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全册知识点精华版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1、分封制度⑴对象:同姓亲族为主,还包括功臣、姻亲、殷商降族;⑵义务:受封诸侯有政治、经济和军事义务(核心是分封土地和人民)⑶效果:一是周朝扩大了统治区域;二是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加强;三是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序列。2、宗法制度⑴性质: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与分封制度互为表里;⑵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也是最大特点)⑶内容:大宗和小宗两个体系。⑷辅助工具:礼乐制度;⑸成效:强化了王权;有利统治阶级内部稳定与团结;确保贵族垄断特权地位。3、礼乐制度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一、建立背景1、政治:宗法分封制崩溃;兼并战争频繁;各国进行改革;秦国兼并六国,结束分裂局面。2、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3、思想:法家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皇帝制度:⑴皇权至上,皇帝总揽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⑵王位世袭制、终身制2、中央机构——三公九卿制度:特点和优势:互相配合和牵制,有利于皇帝专权。3、地方机构——郡县制,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4、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5、发展脉络:春秋战国萌芽,建秦朝立,汉朝发展,唐宋完善,明清僵化。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以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君权与相权的关系)1、汉朝——中外朝制度2、隋唐——三省六部制⑴职能: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总管六部,负责政令执行。⑵作用:一是分工明确,相互补充,提高了行政效率;二是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三是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3、宋朝——“二府三司”:⑴中书门下省、枢密院合称“二府”,盐铁、度支、户部合称“三司”。⑵枢密院分割宰相军事权;三司分割宰相财政权;中书门下省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4、元朝—“一省制”: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统领六部,分权倾向逆转。5、明清皇权的不断加强(调整第4课部分内容)第一,朱元璋废除丞相,皇帝自掌六部——皇权专制发展到了新的高度。第二,明成祖设立内阁第三,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⑴原因:根本是加强皇权;直接是及时处理西北战事;⑵地位:只是为皇帝服务的秘书班子。⑶作用:=1\*GB3①简化政务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2\*GB3②专制皇权达到了顶峰。6、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整合)一、地方政治机构的演变(中央与地方的关系)1、汉初——王国问题⑴根源: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汉景帝时期出现“七国之乱”;⑵解决:景帝平定叛乱,武帝实行推恩令,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2、隋唐——藩镇问题根源:唐中后期在地方增设许多节度使,后发展为藩镇割据局面。3、宋朝——解决藩镇问题⑴分割地方军权:第一,兵权收归中央:杯酒释兵权;三衙掌握统兵权,枢密院掌握调兵权,实行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第二,扩充中央禁军,守内虚外;第三,派文臣做地方长官;⑵分割地方行政权:设通判对各州郡地方行政长官实行监察;⑶分割地方财政权:派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政权。=4\*GB2⑷结果: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分裂局面,中央集权得以强化;但造成了“三冗”问题和积贫积弱局面。4、趋势:地方权力日益集中到中央,中央形成对地方的绝对控制。二、选官制度:1、西周:“世禄世卿”制度;2、战国、秦、汉初:按军功授爵;3、汉武帝时期:察举制和征辟制4、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选官;5、隋唐至明清:科举制依据才能选官——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素质;确保帝国繁荣.三、监察与谏议1、监察制度(下对官僚):秦朝监察机构是御史大夫;汉武帝时是刺史;明清中央有都察院,各省有按察使司。2、谏议制度(上对皇帝):隋唐是门下省,宋代是谏院。3、评价:这两种制度既不能从根本上制约至高无上的皇权,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地效。但是,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仍有重要作用。单元总结: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中国古代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制度中央集权制度。2、最大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君主,且趋势不断加强,核心是至高无上的皇权,本质是人治。3、一直存在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中央通过分权和对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严格控制地方,中央在对地方的斗争中占据上风,矛盾最终在北宋解决。4、皇权借助神权、宗法制父权和儒家伦纪纲常逐步加强,在对相权的斗争中皇权不断强化,矛盾在明朝解决。明清时期出现的特务机构、军机处等非正常集权手段是皇权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5、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以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三大标志。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积极作用: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2.消极作用:①政治方面,皇帝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造成暴政和腐败现象;同时造成官吏唯命是从的奴性和官僚机构的膨胀,官僚主义、贪污腐化盛行;②文化方面,八股取士、文字狱等等扼杀了社会活力,钳制思想,摧残文化;③经济方面,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发展进步,落后时代发展潮流。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第5--6课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一、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1、地理:山地多、港湾多、岛屿多、土地少(三多一少)2、政治:(1)小国寡民、长期独立自制;(2)民主传统:前八世纪贵族制代替了君主制,为政体向民主制方向演化准备了条件3、经济:希腊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繁荣,4、文化:海外贸易和海外扩张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希腊城邦文化繁荣,二、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1、建立过程:BC594年梭伦改革将雅典引上了民主的轨道;BC509年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民主制;BC443年伯里克利改革进一步完善民主制,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2、基本特征: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3、主要表现: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发放补贴、公民大会辩论、抽签选举和差额选举、陶片放逐法;4、积极意义:①伟大创举——为人类提供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的方式,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②有利于正确决策,减少失误。