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登台赋并序》原文、译文、赏析_第1页
曹丕《登台赋并序》原文、译文、赏析_第2页
曹丕《登台赋并序》原文、译文、赏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下载后可编辑曹丕《登台赋并序》原文、译文、赏析曹丕《登台赋并序》原文、译文、赏析

:曹丕

【原文】:建安十七年春,游西园,登铜雀台,命余兄弟并作,其词曰:

登高台以骋望,好灵雀之丽娴。飞阁崛其特起,层楼俨以承天。步逍遥以容与,聊游目于西山。溪谷纡以交错,草木郁其相连。风飘飘而吹衣,鸟飞鸣而过前。申踌躇以周览,临城隅之通川。

【译文】:建安十七年春天,我家父子同游西园。登上铜雀台以后,父亲命我们兄弟各自作词以表其志。我的一篇赋词如下:

登上高高的铜雀台极目远望,看到文静的灵雀在天空翱翔。那艳丽的羽毛五彩缤纷,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漂亮。铜雀台阁飞檐突起,高高耸立,层层的台楼好像要和天连起来一样。我漫步徘徊,从容自在,不觉红日落山,又见夕阳。台下小溪弯弯曲曲,汇合了流水哗哗作响。草木芜杂间生,枝叶郁郁苍苍。晚风轻轻地吹动着衣裳,小鸟飞过眼前委婉地歌唱。我舒展身躯,踌躇满志,遥看远方。又登上城楼的一个小角,联想到汉室的山川界疆。

【评介】:建安十七年“时邺铜爵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三国志·陈思王植传》)曹丕的《登台赋》就是这时写的。

曹丕从小爱学诗文,八岁已能做文章,博览经史和诸子百家书籍。能文又能武,建安十六年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总的说来,要低于其父和其弟曹植,但在文学史仍有他一定的地位和影响。他的《登台赋》就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篇。文章通过登上铜雀台极目远望所见所感的描述,不仅表达了诗人对铜雀台及其周围环境的赞美之情,也抒发了他踌躇满志的情怀。

文章前边有个小序,说“建安十七年春,游西园,登铜雀台,命余兄弟并作。”这个小序交待了作赋的原委。全文共十二句。开头两句为第一层,写登上高高的铜雀台极目远望,看见羽毛艳丽、本性文静的灵雀小鸟。登高远望、抒发感受,是历代骚人墨客所喜欢的。曹丕登高所见并非别物,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丽娴”的“灵雀”。这就把诗人当时悠闲自得、轻松愉快的心情表达出来了。此刻的曹丕已是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了,逐渐被曹操信任,争当太子有望,正是春风得意之时,开头便流露了这种心情。

“飞阁崛其特起,层楼俨以承天。步逍遥以容与,聊游目于西山”四句为第二层。写把视线收回,转到铜雀台的建筑上以及写他观景时逍遥自在的样子。三、四两句赞美铜雀台的建筑风格:飞阁崛起,层楼承天,钩心斗角,犬牙交错。仅用十二个字便把读者也领到了铜雀台,好像在和一同观看周围的景致。五、六两句是写漫步徘徊、游目西山的情景。由于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逐渐失宠,而曹丕“深自砥砺”,不久遂立太子。当时,曹丕正是利用一切机会,创造一切条件争立太子,而且慢慢地受到了太祖的信任。因此,心情也比较舒畅,漫步游览,从容自在,是文章开头时所表现出来的心情的继续流露。

“溪谷纡以交错,草木郁其相连。风飘飘而吹衣,鸟飞鸣而过前”四句是第三层。写溪谷交错、草木相连以及风吹衣、鸟过前的景致。七、八两句,又把视线从台上转移到台下,看到交错的溪谷和相连的草木。接下去就在“风飘飘而吹衣”的时候,看见歌唱着的小鸟从眼前飞过。这里描绘的风景很富有生活情趣,有静有动,为我们绘制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最后两句为第四层,是本文的小结。诗人在观赏了以上的风光之后,总叙自己舒展身躯,踌躇满志,遥看远方,联想当今曹魏事业的畅通无阻,从而把此赋的思想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如果一首诗歌或一篇文章,只是写登高望景,没有任何联想和抒情,就会使作品显得苍白无力。而本文的结句正是唱出了全赋的最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