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经济管理概论重点笔记_第1页
政府经济管理概论重点笔记_第2页
政府经济管理概论重点笔记_第3页
政府经济管理概论重点笔记_第4页
政府经济管理概论重点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笔记第一章政府经济管理概述识记:1.管理的含义: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有效动员和配置资源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社会实践活动。2.经济管理的含义:是管理者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等一系列组织实施活动的全过程。3.政府经济管理的含义:是政府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对微观经济进行规制。4.政府经济管理目标的含义:是政府经济管理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从实际的政府经济管理目标来看,政府经济管理目标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构成:第一、政府经济管理目标是特定政府组织和社会成员的共同目标责任制。第二、政府经济管理目标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第三、政府经济管理目标具有时间跨度上的区分。第四、政府经济管理目标具有多种价值含义。5.政府经济管理目标的特征:1.综合性。2.阶段性。3.可分解性。6.政府经济管理目标的产生;答: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政府经济管理目标的产生来自两个方面:第一、产生于政府组织外部,即各种利益集团或有组织的社会成员对政府提出的期望和要求。这些期望和要求集中起来,通过国家权力机构或有影响的民意代表机构传递给政府。第二、产生于政府组织内部,政府为了完成自己确立的任务而给自己规定目标。7.我国政府经济管理的目标;答:1.建立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保护各类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2.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3.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国际收支平衡;4.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中素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良性循环;5.促进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实现经济、社会、科技的协调发展;6.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不断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7.改革和完善政府经济管理体制和机制,不断提高政府经济管理的绩效。8.政府经济管理功能的含义:亦称政府经济管理的职能,是政府经济管理机构为了实现管理目标,在管理活动过程中的各种基本活动及其所具有的职责,是政府能获得的具有某种特定效应的具体管理行为。领会:1.管理的基本要素;答:1.管理是由管理者进行的活动;2.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管理的一般目标是为了取得最高的效率;3.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4.管理作为一种方法,一种工作程序,其原则是科学的,其运用是艺术的;5.管理是以人为核心,其重点在于建立分工合作的、融洽的人际关系;6.管理的对象是事,即充分利用和有效配置各种资源,以满足人类的物质和精神需要;7.管理是有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基本职能;8.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2.政府经济管理的二重性;答:政府经济管理性质首先体现在政府经济管理的二重性上。政府经济管理的二重性是指它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第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各项经济活动都是共同劳动,政府经济管理是适应这种共同劳动的需要而产生的。为了使劳动力、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在一定的范围内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协调人们的活动,客观上要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地组织生产力,按照生产力的发展规律来组织和管理社会经济活动。这是政府经济管理的自然属性或生产力发生,是政府经济管理的一般职能,表明政府经济管理具有继承性。第二、政府经济管理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它要反映某种生产关系的要求。这就是政府经济管理的社会属性或生产关系属性。3.政府经济管理的层次性;答:1.政府经济管理的层次性是由政府经济管理客体的多层次性决定的。2.政府经济管理的层次性是由政府经济管理主体及其职能要素的多层次性决定的。3.政府经济管理的层次性是由我国多层次的生产力结构、多种所有制结构和分配方式决定的。4.政府经济管理的创新性;答:1.政府经济管理的创新性首先源于政府经济管理对象的变化。政府经济管理的对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政府经济管理活动面临的物质,社会,制度和文化等环境和条件会不断发生变化,政府经济管理必须适应这些变化,不断变革和创新管理的目标和方式方法。2.政府经济管理的创新性源于政府经济管理因素的发展变化。政府经济管理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人会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政府经济管理的物质因素和信息,机会,价值等也会不断地更新变化。同时,随着政府经济管理活动的深入发展,人们对政府经济管理规律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上述变化为政府经济管理的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5.确定政府经济管理目标的意义;答:政府经济管理目标既是一切政府经济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又是一切政府经济管理活动所指向的终点。所以它确定的正确与否,直接涉及整个政府经济管理活动,政府经济管理的目标不仅是一切政府经济管理活动的依据,而且还是考核政府经济管理绩效的标准,可以说,政府经济管理目标是政府经济管理的灵魂,它决定了政府经济管理的任务,它表明了,政府经济管理的活动方向,并贯穿于政府经济管理的各项业务活动之中,贯穿于整个政府经济管理过程的始终。6.政府经济管理目标的作用;答:政府经济管理的目标,使政府具有明确的活动方向,如资源配置方向,为政府有效地检测其管理绩效提供了依据。激励被管理者的积极主动精神,增强被管理者的责任感,凝聚被管理者的力量,创造有序和谐的管理环境,国内外的实践也证明,政府经济管理目标确定得正确与否,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能促进或延缓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7.政府经济管理原则的含义;答:政府经济管理的原则是指政府经济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从事经济管理活动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和准绳。是政府经济管理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之间本质联系的反映,是政府经济管理活动规律的科学概括和具体体现。8.政府经济管理功能的组成要素;答:政府经济管理的功能亦称政府经济管理的职能,是政府经济管理机构为了实现管理目标,在管理活动过程中的各种基本活动及其所具有的职责,是政府能获得的具有某种特定效应的具体管理行为。政府经济管理功能由以下要素组成:政府经济管理主体的活动,对政府经济管理客体发生作用,取得了某种管理效应。9.政府经济管理功能的特点;答:1.政府经济管理的功能是由其管理目标决定的。2.政府经济管理的功能是一个历史性、政治性范畴。3.现代政府经济管理功能的多样化。4.政府经济管理的各项功能是有序继起的。5.政府经济管理的各项功能是同时并存、交叉进行的。10.明确政府经济管理功能的意义;答:明确政府经济管理的功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研究并确立科学实验全理的政府经济管理的功能键,有利于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明确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以及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内部相互之间的职责权限,克服管理中的互相推诿、不负责任、争权夺利等官僚主义现象。2.政府经济管理功能规定了政府经济管理的活动方向,规范着政府经济管理的行为方式。因而,确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经济管理功能,将有助于政府经济管理活动的科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任何超越政府经济管理功能范围的活动,都是不规范的、违法的。3.政府经济管理功能的发挥状况,直接反映了政府经济管理现状的好坏,体现了政府经济管理效能的高低。11.决策功能;答:政府经济管理决策是政府机构为了发挥政府经济管理的作用而作出的处理社会经济公共事务的决定。决策贯穿于政府经济管理过程的始终,是政府经济管理活动中最经常性的、最大量的工作,在政府经济管理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政府经济管理的其他各项功能都离不开决策活动,政府经济管理活动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功能的正确发挥。决策功能的发挥过程大致包括研究决策目标、拟订方案、评估选优、择定方案、检验并完善方案等阶段。12.计划功能;答:计划是政府经济管理机构为了实现既定的政府经济管理决策目标,对整体目标进行科学分解和测算,并筹划必要的资金、物资和人员,拟订具体实施的步骤、方法,制定相应的政策、策略等一系列管理活动。计划在政府经济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和积极性,集中目标,协调发展;有利于消除隐患,未雨绸缪;有利于政府经济管理决策的具体化,为政府经济管理的具体工作提供依据。计划包括制定、执行和检查监督三个环节。计划制定包括确立目标、进行预测和预算方案抉择等。13.组织功能;答:组织是政府经济管理机构和人员把确定的计划方案付诸实施的活动。在作出决策和制定计划后,需要组织有关的机构和人员,采取具体的执行活动,指导决策和计划的落实。这一过程就是组织。政府经济管理中的组织职能具体包括:设置、调整和有效运转有关机构;选拔、调配、培训和考核工作人员;合理安排和有效利用已有的人员、资金、物资等;督促、检查和指导执行活动。