③有利于监督政府,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④有利于促进经济、文化的深入发展。激发了公民的能动性和聪明才智;重视和强调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责任感,铸就了希腊人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民族性格。5、消极影响:①民主范围狭隘:只是少数男性公民,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和夫权社会;而且是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②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是维护本邦统治的工具,对外则是夺取异邦的财富和奴隶。③无政府主义: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误用、民主的泛滥。第7课古罗马的政制和法律一、古罗马政治制度的演变1、君主制(BC6世纪末之前):君主专制、世袭、终身。2、贵族共和制(BC6世纪末):集体决策、选举制、任期制;3、元首制(BC27年):屋大维实行元首制4、君主制(3世纪):戴克里先实行公开的君主统治二、罗马法的发展历程1、形成: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十二铜表法》①内容: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是习惯法的汇编,维护贵族利益。②评价: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维护贵族利益同时也是平民的胜利。2、完善:从公民法到万民法——民法大全①背景:罗马已经扩展成为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②内容:《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和《查士丁尼新敕》,统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3、评价:第一,直接影响: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一定程度上稳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有利于其大肆扩张。第二,深远影响:①是世界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②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现成法律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现在许多国家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和某些诉讼原则均直接源于罗马法。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第8课渐进的制度创新一、《权利法案》1.背景:英国自古就有限制王权的传统;资产阶级革命胜利;2、颁布:1689年威廉接受议会拟定好的《权利法案》3、意义: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了王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统治方式从人治专向法治;进入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形成:=1\*GB3①时间:光荣革命后②职责:行政职责2.内阁与议会的关系:内阁由议会产生,向议会负责。3、发展:19世纪中期,议会选举变为两大政党的竞争,由获胜的多数党组阁。三、议会普选权完善:1832年第一次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选举权,选举权不断下移。四、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特点:1、议会是权力中心,掌管立法权和监督权;2、国王是国家元首,是“统而不治”的虚君;3、内阁首相是最高行政长官,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对议会负责;4、以代议制为基础,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第9课北美大陆的新体制一、联邦宪法的制定——联邦共和政体的建立1.宪法原则及内容:①联邦制原则:最高行政权归总统;立法权、联邦财政权归议会;最高司法机关是联邦法院。②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③人民主权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2、宪法意义:①它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美国依此成为一个实行联邦制的总统制共和国。②巩固了独立战争的成果和资产阶级民主,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和经济发展。二、联邦制共和政体的巩固和完善:1、巩固——南北战争: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和联邦制;内战后国会通过宪法修正案肯定了联邦法律至上的原则。2、发展——两党制特点:两党制是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统选举、参议员和众议员选举、州长选举、市长选举等政治选举都是两党激烈争夺的战场。第10课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一、法国: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一)政权七次更迭:君主立宪制(1791——1792);第一共和国(1792——1804);拿破仑建立的第一帝国(1804—1814);封建波旁王朝的复辟(1815——1830);七月王朝(1830——1848);第二帝国(1852——1870);资产阶级第三共和国(1870——1940)。(二)共和制度的确立——1875年宪法1、内容:①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妇女、军人无投票权)。②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有立法权和行政权;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2、与美国总统的差异在于:总统由议会选出,向议会负责;.总统命令须经各部部长副署;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向议会负责。3、意义:①政治: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最终确立;②经济:促进了法国工业革命的发展。二、德意志帝国的体制(君主立宪制)1.确立: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宪法2、宪法内容:①帝国元首是“德意志皇帝”,皇帝拥有行政、立法、军事大权:②首相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③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但立法权不独立,既不能产生政府,也无权监督政府。3、局限:帝国实际是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特色。最终把德国拖进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4、意义:标志着德国迈入资本主义时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附:德国政体的演变1、君主立宪政体(1871—1919):德意志帝国2.共和政体(1919—1933):魏玛共和国,被称为“没有共和的共和国”。3.法西斯专制政体(1933—1945)4.民主共和政体(二战后):铲除法西斯,彻底的民主改革。单元小结 1、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①法律至上,人民拥有一定的权利和自由;②议会行使立法权③三权分立,权力制衡;④实行政党政治。2、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版要点)①欧洲启蒙运动的民主思想由理论付诸实践,政体上从人治走向法治,从法律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的成果。