晋国的地理位置,C排除;⑤是楚国的地理位置,D排除;故选A。7.D解析.D【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可知,意思是商鞅辅佐秦孝公的十年,旧奴隶主贵族大多怨声载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内容之一,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损害旧贵族利益。选项D符合题意;政治上,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中央集权,A排除;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与题干内容不符,B排除;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最能体现变法性质,C排除。故选D。8.B解析.B【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体现了道家代表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B项正确;法家强调中央集权和法治,排除A项;儒家提倡“仁”“礼”,排除C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D项。故选B项。9.D解析.D【详解】秦统一后在经济上实行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以及统一车轨。文字上把小篆作为统一的文字。“各地农民纳税用的“斗”容积不同”不符合史实,D项符合题意;A、B和C都是秦统一之后实行的措施,排除A、B和C项。故选D项。10.D解析.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后期,秦二世任用奸臣赵高,政治腐败,徭役繁重,最终失去民心,各地人们揭竿而起;项羽进入咸阳后,火烧皇宫,并把秦朝的财宝运回彭城,纵容士兵烧杀抢掠,而刘邦则是对咸阳百姓约法三章,因此项羽的失败也是由于失去民心,ABC不符合题干的共同原因,故答案选D。【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限定词语“共同原因”,结合课本关于秦朝灭亡和项羽失败的历史知识,分析两个事件的共同原因,从而解答问题。11.A解析.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太学教授的是儒家经典是《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和《春秋》,不包括《庄子》、《楚辞》,因此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BCD项错误。故选A。12.D解析.D【详解】根据“西汉早期”“国库钱币堆成山,穿钱的线都腐朽了,粮库里积压的粮食无数,很多谷子腐烂不能再食用的情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情景出现主要得益于文景之治,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汉文帝时期,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了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了,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D符合题意;汉武帝时期在思想上实行独尊儒术,A排除;推翻秦的暴政时期西汉经济萧条,B排除;西汉时期没有推崇法治,C排除。故选择D。13.B解析.B【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可知,该材料反映了东汉时期外戚势力膨胀,把持朝政。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势力膨胀。而题干梁冀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反映的正是外戚把持朝政,B项符合题意;而ACD三项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出来,排除。故选B。14.C解析.C【详解】依据“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可知诗中所指战役是赤壁之战,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之战中采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打败曹操,曹操被迫退回北方,此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C正确;推翻秦朝残暴统治的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刘邦、项羽,A排除;官渡之战中曹操打败袁绍,有利于他统一北方,B排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实现了局部统一,孕育统一全国因素,D排除。故选C。15.D解析.D【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生活在汉武帝时代。他继承父业做了史官,利用国家藏书处,阅读大量书籍。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写出了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约3000年的史事。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D正确;《道德经》记录了老子的学说,阐述道家学说。A排除;《论语》记录的孔子的言论,记录儒家学说。B排除;《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C排除;故选D。16.D解析.D【详解】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号处是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D符合题意;ABC项官职与西域的管理无关,排除。故选择D。17.D解析.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时期到隋唐时期人们坐姿发生变化的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大批少数民族迁往中原地区,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北方出现民族大交融的局面,所以坐姿发生了变化,D项正确;西汉巩固了大一统与人们坐姿的变化无关,排除A项;汉代,佛教传入中原与人们的坐姿变化无关,排除B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8.B解析.B【详解】根据材料“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结合所学可知是北方战乱频发,南方相对稳定所以出现北方人口南迁,故选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19.A解析.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发生了“八王之乱”,A正确;东晋、前秦北魏与题干关键词不符,排除BCD。故选A。20.B解析.B【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雕造佛像,为后人留下了精湛而辉煌的石窟艺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这些宏伟精巧的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的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二、综合题21.(1)水稻(2)周或西周(3)龟甲或兽骨、形成与发展(4)司母戊鼎、商(5)铁制、牛耕(6)圆形方孔半两钱(7)考古发现、释读文字(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解析】(1)依据所学可知,距解析.(1)水稻(2)周或西周(3)龟甲或兽骨、形成与发展(4)司母戊鼎、商(5)铁制、牛耕(6)圆形方孔半两钱(7)考古发现、释读文字(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解析】(1)依据所学可知,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地处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人类;(2)依据图片信息.铸有武王伐纣铭文的青铜利簋可知,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3)依据所学可知,清末发现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主要记载商朝的政治、经济、祭祀等活动;(4)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古代最重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它的出土展示了商朝青铜铸造业高度发展;(5)依据所学可知,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铧,该文物反映了铁制、牛耕在农业上材质的工具和技术逐步推广。(6)依据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后的货币称为圆形方孔半两钱;(7)依据所学可知,我们可以通过考古发现、释读文字了解古代历史。22.(1)商鞅变法;秦国富强(2)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写辽东,临洮不给分)(3)郡县制;度量衡。(4)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有利于促进各地解析.(1)商鞅变法;秦国富强(2)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写辽东,临洮不给分)(3)郡县制;度量衡。(4)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有利于促进各地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详解】(1)依据材料一“商鞅合并小郡、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可知,这一变法的名称是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政治上,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经济上,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其结果是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2)仔细观察材料二“秦朝形势图”可知,秦统一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3)依据材料三“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一法度衡石丈尺”可知,秦朝建立后实行的措施是郡县制和统一度量衡;秦统一后,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长官称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为改变以前各诸侯国使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标准不一的状况,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制度,便利了经济的发展。(4)依据材料三及材料四信息“秦统一货币”“秦统一文字”概括可知,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有利于促进各地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23.(1)皇帝.秦始皇。目的.抵御匈奴。看法.修长城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匈奴的南下掠夺,但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给老百姓带来了痛苦和灾难。(2)措施.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作用.促进了民族的交融。解析.(1)皇帝.秦始皇。目的.抵御匈奴。看法.修长城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匈奴的南下掠夺,但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给老百姓带来了痛苦和灾难。(2)措施.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作用.促进了民族的交融。(3)意义.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4)总趋势.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解析】【详解】(1)据材料一分析可知,修建长城的“皇帝”是秦始皇。为了防御匈奴的进攻,征发大量人力修缮和增补燕、赵、秦三国北边的旧长城,将其连城一体,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全长一万余里。对于秦长城我们的看法是.修长城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匈奴的南下掠夺,但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给老百姓带来了痛苦和灾难。(2)据材料二信息.称鲜卑语为“北语”,称汉语为“正音”。孝文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并结合所学分析概括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其作用是促进了民族的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3)据观察材料三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同民族的交流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4)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可知,我国古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