组织功能的有效发挥是实现决策和计划的关键。政府经济管理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组织功能的充分发挥。可以说,组织是实现政府经济管理目标的依托,是政府经济管理组织形成有序系统并产生整体效应的基础。14.协调功能;答:协调是指调整和改善各政府经济管理机构之间、管理人员之间以及各项管理活动之间的关系,减少政府经济管理过程中的功能损耗,建立和谐的、相互促进的关系,实现整体功能的一种管理活动。政府经济管理者要实现预期目标,必须借助管理系统来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协调贯穿于政府经济管理的全过程,政府经济管理过程的各个阶段都需要通过协调来有效发挥各自的功能。协调工作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单位内部的协调、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与有关单位的协调、管理工作人员之间的协调等。协调活动的内容包括任务协调、信息协调、资源协调、利益协调等。15.控制功能。答:控制是指上级政府经济管理部门或领导者,通过对具体管理部门或人员的监督、检查、修正、纠偏等,力求使实际工作的结果与预期的结果相符合。控制贯穿于政府经济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内容涉及事前、事中的预防、督促、检查和事后和纠偏、惩戒。控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收集、加工、分析、研究计划执行和完成过程中的有关情报资料,对政府经济管理活动中的数量、时间、质量等因素加以控制;二是通过了解和掌握政府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人事、组织、财务、物资和方法等情况,对各种管理行为进行控制。政府经济管理控制功能的主要作用是通过监督、检查和反馈,掌握情况,发现问题,采取措施,纠正偏差,保证政府经济管理机构科学、有效运行,最终实现预期管理目标。从动态上看,控制功能的发挥过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互相联系的环节:确立明确的控制标准和适当的控制幅度,获取偏差信息,采取有力的调节措施,实施有效持久的监督。应用:1.政府经济管理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性;答:1.政府经济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2.政府经济管理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3.政府经济管理是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4.政府经济管理是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2.确定政府经济管理目标的原则:1.政府经济管理目标要有可行性。2.政府经济管理的目标要具体明确和有针对性。3.政府经济管理必须遵循的原则。答:1.公共利益和公共服务的原则;2.效益和效率原则;3.条块结合、整体配合的原则;4.政企分开的原则;5.兼顾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个人三者利益的原则;6.依法管理的原则第二章政府的经济职能识记:1.政府经济职能的含义;答:政府经济职能是政府依法地国家社会经济事务进行管理时所承担的职责和任务。具体地说,政府经济职能是以政府机构为行为主体,从社会生活总体的角度,对国民经济进行全局性的规划、协调、服务和监督的功能。它是为了实现一定目标而采取的赤峰市和组织经济活动的各种方式、方法的总称。2.政府经济职能的特点;答:1.政府经济职能的阶级性和广泛性。2.政府经济职能的共同性和特殊性。3.政府经济职能的强制性和服务性。4.政府经济职能的适应性和层次性。5.政府经济职能的专门性和业务性。3.经济体制的概念;答:所谓经济体制,是指一定社会经济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是组织和管理经济活动的各种具体制度的总和,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经济决策结构、经济调节结构、经济利益结构、经济组织结构等。4.计划经济体制的含义和主要特点;答:计划经济体制是运用中央政府的集中决策和指令性计划配置资源,政府无疑是计划的编制者和组织实施者,它对国民经济实行统一管理、直接经营。这种体制的主要特点是:1.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和单一的经营方式;2.在经济决策结构方面,经济活动的决策权高度集中于政府手中,企业没有多少经营自主权;3.在经济调节结构方面,主要通过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管理,市场机制的作用微小;4.在经济利益结构方面,实行统收统支、统负盈亏,过分强调国家利益,忽视劳动者个人和企业的利益,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5.在经济组织结构方面,按行政系统和行政区划来组织经济活动。5.市场经济体制的含义:答: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自动配置资源的制度安排,生产什么、怎么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都依靠市场供求的力量来解决,市成为构架经济流程的中心环节。6.市场的概念和构成要素:市场是指组织化、制度化的交换,是一系列制度的聚合。市场主要由以下内在要素构成:1.市场主体。2.市场体系。3.市场机制。4.市场秩序。7.政府失灵的含义;答:所谓政府失灵,是指政府政策或集体行动所采取的手段不能改判经济效率或道德上可接受的收入分配,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效率偏低。8.政府能力的特征:1.综合性;2.双重性;3.复杂性;4.服务性。9.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应遵循的原则:1.合法原则;2.合理原则;3.效能原则;4.责任原则;5.监督原则。10.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答: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基点,把制度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努力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率,促进经济发展,推进政府机关的廉政勤政建设。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是:不符合政企分开和政事分开原则、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行政审批,坚决予以取消;可以用市场机制代替的行政审批,通过市场机制运作;对于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要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做到审批程序严密、审批环节减少、审批效率明显提高,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制得到严格执行。11.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目标;答:1.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经济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把政府经济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来,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权力切实交给企业。2.调整政府经济管理的组织结构,加强和优化宏观经济调控部门,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管理部门,适当调整社会服务部门,加强执法监督部门,培养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3.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划分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按照一件事由一个部门负责或牵头负责的原则,理顺职责关系,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4.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政府经济职能体系的法制建设,实现政府经济职能运行的法制化。12.政府监管国有资产的原则;答: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最终所有者,要根据国家统一所有、政资职能分开、政府分级管理、企业独立经营等原则,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国有资产经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国有资产的合理重组,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13.国家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主要义务。答:1.推进国有资产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国有经济而已和结构的调整;2.保持和提高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领域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3.探索有效的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企业国有资产流失;4.指导和促进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管理现代化;5.尊重、维护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营自主权,依法维护企业合法利益,促进企业依法经营管理,增强企业竞争力;6.指导和协调解决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改革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14.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及其主要职责;答: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是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负责监督管理企业国有资产的直属特设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设区的市、自治州级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是代表本级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负责监督管理企业国有资产的直属特设机构。