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金融危机与财政货币政策协调_第1页
世界金融危机与财政货币政策协调_第2页
世界金融危机与财政货币政策协调_第3页
世界金融危机与财政货币政策协调_第4页
世界金融危机与财政货币政策协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世界金融危机与财政货币政策协调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是罕见的,它影响了世界。各国政府纷纷推出重量级财政、货币政策组合拳,截止2009年底全球推出了规模逾25万亿美元的各类措施,涉及政府注资、产业补贴、大宗商品收储、降息、增发货币、信用担保、发消费券、降税及企业国有化等,手段蔚为大观。但危机转势缓慢,甚至有N波危机之虑,迪拜危机、希腊危机接踵而至,人们不禁要问:后工业化时代的经济衰退为何如此凶猛?我国在当前乃至后危机时代怎样实施反周期、反衰退调节呢?一、从经济周期的新趋势来看,政策调整对新的要求反周期调节即对国民经济总量指标长期趋势偏离的政策调节,它是对周期特征的反向作用。只有科学地把握现实周期特征,才能实施有效的政策调节。(一)如何捕捉经济循环的新特点?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后,各国经济增长多态化:V、N、W及L型,周期也显现出值得注意的新特征:1.全球经济周期周期理论在国际经济一体化作用下,“内需抑止型”波动已不仅限于某类国家,它跨越贫富界限与市场类型而普及全球,欧美主要国家大都进入内需主导态势(表1),2007年美国、英国和法国的国内消费分别占到了GDP的71.1%、80.9%和80.2%。因此,内需一旦萧条往往很快冲击供需链,弱则五至六个月,强则一至二个月就危及全球。究其根源,一是全球产能迅速增长。1998—2008年的10年间,全球GDP从30万亿美元激增到50万亿美元,增加了66%,70%的发达国家出现产能过剩,即使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也难以摆脱产能过剩的困扰,目前不仅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产能过剩,风电、多晶硅等新兴产业也出现了重复建设。二是各国外贸依存度偏高,已经达到激化的临界点。2008年全球的外贸依存度达到76.96%,主要转型国与新兴国大都超过了50%,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故纷纷转而挖掘内需。因此,内需主导性周期就成为新的周期特征。这就对经典的康德拉耶夫周期、库兹涅茨周期和卡尔多周期提出了新的挑战。2.全球虚拟经济过度泡沫化扩张20世纪以来经济经历了由“虚实一体”、“虚实独立”向“虚实交织”的转化,随着股市、房地产及大宗商品交易的骤起,虚实经济竞相泡沫化。(1)虚拟资产膨胀化。金融海啸前夕美国GDP总量为14.1万亿美元,但华尔街的金融衍生品市值已达60万亿美元,是实体经济的4倍多,据IMF统计,2008年世界流通的60—70万亿美元中,虚拟经济占据了97.5%,虚拟经济过度泡沫化。(2)主权债务膨胀。日本、英国、欧元区相继深陷主权债务危机,2010年美国预算赤字达1.5万亿美元,国债余额达13万亿美元,分别相当于其GDP的11%和90%,达二战以来最高水平。全球国债余额已相当于GDP的70%。(3)低储蓄-高消费-高负债盛行。发达国家储蓄率逐年下滑,美国2008年的国内储蓄率仅为12.6%(表2),这样在消费弹性作用下发达国家经济振幅大多从2%—3%提高到4%—5%,货币供应弹性、经济乘数悉数扩大,从而形成“经济泡沫化扩张”的又一新周期特征。这又对经典的费雪方程、(缪尔达尔)货币均衡论提出了新的挑战。3.跨国进行横向波动受经济关联度不断提高的作用(表3),经济开始呈供需链式波动。截止2009年美国经济的国际关联度已达0.74,我国达0.41,这种情况不但产生了国际性横向波动,影响着产业分工及贸易分工等,而且还产生了国际性纵向波动,影响着“利润分配—储蓄率—消费预期”等。这时的供需平衡已非传统的单向波动,而是形成了供需网式波动,某个链条一旦断裂,必然产生连锁反应并导致国际经济的失衡。故而经典的萨伊定律、凯恩斯需求调节三大规律(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灵活偏好)都需要重新审视。4.“波动”“等价”的世界经济进入“时代”随着各种经济模式的交叉,各国都在探索更加适应本国的道路。不同的选择形成不同的波动:(1)路径差异性波动相互交织。