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研究的现状与思考_第1页
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研究的现状与思考_第2页
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研究的现状与思考_第3页
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研究的现状与思考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在中国加快城市化发展的背景下,数字农民离开国家来到城市,寻找财富和梦想的机会。此后,随着户籍制度的松动,出现了所谓的“农民流动的家庭化”现象,即农民工把妻儿带在身边。这种“农民流动家庭化”的最直接的结果是造就了流动儿童(流动人口子女)这一新的城市弱势群体。与这一庞大的数字及其背后隐含的重大意义和价值不相符的是,国内心理学界对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并没有给予相应的关注,将这一问题纳入研究的视野还是晚近的事。相比较而言,国外关于流动儿童(即移民儿童,immigrantchildren)社会适应的研究非常丰富,不仅在理论上颇有建树,而且在实证研究方面也积累了大量的成果。鉴于此,本文尝试参考国外在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研究方面已取得的成就,对国内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为国内该领域的快速和健康发展指明方向。1我国移动儿童社会的适应性研究1.1简易小学流动儿童行为特征国内研究者对流动儿童在社会适应的内隐问题和外显行为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和问题。如,王芳等人(2005)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和Piers-Harris儿童自我概念量表对267名在简易小学就读的流动儿童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流动儿童行为问题的总检出率为25.5%,其中男生为28.8%,女生为21.5%,大大地高于22个城市合作组(1993)的调查数字;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教所课题组(2002)的研究也发现:简易学校中的流动儿童在社交焦虑、孤独、幸福与满足感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在流动儿童中,学习成绩较差者占20%,而同龄儿童学习成绩较差的只有3.3%。郭良春等人(2005)采用质性的研究方法也发现,虽然公办学校中的流动儿童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水平的适应状况基本良好,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来自社会的排斥有强烈的体验,心理健康受到一定影响。1.2不同年份、不同性别流动儿童在自我概念间的行为问题差异有显著差异当前,关于流动儿童社会适应影响因素的研究还比较少。比如,王芳等人研究了(小学三至六年级)流动儿童的人口统计变量对社会适应的影响,结果发现:三、四年级的流动儿童在焦虑、幸福与满足和自我概念总分高于五、六年级,六年级的流动儿童在合群上的得分高于四、五年级;性别差异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女生在自我概念的行为因子上的得分大于男生,在外显行为问题方面,女生社交退缩的检出率高于男生,男生在体诉、违纪和攻击性方面的检出率要高于女生。孙晓莉和栾文娣(2005)的研究则发现,同伴关系是影响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一个重要因素。1.3提供社会支持虽然已有的研究发现流动儿童在社会适应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但相应的干预研究并不多。当前,针对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问题,研究者主要采取分领域的方式,采用心理咨询的方法和技术来为流动儿童提供情绪情感宣泄的渠道,为他(她)们提供心理和社会支持。比如,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教所课题组在一所简易学校对五年级学生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干预研究。针对流动儿童的内隐问题,该课题组以个体干预和群体干预两种形式进行:在个体干预方面,主要采取了心理周记的形式使流动儿童及时宣泄了喜怒哀乐;在群体干预方面,采取讨论、故事、表演、操作等体验的方式,主要围绕“正确评价自己的外貌”、“欢乐可爱的家”和“人际关系你我他”三个主题展开。针对流动儿童在学习适应方面存在的问题,该课题组认为,影响学习问题的因素不是智力问题,而是非智力因素以及学习方法不当导致的。对此,该课题组从培养学习自信心、学习方法、学习动机和学习习惯等方面来干预流动儿童在学习适应方面存在的问题。2在儿童社会适应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2.1国内存在的研究局限社会适应的概念性定义指的是,“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个体的观念、行为方式随之而改变,使之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的过程”。根据这一定义,个体的社会适应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观念(或心理),另一个是行为。据此,心理学家一般将个体的社会适应操作定义为两个方面:一是外显行为(如,学习成绩、行为问题等),二是内隐问题(如,抑郁、主观幸福感等)。参照社会适应的以上概念性定义和操作定义,可以发现,国内现有的研究大多只关注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某个或某些方面,缺乏对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状况的总体把握。