上级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对下级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是:1.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对所出资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维护所有者权益;2.指导推进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改革和重组;3.依照规定向所出资企业派出监事会;4.依照法宝程序对所出资企业的企业负责人进行任免、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对其进行奖惩;5.通过统计、稽核等方式对企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进行监管;6.履行出资人的其他职责和承办本级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领会:1.政府经济管理功能:所谓政府经济管理功能,是指政府经济管理组织系统结构所发挥的作用。2.从政府作用领域看,政府职能的类型;答:从政府作用领域看,政府职能可以分为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职能等。这些职能集中体现了政府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起的整体作用。3.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答: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是在20世纪50年代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基本形成的,其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理论认识上的根源。从社会历史根源看:1.苏联的经济体制对我国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2.革命根据在和解放区财政经济工作中的很多供给制因素,对我国传统经济体制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3.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统购包销等限制做法继续保留在我国传统经济体制中。4.封建思想对我国传统经济体制的形成有也影响。从理论认识上的根源看:1.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缺乏科学的理解,把许多非社会主义的东西当做社会主义的东西来坚持,把许多社会化大生产的普遍规律当做资本主义的专利回以摒弃,形成了许多不切全实际的关于社会主义的合理化观念。2.对中国的国情缺乏清醒的认识,在根本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超越历史阶段,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和单一的计划调节。4.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扮演的角色:1.国有资产所有者;2.市场替代者;3.国有企业经营者。5.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经济职能模式的假定前提:1.政府万能假定;2.政府公正假定。6.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和优点;答: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是:市场上商品和要素的供求变化决定商品和要素的价格变动,价格的变动引起利益关系的变动,利益关系的变动引导生产要素从经济效益低的部门流向经济效益高的部门,从而达到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优化配置。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是:1.市场机制能自动灵活地引导生产要素在部门之间、企业之间自由流动,较好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2.信息结构是横向的,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是通过价格机制和供求关系进行的,价格是企业进行市场活动的指示器,企业可根据价格的变化自动调整经营方向和投资方向,使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3.市场在有效配置资源的过程中,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以及资本在不同部门的自由转移,构建起一个平均利润率机制,从而有效地调节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实现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4.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前提条件能近似地、基本地得到满足。7.市场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原因;1.由于市场能把信息系统和激励系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2.市场通过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和经济主体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促使企业不断提高生产的技术水平,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3.市场通过比较好地满足人的复杂多变的需要,增进微观经济主体进行经济活动的动力,从而直接提高了微观经济效率;4.能强化社会分工,推进生产社会化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从而充分利用劳动的社会性质;能自动调节供求关系,促进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协调,实现宏观经济的平衡发展和宏观经济效率的提高。8.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市场对政府的需要: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市场对政府的需要主要来自对弥补市场缺陷或校正市场失灵的需要。9.经济转型国家市场对政府的需要:经济转型国家市场对政府的需要来自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的基础性条件。10.社会公平的含义;答:社会公平实际上伦理学的观念,它是指如何处理社会经济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也就是所谓的合理分配,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公平及必要的社会保障。11.政府能力的含义;答:政府能力是政府能够有效地采取并促进集体行动的能力,是政府根据自己的权力和权威,通过制定政策和组织动员,实施自己承担的法定职能,贯彻自己的内在意志,实现自己管理目标的能力。12.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含义;答:1.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是政府经济职能结构的重心从一个经济职能转向另一个经济职能的过程;2.政府经济职能转变是政府经济职能内涵由简单转向丰富复杂的过程;3.政府经济职能转变是政府经济职能行使方式由政治性、行政性、直接性向经济性、法律性、间接性转变的过程;4.政府经济职能转变是政府经济管理权限由“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过程;5.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过程是政府经济管理能力提高的过程。总之,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过程是一个综合的、连续的、动态的过程。13.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基本原则;答:1.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2.既要考虑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到社会的随能力;3.弱化微观管理,强化宏观调控,做到宏观管住管好,微观放开搞活;4.加强服务,提高效率。14.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主要内容;答:1.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政企分开;3.理顺关系;4.加强政府经济管理法制建设。15.我国行政审批制度存在的弊端;答:行政审批是我国行政机构依法对社会、经济事务实行事前监督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审批制度的弊端日益明显,主要表现在:1.审批事项过多过滥,审批环节多,时间长。2.审批行为不规范,自由裁量权过大,办事不透明。16.政府宏观调控的具体职能;答:1.制定并组织实施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及计划2.综合研究拟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3.调节社会分配,组织社会保障。17.社会管理职能的主要内容。答:1.培育市场体系,监管市场运行,维护平等竞争;2.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3.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应用:1.政府经济职能在政府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答:1.政府经济职能是认识政府经济管理的前提;2.政府经济职能规定了政府经济管理活动的基本方向;3.政府经济职能是确定和划分政府经济管理职权的基础和依据;4.政府经济职能是设置政府经济管理机构的基本依据;5.政府经济职能是科学组织政府经济管理过程的重要依据。2.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答:1.政企职责不分,造成经济管理的行政化;2.条块分割,城乡分割,造成经济组织结构的封闭化和分割化;3.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造成经济调节方式的单一化;4.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造成经济主体丧失从事经济活动的内在动力;5.排斥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造成经济生活的单调和呆板。3.市场失灵的原因和表现;答: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市场对政府的需要主要来自对弥补市场缺陷或校正市场失灵的需要。