美式波动、日式波动此起彼伏,从不同的渠道、以不同的量级冲击着世界经济。(2)波动边际效益差距悬殊。鉴于发达程度、经济结构、国际分工乃至国际话语权的不同,波动承受力差异悬殊,比如欧美经济超过3%就显得非常激进了,我国经济增速7%—8%则如履平地。(3)新态势要求新规则。新矛盾、新趋势对旧有的世界规则提出了诸多新的挑战,故而2009年冬季达沃斯论坛就抑制世界金融危机重构经济新秩序,提出了“重新思考,重新设计,重新建设”的主题。(二)实施系统协调说“二战”以来混合经济已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由此也更加注重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运用,以实施系统的反危机、反周期调节。这里的“协调”系指两大政策优化配套实现宏观调节效应的最大化,它涉及两大政策目标、机制和手段的协调。两大政策的协调,经过长期探索从理论上形成了具有共识的“供需平衡,虚实并举,内外兼顾,长短结合”的协调范式。1.恩格斯:财政、货币政策调节与协调的基本框架及解决方案即以总供需平衡为目标实施两大政策的协调。从马歇尔的局部均衡论到瓦尔拉的一般均衡论,提供了供需分析的雏形及政府调节的起点,后来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则以此为中枢,构筑起财政、货币政策调节与协调的基本框架,着手探索利用两大政策调节供需结构、供需弹性及其转化趋势。由此逐步成为两大政策深化协调的逻辑起点和机制优化的目标。2.政策主导论以(英)希克斯“IS-LM”模型为滥觞,开始探索两大政策的协调性分工,初步构筑起财政政策侧重实体经济调节、货币政策侧重虚拟经济调节的架构。后来克莱因、托宾进一步完善反周期财政政策思想,主张财政行使“全面稳定器”的功能,而弗里德曼则从稳定货币促进经济发展出发,以“货币规则”为基础提出货币政策主导论。他们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在不同的经济态势下,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重点和一般规律,促使各国政府逐步建立起“财政重实体经济、货币重虚拟经济”的协调分工框架。3.发挥政策协调功能面对内外经济平衡激化及政府调节的需要,米德发现:在固定汇率下,使用一种政策工具要同时解决两个目标(国内平衡和国际平衡),必然导致政府面临两难的选择(史称“米德冲突”)。丁伯根就此问题提出了将目标与政策工具联系起来分析的“丁伯根法则”(政策工具的控制变量至少要等于目标数量,而且这些政策工具必须是相互独立、呈线性无关的)。蒙代尔则就此在《有效市场分类原则》论著中,提出了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政策配合说”。也即在IS-LM-BP模型中就国际贸易对国内经济的冲击,实施财政、货币及汇率政策的综合调节,以直接调节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内外需求、内外供给的平衡,并归纳出两大政策的两种协调方式:一是以财政政策对外,货币政策对内,这样协调的结果会扩大国际收支;二是以财政政策对内,货币政策对外,首先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然后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在实现外部均衡同时进一步促进内部均衡。故而财政政策更适于对内,货币政策更适用对外。后来蒙代尔进一步论证到:在固定汇率下实行财政政策和在浮动汇率下实行货币政策是更为有效的,从而逐步建立起财政政策注重国内调节、货币政策注重国际调节的协调思路。4.补偿性财政、货币政策反周期补偿平衡及协调则形成了新的时空平衡观。A·汉森、萨缪尔森分别提出了开创性的补偿性财政政策和补偿性货币政策,解决了困扰现实的经济波动与周期平衡的矛盾。汉森在其补偿性财政政策中,突破传统束缚打破了年度平衡的界限,主张交替使用“扩张性”与“紧缩性”财政政策,也即“萧条时扩张,繁荣时紧缩,以丰补歉”,财政平衡要以总供需平衡为前提,不需要脱离经济平衡而单纯地追求财政年度平衡,以此实现跨年度的周期平衡并实施有效的反周期调节。而萨缪尔森的补偿性货币政策,则提出中央银行在一个经济周期内,可以随着经济的盛衰采取相应的紧缩或扩张性货币政策,以调节经济并保持币值稳定。也即经济下降时扩大贷款、增加货币供应量并降低利率,从而刺激投资及缓解经济紧缩;而经济过热及通货膨胀时,银行则收缩贷款、紧缩货币供应量并提高利率,用以抑制社会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抑制过热。