②早期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尚不成熟,但渐进完善,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③作为人类文明的成果,在推动世界民主化的进程中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作用。3、近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体比较项目英国德国美国法国政体名称确立方式标志⑴通过资产阶级革命;⑵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⑶19世纪中期责任内阁制确立。⑴通过普鲁士王朝统一战争方式;⑵1871年第一帝国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⑴通过民族独立政治方式;⑵1787年宪法确立总统共和制和联邦制;⑶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⑴通过资产阶级大革命方式;⑵1875年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共和政体;元首名称产生任期权力⑴国王是元首;⑵世袭产生,终身制;⑶国王无实权,统而不治,礼仪角色;⑴皇帝是国家元首;⑵皇帝世袭,终身制;⑶皇帝有实权:可任命首相和帝国官员、集散议会、签布法律、统帅军队等,不受议会制约。⑴总统是国家元首、最高行政长官和军事统帅;⑵总统全国选举,任期四年,可连任两届;⑶权力受议会和最高法院制约,但只对选民负责,不对议会负责。⑴总统是国家元首;⑵总统由国民议会选举产生,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⑶总统掌管行政权任命内阁部长,是军队最高统帅,可与参众两院共创法律。政府产生负责对象权力⑴由议会选举产生,多数党组阁,与首相共进退;⑵对议会负责;⑶行使最高行政权,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物集体负责。⑴由皇帝任命产生;⑵对皇帝负责;⑶首相主持帝国政府;⑷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⑴由总统任命产生,与总统共进退;⑵对总统负责;⑶内阁与总统行使行政权,总统是行政最高首脑;历史启示⑴政体形式多样,均是国情使然;历史启示⑴政体形式多样,均是国情使然;⑵本质特征都是民主代议制;⑶都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⑷都是历史的进步,有利于民主权利,矛盾缓和,国家稳定和发展;⑸都有一定局限,仅是资产阶级民主,分权也影响行政效率等。⑵内阁与总统共同对议会负责;⑶内阁与总统共同行使行政权。议会权力构成方式代表⑴议会主权,议会有立法、组织和监督政府的权力;⑵政党制度与竞选;⑶选举权逐步扩大:⑴有不独立的立法权,不能组织和监督政府;⑵由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组成;⑶形式上实行政党政治,但专制主义色彩浓厚。⑴有立法权、监督政府权;⑵有参众两院组成;⑶政党制度,两党竞选;⑷议员由选民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不受行政干预;⑸参议院议员名额按州,众议院议员名额按人口。⑴有立法权,同时总统也有创议权;⑵政党政治;⑶参议院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普选产生,但当时妇女和军人无投票权。第四单元内忧外患和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2、14课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近代前期列强侵华史实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1)原因:根本原因是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把中国沦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直接原因是虎门硝烟;(2)结果:战败后签定《南京条约》——五口通商(广厦福宁上)、割香港岛、议定海关税、赔款2100万银元;通过附件得到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居住租地等特权。(3)影响:=1\*GB3①政治上,主权和领土遭破坏,独立发展道路中断;=2\*GB3②经济上,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3\*GB3③历史进程: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1)原因:根本是列强要进一步扩大在华利益;直接是清政府拒绝了列强的修约要求;(2)主凶是英法,帮凶是俄美;(3)结果:战败,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十口通商、外国商船和军舰可出入长江口、外国人可自由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赔英法军费各200万两);1860年签定《北京条约》(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800万两);(4)影响: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引发太平天国起义;促使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3、甲午战争(1894-1895):(1)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侵华蓄谋已久,1890年经济危机加速侵略步伐;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2)结果:签订《马关条约》:①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破坏领土主权;②赔日2亿两白银加重财政负担;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使列强侵华势力渗透到内地;④允许投资设厂,便于列强资本输出,列强侵华进入新阶段。(3)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大大加深,客观上促进了民族抗争与探索高潮、清朝改革、资本主义发展。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11):(1)根本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直接原因: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帝国主义;(2)《辛丑条约》影响:是列强侵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义和团运动:1、根本原因: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严重;直接原因反洋教运动高涨;2、口号:扶清灭洋——“灭洋”体现义和团的爱国性与盲目排外性、“扶清”体现策略性与对封建主义丧失警惕性;3、结果: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4、意义:①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②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图谋;③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政府的新政改革运动。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一、历史原因1、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民族矛盾激化了日益尖锐阶级矛盾。①列强经济侵略导致大批小农破产;②鸦片倾销导致白银外流;③战费、赔款等加重负担。2、直接原因:水、旱、蝗虫等天灾不断,广西发生灾荒。二、斗争史实1、组织形式:利用宗教“拜上帝会”发动农民;2、前期斗争:①1851年金田起义;②1853年在南京正式建立政权,③颁布《天朝田亩制度》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④组织北伐、西征、东征等军事活动,1856年达到全盛;3、后期斗争:①天京变乱后由盛转衰;②陈玉成、李秀成等指挥后期防卫战;③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近代中国第一个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成为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智慧结晶;④1864年天京陷落。