由于个人自由与社会原则之间存在矛盾、现实中的经济运行不能满足完全竞争市场假定、信息不完备等原因,市场失灵不可避免。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市场垄断问题;2.宏观经济总量平衡问题;3.公共产品问题;4.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公问题;5.外部效应问题。4.政府失灵的主要表现和原因;答:1.政府官员的动机;2.信息不完全;3.政府角色错位;4.政府干预机制与市场机制的冲突;5.政府组织的内在缺陷;6.政府难以预期私人部门对政府计划和政策的反应,从而使政府行为的后果具有不确定性。政府失灵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没有代表性的政府;2.政府目光短浅;3.政府活动的低效率。5.我国政府经济职能存在的主要弊端;答:1.政企不分,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能形成科学决策的投资体制,容易造成责任不清和决策失误,难以造就真正的市场主体和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从而不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2.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社会经济事务,许多本来应该用法律手段,或者通过社会中介组织来解决的问题,也通过设立政府机构管理,把过多的社会经济责任和事务矛盾集中在政府身上。6.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必要性;答:1.以行政审批作为管理经济的主要手段,实质上是计划经济,是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2.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对经济活动行政审批过多,环节繁杂,效率低下,透明度不高,已成为投资者反映强烈的问题;3.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政府部门减少行政审批的要求更为迫切。总之,积极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和改进政府作风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都具有重要意义。7.公共服务职能的主要内容:1.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各种公共产品。2.进行信息引导,促进信息畅通第三章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识记:1.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概念:是拗口国家对较长时期(如10年、20年或更长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重大问题的部署和安排,它关系到一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景,是指导国家发展的重要依据。2.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包括的基本要素:1.战略方针;2.战略目标;3.战略重点;4.战略布局;5.战略步骤;6.战略措施。3.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战略;答: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观强调“发展目标的社会化”,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角度,探寻发展的内涵,丰富了发展的内容。社会与协调发展观认为,发展不仅包括物质财富数量的增多,还包括以物质财富增长为基础的整个社政治、文化待诸领域的进步,同时也是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不断趋于完善的过程。4.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发展原则;2.公平原则;3.协调性原则;4.共同性原则。5.21世纪初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答:1.广阔的国内市场前景;2.较高的储蓄率和投资率,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3.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进一步提高;4.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为经济增长提供广阔的空间;5.稳定的政局和渐进式的改革的推进。6.中国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特点:1.战略指导思想比较稳健务实;2.战略目标选择的视野更加开阔;3.战略重点明确且符合国情;4.战略措施有了根本性的突破;5.战略步骤稳妥渐进。7.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概念;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是一国政府根据发展战略的要求,结合规划期的实际情况,对规划内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总体的具体部署和安排。8.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体系主要包括答:1.反映宏观经济发展总量目标的综合指标;2.反映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发展的结构指标;3.反映社会发展规划目标的指标;4.反映国际经济关系发展目标的指标。领会:1.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答:美国经济美学家W.W.罗托斯在1960年出版的《经济增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一书中,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划分为五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作为起飞前提的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和大众高消费阶段。后来,在1971年出版的《政治和增长阶段》一书里,他增加了第六个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这六个阶段,是从生产国发展尤其是工业化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水平演变的角度进行划分的,体现了人因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侧面。2.波特的竞争优势发展阶段理论;答:1990年,美国著名的竞争战略专家迈克尔。波特在他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里,从增长要素的角度,将各国的经济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1.生产要素导向阶段。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一般的廉价劳动力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2.投资导向阶段。从政府到企业都具有积极投资的意愿和能力。3.创新导向阶段。各种产业和产业环节中的竞争开始深化和扩大,竞争的焦点体现在技术与产品的差异上。4.财富导向阶段。在前三个阶段大量积累财富基础上经济走入衰退的阶段。3.科特勒的国家内在能力理论;答:科特勒提出的影响每个国家内在能力的因素有:1.文化态度与价值观;2.社会融合性;3.要素禀赋;4.产业组织机构;5.政府的领导。4.国际竞争力理论;答:国际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在国家这一层次上创造增加值、促进国民财富的可持续增长的综合能力。国际竞争力评价是一个全新的系统量化概念,为考察一国的综合发展能力提供了有益的思路。2001年以前,IMD国际竞争力包括八个要素:国内经济实力、国际化程度、政府管理、金融体系、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国民素质。2001年以来IMD采用了四大要素体系公布国际竞争力评价结果,它们是:1.经济绩效:国内经济(规模、增长、财富、宏观经济指标预测)、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就业、价格;2.政府效率:公共开支、财政政策、制度框架(央行、政府、司法)、商业环境(市场开放和被管理程度、对竞争秩序的维护、酱市场的监管)、教育;3.商业效率:生产率、劳动力市场(成本、劳资关系、劳动技能)、金融市场、管理效率、全球化的影响;4.基础设施:基本基础设施、技术基础设施、科研基础设施、卫生与环境、价值体系。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摆在党和国家领导人面前的重任,是如何尽快摆脱“一穷二白”的局面,快速推进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实现强国梦。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就注意从战略全局和发展远景来考虑经济问题,并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后来由于“左”的路线的干扰,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偏离了经济建设中心,发展战略的选择出现了失误,有的发展战略也没有得以有效实施。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经过三年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的成功,经济发展比较顺利。但是两大阵营的斗争和竞争相当激烈。为了尽快提高经济实力,在斗争中赢得主动,我国提出了“超英赶美”和“大跃进”的战略。1964年12月,我国提出来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并提出来现代化建设的两步走战略。但是,这一战略提出不久就被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所打断,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分两步走的战略步骤均成了泡影。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摆在新的国家领导人面前的首要任务,是迅速扭转国民经济的停滞和混乱局面,全面恢复各项经济事业。但是由于未能全面清理长期存在的“左”的错误,在战略部署中又盲目提出来新的“洋跃进”目标和“超越”世界先进水平的高指标,致使国民经济发展又陷入徘徊状态。总体来看,这一阶段的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战略传统的发展战略。6.