补偿性财政、货币政策以反周期为宗旨,打破平衡年限、强调反向作用与补偿调节,前者重在总量调节、后者重在结构调节,形成了有力的复合调节功能,极大地拓宽了政府实施反周期调节的视野和可选择的灵活性。这些理论思维不断开拓着两大政策协调的视野,也对我们应对现实危机及有针对性地构筑协调框架有着积极的启发意义。二、如何重要的是新格局下中国经济周期和两大政策的协调特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市场化进程卓越,既进入了更高的发展阶段和调节层次,也面临着受此次危机冲击暴露出的诸多矛盾的挑战。(一)中国的转型与快速增长的关系我国以典型的“二元经济”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1980年至今大体经历了四次周期性波动,并逐渐呈现出五点内在波动规律:1.世界平均差错的7倍受粗放经济作用,我国基本上呈“高台微波化”趋势。20世纪80—90年代是“大起大落”,波动高低落差曾达10.2%,是世界平均落差的7倍。随着市场化的成熟,近10年来底部不断抬高,高低落差逐渐收敛,据世界银行统计,2000—2009年全球GDP年均递增2.9%,发达国家为2.7%,亚洲发展中国家为7.2%,我国为8.9%,中枢大约在8%左右,波幅在2—3%上下(表4),形成高台波动趋势,呈比较典型的粗放式成本推动型波动。2.需求弹性较低,有效需求分配系统不完善。在国内供给端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转型国家,供需结构性矛盾始终并存,受经济基础和科技水平的限制,我国供给主要集中在低端产品、低端供给上,故其需求弹性较低;而国内需求又受制于分配悬殊的困扰(2009年基尼系数达0.46),有效需求持续滑坡。因此,在刚刚进入人均3000美元的阶段,就陷入了供需结构性波动的困扰。3.国外对gdp贡献率分析受低层循环、低层竞争的困扰,经济与投资、物价、就业和国际贸易高度粘合,一方面经济消长直接受制于投资与外贸,在国际供销链作用下,2001—2009年我国外需对GDP的贡献率年均高逾21%,外需粘联波动非常明显;另一方面经济消长又直接影响着物价与就业(增减一个百分点影响100万就业),在分配制约需求、产能过剩制约供给的作用下,经济稍热就会诱发通胀与产能过剩,经济稍缓又会导致就业紧张与需求下降,常常处于两难的选择之中。4.改革开放以来的再周期也即整个波动转换与路径选择紧密相关,甚至波动与“改革、开放”高度吻合,扼要讲,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周期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关;第二次周期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相关;第三次周期与价格双轨制和邓小平南巡讲话相关;第四次周期则与我国入世及全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紧密相关,路径变化直接决定着周期波动趋向。5.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在加入WTO、人民币国际化作用下,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1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到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都在第一时刻对我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基本上与世界形成了同频共振式波动(表5)。(二)两大政治协调:全面作用和突出政治特色1998年以来我国政府就将财政、货币政策作为最重要的政策手段,在复杂的环境中进行着艰难地探索:1.配套性收放,或正配(1)围绕速度实施政策搭配。始终围绕“发展是硬道理”的基本国策,进行政策搭配,诸如配套性收放、配套性“短紧长松”(收缩时间短、放松时间长)、配套性“明紧暗松”。(2)围绕“就业与稳定物价”实施协调,抓住“就业与稳定物价”这一主要矛盾实施调节,以稳定速度、优化结构、促进就业、稳定物价。2.注意协调效果3.反周期调节与各体制的关系两大政策协调中,既积极地配套实施反周期调节,也注重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化:(1)“反周期”协调与促进整个宏观改革相兼顾。