三、总结认识1、历史地位:①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②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③打击了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④成为历代农民运动的最高峰;⑤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⑥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2、历史局限:①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的理想是追求自然经济,体现了农民阶级的落后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追求绝对平均的圣库分配制度,违背规律,具有空想性;②组织形式:宗教形式和浓厚的迷信思想不能适应革命发展要求;3、结论: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第15课辛亥革命一、社会背景1、原因:列强的侵略和清朝的反动统治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的发展。2、条件:①组织条件:1905年,第一个全国性的革命政党----同盟会在东京成立;②思想条件:其一革命派积极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和革命思想;其二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③军事实践:革命党人发动皖浙起义和黄花岗起义等武装起义;④有利时机:清王朝派兵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湖北出现空虚。二、革命过程1、开端——武昌首义:①革命党人熊秉坤等在武昌领导起义胜利;②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③定国号为“中华民国”;政体为“五族共和”。2、发展——推向全国:武昌起义后,全国十几个省区相继独立,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3、高潮——民国成立,颁布宪法:①1912年元旦独立各省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②1912年3月月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人民平等自由权利、三权分立等,这是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宪法;③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4、失败——袁氏篡国,民国和约法成为空招牌。三、总结认识1、失败原因:①革命派软弱:纲领局限、组织松散、没有军队、经济基础薄弱、群众基础薄弱、政府成分复杂、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存有幻想等;②帝国主义政治破坏、经济封锁、军事威胁;③袁世凯军事威胁、政治欺骗;④革命阵营中的立宪派、旧官僚倾向袁世凯,内部瓦解。2、历史意义:①打击了封建主义: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②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了帝国主义能够控制全局的殖民工具,打乱了列强在华的殖民统治秩序;③促进了资本主义:创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主共和观念渐入人心;④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现代化的里程碑。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一、背景:1、国际:①一战期间,日本加快侵略中国的步伐:占领青岛;提出“二十一条”②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道路。2、国内:①根本原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②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③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推动了人民的思想解放3、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二、经过阶段主力军运动中心斗争口号特点初步胜利前期青年学生北京“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勿作五分钟爱国心”“打倒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青年学生走在反帝爱国斗争的前列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章、陆三人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后期无产阶级上海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三、历史意义1、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始终,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2、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3、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喷薄欲出,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单元小结一、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1840—1919)阶段国家目的手段与清关系对人民侵略范围结果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法美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满足工业革命要求,寻求原料和市场军事征服;签定不平等条约以勾结为主,英国主导从对抗到合好镇压三元里抗争、太平天国运动主要在东部沿海地区中国初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新增日德等新兴列强经济上资本输出;政治上瓜分世界军事征服、租借地、势力范围、不平的条约以争夺为主,以勾结为辅以华治华,把清朝沦为殖民工具镇压破坏辛亥革命深入内陆,瓜分狂潮列强把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抗争探索的特征(1840—1919)1、19世纪70年代之前:①史实:禁烟运动、三元里人民抗英、太平天国运动、两次鸦片战争中爱国官兵的抵抗、林则徐等开眼看世界、洋务运动等;②特点:主体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基本是旧式斗争,地主阶级的探索最终失败。③原因: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都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当时还未产生新的资本主义经济和资产阶级。但爱国官兵的抗战不再是单纯维护清朝统治,已是捍卫民族权益的爱国抗争。2、19世纪70年代之后:①史实: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政府新政立宪、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②特点:现代化色彩明显,程度渐深,大部分活动都有新的目标和手段,占主导地位的是资产阶级。③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民族资产阶级独立登上历史舞台。3、整体特征:①探索具有广泛性:民族危机面前各阶级在反对侵略、维护国家利益方面有一致性;②探索具有层次性:现代化探索由浅入深,从器物、制度到思想文化;③探索具有继承性:与学习西方内容的层次性相关,从林则徐、洋务派到早期维新派、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前后相继;④探索具有阶段性:从旧式斗争到新式斗争;反帝反封建两大任务在《辛丑条约》前一般分开进行,之后结合在一起,因为清朝日益沦为列强的殖民工具。⑤近代民主革命的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民族独立与民族解放,二是国家富强与现代化。旧民主革命的探索脉络是先富强后独立,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结果失败;新民主革命是先独立后富强,结果成功。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革命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48年)1、条件:(1)经济:工业革命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使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2)思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3)阶级:工人运动高涨,无产阶级队伍壮大,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4)实践: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工人群众,参加革命实践。