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答: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真正转变是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纠正了“左”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随后,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1982年,党的十二大正式确定了我国新的发展战略,其战略目标是: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的20年,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后来修改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战略重点是要解决好农业、能源、交通、教育和科学发展问题。2.1987年,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同志的现代化战略构想,对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作了进一步的概括,提出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3.1992年,党的十四大再次肯定了“三步走”的战略。4.2002年,党的十六大在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来了在21世纪头20年的发展目标: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充分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7.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指标体系包括。答:1.反映宏观发展总量目标的综合指标。2.反映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发展的结构指标。3.反映社会发展规划目标的指标。4.反映国际经济关系发展目标的指标。应用:1.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答:经济社发展战略是指国家对较长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重大问题的部署和安排,它关系到一国经济和社发展的前景,是指导国家发展的重要依据。2.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答: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为了实现一国经济、社会、生态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保持发展的适度和永续性而进行的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全方位的部署和谋略,是多个领域发展战略的总称。结合我国的实践,可持续发展战略包含以下五个方面不可分割的内容:1.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经济发展为基础。2.可持续发展战略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依托。3.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科技进步为杠杆。4.可持续发展战略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5.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合理的制度、政策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为保障。3.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及特征;答:我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按照罗斯斯文文托的阶段划分法,他把我国进入起飞的年代定在20世纪50年代,如果剔除十年动乱,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起飞的后期。按照波特的竞争优势发展阶段理论,我国正处于生产要素导向阶段向投资导向阶段过渡的时期。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是因为现阶段的我国经济发展具有以下特征:1.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2.我国保持了较高的储蓄率和投资率。3.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劳动和资本的投入。4.我国的产业结构正经历着剧烈的变动。5.我国的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正发生深刻的变革。4.21世纪初期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和挑战;答:1.人口过多,就业压力巨大。2.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相对紧缺。3.地区和城乡发展不平衡。4.经济体制改革将面临新的挑战。5.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管理过程的主要阶段:1.前期研究;2.规划草案的编制;3.规划的审核、批准与调整;4.规划的公布实施;5.规划实施中的检查、监督、评估与考核;6.规划后评估。第四章宏观经济总量管理识记:1.宏观经济管理基本目标的含义:目标,是指为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方面所要达到的理想状态。2.宏观经济管理基本目标的特征:1.全局性;2.综合性;3.系统性。3.经济手段的概念:指与价值范畴相关联并用以调整各种经济利益关系的手段,主要包括价格、税收、利率、汇率和货币供应量等。4.经济手段的特征:1.间接性;2.采取价值形式;3.依赖良好的市场环境。5.法律手段的概念:法律手段是指国家通过经济立法与司法来调控经济的行为和措施。6.法律手段的特征:1.权威性;2.强制性;3.相对稳定性。7.行政手段的概念:是指国家凭借政府的权力与权威,通过采取发布命令、指示、规定、政策及下达指令性计划等行政方法,按照自上而下的组织系统,直接调控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总称。8.行政手段的特征:1.直接性;2.强制性。9.狭义的宏观经济管理组织体系:是指由从事宏观经济管理的政府机构及其相关人员所组成的有机整体,这是通常的理解。10.广义的宏观经济管理组织体系:则包括直接参与宏观经济管理的政府组织和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发挥沟通、协调、监督、咨询和服务等作用的社会中介组织及其相关工作人员。11.社会中介组织的概念;答:非政府的社会中介组织,亦称市场中介组织,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在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会等之间,发挥沟通、协调、监督、咨询和服务等中介作用的一些民间组织的总称。12.国内生产总值;答:国内生产总值是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这里的常住单位是指一国经济领土范围内具有一定的经营场所并持续经营或居住一年以上的单位和个人。13.国民生产总值;答: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本国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是一定时期内GDP与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之和。其公式是:GNP=GDP+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GDP+(本国居民从国外-国外居民在本国)获得的要素收入获得的要素收入14.国民生产净值;答:国民生产净值GNP减固定资产折旧。GNP核算贯彻的是“国民原则”,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本国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如果从最终产品价值中扣减资本品的折旧,即可得到国民生产净值。15.国民收入(NI):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各川生产要素报酬的总和。16.个人收入(PI):是一定时期内个人所得到的总收入。17.个人可支配收入;答:个人可支配收入(DPI)是个人收入扣除个人所得税以后的剩余部分,是人们可以任意支配的收入,既可以用于消费,也可以用于储蓄。18.价格总水平;答:宏观经济调控所追求的价格稳定,并非指所有商品价格静止不变,而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19.总需求的概念和构成;答:总需求一般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货币购买力总量。总需求通常被概括为由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三个部分构成。20.总供求平衡的概念。答:总供求平衡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总供给与总需求在总量及结构上大体均衡的一种经济运行状态。领会:1.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体系:1.经济增长;2.充分就业;3.价格稳定;4.国际收支平衡;5.收入分配的公平。2.经济手段的局限性表现在;答:1.经济手段的间接性,使其调节的效果具有一定的滞后性;2.由于经济手段的有效运用依赖良好的市场环境,而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使经济手段的作用力度和广度受到了限制;3.不同经济杠杆的运用,既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3.法律手段的局限性表现在;答:1.由于法律的规范性和立法程序的严密性,所以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事物的立法往往滞后,由此带来管理在一段时期内的无法可依;2.法律对经济活动在罪与非罪以外的规范往往不可能做到事无巨细,因此,运用法律手段的同时必须有其他手段的配合;3.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不仅取决于是否有法可依,更要取决于是否严格执法。4.行政手段的局限性表现在:1.缺乏灵活性,缺乏调动企业和职工积极性的激励机制;2.对经济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5.按照行政区划划分,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政府组织系统;答:按照行政区划划分,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政府组织系统分为:国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省(含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地市、县、乡镇镇五级。