也即在反周期调节中不断推进着计划、价格、投资乃至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2)反周期协调与促进财政、金融改革相协调,边协调边改革;(3)“反周期”协调与促进国际化进程相兼顾。两大政策的协调始终与国际化进程相伴,在不断地促进国内外经济协调、国内外规则的协调中实施着反周期调节。(三)在“政策过度宽松,监管失效”此次危机的实践告诫我们,金融海啸的诱因在“政策过度宽松,监管失效”。我国虽因积极应对避免了严重的损失,但我国的反周期政策协调也暴露出诸多值得关注的矛盾:1.我国gdp结构不断失衡,对经济增长带来新困难我国经济已由供给短缺转向需求不足,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与此相应,两大政策协调重点转换则不尽合理:(1)应对总量平衡积极,应对结构失衡乏力,应对需求不足的矛盾更为不利。1997—2007年我国GDP结构不断失衡,政府储蓄率从2.7%提高到8.1%,企业储蓄率从13.7%提高到20%,家庭储蓄率仅从20.2%升至22.9%。劳动者报酬占GDP之比从53.4%降至39.7%,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约为30%(预算内外合计/GDP),供需结构矛盾日益尖锐。(2)应对收入分配过度均衡有术,应对过度悬殊乏力。我国基尼系数从改革开放初期的0.22调整到2009年的0.46,远超世界公认的警戒线(0.3—0.4之间),直接制约着有效需求的增长。面对全面紧迫的内需不足,两大政策几乎束手无策。2.财政、货币乘数、乘数范围小经济应变核心在于两大政策的传导机制应变。但因两大体系存在诸多传导机制缺陷,频频导致调节失手(财政政策扩张但税收政策紧缩、货币政策增强流动性但企业资金紧张而股市过度膨胀,形成“流动性误导”),究其根源主要在于:(1)两大政策擅长量化增减传导,缺乏机制性传导。财政政策无论收缩与扩张,都是超经济增长;货币政策无论收缩与扩张,仅擅长货币供应量的增减,疏于虚实经济协调和调节。(2)传导渠道渗漏严重。鉴于两大政策体系应变机制不尽成熟,传导渠道经常发生渗漏,如前所述的货币政策“流动性误导”,又如财政增加投资旨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但却促进了非基础设施膨胀,投资西部却膨胀了东部。(3)财政、货币乘数的变异。随着改革的深化,我国逐步形成分层式财政收支分配,并且逐渐深化金融创新,这样一来财政分配乘数与货币乘数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在储蓄不断提高的作用下,我国近年的边际消费倾向逐年下滑,财政、货币政策乘数逐渐降低,不维持较高的货币供应量及市场流动性,经济难以启动,始终难以摆脱“一收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3.机制调节失范近15年来,两大政策已被我国当成实施反周期调节最主要的政策而运用,但是量化效应明显,机制效应欠佳。虽然对总供需平衡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机制调节不尽理想,往往是一旦量化作用降低或撤消(收放流动性),在机制反向作用下,老问题往往又复发,从而形成四种窘态:(1)机制弱、政策强,调节形成拔苗助长;(2)机制与政策错位,调节效果南辕北辙;(3)机制与政策倒置,调节效应难以长久;(4)机制与政策反作用,调节适得其反。一言以蔽之,由于缺乏内在机制的协调,最终仍导致宏观调节的失利。三、保持增长,为世界经济复苏做出了积极贡献2009年我国经济顺利实现了“V”型反转,GDP仍保持逾8.7%的增速,为世界经济复苏做出了积极贡献(拉动世界经济0.6个百分点)。但是,新的复苏无疑将是一种新机制、新规则的磨合,要求形成新的政府调节机制。(一)政府补充性调节的重点世界金融海啸的危机告诫我们,市场内在协调机制在不断调整,政府补充性调节重点也应不断地调整。受此影响我国的宏观调节将不可避免的面临三个转变:1.从“被动调节”向“主动调节”转变从宏观上解决困扰我国内需不足的诸多问题,譬如:高储蓄与低消费、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市场需求短缺、公共需求旺盛等等,需要从“被动调节内需”向“主动调节内需”转变,这种主动调节,不仅涉及调节需求,还应涉及调节供给,从供需两方面调节具有中国特色的内需不足。2.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我们讲,量化衰退往往是机制衰退的反映,两者间是本末制约的关系。