2、诞生的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主要内容:(根据课本77页2、3、4、5段归纳)①肯定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②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秘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③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既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也是新社会的创造者;④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人人自由平等发展。(2)意义:①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②它成为国际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③工人运动在其指导下蓬勃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巴黎公社1、爆发原因——民族矛盾激化阶级矛盾: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1871年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偷袭巴黎人民自发组成的国民自卫军,企图解除国民自卫军的武装2、成立:1871年3月28日3、性质: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4、措施:(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政权”的理由是什么?)(1)政治:由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所有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熟练技术工人的工资;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他们;(2)经济--维护劳动者利益;组成工人合作社;改善劳动条件;(3)教育--用世俗教育全面代替宗教教育、实行义务教育;5、结局--失败原因:(1)客观原因:巴黎公社寡不敌众;(2)主观原因:①缺乏一个以马克思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②缺乏工农联盟,没有争取到广大农民的支持。(3)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无产阶级不成熟,历史的发展还不具备推翻资本主义的条件。6、意义:(1)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2)巴黎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和革命首创精神,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树立了光辉典范。第19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一、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1、客观:(1)经济上:①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推动工业化,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②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组织在国民经济中起重要作用,但在西方列强中仍处于落后地位。(2)政治上:农奴制改革不彻底,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社会矛盾尖锐。2、主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①革命性强;②有马列主义的指导;③有革命的同盟军3、直接原因:一战使沙俄各种矛盾激化,沙俄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二、俄国十月革命的过程:1、二月革命(1917年3月8日)(1)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结果:①推翻了沙皇专制--罗曼诺夫王朝;②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2、《四月提纲》:①为俄国革命指出了前进的方向。②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得到人民拥护。3、十月革命:1917年11月6日,彼得格勒,结果是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性质是社会主义革命。三、俄国十月革命的成果1、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17年11月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一切权力转归工兵代表苏维埃;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选举成立人民委员会;1918年初,苏维埃政体在苏俄初步确立。2、1922年,苏联成立四、俄国十月革命历史意义1、性质: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2、俄国:使俄国在短期内摆脱封建残余的束缚,建立新型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道路;3、世界: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指明了寻求解放的道路。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成立条件(1)思想: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2)组织:中国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1920、8—陈独秀—上海;10—李大钊—北京(3)阶级: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4)国际:共产国际帮助2、成立的标志: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法租界召(1)纲领:名称、性质、奋斗目标、选举中央局(参见课本)(2)意义:①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②中国出现了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有了全新的革命政党的领导。3、中共二大(1922年):把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帝、反封建、反军阀。二、新民主革命四大阶段的核心问题1、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4——1927)①本阶段也称国民大革命时期;②本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与列强和北洋军阀的矛盾;③打倒列强除军阀是革命的主要任务;④革命的领导组织是革命统一战线;⑤革命的主力是国共两党代表的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⑥革命的高潮是北伐战争,革命的成果是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革命统一战线内部发生分裂,大革命失败。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①本时期也称土地革命时期和国共十年对峙时期;②本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共产党代表的工人和农民阶级与国民党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矛盾;③革命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④革命主力是工农大众;⑤革命的结果是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革命和军队,开创出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但由于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长征北上。国共两党从内战逐步走向民族抗战。