6.按照职能划分,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政府组织系统分为;答:1.宏观经济决策系统;2.宏观经济调控系统;3.专业经济管理系统;4.社会发展管理系统;5.政务系统。7.总需求的形成;答:1.总需求的构成: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2.影响总需求形成的因素:1.货币供应量;2.政府财政收支状况;3.价格总水平;4.外贸出口。8.总供求平衡的正确理解;答:1.总供求的平衡既包括总量的平衡,也包括结构的平衡。2.总供求的平衡既包括短期平衡,也包括长期平衡。3.总供求的平衡应该是动态平衡,而不是静态平衡。4.总供求的平衡不是两者在数量上的绝对相等,而是相对平衡。9.二部门经济中总供求平衡的条件;答:支出法:Y=C+I收入法:Y=C+S其恒等式为:C+I=C+SI=S10.三部门经济中总供求平衡的条件;答:支出法:Y=C+I+G收入法:Y=C+S+T其恒等式为:C+I+G=C+S+TI+G=S+TI=S+(T-G)11.四部门经济中总供求平衡的条件。答:支出法:Y=C+I+G+X收入法:Y=C+S+T+M其恒等式为:C+S+T+M=C+I+G+X或:S+T+M=I+G+X或:I=S+(T-G)+(M-X)应用:1.构建宏观经济管理基本目标体系的基本原则;答:1.效率、稳定与公平兼顾的原则;2.总理控制与结构平衡兼顾的原则;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2.经济手段的积极作用:1.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2.调节生产与消费,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3.法律手段的作用;答:1.它是国家行使社会经济管理职权、处理经济矛盾、解决经济纠纷、判定罪与非罪、打击经济犯罪的重要手段;2.国家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有利于保障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从而有利于调动人民的积极性,维护司法公正,保护社会经济的稳定,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4.行政手段的作用;答:在单纯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难以奏效,或者要在短期内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带有全局性迫切问题时,行政手段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在我国生产力布局、社会总供求平衡、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些重要经济部门的发展、环境保护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均是行政手段弥补市场机制缺陷的用武之地。尤其是在经济发展的非常时期(如战争时期、经济恢复时期),国家运用行政手段,能有效地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重点建设,以尽快实现阶段性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5.建立宏观经济管理组织体系的原则;答:1.政企职责分开的原则;2.精简原则;3.统一原则;4.效能原则;5.依法行政原则。6.社会中介组织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答:1.社会中介组织可以替代和延伸政府的一部分职能;2.社会中介组织在与政府及企业进行合作时,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7.影响总供给形成的因素:1.资本投入量;2.劳动投入量;3.技术进步;4.资源的利用效率。8.影响总需求形成的因素:1.货币供应量;2.政府财政收支状况;3.价格总水平;4.外贸出口。9.总供求失衡的两种形式:1.总需求持续、过度地大于总供给,简称为需求膨胀;2.总供给持续、过度地大于总需求。第五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识记:1.财政政策的概念;答:财政政策是政府为影响经济活动的总水平而对财政支出、税收和公债水平等所进行的选择。2.财政政策的特点;答:1.政府运用财政政策手段调控经济运行的过程,是一个有计划的过程;5.财政政策目标、手段和效果的统一性。2.财政政策直接影响社会总需求的规模且这种直接作用是没有任何中间变量的。3.财政政策是政府间接干预经济的一种经济手段;4.财政政策的稳定性和变动性相统一;3.总量财政政策的概念和类型;答:总量财政政策是为了实现总供求的总量平衡而调整财政收支总量的政策。总量财政政策的分类有:1.扩张性财政政策;2.紧缩性财政政策;3.中性财政政策。4.财政政策的其他类型:1.总量财政政策和结构财政政策;2.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5.国家预算的概念:是按法定程序编制、审批和执行的国家年度财政收支计划,是国家各项收支的总体规划,包括收支规模、支出用途、资金来源和筹集方式等。6.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答:中央预算即中央政府的预算,是经法定程序批准的中央政府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由中央各部门和直属单位的预算组成。地方预算即各级地方政府的预算,是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地方各级政府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的统称,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总预算组成。7.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答:国家预算收入划分为中央预算收入、地方预算收入、同面和地方预算共享收入,具体包括:税收收入;依照规定应当上缴的国有资产收益;专项收入;其他收入。国家预算支出划分为中央预算支出和地方预算支出,具体包括:经济建设支出;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发展支出;国家管理费用支出;国防支出;各项补贴支出;其他支出。8.国家预算的特点:1.计划性;2.统一性;3.法令性;4.总体制约性;5.民主性。9.税收的概念、特点和本质;答: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具有强制性、统一性、稳定性等特点。税收的本质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所形成的一种特殊分配关系。10.公债的含义:所谓公债,是国家举借的债,是国家为了筹措资金而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内还本付息的债务凭证。11.公债的特点;1.安全性高;2.流通性强;3.收益稳定;4.免税待遇。12.公共支出的概念和类型;答:公共支出是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支出的一切费用的总和。从公共支出的性质看,公共支出包括公共水消耗性支出和公共转移性支出。13.公共转移性支出的含义和类型;答:公共转移性支出是政府把一部分以税收形式筹集到的财政收入,用于社会福利、社会保险、贫困救济、补助、补贴方面的支出。公共转移性支出主要有:1.社会保障支出;2.财政补贴。14.中央银行的概念:中央银行在现代银行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是现代银行体系的核心,负责货币的发行,调节货币流通,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实施金融监管。15.商业银行的概念和基本类型;答:商业银行是银行体系的主体,是以经营存款、贷款为主要业务,以追求营利为主要目标的信用机构,也是整个银行体系中的惟一能够接受活期存款、创造和收缩存款货币的金融中介组织。商业银行有职能分工型和全能型两种基本类型。16.基础货币的含义:所谓基础货币,是由社会公众持有的通货和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构成的。由于基础货币及其数量的增减变化直接表现决定着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的增减,是商业银行存款货币伸缩的基础,所以它又称为高能货币、强力货币。17.货币乘数的含义:是中央银行创造或缩减一单位基础货币能使货币供应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18.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的含义;答:原始存款是客户以现金形式存入商业银行的直接存款;派生存款是由商定银行贷款转化而来的存款。19.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答:马克思认为,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用M表示)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1.待销售的商品总量(用Q表示);2.商品的价格水平(用P表示);3.货币流通速度,即在一定时期内货币流通的次数(用V表示)。综合以上三个因素,可以得到以下计算公式:一定时期流通中的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同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20.用符号表示即为:M=PQ/V21.货币政策的一般性工具:1.公开市场业务;2.调整再贴现率;3.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2.中央银行再贴现率的特点。答:1.再贴现率是一种短期利率;2.再贴现率是一种官定利率;3.再贴现率是一种标准利率或最低利率。领会:1.财政政策的概念包含以下几层含义:1.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是国家调节和干预经济运行过程的一种方式;2.财政政策是政府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工具,财政政策的目标既可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层次的;3.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是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5.财政政策是以一定的财政理论为依据的。4.无论是财政收入手段还是财政支出手段,都是通过调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来实现预定目的的;2.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答: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指在财政政策工具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为了实现财政政策的目标,各种财政政策的构成要素通过某种作用机制相互联系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3.