由此导致的问题是,对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描述和解释既不全面也不充分,无法为管理和决策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因此,日后的研究应该注意同时从内隐问题和外显行为两个方面对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状况进行评估。目前,在心理学中,对个体内隐问题和外显行为问题的评估已经开发出许多标准化或规范化的量表可供使用,如,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可以评估儿童的社交能力和行为问题,自我描述问卷(SDQ)可以评估儿童的自我概念,等等。当然,除了定量的研究方法,定性的研究方法也很重要。两种方法所获得的资料可以相互佐证和补充。2.2心理弹性流动儿童视角的转变从国际潮流来看,20世纪80年代之前,研究者主要关注的是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困难,探讨导致这些困难的风险因素(riskfactors)。同时,研究者把流动儿童看作是一个同质的不分化的高危(high-risk)群体,认为流动儿童的发展遵循着“处境不利(高危)——压力——适应不良”的直线模型。20世纪80年代之后,在Werner,EE、Rutter,M和Garmezy,N等先驱性人物的影响下,国际上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儿童在诸多风险因素的环境下,也可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其功能和适应水平甚至超出了正常儿童的功能或适应水平,这就是所谓的心理弹性(resilience)。在心理弹性观的影响下,优势视角逐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观点,研究者开始关注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积极结果,注重对心理弹性流动儿童(resilientimmigrantchildren)的研究。近来,积极心理学思潮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更是极大地促进了这一视角的转变。国内几乎所有的研究都集中于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困难,对心理弹性流动儿童缺乏应有的关注。这一研究视角无疑将阻碍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基于这一视角的研究成果也极易使民众对流动儿童产生消极的偏见,不利于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2.3.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应对策略个体差异的研究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解释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个体差异应该成为该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即,面对同样的压力和新的城市环境,为什么有些流动儿童适应良好,而另一些却适应困难?显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我们探索帮助流动儿童更好进行社会适应的方法和对策。国外的研究表明,个体的社会适应结果(积极还是消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Neto(2002)的研究发现,对种族的认同、移民计划和对文化适应的态度可以显著地预测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国内的研究对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个体差异研究旨趣表现出了这样两个特点:一是习惯于将流动儿童看作是一个同质的、不分化的群体,对个体差异的问题视而不见,由此折射出的是研究者内心对流动儿童所隐含的缺陷观(deficitperspective);二是将个体差异的影响因素局限于人口统计变量的分析上,缺乏对更大范围的变量的考察,这其实又表现出对系统观和生态观的漠视。因此,日后的研究应该将研究的视野扩大,将考察的影响因素扩展到个体水平上的其他变量、家庭变量和家庭以外的变量上,并构建相应的理论解释模型。2.4测量设计的局限性根据社会适应的定义和社会适应过程的理论,对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研究本应该采用纵向的、被试内的研究设计,即在某一个时间段内,对同一组流动儿童进行反复多次的测量和评估,以此了解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动态变化过程。然而,国内的研究大多采用的是横向的、被试间的一次性的测量设计,试图以此来回答本该由纵向和被试内设计才能回答的问题,由此获得的信息不仅可能是不准确的,而且对有些重要的问题无法作出回答。比如,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如果存在困难,那么,这种困难是否是长期存在的呢,也就是说,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困难是否具有连贯性和一致性?影响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因素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情境是否相同,其影响路径是否一样?等等,这些问题只有靠纵向和被试内的研究设计才能作出回答。鉴于此,我们呼吁相关的科研管理部门应有倾斜地资助纵向研究项目,当然,研究者也应最大限度地开展纵向研究,提高研究的科学水平。2.5社会适应的不同标准当前,流动儿童主要在两种学校接受教育,一是公办学校,二是简易学校(民工子弟学校)。显然,对流动儿童来说,公办学校与简易学校可能意味着两种不同的心理社会环境,因为这两种教育安置方式可能意味着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支持。因此,流动儿童在公办学校和简易学校的社会适应可能会有不同。对此,有研究者考虑到公办学校存在对流动儿童严重的歧视而建议将流动儿童安置在简易学校,提倡简易学校的合理性和合法化。但我们认为,这种呼吁缺乏经验数据的支撑。在我们看来,如果简易学校中的流动儿童比公办学校中的流动儿童存在更多的社会适应问题,那么,简易学校的合理性和合法化就不应该提倡。从这个方面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