3、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①本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日本法西斯的矛盾;②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打败日本法西斯,争取民族独立;③革命的领导组织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式是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相互配合;④革命主力是整个中华民族,包括国内各阶层、各政党、各团体、各民族和海外华人;⑤革命的结果是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合起来、最终以弱胜强,赢得了近代以来第一次民族抗战的胜利。4、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①本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与美蒋反动派的矛盾;②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③革命的组织形式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④革命主力是解放区和国统区一切反对内战和独裁的革命力量和民主力量;⑤革命的结果共产党领导人民赢得新民主革命胜利。三、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1、1921年一大纲领脱离中国国情:1922年二大依据中国国情(社会性质、革命对象、革命敌人)的客观分析,制定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军阀。2、1922—1923年掀起第一次工运高潮失败: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统一战线,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等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1924年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终于迎来国民大革命的高潮!3、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共产党认识到必须掌握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独立领导革命。八七会议结束了右倾错误领导,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对派的革命方针;三大起义标志着共产党独立领导军队和革命的开始。4、1927年三大起义失败:共产党认识到照搬苏联革命“城市中心论”的局限,毛泽东把马列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革命道路,星火燎原,革命力量不断壮大。5、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王明等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的正确领导,胜利完成长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初步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政治上不断走向成熟。四、新民主革命重大历史事件的意义1、中共诞生①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②标志着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的新型革命政党;③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2、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正式形成,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开始兴起!3、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对派的第一枪,标志着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4、八七会议结束了右倾的错误领导,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5、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标志着土地革命的开始,共产党开创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6、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领导,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这是摆脱共产国际束缚、独立解决领导权、并确保了党的团结,是共产党从幼稚转向成熟的标志,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和中国革命,从此革命转危为安。7、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8、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战的初期和中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战战略,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使抗战进入有利于中国的“持久战”阶段,配合了共产党敌后战场的开辟。两大战场相互配合,有力地打击了日军。9、抗日战争的胜利①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洗雪了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增强了民族自信;②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打败日军的决定性力量,中国战场配合了亚洲战场和欧洲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③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战后中国收回了台湾,取消了部分不平等条约,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密切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转折点。五、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1、原因与任务:①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与列强和北洋军阀的矛盾;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列强除军阀;②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日本法西斯的矛盾;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打败日本法西斯,争取民族独立;2、标志:①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名称是革命统一战线;②1937年国民党公布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名称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中共准备:①1923年党的三大;②1935年“八一宣言”;4、基本形式:①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②党外合作,国共两党合作,共产党在在政治和军事上保持独立;5、政治基础:①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②民族抗战;共产党接受国民政府领导和部队改编;6、合作范围:①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四个革命阶级;②范围扩大为整个中华民族;7、促进因素:①共产国际促进和孙中山的转变与立场;②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和国际反法西斯联盟促进;8、国民党破坏: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排斥和打击共产党;②国民党在相持阶段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不断制造皖南事变等摩擦;9、共产党态度:①共产党政治不成熟,右倾妥协退让,导致大规模失败;②共产党政治成熟,坚决打击,以斗争求团结,统一战线得以巩固,抗战胜利;10、合作成果:①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②民族抗战胜利。