财政政策的时滞;答:政府从制定和实施财政政策到财政政策目标的实现,期间存在一个时滞,包括内时滞和外时滞。内时滞是指从政府实施财政政策调控的客观经济状况的出现到政府制定相关财政政策所需的时间,具体分为认识时滞和行政时滞。外时滞是从政府实施财政政策到财政政策效果显现所经过的时间,它取决于实施财政政策的客观经济环境、对财政政策意图的理解、财政政策工具运用是否恰当等。4.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答: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某些能够根据经济周期波动情况自动发生稳定作用的政策,能够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毋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5.税收的乘数效应;答:税收的增加或减少,会引起国民收入数倍的增加或减少,这就是税收的乘数效应。所以税收乘数,是国民收入变动与税收变动的比率,包括税率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和税收绝对量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6.实现国家预算功能的途径;答:1.确定国家预算收支的规模和差额,调整国家预算支出的结构;2.调整国家预算的组织形式或编制方式。7.实现税收调节作用的途径;答:1.合理设置税种和税目;2.规定适当的税率;3.确定纳税人和纳税环节;4.规定必要的税收减免。8.公债的效应及其作用途径;答:公债作为财政政策的手段之一,有以下几方面的效应:1.乘数效应;2.“挤出”效应;3.货币效应;4.收入效应。公债的上述作用主要通过公债规模、公债持有人结构、公债期限结构、公债利率结构、公债发行方式等来实现的。9.公债按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从公债发行的主体划分,公债可分为国债和地方债;2.从偿还期限划分,公债可分为短期公债、中期公债和长期公债;3.从公债发行的范围划分,公债可分为内债和外债;4.从公债的经济用途划分,公债可分为建设公债和赤字公债。10.政府公共支出的乘数效应:所谓政府公共支出的乘数效应,是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公共支出变动的比率。11.衡量公债规模的指标:1.公债依存度;2.公债负担率;3.公债偿还率;4.公债限额的动态指标;5.综合负债率。12.商业银行的业务:商业银行一般要开展以下一些业务:1.负债业务;2.资产业务;3.中间业务。13.中央银行的组织形式;答:中央银行的组织形式大致可以分为:1.单一的中央银行制度;2.二元的中央银行制度;3.多元的中央银行制度;4.跨国的中央银行制度;5.准中央银行制度。14.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答: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有:1.单元银行制度;2.总分行制;3.代理行制度;4.银行控股公司制度;5.连锁银行制度。15.中央银行创造基础货币;答:由于基础货币直接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而作为负债的基础货币是与各项资产业务相对应的,因而基础货币的创造也是由中央银行的各种资产业务推动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如果中央银行通过票据再贴现和放款来扩展对商业银行的信用支持,那么基础货币就会等量增加;如果中央银行通过收回货款等方式缩减对商业银行的信用支持,则基础货币就会相应减少。2.如果中央银行通过购买政府债券或提供财政垡形成的政府财政金库被支用,则基础货币增加;如果没有被支用,则不会增加基础货币。3.如果中央银行向企业、居民个人和商业银行收购黄金、外汇,则会增加基础货币;如果中央银行出售黄金、外汇,则会减少基础货币。16.决定货币乘数的因素;答:1.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2.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比率;3.现金比率和定期存款比率。17.制约商业银行创造派生存款数量的因素;答:商业银行分行派生存款的数量并不是无限度的,它受到以下一些因素的制约: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现金漏损率;3.超额存款准备金率;4.活期存款转化为定期存款的比例。18.费雪方程式;答:20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耶鲁大学教授欧文。费雪在《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提出了交易方程式:MV=PQ或P=MV/Q,式中,M表示一定时期流通中货币的平均数量;V表示一定时期单位货币的平均周转次数即货币流通速度;P表示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指数;Q表示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数量。19.剑桥方程式;答:1917年,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庇古在其《货币的价值》中提出了著名的剑桥方程式:M=KPY,式中:M表示流通中的货币数量;K表示以货币形态持有的备用购买力占社会总收入的比例;P表示价格指数;Y表示实际国民收入。20.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答: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他的货币需要理论。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是一定时其公众愿意而且能够持有的货币数量。公众之所以要持有货币,是因为普遍存在流动偏好这种心理倾向,流动偏好构成了对货币的需求。因此,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又称为流动偏好货币需求理论,他认为,公众对货币的需求取决于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21.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答: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既非常注重货币数量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因果关系,也从分析微观主体行为入手,把货币看做是受利率影响的一种资产。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理论是有关货币需求币何种因素决定的理论,因此,他在分析影响货币需求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货币需求函数。他认为,对于社会最终的财富持有者而言,作为一种资产的货币,是持有财富的一种形式;对于企业而言,货币是一种资本品,因此,影响公众对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有:收入和财富的变化,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和持有货币的效用。他把货币需求函数表示为:Md/P=f(y/p),w;rm,rb,re,1/p.dp/dt;u),式中,Md/P表示实际货币需求;y/p表示实际永久性收入;w表示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占的比例;rm表示货币的预期收益率;rb表示固定收益的债券利率;re表示固定收益的证券利率;1/p.dp/dt表示预期的价格变动率;u表示反映偏好、兴趣、风尚、技术、制度等因素的综合变量。22.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点和类型;答:公开市场业务作为货币政策的工具,有以下一些优点:1.灵活。中央银行可以随时按不同规模进行公开市场业务,可大可小。2.公开市场业务是按照中央银行的意愿主动进行的,可以直接把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控制在中央银行期望的规模内。公开市场业务可区分为防御性公开市场业务和主动性公开市场业务。23.中央银行再贴现和再贴现率的含义;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贷款,必须以商业银行的商业票据或政府债券作担保。通常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叫再贴现。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利率叫再贴现率。24.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答: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控制的对象是特定的,主要是对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或特殊用途的信贷有重大影响,具体包括:1.证券投机的信用管制;2.消费者信用管理;3.不动产信用管理;4.确定优惠利率;5.实行预缴进口保证金制度。25.直接信用控制;答:中央银行可以直接干预商业银行扩大信贷的活动,具体方法主要有:1.利率管制;2.实行贷款额度控制;3.信用分配;4.流动性比率管理。26.间接信用控制;答:间接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金融检查、自动合作、公开宣传等方式,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27.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政策指标;答: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并不是直接作用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它必须借助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政策指标,以此作为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桥梁。各国用得较多的货币政策指标主要有利率、货币供应量、超额储备和其他货币。28.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搭配使用。答:为了提高货币政策的效果,必须根据客观经济形势的发展,搭配使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使用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膨胀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货币政策,膨胀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中性的财政政策和中性的货币政策。应用:1.结构财政政策;答:结构财政政策是为了调节总供求结构平衡而调整财政收支结构的政策。具体地说,结构财政政策是国家根据财政收入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同总需求结构和总供给结构的内在联系,通过调整财政收入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来实现总供给结构与总需求结构的平衡。