因此要从“防范量化衰退”向“防范机制衰退”转变,保证我国经济维持8%—9%的增长水平,通过宏观调节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换、促进经济结构合理、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增长与协调。3.“防范开放式风险”向“防范开放式风险”转变入世后,我国与世界经济的同步性不断提高,不得不考虑从“防范封闭式风险”向“防范开放式风险”转变,尤其在人民币加速国际化、国际贸易摩擦升级的背景下,要重点防范汇率输入性风险、货币流动性风险和各类主权债务风险的冲击。(二)财政当局和货币政策之间的调整进入后危机时代后,我们将面对更为复杂的环境,怎样应对三个转变?怎样退出刺激政策?我国的财政、货币政策又应怎样协调呢?1.分工协作,调整经营机制这一时期两大政策的协调原则应集中在这三方面:一是坚持扩大内需的原则。全面调整供需增速、供需结构与供需增长方式,积极防范“内、外需”的对冲,将主要依靠投资、出口带动发展调整为主要依靠内需带动发展,逐步将内需提高到占GDP60%的水准。二是坚持促进经济高态势增长的原则。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关键时期,没有基本的速度是难以稳定就业和抑制通缩的,两大政策要发挥其体制机制及政策功能,促进经济以较高的态势增长,保持速度、物价与就业的协调。三是坚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原则。改变粗放的高投资、高消耗与低效率发展方式,走集约型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2.政策协调:协调、机制、手段和预期在这一时期,我们一方面要加快市场化进程,一方面要更加注重发挥政府的宏观调节作用,尤其要注重两大政策的政策类型、机制乃至手段的协调。(1)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由城后危机时代恰逢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的攻坚阶段,集于“高储蓄、高失业及高产能”的现状,极易引发通缩和速度抑制型就业。因此,该阶段必须依靠一定的速度、一定的通胀才能支撑发展与就业,两大政策配套的重点在以下三方面:一是配套促进经济以较高的态势均衡增长。保持高势增长是客观而必需的,至少要有一个从高势向低势转换过程。两大政策要合力调节经济增速、增量与增质,以发展化解需求不足、就业等矛盾。以内需逐步增长为退出起点,协调实施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财政上坚持支出扩张与减税政策,金融上坚持低息、低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保持市场流动性和防范经济二次探底,在“保8稳9”的基础上,抑制通货紧缩和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根据发展适时选择速度扩张型配套(扩张货币政策、适度紧缩财政政策)、速度克制性配套(紧缩货币政策、适度扩张财政政策)、通胀允诺型配套(适度紧缩张财政、货币政策)和通缩抑制型配套(同时扩张财政、货币政策),提高政策调节的灵活性与准确度。二是配套调节总供需结构,侧重调节内需增长机制。财政政策侧重调节内需结构与预期,扩大民生支出,增加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和教育投入,减轻消费的后顾之忧,改善收入预期,延长需求链条,促进需求升级;货币政策侧重调节内需总量,积极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改善储蓄结构和发展消费信贷。全面解放内需,调节国民收入格局和总供需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平衡。三是配套提高政策乘数及调节效率。财政政策侧重加快国民收入分配比例、宏观分配秩序、投资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的调整与改革;货币政策侧重加快宏观资本格局、融资环境、融资秩序与金融监管体系的调整与改革,全面改善市场环境及竞争秩序,建立市场化、开放化的财政、金融机制,提高宏观调节效率。(2)深化财政改革提高政策协调功能关键在于提高两大政策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