六、新民主革命时期的国共两党关系1、主线: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2、制约因素:国共两党的阶级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国际环境等;3、合作成就:①第一次合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革命中心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②第二次合作打败了日本法西斯,取得了近代百年第一次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4、对抗损失:①第一次对抗导致第二次内战(土地革命),日本侵略者乘虚而入,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华;②第二次对抗导致美帝国主义扶蒋反共的内战(解放战争)。5、认识: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1、发展线索:①建国后新政协代行人大职能,1954年召开一届人大正式召开;②1957年后趋于停顿;③文革期间名存实亡;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发展、完善。2、宪法保障:(1)制定:1954年一届人大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2)内容:共分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国旗国徽首都四章,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规定了人民的权利与义务,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方针政策等。3、历史意义:①人大制度奠定了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②规范了政府与人民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③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代表经人民普选产生,这标志着国家最高权力属于人民。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发展线索:①历史基础:民主革命时期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1949年新政协重建新中国,并代行人大职能,到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②1956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③1957——1976年陷于瘫痪;④文革后恢复,1982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2、性质:①政治协商是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②政协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其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③政协会议是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3、意义①对国家:有利于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全国人民的团结;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②对党和政府: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作出科学决策;有利于发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有利于形成监督机制,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主要原因:①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发展不平衡;②新中国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政策。2、法律依据:①1949年《共同纲领》;②1952年《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③1954年宪法;④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3、基本内容: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建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4、主要表现:全国有五个省级自治区、100多个自治州和自治县,第一个省级自治区是1947年成立的内蒙古自治区,最后一个是1965年成立的西藏自治区。5、历史意义:①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重要国策和基本制度;②保证了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③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④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小结——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集中体现了政党竞争、三权分立的特点;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民主集中制。第22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一、文化大革命1、原因:①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②毛泽东错误地估计了国内外形势,想通过文革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③林彪、江清等野心家利用毛泽东的错误,推波助澜;④个人崇拜;⑤党和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不健全。2、实质:左倾错误发展到阶级斗争为纲3、对民主与法制的破坏:①人民生命财产得不到任何保障。②社会秩序极端混乱③权力机关被革命委员会取代④人大、政协制度被破坏⑤党各级组织、规章制度被破坏民主法制被践踏⑥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⑦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践踏4、经验教训:民主法制建设具有必要性和艰巨性,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1、平反冤假错案: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1985年基本结束,平反冤假错案是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环节。2、加强立法工作:①内容:1982年颁布新宪法;并先后出台《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1989年颁布《行政诉讼法》,1999年颁布《行政复议法》,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依据。截止2000年制定了380多件法律法规、800多件行政法规、8000多件地方法规。②意义:基本形成以宪法为中心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法律基础。3、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4、进行基层民主选举:①表现:1989年颁布《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1998年颁布《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委会、居委会干部由原来上级任命改为群众选举;城市居委会职能由“管理和监督”改为“指导和服务”,农村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②意义:既保障群众的民主权利,又贯彻了依法治国的精神,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最基本的一环。5、依法治国:①表现:1997年十五大确立,1999年写入宪法。②意义(人民版):依法治国的核心是国家的方针政策都必须“有法可依”,任何政党、团体、个人的活动都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一、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形成1、雏形:50年代中期毛泽东、周恩来针对台湾问题提出;2、基础:1981年叶剑英阐述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3、形成:80年代邓小平全面阐述;4、宪法保证:1982年写入宪法;5、成为国策:1984年全国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二、一国两制在港澳的成功实践1、香港回归:①1984年12月中英两国在北京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②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2、澳门回归:①1985年中葡两国开始磋商;②1987年中葡在北京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③1999年12月20日中国恢复对澳门的主权。