2.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答: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是政府利用公共财政有意识地干预经济运行的行为,具体地说,政府根据当时的经济形势以及财政政策目标的实现状况,采用不同的财政政策以消除通货膨胀缺口和通货紧缩缺口。相投抉择的财政政策包括汲水政策和补偿政策。3.国家预算的功能:1.调节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2.调节产业结构;3.调节个人收入分配。4.税收对经济的影响:1.影响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2.影响商品的价格水平;3.影响纳税人的经济行为;4.影响产业结构。5.公共消耗性支出的含义及其影响;答:公共消耗性支出是政府采购商品和劳务的支出,是一种实质性支出,有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交易。政府采购支出直接形成总需求,直接关系到总需求的规模和国民收入的大小。政府增加采购支出会为企业提供有保障的市场,直接增加就业和个人收入,而增加的一部分个人收入用于消费,会引起社会消费的增加。这就是政府采购支出的乘数效应。因此,政府可以通过调整政府采购水平或规模来影响总需求及其总供求的平衡。6.中央银行的职能:中央银行的职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发行的银行;2.银行的银行;3.国家的银行。7.商业银行的基本职能:1.充当信用中介;2.充当支付中介;3.分行信用流通工具。8.公开市场业务的含义和条件;答: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调节和控制货币及信贷的规模,影响市场利率的变化。进行公开市场业务,必须具备以下一些条件:1.有一个发达的金融市场;2.中央银行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有弹性操作的权利,资金力量雄厚;3.有价证券的数量和种类,特别是政府债券的数量、种类要适当,短期和中长期证券俱全,使中央银行能够通过买卖这种证券来影响货币和信贷的数量;4.信用制度发达。9.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含义。答: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法律规定的商业银行准备金与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比率。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不能全部放贷出去,必须按照法定比率留存一部分作为随时应付存款人提款的准备金。第六章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识记:1.产业的概念;答:所谓产业是一个“集合”概念,是指国民经济中按照一定的社会分工标准,为满足社会某类需要而划分的从事物质生产和服务活动的各种集合体。2.三次产业分类法;答:三次产业分类法是根据产业演进序列对产业进行的发类,它产生于20世纪30-40年代,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得到了普及和推广,目前是研究产业经济和产业结构的一种重要分类方法。一般来说,三次产业的划分依据是:第一产业是指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第二产业是指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3.生产要素的集约程度分类法;答:生产要素的集约程度分类法是指根据生活要素的组合比例和密集程度进行分类。可将产业分为:1.劳动密集型产业:指在生产过程中,对劳动力的依赖度较大,技术装备程度比较低,单位劳动力占用资金少,从而资金有机构成较低的产业。如:餐饮业、手工业、服装业、零售业等。2.资金密集型产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对资金的依赖度较大,技术装备程度较高,单位产品所需投资较多,劳动力使用较少从而资金有机构成较高的产业。如:冶金工业、石油化工学工业、重型机械制造工业等。3.技术密集型产业:是指在生效过程中,对技术的依赖度较大,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手工操作较少,技术性劳动投入较大的产业。如:电子工业、航天工业、计算机工业、新材料工业等。4.产业结构的概念;答:所谓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部门及其内部的构成犯罪,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经济联系和数量对比关系的总和。5.产业结构的特性:1.客观性;2.整体性;3.多层次性;4.动态性。6.产业结构演进的含义:是指产业结构同较低层次向高层次不断成长的过程。产业层次的高低主要根据生产对资源和科学技术的依赖程度来说明。7.衡量产业结构状况的指标;答:衡量产业结构状况可以从“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入手,常用两类指标表示。一类是各个产业投入的生产要素(劳动力、资金等)的数额及其在社会总额中所占比例的对比指标,从各个产业间资源配置的比较上说明产业结构;另一类是用各个产业产出(国内生产总值、实物量等)的数额及其在社会总额中所占比例的对比指标。8.产业政策的含义;答:产业政策是国家指导、协调、规划产业发展的一种经济政策,其目的在于引导社会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以及产业内部优化配置,提高效益,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9.产业政策的特点:产业业政策的特点是:1.长期性;2.侧重于供给调节;3.更具本国特色。10.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答:产业政策是一个政策体系,主要包括:1.产业结构政策;2.产业组织政策;3.产业技术政策;4.产业区位政策。11.产业政策的主要手段:产来政策的主要手段有:1.经济手段;2.法律手段;3.行政手段。12.主导产业的含义和特征;答:所谓主导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的某一阶段,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起着导向和带动作用,能较多吸收先进技术,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产业部门。主导产业具有如下特征:1.能引入创新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2.具有持续的高增长率;3.对其他产业及至整个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广泛的影响。14.幼稚产业的概念;答:幼稚产业是指那些现阶段规模较小、技术落后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的产业,它们又往往有可能成为主导产业,对一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5.产业组织的概念:是指同一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联系的结构或形式。16.产业组织政策的含义:是指政府根据产业的特点和发展方向,为了优化产业组织而制定的干预和调整产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政策措施总和。领会:1.标准产业分类法:是指由权威机关按某种统一标准对全部经济活动所进行的产业部门分类。它具有权威性、完整性和较强的实用性,是“官方统计”的依据。2.其他产业分类法;答:按照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产业之间的衔接关系分类,可以把产业分为初级产品生产部门、中间产品生产部门和最终产品生产部门。3.产业结构分析:是为探寻弥补市场机制缺陷的具体途径,介于“个量分析”(即微观层次分析)与“总量分析”(即宏观层次分析)之间的中观层次分析。4.产业结构演进的三个阶段:1.低层结构阶段;2.中层结构阶段;3.高层结构阶段。5.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答:产业结构演进是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实现的,与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一般说来,产业结构的演进会导致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而经济总量持续、稳定的高增长率也会促进产业结构的演进。6.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的四阶段规律;答: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的四阶段规律:1.第一阶段,前工业化时期,在这一时期,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二产业处于萌芽阶段,基础非常薄弱;第三产业非常落后。目前,非洲及南亚等地区的一些经济落后的国家就处于这个阶段。2.第二阶段,工业化初期。在这一时期,第一产业的比重明显下降,但是仍然比较高;第二产业的比重明显上升,但尚未达到成熟水平;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加快,比重上升较快。亚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就处于这个阶段。3.第三阶段,工业化后期。在这一时期,第二产业已处于主导地位,比重大大超过第一产业;第三产业也获得了发展,比重明显上升。东欧的一些国家就处于这个阶段。4.第四阶段,后工业化时期。在这一时期,第一产业的比重已经很小,第二产业比重下降较快,第三产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美国和西欧等发达国家已经进入这一阶段。7.三次产业内部的演进规律;答:三次产业内部的演进规律:1.第一产业内部的演进规律。目前,我国三次产业分类中的第一产业应该属于“广义农业”,它包括农业(狭义农业,即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从产值比重看,第一产业内部的演进规律一般表现为:在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比重是下降的,但其生产力水平是提高的;畜牧业比重是逐步上升的;林业日益成为农业的重要部门;渔业发展有着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受到重视。从产业发展的模式看,第一产业内部的演进规律是:从技术水平低下的粗放型农业转向技术需求较高的集约型农业,再转向生物、环境、生化、生态等技术含量较高的绿色农业、生态农业;从种植型农业转向畜牧型农业等。2.第二产业内部的演进规律:目前,我国第三次产业分类中的第二产业可以概括为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工业结构的演进大体上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1.轻型结构阶段,即工业发展的起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