3、港澳回归的意义(人教版):①对港澳:开创港澳和内地共同发展繁荣的新纪元;②对民族:洗刷了民族的百年国耻;③对国家: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运用,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一步;④对世界: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借鉴。三、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1、和平统一方针的提出: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方针;2、隔绝状态的结束:1980年后海峡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松,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3、九二共识: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举行会谈,双方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3、江泽民“八项主张”:1995年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努力奋斗》的讲话中提出“八项主张”,体现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一贯性和连贯性,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4、《反分裂祖国法》:2005年3月通过《反分裂祖国法》,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5、面临挑战:台湾内部的台独势力和国际敌对势力。四、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综合)1、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振兴的根本基础,没有祖国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振兴。2、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突出标志,是民族复兴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志。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25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一、冷战的兴起1、概念:指美苏之间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手段和行动。2、原因:①直接:二战结束后美苏失去合作基础,两国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二战刚刚结束,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②根本:美苏国家利益冲突。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强大,推行全球霸权;而苏联成为政治军事大国,国际地位提高,成为美国称霸全球的最大障碍。3、表现:①序幕:1946.3丘吉尔“铁幕演说”;②政治:1947.3美国推出杜鲁门主义,导线是希腊土耳其危机,实质是在全球公开干涉扩张,标志着冷战全面开始;“苏东”同年成立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应对。③经济:1947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实质是援助西欧、稳定西欧、控制西欧;“苏东”1949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应对;④军事:1949年美国成立12国北约实行集体防御,实质是美国控制的军事组织;1955年、苏东成立8国华约,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4、影响:①对欧洲:欧洲地位下降,西欧和东欧分别依附美苏;②对世界:一是美苏军备竞赛不断升级,给国际局势造成很多不安定因素,美苏肆意干涉别国内政,践踏国际法,破坏世界和平;但两大集团势力相当,任何一方都不敢轻易动武,在半个世纪里也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③对亚非拉:不结盟运动发展壮大,第三世界崛起。第26课世界多极化一、欧洲共同体成立1、原因:①二战后欧洲的国际地位严重下降;②欧洲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与美、苏对抗;③为了摆脱美国控制,保障自身安全与发展,提高国家地位,只有联合起来。2、表现:①1951年法德意荷比卢六国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②1958年六国又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③1967年三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④1968年欧共体关税同盟成立,共同的农业政策得到实施;⑤1993年欧洲统一大市场开始运作,欧共体改为欧洲联盟;⑥2002年欧元正式启用。3、影响:①对西欧:经济实力增强,成为美国的强劲对手;在政治上推行自主的外交,反对美国控制;②对美国:霸权地位受到削弱;③对世界:多元化趋势加强。二、日本成为经济大国1、表现:1956—1972年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2、原因:①政治:战后美国在日本推行民主化改革,铲除封建残余;②经济:日本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制定经济计划等推动经济发展,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美国的大批物资援助;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美国给日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四年级音乐微课教案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8.2二力平衡教案
- 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下学期数学第一单元第二课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学案)
- 大班教案:春雨
-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六单元【第四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复习 人教新课标
- STEAM教育课程开发方案
- 武术教练职业发展方案
- 大班上学期音乐教案《好汉歌》
- 2019秋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15章 第3节
- 2024年iso认证进口试验用粉尘规格说明
- 福建省福州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二年级语文)统编版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 2024-2024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测试卷(附答案)
- 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
- 2024-2025学年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学期 期末综合模拟测试卷( 人教版)
- 2024-2030年中国生物炭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报告
- 中国融通地产社招笔试
- YDT 4565-2023物联网安全态势感知技术要求
- 营养风险筛查与评估课件(完整版)
-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操实训报告2600字(论文)】
- 主播薪资核算方案
- 【正版授权】 ISO 3585:1998 EN Borosilicate glass 3.3 - Properties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